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味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原文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其大气之搏(别本作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

伯高曰:请尽言之。

五谷:糠(别本作秔,秔同粳,下同)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糠(被本作秔)米饭、牛肉、枣、葵;

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

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

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糠(别本作秔)米饭、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脾黄色,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译文

黄帝说:我想听听谷气有五种味道,它们进入五脏后是如何分别作用的?

伯高说:胃是五脏六腑的海洋,所有的水谷都进入胃中,五脏六腑都从胃中获取气。五种味道各自走向它们所喜欢的器官;谷味酸,首先进入肝脏;谷味苦,首先进入心脏;谷味甜,首先进入脾脏;谷味辛,首先进入肺部;谷味咸,首先进入肾脏。谷气与津液运行完毕后,营养和保卫系统就会畅通,然后转化为糟粕,依次向下传递。

黄帝说:营养和保卫系统的运行是怎样的?

伯高说:谷物刚开始进入胃,其中的精华先从胃的两焦出来,灌溉五脏,分别形成营养和保卫系统的通道;那些大气中搏动而不运行的,积聚在胸中,称为气海,从肺中出来,经过喉咙,所以呼气时出来,吸气时进去。天地之间的精气,大量地通常是出三入一,所以如果没有谷物摄入,半天后气就会衰弱,一天后气就会减少。

黄帝说:谷物的五种味道,可以告诉我吗?

伯高说:请让我全部说出来。五谷:稻米甜,麻子酸,大豆咸,麦子苦,黄黍辛。五果:枣甜,李酸,栗子咸,杏苦,桃辛。五畜:牛肉甜,狗肉酸,猪肉咸,羊肉苦,鸡肉辛。五菜:葵菜甜,韭菜酸,藿香咸,葱白苦,大葱辛。五色:黄色适合吃甜的,青色适合吃酸的,黑色适合吃咸的,赤色适合吃苦的,白色适合吃辛的。所有这些,各自都有适宜的搭配。

五宜:所说的五色食物,脾脏有病的人,适宜吃稻米、牛肉、枣、葵菜;心脏有病的人,适宜吃麦子、羊肉、杏、葱白;肾脏有病的人,适宜吃大豆、猪肉、栗子、藿香;肝脏有病的人,适宜吃麻子、狗肉、李、韭菜;肺部有病的人,适宜吃黄黍、鸡肉、桃、大葱。

五禁:肝脏有病禁食辛味,心脏有病禁食咸味,脾脏有病禁食酸味,肾脏有病禁食甜味,肺部有病禁食苦味。

肝的颜色是青色,适宜吃甜的,稻米、牛肉、枣、葵菜都是甜的。心的颜色是赤色,适宜吃酸的,狗肉、麻子、李、韭菜都是酸的。脾的颜色是黄色,适宜吃咸的,大豆、猪肉、栗子、藿香都是咸的。肺的颜色是白色,适宜吃苦的,麦子、羊肉、杏、葱白都是苦的。肾的颜色是黑色,适宜吃辛的,黄黍、鸡肉、桃、大葱都是辛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味-注解

谷气:指谷物中的气,这里指的是食物中的营养和能量。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古代中医认为五味与五脏相对应。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

胃:是消化系统中的器官,负责接收和消化食物。

水谷:指水液和谷物,这里泛指食物。

禀气:接受或获得气。

五味各走其所喜:指五味食物进入人体后,会首先影响与之相对应的脏腑。

津液: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血液、淋巴液等。

营卫:指营气和卫气,是人体防御和保护系统的一部分。

糟粕:指食物消化后剩余的废物。

气海:指储存和调节人体气的部位,位于胸部。

大气:指身体中的气,特别是指呼吸的气。

搏:这里指气的运动或搏动。

五谷:指稻、麦、黍、菽、稷,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五果:指枣、李、栗、杏、桃,是古代中国常见的果实。

五畜:指牛、犬、猪、羊、鸡,是古代中国的主要家畜。

五菜:指葵、韭、藿、薤、葱,是古代中国常见的蔬菜。

五色:指黄色、青色、黑色、赤色、白色,是五行中对应的颜色。

五宜: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针对不同脏腑疾病推荐适宜的食物。

五禁: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针对不同脏腑疾病禁忌的食物。

肝色青:指肝脏在五行中对应青色。

心色赤:指心脏在五行中对应赤色。

脾黄色:指脾脏在五行中对应黄色。

肺白色:指肺脏在五行中对应白色。

肾色黑:指肾脏在五行中对应黑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评注

黄帝的提问‘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体现了中国古代对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深刻认识。在《黄帝内经》中,黄帝与伯高的对话揭示了中医学中‘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即不同的食物味道对五脏有不同的影响。

伯高所说的‘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强调了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作为食物消化吸收的场所,胃直接影响到五脏的功能。这里的‘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表明了胃是五脏六腑气血的来源。

‘五味各走其所喜’这一说法,揭示了中医学中的‘归经’理论,即不同的食物味道会首先影响与之相对应的脏腑。这种理论反映了中医对食物与脏腑之间关系的细致观察。

‘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这句话说明了食物消化吸收后,津液和营卫的运行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性。

黄帝接着询问‘营卫之行奈何?’,伯高的回答揭示了营卫的生成和运行过程,以及营卫与呼吸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人体气血运行的基本原理。

‘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这句话体现了中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顺应,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的,人体的呼吸与自然界的气机相呼应。

‘谷之五味,可得闻乎?’黄帝的提问表明了对食物味道和五谷的分类的重视,伯高的回答详细列举了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五色的分类,以及它们各自的味道和对应的脏腑。

‘五宜’和‘五禁’则是中医饮食调养的具体指导原则,根据不同的脏腑疾病,推荐或禁止食用某些食物,体现了中医‘辨证施食’的治疗思想。

最后,‘肝色青,宜食甘’等句子,通过五行学说将食物的颜色与脏腑相联系,进一步丰富了中医饮食调养的理论体系。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食物营养价值的认识,也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37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