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天文上

作者: 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范晔为《后汉书》一书的主要编纂者,书中详细记载了东汉的历史,尤其关注了汉朝最后几位帝王及其治国、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宜。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约5世纪)。

内容简要:《后汉书》是范晔根据史料所编纂的东汉史书,全面记载了东汉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通过讲述东汉的兴起、发展与衰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后汉书》不仅详细描写了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的过程,还关注了东汉的治国方略与官员任职制度。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以及政治腐败对国家衰退的影响。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后汉书》为后世研究东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天文上-原文

王莽三光武十二

《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庖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象于天,谓日月星辰。观法于地,谓水土州分。形成于下,象见于上。故曰天者北辰星,合元垂耀建帝形,运机授度张百精。三阶九列,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斗、衡、太微、摄提之属百二十官,二十八宿各布列,下应十二子。天地设位,星辰之象备矣。

三皇迈化,协神醇朴,谓五星如连珠,日月若合璧。化由自然,民不犯慝。至于书契之兴,五帝是作。轩辕始受《河图斗苞授》,规日月星辰之象,故星官之书自黄帝始。至高阳氏,使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唐、虞之时,羲仲、和仲,夏有昆吾,汤则巫咸,周之史佚、苌弘,宋之子韦,楚之唐蔑,鲁之梓慎,郑之裨灶,魏石申夫,齐国甘公,皆掌天文之官。仰占俯视, 以佐时政; 步变擿微,通洞密至;采祸福之原,睹成败之势。秦燔《诗》、《书》,以愚百姓,六经典籍,残为灰炭,星官之书,全而不毁。故《秦史》书始皇之时,彗孛大角,大角以亡,有大星与小星斗于宫中,是其废亡之征。至汉兴,景、武之际,司马谈,谈子迁,以世黎氏之后,为太史令,迁著《史记》,作《天官书》。成帝时,中垒校尉刘向,广《洪范》灾条作五纪皇极之论,以参往行之事。孝明帝使班固叙《汉书》,而马续述《天文志》。今绍《汉书》作《天文志》,起王莽居摄元年,迄孝献帝建安二十五年,二百一十五载。言其时星辰之变,表象之应,以显天戒,明王事焉。

王莽地皇三年十一月,有星孛于张,东南行五日不见。孛星者,恶气所生,为乱兵,其所以孛德。孛德者,乱之象,不明之表。又参然孛焉,兵之类也,故名之曰孛。孛之为言,犹有所伤害,有所妨蔽。或谓之彗星,所以除秽而布新也。张为周地。星孛于张,东南行即翼、轸之分。翼、轸为楚,是周、楚地将有兵乱。后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会下江、新市贼张B421、王常及更始之兵亦至,俱攻破南阳,斩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等,杀其士众数万人。更始为天子,都雒阳,西入长安,败死。光武兴于河北,复都雒阳,居周地,除秽布新之象。

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莽使司徒王寻、司空王邑将诸郡兵,号曰百万众,已至者四十二万人;能通兵法者六十三家,皆为将帅,持其图书器械。军出关东,牵从群象虎狼猛兽,放之道路,以示富强,用怖山东。至昆阳山,作营百余,围城数重,或为冲车以撞城,为云车高十丈以瞰城中,弩矢雨集,城中负户而汲。求降不听,请出不得。二公之兵自以必克,不恤军事,不协计虑。莽有覆败之变见焉。昼有云气如坏山,堕军上,军人皆厌,所谓营头之星也。占曰:‘营头之所堕,其下覆军,流血三千里。’是时,光武将兵数千人赴救昆阳,奔击二公兵,并力猋发,号呼声动天地,虎豹惊怖败振。会天大风,飞屋瓦,雨如注水。二公兵乱败,自相贼,就死者数万人。竞赴滍水,死者委积,滍水为之不流。杀司徒王寻。军皆散走归本郡。王邑还长安,莽败,俱诛死。营头之变,覆军流血之应也。

