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祭祀下

作者: 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范晔为《后汉书》一书的主要编纂者,书中详细记载了东汉的历史,尤其关注了汉朝最后几位帝王及其治国、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宜。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约5世纪)。

内容简要:《后汉书》是范晔根据史料所编纂的东汉史书,全面记载了东汉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通过讲述东汉的兴起、发展与衰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后汉书》不仅详细描写了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的过程,还关注了东汉的治国方略与官员任职制度。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以及政治腐败对国家衰退的影响。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后汉书》为后世研究东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祭祀下-原文

宗庙社稷灵星先农迎春

光武帝建武二年正月,立高庙于雒阳。

四时祫祀,高帝为太祖,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如旧。

余帝四时春以正月,夏以四月,秋以七月,冬以十月及腊,一岁五祀。

三年正月,立亲庙雒阳,祀父南顿君以上至舂陵节侯。

时寇贼未夷,方务征伐,祀仪未设。

至十九年,盗贼讨除,戎事差息,于是五官中郎将张纯与太仆朱浮奏议:

“礼,为人子事大宗,降其私亲。

礼之设施,不授之与自得之异意。

当除今亲庙四。

孝宣皇以孙后祖,为父立庙于奉明,曰皇考庙,独群臣侍祠。

愿下有司议先帝四庙当代亲庙者及皇考庙事。”

下公卿、博士、议郎。

大司徒涉等议:

“宜奉所代,立平帝、哀帝、成帝、元帝庙,代今亲庙。

兄弟以下,使有司祠。

宜为南顿君立皇考庙,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

时议有异,不著。

上可涉等议,诏曰:

“以宗庙处所未定,且礻合祭高庙。

其成、哀、平且祠祭长安故高庙。

其南阳舂陵岁时各且因故园庙祭祀。

园庙去太守治所远者,在所令长行太守事侍祠。

惟孝宣帝有功德,其上尊号曰中宗。”

于是雒阳高庙四时加祭孝宣、孝元,凡五帝。

其西庙成、哀、平三帝主,四时祭于故高庙。

东庙,京兆尹侍祠,冠衣车服如太常祠陵庙之礼。

南顿君以上至节侯,皆就园庙。

南顿君称皇考庙,钜鹿都尉称皇祖考庙,郁林太守称皇曾祖考庙,节侯称皇高祖考庙,在所郡县侍祠。

二十六年,有诏问张纯,禘祫之礼不施行几年。

纯奏:

“礼,三年一祫,五年一禘。

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太祖;五年再殷察。

旧制,三年三祫,毁庙主合食高庙,存庙主未尝合。

元始五年,始行禘礼。

父为昭,南向;子为穆,北向。

父子不并坐,而孙从王父。

禘之为言谛,禘諟昭穆,尊卑之义。

以夏四月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故正尊卑之义。

礻合以冬十月,五谷成熟,故骨肉合饮食。

祖宗庙未定,且合祭。

今宜以时定。”

