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范晔为《后汉书》一书的主要编纂者,书中详细记载了东汉的历史,尤其关注了汉朝最后几位帝王及其治国、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宜。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约5世纪)。
内容简要:《后汉书》是范晔根据史料所编纂的东汉史书,全面记载了东汉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通过讲述东汉的兴起、发展与衰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后汉书》不仅详细描写了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的过程,还关注了东汉的治国方略与官员任职制度。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以及政治腐败对国家衰退的影响。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后汉书》为后世研究东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礼仪中-原文
立夏请雨拜皇太子拜王公桃印黄郊立秋貙刘案户祠星立冬冬至腊大傩土牛遣卫土朝会
立夏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黄,郊。其礼:祠特,祭灶。
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若少。郡县各扫除社稷;其旱也,公卿官长以次行雩礼求雨。闭诸阳,衣皁,兴土龙,立土人舞憧二佾,七日一变如故事。反拘朱索萦社,伐朱鼓。祷赛以少牢如礼。
拜皇太子之仪:百官会,位定,谒者引皇太子当御坐殿下,北面;司空当太子西北,东面立。读策书毕,中常侍持皇太子玺绶东向授太子。太子再拜,三稽首。谒者赞皇太子臣某,中谒者称制曰“可”。三公升阶上殿,贺寿万岁。因大赦天下。供赐礼毕,罢。
拜诸侯王公之仪:百官会,位定,谒者引光禄勋前。谒者引当拜者前,当坐伏殿下。光禄勋前,一拜,举手曰:“制诏其以某为某。”读策书毕,谒者称臣某再拜。尚书郎以玺印绶付侍御史。侍御史前,东面立,授玺印绶。王公再拜顿首三。赞谒者曰:“某王臣某新封,某公某初除,谢。”中谒者报谨谢。赞者立曰:“皇帝为公兴。”重坐,受策者拜谢,起就位。供赐礼毕。罢。
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日夏至,禁举大火,止炭鼓铸,消石冶皆绝止。至立秋,如故事。是日浚井改水,日冬至。钻燧改火云。
先立秋十八日,郊黄帝。是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黄。至立秋,迎气于黄郊,乐奏黄钟之宫,歌《帝临》,冕而执干戚,舞《云翘》、《育命》,所以养时训也。
立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皁领缘中衣,迎气于白郊。礼毕,皆衣绛,至立冬。
立秋之日,白郊礼毕,始扬威武,斩牲于郊东门,以荐陵庙。其仪:乘舆御戎路,白马朱鬣,躬执弩射牲,牲以鹿EF50。太宰令、谒者各一人,载以获车,驰驷送陵庙。于是乘舆还宫,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武官。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斩牲之礼,名曰貙刘。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名曰乘之。立春,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文官。貙刘之礼:祠先虞,执事告先虞已,烹鲜时,有司告,乃逡巡射牲。获车毕,有司告事毕。
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弱。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
季秋之月,祠星于城南坛心星庙。
立冬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皁,迎气于黑郊。礼毕,皆衣绛,至冬至绝事。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绝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绛,至立春。诸王时变服,执事者先后其时皆一日。
