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范晔为《后汉书》一书的主要编纂者,书中详细记载了东汉的历史,尤其关注了汉朝最后几位帝王及其治国、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宜。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约5世纪)。
内容简要:《后汉书》是范晔根据史料所编纂的东汉史书,全面记载了东汉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通过讲述东汉的兴起、发展与衰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后汉书》不仅详细描写了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的过程,还关注了东汉的治国方略与官员任职制度。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以及政治腐败对国家衰退的影响。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后汉书》为后世研究东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百官四-原文
执金吾太子太傅大长秋太子少傅将作大匠城门校尉北军中候司隶校尉
城门校尉 北军中候 司隶校尉
执金吾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绕行宫外,及主兵器。吾犹御也。丞一人,比千石。缇骑二百人。本注曰:无秩,比吏食奉。
武库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兵器。丞一人。
右属执金吾。本注曰:本有式道、左右中候三人,六百石。车驾出,掌在前清道,还持麾至宫门,宫门乃开。中兴但一人,又不常置,每出,以郎兼式道候,事已罢,不复属执金吾。又省中垒、寺互、都船令、丞、尉及左右京辅都尉。
太子太傅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职掌辅导太子。礼如师,不领官属。
大长秋一人,二千石。本注曰:承秦将行,宦者。景帝更为大长秋,或用士人。中兴常用宦者,职掌奉宣中宫命。凡给赐宗亲,及宗亲当谒见者关通之,中宫出则从。丞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
中宫仆一人,千石。本注曰:宦者。主驭。本注曰:太仆,秩二千石,中兴省“太”,减秩千石,以属长秋。
中宫谒者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中宫谒者三人,四百石。本注曰:宦者。主报中章。
中宫尚书五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文书。
中宫私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藏币帛诸物,裁衣被补浣者皆主之。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中宫永巷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宫人。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中宫黄门冗从仆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黄门冗从。
中宫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宫请署天子数。女骑六人,丞、复道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复道丞主中阁道。
中宫药长一人,四百石。本注曰:宦者。
右属大长秋。本注曰:承秦,有詹事一人,位在长秋上,亦宦者,主中诸官。成帝省之,以其职并长秋。是后皇后当法驾出,则中谒、中宦者职吏权兼詹事奉引,讫罢。宦者诛后,尚书选兼职吏一人奉引云。其中长信、长乐宫者,置少府一人,职如长秋,及余吏皆以宫名为号,员数秩次如中宫。本注曰:帝祖母称长信宫,故有长信少府,长乐少府,位在长秋上,及职吏皆宦者,秩次如中宫。长乐又有卫尉,仆为太仆,皆二千石,在少府上。其崩则省,不常置。
太子少傅,二千石。本注曰:亦以辅导为职,悉主太子官属。
