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原文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
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黄帝曰:何为逆而乱?
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
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黄帝曰:善。愿闻其道。
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俞。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俞。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俞。
黄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译文
黄帝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分别对应五行,又分为四季,为什么会失去平衡而混乱?又如何才能恢复平衡而得到治理呢?
岐伯回答:五行有它的顺序,四季有它的划分,顺应它们就能得到治理,违背它们就会导致混乱。
黄帝问:什么是顺应呢?
岐伯回答:十二经脉对应着十二月,十二月又分为四季。四季分别是春秋冬夏,它们的气候各不相同,营气和卫气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阴阳已经调和,清气和浊气不相干扰,这样就是顺应四季而得到治理。
黄帝问:那么什么是逆而混乱呢?
岐伯回答:清气应该在阴分,浊气应该在阳分,营气顺着脉络运行,卫气逆行,清浊之气相互干扰,在胸中造成混乱,这就是所谓的大混乱。因此,气在心中混乱,就会心烦意乱,低头静伏。气在肺中混乱,就会前俯后仰,喘息有声,伸手呼气。气在肠胃中混乱,就会发生霍乱。气在四肢末端混乱,就会导致四肢厥冷。气在头部混乱,就会发生头重脚轻,眩晕跌倒。
黄帝问:对于这五种混乱,有没有治疗方法呢?
岐伯回答:有方法来治疗,也有方法去除,清楚了解这些方法,这就是身体的宝贝。
黄帝说:很好。我想听听这些方法。
岐伯说:气在心中,取手少阴心主之俞穴;气在肺中,取手太阴荥穴和足少阴俞穴;气在肠胃中,取足太阴和足阳明穴;如果气不下降,取三里穴。气在头部,取天柱和大杼穴;如果不知道取哪里,取足太阳荥穴和俞穴。气在手臂和脚上,先去除血脉,然后取阳明、少阳之荥穴和俞穴。
黄帝问:补法和泻法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慢慢地进入,慢慢地出来,叫做导气。补法和泻法没有明显的界限,叫做同精。这不是因为有余或不足,而是因为乱气相互干扰。
黄帝说:这些方法确实可行!这些理论确实清晰!请将这些写在玉板上,命名为《治乱》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注解
黄帝:古代华夏民族的祖先之一,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文化英雄。
经脉:中医学中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重要反映。
五行:中医学中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是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基本周期。
相顺:指五行和四时之间的和谐关系,即五行和四时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配合。
相逆:指五行和四时之间的冲突关系,即五行和四时不按照规律相互配合。
营卫:中医学中指营气和卫气,是人体防御外邪的重要物质。
阴阳:中医学中指自然界和人体内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
清浊:中医学中指清气和浊气,是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一种描述。
大悗:中医学中指胸中气机紊乱,导致心烦意乱、闷闷不乐等症状。
烦心密嘿:中医学中指心情烦躁,沉默寡言。
俛首静伏:中医学中指低头静坐,形容心情沉重。
喘喝:中医学中指呼吸急促,声音嘶哑。
霍乱:中医学中指因肠胃功能紊乱导致的剧烈呕吐和腹泻。
四厥:中医学中指四肢末端寒冷、麻木、疼痛等症状。
厥逆:中医学中指因气血逆行导致的头晕、目眩等症状。
天柱:中医学中指穴位名,位于颈部,是治疗头痛、颈项强痛等症状的常用穴位。
大杼:中医学中指穴位名,位于背部,是治疗背部疼痛、肩周炎等症状的常用穴位。
足太阳荥、俞:中医学中指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和俞穴,是治疗头部、背部等症状的常用穴位。
先去血脉:中医学中指在针灸治疗时,先刺破局部血脉,以促进气血流通。
同精:中医学中指针灸治疗时,通过调整针的深度和角度,以达到调和气血的目的。
玉版:古代用于书写重要文献的玉石板,此处比喻将重要内容记录下来。
治乱:中医学中指治疗气机紊乱的方法,此处指治疗身体气机紊乱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评注
黄帝在文中提出的问题‘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于人体经络、五行和四季变化的深刻理解。黄帝的提问,实际上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谐与失衡状态的探讨。
岐伯的回答‘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揭示了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和四季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里的‘顺’与‘逆’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与否。
黄帝进一步询问‘何谓相顺?’岐伯的回答‘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详细阐述了人体如何顺应自然规律,保持阴阳平衡,从而实现健康。
在‘何为逆而乱?’的问题中,岐伯列举了清气与浊气在人体内的不同状态,以及这些状态如何导致‘大悗’(即严重的内乱)。这里的‘清气’与‘浊气’代表了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它们的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
黄帝询问‘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岐伯的回答‘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强调了治疗疾病的方法论,即要根据不同的病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达到调和阴阳、恢复健康的目的。
岐伯针对不同部位的气乱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等,这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辨证施治’原则,即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赞同,并请求将治疗方法记录下来,命名为《治乱》。这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知识的重视和传承,以及对疾病治疗方法的系统化。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反映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四季变化、经络气血等核心概念,以及中医治疗中的辨证施治原则。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学家的智慧,也为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医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