日冬至、夏至,阴阳晷景长短之极,微气之所生也。故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黄钟之律间竽;或撞黄钟之钟;或度晷景,权水轻重,水一升,冬重十三两;或击黄钟之磬;或鼓黄钟之瑟,轸间九尺,二十五弦,宫处于中,左右为商、徵、角、羽;或击黄钟之鼓。先之三日,太史谒之。至日,夏时四孟,冬则四仲,其气至焉。
先气至五刻,太史令与八能之士即坐于端门左塾。大予具乐器,夏赤冬黑,列前殿之前西上,钟为端。守宫设席于器南,北面东上,正德席,鼓南西面,令晷仪东北。三刻,中黄门持兵,引太史令、八能之士入自端门,就位。二刻,侍中、尚书、御史、谒者皆陛。一刻,乘舆亲御临轩,安体静居以听之。太史令前,当轩溜北面跪。举手曰:“八能之事以备,请行事。”制曰“可”。太史令稽首曰“诺”。起立少退,顾令正德曰:“可行事。”正德曰“诺”。皆旋复位。正德立,命八能士曰:“以次行事,间音以竽。”八能曰“诺”。五音各三十为阕。正德曰:“合五音律。”先唱,五音并作,二十五阕,皆音以竽。讫,正德曰:“八能士各言事。”八能士各书板言事。文曰:“臣某言,今月若干日甲乙日冬至,黄钟之音调,君道得,孝道褒。”商臣、角民、徵事、羽物,各一板。否则召太史令各板书,封以皁囊,送西陛,跪授尚书,施当轩,北面稽首,拜上封事。尚书授侍中常侍迎受,报闻。以小黄门幡麾节度。太史令前白礼毕。制曰“可”。太史令前,稽首曰“诺”。太史命八能士诣太官受赐。陛者以次罢。日夏至礼亦如之。
冬季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
先腊一日,大亻难,谓之逐疫。
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
皆赤帻皁制,执大鼗。
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
十二兽有衣毛角。
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
夜漏上水,朝臣会,侍中、尚书、御史、谒者、虎贲、羽林郎将执事,皆赤帻陛卫,乘舆御前殿。
黄门令奏曰:‘侲子备,请逐疫。’
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详,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
因作方相与十二兽儛。
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位定,大鸿胪言具,谒者以闻。
皇后东向,贵人、公主、宗室妇女以次立后;皇太子、皇子在东,西向;皇子少退在南,北面;皆伏哭。
大鸿胪传哭,群臣皆哭。
三公升自阼阶,安梓宫内珪璋诸物,近臣佐如故事。
嗣子哭踊如礼。
东园匠、武士下钉衽,截去牙。
太常上太牢奠,太官食监、中黄门、尚食次奠,执事者如礼。
太常、大鸿胪传哭如仪。
三公奏《尚书顾命》,太子即日即天子位于柩前,请太子即皇帝位,皇后为皇太后。
奏可。
群臣皆出,吉服入会如仪。
太尉升自阼阶,当柩御坐北面稽首,读策毕,以传国玉玺绶东面跪授皇太子,即皇帝位。
中黄门掌兵以玉具、随侯珠、斩蛇宝剑授太尉,告令群臣,群臣皆伏称万岁。
或大赦天下。
遣使者诏开城门、宫门,罢屯卫兵。
群臣百官罢,入成丧服如礼。
兵官戎,三公、太常如礼。
故事:百官五日一会临,故吏二千石、刺史、在京都郡国上计掾史皆五日一会。
天下吏民发丧临三日。
先葬二日,皆旦晡临。
既葬,释服,无禁嫁娶、祠祀。
佐史以下,布衣冠帻,绖带无过三寸,临庭中。
武吏布帻大冠。
大司农出见钱谷,给六丈布直。
以葬,大红十日五,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
部刺史、二千石、列侯在国者及关内侯、宗室长吏及因邮奉奏,诸侯王遣大夫一人奉奏,吊臣请驿马露布,奏可。
以木为重,高九尺,广容八历,裹以苇席。
巾门、丧帐皆以簟。
车皆去辅轓,疏布恶轮。
走卒皆布B224帻。
太仆驾四轮辀为宾车,大练为屋幕。
中黄门、虎贲各二十人执绋。
司空择土造穿。
太史卜日。
谒者二人,中谒者仆射、中谒者副将作,油缇帐以覆坑。
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
大驾,太仆御。
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楯,立乘四马先驱。
旂之制,长三仞,十有二游,曳地,画日、月、升龙,书C959曰‘天子之柩’。