语在《纯传》。

上难复立庙,遂以合祭高庙为常。

后以三年冬祫,五年夏禘之时,但就陈祭毁庙主而已,谓之殷。

太祖东面,惠、文、武、元帝为昭,景、宣帝为穆。

惠、景、昭三帝非殷祭时不祭。

光武皇帝崩,明帝即位,以光武帝拨乱中兴,更为起庙,尊号曰世祖庙。

以元帝于光武为穆,故虽非宗,不毁也。

后遂为常。

明帝临终遗诏,遵俭无起寝庙,藏主于世祖庙更衣。

孝章即位,不敢违,以更衣有小别,上尊号曰显宗庙,间祠于更衣,四时合祭于世祖庙。

语在《章纪》。

章帝临崩,遗诏无起寝庙,庙如先帝故事。

和帝即位不敢违,上尊号曰肃宗。

后帝承尊,皆藏主于世祖庙,积多无别,是后显宗但为陵寝之号。

永元中,和帝追尊其母梁贵人曰恭怀皇后,陵曰西陵。

以窦后配食章帝,恭怀后别就陵寝祭之。

和帝崩,上尊号曰穆宗。

殇帝生三百余日而崩,邓太后摄政,以尚婴孩,故不列于庙,就陵寝祭之而已。

安帝以清河孝王子即位,建光元年,追尊其祖母宋贵人曰敬隐后,陵曰敬北陵。

亦就陵寝祭,太常领如西陵。

追尊父清河孝王曰孝德皇,母曰孝德后,清河嗣王奉祭而已。

安帝以谗害大臣,废太子,及崩,无上宗之奏。

后以自建武以来无毁者,故遂常祭,因以其陵号称恭宗。

顺帝即位,追尊其母曰恭愍后,陵曰恭北陵,就陵寝祭,如敬北陵。

顺帝崩,上尊号曰敬宗。

冲质帝皆小崩,梁太后摄政,以殇帝故事,就陵寝祭。

凡祠庙讫,三公分祭之。

桓帝以河间孝王孙蠡吾侯即位,亦追尊祖考,王国奉祀。

语在《章和八王传》。

桓帝崩,上尊号曰威宗,无嗣。

灵帝以河间孝王曾孙解犊侯即位,亦追尊祖考。

语在《章和八王传》。

灵帝时,京都四时所祭高庙五主,世祖庙七主,少帝三陵,追尊后三陵,凡牲用十八太牢,皆有副倅。

故高庙三主亲毁之后,亦但殷祭之岁奉祠。

灵帝崩,献帝即位。

初平中,相国董卓、左中郎将蔡邕等以和帝以下,功德无殊,而有过差,不应为宗,及余非宗者追尊三后,皆奏毁之。

四时所祭,高庙一祖二宗,及近帝四,凡七帝。

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

说者以为古宗庙前制庙,后制寝,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寝也。

《月令》有“先荐寝庙”,《诗》称“寝庙弈弈”,言相通也。

庙以藏主,以四时祭。

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荐新物。

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

建武以来,关西诸陵以转久远,但四时特牲祠;帝每幸长安谒诸陵,乃太牢祠。

自雒阳诸陵至灵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伏腊及四时祠。

庙日上饭,太官送用物,园令、食监典省,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

建武二年,立太社稷于雒阳,在宗庙之右,方坛,无屋,有墙门而已。

二月、八月及腊,一岁三祠,皆太牢具,使有司祠。

‘《孝经援神契》曰:’社者,土地之主也。稷者,五谷之长也。”

‘《礼记》及《国语》皆谓共工氏之子曰句龙,为后土官,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烈山氏之子曰柱,能植百谷疏,自夏以上祀以为稷,至殷以柱久远,而尧时弃为后稷,亦植百谷,故废柱,祀弃为稷。’

大司农郑玄说,古者官有大功,则配食其神。故句龙配食于社,弃配食于稷。

郡县置社稷,太守、令、长侍祠,牲用羊F5B9。

唯州所治有社无稷,以其使官。

古者师行平有载社主,不载稷也。

国家亦有五祀之祭,有司掌之,其礼简于社稷云。

汉兴八年,有言周兴而邑立后稷之祀,于是高帝令天下立灵星祠。

言祠后稷而谓之灵星者,以后稷又配食星也。

旧说,星谓天田星也。

一曰,龙左角为天田官,主谷。

祀用壬辰位祠之。

壬为水,辰为龙,就其类也。

牲用太牢,县邑令长侍祠。

舞者用童男十六人。

舞者象教田,初为芟除,次耕种、芸耨、驱爵及获刈、舂簸之形,象其功也。

县邑常以乙未日祠先农于乙地,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以己丑日祠雨师于丑地,用羊F5B9。

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

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东郭外野中。

迎春至者,自野中出,则迎者拜之而还,弗祭。

三时不迎。

论曰:’臧文仲祀爰居,而孔子以为不知。《汉书·郊祀志》著自秦以来迄于王莽,典祀或有未修,而爰居之类众焉。’

世祖中兴,蠲除非常,修复旧祀,方之前事邈殊矣。

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

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

自上皇以来封泰山者,至周七十二代。

封者,谓封土为坛,柴祭告天,代兴成功也。《礼记》所谓’因名山升中于天’者也。

易姓则改封者,著一代之始,明不相袭也。

继世之王巡狩,则修封以祭而已。

自秦始皇、孝武帝封泰山,本由好仙、信方士之言,造为石检印封之事也。

所闻如此。

虽诚天道难可度知,然其大较犹有本要。

天道质诚,约而不费者也。

故牲有犊,器用陶匏,殆将无事于检封之间,而乐难攻之石也。

且唯封为改代,故曰岱宗。

夏康、周宣,由废复兴,不闻改封。

世祖欲因孝武故封,实继祖宗之道也。

而梁松固争,以为必改。

乃当夫既封之后,未有福,而松卒被诛死。

虽罪由身,盖亦诬神之咎也。

且帝王所以能大显于后者,实在其德加于民,不闻其在封矣。

言天地者莫大于《易》,《易》无六宗在中之象。

若信为天地四方所宗,是至大也。

而比太社,又为失所,难以为诚矣!

