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礼仪上

作者: 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范晔为《后汉书》一书的主要编纂者,书中详细记载了东汉的历史,尤其关注了汉朝最后几位帝王及其治国、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宜。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约5世纪)。

内容简要:《后汉书》是范晔根据史料所编纂的东汉史书,全面记载了东汉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通过讲述东汉的兴起、发展与衰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后汉书》不仅详细描写了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的过程,还关注了东汉的治国方略与官员任职制度。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以及政治腐败对国家衰退的影响。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后汉书》为后世研究东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礼仪上-原文

合朔立春五供上陵冠夕牲耕高禖养老先蠶祓禊

夫威仪,所以与君臣,序六亲也。

若君亡君之威,臣亡臣之仪,上替下陵,此谓大乱。

大乱作,则群生受其殃,可不慎哉!

故记施行威仪,以为《礼仪志》。

礼威仪,每月朔旦,太史上其月历,有司、侍郎、尚书见读其令,奉行其政。

朔前后各二日,皆牵羊酒至社下以祭日。

日有变,割羊以祠社,用救日变。

执事者冠长冠,衣皁单衣,绛领袖缘中衣,绛裤袜,以行礼,如故事。

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

唯武官不。

立春之日,下宽大书曰:’制诏三公:方春东作,敬始慎微,动作从之。罪非殊死,且勿案验,皆须麦秋。退贪残,进柔良,下当用者,如故事。’

正月上丁,祠南郊。

礼毕,次北郊,明堂,高庙,世祖庙,谓之五供。

五供毕,以次上陵。

西都旧有上陵。

东都之仪,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会陵。

昼漏上水,大鸿胪设九宾,随立寝殿前。

钟鸣,谒者治礼引客,群臣就位如仪。

乘舆自东厢下,太常导出,西向拜,折旋升阼阶,拜神坐。

退坐东厢,西向。

侍中、尚书、陛者皆神坐后。

公卿群臣谒神坐,太官上食,太常乐奏食举,舞《文始》、《五行》之舞。

乐阕,群臣受赐食毕,郡国上计吏以次前,当神轩占其郡国谷价,民所疾苦,欲神知其动静。

孝子事亲尽礼,敬爱之心也。

周遍如礼。

最后亲陵,遣计吏,赐之带佩。

八月饮酎,上陵,礼亦如之。

凡斋,天地七日,宗庙、山川五日,小祠三日。

斋日内有污染,解斋,副倅行礼。

先斋一日,有污秽灾变,斋祀如仪。

大丧,唯天郊越绋而斋,地以下皆百日后乃斋,如故事。

正月甲子若丙子为吉日,可加元服,仪从《冠礼》。

乘舆初加缁布进贤,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

冠讫,皆于高祖庙如礼谒。

王公以下,初加进贤而已。

正月,天郊,夕牲。

昼漏未尽十八刻初纳,夜漏未尽八刻初纳,进孰献,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举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兴,有司告事毕也。

明堂、五郊、宗庙、太社稷、六宗夕牲,皆以昼漏未尽十四刻初纳,夜漏未尽七刻初纳,进熟献,送神,还,有司告事毕。

六宗燔燎,火大然,有司告事毕。

正月始耕。

昼漏上水初纳,执事告祠先农,已享。

耕时,有司请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以次耕。

力田种各耰讫,有司告事毕。

是月,令曰:’郡国守相皆劝民始耕,如仪。诸行出入皆鸣钟,皆作乐。其有灾眚,有他故,若请雨、止雨,皆不鸣钟,不作乐。’

仲春之月,立高礻某祠于城南,祀以特牲。

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

行大射之礼。

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

于是七郊礼乐三雍之义备矣。

养三老、五更之仪,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讲师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为老,次一人为更也。

皆服都纻大袍单衣,皁缘领袖中衣,冠进贤,扶王杖。

五更一如之,不杖。

皆斋于太学讲堂。

其日,乘舆先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

天子迎于门屏,交礼,道自阼阶,三老升自宾阶。

至阶,天子揖如礼。

三老升,东面,三公设几,九卿正履,天子亲袒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祝鲠在前,祝饐在后。