谒者二人立乘六马为次。
大驾甘泉卤簿,金根容车,兰台法驾。
丧服大行载饰如金根车。
皇帝从送如礼。
太常上启奠。
夜漏二十刻,太尉冠长冠,衣斋衣,乘高车,诣殿止车门外。
使者到,南向立,太尉进伏拜受诏。
太尉诣南郊。
未尽九刻,大鸿胪设九宾随立,群臣入位,太尉行礼。
执事皆冠长冠,衣斋衣。
太祝令跪读谥策,太尉再拜稽首。
治礼告事毕。
太尉奉谥策,还诣殿端门。
太常上祖奠,中黄门尚衣奉衣登容根车。
东园战士载大行,司徒却行道,立车前治礼,引太尉入就位,大行车西少南,东面奉谥策,太史令奉哀策立后。
太常跪曰‘进’,皇帝进。
太尉读谥策,藏金匮。
皇帝次科藏于庙。
太史奉哀策苇箧诣陵。
太尉旋复公位,再拜立。
太常跪曰‘哭’,大鸿胪传哭,十五举音,止哭。
太常行遣奠皆如礼。
请哭止哭如仪。
昼漏上水,请发。
司徒、河南尹先引车转,太常跪曰‘请拜送’。
载车著白系参缪绋,长三十丈,大七寸为輓,六行,行五十人。
公卿以下子弟凡三百人,皆素帻委貌冠,衣素裳。
校尉三百人,皆赤帻不冠,绛科单衣,持幢幡。
候司马丞为行首,皆衔枚。
羽林孤兒、《巴俞》擢歌者六十人,为六列。
鐸司马八人,执鐸先。
大鸿胪设九宾,随立陵南羡门道东,北面;诸侯、王公、特进道西,北面东上;中二千石、二千石、列侯直九宾东,北面西上。
皇帝白布幕素里,夹羡道东,西向如礼。
容车幄坐羡道西,南向,车当坐,南向,中黄门尚衣奉衣就幄坐。
车少前,太祝进醴献如礼。
司徒跪曰‘大驾请舍’,太史令自车南,北面读哀火弃雒水中。
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亻难人师讫,设桃梗、郁儡、苇茭毕,执事陛者罢。
苇戟、桃杖以赐公、卿、将军、特侯、诸侯云。
是月也,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以送大寒。
飨遣故卫士仪:百官会,位定,谒者持节引故卫士入自端门。
卫司马执幡钲护行。
行定,侍御史持节慰劳,以诏恩问所疾苦,受其章奏所欲言。
毕飨,赐作乐,观以角抵。
乐阕罢遣,劝以农桑。
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
其仪: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
及贽,公、侯璧,中二千石、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以下雉。
百官贺正月。
二千石以上上殿称万岁。
举觞御坐前。
司空奉羹,大司农奉饭,奏食举之乐。
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
其每朔,唯十月旦从故事者,高祖定秦之月,元年岁首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礼仪中-译文
立夏这天,夜间的漏壶还未走完五刻,京都的百官都穿着红色的衣服,到了季夏时节改穿黄色的衣服,到郊外。这一天的仪式是祭祀特别的地方,祭拜灶神。
从立春到立夏再到立秋,郡国向上报告雨水的多少。如果雨水少,郡县各自清扫社稷;如果是旱灾,公卿和官员依次举行雩礼祈雨。关闭所有的阳门,穿着黑色的衣服,兴起土龙,树立土人跳舞,两对舞者七天换一次,就像过去的做法一样。然后用朱红色的绳子缠绕社稷,敲打朱红色的鼓。用少牢祭祀,按照礼仪进行。
拜见皇太子的仪式:百官聚集,站位确定后,谒者引领皇太子到御座殿下,面向北;司空站在太子的西北方向,面向东站立。读完策书后,中常侍手持皇太子的印信和绶带向东授予太子。太子两次跪拜,三次叩首。谒者称赞皇太子臣某,中谒者宣读皇帝的命令说‘可以’。三公登上台阶上殿,祝贺皇帝万岁。因此大赦天下。供赐礼仪结束后,结束。
拜见诸侯王公的仪式:百官聚集,站位确定后,谒者引领光禄勋向前。谒者引领要拜见的王公向前,坐在殿下。光禄勋向前,一拜,举手说:‘皇帝诏令某人担任某官职。’读完策书后,谒者称臣某再次跪拜。尚书郎把印信和绶带交给侍御史。侍御史上前,面向东站立,授予印信和绶带。王公再次跪拜顿首三次。谒者称赞说:‘某王臣某新封,某公某初次任命,谢恩。’中谒者回复说谨谢恩。称赞者站立说:‘皇帝为公兴。’重坐,接受策书的人跪拜感谢,起身回到原位。供赐礼仪结束后,结束。
仲夏之月,万物正值茂盛。夏至这天,阴气开始萌发,担心万物生长不旺盛。这一天的仪式:用朱红色的绳子连接荤菜,悬挂蟠桃和铜钟。用桃印,长六寸,宽三寸,用五种颜色的文字按照规定书写,用来装饰门户。用当时崇尚的装饰来代替。夏后氏金德,制作苇茭,说是气相交也。殷人水德,用螺形,小心闭塞,使它像螺一样。周人木德,用桃作为更替,说是气相更替也。汉朝兼用之,所以五月五日,用五种颜色的朱印装饰门户,以阻挡恶气。夏至这天,禁止举大火,停止炭火鼓风铸器,消石冶炼都停止。到立秋,按照旧例。这一天疏通井水,更换水,到冬至。
