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范晔为《后汉书》一书的主要编纂者,书中详细记载了东汉的历史,尤其关注了汉朝最后几位帝王及其治国、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宜。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约5世纪)。
内容简要:《后汉书》是范晔根据史料所编纂的东汉史书,全面记载了东汉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通过讲述东汉的兴起、发展与衰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后汉书》不仅详细描写了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的过程,还关注了东汉的治国方略与官员任职制度。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以及政治腐败对国家衰退的影响。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后汉书》为后世研究东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祭祀中-原文
北郊明堂辟雍灵臺迎气增祀六宗老子
是年初营北郊,明堂、辟雍、灵台未用事。迁吕太后于园。上簿太后尊号曰高皇后,当配地,郊高庙。语在《光武纪》。
北效在雒阳城北四里,为方坛四陛。三十三年正月辛未,郊。别祀地祇、位南面西上,高皇后配,西面北上,皆在坛上,地理群神从食,皆在坛下,如元始中故事。中岳在未,四岳各在其方孟辰之地,中营内。海在东;西渎河西,济北,淮来,江南;他山川各如其方,皆在外营内。四陛醊及中外营门封神如南郊。地祇、高后用犊各一头,五岳共牛一头,海、四渎共牛一头,群神共二头。奏乐亦如南郊。既送神,瘗俎实于坛北。
明帝即位,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初祀五帝于明堂,光武帝配。五帝坐位堂上,各处其方。黄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光武帝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牲各一犊,奏乐如南郊。卒事,遂升灵台,以望云物。
迎时气,五郊之兆。自永平中,以《礼谶》及《月令》有五郊迎气服色,因采元始中故事,兆五郊于雒阳四方。中兆在未,坛皆三尺,阶无等。
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旗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及因赐文官太傅、司徒以下缣各有差。
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八佾舞《云翘》之舞。
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北,祭黄帝后土。车旗服饰皆黄。歌《朱明》,八佾舞《云翘》、《育命》之舞。
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使谒者以一特牲先祭先虞于坛,有事,天子入囿射牲,以祭宗庙,名曰貙刘。语在《礼仪志》。
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车旗服饰皆黑。歌《玄冥》,八佾舞《育命》之舞。
章帝即位,元和二年正月,诏曰:“山川百神,应祀者未尽。其议增修群祀宜享祀者。”
二月,上东巡狩,将至泰山,道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尧于济阴成阳灵台。上至泰山,修光武山南坛兆。辛未,柴祭天地群神如故事。壬申,宗祀五帝于孝武所作汶上明堂,光武帝配,如雒阳明堂礼。癸酉,更告祀高祖、太宗、世宗、中宗、世祖、显宗于明堂,各一太牢。卒事,遂觐东后,飨赐王侯群臣。因行郡国,幸鲁,祠东海恭王,及孔子七十二弟子。四月,还京都。庚申,告至,祠高庙、世祖,各一特牛。又为灵台十二门作诗,各以其月祀而奏之。和帝无所增改。
安帝即位,元初六年,以《尚书》欧阳家说,谓六宗者,在天地四方之中,为上下四方之宗。以元始中故事,谓六宗《易》六子之气日、月、雷公、风伯、山、泽者为非是。三月庚辰,初更立六宗,祀于雒阳西北戍亥之地,礼比太社也。
延光三年,上东巡狩,至泰山,柴祭,及祠汶上明堂,如元和二年故事。顺帝即位,修奉常祀。
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文罽为坛,饰淳金钅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祭祀中-译文
在北郊建造明堂、辟雍、灵台,以增加祭祀,包括对老子的祭祀。那一年初,开始在北郊建造,明堂、辟雍、灵台还没有开始使用。将吕太后迁往园中。皇帝在簿册上尊称太后为高皇后,应当配祀于地神,祭祀于郊外的庙宇。具体情况记载在《光武纪》中。