太子率更令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庶子、舍人更直,职似光禄。
太子庶子,四百石。本注曰:无员,如三署中郎。
太子舍人,二百石。本注曰:无员,更直宿卫,如二署郎中。
太子家令一人,千石。本注曰: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太子仓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仓谷。
太子食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饮食。
太子仆一人,千石。本注曰:主车马,职如太仆。
太子厩长一人,四百石。本注曰:主车马。
太子门大夫,六百石。本注曰:《旧注》云职比郎将。旧有左右户将,别主左右户直郎,建武以来省之。
太子中庶子,六百石。本注曰:员五人,职如侍中。
太子洗马,比六百石。本注曰:《旧注》云员十六人,职如谒者。太子出,则当直者在前导威仪。
太子中盾一人,四百石。本注曰:主周卫徼循。
太子卫率一人,四百石。本注曰:主门卫士。
右属太子少傅。本注曰:凡初即位,未有太子,官属皆罢,唯舍人不省,领属少府。
将作大匠一人,二千石。本注曰:承秦,曰将作少府,景帝改为将作大匠。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木土之功,并树桐梓之类列于道侧。丞一人,六百石。
左校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左工徒。丞一人。
右校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右工徒。丞一人。
右属将作大匠。
城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雒阳城门十二所。
司马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兵城门。每门候一人,六百石。本注曰:雒阳城十二门,其正南一门曰平城门,北宫门属卫尉。其余上西门,雍门,广阳门,津门,小苑门,开阳门,秏门,中东门,上东门,穀门,夏门,凡十二门。
右属城门校尉。
北军中候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监五营。
屯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兵。司马一人,千石。
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兵。司马一人,千石。
步兵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兵。司马一人,千石。
长水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兵。司马、胡骑司马各一人,千石。本注曰:掌宿卫,主乌桓骑。
射声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兵。司马一人,千石。
右属北军中候。本注曰:旧有中垒校尉,领北军营垒之事。有胡骑、虎贲校尉,皆武帝置。中兴省中垒,但置中候,以监五营。胡骑并长水。虎贲主轻车,并射声。
凡中二千石,丞比千石。真二千石,丞、长史六百石。比二千石,丞比六百石。令、相千石,丞、尉四百石;其六百石,丞、尉三百石。长、相四百石及三百石,丞、尉皆二百石。诸侯、公主家丞,秩皆比百石。诸边鄣塞尉、诸陵校尉长,皆二百石。有常例者不署秩。
司隶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本注曰:孝武帝初置,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元帝去节,成帝省,建武中复置,并领一州。
从事史十二人。
本注曰:都官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功曹从事,主州选署及众事。
别驾从事,校尉行部则奉引,录众事。
簿曹从事,主财谷簿书。
其有军事,则置兵曹从事,主兵事。
其余部郡国从事,每郡国各一人,主督促文书,察举非法,皆州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
假佐二十五人。
本注曰:主簿录阁下事,省文书。
门亭长主州正。
门功曹书佐主选用。
《孝经》师主监试经。
《月令》师主时节祠祀。
律令师主平法律。
簿曹书佐主簿书。
其余都官书佐及每郡国,各有典郡书佐一人,各主一郡文书,以郡吏补,岁满一更。
司隶所部郡七。
河南尹一人,主京都,特奉朝请。