立秋前十八天,郊祭黄帝。这天的夜晚,夜间的漏壶还未走完五刻,京都的百官都穿着黄色的衣服。到立秋,到黄郊迎接节气,音乐演奏黄钟宫调,唱《帝临》,戴着冠冕手持干戚,跳舞《云翘》、《育命》,以此来培养时节的训练。
立秋这天,夜间的漏壶还未走完五刻,京都的百官都穿着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领子,穿着白色的衣服,到白郊迎接节气。仪式结束后,都穿着大红色的衣服,到立冬。
立秋这天,白郊仪式结束后,开始展示威武,在郊外的东门处杀牲畜,以供祭陵庙。仪式是这样的:皇帝乘坐战车,白马红鬃,亲自拿着弓箭射杀牲畜,牲畜用鹿。
立秋这天,白郊仪式结束后,开始展示威武,在郊外的东门处杀牲畜,以供祭陵庙。仪式是这样的:皇帝乘坐战车,白马红鬃,亲自拿着弓箭射杀牲畜,牲畜用鹿。太宰令、谒者各一人,用马车装载,驾着四匹马拉的车送至陵庙。于是皇帝返回宫中,派遣使者带着束帛赏赐给武官。武官训练兵马,学习战阵的礼仪、杀牲的仪式,这叫做貙刘。士兵和官员都学习孙武、吴起的兵法六十四阵,这叫做乘之。立春,派遣使者带着束帛赏赐给文官。貙刘的仪式:祭祀先虞,负责的人告诉先虞已经完成,烹饪新鲜的食物时,有关官员报告,然后巡行射杀牲畜。装载完毕,有关官员报告事情完成。
仲秋之月,县道都核对户籍和民众。刚满七十岁的人,授予他们王杖,给他们吃稀粥。八十九十岁的人,有额外的赏赐。王杖长九尺,顶端用鸠鸟装饰。鸠鸟,是不会噎食的鸟。希望老年人不会噎食。这个月,在国都南郊的老人庙祭祀老人星。
季秋之月,在城南坛心星庙祭祀星。
立冬这天,夜间的漏壶还未走完五刻,京都的百官都穿着黑色的衣服,到黑郊迎接节气。仪式结束后,都穿着大红色的衣服,到冬至。
冬至前后,君子安心静养身体,百官停止事务,不听政事,选择吉日然后处理事务。停止事务的日子,夜间的漏壶还未走完五刻,京都的百官都穿着大红色的衣服,到立春。诸王在这个时候变换服装,负责的人在这个时候都变换一天。
冬至、夏至这天,阴阳昼夜长短达到极限,细微的气息开始产生。因此让八位能人,八个人,有的吹黄钟的音律和竽;有的敲击黄钟的钟;有的测量日晷的影子,称量水的轻重,一升水,冬天重十三两;有的敲击黄钟的磬;有的弹奏黄钟的瑟,轸部九尺,二十五根弦,宫音位于中央,左右是商、徵、角、羽;有的敲击黄钟的鼓。在这三天前,太史令向他们请教。到这天,夏时是四个孟月,冬天是四个仲月,节气到达。
节气到达前五刻,太史令和八位能人立即坐在端门左边的屋檐下。大予准备乐器,夏天用红色,冬天用黑色,排列在前殿的前面,钟位于最前面。守宫在乐器南边设置席位,面向北,在东边上升。正德席位,鼓在南方西边,令晷仪在东北。三刻,中黄门手持兵器,引领太史令和八位能人从端门进入,就位。两刻,侍中、尚书、御史、谒者都登上台阶。一刻,皇帝亲自驾临临轩,安静地居住以听取报告。太史令上前,在轩前的北面跪下。举手说:‘八位能人的事情已经准备妥当,请进行仪式。’皇帝说‘可以’。太史令叩首说‘诺’。起身稍微后退,回头命令正德说:‘可以进行仪式了。’正德说‘诺’。他们都回到原位。正德站立,命令八位能人说:‘依次进行,中间的音用竽来演奏。’八位能人说‘诺’。五种音各演奏三十次为一个段落。正德说:‘合并五种音律。’首先开始,五种音律同时演奏,二十五段,都用竽来演奏。演奏完毕,正德说:‘八位能人各自报告事情。’八位能人各自写下事情。文书说:‘臣某说,今天某月某日甲乙日冬至,黄钟的音律调谐,君道得,孝道褒。’商、角、徵、羽各一份文书。否则召唤太史令各自写下文书,封入黑色的袋子,送到西阶,跪下授予尚书,放在轩前,面向北叩首,上呈封事。尚书交给侍中常侍接受,报告皇帝。用小黄门的旗帜和节度来管理。太史令上前报告仪式结束。皇帝说‘可以’。太史令上前,叩首说‘诺’。太史令命令八位能人去太官接受赏赐。台阶上的官员依次离开。夏至的仪式也像这样。
冬季之月,星星回归,岁末,阴阳相交,农民大享腊祭。
在腊月的前一天,举行大傩仪式,称为逐疫。仪式的安排是:选择年满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的黄门子弟,共一百二十人作为侲子。他们都戴着红色的头巾,穿着黑色的衣服,手持大鼓。方相氏戴着黄金面具,眼睛是四只,蒙着熊皮,穿着黑色的衣服和红色的裙子,手持戈和盾牌。十二兽都穿着衣服,有毛和角。中黄门带领他们,冗从仆射指挥他们,在宫中驱逐恶鬼。在夜晚的漏壶水位上升时,朝臣们聚集,侍中、尚书、御史、谒者、虎贲、羽林郎将负责事务,他们都戴着红色的头巾,在台阶旁守卫,乘坐车驾进入前殿。黄门令报告说:“侲子已经准备好了,请开始逐疫。”