四年秋,太白在太微中,烛地如月光。太白为兵,太微为天廷。太白赢而北入太微,是大兵将入天子廷也。是时莽遣二公之兵至昆阳,已为光武所破。莽又拜九人为将军,皆以虎为号。九虎将军至华阴,皆为汉将邓晔、李松所破。进攻京师,仓将军韩臣至长门。十月戊申,汉兵自宣平城门入。二日己酉,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数千人起兵攻莽,烧作室门,斧敬法闼。商人杜吴杀莽渐台之上,校尉公宾就斩莽首。大兵蹈藉宫廷之中。仍以更始入长安,赤眉贼立刘盆子为天子,皆以大兵入宫廷,是其应也。

光武建武九年七月乙丑,金犯轩辕大星。十一月乙丑,金又犯轩辕。轩辕者,后宫之官,大星为皇后,金犯之为失势。是时郭后已失势见疏,后废为中山太后,阴贵人立为皇后。

十年三月癸卯,流星如月,从太微出,入北斗魏第六星,色白。旁有小星射者十余枚,灭则有声如雷,食顷止。流星为贵使,星大者使大,星小者使小。太微天子廷,北斗魁主杀。星从太微出,抵北斗魁,是天子大使将出,有所伐杀。十二月己亥,大流星如缶,出柳西南行,入轸。且灭时,分为十余,如遗火状。须臾有声,隐隐如雷。柳为周,轸为秦、蜀。大流星出柳入轸者,是大使从周入蜀。是时光武帝使大司马吴汉发南阳卒三万人,乘船溯江而上,击蜀白帝公孙述。又命将军马武、刘尚、郭霸、岑彭、冯骏平武都、巴郡。十二年十月,汉进兵击述从弟卫尉永,遂至广都,杀述女婿史兴。威虏将军冯骏拔江州,斩述将田戎。吴汉又击述大司马谢丰,斩首五千余级。臧宫破涪,杀述弟大司空恢。十一月丁丑,汉护军将军高午刺述洞胸,其夜死。明日,汉入屠蜀城,诛述大将公孙晃、延岑等,所杀数万人,夷灭述妻宗族万余人以上。是大将出伐杀之应也。其小星射者,及如遗火分为十余,皆小将随从之象。有声如雷隐隐者,兵将怒之征也。

