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祭祀上

作者: 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范晔为《后汉书》一书的主要编纂者,书中详细记载了东汉的历史,尤其关注了汉朝最后几位帝王及其治国、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宜。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约5世纪)。

内容简要:《后汉书》是范晔根据史料所编纂的东汉史书,全面记载了东汉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通过讲述东汉的兴起、发展与衰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后汉书》不仅详细描写了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的过程,还关注了东汉的治国方略与官员任职制度。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以及政治腐败对国家衰退的影响。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后汉书》为后世研究东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祭祀上-原文

光武即位告天郊封禅

祭祀之道,自生民以来则有之矣。豺獭知祭祀,而况人乎!故人知之至于念想,犹豺獭之自然也,顾古质略而后文饰耳。

自古以来王公所为群祀,至于王莽,《汉书·郊祀志》既著矣,故今但列自中兴以来所修用者,以为《祭祀志》。

建武元年,光武即位于鄗,为坛营于鄗之阳。祭告天地,采用元始中郊祭故事。六宗群神皆从,未以祖配。天地共犊,余牲尚约。

其文曰: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睠顾降命,属秀黎元,为民父母,秀不敢当。

群下百僚,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弑窃位,秀发愤兴义兵,破王邑百万众于昆阳,诛王郎、铜马、赤眉、青犊贼,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心,下为元元所归。

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

群下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阳城南七里,依鄗。采元始中故事。

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乡,西上。

其外坛上为五帝位。青帝位在甲寅之地,赤帝位在丙巳之地,黄帝位在丁未之地,白帝位在庚申之地,黑帝位在壬亥之地。

其外为遗,重营皆紫,以像紫宫;有四通道以为门。

日月在中营内南道,日在东,月在西,北斗在北道之西,皆别位,不在群神列中。

八陛,陛五十八醊,合四百六十四醊。

五帝陛郭,帝七十二醊,合三百六十五醊。

中营四门,门五十四神,合二百一十六神。

外营四门,门百八神,合四百三十二神。

皆背营内乡。

中营四门,门封神四,外营四门,门封神四,合三十二神。

凡千五百一十四神。

营即遗也。

封,封土筑也。

背中营神,五星也,及中官宿五官神及五岳之属也。

背外营神,二十八宿外官星,雷公、先农、风伯、雨师、四海、四渎、名山、大川之属也。

至七年五月,诏三公曰:‘汉当郊尧。其与卿大夫、博士议。’

时侍御史杜林上疏,以为‘汉起不因缘尧,与殷、周异宜,而旧制以高帝配。方军师在外,且可如元年郊祀故事’。

上从之。

语在《林传》。

陇、蜀平后,乃增广郊祀,高帝配食,位在中坛上,西面北上。

天、地、高帝、黄帝各用犊一头,青帝、赤帝共用犊一头,白帝、黑帝共用犊一头,凡用犊六头。

日、月、北斗共用牛一头,四营群神共用牛四头,凡用牛五头。

凡乐奏《青阳》、《朱明》、《西皓》、《玄冥》,及《云翘》、《育命》舞。

中营四门,门用席十八枚,外营四门,门用席三十六枚,凡用席二百一十六枚,皆莞簟,率一席三神。

日、月、北斗无陛郭醊。

既送神,燎俎实于坛南巳地。

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

诏书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桓公欲封,管仲非之’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兼令屯田。”

从此群臣不敢复言。

三月,上幸鲁,过泰山,告太守以上过,故承诏祭山及梁父。

时,虎贲中郎将梁松等议:‘《记》曰‘齐将有事泰山,先有事配林’,盖诸侯之礼也。河岳视公侯,王者祭焉。宜无即事之渐,不祭配林。’

三十二年正月,上斋,夜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

感此文,乃诏松等复案索《河》、《雒》谶文言九世封禅事者。

松等列奏,乃许焉。

初,孝武帝欲求神仙,以扶方者言黄帝由封禅而后仙,于是欲封禅。

封禅不常,时人莫知。

元封元年,上以方士言作封禅器,以示群儒,多言不合古,于是罢诸儒不用。

三月,上东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颠。

遂东巡海上,求仙人,无所见而还。

四月,封泰山。

恐所施用非是,乃秘其事。

语在《汉书·郊祀志》。

上许梁松等奏,乃求元封时封禅故事,议封禅所施用。

有司奏当用方石再累置坛中,皆方方尺,厚一尺,用玉牒书藏方石。

牒厚五寸,长尺三寸,广五寸,有玉检。

又用石检十枚,列于石傍,东西各三,南北各二,皆长三尺,广一尺,厚七寸。

检中刻三处,深四寸,方五寸,有盖。

检用金缕五周,以水银和金以为泥。

玉玺一方寸二分,一枚方五寸。

方石四角又有距石,皆再累。

枚长一丈,厚一尺,广二尺,皆在圆坛上。

其下用距石十八枚,皆高三尺,厚一尺,广二尺,如小碑,环坛立之,去坛三步。

距石下皆有石跗,入地四尺。

又用石碑,高九尺,广三尺五寸,厚尺二寸,立坛丙地,去坛三丈以上,以刻书。

上以用石功难,又欲及二月封,故诏松欲因故封石空检,更加封而已。

松上疏争之,以为‘登封之礼,告功皇天,垂后无穷,以为万民也。承天之敬,尤宜章明。奉图书之瑞,尤宜显著。今因旧封,窜寄玉牒故石下,恐非重命之义。受命中兴,宜当特异,以明天意’。

