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原文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别本作疾)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别本作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其)气主(为)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别本作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译文
太一神通常在冬至这天,居住在叶蛰之宫四十六天,然后移居天留四十六天,再移居仓门四十六天,接着移居阴洛四十五天,然后是天宫四十六天,再之后是玄委四十六天,然后是仓果四十六天,再是新洛四十五天,最后又回到叶蛰之宫,这就标志着冬至的到来。
太一神出游,冬至这天居住在叶蛰之宫,计算它停留的天数,从第一天开始数到第九天,然后又回到第一天。这样的循环永无止境,周而复始。
太一神移动日期,天空必然会有风雨相应,如果那天有风雨,那便是吉祥之兆,年景美好,民众安康,疾病减少。如果提前有雨,那么会有很多雨水;如果延后,那么会有很多汗水。
太一神在冬至这天有变化,预示着君主的情况;在春分这天有变化,预示着宰相的情况;在中宫这天有变化,预示着官吏的情况;在秋分这天有变化,预示着将领的情况;在夏至这天有变化,预示着百姓的情况。所谓有变化,指的是太一神居住在五宫的日子,会有病风折断树木,扬起沙石,各自根据它们所主的情况来预测贵贱。根据风从哪里来预测,风从它所居住的地方来被称为实风,代表生长,养育万物;从相反方向来被称为虚风,伤害人,代表杀戮,代表灾害。要谨慎等待虚风并避开它,所以圣人常说:‘避开邪风的办法,就像避开箭石一样,邪风无法伤害。’这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太一神进入并驻扎在中宫,于是朝拜八风,以此来预测吉凶。风从南方来,被称为大弱风,它伤害人时,内藏于心,外达于血脉,其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被称为谋风,它伤害人时,内藏于脾,外达于肌肉,其气主弱。风从西方来,被称为刚风,它伤害人时,内藏于肺,外达于皮肤,其气主燥。风从西北方来,被称为折风,它伤害人时,内藏于小肠,外达于手太阳脉,脉断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容易突然死亡。风从北方来,被称为大刚风,它伤害人时,内藏于肾,外达于骨与肩背的肌肉,其气主寒。风从东北方来,被称为凶风,它伤害人时,内藏于大肠,外达于两胁腋骨,下至肢节。风从东方来,被称为婴兀风,它伤害人时,内藏于肝,外达于筋络,其气主湿。风从东南方来,被称为弱风,它伤害人时,内藏于胃,外达于肌肉,其气主体重。这八种风都是从它们所对应的虚位来,才能伤害人。三种虚风相斗,就会导致突然的疾病和死亡。两种实风与一种虚风相遇,疾病就会表现为淋病、寒热交替。触犯两个潮湿的地方,就会导致瘫痪。因此,圣人避风,就像避箭石一样。如果遇到三个虚位并受到邪风的偏中,就会导致半身不遂。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其)气主(为)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别本作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注解
太一:在古代中国,太一是指宇宙的根本原理或至高无上的神。在道教中,太一被视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最深,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叶蛰之宫: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指冬至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天留:天文学术语,指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仓门: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指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阴洛: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指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天宫: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指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玄委: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指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仓果: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指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新洛: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指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移日:指太阳的移动,即日行。
风雨:指风和雨,古人认为风雨与天象变化有关,与吉凶祸福相联系。
君:古代中国的君主,代表国家的最高权力。
相:古代中国的官职,指宰相,辅助君主处理国家大事。
吏:古代中国的官职,指负责文书、档案、监察等事务的官员。
将:古代中国的官职,指军事将领。
百姓:古代中国的普通民众。
疾风:猛烈的暴风,古人认为疾风会带来灾害。
八风:指八个方向的风,即东南西北及四个对角线方向的风。
大弱风:从南方吹来的风,古人认为这种风会使人心情舒畅。
谋风:从西南方吹来的风,古人认为这种风会使人思维敏捷。
刚风:从西方吹来的风,古人认为这种风会使人感到干燥。
折风:从西北方吹来的风,古人认为这种风会使人容易生病。
大刚风:从北方吹来的风,古人认为这种风会使人感到寒冷。
凶风:从东北方吹来的风,古人认为这种风会给人带来不幸。
婴兀风:从东方吹来的风,古人认为这种风会使人感到湿润。
弱风:从东南方吹来的风,古人认为这种风会使人感到沉重。
虚邪:指邪气,古人认为邪气会给人带来疾病。
实风:指正常的自然之风,古人认为实风对万物有益。
邪弗能害:邪气不能伤害人,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评注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此段文字描述了太一神在冬至期间居住在不同宫室的周期性移动,体现了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天地运行与神灵活动的紧密联系。太一,作为道教中的重要神祇,其移动象征着天地之间的变化,与自然界的节气相对应,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叶蛰之宫、天留、仓门等名称,则充满了古代神话色彩,是对自然现象的拟人化描述。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太一神活动的周期性,从一至九日,循环往复,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观。太一的循环移动,不仅是对时间规律的体现,也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变化循环的隐喻。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
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人对于天象与人事关系的认识。太一的移动与风雨的应验,表明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敬畏,以及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预测人事吉凶的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对于天气的依赖,以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
此段文字阐述了太一神在不同时间点出现的变故与人间不同阶层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天人感应的观念。太一的变化被视为是君、相、吏、将、百姓等不同阶层命运变化的象征,反映了古人对于社会秩序和人间福祉的关注。
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别本作疾)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
这里进一步说明了太一变化的具体表现,即通过自然灾害来预示人间贵贱的变迁。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宗教思想中天命观的影响,即认为天意决定着人间的兴衰。
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这段文字对风的性质进行了分类,实风与虚风分别代表着生命与毁灭。这种分类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理性分析,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
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曰(别本作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此句强调了避邪的重要性,提出了避虚邪的方法,即像躲避箭石一样避开虚风。这体现了古人对健康和安全的重视,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
此段文字描述了太一神在中宫朝见八风,以占卜吉凶。这里的八风代表了不同的自然现象,太一通过观察八风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吉凶,体现了古代中国宗教思想中占卜文化的重要地位。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其)气主(为)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八风的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通过对风的方向、名称、对人体的影响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健康的关注。
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此句再次强调了避风的重要性,指出邪风对人体的危害。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生命健康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在面对自然现象时的智慧和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