十二年正月己未,小星流百枚以上,或西北,或正北,或东北,二夜止。

六月戊戌辰,小流星百枚以上,四面行。

小星者,庶民之类。

流行者,移徙之象也。

或西北,或东北,或四面行,皆小民流移之征。

是时西北讨公孙述,北征卢芳。

匈奴助芳侵边,汉遣将军马武、骑都尉刘纳、阎兴军下曲阳、临平、呼沱,以备胡。

匈奴入河东,中国未安,米谷荒贵,民或流散。

后三年,吴汉、马武又徙雁门、代郡、上谷、关西县吏民六万余口,置常山关、居庸关以东,以避胡寇。

是小民流移之应。

十五年正月丁未,彗星见昴,稍西北行,入营室,犯离宫,三月乙未,至东壁灭,见四十九日。

彗星为兵入除秽,昴为边兵,彗星出之为有兵至。

十一月,定襄都尉阴承反,太守随诛之。

卢芳从匈奴入居高柳,至十六年十月降,上玺绶。

一曰,昴星为狱事。

是时,大司徒欧阳歙以事系狱,逾岁死。

营室,天子之常宫;离宫,妃后之所居。

彗星入营室,犯离宫,是除宫室也。

是时郭皇后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废为中山太后,立阴贵人为皇后,除宫之象也。

三十年闰月甲午,水在东井二十度,生白气,东南指,炎长五尺,为彗,东北行,至紫宫西籓止,五月甲子不见,凡见三十一日。

水常以夏至放于东井,闰月在四月,尚未当见而见,是赢而进也。

东井为水衡,水出之为大水。

是岁五月及明年,郡国大水,坏城郭,伤禾稼,杀人民。

白气为丧,有炎作彗,彗所以除秽。

紫宫,天子之宫,彗加其籓,除宫之象。

后三年,光武帝崩。

三十一年七月戊午,火在舆鬼一度,入鬼中,出尸星南半度,十月己亥,犯轩辕大星。

又七星间有客星,炎二尺所,西南行,至明年二月二十二日,在舆鬼东北六尺所灭,凡见百一十三日。

荧惑为凶衰,舆鬼尸星主死亡,荧惑入之为大丧。

轩辕为后宫。

七星,周地。

客星居之为死丧。

其后二年,光武崩。

中元二年八月丁巳,火犯太微西南角星,相去二寸。

十月戊子,大流星从西南东北行,声如雷。

火犯太微西南角星,为将相。

后太尉赵憙、司徒李坐事免官。

大流星为使。

中郎将窦固、扬虚侯马武、扬乡侯王赏将兵征西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天文上-译文

王莽三光武十二《易》说:‘天垂下象征,圣人效法它。庖牺氏统治天下时,向上观察天的象征,向下观察地的法则。’观察天的象征,指的是日月星辰。观察地的法则,指的是水土州分。形成于下,象征见于上。所以说天是北辰星,聚合元气垂下光辉建立帝王的形象,运转机括授时度数,张开百颗星辰。三阶九列,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北斗、天权、太微、摄提等一百二十官,二十八宿各自排列,下面对应十二子。天地设定了位置,星辰的象征就完备了。

三皇时期,道德高尚,和谐神明,五行星如同连珠,日月如同合璧。变化自然发生,民众不犯恶行。到了书契兴起的时候,五帝出现了。轩辕开始接受《河图斗苞授》,规划日月星辰的象征,所以星官的书籍从黄帝开始。到了高阳氏时期,让南正重负责天,北正黎负责地。唐、虞时期,有羲仲、和仲,夏有昆吾,汤有巫咸,周有史佚、苌弘,宋有子韦,楚有唐蔑,鲁有梓慎,郑有裨灶,魏有石申夫,齐国甘公,都是掌管天文官员。他们仰望天空,俯视大地,来辅助时政;逐步观察细微之处,通晓奥秘至深;采集祸福的根源,洞察成败的趋势。秦朝焚烧《诗》、《书》,以愚化百姓,六经经典,被烧成灰烬,星官的书籍却完整无损。所以《秦史》记载始皇时期,彗星出现在大角星附近,大角星因此灭亡,有大星与小星在宫中相斗,这是秦朝灭亡的征兆。到了汉朝兴起,景帝、武帝时期,司马谈,他的儿子司马迁,作为黎氏的后代,担任太史令,司马迁著《史记》,创作《天官书》。成帝时期,中垒校尉刘向,扩展《洪范》中的灾异条目,撰写了五纪皇极的论述,以参考过去发生的事情。孝明帝让班固编撰《汉书》,而马续续写《天文志》。现在我续写《汉书》中的《天文志》,从王莽居摄元年开始,到孝献帝建安二十五年结束,共计二百一十五年。描述了那时星辰的变化,象征的对应,以显示天意,明确王的政事。

王莽地皇三年十一月,有彗星出现在张宿,向东南行五天后消失。彗星是恶气所生,代表乱兵,这是彗星的德行。彗星的德行,是混乱的象征,不明亮的表象。又突然出现彗星,是兵灾的征兆,所以叫它彗星。彗星的意思,就像有所伤害,有所阻碍。也有人称之为扫帚星,是用来除去污秽,带来新气象的。张宿代表周地。彗星出现在张宿,向东南行即翼宿、轸宿的分野。翼宿、轸宿代表楚地,所以周、楚地将有兵乱。第二年正月,光武帝在舂陵起兵,会合下江、新市贼张B421、王常以及更始的军队也到了,一起攻破南阳,斩杀王莽的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等人,杀死士兵数万人。更始成为天子,定都雒阳,西进长安,战败而死。光武帝在河北兴起,再次定都雒阳,居住在周地,象征着除去污秽,带来新气象。

