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百官三

作者: 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范晔为《后汉书》一书的主要编纂者,书中详细记载了东汉的历史,尤其关注了汉朝最后几位帝王及其治国、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宜。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约5世纪)。

内容简要:《后汉书》是范晔根据史料所编纂的东汉史书,全面记载了东汉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通过讲述东汉的兴起、发展与衰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后汉书》不仅详细描写了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的过程,还关注了东汉的治国方略与官员任职制度。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以及政治腐败对国家衰退的影响。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后汉书》为后世研究东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百官三-原文

宗正大司农少府

宗正,卿一人,中二千石。

本注曰: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

若有犯法当髡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

丞一人,比千石。

诸公主,每主家令一人,六百石。

丞一人,三百石。

本注曰:其余属吏增减无常。

右属宗正。

本注曰:中兴省都司空令、丞。

大司农,卿一人,中二千石。

本注曰: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

郡国四时上月旦见钱谷簿,其逋未毕,各具别之。

边郡诸官请调度者,皆为报给,损多益寡,取相给足。

丞一人,比千石。

部丞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部丞主帑藏。

太仓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主受郡国传漕谷。

丞一人。

平准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知物贾,主练染,作采色。

丞一人。

导官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主舂御米及作乾E05F。导,择也。

丞一人。

右属大司农。

本注曰:郡国盐官、铁官本属司农,中兴皆属郡县。

又有廪牺令,六百石,掌祭祀牺牲雁鹜之属。

及雒阳市长、荥阳敖仓官,中兴皆属河南尹。

余均输等皆省。

少府,卿一人,中二千石。

本注曰: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

丞一人,比千石。

太医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诸医。

药丞、方丞各一人。

本注曰:药丞主药。

方丞主药方。

太官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御饮食。

左丞、甘丞、汤官丞、果丞各一人。

本注曰:左丞主饮食。

甘丞主膳具。

汤官丞主酒。

果丞主果。

守宫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

丞一人。

上林苑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主苑中禽兽。

颇有民居,皆主之。

捕得其兽送太官。

丞、尉各一人。

侍中,比二千石。

本注曰:无员。

掌侍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

法驾出,则多识者一人参乘,余皆骑在乘舆车后。

本有仆射一人,中兴转为祭酒,或置或否。

中常侍,千石。

本注曰:宦者,无员。

后增秩比二千石。

掌侍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事,顾问应对给事。

黄门侍郎,六百石。

本注曰:无员。

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

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坐。

小黄门,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无员。

掌侍左右,受尚书事。

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

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苦,则使问之。

黄门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主省中诸宦者。

丞、从丞各一人。

本注曰:宦者。

从丞主出入从。

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各一人。

丙署长七人。

皆四百石,黄绶。

本注曰:宦者。

各主中宫别处。

中黄门冗从仆射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主中黄门冗从。

居则宿卫,直守门户;出则骑从,夹乘舆车。

中黄门,比百石。

本注曰:宦者,无员。

后增比三百石。

掌给事禁中。

掖庭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掌后宫贵人采女事。

左右丞、暴室丞各一人。

本注曰:宦者。

暴室丞主中妇人疾病者,就此室治;其皇后、贵人有罪,亦就此室。

永巷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典官婢侍使。

丞一人。

本注曰:宦者。

御府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典官婢作中衣服及补浣之属。

丞、织室丞各一人。

本注曰:宦者。

祠祀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典中诸小祠祀。

