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原文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

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

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

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

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

(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

呼吸定息,气行六寸。

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

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

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

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

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

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

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气)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译文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五十营’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说:天上有二十八颗星星,每颗星星分为三十六等分;人的气息在体内循环一周,相当于千八分,太阳在天空运行也是二十八颗星星。人的经脉有上下、左右、前后共二十八条,遍布全身,总长度为十六丈二尺,与二十八颗星星相对应。漏水下落一百刻,来区分昼夜。所以人每次呼吸,脉搏跳动两次,气息运行三寸;(每次吸气时脉搏也跳动两次,气息运行三寸,)呼吸之间,气息运行六寸。十次呼吸,气息运行六尺,相当于太阳运行二分。二百七十次呼吸,气息运行十六丈二尺,气息在体内循环,一周遍及全身,漏水下落二刻,太阳运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次呼吸,气息再次在全身循环,漏水下落四刻,太阳运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次呼吸,气息在全身循环十周,漏水下落二十刻,太阳运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气息在全身循环五十周,漏水下落一百刻,太阳运行二十八宿,漏水下落完毕,脉搏停止。所谓‘交通’,就是气息和脉搏一起运行的数量。所以当五十营完成时,就能达到天地之寿,气息总共运行八百一十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

五十营:指人体气血运行五十周的过程,这里的‘营’指的是气血运行的周期。

二十八宿: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将天空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区域,每个区域称为一宿,共二十八宿。

宿三十六分:一宿分为三十六等分,用于更精确地计算时间。

人气行一周:指人体气血运行一周的时间。

千八分:一千八分,即1800分,这里指的是人体气血运行一周的时间。

日行二十八宿:太阳在一天内经过的二十八宿。

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人体内经脉的分布,共有二十八条,分别对应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

周身十六丈二尺:人体的周长,古代以丈为单位,一丈等于十尺。

漏水下百刻:古代计时工具,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十四点四分钟。

一呼脉再动:呼吸一次,脉搏跳动两次。

呼吸定息:呼吸的周期。

气行六寸:呼吸一次,气运行六寸。

十息:呼吸十次。

日行二分:一天内太阳经过的二十八宿中的二分。

二百七十息:呼吸二百七十次。

气行再周于身:气运行再次围绕身体一周。

下水四刻:漏水下四刻,即四分之一昼夜。

日行四十分:一天内太阳经过的二十八宿中的四十分。

二千七百息:呼吸二千七百次。

气行十周于身:气运行十周围绕身体。

下水二十刻:漏水下二十刻,即半昼夜。

日行五宿二十分:一天内太阳经过的二十八宿中的五宿二十分。

一万三千五百息: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

气行五十营于身:气运行五十周围绕身体。

脉终矣:脉搏停止,生命终结。

交通:气血运行相互交错的情形。

并行一数:气血运行的速度。

八百一十丈:人体气血运行的总距离,八百一十丈。

天地之寿:指人的寿命,古代认为人的寿命有限,与天地相比短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评注

黄帝在此提出‘五十营奈何’的问题,表明了他对人体生命运行规律的深刻探究。岐伯的回答,详细阐述了人体与宇宙自然的密切联系,以及呼吸、脉搏、气血运行与时间节律的对应关系。

‘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一句,揭示了天体运行的规律。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代表了天空中的恒星群,其运行周期与地球一年的周期相对应。‘宿三十六分’则是对这一周期更细致的划分,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

‘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说明人体气血运行与天体运行相呼应。‘千八分’可能是指气血运行的速度,与日行二十八宿的速度相匹配,表明人体生命活动与宇宙节律的同步性。

‘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人体经脉系统与天体运行的对应关系。二十八脉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代表人体内的主要经络,其分布与天体二十八宿的位置相对应,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结构与宇宙自然的整体观。

‘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中的‘漏水下百刻’是指古代计时工具漏壶的水滴下落一百次,相当于一天的时间。这里将时间与人体气血运行相联系,表明时间节律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到‘脉终矣’这一段,详细描述了呼吸、脉搏、气血运行与时间节律的相互关系。通过‘一呼脉再动’、‘呼吸定息’等描述,揭示了呼吸与脉搏的同步性,以及气血运行与时间节律的紧密联系。

‘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中的‘交通’指的是气血运行在人体内的相互作用和循环。‘并行一数’则表明这种交通是有规律的,与天体运行的规律相一致。

‘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表明,当人体气血运行达到五十营时,人体就能达到与天地相应的寿命。这里的‘五十营’可能是指人体气血运行达到一个完整周期,即与天体运行周期相对应的时间。

‘气凡行八百一十丈也’是对人体气血运行距离的量化描述,表明人体气血运行的距离与天体运行的距离相当,进一步强调了人体与宇宙自然的紧密联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3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