地皇四年六月,汉军在南阳起兵,到达昆阳。王莽派遣司徒王寻、司空王邑率领各郡的军队,号称百万大军,已经到达的有四十二万人;能通晓兵法的有六十三家,都担任将帅,持有他们的图书器械。军队出关东,牵来群象、虎、狼等猛兽,在道路上放养,以显示富强,用来恐吓山东地区。到达昆阳山,建造了一百多个军营,围绕城市数重,有的制造冲车撞击城墙,有的制造十丈高的云车俯瞰城中,弓箭如雨点般落下,城中人背着门板去取水。请求投降不被接受,请求出去也不允许。两位大臣的军队自以为必胜,不关心军事,不协调计谋。王莽有覆灭的变故显现出来。白天有云气如同山崩,坠落军队之上,士兵们都感到不适,这就是所说的营头之星。占卜说:‘营头之星所坠落的地方,下面将有军队覆灭,血流三千里。’这时,光武帝率领几千人前往救援昆阳,猛攻两位大臣的军队,合力猛攻,喊杀声震动天地,虎豹惊恐逃散。恰逢大风,飞起的屋瓦如雨点般落下,雨势如注。两位大臣的军队混乱败退,自相残杀,死者数万人。争相逃向滍水,尸体堆积如山,滍水因此断流。杀死司徒王寻。军队都散乱逃回各自的郡。王邑回到长安,王莽失败,他们都被杀。营头之星的变化,是军队覆灭,血流成河的应验。

地皇四年秋,太白星在太微星座中,照亮大地如同月光。太白星代表兵事,太微星座代表天廷。太白星亏损并向北进入太微星座,这是大军将要进入天子廷的征兆。这时,王莽派遣两位大臣的军队到达昆阳,已经被光武帝击败。王莽又任命九人为将军,都以虎为号。九位虎将军到达华阴,都被汉将邓晔、李松击败。进攻京师,仓将军韩臣到达长门。十月戊申日,汉军从宣平城门进入。第二天己酉日,城中的年轻人朱弟、张鱼等数千人起兵攻打王莽,烧毁作室门,砍断敬法闼。商人杜吴在渐台之上杀死王莽,校尉公宾就斩下王莽的首级。大军践踏宫廷之中。随后更始进入长安,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天子,都是大军进入宫廷的应验。

光武帝建武九年七月乙丑日,金星侵犯轩辕星座的大星。十一月乙丑日,金星再次侵犯轩辕星座。轩辕星座是后宫的象征,大星代表皇后,金星侵犯它意味着失势。这时郭皇后已经失势,被废为中山太后,阴贵人被立为皇后。

十年三月癸卯日,流星如同月亮,从太微星座出来,进入北斗星座的魏第六星,颜色是白色。旁边有小星星射出,消失时有雷鸣般的声音,持续一段时间后停止。流星代表贵使,星星越大代表使者越大,星星越小代表使者越小。太微星座是天子的廷,北斗星座的主宰是杀。流星从太微星座出来,到达北斗星座的主宰,这是天子的大使将要外出,有所征伐杀戮。十二月己亥日,大流星如同瓮,从柳宿西南方出现,进入轸宿。在消失时,分为十几个,如同遗落的火。片刻后发出声音,如同雷鸣。柳宿代表周,轸宿代表秦、蜀。大流星从柳宿进入轸宿,是大使从周进入蜀地的象征。这时,光武帝派大司马吴汉率领南阳士兵三万人,乘船逆江而上,攻打蜀地的白帝公孙述。又命令将军马武、刘尚、郭霸、岑彭、冯骏平定武都、巴郡。十二年十月,汉军进攻攻打公孙述的堂弟卫尉永,一直到达广都,杀死公孙述的女婿史兴。威虏将军冯骏攻克江州,斩杀公孙述的将领田戎。吴汉又攻打公孙述的大司马谢丰,斩首五千多人。臧宫攻克涪,杀死公孙述的弟弟大司空恢。十一月丁丑日,汉军护军将军高午刺杀公孙述,当晚去世。第二天,汉军进入蜀城,诛杀公孙述的大将公孙晃、延岑等人,杀死数万人,诛灭公孙述的妻子和宗族一万多人以上。这是大将出征杀戮的应验。那些小星星射出,以及如同遗落的火分为十几个,都是小将随从的象征。声音如同雷鸣般隐约,是士兵愤怒的征兆。