丞一人。

本注曰:宦者。

钩盾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典诸近池苑囿游观之处。

丞、永安丞各一人,三百石。

本注曰:宦者。

永安,北宫东北别小宫名,有园观。

苑中丞、果丞、鸿池丞、南园丞各一人,二百石。

本注曰:苑中丞主苑中离官。

果丞主果园。

鸿池,池名,在雒阳东二十里。

南园在雒水南。

濯龙监、直里监各一人,四百石。

本注曰:濯龙亦园名,近北宫。

直里亦园名也,在雒阳城西南角。

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

丞一人。

内者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宫中布张诸亵物。

左右丞各一人。

尚方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上手工作御刀剑诸好器物。

丞一人。

尚书令一人,千石。

本注曰:承秦所置,武帝用宦者,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用士人,复故。

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

尚书仆射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署尚书事,令不在则奏下众事。

尚书六人,六百石。

本注曰:成帝初署尚书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

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

左右丞各一人,四百石。

本注曰:掌录文书期会。

左丞主吏民章报及驺伯史。

右丞假署印绶及纸笔墨诸财用库藏。

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

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

令史十八人,二百石。

本注曰:曹有三,主书。

后增剧曹三人,合二十一人。

符节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为符节台率,主符节事。

凡遣使掌授节。

尚符玺郎中四人。

本注曰:旧二人在中,主玺及虎符、竹符之半者。

符节令史,二百石。

本注曰:掌书。

御史中丞一人,千石。

本注曰:御史大夫之丞也。

旧别监御史在殿中,密举非法。

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因别留中,为御史台率,后又属少府。

治书侍御史二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选明法律者为之。

凡天下诸谳疑事,掌以法律当其是非。

侍御史十五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举劾之。

凡郊庙之祠及大朝会、大封拜,则二人监威仪,有违失则劾奏。

兰台令史,六百石。

本注曰:掌奏及印工文书。

右属少府。

本注曰:职属少府者,自太医、上林凡四官。

自侍中至御史,皆以文属焉。

承秦,凡山泽陂池之税,名曰禁钱,属少府。

世祖改属司农,考工转属太仆,都水属郡国。

孝武帝初置水衡都尉,秩比二千石,别主上林苑有离官燕休之处,世祖省之,并其职于少府。

每立秋貙刘之日,辄暂置水衡都尉,事讫乃罢之。

少府本六丞,省五。

又省汤官、织室令,置丞。

又省上林十池监,胞人长丞,宦者、昆台、佽飞三令,二十一丞。

又省水衡属官令、长、丞、尉二十余人。

章和以下,中官稍广,加尝药、太官、御者、钩盾、尚方、考工、别作监,皆六百石,宦者为之,转为兼副,或省,故录本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百官三-译文

宗正大司农少府:宗正,由一位卿担任,年薪为中二千石。本注说:负责记录王国的嫡系和庶系子孙的顺序以及各宗室亲属的远近,每年郡国都要上报宗室的名册。如果有人犯法应当剃发以上刑罚,首先上报给宗正,宗正上报后,才进行判决。副手一人,年薪比千石。

公主,每位公主家中设令一人,年薪六百石。副手一人,年薪三百石。本注说:其他属吏的增减没有固定的规定。

上述机构都属于宗正。本注说:中兴时期省去了都司空的令和丞。

大司农,由一位卿担任,年薪为中二千石。本注说:负责管理各种钱币、粮食、金帛等货币。郡国四季每月初一上报钱粮账簿,如果有拖欠未清的,都要分别列出。边郡的官员需要调配物资的,都由大司农负责报批并分配,保证物资充足。副手一人,年薪比千石。部丞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部丞负责管理库藏。

太仓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负责接收郡国传送的漕运粮食。副手一人。

平准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负责了解物价,主管染色,制作彩色物品。副手一人。

导官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负责春磨御用米以及制作干粮。导,意为挑选。副手一人。

上述机构都属于大司农。本注说:郡国的盐官、铁官原本属于司农,中兴时期都归属郡县。还有廪牺令,年薪六百石,负责祭祀用的牲畜。以及雒阳市长、荥阳敖仓官,中兴时期都归属河南尹。其余均输等机构都省去了。

少府,由一位卿担任,年薪为中二千石。本注说:负责宫廷中的服饰、御用物品,包括衣服、宝物、珍馐等。副手一人,年薪比千石。

太医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负责各种医学事务。药丞、方丞各一人。本注说:药丞负责药物。方丞负责药方。

太官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负责宫廷的饮食。左丞、甘丞、汤官丞、果丞各一人。本注说:左丞负责饮食。甘丞负责餐具。汤官丞负责酒。果丞负责水果。

守宫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负责宫廷中的纸张、笔墨以及尚书府的财物和封泥。副手一人。

上林苑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负责苑中的禽兽。苑中有民居,也都由他们管理。捕获的野兽送交太官。副手和尉各一人。

侍中,年薪比二千石。本注说:没有固定人数。负责在皇帝左右侍候,协助处理各种事务,提供咨询和应对。皇帝出行时,有知识的人一人随乘,其他人骑在车辆后。原本有仆射一人,中兴时期改为祭酒,有时设置,有时不设置。