其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人,汉初都长安,皆秩中二千石,谓之三辅。
中兴都雒阳,更以河南郡为尹,以三辅陵庙所在,不改其号,但减其秩。
其余弘农、河内、河东三郡。
其置尹,冯翊、扶风及太守丞奉之本位,在《地理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百官四-译文
执金吾是负责宫廷外戒备的官员,官职为中二千石。职责是掌管宫外的警戒和应对非常情况如水火等事。每月三次巡视宫外,并负责管理兵器。执金吾的副手官职为中二千石,比千石。有二百名缇骑。职责是负责宫廷外的警戒,没有固定的官秩,但享受官吏的俸禄。
武库令是负责兵器管理的官员,官职为六百石。有副手官职为六百石。
执金吾的下属包括式道、左右中候各三人,官职为六百石。皇帝出行时,他们负责在前方清道,返回时手持旗帜到宫门,宫门才会开启。中兴时期只有一人,而且并不总是设置,每次出行时由郎官兼任式道候,事情结束后不再属于执金吾。同时取消了中垒、寺互、都船令、丞、尉以及左右京辅都尉。
太子太傅是负责辅导太子的官员,官职为中二千石。职责是辅导太子,礼仪如同老师,不负责管理下属。
大长秋是负责传达中宫命令的宦官,官职为二千石。职责是承接秦朝的将行制度,负责传达中宫的命令。负责给赐宗亲,以及负责宗亲见皇帝的安排。中宫出行时随行。副手官职为六百石。
中宫仆是负责驾驭车辆的宦官,官职为千石。职责是负责驾驭。
中宫谒者令是负责通报中宫命令的宦官,官职为六百石。有中宫谒者三人,官职为四百石。
中宫尚书五人是负责中宫文书的宦官,官职为六百石。
中宫私府令是负责中宫藏币帛等物的宦官,官职为六百石。
中宫永巷令是负责宫人的宦官,官职为六百石。
中宫黄门冗从仆射是负责中黄门冗从的宦官,官职为六百石。
中宫署令是负责中宫请署天子的宦官,官职为六百石。
中宫药长是负责中宫药物的宦官,官职为四百石。
太子少傅是负责辅导太子的官员,官职为二千石。
太子率更令是负责管理庶子、舍人轮值的官员,官职为千石。
太子庶子是负责管理庶子的官员,官职为四百石。
太子舍人是负责轮值宿卫的官员,官职为二百石。
太子家令是负责仓谷饮食的官员,官职为千石。
太子仓令是负责仓谷的官员,官职为六百石。
太子食官令是负责饮食的官员,官职为六百石。
太子仆是负责车马的官员,官职为千石。
太子厩长是负责车马的官员,官职为四百石。
太子门大夫是官职类似于郎将,官职为六百石。
太子中庶子是官职类似于侍中,官职为六百石。
太子洗马是官职类似于谒者,官职为六百石。
太子中盾是负责周卫巡逻的官员,官职为四百石。
太子卫率是负责门卫士的官员,官职为四百石。
将作大匠是负责修建宗庙、宫殿、宫室、陵园等建筑的官员,官职为二千石。
左校令是负责左工徒的官员,官职为六百石。
右校令是负责右工徒的官员,官职为六百石。
城门校尉是负责雒阳城十二所城门的官员,官职为二千石。
司马是负责兵城门的官员,官职为千石。
北军中候是负责监督五营的官员,官职为六百石。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等都是负责宿卫兵的官员,官职为二千石。
所有中二千石的官员,副手官职为千石。真二千石的官员,副手和长史官职为六百石。比二千石的官员,副手官职为六百石。令和相官职为千石,副手和尉官职为四百石;六百石的官员,副手和尉官职为三百石。长和相官职为四百石及三百石,副手和尉官职为二百石。诸侯和公主家的丞,官秩都是比百石。边塞塞尉、陵校尉长,官秩都是二百石。有常例的官员不署秩。
司隶校尉一职,官阶相当于两千石。注释中说:孝武帝刚开始设立这个职位时,司隶校尉手持符节,负责监察举荐百官以下的官员,以及京城附近郡县中犯法的人。元帝去掉了符节,成帝时期取消了这个职位,建武年间又重新设立,并且管辖一个州。设有从事史十二人。注释中说:都官从事负责监察举荐百官中犯法的人。功曹从事负责州的选拔任命及各种事务。别驾从事在司隶校尉巡视所属地区时负责引导,记录各种事务。簿曹从事负责财务和簿记。如果有军事行动,则设立兵曹从事负责军事事务。其他各郡国的从事,每个郡国各有一人,主要负责督促文书,监察举荐非法行为,都是由州自己选拔任命的,因此统称为百石官。
设有假佐二十五人。注释中说:主簿负责记录阁下的事务,处理文书。门亭长负责州的正职。门功曹书佐负责选拔任用。孝经师负责监督考试《孝经》。月令师负责时节的祭祀。律令师负责平定法律。簿曹书佐负责簿记。其他都官书佐以及每个郡国,都设有典郡书佐一人,各负责管理一个郡的文书,由郡吏补充,每年更换一次。司隶管辖的郡有七个。
