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食物和水进入口中,经过肠胃的运输,它们的液体分化为五种:天气寒冷,衣服单薄,就会变成尿液和呼吸出的气体;天气炎热,衣服厚重,就会出汗;悲哀时,气会并拢,就会哭泣;体内发热,胃部松弛,就会流口水。如果邪气在体内逆行,气就会阻塞不通,不通就会形成水肿。我知道这些情况,但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食物和水都从口中进入,它们的味道有五种,各自注入相应的海洋。津液各自沿着自己的路径流动,因此三焦产生的气用来温暖肌肉,充实皮肤,这就是津液,那些流动不畅的就成了液。

天气炎热,衣服厚重,毛孔就会张开,所以会出汗;寒气留在肌肉之间,聚集成泡沫就会形成疼痛。

天气寒冷,毛孔就会闭合,气湿不能流通,水液留在膀胱中,就会变成尿液和呼吸出的气体。

五脏六腑,心是它们的主宰,耳是它们听声音的器官,眼是它们观察的器官,肺是它们的辅佐,肝是它们的将领,脾是它们的保卫者,肾是它们的外部主宰。因此,五脏六腑的津液都向上渗入眼睛。心感到悲哀,气会并拢,心系就会紧张,心系紧张就会使肺上升,肺上升就会使液体上溢。心系和肺不能总是上升,时而上升时而下降,所以会咳嗽并且流出眼泪。

体内发热,胃部就会消化食物,消化食物就会使虫子上下活动,肠胃充满,所以胃部松弛,胃部松弛就会气逆,所以会流口水。

五谷的津液混合后变成脂肪,内渗入骨骼的空隙,补充脑髓,然后向下流动到阴股。

如果阴阳不平衡,液体会溢出并向下流动到阴部,髓液也会减少并向下流动,如果向下流动过度就会虚弱,虚弱就会导致腰背疼痛和小腿酸痛。

如果阴阳的气道不通,四海就会阻塞,三焦不能泄泻,津液不能转化,水谷并行在肠胃中,分别进入回肠,留在下焦,不能渗入膀胱,下焦就会膨胀,水液溢出就会形成水肿。这就是津液五分的逆顺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同时也是中医学的始祖。

岐伯:古代医学家,相传为黄帝的臣子,擅长医术,与黄帝共同讨论医学问题。

水谷:指食物和水分,古人认为食物和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肠胃: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包括胃和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液别为五:指消化吸收后的水谷精华分为五种不同的液体。

溺与气:指尿液和呼出的气体。

汗:人体通过皮肤排出的液体,是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

泣:眼泪,通常与悲伤、哭泣等情绪相关。

唾:唾液,由唾腺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邪气:指侵入人体的有害气体或病毒。

内逆:指邪气侵入人体内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水胀:指体内积水过多,导致身体肿胀。

津液:人体内的液体,包括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等。

三焦:中医理论中的六个部位之一,是气液运行的通道。

腠理: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细小空隙,是汗液和气体出入的通道。

痛:身体的不适感,通常与疼痛相关。

五脏六腑:中医理论中的五个脏器和六个腑器的总称,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

心系:心脏的连系部分,中医认为与情绪有关。

肺举:肺部的运动,与呼吸有关。

膏:油脂状物质,中医认为有滋补作用。

脑髓:大脑和脊髓的统称,中医认为与精神活动有关。

阴股:大腿内侧,中医认为与生殖系统有关。

阴阳不和: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被破坏的状态。

四海:中医理论中的四个部位,分别指眼、耳、口、鼻。

回肠:小肠的一部分,是食物消化吸收的最后阶段。

下焦:中医理论中的三个部位之一,指下腹部和盆腔。

心悲气并:指心情悲伤导致气息不畅。

胃缓:胃部肌肉松弛,导致消化功能减弱。

虫上下作:指肠胃中的寄生虫活动。

充郭:充满,指肠胃充满食物。

津液五别:指津液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评注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

这段话是黄帝向岐伯询问人体津液变化的情形。黄帝首先提出了水谷进入人体后的转化过程,以及津液分为五种不同形态,并解释了它们在不同气候和情绪下的变化。这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人体内外环境与津液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岐伯的回答进一步阐述了水谷进入人体后的消化吸收过程。他提到水谷进入口腔后,其味道分为五种,分别注入不同的部位。津液沿着各自的路径流动,三焦出气以温养肌肉和皮肤,形成津液。那些流动不畅的津液则变为液态。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岐伯继续解释了天气炎热和衣物厚重导致汗出的原因,以及寒气在肌肉间积聚形成疼痛的现象。这反映了中医对气候与人体生理反应之间关系的认识。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岐伯又提到天气寒冷时,人体腠理闭合,气湿不行,导致水液留在膀胱中,形成尿液和气体。这说明了人体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理变化。

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他以心、耳、目、肺、肝、脾、肾为例,说明了它们各自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

岐伯指出,五脏六腑的津液最终都会上渗到眼中。当人感到悲伤时,心系紧张,导致肺气上升,进而使津液上溢。

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心系与肺气的关系,指出它们不能长时间保持上升状态,时而上升时而下降,导致咳嗽和哭泣。

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岐伯又提到中热时,胃中消化食物,导致虫子上下活动,肠胃充满,胃部松弛,气逆而上,形成唾液。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岐伯指出,五谷的津液混合后形成膏状物质,渗入骨空,补益脑髓,并流向阴股。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阴阳不平衡时,津液和髓液的变化,指出液体会溢出并流向阴部,导致髓液减少,进而引起腰背痛和腿脚酸软。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

岐伯最后总结了津液五别之逆顺的关系,指出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等因素会导致津液不化,水谷在肠胃中并行,形成水胀。

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这段话总结了黄帝与岐伯关于津液变化的讨论,强调了津液在人体生理和病理中的重要性,以及逆顺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37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