赞曰:’天地禋郊,宗庙享祀,咸秩无文,山川具止。’

淫乃国紊,典惟皇纪。

肇自盛敬,孰崖厥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祭祀下-译文

宗庙社稷灵星先农迎春

光武帝建武二年正月,在雒阳建立高庙。四季都要祭祀,高帝作为太祖,文帝作为太宗,武帝作为世宗,像以前一样。其余的皇帝,春季在正月,夏季在四月,秋季在七月,冬季在十月和腊月,一年祭祀五次。

三年正月,在雒阳建立亲庙,祭祀父亲南顿君以上至舂陵节侯。当时贼寇尚未被平定,正忙于征战,祭祀仪式还未设立。到了十九年,盗贼被讨伐平定,军事事务减少,于是五官中郎将张纯与太仆朱浮上奏建议:按照礼制,为人子应事奉大宗,降低对私亲的祭祀。礼制的安排,不是授与而是自己得到。应当废除现在的亲庙四座。孝宣皇帝作为祖父的后代,为父亲在奉明建立庙宇,称为皇考庙,只有群臣侍奉祭祀。希望下有司讨论先帝四庙应当代替亲庙以及皇考庙的事。

下公卿、博士、议郎讨论。大司徒涉等建议:应当事奉所代替的,建立平帝、哀帝、成帝、元帝庙,代替现在的亲庙。兄弟以下,由有司祭祀。应为南顿君建立皇考庙,祭祀上至舂陵节侯,群臣侍奉祭祀。当时议论有异,没有明确记载。

皇帝同意涉等的建议,下诏说:因为宗庙的位置尚未确定,暂时且在合祭高庙。成帝、哀帝、平帝暂且在长安故高庙祭祀。南阳舂陵每年各自在故园庙祭祀。园庙离太守治所远的,所在令长代行太守事侍奉祭祀。只有孝宣帝有功德,其上尊号称为中宗。

于是雒阳高庙四季加祭孝宣、孝元,共五帝。其西庙成帝、哀帝、平帝的主位,四季在故高庙祭祀。东庙,京兆尹侍奉祭祀,冠衣车服如同太常祭祀陵庙的礼仪。南顿君以上至节侯,都在园庙祭祀。南顿君称为皇考庙,钜鹿都尉称为皇祖考庙,郁林太守称为皇曾祖考庙,节侯称为皇高祖考庙,所在郡县侍奉祭祀。

二十六年,有诏询问张纯,禘祫之礼不施行几年。张纯上奏:按照礼制,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毁庙的主位,陈列在太祖庙;未毁庙的主位,都升迁,与太祖合食;五年再次殷察。旧制,三年三祫,毁庙主合食高庙,存庙主未曾合食。元始五年,开始实行禘礼。父亲为昭,面向南;儿子为穆,面向北。父子不并坐,孙子跟随祖父。禘的意思是详细,禘祭昭穆,尊卑的义理。因为夏四月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所以确定尊卑的义理。合祭在冬十月,五谷成熟,所以骨肉合食。祖宗庙未确定,暂时合祭。现在应当按时确定。

话语在《纯传》中。皇帝难以再次建立庙宇,于是以合祭高庙为常。后来在三年冬祫,五年夏禘的时候,只是陈列祭祀毁庙的主位而已,称为殷。太祖面向东,惠帝、文帝、武帝、元帝为昭,景帝、宣帝为穆。惠帝、景帝、昭帝非殷祭时不祭祀。光武皇帝去世,明帝即位,因为光武帝拨乱反正,中兴汉朝,重新建立庙宇,尊号称为世祖庙。因为元帝在光武为穆,所以虽然不是宗室,也不毁庙。

后来成为常例。

明帝临终遗诏,遵循节俭不建立寝庙,将灵柩藏于世祖庙更衣处。孝章帝即位,不敢违背,因为更衣有小别,上尊号称为显宗庙,间或在更衣处祭祀,四季合祭于世祖庙。话语在《章纪》中。章帝临终遗诏,不建立寝庙,庙宇按照先帝的旧例。

和帝即位不敢违背,上尊号称为肃宗。后来的皇帝继承尊号,都将灵柩藏于世祖庙,积累很多没有区别,从此显宗只是陵寝的称号。

永元年间,和帝追尊其母梁贵人为恭怀皇后,陵墓称为西陵。将窦皇后配食章帝,恭怀皇后另在陵墓祭祀。和帝去世,上尊号称为穆宗。殇帝出生三百多天就去世了,邓太后摄政,因为殇帝还是婴儿,所以不列入庙宇,只在陵墓祭祀。