遂使泰山郡及鲁趣石工,宜取完青石,无必五色。

时以印工不能刻玉牒,欲用丹漆书之;会求得能刻玉者,遂书。

书秘刻方石中,命容玉牒。

二月,上至奉高,遣侍御史与兰台令史,将工先上山刻石。

文曰:

维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班于群神,遂觐东后。

从臣太尉熹、行司徒事特进高密侯禹等。

汉宾二王之后在位。

孔子之后褒成侯,序在东后,蕃王十二,咸来助祭。

<河图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河图会昌符>曰:‘赤帝九世,巡省得中,治平则封,诚合帝道孔矩,则天文灵出,地祇瑞兴。帝刘之九,会命岱宗,诚善用之,奸伪不萌。赤汉德兴,九世会昌,巡岱皆当。天地扶九,崇经之常。汉大兴之,道在九世之王。封于泰山,刻石著纪,禅于梁父,退省考五。’

<河图合古篇>曰:‘帝刘之秀,九名之世,帝行德,封刻政。’

<河图提刘予>曰:‘九世之帝,方明圣,持衡拒,九州平,天下予。’

<雒书甄曜度>曰:‘赤三德,昌九世,会修符,合帝际,勉刻封。’

<孝经钩命决>曰:‘予谁行,赤刘用帝,三建孝,九会修,专兹竭行封岱青。’

<河>、《雒》命后,经谶所传。

昔在帝尧,聪明密微,让与舜庶,后裔握机。

王莽以舅后之家、三司鼎足冢宰之权势,依托周公、霍光辅幼归政之义,遂以篡叛,僭号自立。

宗庙堕坏,社稷丧亡,不得血食,十有八年。

杨、徐、青三州首乱,兵革横行,延及荆州,豪杰并兼,百里屯聚,往往僭号。

北夷作寇,千里无烟,无鸡鸣狗吠之声。

皇天睠顾皇帝,以匹庶受命中兴,年二十八载兴兵,以次诛讨,十有余年,罪人斯得。

黎庶得居尔田,安尔宅。

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

舟舆所通,人迹所至,靡不贡职。

建明堂,立辟雍,起灵台,设庠序。

同律、度、量、衡。

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贽。

吏各修职,复于旧典。

在位三十有二年,年六十二。

乾乾日{曰矢},不敢荒宁,涉危历险,亲巡黎元,恭肃神祇,惠恤耆老,理庶遵古,聪允明恕。

皇帝唯慎《河图》、《雒书》正文,是月辛卯,柴,登封泰山。

甲午,禅于梁阴。以承灵瑞,以为兆民,永兹一宇,垂于后昆。

百僚从臣,郡守师尹,咸蒙祉福,永永无极。

秦相李斯燔《诗》、《书》,乐崩礼坏。

建武元年已前,文书散亡,旧典不具,不能明经文,以章句细微相况八十一卷,明者为验,又其十卷,皆不昭晰。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受其礼。’后有圣人,正失误,刻石记。

二十二日辛卯晨,燎祭天于泰山下南方,群神皆从,用乐如南郊。

诸王、王者后二公、孔子后褒成君,皆助祭位事也。

事毕,将升封。

或曰:‘泰山虽已从食于柴祭,今亲升告功,宜有礼祭。’

于是使谒者以一特牲于常祠泰山处,告祠泰山,如亲耕、貙刘、先祠、先农、先虞故事。

至食时,御辇升山,日中后到山上更衣,早晡时即位于坛,北面。

群臣以次陈后,西上,毕位升坛。

尚书令奉玉牒检,皇帝以寸二分玺亲封之,讫,太常命人发坛上石,尚书令藏玉牒已,复石覆讫,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

事毕,皇帝再拜,群臣称万岁。

命人立所刻石碑,乃复道下。

二十五日甲午,禅,祭地于梁阴,以高后配,山川群神从,如元始中北郊故事。

四月己卯,大赦天下,以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复博、奉高、赢勿出元年租、刍稿。

以吉日刻玉牒书函藏金匮,玺印封之。

乙酉,使太尉行事,以特告至高庙。

太尉奉匮以告高庙,藏于庙室西壁石室高主室之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祭祀上-译文

光武帝登基后向天祭告,并在郊外举行封禅仪式。

祭祀的方式,自从有人民以来就有了。连豺狼都知道祭祀,何况人呢!所以人们知道祭祀,就像豺狼的自然行为一样,只是古代的仪式比较简单,后来的仪式则更加繁琐。

自古以来,王公贵族都会进行各种祭祀,到了王莽时期,《汉书·郊祀志》已经记载了这些内容,所以现在只列出自中兴以来所采用的祭祀方式,作为《祭祀志》的内容。

建武元年,光武帝在鄗地登基,在那里建造了祭坛。他祭告天地,按照元始年间郊祭的旧例进行。祭祀了六宗群神,但没有将祖先神配祭。天地共用一头牛,其他牲畜的数量也相对较少。祭文说:‘皇天上帝,后土神祇,关注并降下命令,属于我刘秀,让我成为百姓的父母,我刘秀不敢接受。百官都异口同声地说,王莽篡位杀害皇帝,我刘秀发愤兴兵,在昆阳打败了王邑的百万大军,诛杀了王郎、铜马、赤眉、青犊等贼人,平定了天下,海内的人都受到了恩惠,上合天意,下得民心。谶言说:“刘秀发兵捕捉不道之人,卯金修德成为天子。”我刘秀还是坚决推辞,连续三次。百官说:“皇天的大命,不可拖延。”我们怎能不恭敬地接受!”