十二年正月己未日,小星星连续出现一百颗以上,有的向西北方向移动,有的向正北方向移动,有的向东北方向移动,连续两夜才停止。六月戊戌日,又有小星星连续出现一百颗以上,向四面八方移动。小星星象征着庶民,连续出现并移动,预示着庶民有迁徙的现象。或者向西北、东北移动,或者向四面八方移动,都是庶民迁徙的征兆。那时,朝廷在西北征讨公孙述,在北方征讨卢芳。匈奴帮助卢芳侵犯边疆,汉朝派遣将军马武、骑都尉刘纳、阎兴率领军队前往曲阳、临平、呼沱,以备匈奴。匈奴进入河东,中原地区不安定,粮食荒缺,物价昂贵,有的百姓流离失所。三年后,吴汉、马武又迁移雁门、代郡、上谷、关西的官吏和百姓六万多人,安置在常山关、居庸关以东,以躲避胡人的侵扰。这是庶民迁徙的应验。

十五年正月丁未日,彗星出现在昴宿,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进入营室宿,撞击离宫,三月乙未日,到达东壁宿后消失,共出现四十九天。彗星出现象征着战争和清除邪恶,昴宿代表边疆的军队,彗星出现预示着将有战争到来。十一月,定襄都尉阴承反叛,太守将其处死。卢芳跟随匈奴在高柳建立政权,到十六年十月投降,交出印绶。又一种说法是,昴宿代表狱事。那时,大司徒欧阳歙因事被捕入狱,过了一年多后死去。营室是天子的常居之所;离宫是妃后居住的地方。彗星进入营室,撞击离宫,象征着清除宫室。那时,郭皇后已被疏远,到十七年十月,最终被废为中山太后,立阴贵人为皇后,这是清除宫室的象征。

三十年闰月甲午日,水星在东井宿二十度处,出现了一道白气,指向东南方向,长度有五尺,形成了一道彗星,向东北方向移动,到达紫宫西边的外围后停止,五月甲子日消失,共出现三十一天。水星通常在夏至时出现在东井宿,闰月在四月,还不应该出现就出现了,这是逆行而进。东井宿代表水衡,水星出现预示着大水。那一年五月和明年,各地发生大水,冲毁城郭,损害庄稼,造成人员伤亡。白气象征着丧事,有火焰的彗星出现,彗星的作用是清除邪恶。紫宫是天子的宫殿,彗星触及其外围,象征着清除宫殿。三年后,光武帝去世。

三十一年七月戊午日,火星在舆鬼宿一度处,进入鬼宿,从尸宿南边半度处出来,十月己亥日,撞击轩辕大星。七星之间还有一颗客星,火焰长度约二尺,向西南方向移动,到明年二月二十二日,在舆鬼宿东北六尺处消失,共出现一百一十三天。火星代表凶兆和衰败,舆鬼宿和尸宿主管死亡,火星进入预示着大丧。轩辕宿代表后宫。七星代表周地。客星出现代表死亡。此后两年,光武帝去世。

中元二年八月丁巳日,火星撞击太微垣西南角星,相距二寸。十月戊子日,一颗大流星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声音如同雷鸣。火星撞击太微垣西南角星,象征着将相有灾。后来,太尉赵憙、司徒李因事被免官。大流星象征着使者。中郎将窦固、扬虚侯马武、扬乡侯王赏率兵征讨西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天文上-注解

王莽:王莽,西汉末年权臣,后自立为帝,建立新朝,但因其统治残暴,引发民变,最终失败。

三光武:三光武指汉光武帝刘秀,即刘秀在位期间的三个年号:建武、中元、建武中元。

《易》:《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庖牺氏:庖牺氏,即伏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之一。

天垂象:天垂象,指天象的变化反映了天意。

圣人则之:圣人则之,指圣人效法天象来制定政策。

庖牺氏之王天下:庖牺氏之王天下,指伏羲统治天下。

观象于天:观象于天,指观察天象。

观法于地:观法于地,指观察地象。

水土州分:水土州分,指水土资源的分布。

形成于下,象见于上:形成于下,象见于上,指天地的变化相互影响。

北辰星:北辰星,指北极星。

元垂耀:元垂耀,指元气的垂示和照耀。

建帝形:建帝形,指建立帝王的形象。

运机授度:运机授度,指运用天机授时度。

张百精:张百精,指张开各种星宿。

三阶九列:三阶九列,指古代天官制度中的三阶九列官职。

二十七大夫:二十七大夫,指古代天官制度中的二十七大夫官职。

八十一元士:八十一元士,指古代天官制度中的八十一元士官职。

斗、衡、太微、摄提:斗、衡、太微、摄提,指古代天官制度中的四宫。

百二十官:百二十官,指古代天官制度中的百二十官职。

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指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用来划分天球坐标的二十八个星宿。