于是中黄门带头,侲子们跟着唱道:“甲作食,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详,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总共派十二神追捕恶鬼,使她们的身体变得炽热,拉扯她们的骨头,分解她们的肉,抽出她们的肺和肠。如果不赶快离开,后面的将成为食物!”接着进行方相氏和十二兽的舞蹈。大家欢呼,前后经过三省,手持火炬,将疫鬼送出端门;门外骑士传递火炬出宫,司马在宫门外五营骑士传递火炬,大鸿胪报告情况,谒者传达消息。皇后面向东方,贵人、公主、宗室妇女依次站立在皇后后面;皇太子、皇子在东边,面向西;皇子稍微后退,在南边,面向北;他们都跪下哭泣。大鸿胪宣布哭泣,群臣也都哭泣。三公从阼阶升上,安放梓宫内的玉器和璋等物品,近臣按照旧例协助。继承人按照礼仪哭泣。东园工匠、武士钉上棺材,砍掉牙齿。太常献上太牢祭品,太官食监、中黄门、尚食依次献上祭品,负责事务的人按照礼仪进行。太常、大鸿胪按照礼仪宣布哭泣。
三公奏请《尚书顾命》,太子当天在柩前即位成为天子,请求太子即皇帝位,皇后成为皇太后。奏请得到批准。群臣都退下,穿上吉服,按照礼仪进入会场。太尉从阼阶升上,面对柩前的座位北面跪拜,读完策书后,将传国玉玺和绶带面向东方跪下授予皇太子,即皇帝位。中黄门掌管兵器,用玉具、随侯珠、斩蛇宝剑授予太尉,告知群臣,群臣都跪拜高呼万岁。有时会大赦天下。派遣使者诏令打开城门、宫门,撤除守卫兵。群臣和官员停止工作,穿上丧服,按照礼仪进行。兵官穿着军装,三公、太常按照礼仪进行。
按照旧例:百官每五天聚集一次,因此两千石、刺史、在京都的郡国上计掾史都每五天聚集一次。天下官吏和百姓守丧三天。在葬礼前的两天,都要在早晚时分守丧。葬礼结束后,脱下丧服,不禁止嫁娶、祭祀。佐史以下,穿着布衣,戴着头巾,腰带不超过三寸,在庭院中守丧。武官戴着布头巾和大帽子。大司农拿出钱粮,提供六丈布的报酬。用于葬礼,大红十日五,小红十四日,细小七天,脱下丧服。部刺史、两千石、列侯在国内的以及关内侯、宗室长吏以及通过邮递上奏的人,诸侯王派遣一位大夫上奏,吊唁大臣请求驿站马匹和露布,奏请得到批准。
用木头做成九尺高、宽能容纳八辆车的地方,用苇席包裹。门帘、丧帐都用竹席。车辆都去掉了辅轮,轮子是粗布的。行走的士兵都戴着布头巾。太仆驾驭四轮车作为宾客车,大练作为车顶幕布。中黄门、虎贲各二十人负责牵引。司空选择土地建造。太史占卜吉日。谒者两人,中谒者仆射、中谒者副将作,用油缇帐覆盖坑。按照礼仪用方石建造黄肠题凑便房。
大驾出行时,太仆驾车。方相氏戴着黄金面具,蒙着熊皮,穿着黑色衣服和红色裙子,手持戈和盾牌,站在四匹马的前面。旗帜的样式,长三仞,十二游,拖在地上,画有日、月、升龙,写着‘天子之柩’。谒者两人骑在六匹马上作为次序。大驾甘泉卤簿,金根车,兰台法驾。丧服大行载饰如金根车。皇帝按照礼仪送行。太常献上启奠。夜晚的漏壶水位上升二十刻,太尉戴上长冠,穿上斋衣,乘坐高车,到殿外停车。使者到达,面向南站立,太尉上前跪拜接受诏令。太尉到南郊。未到九刻,大鸿胪设立九宾随立,群臣入位,太尉行礼。负责事务的人都戴上长冠,穿上斋衣。太祝令跪下读谥策,太尉两次跪拜叩首。礼仪结束后,太尉捧着谥策回到殿门。太常献上祖奠,中黄门尚衣捧着衣服登上容根车。东园战士载着大行,司徒退到道路,站在车前处理礼仪,引导太尉入位,大行车在西边稍南,面向东奉上谥策,太史令捧着哀策站在后面。太常跪下说‘进’,皇帝上前。太尉读谥策,将其存放在金匮中。皇帝将其存放在庙中。太史捧着哀策用苇箧送到陵墓。太尉回到公位,再次跪拜站立。太常跪下说‘哭’,大鸿胪宣布哭泣,十五次提高声音,停止哭泣。太常按照礼仪进行遣奠。请求停止哭泣。
白天漏壶水位上升时,请出发。司徒、河南尹先引导车辆转动,太常跪下说‘请拜送’。载车的绳子长三十丈,粗七寸作为挽绳,六行,每行五十人。公卿以下的子弟共有三百人,都戴着白色的头巾,戴着委貌冠,穿着白色的裙子。校尉三百人,都戴着红色的头巾,不戴帽子,穿着红色的单衣,手持幢幡。候司马丞作为行首,都衔着枚。羽林孤儿、《巴俞》歌手六十人,分为六列。鐸司马八人,手持鐸走在前面。大鸿胪设立九宾,站在陵墓南边的羡门道东边,面向北;诸侯、王公、特进站在道西边,面向北,向东上;中两千石、两千石、列侯直接站在九宾东边,面向北,向西上。皇帝的白布幕内衬白色,夹在羡道东边,面向西,按照礼仪。容车幕布坐在羡道西边,面向南,车停在座位上,面向南,中黄门尚衣捧着衣服到幕布坐下。车稍微向前,太祝按照礼仪进献酒食。
这个月,在国都、郡县、县城外的丑地树立六头土牛,用来送走大寒。
飨遣故卫士的仪式:百官聚集,位置确定,谒者手持符节引导故卫士从端门进入。卫司马手持旗帜和钲护送。队伍安定后,侍御史手持符节慰劳,用诏书询问他们的疾病和苦难,接受他们上奏的章奏和想要说的话。宴会结束后,赐予音乐,观看摔跤比赛。音乐结束后,解散队伍,鼓励他们从事农桑。
