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上隔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上隔-原文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

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

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

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

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别本作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

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

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

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上隔-译文

黄帝说:气停留在上膈的,食物和饮料进入后又从那里出来,我已经知道了。而虫停留在下膈,下膈的虫,在食物吃完的时候才会出来,我还没有理解它的意思,希望你能详细告诉我。

岐伯说:如果人的喜怒无常,饮食不规律,寒热不适时,那么寒气就会流到肠道中,流到肠道中虫就会感到寒冷,虫子一冷就会聚集起来,停留在下管,这样肠胃就会膨胀,卫气无法滋养,邪气就会占据那里。人吃东西时虫子会上来吃,虫子上来吃就会导致下管空虚,下管空虚邪气就会占上风,积累起来就会留下病根,留下病根就会形成痈肿,痈肿形成下管就会变得狭窄。如果痈肿在管内,那么疼痛就会很深;如果痈肿在管外,那么痈肿在外面疼痛就会比较浅,痈肿的皮肤会发烫。

黄帝问:那我们应该怎么治疗呢?

岐伯回答:轻微地按揉痈肿,观察气流的走向,先在旁边浅刺,然后逐渐加深,依次刺下去,不要超过三行,观察气流的沉浮,来判断刺的深浅。刺完后一定要进行热敷,让热量深入体内,每天让热量深入,邪气就会逐渐减弱,大的痈肿就会溃破。再配合使用参禁(一种药物),来清除体内的邪气;保持平静无为,才能使气顺畅。之后用咸苦味的药物来消化食物,这样食物才能顺利排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上隔-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也是中医学的始祖。

气:在中医学中,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

上膈:膈,即膈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上膈指膈肌以上的部位。

食饮:食物和饮料,泛指食物。

虫:这里指寄生虫,古代医学中常用以指代肠道寄生虫。

下膈:膈肌以下的部位。

食晬时:晬,指一岁,食晬时即一岁时。

喜怒不适: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

食饮不节:饮食没有节制,指饮食无规律或饮食过量。

寒温不时:寒温,指寒热,不时,指不适当的时间。

寒汁:寒性物质,可能指寒湿之气。

积聚:指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如肿块、痰湿等。

下管:指肠管。

充郭:充满,指肠管内充满病理产物。

卫气: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保卫人体的正气。

邪气:指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

痈: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

刺:中医治疗方法之一,指用针具刺激人体的特定部位。

微按:轻轻按揉。

傍:旁边。

内益深:逐渐深入。

逐:连续。

行气:中医术语,指调整人体气的运行。

咸苦化谷:指用咸苦味的药物帮助消化。

下:指食物消化后排泄出体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上隔-评注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

此句开篇点题,黄帝对上膈之气的运行规律已有深刻认识。‘气为上膈’意指上膈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运行正常则食饮得以顺利出入。‘余已知之矣’表明黄帝对于这一生理现象已有明确的认识,为后续讨论打下基础。

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

黄帝提出‘虫为下膈’的概念,指出下膈处有虫存在,且虫的进出与食晬有关。‘食晬时乃出’说明虫的排出与饮食有关,而‘余未得其意’则表明黄帝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尚不透彻,希望岐伯能进一步阐释。

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

岐伯对黄帝的疑问进行了详细解答。他认为,情绪波动、饮食不规律、寒温变化无常等因素会导致寒汁流于肠中,进而使虫受寒而积聚于下管,导致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成因的深入分析,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

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虫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当人进食时,虫上食,导致下管空虚,邪气趁机侵入,积聚成痈,进而使下管约缩。这一过程揭示了虫与人体疾病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岐伯继续描述痈的症状,指出痈在管内则痛深,在管外则痛浮,且痈上皮热。这一描述有助于诊断疾病,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黄帝曰:刺之奈何?

黄帝询问治疗痈的方法,表明他对岐伯的解答表示认可,并希望了解具体的治疗方法。

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别本作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

岐伯针对黄帝的提问,提出了治疗痈的方法。他强调在刺痈时要细致观察,先浅刺其傍,逐渐深入,注意刺的深度,避免过度。同时,要观察痈的沉浮,以确定刺的深浅。治疗过程中,还要进行熨敷,使热气进入痈中,逐渐消除邪气,直至痈溃。

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岐伯最后提出了治疗痈的辅助方法。他建议使用参禁等药物以消除痈的内因,同时保持恬淡无为的心态,使气运行顺畅。此外,通过使用咸苦化谷的方法,使食物得以消化,从而促进痈的排出。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上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36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