中常侍,年薪千石。本注说:宦官,没有固定人数。后来增加为年薪比二千石。负责在皇帝左右侍候,进入内宫,协助处理内宫事务,提供咨询和应对。

黄门侍郎,年薪六百石。本注说:没有固定人数。负责在皇帝左右侍候,传达事务,沟通内外。以及各王朝见皇帝于殿上,引导王坐下。

小黄门,年薪六百石。本注说:宦官,没有固定人数。负责在皇帝左右侍候,接收尚书的事务。皇帝在内宫时,沟通内外以及中宫以下的事务。公主和王太妃等有病痛,就派人去询问。

黄门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宦官。负责管理宫中宦官。副手和从副手各一人。本注说:宦官。从副手负责出入。

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各一人。丙署长七人。年薪四百石,佩戴黄绶。本注说:宦官。各负责中宫的不同地方。

中黄门冗从仆射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宦官。负责管理中黄门冗从。平时负责守卫宫门;出行时骑马跟随,夹在皇帝的车后。

中黄门,年薪比百石。本注说:宦官,没有固定人数。后来增加为年薪比三百石。负责在宫中提供事务。

掖庭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宦官。负责后宫贵人和采女的事务。左右副手、暴室副手各一人。本注说:宦官。暴室副手负责治疗宫中妇女的疾病,在这里治疗;皇后、贵人有罪,也在这里处理。

永巷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宦官。负责管理官婢侍女。副手一人。本注说:宦官。

御府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宦官。负责管理官婢制作宫廷中的衣服以及修补清洗等工作。副手和织室副手各一人。本注说:宦官。

祠祀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负责管理宫廷中的各种小祠祀。副手一人。本注说:宦官。

钩盾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宦官。负责管理靠近池塘、园林、狩猎场等游玩的地方。副手和永安副手各一人,年薪三百石。本注说:永安,是北宫东北的一个小宫,有园林。苑中副手、果副手、鸿池副手、南园副手各一人,年薪二百石。本注说:苑中副手负责苑中离宫。果副手负责果园。鸿池,是洛阳东二十里的一个池塘。南园在雒水南。濯龙监、直里监各一人,年薪四百石。本注说:濯龙也是一个园林的名字,靠近北宫。直里也是一个园林的名字,在洛阳城西南角。

中藏府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负责管理宫廷中的货币、布匹、金银等货物。副手一人。

内者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负责宫中的布匹和各种私人物品。左右副手各一人。

尚方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负责制作御用刀剑等精美器物。副手一人。

尚书令一人,年薪千石。本注说:承袭秦朝的设置,武帝时使用宦官,改为中书谒者令,成帝时使用士人,又恢复原状。负责所有选拔任命以及向下发布的尚书曹文书等事务。

尚书仆射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负责尚书的事务,尚书不在时负责向下发布事务。

尚书六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成帝初设尚书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负责公卿事务,二千石曹尚书负责郡国二千石的事务,民曹尚书负责所有吏员的上书事务,客曹尚书负责外国和夷狄的事务。世祖继承并遵循,后来将二千石曹分为两个,又将客曹分为南主客曹和北主客曹,共六个曹。左右副手各一人,年薪四百石。本注说:负责记录文书和会议。左副手负责吏民奏章和驺伯史。右副手代理印章和纸笔墨等财物库藏。侍郎三十六人,年薪四百石。本注说:每个曹有六人,负责起草文书。令史十八人,年薪二百石。本注说:每个曹有三个,负责书写。后来增加剧曹三人,共二十一人。

符节令一人,年薪六百石。本注说:作为符节台的负责人,负责符节事务。所有派遣使者时,负责授予符节。尚符玺郎中四人。本注说:原来有两个人在中,负责印章和虎符、竹符的一半。符节令史,年薪二百石。本注说:负责书写。

御史中丞一职,年薪千石。注释说:这是御史大夫的副手。以前,别监御史在殿中,负责秘密举报违法行为。等到御史大夫转任司空后,他们被留在中央,成为御史台的负责人,后来又归属少府管辖。