五更南面,公进供礼,亦如之。

明日皆诣阙谢恩,以见礼遇大尊显故也。

是月,皇后帅公卿诸侯夫人蚕。

祠先蚕,礼以少牢。

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騊为大洁。

洁者,言阳气布暢,万物讫出,始洁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礼仪上-译文

合朔立春五供上陵冠夕牲耕高禖养老先蠶祓禊

这是指在朔日(农历每月初一)立春时,进行五供(祭祀南郊、北郊、明堂、高庙、世祖庙)和上陵(祭拜皇陵)的仪式,举行冠礼(成年礼)、夕牲(晚上祭祀牺牲)、耕种、养老、养蚕、祓禊(清洁身体以示敬意)等活动。

夫威仪,所以与君臣,序六亲也。

威仪是用来规范君臣关系和六亲(父、母、兄、弟、妻、子)秩序的。

若君亡君之威,臣亡臣之仪,上替下陵,此谓大乱。

如果君主失去了君主的威严,臣子失去了臣子的礼仪,上下颠倒,这就叫做大乱。

大乱作,则群生受其殃,可不慎哉!

大乱一旦发生,所有生灵都会遭受其害,怎么能不谨慎呢!

故记施行威仪,以为《礼仪志》。

因此,记录实施威仪的规则,编成《礼仪志》。

礼威仪,每月朔旦,太史上其月历,有司、侍郎、尚书见读其令,奉行其政。

按照礼仪,每月初一,太史官呈上月历,有关官员、侍郎、尚书阅读命令,执行其政。

朔前后各二日,皆牵羊酒至社下以祭日。

朔日前后各两天,都要牵羊带酒到社庙下祭拜太阳。

日有变,割羊以祠社,用救日变。

如果太阳出现异常,就宰杀羊来祭祀社神,用以救解日变。

执事者冠长冠,衣皁单衣,绛领袖缘中衣,绛裤袜,以行礼,如故事。

负责仪式的人戴上长冠,穿着黑色的单衣,红色的领口和袖口,红色的裤子袜子,按照惯例进行礼仪。

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

立春那天,夜间的漏壶还未到五刻,京城里的所有官员都穿着青色衣服,郡国县道的官员以及斗食令史等都戴着青色的头巾,竖立青色的旗帜,在门外摆放土牛和耕夫的塑像,以向民众展示,直到立夏。

唯武官不。

只有武官不这样做。

立春之日,下宽大书曰:“制诏三公:方春东作,敬始慎微,动作从之。罪非殊死,且勿案验,皆须麦秋。退贪残,进柔良,下当用者,如故事。”

立春那天,皇帝发布宽大的诏书说:“命令三公:正值春天开始耕作,要尊敬开始,谨慎细微,一切行动都要遵循。罪行不是死刑的,暂时不要追究,都要等到麦收季节。减少贪婪残忍的行为,提拔温和善良的人,对于应当任用的人,按照惯例行事。”

正月上丁,祠南郊。

正月上丁日,在南郊祭祀。

礼毕,次北郊,明堂,高庙,世祖庙,谓之五供。

祭祀完毕后,依次是北郊、明堂、高庙、世祖庙,这被称为五供。

五供毕,以次上陵。

五供祭祀完毕后,接着是上陵。

西都旧有上陵。

西都(长安)以前就有上陵的习俗。

东都之仪,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会陵。

东都(洛阳)的仪式是,百官、四姓亲家的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贡者的随从、郡国计吏聚集在陵墓。

