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范晔为《后汉书》一书的主要编纂者,书中详细记载了东汉的历史,尤其关注了汉朝最后几位帝王及其治国、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宜。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约5世纪)。
内容简要:《后汉书》是范晔根据史料所编纂的东汉史书,全面记载了东汉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通过讲述东汉的兴起、发展与衰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后汉书》不仅详细描写了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的过程,还关注了东汉的治国方略与官员任职制度。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以及政治腐败对国家衰退的影响。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后汉书》为后世研究东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百官一-原文
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将军
汉之初兴,承继大乱,兵不及戢,法度草创,略依秦制,后嗣因循。
至景帝,感吴楚之难,始抑损诸侯王。
及至武帝,多所改作,然而奢广,民用匮乏。
世祖中兴,务从节约,并官省职,费减亿计,所以补复残缺,及身未改,而四海从风,中国安乐者也。
昔周公作《周官》,分职著明,法度相持,王室虽微,犹能久存。
今其遗书,所以观周室牧民之德既至,又其有益来事之范,殆未有所穷也。
故新汲令王隆作《小学汉官篇》,诸文倜说,较略不究。
唯班固著《百官公卿表》,记汉承秦置官本末,讫于王莽,差有条贯;然皆孝武奢广之事,又职分未悉。
世祖节约之制,宜为常宪,故依其官簿,粗注职分,以为《百官志》。
凡置官之本及中兴所省,无因复见者,既在《汉书·百官表》,不复悉载。
太傅,上公一人。
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
世祖以卓茂为太傅,薨,因省。
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辄省。
太尉,公一人。
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
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
国有过事,则与二公通谏争之。
世祖即位,为大司马。
建武二十七年,改为太尉。
长史一人,千石。
本注曰:署诸曹事。
掾史属二十四人。
本注曰:《汉旧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
或曰,汉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
其后皆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
西曹主府史署用。
东曹主二千石长史迁除及军吏。
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
奏曹主奏议事。
辞曹主辞讼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货币、盐、铁事。
仓曹主仓谷事。
黄阁主簿录省从事。
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
本注曰:《汉旧注》公令史百石,自中兴以后,注不说石数。
御属主为公卿。
阁下令史主阁下威仪事。
记室令史主上章表报书记。
门令史主府门。
其余令史,各典曹文书。
司徒,公一人。
本注曰:掌人民事。
凡教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
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视氵翟,大丧则掌奉安梓宫。
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
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长史一人,千石。
掾属三十一人。
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
本注曰:世祖即位,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录诸州,建武十八年省也。
司空,公一人。
本注曰:掌水土事。
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
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大丧则掌将校复土。
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
世祖即位,为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属长史一人,千石。
掾属二十九人。
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
将军,不常置。
本注曰:掌征伐背叛。
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
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初,武帝以卫青数征伐有功,以为大将军,欲尊宠之。
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将军始自秦、晋,以为卿号,故置大司马官号以冠之。
其后霍光、王凤等皆然。
成帝绥和元年,赐大司马印绶,罢将军官。
世祖中兴,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公下,及前、后、左、右杂号将军众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
明帝初即位,以弟东平王苍有贤才,以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在公上,数年后罢。
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舅马防行车骑将军征之,还后罢。
和帝即位,以舅窦宪为车骑将军,征匈奴,位在公下;还复有功,迁大将军,位在公上;复征西羌,还免官,罢。
安帝即位,西羌寇乱,复以舅邓骘为车骑将军征之,还迁大将军,位如宪,数年复罢。
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在京都。
顺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如三公焉。
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
本注曰:司马主兵,如太尉。
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
本注曰:职参谋议。
掾属二十九人。
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
本注曰:此皆府员职也。
又赐官骑三十人及鼓吹。
其领军皆有部曲。