治书侍御史二人,年薪六百石。注释说:负责选拔精通法律的人担任此职。凡是天下各种疑难案件,都由他们根据法律来判断是非。

侍御史十五人,年薪六百石。注释说:负责监察举报违法行为,接受公卿和群吏上奏的事务,对于有违失的进行弹劾。

兰台令史,年薪六百石。注释说:负责文书奏报和印章制作。

这些职位都属于少府。注释说:属于少府的职位,包括太医、上林等四个官职。从侍中到御史,都以文书形式归属他们。继承秦朝制度,山泽陂池的税收称为禁钱,归属少府。

世祖时期,禁钱改为归属司农,考工转归属太仆,都水归属郡国。孝武帝初期设立水衡都尉,官秩比二千石,另外负责上林苑的离官燕休之处,世祖撤销了这个职位,将其职责并入少府。

每当立秋后刘草的时候,就会暂时设立水衡都尉,事情完成后就撤销。

少府原本有六个丞,后来减少到五个。又撤销了汤官、织室令,设立了丞。又撤销了上林十池监、胞人长丞、宦者、昆台、佽飞三令,以及二十一丞。又撤销了水衡属官的令、长、丞、尉二十余人。

章和年间以后,中官逐渐增多,增加了尝药、太官、御者、钩盾、尚方、考工、别作监等职位,都是年薪六百石,由宦官担任,转为兼职副职,或者撤销,所以这里记录了本官。

少府原本有六个丞,后来减少到五个。又撤销了汤官、织室令,设立了丞。又撤销了上林十池监、胞人长丞、宦者、昆台、佽飞三令,以及二十一丞。又撤销了水衡属官的令、长、丞、尉二十余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百官三-注解

宗正:掌管王国的宗族事务,包括序录王国嫡庶的次序和诸宗室亲属的远近关系,以及郡国每年上报的宗室名籍。

大司农:负责国家的财政事务,包括管理钱谷、金帛和各种货币,以及郡国上报的粮食和货币账簿。

少府:古代官职,掌管皇室府库、手工业等事务。

太医令:负责宫廷内的医疗事务,包括医生和药物。

太官令:负责宫廷的饮食供应。

守宫令:负责宫廷的纸张、笔墨以及尚书省的财用物品和封泥。

上林苑令:负责上林苑的管理,包括苑中的禽兽和民居。

侍中:官职,负责在皇帝左右侍奉,辅助处理各种事务。

中常侍:宦官职位,负责在皇帝左右侍奉,处理内宫事务。

黄门侍郎:官职,负责在皇帝左右侍奉,处理内外事务。

小黄门:宦官职位,负责在皇帝左右侍奉,接收尚书省的事务。

黄门令:宦官职位,负责管理宫中的宦官。

掖庭令:宦官职位,负责后宫贵人和采女的事务。

永巷令:宦官职位,负责管理官婢和侍女。

御府令:宦官职位,负责管理宫廷中衣服的制作和修补。

祠祀令:宦官职位,负责管理宫廷中的小规模祭祀活动。

钩盾令:宦官职位,负责管理宫廷附近的池苑囿游观之处。

中藏府令:宦官职位,负责管理宫廷中的货币、金银等货物。

内者令:宦官职位,负责管理宫中的布张和亵物。

尚方令:宦官职位,负责制作宫廷中的手工艺品,如刀剑等。

尚书令:官职,负责处理所有选任和奏报尚书曹文书等事务。

尚书仆射:官职,负责代理尚书的事务,尚书不在时处理众事。

尚书:官职,负责处理特定的尚书曹事务,如公卿事、郡国二千石事、吏民上书事、外国夷狄事等。

符节令:官职,负责符节台的管理,处理符节事务。

尚符玺郎中:官职,负责管理印章和符节。

符节令史:官职,负责记录符节事务。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古代中国官职,属于御史大夫的副手,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弹劾不法之事。千石是古代的官职俸禄等级,表示该官职的待遇。