建武二年正月,开始在洛阳城南七里处建造郊兆,依据鄗地的布局。采用元始年间的旧例。建造了一个圆形的祭坛,八条台阶,中间又有一个重叠的祭坛,天地神位位于其上,都面向南,台阶在西面。

在祭坛的外围,有五帝的神位。青帝位于甲寅方位,赤帝位于丙巳方位,黄帝位于丁未方位,白帝位于庚申方位,黑帝位于壬亥方位。在外围是紫宫的形象,重营都是紫色,象征紫宫;有四条通道作为门。日、月在中心营地的南道,日位于东,月位于西,北斗位于北道的西边,都各有位置,不在群神之列。

八条台阶,每条台阶五十八个酒杯,共计四百六十四个酒杯。五帝的台阶围栏,每个帝七十二个酒杯,共计三百六十五个酒杯。中心营地的四个门,每个门五十四个神,共计二百一十六个神。外围营地的四个门,每个门一百八神,共计四百三十二个神。它们都背对着中心营地,面向内部。中心营地的四个门,每个门封印四个神,外围营地的四个门,每个门封印四个神,共计三十二个神。总共有一千五百一十四个神。营就是围栏。封,是指封土筑坛。

背对中心营地的神,包括五星以及中官宿五官神和五岳的神。背对外营地的神,包括二十八宿外官星,雷公、先农、风伯、雨师、四海、四渎、名山、大川等。

到了建武七年五月,皇帝下诏给三公说:“汉朝应当祭拜尧。你们和卿大夫、博士商议一下。”当时侍御史杜林上疏,认为“汉朝的兴起不是由于尧,与商、周不同,而旧制是以高帝配祭。现在军师在外,可以按照建武元年的郊祀旧例进行”。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

陇、蜀平定之后,才扩大了郊祀的范围,高帝的神位被安置在中坛上,面向西,北面。天、地、高帝、黄帝各用一头牛,青帝、赤帝共用一头牛,白帝、黑帝共用一头牛,总共用六头牛。日、月、北斗共用一头牛,四个营地的群神共用四头牛,总共用五头牛。音乐演奏《青阳》、《朱明》、《西皓》、《玄冥》,以及《云翘》、《育命》舞。

中心营地的四个门,每个门使用十八张席子,外围营地的四个门,每个门使用三十六张席子,总共使用二百一十六张席子,都是用竹子编织的,平均每张席子供奉三位神。日、月、北斗没有台阶围栏。

祭祀完毕后,将牲畜的骨肉放置在坛南的巳地。

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奏,称即位三十年,应该封禅泰山。诏书说:“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我欺骗谁,欺骗天吗?竟然说泰山不如林放,为什么要玷污七十二代的记录!桓公想要封禅,管仲反对他。”如果郡县派远方的官员来祝寿,过分夸大其词,就要剃光头发,并且命令他们屯田。”从此群臣不敢再提封禅之事。

三月,皇帝前往鲁地,经过泰山,告知太守自己经过泰山,因此遵照诏书祭拜了泰山和梁父山。当时,虎贲中郎将梁松等人议论说:“《记》中说‘齐国有事泰山,先有事配林’,这是诸侯的礼节。河岳相当于公侯,王者应该祭拜。应该没有逐步进行祭拜的必要,不需要祭拜配林。”

三十二年正月,皇帝斋戒,夜晚阅读《河图会昌符》说:“赤刘的第九代,将命令会合于岱宗。如果不谨慎地使用,有什么好处呢?如果确实善于使用,邪恶就不会产生。”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皇帝下令梁松等人再次查找《河》、《雒》谶言中关于九世封禅的内容。梁松等人上奏,于是皇帝同意了。

最初,孝武帝想要寻求神仙,因为扶方的人说黄帝是通过封禅才成仙的,于是他想要封禅。封禅并不是经常进行的,当时的人并不知道。

元封元年,皇帝因为方士的建议制作了封禅的器物,给群儒看,大多数人说这些不符合古制,于是停止了使用这些器物。三月,皇帝向东上泰山,然后在泰山之巅立石。接着向东巡游海上,寻找仙人,但没有找到就回来了。四月,封禅泰山。担心所使用的方法不正确,于是保密了这件事。