安帝以清河孝王的儿子即位,建光元年,追尊其祖母宋贵人为敬隐后,陵墓称为敬北陵。也只在陵墓祭祀,太常领如西陵。追尊父亲清河孝王为孝德皇,母亲为孝德后,清河嗣王负责祭祀。

安帝因为谗言陷害大臣,废除太子,等到去世,没有上宗的奏议。后来因为自建武以来没有毁庙的,所以继续祭祀,因此以其陵号称恭宗。顺帝即位,追尊其母为恭愍后,陵墓称为恭北陵,只在陵墓祭祀,如同敬北陵。

顺帝去世,上尊号称为敬宗。冲质帝都很小就去世了,梁太后摄政,按照殇帝的旧例,只在陵墓祭祀。所有祭祀结束后,三公分祭。

桓帝以河间孝王的孙子蠡吾侯即位,也追尊祖考,王国负责祭祀。话语在《章和八王传》中。桓帝去世,上尊号称为威宗,没有后代。

灵帝以河间孝王的曾孙解犊侯即位,也追尊祖考。话语在《章和八王传》中。灵帝时,京都四季祭祀高庙五主,世祖庙七主,少帝三陵,追尊后三陵,共使用十八太牢,都有副倅。

故高庙三主亲毁之后,也只在殷祭之年奉祠。灵帝去世,献帝即位。初平年间,相国董卓、左中郎将蔡邕等认为和帝以下,功德没有特别之处,而且有过错,不应列为宗室,以及其余非宗室者追尊的三后,都上奏要求毁掉。

四季祭祀,高庙一祖二宗,以及近帝四,共七帝。

古代不墓祭,汉朝各陵都有园寝,继承秦朝的做法。有人说,古代宗庙前建庙,后建寝,以象征人居住前有朝堂,后有寝室。《月令》有‘先荐寝庙’,《诗经》称‘寝庙弈弈’,是说它们相通。

庙用来藏主位,以四季祭祀。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荐新物。秦朝开始建寝于墓侧,汉朝沿袭未改,所以陵墓上称为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是古代寝的意义。

建武以来,关西各陵因为年代久远,只四季特牲祭祀;皇帝每次到长安谒陵,才用太牢祭祀。从雒阳各陵到灵帝,都按照晦望二十四节气伏腊及四季祭祀。庙日上供饭食,太官送来用品,园令、食监负责检查,亲陵所宫人随鼓漏整理被褥,准备洗脸水,陈列严整的器具。

建武二年,在雒阳建立了太社稷,位于宗庙的右边,是一个方形坛台,没有房屋,只有围墙和门。每年的二月、八月和腊月,一年进行三次祭祀,都使用太牢的祭品,由官员负责祭祀。《孝经援神契》说:‘社是土地的主神。稷是五谷的首领。’《礼记》和《国语》都提到共工氏的儿子句龙,担任后土官,能平定九土,因此被祭祀为社。烈山氏的儿子柱,能种植各种谷物,从夏朝开始就被祭祀为稷,到殷朝因为柱年代久远,而尧时的弃也被尊为后稷,也种植谷物,所以废弃了柱,祭祀弃为稷。大司农郑玄说,古代官有大功,就会配享其神。所以句龙配享于社,弃配享于稷。郡县设立社稷,太守、县令、县长负责祭祀,使用的牺牲是羊。

只有州治所的地方有社没有稷,因为那里的官员。古代军队出征时,会携带社的主神像,但不携带稷的神像。国家也有五祀的祭祀,由官员负责,其礼仪比社稷简单。

汉朝建立八年时,有人说周朝兴起后,设立了后稷的祭祀,于是高帝命令天下建立灵星祠。称祭祀后稷为灵星,是因为后稷又配享星宿。旧时说法,星指的是天田星。一说,龙左角是天田官,主管谷物。祭祀时在壬辰方位进行。壬代表水,辰代表龙,因为它们属于同类。使用的牺牲是太牢,县邑的县令、县长负责祭祀。舞者使用十六名童男。舞者模仿耕作的情景,先是除草,然后是耕种、除草、驱赶雀鸟以及收割、舂米簸谷的动作,象征他们的劳作。