三皇:三皇,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上古帝王:伏羲、神农、黄帝。

迈化:迈化,指超越时代的教化。

协神醇朴:协神醇朴,指与神明相合,纯朴无邪。

五星如连珠:五星如连珠,指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排列紧密如一串珠子。

日月若合璧:日月若合璧,指太阳和月亮如同合璧一样。

书契之兴:书契之兴,指文字的发明。

五帝:五帝,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轩辕:古代星宿名,属西方七宿之一,代表后宫。

河图斗苞授:河图斗苞授,指黄帝得到河图和洛书的传授。

南正重:南正重,指古代天官制度中的南正官。

北正黎:北正黎,指古代天官制度中的北正官。

羲仲、和仲:羲仲、和仲,指古代天官制度中的羲仲、和仲官。

昆吾:昆吾,指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巫咸:巫咸,指古代著名的巫师。

史佚、苌弘:史佚、苌弘,指古代的史官。

子韦:子韦,指古代的官员。

唐蔑:唐蔑,指古代的官员。

梓慎:梓慎,指古代的官员。

裨灶:裨灶,指古代的官员。

石申夫:石申夫,指古代的官员。

甘公:甘公,指古代的官员。

太史令:太史令,指古代的太史官。

《史记》:《史记》,司马迁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天官书》:《天官书》,记载古代天官制度的书籍。

《洪范》:《洪范》,古代的一部占卜书。

五纪皇极之论:五纪皇极之论,指刘向所著的关于天官制度的论述。

《汉书》:《汉书》,班固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马续:马续,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

彗孛:彗孛,指彗星。

张:张,指星座名,即张宿。

孛德:孛德,指彗星带来的不祥之兆。

恶气所生:恶气所生,指由恶气产生。

更始: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东汉末年的一位皇帝。

舂陵:舂陵,指舂陵县,今属湖南省。

南阳:南阳,指南阳郡,今属河南省。

甄阜、属正梁丘赐:甄阜、属正梁丘赐,指东汉末年的官员。

雒阳:雒阳,指洛阳,今属河南省。

昆阳:昆阳,指昆阳城,今属河南省。

司徒王寻、司空王邑:司徒王寻、司空王邑,指东汉末年的官员。

百万众:百万众,指庞大的军队。

冲车:冲车,古代一种攻城用的战车。

云车:云车,古代一种用于观察敌情的战车。

负户而汲:负户而汲,指城中人背着门板去打水。

营头之星:营头之星,指军队营地的星象。

太白:太白,指金星。

太微:古代星宿名,属西方七宿之一,代表将相。

九虎将军:九虎将军,指东汉末年的九位将军。

华阴:华阴,指华阴县,今属陕西省。

邓晔、李松:邓晔、李松,指东汉末年的将领。

京师:京师,指国都。

韩臣:韩臣,指东汉末年的将领。

宣平城门:宣平城门,指长安城的城门。

朱弟、张鱼:朱弟、张鱼,指东汉末年的起义军。

渐台:渐台,指长安城中的一座台子。

公宾就:公宾就,指东汉末年的将领。

郭后:郭后,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郭圣通。

阴贵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妃子,后来被立为皇后。

流星:在夜空中迅速移动的光点,此处指代移动的现象,如人口迁移。

北斗魏第六星:北斗魏第六星,指北斗七星中的魏星。

柳:柳,指星座名,即柳宿。

轸:轸,指星座名,即轸宿。

大司马吴汉:大司马吴汉,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司马吴汉。

蜀白帝公孙述:蜀白帝公孙述,指东汉末年的蜀汉政权建立者公孙述。

威虏将军冯骏:威虏将军冯骏,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将领冯骏。

田戎:田戎,指东汉末年的将领。

大司马谢丰:大司马谢丰,指东汉末年的将领。

涪:涪,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今属四川省。

大司空恢:大司空恢,指东汉末年的官员。

汉护军将军高午:汉护军将军高午,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将领高午。

正月:农历的月份之一,即一年的第一个月。

己未: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己为天干之一,未为地支之一,表示农历正月的某一天。