皇帝同意了梁松等人的奏请,于是寻找元封时期的封禅旧例,商议封禅所应使用的方法。有关部门上奏说应该使用方石再叠放在祭坛中,都是方方尺,厚一尺,用玉牒书写后藏在方石中。牒的厚度五寸,长尺三寸,宽五寸,有玉检。又使用石检十枚,排列在石旁边,东西各三,南北各二,都是长三尺,宽一尺,厚七寸。检中刻有三处,深四寸,方五寸,有盖。检用金线环绕五周,用水银和金做成泥。玉玺一方寸二分,一枚方五寸。方石的四角又有四块石柱,都是再叠放的。每块石柱长一丈,厚一尺,宽二尺,都在圆坛上。下面使用十八块石柱,高三尺,厚一尺,宽二尺,像小碑一样环绕坛立着,距离坛三步。石柱下面都有石础,深入地下四尺。又使用石碑,高九尺,宽三尺五寸,厚尺二寸,立在坛的丙地,距离坛三丈以上,用来刻写文字。

皇帝认为使用石头的工程难度大,又想要在二月封禅,所以下诏让梁松利用旧的封石空检,只需要再次封印即可。梁松上疏争辩,认为“登封的礼仪,是向皇天报告功绩,传之后世无穷,是为了万民。对天的敬仰,尤其应该明确。对图书的祥瑞,尤其应该显著。现在因为旧的封印,将玉牒藏在旧石下,恐怕不符合重视天命的意义。接受天命,中兴之时,应该特别不同,以显示天意。”于是派遣泰山郡和鲁地的石工,应该取完好的青石,不一定要五色。

当时因为印章工人不能刻玉牒,想要用丹漆书写;恰好找到了能够刻玉的人,于是书写。在方石中秘密刻写,命令容纳玉牒。

二月,皇帝到达奉高,派遣侍御史和兰台令史,带着工匠先上山刻石。刻文的内容是:

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东巡,到了泰山,举行柴祭,向山川神灵致敬,对众神进行分封,然后拜见东方的后妃。随行的官员有太尉熹、代理司徒事特进高密侯禹等人。汉朝的两位王的后代还在位。孔子的后代褒成侯,排在东方后妃之后,十二个藩王都来协助祭祀。

《河图赤伏符》说:‘刘秀发兵征讨不义之人,四夷归附,龙在野外争斗,四七之期火神为主。《河图会昌符》说:‘赤帝九世,巡省天下得中,治理平定就封赏,确实符合帝道孔矩,那么天象灵异出现,地神祥瑞兴起。刘帝的九世,会在泰山会合,如果善加利用,邪恶就不会萌生。赤汉的德行兴起,九世会昌,巡视泰山都是应当的。天地辅助九世,崇尚经久的常道。汉朝大兴,道在九世之王。在泰山封赏,刻石记载,在梁父禅让,退省考核五德。’《河图合古篇》说:‘帝刘之秀,九名之世,帝行德政,封赏刻石。《河图提刘予》说:‘九世之帝,明智圣明,持正抗拒,九州平定,天下归予。《雒书甄曜度》说:‘赤三德,昌九世,会修符命,合帝际,勉力刻石封赏。《孝经钩命决》说:‘我谁行,赤刘用帝,三建孝道,九世会修,专一竭力封赏泰山。’《河图》、《雒书》的命理之后,经谶所传。以前在帝尧时,聪明深微,让位给舜,后代掌握机密。

王莽凭借外戚和三公的权势,依托周公、霍光辅佐幼主归政的义理,于是篡位自立。宗庙倒塌,社稷失落,无法祭祀,十八年没有血食。杨、徐、青三州首先叛乱,战乱蔓延到荆州,豪杰并起,百里之内聚集成群,常常僭越称帝。北方的夷人发动侵略,千里之内无烟无火,没有鸡鸣狗吠之声。皇天眷顾皇帝,以平民身份接受天命中兴,二十八载兴兵,依次征讨,十多年后,罪人被擒。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文字统一,车轨一致,人伦相同。船只和车辆所到之处,人迹所至之地,无不贡献职守。建立明堂,设立辟雍,建造灵台,设立学校。统一律、度、量、衡。修订五礼,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贽。官员各自履行职责,恢复旧典。在位三十二年,六十二岁。勤勉不懈,不敢荒废安宁,历经危难险阻,亲自巡视百姓,敬重神灵,体恤老人,治理庶民遵循古制,聪明宽恕。

皇帝特别谨慎《河图》、《雒书》的正文,这个月的辛卯日,举行柴祭,登上泰山封赏。甲午日,在梁阴禅让。为了承继灵瑞,为了民众,永远统一天下,传给后世。百官和随行大臣,郡守和师长,都蒙受福祉,永远无穷。

秦相李斯焚烧《诗》、《书》,乐崩礼坏。建武元年之前,文书散失,旧典不完整,不能明经文,以章句细微相况八十一卷,明者为验,又其十卷,皆不昭晰。子贡想要废除告朔之饩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那羊,我爱惜那礼。’后来有圣人纠正错误,刻石记载。

二十二日辛卯早晨,在泰山南麓举行燎祭天,众神都参与,用乐如同南郊。各位王、王的儿子和女儿、孔子后代褒成君,都协助祭祀仪式。仪式结束后,准备登封泰山。有人说:‘泰山虽然已经通过柴祭进食,但今天皇帝亲自登山告功,应该有礼祭。’于是派使者用一头牲畜在通常祭祀泰山的地方,告祭泰山,如同亲耕、刘草、先祭、先农、先虞的故事。到了饭时,皇帝乘坐御辇上山,中午后到山上更换衣服,在早晡时位于坛上,面向北。群臣依次排列在后,向西上,完毕后登上坛。尚书令手持玉牒检查,皇帝用十二寸的印章亲自封印,结束后,太常命令人打开坛上的石头,尚书令将玉牒藏好,再盖上石头,尚书令用五寸的印章封印石检。事情结束后,皇帝再次拜谢,群臣高呼万岁。命令人竖立所刻的石碑,然后从复道下来。