北郊位于洛阳城北四里,是方形坛台,有四个台阶。三十三年正月辛未日,进行郊祭。分别祭祀地神,位置在南面西上,高皇后配祀,在西面北上,都在坛上,地理群神从食,都在坛下,就像元始年间的故事一样。中岳位于西方,四岳各自位于它们方位的孟辰之地,中营内部。海洋位于东方;西河、黄河、济水、淮河、江南;其他山川各自位于它们方位,都在外营内部。四个台阶上举行酒祭,以及中外营门封神,都像南郊一样。地神、高皇后使用一头牛作为祭品,五岳共用一头牛,海洋和四渎共用一头牛,群神共用两头牛。奏乐也像南郊一样。送神之后,将祭品埋在坛北。
明帝即位后,永平二年正月辛未日,开始在明堂祭祀五帝,光武帝配祀。五帝的座位在堂上,各自位于它们的方向。黄帝位于西方,都像南郊的座位一样。光武帝的座位在青帝之南稍微后退,面向西方。每种牲畜各用一头牛作为祭品,奏乐也像南郊一样。祭祀结束后,就登上灵台,以望云物。
迎接时令之气,是五郊的征兆。自永平年间起,根据《礼谶》和《月令》中关于五郊迎气服色的规定,于是参考元始年间的旧例,在洛阳的四方设立五郊。中郊位于西方,坛台都是三尺高,台阶没有等级。
立春之日,在东郊迎接春气,祭祀青帝句芒。车旗服饰都是青色。唱《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并且因此赐给文官太傅、司徒以下的官员各色的绸缎。
立夏之日,在南郊迎接夏气,祭祀赤帝祝融。车旗服饰都是红色。唱《朱明》,八佾舞《云翘》之舞。
立秋前十八天,在中北迎接黄帝,祭祀黄帝后土。车旗服饰都是黄色。唱《朱明》,八佾舞《云翘》、《育命》之舞。
立秋之日,在西郊迎接秋气,祭祀白帝蓐收。车旗服饰都是白色。唱《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使者用一头牛先在坛上祭祀先虞,有事时,天子进入园林射杀牲畜,以祭祀宗庙,称为貙刘。具体情况记载在《礼仪志》中。
立冬之日,在北郊迎接冬气,祭祀黑帝玄冥。车旗服饰都是黑色。唱《玄冥》,八佾舞《育命》之舞。
章帝即位后,元和二年正月,下诏说:“山川百神,应当祭祀的还没有全部完成。讨论增加和修缮群祀,应该享受祭祀的。”
二月,皇帝东巡,即将到达泰山,途中派遣使者带着一头太牢祭祀帝尧于济阴成阳灵台。皇帝到达泰山,修缮光武帝在山南的坛台。辛未日,按照旧例进行柴祭天地群神。壬申日,在孝武所作的汶上明堂宗祀五帝,光武帝配祀,按照洛阳明堂的礼仪。癸酉日,改变祭祀高祖、太宗、世宗、中宗、世祖、显宗于明堂,每个都献上一头太牢。祭祀结束后,就前往东后,宴请赏赐王侯群臣。因此巡视郡国,访问鲁地,祭祀东海恭王,以及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四月,返回京都。庚申日,祭祀高庙、世祖,每个都献上一头牛。还为灵台十二门作诗,每个月都按照祭祀的月份来奏乐。和帝没有增加或改变任何仪式。
安帝即位后,元初六年,根据《尚书》欧阳家的说法,认为六宗位于天地四方之中,是上下四方的宗主。根据元始年间的旧例,认为六宗《易经》中的六子之气——日、月、雷公、风伯、山、泽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三月庚辰日,首次重新设立六宗,在洛阳西北戍亥之地祭祀,礼仪与太社相同。
延光三年,皇帝东巡,到达泰山,进行柴祭,以及祭祀汶上明堂,按照元和二年的旧例。顺帝即位后,继续进行常规祭祀。
桓帝即位十八年后,喜好神仙之事。延熹八年,首次派遣中常侍到陈国苦县祭祀老子。九年,亲自在濯龙祭祀老子。用文罽铺坛,装饰以纯金器物,设置华盖之座,使用郊天乐。
顺帝即位后,继续进行常规祭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祭祀中-注解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祭祀天地、接受朝贺的地方,是象征天子的权威和地位的场所。
辟雍:古代的一种礼制建筑,用于举行祭祀和教育活动,辟雍也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制度。
灵台:古代帝王观测天文、气象的台,也是祭祀天地的场所。
迎气: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指在特定时节迎接天地之气,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增祀:增加祭祀的次数或规模。
六宗:古代祭祀的六种神祇,包括日、月、雷公、风伯、山、泽。
老子:即老聃,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太上老君”。
雒阳:古代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
郊: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指在郊外祭祀天地。
地祇:土地之神。
高皇后:指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
三十三年:指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三年。
正月辛未:指农历正月辛未日。
中岳:指中岳嵩山。
四岳: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海:指东海。
西渎:指黄河。
济北:指济水以北地区。
淮来:指淮水。
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
他山川:指其他山川。
四陛:指明堂、辟雍、灵台等建筑的四边台阶。