小星:指小型的星星,此处指代庶民,象征平民百姓。

西北、东北、四面行:方向名词,分别表示向西北、东北或向四面八方移动。

公孙述:东汉末年割据势力之一,曾自立为帝。

卢芳:东汉末年割据势力之一,曾自立为帝。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朝长期对抗。

河东:古代地名,指今天的山西省南部地区。

雁门、代郡、上谷、关西县:古代地名,指今天的河北省、山西省等地。

常山关、居庸关:古代关口,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吴汉:东汉初期名将,曾参与多次战役。

马武:东汉初期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彗星:一种在夜空中出现的天体,尾部拖着长长的光尾。

昴:古代星宿名,属西方七宿之一,代表西方边疆。

营室:古代星宿名,属西方七宿之一,代表天子之宫。

离宫:离宫,古代指皇帝的行宫。

郭皇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

东井:古代星宿名,属南方七宿之一,代表水。

紫宫:古代星宿名,属北方七宿之一,代表天子之宫。

舆鬼:古代星宿名,属西方七宿之一,代表死亡和丧事。

尸星:古代星宿名,属西方七宿之一,与死亡相关。

七星:古代星宿名,属西方七宿之一,代表周地。

客星:指不常见的星,此处指代不寻常的丧事。

窦固:东汉初期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王赏:东汉初期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天文上-评注

十二年正月己未,小星流百枚以上,或西北,或正北,或东北,二夜止。

此句描绘了天空中流星现象的频繁出现,流星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往往被视为天象异象,预示着人事的变动。‘小星’在此象征着庶民,流星的出现则预示着庶民的生活将发生变动。‘流’字,暗示了流移、变动之意,而‘西北、正北、东北’的方位,则分别代表了不同方向的流移。二夜止,说明这一现象持续了两天,加强了这一征兆的重要性。

六月戊戌辰,小流星百枚以上,四面行。

这句话进一步描述了流星现象的规模和范围。‘四面行’意味着流星从各个方向出现,这种广泛的分布可能暗示着国家或地区的广泛动荡。‘小流星百枚以上’则表明现象的规模之大,进一步强调了这一天象的不寻常。

小星者,庶民之类。流行者,移徙之象也。

这里对‘小星’和‘流行’进行了明确的解释。‘小星’对应庶民,‘流行’则对应移徙,即人口流动。这表明流星现象不仅是一个自然现象,还可能预示着社会变迁。

或西北,或东北,或四面行,皆小民流移之征。

此句将流星出现的方位与庶民流移联系起来,认为不同方向的流星出现可能预示着不同方向的流民现象,从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