二十五日甲午,禅让,在梁阴祭地,以高后配祭,山川众神都参与,如同元始中北郊的故事。

四月己卯,大赦天下,以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恢复博、奉高、嬴三地的租税。在吉日刻玉牒书函藏入金匮,用印章封印。乙酉日,派太尉行事,用特使报告到高庙。太尉手持金匮到高庙报告,藏于庙室西壁石室高主室之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祭祀上-注解

光武:光武指的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他的庙号是光武帝。

即位:即位是指新皇帝正式登基,开始行使君权。

告天:告天是指皇帝登基或举行重大仪式时,向上天禀报自己的行为或意图。

郊封禅:郊封禅是中国古代皇帝进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包括郊祀、封禅和祭天等,通常用于祈求天命和巩固皇权。

祭祀之道:祭祀之道指的是祭祀的规矩和道理。

生民以来:生民以来是指自从人类出现以来。

豺獭:豺獭是指豺和獭,这里比喻祭祀是天生的自然行为。

郊祀志:《汉书·郊祀志》是《汉书》中的一个篇章,记载了汉朝的祭祀制度。

中兴:中兴是指国家或民族重新恢复强盛。

鄗:鄗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元始中:元始中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年号,即公元25年至57年。

郊祭故事:郊祭故事是指古代的郊祭仪式和传统。

六宗:六宗是指祖先、天地、日月、星辰、山川、社稷。

祖配:祖配是指祖先的配享。

谶记:谶记是一种预言性的文字,常用于预示未来的吉凶。

昆阳:昆阳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卯金修德:卯金修德是指刘秀的德行和功绩。

雒阳:雒阳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圆坛:圆坛是指圆形的祭坛。

八陛:八陛是指祭坛的八个台阶。

紫宫:紫宫是指天宫,这里比喻皇帝的居所。

日月:日月是指太阳和月亮。

北斗:北斗是指北斗七星,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天体。

群祀:群祀是指对众多神灵的祭祀。

高帝:高帝是指汉高祖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陇、蜀:陇、蜀是指陇西和蜀地,即今天的甘肃和四川地区。

封禅故事:封禅故事是指古代封禅的仪式和传统。

元封:元封是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即公元前104年至前87年。

封禅器:封禅器是指用于封禅仪式的器物。

石检:石检是指石制的封印。

玉牒:玉牒是指用玉制成的文书。

石碑:石碑是指用石头制成的碑文。

奉高:奉高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

兰台令史:兰台令史是古代官职,负责文书管理。

石工:石工是指从事石头雕刻的工匠。

岱宗:岱宗指的是泰山,在中国古代,泰山被视为五岳之首,是帝王封禅的地方,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