每年正月初一,举行大朝接受祝贺。仪式是:夜晚的漏壶水位未到七刻,钟声响起,接受祝贺。以及献上礼物,公侯献上玉璧,两千石、两千石献上羊羔,千石、六百石献上雁,四百石以下献上野鸡。百官祝贺正月。两千石以上的官员上殿高呼万岁。举杯向皇帝的座位前敬酒。司空献上羹,大司农献上饭,演奏食举之乐。百官接受赏赐的宴会和酒食,大肆演奏音乐。每月初一,只有十月初一按照旧例,这是高祖定秦之月,第一年的正月初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礼仪中-注解
立夏: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此时气温逐渐升高,万物生长旺盛。
请雨:古代祈求降雨的仪式,通常在干旱时期进行。
拜皇太子:古代皇帝对皇太子的封拜仪式,表示皇位的继承。
拜王公:古代皇帝对诸侯王公的封拜仪式。
桃印:古代用于驱邪避灾的符印,通常用桃木制成。
黄郊:古代祭祀活动中的地点,指郊外黄道附近。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貙刘:古代的一种军事训练活动,模拟实战,以增强士兵的战斗能力。
案户:古代对户籍的管理,包括登记和核查。
祠星:古代对星辰的祭祀活动。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
腊:古代在冬季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用以祈求丰收和吉祥。
大傩:古代的一种驱邪仪式,通常在腊月举行。
土牛:古代用来祈求农业丰收的象征。
遣卫:派遣卫士。
土朝会:古代在土牛祭祀之后举行的朝会。
夜漏未尽五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五刻约等于现在的一个小时。
衣赤:穿着红色的衣服。
衣黄:穿着黄色的衣服。
衣皁:穿着黑色的衣服。
衣绛:穿着红色的衣服。
衣白:穿着白色的衣服。
社稷:古代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
雩礼:古代祈雨的仪式。
土龙:用土制作的龙形物体,用于祈雨。
舞憧二佾:古代舞蹈的一种形式,佾是古代舞蹈的行列。
朱索:红色的绳子。
朱鼓:红色的鼓。
策书:古代皇帝的诏书。
玺绶:皇帝的印信和绶带。
光禄勋:古代官名,掌管宫廷饮食。
尚书郎:古代官名,掌管文书。
侍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
玺印绶:印章、印绶。
朱索连荤菜:用红色的绳子串起来的荤菜。
弥牟朴蛊钟:古代的一种乐器。
夏后氏:夏朝的朝代名称。
殷人:商朝的人。
周人:周朝的人。
汉:汉朝。
黄钟:古代的一种钟,用于音乐和祭祀。
冕:古代帝王或贵族戴的礼帽。
干戚:古代的武器,干是盾牌,戚是斧头。
云翘:古代舞蹈的一种。
育命:古代舞蹈的一种。
乘舆:皇帝的车。
戎路:古代的战车。
白马朱鬣:白马,鬣是马颈上的鬃毛,朱色。
弩:古代的一种弓箭。
太宰令:古代官名,掌管宫廷事务。
获车:古代用来装载猎物的车辆。
武官:古代的军事官员。
肄兵:训练士兵。
孙吴兵法:孙武和吴起的兵法。
王杖:古代赐给老年人的象征性的手杖。
糜弱:一种食物,类似于粥。
老人星:古代认为老人星是老年人的象征。
星回岁终:星辰的运行标志着一年的结束。
阴阳: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指自然界中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
晷景:日影。
黄钟之律:黄钟的音律。
八能之士:具有八种才能的人。
黄钟之钟:黄钟制作的钟。
度晷景:测量日影。
权水轻重:称量水的轻重。
黄钟之磬:黄钟制作的磬。
黄钟之瑟:黄钟制作的瑟。
轸间九尺:瑟的弦长。
二十五弦:瑟的弦数。
宫:古代音乐中的音阶。
商、徵、角、羽:古代音乐中的音阶。
黄钟之鼓:黄钟制作的鼓。
端门:古代宫殿的正门。
大予:古代官名,掌管音乐。
正德:古代官名,掌管礼仪。
八能:古代指具有八种才能的人。
阕:古代音乐中的一个乐章。
八能士:具有八种才能的人。
板:古代书写用的木板。
小黄门:古代官名,掌管宫门。
幡麾节度:古代的一种军事指挥工具。
太官:古代官名,掌管宫廷饮食。
陛下: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溜北面:朝北面跪拜。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八能之事:八能之士的事务。
先唱:首先开始演奏。
五音并作:五种音律同时演奏。
封事:密封的奏章。