醊: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酒祭神。
奏乐:演奏音乐。
瘗俎:将祭祀用的祭品埋葬。
明帝:指东汉明帝刘庄。
永平二年:指东汉明帝永平二年。
五帝:指中国古代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句芒:东方之神,掌管春天。
祝融:南方之神,掌管夏天。
后土:中央之神,掌管土地。
蓐收:西方之神,掌管秋天。
玄冥:北方之神,掌管冬天。
章帝:指东汉章帝刘炟。
元和二年:指东汉章帝元和二年。
泰山:五岳之首,位于山东省。
光武帝: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孝武:指汉武帝刘彻。
世祖:指东汉章帝刘炟。
中宗:指东汉明帝刘庄。
显宗:指东汉和帝刘肇。
和帝:指东汉和帝刘肇。
安帝:指东汉安帝刘祜。
元初六年:指东汉安帝元初六年。
欧阳家说:指东汉学者欧阳歙的学说。
延光三年:指东汉安帝延光三年。
顺帝:指东汉顺帝刘保。
桓帝:指东汉桓帝刘志。
延熹八年:指东汉桓帝延熹八年。
中常侍:东汉时期宫廷中的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陈国: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
苦县: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南省鹿邑县。
濯龙: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文罽:古代的一种装饰华丽的席子。
淳金钅器:用纯金制成的器物。
华盖:古代的一种装饰华丽的伞。
郊天乐:古代祭祀天地时用的音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祭祀中-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祭祀仪式的丰富内容和复杂程序,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文化。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北郊明堂辟雍灵臺迎气增祀六宗老子,是年初营北郊,明堂、辟雍、灵台未用事。迁吕太后于园。上簿太后尊号曰高皇后,当配地,郊高庙。语在《光武纪》。
此句描述了古代祭祀的地点和对象,北郊、明堂、辟雍、灵台等都是古代祭祀的重要场所。‘迎气’和‘增祀六宗老子’则体现了古代祭祀中对于自然现象和宗教人物的崇拜。‘迁吕太后于园’和‘上簿太后尊号’则反映了古代对皇室成员的尊敬和祭祀。
北效在雒阳城北四里,为方坛四陛。三十三年正月辛未,郊。别祀地祇、位南面西上,高皇后配,西面北上,皆在坛上,地理群神从食,皆在坛下,如元始中故事。
此句描绘了祭祀的具体场景,雒阳城北的方坛是祭祀的地点,地祇、高皇后等神祇的排列顺序和方位都有讲究,体现了古代祭祀的规范性和等级制度。
中岳在未,四岳各在其方孟辰之地,中营内。海在东;西渎河西,济北,淮来,江南;他山川各如其方,皆在外营内。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祭祀中涉及的山川地理,中岳、四岳、海、渎等都有特定的位置和方位,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地理环境的重视。
四陛醊及中外营门封神如南郊。地祇、高后用犊各一头,五岳共牛一头,海、四渎共牛一头,群神共二头。
此句描述了祭祀仪式中的供品和仪式细节,不同神祇的供品有所不同,体现了古代祭祀的多样性和细致性。
奏乐亦如南郊。
此句说明了祭祀仪式中的音乐,与南郊祭祀相同,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统一性。
既送神,瘗俎实于坛北。
此句描述了祭祀仪式的结束,送神后,将祭品埋于坛北,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完整性和对神灵的敬畏。
明帝即位,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初祀五帝于明堂,光武帝配。
此句记载了明帝即位后的祭祀活动,明堂是祭祀五帝的场所,光武帝作为配祀对象,体现了古代祭祀的传承和尊重。
五帝坐位堂上,各处其方。
此句描述了五帝在明堂中的位置,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对称性和秩序。
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旗服饰皆青。
此句描述了立春时节的祭祀活动,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体现了古代对季节变化和自然现象的崇拜。
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
此句描述了立夏时节的祭祀活动,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反映了古代对季节变化和自然现象的重视。
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北,祭黄帝后土。