柴:柴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方式,用木柴点燃以祭天。

望秩:望秩是指按照等级和次序祭祀山川神灵。

群神:群神指的是众多的神灵,包括天神、地祇等。

觐东后:觐东后是指拜见东方的后妃,即皇帝的妃子。

太尉:太尉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后来的国防部长,负责军事。

司徒:司徒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后来的民政部长,负责民政。

特进:特进是古代的一种荣誉官职,表示特殊的进用。

高密侯禹:高密侯禹是古代的一个贵族,担任过行司徒事特进。

汉宾二王之后:汉宾二王之后指的是汉朝皇帝的后代。

褒成侯:褒成侯是孔子后裔的封号。

蕃王十二:蕃王十二指的是十二个藩国的国王。

《河图赤伏符》:《河图赤伏符》是古代的一种预言性质的文献,被认为是天书之一。

《河图会昌符》:《河图会昌符》同样是古代的一种预言性质的文献。

赤帝:赤帝指的是古代神话中的火神,也常用来指代汉朝的皇帝。

封于泰山:封于泰山是指皇帝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示对天地的崇敬。

禅于梁父:禅于梁父是指皇帝将帝位传给继承人,在梁父山举行禅让仪式。

《河图合古篇》:《河图合古篇》是古代的一种预言性质的文献。

《河图提刘予》:《河图提刘予》同样是古代的一种预言性质的文献。

《雒书甄曜度》:《雒书甄曜度》是古代的一种预言性质的文献。

《孝经钩命决》:《孝经钩命决》是古代的一种关于孝道的文献。

《河》、《雒》命后:《河》、《雒》命后指的是《河图》和《雒书》中的预言。

帝尧:帝尧是古代传说中的圣君,尧帝以贤德著称。

王莽:王莽是西汉末年的权臣,后来篡位自立,建立新朝。

三司:三司指的是古代的三个主要官职,即太尉、司徒、司空。

冢宰:冢宰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大政。

周公:周公是周朝的开国元勋,辅佐周成王和周康王,以贤德著称。

霍光:霍光是西汉末年的权臣,辅佐汉宣帝和汉元帝,以贤德著称。

僭号:僭号是指未经合法程序就自立为帝。

血食:血食是指用动物的血来祭祀,古代认为可以求得神灵的庇佑。

杨、徐、青三州:杨、徐、青三州指的是古代的三个州,这里指这些地方发生了动乱。

豪杰并兼:豪杰并兼是指豪杰们相互兼并,形成割据势力。

百里屯聚:百里屯聚是指在一个百里范围内聚集起来。

北夷作寇:北夷作寇是指北方的少数民族侵扰边疆。

匹庶:匹庶是指平民百姓。

建明堂:建明堂是指建造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宫殿。

辟雍:辟雍是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相当于大学。

灵台:灵台是古代的一种观测天象的台子。

庠序:庠序是古代的一种学校。

律、度、量、衡:律、度、量、衡是指音律、长度、容量、重量。

五礼:五礼是指五种正式的礼仪,包括婚礼、丧礼、冠礼、宾礼、祭礼。

五玉:五玉是指五种玉器,用于礼仪。

三帛:三帛是指三种布料,用于礼仪。

二牲:二牲是指两种牲畜,用于礼仪。

一死:一死是指一种牺牲品,用于礼仪。

贽:贽是指礼物。

吏各修职:吏各修职是指官员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

旧典:旧典是指古代的典章制度。

乾乾日:乾乾日是指勤奋不懈的日子。

涉危历险:涉危历险是指经历危险和困难。

黎元:黎元是指百姓。

神祇:神祇是指神灵。

耆老:耆老是指年老的官员。

庶遵古:庶遵古是指百姓遵循古代的礼制。

聪允明恕:聪允明恕是指聪明、诚实、宽恕。

《河图》、《雒书》正文:《河图》、《雒书》正文是指《河图》和《雒书》中的真实预言。

辛卯:辛卯是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代表某一天。

燎祭:燎祭是指用火祭天。

常祠:常祠是指常规的祭祀。

御辇:御辇是指皇帝乘坐的车。

坛:坛是指举行祭祀的台子。

玺:玺是指印章。

甲午:甲午是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代表某一天。

大赦天下:大赦天下是指皇帝宣布全国大赦,免除罪犯的刑罚。

吉日:吉日是指吉利的日子。

金匮:金匮是指用金属制成的箱子,用于收藏重要文书。

太尉行事:太尉行事是指太尉负责执行某项事务。

高庙:高庙是指供奉祖先的庙宇。

石室:石室是指用石头建造的房间。

高主室:高主室是指位于高处的主室。

李斯:李斯是秦朝的大臣,以焚书坑儒著称。

《诗》、《书》:《诗》、《书》是指《诗经》和《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

乐崩礼坏:乐崩礼坏是指礼乐制度崩溃。

八十一卷:八十一卷是指《尚书》的卷数。

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以善于辩论著称。

告朔之饩羊:告朔之饩羊是指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羊作为祭品。

章句细微:章句细微是指文辞的细小之处。

二十有二年:二十有二年是指二十二年,即22年。

辛卯晨:辛卯晨是指辛卯这一天的早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祭祀上-评注

维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班于群神,遂觐东后。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地点,‘维’字用于加强语气,‘建武三十有二年’表明了事件的背景,即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三十二年。‘东巡狩’与‘至于岱宗’体现了皇帝的巡幸与祭祀活动,岱宗即泰山,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五岳之首,是帝王祭祀天地神灵的重要场所。‘柴’和‘望秩’是古代祭祀的仪式,‘班于群神’则是对众神进行分班祭祀,‘觐东后’则是对东方诸侯王的朝见。

从臣太尉熹、行司徒事特进高密侯禹等。汉宾二王之后在位。孔子之后褒成侯,序在东后,蕃王十二,咸来助祭。

此句描述了随行的大臣和参与祭祀的各方势力。‘从臣’指的是皇帝的随从大臣,‘太尉熹’和‘行司徒事特进高密侯禹’等则是具体的人物。‘汉宾二王之后’指的是汉朝的宗室成员,‘孔子之后褒成侯’则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蕃王十二’则是指周边的十二个藩王,他们的参与显示了皇帝的权威和统治范围。

《河图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河图会昌符》曰:‘赤帝九世,巡省得中,治平则封,诚合帝道孔矩,则天文灵出,地祇瑞兴。帝刘之九,会命岱宗,诚善用之,奸伪不萌。赤汉德兴,九世会昌,巡岱皆当。天地扶九,崇经之常。汉大兴之,道在九世之王。封于泰山,刻石著纪,禅于梁父,退省考五。’

这两句引用了《河图》中的预言,强调了刘秀的合法性。‘刘秀发兵捕不道’指刘秀起兵反抗王莽,‘四夷云集龙斗野’象征着四方势力归附,‘四七之际火为主’则预示着刘秀将统一天下。‘赤帝九世’指的是刘秀的出身,‘巡省得中’表示他的统治得当,‘治平则封’和‘地祇瑞兴’则是对其德政的赞美。‘封于泰山’和‘禅于梁父’是古代皇帝的仪式,‘退省考五’则是对其功绩的总结。