县邑通常在乙未日于乙地祭祀先农,在丙戌日于戌地祭祀风伯,在己丑日于丑地祭祀雨师,使用的牺牲是羊。

立春的那天,都要穿着青色的幡帻,在东郭外迎接春天。让一个童男戴着青色的头巾,穿着青色的衣服,先在东郭外的野外。迎接春天的人从野外出来,迎接的人就向他行礼然后返回,不进行祭祀。其他三个季节不迎接。

论说:‘臧文仲祭祀爰居,孔子认为他不知礼。《汉书·郊祀志》记载自秦朝以来直到王莽,典籍中的祭祀有时没有修复,而像爰居这样的例子很多。世祖中兴后,废除非常之礼,修复旧有的祭祀,与之前的事情相比已经非常不同了。我曾听说儒者的说法,三皇没有文字,用结绳来治理,从五帝始才有文字。到了三王时期,风俗变得文饰,欺诈逐渐兴起,开始有印章,用来检查奸邪,但那时还没有金、玉、银、铜的器物。自上皇以来封禅泰山的有七十二代。封禅,指的是在土台上封土,用柴火祭祀告天,表示一代代兴起的功绩。《礼记》所说的‘因名山升中于天’就是这个意思。改朝换代时改变封禅的,是为了表明一代的开始,明确不继承前代。继位的帝王巡狩时,就只是修复封禅并祭祀而已。自秦始皇、孝武帝封禅泰山,本是因为好仙、相信方士的话,制造了石检印封的事情。我所听到的就是这样。虽然确实天道难以揣测,但大体上还是有根本的原则。天道本质是真诚的,简约而不浪费。所以牺牲使用小牛,器物使用陶器和葫芦,大概是在封禅之间没有用到,而乐于攻克的坚硬石头。

而且只有封禅才能改朝换代,所以称为岱宗。夏康、周宣,由废弃而复兴,没有听说改变封禅。世祖想要继续孝武帝的封禅,实际上是继承祖宗的道路。但梁松坚决反对,认为必须改变。在封禅之后,没有得到福报,而梁松最终被诛杀。虽然罪过在他自己,但也可能是冒犯了神灵的后果。而且帝王之所以能在后世大显,实际上在于他们的德行施于民众,没有听说是因为封禅。

天地祭祀、宗庙享祀,都是按照礼制进行,山川的祭祀也都完备。荒淫会导致国家混乱,典籍只有皇朝的记录。从盛大的敬礼开始,谁又能追溯其起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祭祀下-注解

宗庙:宗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是家族或国家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

社稷:古代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的地方,社稷是国家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稳定和农业的丰收。

灵星:灵星是古代祭祀后稷时的一种称呼,因为后稷又配食星。

先农:先农是古代祭祀的农业神,代表着农业的繁荣。

迎春:古代在立春时举行的祭祀活动,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农作物的生长。

光武帝: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谥号,他在位期间恢复了汉朝的统治。

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标志着东汉的开始。

正月:农历一月,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

雒阳:雒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曾是东周、东汉等多个朝代的都城。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祫祀: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指对祖先的祭祀。