西陛:宫殿的西阶。
北面稽首:面向北面跪拜。
尚书:官职名,负责处理文书。
侍中:官职名,负责辅助皇帝。
常侍:古代官名,皇帝的近臣。
太史令:古代官名,掌管天文历法。
夏时四孟:夏季的四个孟月。
冬则四仲:冬季的四个仲月。
端门左塾:端门左侧的房间。
中黄门:皇宫中的官员,负责传达命令。
临轩:古代帝王的宫殿。
安体静居:安顿身体,静心居住。
先之三日:提前三天。
大予具乐器:大予准备乐器。
守宫:古代官名,掌管宫廷。
令晷仪东北:令晷仪位于东北方向。
二刻:两刻钟,约三十分钟。
一刻:一刻钟,约十五分钟。
乘舆亲御临轩:皇帝亲自乘坐车辆到临轩。
当轩溜北面跪:在轩前北面跪拜。
八能士各言事:八能之士各自陈述事务。
黄钟之音调:黄钟的音调。
君道得:君主的道德得到彰显。
孝道褒:孝道得到褒扬。
商臣、角民、徵事、羽物:古代音乐中的四个音阶。
否则:如果不是这样。
召太史令:召唤太史令。
各板书:各自书写。
封以皁囊:用黑色的袋子封存。
施当轩:放在轩前。
拜上封事:呈上封事。
尚书授侍中常侍迎受:尚书将封事交给侍中常侍接收。
报闻:报告知晓。
以小黄门幡麾节度:用小黄门的旗帜和节度来指挥。
太史令前白礼毕:太史令上前报告礼仪已经完成。
日夏至礼亦如之:夏至的礼仪也是如此。
大亻难:大傩,古代驱除疫鬼的一种仪式,也称为逐疫。
黄门子弟:指皇宫中的年轻男子,黄门是皇宫中的一种官职。
侲子:古代祭祀或仪式中使用的童男童女。
赤帻皁制:赤帻,红色的头巾;皁制,黑色的衣服。
大鼗:大鼓,古代用于仪式的乐器。
方相氏:古代祭祀中的神职人员。
熊皮:熊的皮毛,古代用作制作神像或服饰的材料。
玄衣朱裳:玄衣,黑色的衣服;朱裳,红色的裙子。
戈扬盾: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扬盾,高举盾牌。
十二兽:指十二生肖神,分别代表十二个月。
冗从仆射:官职名,负责辅助皇帝。
禁中:皇宫。
夜漏上水:古代用水滴漏计时,夜漏上水表示夜晚时间。
朝臣:朝廷的官员。
御史:官职名,负责监察官员。
谒者:官职名,负责接待客人。
虎贲:官职名,负责保卫皇帝。
羽林郎将:官职名,负责羽林军。
御前殿:皇帝的宫殿。
黄门令:皇宫中的官员,负责传达命令。
中黄门倡:中黄门官员领头。
侲子和:侲子们随声应和。
甲作食:甲神负责吃。
胇胃食虎:胇胃神负责吃虎。
雄伯食魅:雄伯神负责吃魅。
腾简食不详:腾简神负责吃不详之物。
揽诸食咎:揽诸神负责吃罪。
伯奇食梦:伯奇神负责吃梦。
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强梁和祖明神共同负责吃被磔死的寄生生物。
委随食观:委随神负责吃观。
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错断神、巨神、穷奇神、腾根神共同负责吃蛊。
大鸿胪:官职名,负责外交事务。
皇后:皇帝的妻子。
贵人:皇帝的妃子。
公主:皇帝的女儿。
宗室妇女:皇室成员的妻子。
皇太子:皇帝的儿子,未来的皇帝。
皇子:皇帝的儿子。
嗣子:继承人,指皇太子。
哭踊:哭泣时身体前后晃动。
东园匠:皇家园林的工匠。
武士:皇宫卫士。
衽:床的横木。
牙:牙齿。
太牢: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
太常:官职名,负责祭祀事务。
大鸿胪言具:大鸿胪报告准备完毕。
谒者以闻:谒者将消息上报。
三公:古代官职,指太师、太傅、太保。
升自阼阶:从东边的台阶上来。
安梓宫:皇帝的陵墓。
珪璋:古代的玉器,用于祭祀。
近臣:皇帝身边的亲近官员。
故事:旧例,先例。
下钉衽:钉床的横木。
截去牙:砍掉牙齿。
太牢奠:用太牢祭祀。
太官食监:官职名,负责皇帝的饮食。
尚食次奠:次序上的食品。
执事者:负责仪式的官员。
大司农:官职名,负责农业和财政。
六丈布直:六丈布的价值。
大红:红色的衣服。
小红:浅红色的衣服。
纤:细布。
释服:脱下丧服。
部刺史:地方行政官员。
二千石:古代官职,指年俸二千石的官员。
列侯:古代贵族,享有封地。
关内侯:古代贵族,享有封地,但不在关内。
宗室长吏:宗室中的官员。
因邮奉奏:通过邮递上报。
诸侯王:诸侯国的国王。
大夫:古代的官员。
吊臣:前来吊唁的官员。
驿马露布:用驿马传递的消息。
大驾:皇帝的仪仗队。
太仆:官职名,负责皇帝的车马。
旂:旗帜。
游:旗帜上的飘带。
太祝:官职名,负责祭祀。
谥策:记录皇帝谥号的文书。
金匮:金制的盒子,用于存放重要文书。
庙:宗庙。
太史:官职名,负责天文、历法。
谥:古代对死者的尊称。
哀策:记录皇帝哀悼之意的文书。
苇箧:用苇子编制的箱子。
太尉:官职名,负责军事。
九宾:古代外交礼仪中的九位宾礼。
司徒:官职名,负责土地和人口。