《河图合古篇》曰:‘帝刘之秀,九名之世,帝行德,封刻政。’《河图提刘予》曰:‘九世之帝,方明圣,持衡拒,九州平,天下予。’《雒书甄曜度》曰:‘赤三德,昌九世,会修符,合帝际,勉刻封。’《孝经钩命决》曰:‘予谁行,赤刘用帝,三建孝,九会修,专兹竭行封岱青。’《河》、《雒》命后,经谶所传。

这几句继续引用《河图》和《雒书》中的预言,进一步强调刘秀的帝位是天命所归。‘帝刘之秀’和‘九世之帝’都是指刘秀,‘帝行德’和‘方明圣’都是对他的德行和智慧的评价。‘赤三德’和‘昌九世’是对其德政的赞美,‘会修符’和‘合帝际’则是对其统治合法性的肯定。

昔在帝尧,聪明密微,让与舜庶,后裔握机。

此句回顾了古代帝尧的德政,‘帝尧’是中国古代的五帝之一,以贤明著称。‘聪明密微’形容其智慧,‘让与舜庶’则是指他禅让帝位给舜,体现了古代的禅让制。‘后裔握机’则是指帝尧的后代掌握了国家的权力。

王莽以舅后之家、三司鼎足冢宰之权势,依托周公、霍光辅幼归政之义,遂以篡叛,僭号自立。

此句描述了王莽篡汉的历史事件,‘王莽’是西汉末年的权臣,最终篡位自立。‘三司鼎足冢宰之权势’指其掌握极高的权力,‘依托周公、霍光辅幼归政之义’则是借用了古代贤臣辅佐幼主的典故,以合法化其篡位行为。

宗庙堕坏,社稷丧亡,不得血食,十有八年。

此句描述了王莽篡位后导致的混乱和灾难,‘宗庙堕坏’和‘社稷丧亡’指国家的宗庙和社稷(国家象征)被破坏,‘不得血食’则是指人民无法祭祀祖先,‘十有八年’则是指这种状况持续了十八年。

杨、徐、青三州首乱,兵革横行,延及荆州,豪杰并兼,百里屯聚,往往僭号。

此句描绘了王莽篡位后各地出现的混乱局面,‘杨、徐、青三州首乱’指这些地区首先发生动乱,‘兵革横行’表示战争不断,‘豪杰并兼’和‘百里屯聚’则是指地方豪强割据,形成多个势力。

北夷作寇,千里无烟,无鸡鸣狗吠之声。

此句描述了北方边疆的战乱,‘北夷作寇’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千里无烟’和‘无鸡鸣狗吠之声’则形容了战乱带来的荒凉和恐惧。

皇天睠顾皇帝,以匹庶受命中兴,年二十八载兴兵,以次诛讨,十有余年,罪人斯得。

此句是对刘秀的评价,‘皇天睠顾’表示天命所归,‘匹庶受命中兴’指刘秀出身平民,却能够中兴汉室。‘年二十八载兴兵’和‘十有余年’则是指他起兵和征战的时间,‘罪人斯得’则是指他最终平定了叛乱。

黎庶得居尔田,安尔宅。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舟舆所通,人迹所至,靡不贡职。

此句描述了刘秀统治下的社会秩序和繁荣,‘黎庶得居尔田,安尔宅’表示人民安居乐业,‘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则是指统一的文化和制度,‘舟舆所通,人迹所至,靡不贡职’则是指国家治理的完善。

建明堂,立辟雍,起灵台,设庠序。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贽。

此句列举了刘秀在位期间进行的各项文化建设,‘建明堂’、‘立辟雍’、‘起灵台’、‘设庠序’等都是古代的重要建筑和制度,‘同律、度、量、衡’则是指统一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贽’等则是古代的礼仪制度。

吏各修职,复于旧典。在位三十有二年,年六十二。

此句总结了刘秀的统治成就,‘吏各修职’表示官员各司其职,‘复于旧典’则是指恢复古代的典章制度。‘在位三十有二年’和‘年六十二’则是指他的统治年限和寿命。

乾乾日{曰矢},不敢荒宁,涉危历险,亲巡黎元,恭肃神祇,惠恤耆老,理庶遵古,聪允明恕。

此句描述了刘秀的统治风格,‘乾乾日’表示勤勉不懈,‘不敢荒宁’则是指不敢懈怠,‘涉危历险’和‘亲巡黎元’则是指他亲自巡视民间,了解民情。‘恭肃神祇’和‘惠恤耆老’则是指他对神灵的虔诚和对老人的关怀,‘理庶遵古’和‘聪允明恕’则是指他遵循古代的治理原则,以智慧和仁慈治理国家。

皇帝唯慎《河图》、《雒书》正文,是月辛卯,柴,登封泰山。甲午,禅于梁阴。

此句描述了刘秀的祭祀活动,‘皇帝唯慎’表示他非常重视《河图》和《雒书》的预言,‘柴’和‘登封泰山’是古代皇帝的祭祀仪式,‘禅于梁阴’则是指他在梁阴进行禅让仪式。

以承灵瑞,以为兆民,永兹一宇,垂于后昆。百僚从臣,郡守师尹,咸蒙祉福,永永无极。

此句强调了刘秀祭祀活动的意义,‘以承灵瑞’表示他通过祭祀来祈求天命,‘以为兆民’则是指他的统治对百姓有益。‘永兹一宇’和‘垂于后昆’则是指他的统治将永远流传下去,‘百僚从臣’、‘郡守师尹’、‘咸蒙祉福’则是指他的统治得到了各级官员和百姓的拥护。