河南尹一职,负责京都,特别受到朝廷的邀请。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这三人,在汉朝初期都设在长安,官秩为中两千石,被称为三辅。中兴时期迁都洛阳,将河南郡设立为尹,因为三辅的陵庙仍在原处,所以没有改变名称,只是降低了官秩。其他弘农、河内、河东三个郡。设立尹的地方,冯翊、扶风以及太守的副手,他们的职位在《地理志》中有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百官四-注解
执金吾:掌管宫外戒备和非常水火之事的官职,月三绕行宫外,负责主兵器。
太子太傅:辅导太子的官职,职责类似于师,但不领官属。
大长秋:秦朝时期的官职,由宦官担任,主要负责奉宣中宫的命令,以及给赐宗亲等事务。
太子少傅:辅导太子的官职,全面负责太子的官属。
将作大匠:负责修建宗庙、宫殿、陵园等土木工程的官职,类似于现代的建筑师。
城门校尉:掌管雒阳城十二所城门的官职。
北军中候:掌管监督五营的官职。
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古代官职,负责监察京师及附近郡县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首都警察局长。’比二千石’表示其官阶相当于二千石级别的高官。
缇骑:指穿着锦衣的骑兵,是古代的一种仪仗队。
中二千石:古代官职的秩级,中二千石是其中的一种,表示官职的级别。
六百石:古代官职的秩级,六百石是其中的一种,表示官职的级别。
千石:古代官职的秩级,千石是其中的一种,表示官职的级别。
四百石:古代官职的秩级,四百石是其中的一种,表示官职的级别。
丞:丞是地方行政长官的副手。
尉:官职名称,通常负责军事或治安。
司马:官职名称,负责军事或治安。
郎:官职名称,指皇帝的侍从官员。
舍人:官职名称,指太子或诸侯王的随从官员。
庶子:官职名称,指太子或诸侯王的儿子。
门大夫:官职名称,负责太子府的门卫。
中庶子:官职名称,指太子的侍从官员。
洗马:官职名称,指太子的车马官。
中盾:官职名称,负责太子的警卫。
卫率:官职名称,负责太子的卫士。
仓令:官职名称,负责仓库的管理。
食官令:官职名称,负责饮食的管理。
仆:官职名称,负责车马的管理。
厩长:官职名称,负责马匹的管理。
署令:官职名称,负责宫中事务的管理。
药长:官职名称,负责宫中药物的管理。
永巷令:官职名称,负责宫中女官的管理。
黄门冗从仆射:官职名称,负责宫中黄门冗从的管理。
私府令:官职名称,负责宫中私藏财物和裁衣被补浣的管理。
尚书:官职名称,负责文书管理。
令:官职名称,指主管官员。
相:官职名称,指副职官员。
长史:官职名称,指副职官员。
胡骑:官职名称,指负责乌桓骑的官员。
虎贲:官职名称,指负责轻车的官员。
孝武帝:孝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名刘彻,他在位期间设立了司隶校尉。
持节:持节是指官员携带符节,代表皇帝的权威,行使监察权。
察举:察举是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
元帝:元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名刘奭,他在位期间去除了司隶校尉的持节。
成帝:成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名刘骜,他在位期间减少了司隶校尉的职责。
建武:建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表示东汉时期的开始。
从事史:从事史是司隶校尉下属的官员,负责协助司隶校尉处理事务。
功曹从事:功曹从事是从事史中的一种,主要负责州内的选拔和任命。
别驾从事:别驾从事是从事史中的一种,负责校尉巡视时的引导和记录事务。
簿曹从事:簿曹从事是从事史中的一种,负责财务和文书工作。
兵曹从事:兵曹从事是从事史中的一种,负责军事事务。
部郡国从事:部郡国从事是司隶校尉下属的地方官员,负责督促文书和监察非法行为。
假佐:假佐是司隶校尉下属的官员,负责辅助处理事务。
主簿:主簿是官员的助手,负责记录和整理文件。
门亭长:门亭长是负责州府大门和亭舍的官员。
门功曹书佐:门功曹书佐是功曹从事的助手,负责选用官员。
《孝经》师:《孝经》师是负责教授《孝经》的官员。
《月令》师:《月令》师是负责教授《月令》的官员,《月令》是古代指导农事和礼仪的书籍。
律令师:律令师是负责教授法律和命令的官员。
簿曹书佐:簿曹书佐是簿曹从事的助手,负责簿书工作。
都官书佐:都官书佐是都官从事的助手,负责都官的文书工作。
典郡书佐:典郡书佐是负责一郡文书的官员,由郡吏补充,每年更换一次。
河南尹:河南尹是负责管理河南郡的官员,’主京都,特奉朝请’表示他直接向皇帝汇报。
三辅:三辅是指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官职,负责管理长安附近的地区。