河南尹:官职名,负责河南地区的行政。
轓:古代车辕两端的装饰。
輓:古代丧车上的绳索。
素帻委貌冠:白色的头巾和委貌冠。
素裳:白色的衣服。
校尉:官职名,负责军事。
幢幡:旗帜。
候司马丞:官职名,负责军事。
衔枚:古代士兵戴在嘴上的防止喧哗的器具。
羽林孤儿:羽林军中的孤儿。
《巴俞》擢歌者:巴俞地区的歌手。
鐸司马:官职名,负责音乐。
羡门道:古代陵墓前的道路。
白布幕素里:白色的布幕,里面是素色的。
容车幄:灵柩车。
哀火:用于祭祀的火。
雒水:古代的水名。
木面兽:用木头制成的神像。
亻难人师:驱邪的人。
桃梗:用桃木制成的神像。
郁儡:用香草制成的神像。
苇茭:用芦苇和茭白制成的神像。
见钱谷:查看钱粮。
直:站在。
高祖: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秦之月:秦朝的月份。
元年岁首:开国的第一年。
钟鸣:钟声响起。
贽:礼物。
璧:玉器。
羔:羊。
雁:大雁。
雉:野鸡。
举觞:举杯。
御坐前:皇帝的座位前。
司空:官职名,负责工程。
羹:汤。
饭:米饭。
食举之乐:进餐时的音乐。
朔:每月的第一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礼仪中-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中国古代的腊日逐疫仪式,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于疫病的恐惧以及应对措施。首先,文中提到的‘大难’和‘逐疫’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疫病的认识,将其视为一种‘大难’,需要通过特定的仪式来驱除。
‘选中黄门子弟’一句,揭示了仪式的参与者身份,黄门子弟作为宫廷中的年轻男子,被选中执行这一神圣的职责,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宫廷的尊崇和对仪式的重视。
‘方相氏’、‘十二兽’等形象,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们在仪式中扮演着驱除邪恶、保护人们不受疫病侵害的角色。这些形象的描绘,既体现了古代人对神灵的信仰,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想象力。
‘夜漏上水’、‘朝臣会’等细节,描绘了仪式进行的时间和环境,强调了仪式的庄重和严肃。‘侲子’、‘黄门令’等官职的提及,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官制和权力结构。
‘大赦天下’、‘遣使者诏开城门’等描述,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重大仪式的重视,以及对民众生活的关怀。通过仪式的举行,不仅能够驱除疫病,还能够安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
‘故事’部分,详细介绍了古代丧葬仪式的流程和规定,包括官员的职责、仪式的细节等。这部分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也体现了古代人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祖先的崇拜。
‘大驾’、‘太常’等词汇,描绘了古代的礼仪和仪式,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仪式的繁琐。这些描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貌。
‘是月也,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一句,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和天文观测,‘丑地’则体现了古代人对方位的重视。
‘飨遣故卫士仪’、‘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等描述,展现了古代社会的节日庆典和礼仪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生活。
整段古文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礼仪制度、官制文化等方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