高帝:指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

太祖:指建立王朝的皇帝,如汉高祖刘邦。

太宗:指继位的第一位皇帝,如汉惠帝刘盈。

世宗:指继位的第二位皇帝,如汉文帝刘恒。

亲庙:指皇帝为其父亲建立的庙宇。

南顿君: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父亲刘钦的谥号。

舂陵节侯: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祖父刘縯的谥号。

五官中郎将:古代官职,负责礼仪和祭祀等事务。

太仆:古代官职,负责马匹和车辆等事务。

礼:指古代的礼仪制度,包括祭祀、丧葬、婚嫁等方面的规定。

大宗:指同宗族中地位最高的家族。

私亲:指自己的亲属。

公卿:古代高级官职,指三公九卿中的高级官员。

博士:古代官职,负责教育、学术研究和顾问等事务。

议郎:古代官职,负责讨论和提出政策建议。

大司徒:古代官职,负责土地、农业等事务。

平帝:东汉皇帝刘衎的谥号。

哀帝:东汉皇帝刘欣的谥号。

成帝:东汉皇帝刘骜的谥号。

元帝:东汉皇帝刘奭的谥号。

礻合:古代祭祀中的一种仪式,指将不同祖先的牌位放在一起祭祀。

禘: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指祭祀远祖。

祫: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指祭祀近祖。

昭穆:古代宗庙中牌位排列的顺序,昭指左,穆指右。

世祖庙: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庙宇。

更衣:古代皇帝更换衣服的地方,也指皇帝的休息室。

显宗庙:指东汉明帝刘庄的庙宇。

肃宗:指东汉章帝刘炟的庙宇。

恭怀皇后:指东汉和帝刘肇的母亲梁贵人的谥号。

窦后:指东汉章帝刘炟的皇后窦氏。

殇帝:东汉皇帝刘隆的谥号,因其年幼而称殇帝。

邓太后:东汉时期的女政治家,殇帝时期的摄政皇后。

清河孝王:指东汉安帝刘祜的祖父刘庆的谥号。

宋贵人:指东汉安帝刘祜的祖母宋贵人的谥号。

孝德皇:指东汉安帝刘祜的父亲刘保的谥号。

孝德后:指东汉安帝刘祜的母亲李氏的谥号。

清河嗣王:指东汉安帝刘祜的兄弟刘缵的谥号。

谗害:指用恶言中伤他人,使其受害。

太子:指皇帝的继承人。

顺帝:东汉皇帝刘保的谥号。

冲质帝:东汉皇帝刘辩和刘协的谥号,均因年幼而称冲质帝。

梁太后:东汉顺帝刘保的皇后梁氏,顺帝去世后摄政。

河间孝王:指东汉顺帝刘保的祖父刘开明的谥号。

桓帝:东汉皇帝刘志的谥号。

威宗:东汉桓帝刘志的庙号。

灵帝:东汉皇帝刘宏的谥号。

献帝:东汉末年最后一位皇帝刘协的谥号。

董卓:东汉末年的权臣,控制朝政。

蔡邕: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宗:指同宗族的人。

陵: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墓地。

园寝: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墓地及其附属建筑。

秦:古代国家,指秦朝。

《月令》:古代的一种文献,记载了每个月的节气和相应的礼仪。

《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太牢:太牢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最高级别的祭品,包括牛、羊、猪三牲。

副倅: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副祭品,通常为太牢的一半。

太社稷:太社稷是中国古代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两者合称为太社稷,是古代国家祭祀的重要场所。

有司:有司是指古代官府中的官员,负责管理祭祀等事务。

句龙:句龙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被认为是土地神社的化身。

烈山氏:烈山氏是古代的一个部族名,其子柱被认为是五谷神稷的化身。

后稷:后稷是古代传说中的农业神,被认为是农业文明的奠基人。

大司农:大司农是古代官职,负责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储备。

郡县:郡县是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郡是较大的行政区域,县是较小的行政区域。

天田星:天田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宿,被认为是农业生产的象征。

壬辰位:壬辰位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方位,与农业生产有关。

太牢具:太牢具是指用于祭祀的太牢祭品。

牲用羊F5B9:牲用羊F5B9是指祭祀时使用的羊的数量,F5B9可能是一个古代的计数单位。

风伯:风伯是古代神话中的风神,被认为是掌管风的神。

雨师:雨师是古代神话中的雨神,被认为是掌管雨的神。

乙未日:乙未日是指古代农历中的一种日期,与祭祀活动有关。

丙戌日:丙戌日是指古代农历中的一种日期,与祭祀活动有关。

己丑日:己丑日是指古代农历中的一种日期,与祭祀活动有关。

青幡帻:青幡帻是指祭祀时使用的青色的旗帜和头巾。

东郭外:东郭外是指城东郊外的地方。

三皇:三皇是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上古帝王,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五帝始有书契:五帝始有书契是指在中国古代,到了五帝时期才开始有文字记录。

三王:三王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帝王。

印玺:印玺是古代的一种印章,用于盖章证明文件的真实性。

金玉银铜之器:金玉银铜之器是指古代用于祭祀的贵重器物。

封泰山:封泰山是指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示天下太平。

易姓则改封:易姓则改封是指当朝代更替时,需要重新封禅泰山。

岱宗:岱宗是指泰山,因为泰山位于东方,所以称为岱宗。

山川具止:山川具止是指山川之神都要祭祀,以示尊重。

淫乃国紊:淫乃国紊是指过度祭祀会导致国家混乱。

典惟皇纪:典惟皇纪是指祭祀的典章制度是皇帝的纪事。

肇自盛敬:肇自盛敬是指祭祀的起始是由盛大的敬意开始的。

孰崖厥始:孰崖厥始是指谁能够追溯祭祀的起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祭祀下-评注

建武二年,立太社稷于雒阳,在宗庙之右,方坛,无屋,有墙门而已。

这一句描述了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时,在雒阳建立太社稷的情景。太社稷是古代中国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重要场所,位于宗庙之右,建筑形式为方坛,无屋盖,仅有墙门。这体现了古人对土地和谷物的崇拜,以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城市规划中对宗庙与祭祀场所的布局讲究。