昼漏上水,大鸿胪设九宾,随立寝殿前。

当漏壶的水位上升时,大鸿胪安排九宾之礼,站在寝殿的前面。

钟鸣,谒者治礼引客,群臣就位如仪。

钟声响起,谒者主持礼仪引导客人,群臣按照礼仪就位。

乘舆自东厢下,太常导出,西向拜,折旋升阼阶,拜神坐。

皇帝的车从东厢出来,太常引导,向西跪拜,转身登上阼阶,跪拜在神座前。

退坐东厢,西向。

退回到东厢,面向西方。

侍中、尚书、陛者皆神坐后。

侍中、尚书、殿前官员都坐在神座后面。

公卿群臣谒神坐,太官上食,太常乐奏食举,舞《文始》、《五行》之舞。

公卿大臣跪拜在神座前,太官献上食物,太常乐队的音乐响起,表演《文始》、《五行》舞蹈。

乐阕,群臣受赐食毕,郡国上计吏以次前,当神轩占其郡国谷价,民所疾苦,欲神知其动静。

音乐结束后,群臣接受赐食完毕,郡国的计吏依次上前,当着神座报告自己郡国的粮食价格、民众的疾苦,希望神明知道他们的动态。

孝子事亲尽礼,敬爱之心也。

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要尽到礼仪,这是出于敬爱和孝顺的心意。

周遍如礼。

整个过程都按照礼仪进行。

最后亲陵,遣计吏,赐之带佩。

最后亲自到陵墓,派遣计吏,赐给他们带子和佩饰。

八月饮酎,上陵,礼亦如之。

八月饮用美酒,上陵的礼仪也与此相同。

凡斋,天地七日,宗庙、山川五日,小祠三日。

所有的斋戒,天地需要七日,宗庙、山川需要五日,小祠需要三日。

斋日内有污染,解斋,副倅行礼。

如果在斋戒期间有污染,就要解除斋戒,副官执行礼仪。

先斋一日,有污秽灾变,斋祀如仪。

在斋戒的前一天,如果有污秽或灾变,斋戒祭祀的仪式仍然按照惯例进行。

大丧,唯天郊越绋而斋,地以下皆百日后乃斋,如故事。

在重大丧事中,只有天郊的祭祀可以越过丧服进行斋戒,地以下的祭祀都需要在百日后才能进行斋戒,按照惯例。

正月甲子若丙子为吉日,可加元服,仪从《冠礼》。

正月甲子或丙子是吉日,可以举行冠礼,仪式按照《冠礼》进行。

乘舆初加缁布进贤,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

皇帝首先戴上黑色的布冠,然后是爵弁冠,接着是武弁冠,最后是通天冠。

冠讫,皆于高祖庙如礼谒。

加冠完毕后,都到高祖庙按照礼仪谒见。

王公以下,初加进贤而已。

王公以下的官员,只需要加戴进贤冠。

正月,天郊,夕牲。

正月,在天郊进行夕牲仪式。

昼漏未尽十八刻初纳,夜漏未尽八刻初纳,进孰献,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举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兴,有司告事毕也。

当漏壶的水位上升到十八刻时开始,晚上八刻时结束,进献成熟的牺牲,太祝送出,转身,都到燎位,宰祝举火焚烧柴草,火燃起后,天子再次跪拜,起身,有关官员报告仪式结束。

明堂、五郊、宗庙、太社稷、六宗夕牲,皆以昼漏未尽十四刻初纳,夜漏未尽七刻初纳,进熟献,送神,还,有司告事毕。

明堂、五郊、宗庙、太社稷、六宗的夕牲仪式,都是在漏壶的水位上升到十四刻时开始,晚上七刻时结束,进献成熟的牺牲,送神,回来后,有关官员报告仪式结束。

六宗燔燎,火大然,有司告事毕。

六宗的燔燎仪式,火势很大,有关官员报告仪式结束。

正月始耕。

正月开始耕作。

昼漏上水初纳,执事告祠先农,已享。

当漏壶的水位上升时开始,负责仪式的人报告祭祀先农,仪式已经完成。

耕时,有司请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以次耕。

耕作时,有关官员请示行动,按照顺序,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依次耕作。

力田种各耰讫,有司告事毕。

各种田地耕种完毕后,有关官员报告仪式结束。

是月,令曰:“郡国守相皆劝民始耕,如仪。诸行出入皆鸣钟,皆作乐。其有灾眚,有他故,若请雨、止雨,皆不鸣钟,不作乐。”

这个月,皇帝下令说:“郡国的守相都要鼓励民众开始耕作,按照礼仪。所有出行的人都要敲钟,都要奏乐。如果有灾害,有其他原因,如果请求降雨、停止降雨,都不敲钟,不奏乐。”