千石:古代官职俸禄的一种单位,千石表示一年的俸禄为千石粮食,是古代官员的待遇标准之一。

御史大夫:古代中国官职,掌管监察、弹劾等事务,是中央监察机关的最高长官。

别监御史:古代官职,专门负责在殿中监察非法行为。

司空:古代官职,掌管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等事务。

御史台:古代中国中央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

治书侍御史:古代官职,负责审理案件,掌管法律。

谳疑事:审理有疑问的案件。

侍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

郊庙之祠:指在郊外和庙宇进行的祭祀活动。

大朝会:指朝廷的大规模集会。

大封拜:指对官员进行封赏和晋升。

兰台令史:古代官职,负责撰写奏章和印制文书。

承秦:指继承秦朝的制度。

禁钱:古代对山泽陂池等自然资源征税的一种形式。

司农:古代官职,掌管农业、财政等事务。

考工:古代官职,负责考核工匠的技术。

太仆: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车马等事务。

水衡都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水利和山林。

离官燕休之处:指官员休假的地方。

省:减少,裁减。

汤官: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汤药。

织室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织造。

上林十池监: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上林苑的十个池塘。

胞人长丞: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的膳食。

昆台: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的台阁。

佽飞: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飞鸟。

尝药:古代官职,负责品尝药草。

太官: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膳食。

御者: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车辆。

钩盾: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武器。

尚方: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工匠。

别作监: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的制造。

章和:东汉时期的一个年号,表示皇帝的纪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百官三-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汉书·百官公卿表》,详细记载了汉代官制中御史台及其下属官员的设置和职责。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御史中丞一人,千石。本注曰:御史大夫之丞也。

此句点明了御史中丞的职位和品级,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副手,秩为千石,表明其地位较高。

旧别监御史在殿中,密举非法。

此句描述了旧时御史的职责,他们在殿中秘密举报非法行为,体现了汉代对监察制度的重视。

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因别留中,为御史台率,后又属少府。

这里说明了御史大夫转任司空后,御史台率这一职位仍保留,并最终归属于少府,反映了汉代官职的流动性和机构调整。

治书侍御史二人,六百石。本注曰:掌选明法律者为之。

此句介绍了治书侍御史的设置和职责,他们是负责选拔精通法律的官员,体现了汉代对法律人才的重视。

凡天下诸谳疑事,掌以法律当其是非。

这里说明了治书侍御史在处理全国各类疑难案件时的职责,即以法律为准绳,体现了法治精神。

侍御史十五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举劾之。

此句描述了侍御史的职责,他们负责监察非法行为,接受公卿和群吏的奏事,对有违失者进行弹劾。

凡郊庙之祠及大朝会、大封拜,则二人监威仪,有违失则劾奏。

这里说明了在重大祭祀和朝会活动中,侍御史的监察职责,确保仪式的威严和秩序。

兰台令史,六百石。本注曰:掌奏及印工文书。

此句介绍了兰台令史的职责,他们负责处理奏章和印工文书,是官府文书工作的重要一环。

右属少府。本注曰:职属少府者,自太医、上林凡四官。

此句说明了兰台令史归属于少府,并列举了少府下属的其他四官,反映了汉代官职的层级关系。

自侍中至御史,皆以文属焉。

这里说明了从侍中到御史这一系列官职都归属于文官体系,体现了汉代文官制度的成熟。

承秦,凡山泽陂池之税,名曰禁钱,属少府。

此句说明了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制度,将山泽陂池的税收称为禁钱,归属少府管理。

世祖改属司农,考工转属太仆,都水属郡国。

这里描述了汉代对官职和职责的调整,反映了官制的发展和变化。

孝武帝初置水衡都尉,秩比二千石,别主上林苑有离官燕休之处,世祖省之,并其职于少府。

此句讲述了孝武帝时期设立水衡都尉的背景和职责,以及后来这一职位被并入少府的过程。

每立秋貙刘之日,辄暂置水衡都尉,事讫乃罢之。

这里描述了水衡都尉的临时设置和撤销,体现了汉代官职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少府本六丞,省五。

此句说明了少府原本设有六丞,后来缩减为五丞,反映了汉代对官职数量的控制。

又省汤官、织室令,置丞。

这里描述了汉代对官职的进一步调整,通过省并和增设丞来优化官职结构。

又省上林十池监,胞人长丞,宦者、昆台、佽飞三令,二十一丞。

此句继续说明了汉代对官职的调整,通过省并和增设丞来优化官职结构。

又省水衡属官令、长、丞、尉二十余人。

这里描述了汉代对水衡属官的调整,通过省并和精简来提高行政效率。

章和以下,中官稍广,加尝药、太官、御者、钩盾、尚方、考工、别作监,皆六百石,宦者为之,转为兼副,或省,故录本官。

此句说明了章和年间,中官体系有所扩大,增设了多个职位,并规定了品级和官员身份,反映了汉代官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百官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32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