此句描述了立秋前十八日的祭祀活动,迎黄灵于中北,祭黄帝后土,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仰。
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
此句描述了立秋时节的祭祀活动,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反映了古代对季节变化和自然现象的崇拜。
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
此句描述了立冬时节的祭祀活动,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体现了古代对季节变化和自然现象的重视。
章帝即位,元和二年正月,诏曰:‘山川百神,应祀者未尽。其议增修群祀宜享祀者。’
此句描述了章帝即位后的祭祀政策,强调了对山川百神的祭祀,体现了古代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
二月,上东巡狩,将至泰山,道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尧于济阴成阳灵台。
此句描述了章帝东巡至泰山时的祭祀活动,对帝尧的祭祀体现了古代对圣贤的崇拜和对历史的尊重。
上至泰山,修光武山南坛兆。
此句描述了章帝在泰山上的祭祀活动,修建光武山南坛兆,体现了古代祭祀的传承和尊重。
辛未,柴祭天地群神如故事。
此句描述了祭祀仪式的具体内容,柴祭天地群神,体现了古代祭祀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壬申,宗祀五帝于孝武所作汶上明堂,光武帝配,如雒阳明堂礼。
此句描述了祭祀五帝的仪式,宗祀五帝于明堂,体现了古代祭祀的传承和尊重。
癸酉,更告祀高祖、太宗、世宗、中宗、世祖、显宗于明堂,各一太牢。
此句描述了对历代皇帝的祭祀,体现了古代对皇权的尊重和对历史的重视。
卒事,遂觐东后,飨赐王侯群臣。
此句描述了祭祀仪式结束后,皇帝与王侯群臣的宴飨,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庆祝性质。
因行郡国,幸鲁,祠东海恭王,及孔子七十二弟子。
此句描述了章帝东巡时的其他活动,祭祀东海恭王和孔子弟子,体现了古代对地方王侯和圣贤的尊重。
四月,还京都。
此句描述了章帝东巡结束后的返回京都。
庚申,告至,祠高庙、世祖,各一特牛。
此句描述了章帝返回京都后的祭祀活动,祭祀高庙和世祖,体现了古代对祖先的敬仰。
又为灵台十二门作诗,各以其月祀而奏之。
此句描述了为灵台十二门所作的诗篇,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和帝无所增改。
此句说明了和帝在位期间,对祭祀仪式没有进行任何增改,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稳定性和传承。
安帝即位,元初六年,以《尚书》欧阳家说,谓六宗者,在天地四方之中,为上下四方之宗。
此句描述了安帝即位后对六宗的重新定义,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灵活性和对经典文献的尊重。
以元始中故事,谓六宗《易》六子之气日、月、雷公、风伯、山、泽者为非是。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六宗的含义,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哲学性和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探讨。
三月庚辰,初更立六宗,祀于雒阳西北戍亥之地,礼比太社也。
此句描述了安帝即位后对六宗的祭祀地点和仪式,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规范性和对地方特色的尊重。
延光三年,上东巡狩,至泰山,柴祭,及祠汶上明堂,如元和二年故事。
此句描述了延光三年安帝东巡至泰山时的祭祀活动,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传承和尊重。
顺帝即位,修奉常祀。
此句描述了顺帝即位后的祭祀政策,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稳定性和传承。
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
此句描述了桓帝即位后的兴趣和爱好,体现了古代皇帝的个人喜好对祭祀仪式的影响。
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
此句描述了桓帝在位期间对老子的祭祀,体现了古代对道教思想的尊重。
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
此句描述了桓帝亲自祭祀老子的活动,体现了古代皇帝对宗教的重视。
文罽为坛,饰淳金钅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
此句描述了祭祀老子时的仪式细节,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豪华和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