秦相李斯燔《诗》、《书》,乐崩礼坏。

此句回顾了秦朝的衰落,‘秦相李斯燔《诗》、《书》’指李斯焚书坑儒,破坏了文化传统,‘乐崩礼坏’则是指礼乐制度的崩溃。

建武元年已前,文书散亡,旧典不具,不能明经文,以章句细微相况八十一卷,明者为验,又其十卷,皆不昭晰。

此句描述了东汉初年的文化状况,‘建武元年’指刘秀建立东汉的年份,‘文书散亡’和‘旧典不具’表示文献资料的缺失,‘以章句细微相况八十一卷’则是指学者们通过解读经典来研究文化,但有些文献已经无法辨认。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受其礼。’后有圣人,正失误,刻石记。

此句引用了《论语》中的故事,‘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指子贡想要取消告朔之礼中的羊,‘子曰’则是孔子的回答,表明孔子重视礼节。‘后有圣人,正失误’则是指后来的学者纠正了错误,‘刻石记’则是指将正确的文化传统刻在石碑上保存。

二十二日辛卯晨,燎祭天于泰山下南方,群神皆从,用乐如南郊。

此句描述了刘秀在泰山下的祭祀活动,‘辛卯晨’是指具体的日期,‘燎祭天’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乐如南郊’则是指祭祀时使用的音乐和仪式与南郊的祭祀相同。

诸王、王者后二公、孔子后褒成君,皆助祭位事也。

此句描述了参与祭祀的人员,‘诸王’、‘王者后二公’、‘孔子后褒成君’等都是参与祭祀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参与体现了皇帝的权威和祭祀的庄重。

事毕,将升封。或曰:‘泰山虽已从食于柴祭,今亲升告功,宜有礼祭。’于是使谒者以一特牲于常祠泰山处,告祠泰山,如亲耕、貙刘、先祠、先农、先虞故事。

此句描述了祭祀的细节,‘事毕’指祭祀活动结束后,‘将升封’则是指刘秀将登封泰山。‘或曰’表示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使谒者以一特牲于常祠泰山处’则是指派遣使者进行祭祀,‘如亲耕、貙刘、先祠、先农、先虞故事’则是指按照古代的祭祀仪式进行。

至食时,御辇升山,日中后到山上更衣,早晡时即位于坛,北面。群臣以次陈后,西上,毕位升坛。

此句描述了刘秀登封泰山的具体过程,‘至食时’是指到达山上后进行更衣,‘日中后’是指中午之后,‘即位于坛’则是指刘秀在祭祀坛上就位,‘北面’是指面向北方,‘群臣以次陈后’、‘西上’、‘毕位升坛’则是指群臣依次就位。

尚书令奉玉牒检,皇帝以寸二分玺亲封之,讫,太常命人发坛上石,尚书令藏玉牒已,复石覆讫,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

此句描述了刘秀封禅的具体仪式,‘尚书令奉玉牒检’是指尚书令手持玉牒进行检验,‘皇帝以寸二分玺亲封之’则是指刘秀亲自用印章封印,‘太常命人发坛上石’、‘尚书令藏玉牒已’、‘复石覆讫’、‘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则是指完成封禅仪式的具体步骤。

事毕,皇帝再拜,群臣称万岁。命人立所刻石碑,乃复道下。

此句描述了封禅仪式的结束,‘皇帝再拜’和‘群臣称万岁’是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命人立所刻石碑’则是指树立刻有封禅内容的石碑,‘乃复道下’则是指仪式结束后返回。

二十五日甲午,禅,祭地于梁阴,以高后配,山川群神从,如元始中北郊故事。

此句描述了刘秀在梁阴进行的禅让仪式,‘甲午’是指具体的日期,‘祭地于梁阴’则是指祭祀地点,‘以高后配’是指将高皇后作为配祀对象,‘山川群神从’则是指众神参与祭祀,‘如元始中北郊故事’则是指按照古代的仪式进行。

四月己卯,大赦天下,以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复博、奉高、赢勿出元年租、刍稿。

此句描述了刘秀颁布的赦令,‘四月己卯’是指具体的日期,‘大赦天下’则是指对全国进行大赦,‘以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则是指将建武三十二年改为建武中元元年,‘复博、奉高、赢勿出元年租、刍稿’则是指免除这些地区的租税。

以吉日刻玉牒书函藏金匮,玺印封之。乙酉,使太尉行事,以特告至高庙。

此句描述了刘秀保存重要文献的措施,‘以吉日刻玉牒书函藏金匮’则是指选择吉日将玉牒等文献藏于金匮之中,‘玺印封之’则是指用印章封印,‘乙酉’是指具体的日期,‘使太尉行事’则是指派遣太尉执行任务,‘以特告至高庙’则是指将此事告知高庙。

太尉奉匮以告高庙,藏于庙室西壁石室高主室之下。

此句描述了太尉将金匮送至高庙的过程,‘太尉奉匮以告高庙’则是指太尉手持金匮前往高庙,‘藏于庙室西壁石室高主室之下’则是指将金匮藏于高庙的西壁石室中。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祭祀上》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3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