仲春之月,立高礻某祠于城南,祀以特牲。

仲春之月,在城南建立高禖祠,用特牲(一头牛)进行祭祀。

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

明帝永平二年三月,皇帝开始亲自带领群臣在辟雍养老敬老的三老、五更。

行大射之礼。

进行大射礼。

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

郡、县、道在学校的乡饮酒礼上,都祭祀圣师周公、孔子,用狗作为牺牲。

于是七郊礼乐三雍之义备矣。

于是,七郊的礼仪、音乐和三雍(辟雍、明堂、太学)的意义都完备了。

养三老、五更之仪,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讲师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为老,次一人为更也。

养老敬老仪式的安排,先选择吉日,司徒上报太傅或者讲师,选择德行高尚、年纪大的三位前三公的人选,其中一位为老,下一位为更。

皆服都纻大袍单衣,皁缘领袖中衣,冠进贤,扶王杖。

他们都穿着都纻大袍和单衣,黑色的领口和袖口,戴着进贤冠,手持王杖。

五更一如之,不杖。

五更的仪式与三老相同,但不持王杖。

皆斋于太学讲堂。

他们都斋戒于太学的讲堂。

其日,乘舆先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

那一天,皇帝的车先到达辟雍的礼殿,皇帝坐在东厢,派遣使者乘坐安车迎接三老、五更。

天子迎于门屏,交礼,道自阼阶,三老升自宾阶。

皇帝在门屏处迎接,进行交礼,从阼阶走上,三老从宾阶上来。

至阶,天子揖如礼。

到达台阶时,皇帝按照礼仪行礼。

三老升,东面,三公设几,九卿正履,天子亲袒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祝鲠在前,祝饐在后。

三老上台阶后,面向东方,三公摆设几案,九卿整理鞋子,皇帝亲自脱去上衣,割下牲畜,手持酱碗进行馈赠,手持酒杯进行敬酒,祝官在前面,祝官在后面。

五更南面,公进供礼,亦如之。

五更面向南方,公卿进献供品,仪式也与此相同。

明日皆诣阙谢恩,以见礼遇大尊显故也。

第二天,他们都到宫阙感谢恩典,以表示受到礼遇的尊重。

是月,皇后帅公卿诸侯夫人蚕。

这个月,皇后带领公卿、诸侯的夫人养蚕。

祠先蚕,礼以少牢。

祭祀先蚕,用少牢(羊和猪)作为牺牲。

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騊为大洁。

这个月上巳日,官员和民众都在东流的水上清洁身体,称为洗濯、祓除、去除旧垢,这是大清洁。

洁者,言阳气布暢,万物讫出,始洁之矣。

清洁的意思是说,阳气分布得畅快,万物都已经出来,开始清洁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礼仪上-注解

合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日、月合于朔,即月亮运行到与太阳同一经度,此时月亮处于新月状态。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