秩中二千石:秩中二千石表示官阶为中二千石,是古代官员的官阶之一。
雒阳:雒阳是东汉时期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洛阳。
尹:尹是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官职。
《地理志》:《地理志》是古代地理书籍,记载了各地的地理和政治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百官四-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汉书·百官公卿表》,详细记载了汉代官制中司隶校尉、河南尹等官职的设置及其职责。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1. 司隶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孝武帝初置,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此句介绍了司隶校尉的官职设置及其地位。司隶校尉是汉代中央监察官,地位仅次于二千石,负责监察百官及京师近郡的违法行为。‘持节’表明其有执行中央政策的权力。‘孝武帝初置’说明该官职是在孝武帝时期设立的,体现了汉代官制的演变。
2. 元帝去节,成帝省,建武中复置,并领一州。
此句说明了司隶校尉官职的历史变迁。元帝时期取消了司隶校尉的节杖,成帝时期又裁撤了该官职,而建武年间又重新设立,并领有一州,反映了汉代官制的调整与变化。
3. 从事史十二人。本注曰:都官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此句介绍了司隶校尉下属的从事史,他们是都官从事,负责监察百官的违法行为。‘主察举’表明他们的职责是发现并上报违法行为。
4. 功曹从事,主州选署及众事。
此句介绍了功曹从事的职责,主要负责州的选拔和任命等事务,以及处理各种日常事务。
5. 别驾从事,校尉行部则奉引,录众事。
此句说明了别驾从事的职责,他们在校尉巡视部属时负责引导,并记录各种事务。
6. 簿曹从事,主财谷簿书。
此句介绍了簿曹从事的职责,主要负责财务和粮食的账簿。
7. 其有军事,则置兵曹从事,主兵事。
此句说明了在军事行动中,会设立兵曹从事,负责军事事务。
8. 其余部郡国从事,每郡国各一人,主督促文书,察举非法,皆州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
此句说明了部郡国从事的设置,每个郡国都有一人负责督促文书和监察非法行为,这些官员由州自行选拔,因此统称为百石官。
9. 假佐二十五人。本注曰:主簿录阁下事,省文书。
此句介绍了假佐的设置,他们主要负责记录和整理文书。
10. 门亭长主州正。
此句说明了门亭长的职责,主要负责州的正务。
11. 门功曹书佐主选用。
此句介绍了门功曹书佐的职责,主要负责选拔官员。
12. 《孝经》师主监试经。
此句说明了《孝经》师的职责,主要负责监督《孝经》的考试。
13. 《月令》师主时节祠祀。
此句说明了《月令》师的职责,主要负责时节的祭祀活动。
14. 律令师主平法律。
此句说明了律令师的职责,主要负责法律的平定。
15. 簿曹书佐主簿书。
此句介绍了簿曹书佐的职责,主要负责簿书的整理。
16. 其余都官书佐及每郡国,各有典郡书佐一人,各主一郡文书,以郡吏补,岁满一更。
此句说明了都官书佐和典郡书佐的设置,他们分别负责都官和郡国的文书工作,由郡吏补充,每年更换一次。
17. 司隶所部郡七。
此句说明了司隶校尉所管辖的郡县数量。
18. 河南尹一人,主京都,特奉朝请。
此句介绍了河南尹的设置,主要负责京都的管理,特奉朝请,即特别受皇帝召见。
19. 其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人,汉初都长安,皆秩中二千石,谓之三辅。
此句说明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人的设置,他们在汉初都设在长安,地位相当于二千石,合称为三辅。
20. 中兴都雒阳,更以河南郡为尹,以三辅陵庙所在,不改其号,但减其秩。
此句说明了三辅官职在中兴时期迁都雒阳后的变化,河南郡成为尹,三辅的名称未变,但地位有所降低。
21. 其余弘农、河内、河东三郡。其置尹,冯翊、扶风及太守丞奉之本位,在《地理志》。
此句说明了弘农、河内、河东三郡的尹的设置,以及冯翊、扶风和太守丞的职责,这些信息可以在《地理志》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