是时西北讨公孙述,北征卢芳。

此句将流星现象与当时的政治事件联系起来,指出流星的出现可能与军事行动有关,如对公孙述和卢芳的讨伐。

匈奴助芳侵边,汉遣将军马武、骑都尉刘纳、阎兴军下曲阳、临平、呼沱,以备胡。

描述了匈奴与卢芳联合侵边的局势,以及汉朝派出的军队进行防御的措施,反映了当时边疆的安全形势。

匈奴入河东,中国未安,米谷荒贵,民或流散。

此句描绘了匈奴入侵带来的严重后果,如边境不宁、粮食短缺和民众流散,进一步强调了当时社会的动荡。

后三年,吴汉、马武又徙雁门、代郡、上谷、关西县吏民六万余口,置常山关、居庸关以东,以避胡寇。

说明了为了应对匈奴的威胁,汉朝采取了迁徙人口、加强边防的措施,以保护民众的安全。

是小民流移之应。

总结前文,认为流星现象的出现与庶民流移有关,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

十五年正月丁未,彗星见昴,稍西北行,入营室,犯离宫,三月乙未,至东壁灭,见四十九日。

详细描述了彗星的出现和移动轨迹,以及它对宫室的影响。‘昴’星为边兵,‘营室’为天子之常宫,‘离宫’为妃后之所居,彗星的出现和移动可能预示着宫廷或政治事件的发生。

彗星为兵入除秽,昴为边兵,彗星出之为有兵至。

将彗星与军事事件联系起来,认为彗星的出现可能预示着战争的到来。

十一月,定襄都尉阴承反,太守随诛之。卢芳从匈奴入居高柳,至十六年十月降,上玺绶。

描述了当时的政治动荡,包括叛乱和投降事件,反映了社会的混乱。

一曰,昴星为狱事。是时,大司徒欧阳歙以事系狱,逾岁死。

将昴星与狱事联系起来,指出欧阳歙因事被囚禁并最终死亡,进一步强调了天象与人事之间的关联。

营室,天子之常宫;离宫,妃后之所居。彗星入营室,犯离宫,是除宫之象。

进一步解释了彗星入营室、犯离宫的象征意义,认为这是宫廷变动或除旧布新的征兆。

是时郭皇后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废为中山太后,立阴贵人为皇后,除宫之象也。

说明了郭皇后被废黜,阴贵人为皇后的事件,与彗星入营室、犯离宫的天象相呼应,反映了宫廷权力的更迭。

三十年闰月甲午,水在东井二十度,生白气,东南指,炎长五尺,为彗,东北行,至紫宫西籓止,五月甲子不见,凡见三十一日。

详细记录了水星在东井出现白气并形成彗星的天象,以及它的移动轨迹和持续时间,表明这是一个重要的天象。

水常以夏至放于东井,闰月在四月,尚未当见而见,是赢而进也。

解释了水星在闰月出现白气的异常性,认为这是水星运行提前的征兆。

东井为水衡,水出之为大水。是岁五月及明年,郡国大水,坏城郭,伤禾稼,杀人民。

将水星的出现与自然灾害联系起来,指出随后发生的洪水灾害,反映了天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

白气为丧,有炎作彗,彗所以除秽。

将白气与丧事联系起来,认为彗星的出现是除旧布新的象征。

紫宫,天子之宫,彗加其籓,除宫之象。

将彗星加于紫宫的籓,解释为天子宫室的除旧布新。

后三年,光武帝崩。

说明了彗星出现后不久,光武帝去世,进一步强调了天象与人事之间的关联。

三十一年七月戊午,火在舆鬼一度,入鬼中,出尸星南半度,十月己亥,犯轩辕大星。

描述了火星在舆鬼星座中的移动轨迹,以及它对轩辕星座的影响,反映了天象的变化。

又七星间有客星,炎二尺所,西南行,至明年二月二十二日,在舆鬼东北六尺所灭,凡见百一十三日。

进一步描述了客星的出现和移动,以及它的持续时间,表明这是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天象。

荧惑为凶衰,舆鬼尸星主死亡,荧惑入之为大丧。

将荧惑星与死亡联系起来,认为荧惑星进入舆鬼星座可能预示着大丧事的发生。

轩辕为后宫。七星,周地。客星居之为死丧。

将轩辕星座与后宫联系起来,将七星与周地联系起来,并指出客星的出现可能预示着死亡。

其后二年,光武崩。

说明了荧惑星进入舆鬼星座后不久,光武帝去世,再次强调了天象与人事之间的关联。

中元二年八月丁巳,火犯太微西南角星,相去二寸。

描述了火星侵犯太微星座西南角星的天象,表明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天象。

十月戊子,大流星从西南东北行,声如雷。

进一步描述了大流星的出现,以及它产生的巨大声响,增强了这一现象的震撼力。

火犯太微西南角星,为将相。

将火星侵犯太微星座西南角星解释为将相之位发生变动。

后太尉赵憙、司徒李坐事免官。

说明了赵憙和李因事免官的事件,与火星侵犯太微星座的天象相呼应,反映了政治的变动。

大流星为使。

将大流星解释为使者,可能预示着重要事件的发生。

中郎将窦固、扬虚侯马武、扬乡侯王赏将兵征西也。

描述了窦固、马武和王赏等人领兵征西的事件,表明这是一个军事行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天文上》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3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