五供:指祭祀时供奉的五位神灵,包括南郊、北郊、明堂、高庙、世祖庙。

上陵:指皇帝或贵族到祖坟祭拜。

冠夕:指举行冠礼,即男子成年礼。

牲: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等动物。

耕:指农耕,古代认为耕作是国家的根本。

高禖:古代神话中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

养老:指尊敬和照顾老人。

先蠶:指在养蚕之前进行的一系列仪式。

祓禊:古代的一种清洁仪式,通过沐浴等方式去除身上的污垢和邪气。

威仪:指君臣间的礼仪规范。

序六亲:指按照亲疏关系排列六种亲属关系,即父母、兄弟、妻子、子女、朋友、同宗。

大乱:指国家或社会的混乱状态。

礼威仪:指按照礼仪规范行事。

月历:指古代的农历历书。

社:指土地神。

日变:指日食或月食等天文现象。

长冠:古代的一种冠帽。

皁单衣:黑色的单衣。

绛领袖缘中衣:红色领口和袖口的衣服。

绛裤袜:红色的裤子和袜子。

故事:指旧例、惯例。

青衣:古代官员的服饰,青色代表春季。

青帻:古代官员佩戴的青色头巾。

青幡:青色的旗帜。

土牛耕人:用土制成的牛和耕作的人,用来象征农耕。

斗食令史: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粮食。

制诏:皇帝的命令。

东作:指春季的农作活动。

殊死:指死刑。

麦秋:指麦子成熟的季节,比喻时机。

上丁:指农历正月第一个丁日,古代有祭祀仪式。

南郊:指祭祀南方的神灵。

北郊:指祭祀北方的神灵。

明堂:古代的一种建筑,用于举行祭祀和朝会。

高庙:指祭祀祖先的庙宇。

世祖庙:指祭祀开国皇帝的庙宇。

西都:指古代的西安。

东都:指古代的洛阳。

大鸿胪:古代官职,负责外交事务。

九宾:古代的一种外交礼仪,表示最高的尊敬。

寝殿:古代帝王的居所。

乘舆:指帝王的车辆。

太常:古代官职,负责音乐和祭祀。

文始:古代的一种舞蹈。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舞:指舞蹈。

文始舞:古代的一种舞蹈。

五行舞:古代的一种舞蹈。

食举:古代的一种饮食礼仪。

带佩:古代的一种装饰品。

大丧:指皇帝或贵族的丧事。

天郊:指祭祀天地的仪式。

地:指大地。

宗庙:指祭祀祖先的庙宇。

山川:指山和河流。

小祠:指规模较小的祭祀场所。

斋:指祭祀前的清洁和禁食。

副倅:古代官职,负责协助官员。

大射之礼:古代的一种射箭礼仪。

辟雍:古代的一种学校。

三老:古代的一种尊称,指年长的人。

五更:古代的一种尊称,指年长的人。

都纻大袍单衣:古代的一种服装。

进贤:古代的一种冠帽。

王杖:古代的一种手杖,表示尊贵。

七郊:指祭祀七位神灵的仪式。

三雍:指辟雍、成均、上庠三所大学。

七郊礼乐:指祭祀七位神灵的礼仪和音乐。

少牢:古代的一种祭祀用牲,指羊和猪。

上巳:古代的一种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上旬。

东流水:指东方的河流。

洗濯祓除:指洗涤和清洁。

宿垢:指旧日的污垢。

騊:指清除。

大洁:指彻底的清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礼仪上-评注

合朔立春五供上陵冠夕牲耕高禖养老先蠶祓禊,这一句描述了中国古代的祭祀与礼仪活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合朔’指的是月亮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会合,‘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五供’指的是祭祀五方神灵,‘上陵’是指到陵墓祭拜祖先。‘冠夕牲’是指举行冠礼时用牲畜祭祀,‘耕高禖’是指祭祀神农氏,‘养老先蠶’是指敬老爱幼,‘祓禊’是指清洁身体以示虔诚。

夫威仪,所以与君臣,序六亲也。若君亡君之威,臣亡臣之仪,上替下陵,此谓大乱。大乱作,则群生受其殃,可不慎哉!故记施行威仪,以为《礼仪志》。

这段话强调了威仪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中的重要性。‘夫威仪’指的就是威严和礼仪,是君臣关系和六亲(父母、子女、兄弟、夫妇、朋友、亲戚)秩序的体现。‘上替下陵’意味着上位者失去了威严,下位者失去了礼仪,这将导致社会的混乱。因此,记载和施行威仪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礼威仪,每月朔旦,太史上其月历,有司、侍郎、尚书见读其令,奉行其政。朔前后各二日,皆牵羊酒至社下以祭日。日有变,割羊以祠社,用救日变。执事者冠长冠,衣皁单衣,绛领袖缘中衣,绛裤袜,以行礼,如故事。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古代的祭祀仪式和威仪规范。每月初一,太史官宣读月历,有司、侍郎、尚书等官员奉行其政。在朔日前后两天,官员们会牵羊酒至社下祭祀日神。如果发生日食,则会割羊祭祀社神以救日变。执事者会穿戴特定的服饰进行祭祀,这些服饰和仪式都遵循传统。