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
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
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
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
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
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
门有门侯。
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
其职吏部集各一人,总知营事。
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
禀假掾史主禀假禁司。
又置外刺、刺奸,主罪法。
明帝初置度辽将军,以卫南单于众新降有二心者,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百官一-译文
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将军
汉朝初期兴起时,承接了大规模的动乱,军队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法度处于初创阶段,大致参照秦朝制度,后来的继承者沿袭了这种做法。到了景帝时期,因为吴楚七国之乱,开始限制诸侯王的权力。到了武帝时期,进行了许多改革,但同时也过于奢侈,导致民众生活困苦。光武帝中兴后,致力于节约,合并官职,减少开支,节省了数亿,用以弥补不足,尽管他自己并没有改变,但四海之内都受到了影响,中国变得安宁和乐。
过去周公旦制定了《周官》,明确划分了职责,法度相互支撑,尽管王室衰微,仍然能够长久存在。现在这些遗留下来的书籍,可以用来观察周朝治理民众的德行达到了何种程度,同时也为未来的事务提供了有益的范例,似乎没有尽头。因此,新汲令王隆写了《小学汉官篇》,内容丰富,但不够深入。只有班固所著的《百官公卿表》,记录了汉朝继承秦朝设置官职的始末,直到王莽时期,有一定的条理;但这些都是关于孝武帝奢侈的事情,而且对职权的划分并不全面。光武帝的节约制度应该成为常规,因此根据官簿,大致注明了职责,编成了《百官志》。关于设置官职的根本和中兴时期减少的官职,由于已在《汉书·百官表》中提及,所以不再详细记载。
太傅,只有一位上公担任。原本的注释说:负责以德行引导,没有固定的职责。光武帝任命卓茂为太傅,卓茂去世后,因此省去了这个职位。之后的每个新皇帝即位,都会设置太傅负责尚书事务,去世后就会省去。
太尉,只有一位公担任。原本的注释说:负责管理四方兵事和考核,年底上报成绩并进行奖惩。所有祭祀活动,负责协助献祭;重大丧事则在南郊报告谥号。国家有重大工程或疑问,则与司徒、司空一起讨论。国家有过错,则与两位公一起劝谏。光武帝即位后,担任了大司马。建武二十七年,改为太尉。
长史一人,千石。原本的注释说:负责管理各部门事务。
掾史属二十四人。原本的注释说:《汉旧注》中,东西曹掾的官秩是四百石,其他掾是三百石,属是二百石,因此称为公府掾,相当于古代的三命元士。有人说,汉朝初期,掾史是由上级任命的,因此有秩比命士,没有提到的则为百石属。后来都由自己任命,所以统称为百石。
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原本的注释说:《汉旧注》中,公令史的官秩是百石,自中兴以后,注释中没有提到石数。御属负责为公卿服务。阁下令史负责阁下的礼仪事务。记室令史负责上奏章表和报告。门令史负责府门。其他令史,各自负责各部门的文书。
司徒,只有一位公担任。原本的注释说:负责管理人民事务。关于教育民众孝顺、友爱、谦逊、节俭,以及养生送死的事务,都由司徒负责制定制度,建立标准。关于四方人民的事务和考核,年底上报成绩并进行奖惩。所有祭祀活动,负责检查牲畜和羽毛,重大丧事则负责安放棺材。国家有重大疑问或大事,与太尉相同。光武帝即位后,担任了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掉了‘大’。
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三十一人。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原本的注释说:光武帝即位后,按照武帝时期的做法设置了司直,驻扎在丞相府,协助监督各州,建武十八年省去。
司空,只有一位公担任。原本的注释说:负责水土事务。关于建筑城池、开凿沟渠、修建堤防等事务,负责讨论其利弊,建立功绩。关于四方水土事务的考核,年底上报成绩并进行奖惩。所有祭祀活动,负责清理、乐器,重大丧事则负责将校复土。国家有重大工程或疑问,谏争,与太尉相同。光武帝即位后,担任了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掉了‘大’。
属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
将军,不是常设职位。原本的注释说:负责征伐背叛者。与公同等地位的有四位:第一大将军,其次是骠骑将军,然后是车骑将军,最后是卫将军。还有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起初,武帝因为卫青多次征伐有功,任命他为大将军,想要尊宠他。因为古代尊贵的官职只有三公,而将军这个称号是从秦、晋时期开始的,作为卿的称号,所以设置了大司马这个官职来冠名。之后的霍光、王凤等人也是如此。成帝绥和元年,赐予大司马印绶,撤销了将军官职。光武帝中兴后,吴汉担任大将军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地位在公之下,以及前、后、左、右杂号将军众多,都负责征伐,任务完成后就撤销。明帝即位初期,因为弟弟东平王刘苍有贤才,任命他为骠骑将军;因为王的原因,地位在公之上,数年后撤销。章帝即位后,西羌叛乱,因此任命舅舅马防为车骑将军征讨,回来后撤销。和帝即位后,任命舅舅窦宪为车骑将军征讨匈奴,地位在公之下;回来后因为功绩升为大将军,地位在公之上;再次征讨西羌,回来后免官,撤销。安帝即位后,西羌侵扰,再次任命舅舅邓骘为车骑将军征讨,回来后升为大将军,地位如同窦宪,数年后撤销。自从安帝政治衰败,开始任命嫡亲舅舅耿宝为大将军,常驻京都。顺帝即位后,又任命皇后之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如同三公。
长史、司马各一人,千石。原本的注释说:司马负责军事,如同太尉。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原本的注释说:负责参谋议政,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原本的注释说:这些都是府员职位。还赐予官骑三十人及鼓吹。
领军都有部曲。大将军营分为五部,每部有校尉一人,官秩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官秩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官秩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官秩比二百石。没有设置校尉部的,只有军司马一人。还有军假司马、假候,都是副手。其他别营的领属为别部司马,士兵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门有门侯。其他将军,根据征伐的需要设置,没有固定职位,也有部曲、司马、军候来统领士兵。其职吏部集各一人,总管营事。兵曹掾史负责兵事和器械。禀假掾史负责粮食和借贷禁令。还设置了外刺、刺奸,负责罪法。