二月、八月及腊,一岁三祠,皆太牢具,使有司祠。

这句话说明了太社稷的祭祀时间与方式。每年二月、八月和腊月进行三次祭祀,使用太牢(指牛、羊、猪三牲齐全的祭祀用品)进行祭祀,并由有司负责主持。这体现了古代祭祀的隆重与规范,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祭祀仪式的重视。

《孝经援神契》曰:“社者,土地之主也。稷者,五谷之长也。

此句引用了《孝经援神契》中的话,解释了社和稷的含义。社是土地之主,代表着土地的崇拜;稷是五谷之长,代表着谷物的崇拜。这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对土地和谷物的敬畏之情。

《礼记》及《国语》皆谓共工氏之子曰句龙,为后土官,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这句话引用了《礼记》和《国语》中的记载,说明了后土官句龙为共工氏之子,能够平定九土,因此被祭祀为社神。这体现了古代对土地神祇的崇拜,以及对共工氏神话的传承。

烈山氏之子曰柱,能植百谷疏,自夏以上祀以为稷,至殷以柱久远,而尧时弃为后稷,亦植百谷,故废柱,祀弃为稷。

此句讲述了烈山氏之子柱和尧时弃的故事,说明了他们都是古代农业的象征人物。柱能够种植百谷,被祀为稷;弃也能够种植百谷,因此取代了柱成为稷神。这反映了古代对农业英雄的崇拜,以及对农业发展的重视。

大司农郑玄说,古者官有大功,则配食其神。

这句话引用了大司农郑玄的观点,说明了古代官吏若有大功,就会配食相应的神祇。这体现了古代对功臣的尊重,以及对神灵崇拜的重视。

郡县置社稷,太守、令、长侍祠,牲用羊F5B9。

此句说明了郡县设立社稷,由太守、令、长负责祭祀,祭祀时使用羊作为祭品。这反映了古代对地方行政管理和祭祀仪式的重视。

唯州所治有社无稷,以其使官。

这句话说明了在州一级的行政区域中,只有社神没有稷神,这是因为州官负责祭祀社神。这体现了古代对地方行政管理和祭祀仪式的重视。

古者师行平有载社主,不载稷也。

此句说明了古代军队出征时,只携带社主(社神象征),而不携带稷神。这反映了古代对战争与和平的区分,以及对社稷神的特殊地位。

国家亦有五祀之祭,有司掌之,其礼简于社稷云。

这句话说明了国家除了社稷祭祀外,还有五祀之祭,由有司负责主持,其礼仪相对简单。这反映了古代对祭祀仪式的多样性,以及对不同神祇的重视。

汉兴八年,有言周兴而邑立后稷之祀,于是高帝令天下立灵星祠。

此句讲述了汉高帝时期,因周兴而设立后稷之祀,并下令天下建立灵星祠。这反映了古代对周代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后稷和灵星神的崇拜。

言祠后稷而谓之灵星者,以后稷又配食星也。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祭祀后稷时要称为灵星。因为后稷又配食星,所以祭祀后稷时也要提到灵星。

旧说,星谓天田星也。一曰,龙左角为天田官,主谷。祀用壬辰位祠之。

这句话引用了旧时的说法,说明了星指的是天田星,而龙左角是天田官,主管谷物。祭祀时使用壬辰位进行。

牲用太牢,县邑令长侍祠。

此句说明了祭祀时使用太牢作为祭品,由县邑令长负责主持。

舞者用童男十六人。

这句话说明了祭祀时使用十六名童男进行舞蹈。

舞者象教田,初为芟除,次耕种、芸耨、驱爵及获刈、舂簸之形,象其功也。

这句话说明了舞蹈的动作模拟了农业生产的过程,包括芟除、耕种、芸耨、驱爵、获刈、舂簸等,以象征农业生产的成果。

县邑常以乙未日祠先农于乙地,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以己丑日祠雨师于丑地,用羊F5B9。