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唯武官不。

这段话描述了立春时的礼仪。在立春这一天,夜漏未尽五刻时,京师百官都穿青衣,郡国县道官员以下都戴青帻,树立青幡,并在门外放置土牛和耕人,以示兆民。这一仪式一直持续到立夏,但武官不参与。

正月上丁,祠南郊。礼毕,次北郊,明堂,高庙,世祖庙,谓之五供。五供毕,以次上陵。

这段话讲述了正月上丁日的祭祀活动。在正月上丁日,祭祀南郊,然后依次祭祀北郊、明堂、高庙、世祖庙,这些被称为五供。五供完成后,接着上陵。

西都旧有上陵。东都之仪,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会陵。昼漏上水,大鸿胪设九宾,随立寝殿前。钟鸣,谒者治礼引客,群臣就位如仪。

这段话描述了上陵的仪式。在西都和东都都有上陵的习俗。上陵时,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都会集在陵墓。大鸿胪设立九宾,钟声响起,谒者治理礼仪,引导客人,群臣按照礼仪就位。

乘舆自东厢下,太常导出,西向拜,折旋升阼阶,拜神坐。退坐东厢,西向。侍中、尚书、陛者皆神坐后。

这段话描述了上陵时的具体礼仪。皇帝乘坐的车从东厢下,太常引导皇帝出殿,向西拜,然后转身升上阼阶,拜神坐。退回东厢,面向西。侍中、尚书、陛者都坐在神座之后。

公卿群臣谒神坐,太官上食,太常乐奏食举,舞《文始》、《五行》之舞。乐阕,群臣受赐食毕,郡国上计吏以次前,当神轩占其郡国谷价,民所疾苦,欲神知其动静。

这段话继续描述了上陵的仪式。公卿群臣拜见神座,太官上食,太常乐奏食举,跳舞《文始》、《五行》之舞。音乐结束后,群臣接受赐食,郡国上计吏依次上前,向神轩报告郡国的谷价和民众的疾苦,希望神明知道他们的动态。

孝子事亲尽礼,敬爱之心也。周遍如礼。最后亲陵,遣计吏,赐之带佩。

这段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孝子对父母尽礼,表达敬爱之心。整个仪式都按照礼仪进行。最后,皇帝亲自到陵墓,派遣计吏,赐予他们带佩。

八月饮酎,上陵,礼亦如之。

这段话说明在八月饮酒祭酎时,上陵的礼仪也是相同的。

凡斋,天地七日,宗庙、山川五日,小祠三日。斋日内有污染,解斋,副倅行礼。

这段话讲述了古代的斋戒制度。斋戒期间,天地七日,宗庙、山川五日,小祠三日。如果斋戒期间有污染,则解除斋戒,副倅进行祭祀。

先斋一日,有污秽灾变,斋祀如仪。

这段话说明了在斋戒前一天,如果有污秽或灾变,斋祀的仪式仍然按照常规进行。

大丧,唯天郊越绋而斋,地以下皆百日后乃斋,如故事。

这段话描述了大丧时的斋戒规定。在天郊,大丧时可以越过绋(丧服的一种)进行斋戒,而在地以下的祭祀则需等待一百日后才能进行斋戒,这些都是按照传统习俗进行的。

正月甲子若丙子为吉日,可加元服,仪从《冠礼》。乘舆初加缁布进贤,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

这段话讲述了古代的冠礼制度。正月甲子或丙子被视为吉日,可以进行冠礼。冠礼的仪式按照《冠礼》进行。冠礼开始时,先戴上缁布冠,然后依次戴上爵弁、武弁、通天冠。

冠讫,皆于高祖庙如礼谒。

冠礼结束后,所有人都按照礼仪到高祖庙谒拜。

王公以下,初加进贤而已。

王公以下的官员,只需初次加冠进贤。

正月,天郊,夕牲。

正月,在天郊进行夕牲仪式。

昼漏未尽十八刻初纳,夜漏未尽八刻初纳,进孰献,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举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兴,有司告事毕也。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夕牲仪式的具体步骤。在昼漏未尽十八刻时开始,夜漏未尽八刻时结束,进献牺牲,太祝送祭品,然后所有人都就位,宰祝点燃火燔柴,火燃起后,天子再次拜谢,起身,有司宣布仪式结束。