明帝初期设置了度辽将军,因为南匈奴新近归降,有二心,后来多次不安定,于是成为常设职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百官一-注解
太傅:太傅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属于三公之一,地位仅次于皇帝,主要负责辅导皇帝,辅助朝政。在汉代,太傅掌以善导,无常职,是一种荣誉性的职位。
太尉:太尉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属于三公之一,主要负责军事,掌管全国军队,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
司徒:司徒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属于三公之一,主要负责民政,相当于现代的内政部长。
司空:司空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属于三公之一,主要负责土木工程、水利等事务,相当于现代的建设部长。
将军: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军队,参与军事行动。在汉代,将军的地位仅次于三公,但有时也高于三公。
汉之初兴:指汉朝建立初期,即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时期。
景帝:汉景帝,即刘启,西汉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开始削弱诸侯王的权力。
武帝:汉武帝,即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世祖:世祖,指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他在位期间,国家开始走向繁荣。
周公:周公,即姬旦,周朝的开国元勋,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周官:《周官》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政治著作,记载了周朝的官制。
班固: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
王莽:王莽,西汉末年权臣,后来自立为帝,建立新朝。
孝武:孝武,指汉武帝。
世祖节约之制:指东汉世祖刘秀推行的节约政策。
《百官公卿表》:《百官公卿表》是《汉书》中的一篇,记载了汉代的官制。
《汉书·百官表》:《汉书》中记载汉代官制的部分。
公府:公府,指三公的官署。
秩比命士:秩比命士,指官员的品级。
司直:司直,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大司马:大司马,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地位仅次于太尉。
骠骑将军:骠骑将军,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位在公下。
车骑将军:车骑将军,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位在公下。
卫将军:卫将军,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位在公下。
门侯:门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守卫城门。
度辽将军:度辽将军,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管理边疆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百官一-评注
这段古文首先以汉初的官制为背景,描述了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官制的演变。‘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将军’这一句,直接点明了文中的主要官职,为下文对官职的详细描述做了铺垫。
‘汉之初兴,承继大乱,兵不及戢,法度草创,略依秦制,后嗣因循。’这一段描绘了汉初的混乱局面和草创的法度,以及官制受到秦制的影响,表明了汉朝初期官制的初步建立。
‘至景帝,感吴楚之难,始抑损诸侯王。及至武帝,多所改作,然而奢广,民用匮乏。’这里提到了景帝和武帝对官制的改革,但同时也指出武帝时期的奢侈浪费,导致民间经济困难。
‘世祖中兴,务从节约,并官省职,费减亿计,所以补复残缺,及身未改,而四海从风,中国安乐者也。’这段话高度赞扬了汉光武帝的节约政策,以及他对官制的改革,认为这些措施使得国家安定,人民安乐。
‘昔周公作《周官》,分职著明,法度相持,王室虽微,犹能久存。’这里引用了周公的《周官》来强调官制的重要性,指出即使王室衰微,只要官制健全,国家仍能长久。
‘今其遗书,所以观周室牧民之德既至,又其有益来事之范,殆未有所穷也。’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周官》的重要性,认为其对于观察周室治理国家和指导后世事务都有极大的价值。
‘故新汲令王隆作《小学汉官篇》,诸文倜说,较略不究。唯班固著《百官公卿表》,记汉承秦置官本末,讫于王莽,差有条贯;然皆孝武奢广之事,又职分未悉。’这里对比了《小学汉官篇》和《百官公卿表》,认为后者虽然较为详细,但仍然存在缺陷。
‘世祖节约之制,宜为常宪,故依其官簿,粗注职分,以为《百官志》。凡置官之本及中兴所省,无因复见者,既在《汉书·百官表》,不复悉载。’这段话说明了《百官志》的编写目的和依据,以及它对官制的历史记录。
‘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这段话对太傅这一官职进行了介绍,强调了其作为上公的尊贵地位,但同时也说明了其职责的不确定性。
‘太尉,公一人。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这里对太尉的职责进行了说明,突出了其在军事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这段话对将军这一官职进行了介绍,强调了其军事指挥的职能。
‘初,武帝以卫青数征伐有功,以为大将军,欲尊宠之。’这里提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卫青的封赏,反映了当时对军事功臣的重视。
‘世祖中兴,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公下,及前、后、左、右杂号将军众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这段话描述了汉光武帝中兴时期对将军的设置和调整,反映了当时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明帝初置度辽将军,以卫南单于众新降有二心者,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这里提到了明帝时期度辽将军的设立,反映了汉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整篇文章通过对汉初至东汉时期的官制演变和官职职能的详细描述,展现了汉朝官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期对官制的不同态度和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