这句话说明了县邑在不同日子祭祀不同的神祇,并使用羊作为祭品。

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

此句说明了立春之日,人们会佩戴青幡帻,到东郭外迎接春天。

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东郭外野中。

这句话说明了立春之日,一名童男会佩戴青巾,穿着青衣,先在东郭外野中等待。

迎春至者,自野中出,则迎者拜之而还,弗祭。

此句说明了迎接春天的人从野中出来,迎接者会向他行礼然后返回,不会进行祭祀。

三时不迎。

这句话说明了除了立春之外,其他三个季节不会迎接春天。

论曰:“臧文仲祀爰居,而孔子以为不知。

这句话引用了《论语》中的记载,说明了孔子对臧文仲祭祀爰居的看法,认为他不知祭祀之道。

《汉书·郊祀志》著自秦以来迄于王莽,典祀或有未修,而爰居之类众焉。

这句话引用了《汉书·郊祀志》中的记载,说明了自秦以来,典祀有所缺失,如爰居等祭祀未修。

世祖中兴,蠲除非常,修复旧祀,方之前事邈殊矣。

这句话说明了光武帝中兴之后,废除了非常之祀,修复了旧有的祭祀,与前事相比,差距甚远。

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

这句话引用了儒家的观点,说明了三皇时期没有文字,使用结绳来治理国家,从五帝始有书契。

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

这句话说明了三王时期,风俗逐渐变得雕文,欺诈伪善逐渐兴起,开始有了印玺来检查奸恶,但还没有金玉银铜等贵重器物。

自上皇以来封泰山者,至周七十二代。

这句话说明了自上皇以来,封泰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的七十二代。

封者,谓封土为坛,柴祭告天,代兴成功也。

这句话解释了封泰山的意义,即封土为坛,进行柴祭,告天以表示代兴成功。

《礼记》所谓“因名山升中于天”者也。

这句话引用了《礼记》中的话,说明了封泰山是为了通过名山向天上升达。

易姓则改封者,著一代之始,明不相袭也。

这句话说明了改朝换代时,会改封泰山,以标明一代的开始,表明新旧不相连。

继世之王巡狩,则修封以祭而已。

这句话说明了后世帝王巡狩时,只需修封泰山进行祭祀即可。

自秦始皇、孝武帝封泰山,本由好仙、信方士之言,造为石检印封之事也。

这句话说明了秦始皇和孝武帝封泰山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喜好神仙,相信方士的话,创造了石检印封的仪式。

所闻如此。虽诚天道难可度知,然其大较犹有本要。

这句话说明了虽然天道难以知晓,但其大致规律仍有可循。

天道质诚,约而不费者也。

这句话说明了天道本质是真诚的,简约而不浪费。

故牲有犊,器用陶匏,殆将无事于检封之间,而乐难攻之石也。

这句话说明了祭祀时使用犊作为祭品,使用陶匏作为器物,因为它们无需检封,也不需要攻击坚硬的石头。

且唯封为改代,故曰岱宗。

这句话说明了封泰山是为了改朝换代,因此被称为岱宗。

夏康、周宣,由废复兴,不闻改封。

这句话说明了夏康和周宣时期,虽然废弃了封泰山,但并未改封。

世祖欲因孝武故封,实继祖宗之道也。

这句话说明了光武帝想要继承孝武帝的封泰山传统,实际上是为了继承祖宗的道。

而梁松固争,以为必改。

这句话说明了梁松坚决反对,认为必须改封。

乃当夫既封之后,未有福,而松卒被诛死。

这句话说明了在封泰山之后,并未有福,而梁松最终被诛杀。

虽罪由身,盖亦诬神之咎也。

这句话说明了梁松虽然因自身罪行被诛杀,但也可能是因为诬陷神灵的罪过。

且帝王所以能大显于后者,实在其德加于民,不闻其在封矣。

这句话说明了帝王之所以能够显赫于后世,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的德行施加于民众,而不是因为封泰山。

言天地者莫大于《易》,《易》无六宗在中之象。

这句话说明了《易经》中天地的重要性,以及其中没有六宗在中之象。

若信为天地四方所宗,是至大也。

这句话说明了如果相信《易经》是天地四方的宗主,那么它就是至大的。

而比太社,又为失所,难以为诚矣!

这句话说明了如果将《易经》与太社相比较,那么它就失去了应有的地位,难以表现出真诚。

赞曰:天地禋郊,宗庙享祀,咸秩无文,山川具止。

这句话赞颂了天地祭祀、宗庙享祀的庄严和规范,以及山川祭祀的完备。

淫乃国紊,典惟皇纪。

这句话说明了淫祀会导致国家混乱,而典籍只有遵循皇纪才能保持秩序。

肇自盛敬,孰崖厥始?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疑问,询问古代祭祀的起源和起始。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祭祀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3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