明堂、五郊、宗庙、太社稷、六宗夕牲,皆以昼漏未尽十四刻初纳,夜漏未尽七刻初纳,进熟献,送神,还,有司告事毕。

这段话说明了明堂、五郊、宗庙、太社稷、六宗的夕牲仪式也是按照相同的时间进行,进献牺牲,送神,然后仪式结束。

六宗燔燎,火大然,有司告事毕。

六宗的燔燎仪式中,火势很大,有司宣布仪式结束。

正月始耕。

正月开始耕作。

昼漏上水初纳,执事告祠先农,已享。

在昼漏上水时开始,执事官员告祭先农,已经完成祭祀。

耕时,有司请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以次耕。

耕作时,有司请示皇帝和其他官员,按照次序进行耕作。

力田种各耰讫,有司告事毕。

各种田地耕种完毕后,有司宣布仪式结束。

是月,令曰:‘郡国守相皆劝民始耕,如仪。诸行出入皆鸣钟,皆作乐。其有灾眚,有他故,若请雨、止雨,皆不鸣钟,不作乐。’

在这一月,皇帝下令:‘郡国守相都要鼓励民众开始耕作,按照礼仪。所有出行和进入都应鸣钟,奏乐。如果有灾害或其他原因,如果请求降雨或停止降雨,都不应鸣钟,不奏乐。’

仲春之月,立高礻某祠于城南,祀以特牲。

在仲春之月,在南城立高礻某祠,用特牲进行祭祀。

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

明帝永平二年三月,皇帝开始亲自率领群臣在辟雍赡养三老和五更,举行大射之礼。郡、县、道在学校的乡饮酒中,都祭祀圣师周公和孔子,使用犬作为牺牲。

于是七郊礼乐三雍之义备矣。

这样,七郊的礼仪和音乐,以及三雍(辟雍、太学、成均)的意义都完备了。

养三老、五更之仪,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讲师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为老,次一人为更也。

赡养三老和五更的仪式,在吉日之前进行,司徒推荐太傅或讲师中曾任三公的人选,选择德行高尚、年龄较大的一个人为老,次一人为更。

皆服都纻大袍单衣,皁缘领袖中衣,冠进贤,扶王杖。

他们都穿着都纻大袍单衣,白色边缘的领袖中衣,戴着进贤冠,手持王杖。

五更一如之,不杖。

五更的仪式与老者相同,但不持杖。

皆斋于太学讲堂。

他们都斋戒于太学讲堂。

其日,乘舆先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

那一天,皇帝的车先到达辟雍礼殿,坐在东厢,派遣使者乘坐安车迎接三老和五更。

天子迎于门屏,交礼,道自阼阶,三老升自宾阶。

皇帝在门屏处迎接,进行交礼,三老从阼阶上升,五更从宾阶上升。

至阶,天子揖如礼。

到达台阶时,皇帝以礼揖。

三老升,东面,三公设几,九卿正履,天子亲袒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祝鲠在前,祝饐在后。

三老升阶后,面向东,三公摆设几案,九卿整理鞋子,皇帝亲自袒露肩膀割牲,手持酱料馈赠,手持酒杯敬酒,祝官在前,祝官在后面。

五更南面,公进供礼,亦如之。

五更面向南,公进献供品,仪式也相同。

明日皆诣阙谢恩,以见礼遇大尊显故也。

第二天,他们都前往皇宫感谢恩典,以示受到皇帝的礼遇和尊重。

是月,皇后帅公卿诸侯夫人蚕。

在那个月,皇后率领公卿诸侯的夫人养蚕。

祠先蚕,礼以少牢。

祭祀先蚕,使用少牢(少牲)作为祭品。

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騊为大洁。

在那个月的上巳日,官员和民众都在东流的水上清洁身体,称为洗濯祓除,去除宿垢,这是一种大型的清洁仪式。

洁者,言阳气布暢,万物讫出,始洁之矣。

‘洁’这个词意味着阳气充沛,万物已经全部出现,开始进行清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礼仪上》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3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