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五行四

作者: 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范晔为《后汉书》一书的主要编纂者,书中详细记载了东汉的历史,尤其关注了汉朝最后几位帝王及其治国、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宜。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约5世纪)。

内容简要:《后汉书》是范晔根据史料所编纂的东汉史书,全面记载了东汉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通过讲述东汉的兴起、发展与衰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后汉书》不仅详细描写了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的过程,还关注了东汉的治国方略与官员任职制度。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以及政治腐败对国家衰退的影响。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后汉书》为后世研究东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五行四-原文

地震山崩地陷大风拔树螟牛疫

《五行传》曰“治宫室,饰台榭,内淫乱,犯亲戚,侮父兄,则稼穑不成。”谓土失其性而为灾也。

又曰:“思心不容,是谓不圣。厥咎霿,厥罚恒风,厥极凶短折。时则有脂夜之妖,时则有华孽,时则有牛祸,时则有心腹之疴,时则有黄眚、黄祥,惟金、水、木、火沴土。”华孽,刘歆传为蠃虫之孽,谓螟属也。

世祖建武二十二年九月,郡国四十二地震,南阳尤甚,地裂压杀人。

其后武谿蛮夷反,为寇害,至南郡,发荆州诸郡兵,遣武威将军刘尚击之,为夷所围,复发兵赴之,尚遂为所没。

章帝建初元年三月甲寅,山阳、东平地震。

和帝永元四年六月丙辰,郡国十三地震。

‘《春秋汉含孳》曰:‘女主盛,臣制命,则地动坼,畔震起,山崩沦。’是时,窦太后摄政,兄窦宪专权,将以是受祸也。

后五日,诏收宪印绶,兄弟就国,逼迫皆自杀。

五年二月戊午,陇西地震。

懦说民安土者也,将大动,行大震。

九月,匈奴单于於除鞬叛,遣使发边郡兵讨之。

七年九月癸卯,京都地震。

儒说奄官无阳施,犹妇人也。

是时和帝与中常侍郑众谋夺窦氏权,德之,因任用之,及幸常侍蔡伦,二人始并用权。

九年三月庚辰,陇西地震。

闰月,塞外羌犯塞,杀略吏民,使征西将军刘尚击之。

安帝永初元年,郡国十八地震。

李固曰:‘地者阴也,法当安静。今乃越阴之职,专阳之政,故应以震动。’

是时,邓太后摄政专事,讫建光中,太后崩,安帝乃得制政,于是阴类并胜,西羌乱夏,连十余年。

二年,郡国十二地震。

三年十二月辛酉,郡国九地震。

四年三月癸巳,郡国四地震。

五年正月丙戌,郡国十地震。

七年正月壬寅,二月丙午,郡国十八地震。

元初元年,郡国十五地震。

二年十一月庚申,郡国十地震。

三年二月,郡国十地震。

十一月癸卯,郡国九地震。

四年,郡国十三地震。

五年,郡国十四地震。

六年二月乙巳,京都、郡国四十二地震,或地坼裂,涌水,坏败城郭、民室屋,压杀人。

冬,郡国八地震。

永宁元年,郡国二十三地震。

建光元年九月己丑,郡国三十五地震,或地坼裂,坏城郭室屋,压杀人。

是时,安帝不能明察,信宫人及阿母圣等谗言,破坏邓太后家,于是专听信圣及宦者,中常侍江京、樊丰等皆得用权。

延光元年七月癸卯,京都、郡国十三地震。

九月戊申,郡国二十七地震。

二年,京都、郡国三十二地震。

三年,京都、郡国二十三地震。

是时,以谗免太尉杨震,废太子。

四年十一月丁巳,京都、郡国十六地震。

时安帝既崩,阎太后摄政,兄弟阎显等并用事,遂斥安帝子。

更征诸国王子,未至,中黄门遂诛显兄弟。

顺帝永建三年正月丙子,京都、汉阳地震。

汉阳屋坏杀人,地坼涌水出。

是时,顺帝阿母宋娥及中常侍张昉等用权。

阳嘉二年四月己亥,京都地震,是时,爵号宋娥为山阳君。

四年十二月甲寅。京都地震。

永和二年四月丙申,京都地震。

是时宋娥构奸诬罔,五月事觉,收印绶,归田里。

十一月丁卯,京都地震。

是时,太尉王龚以中常侍张昉等专弄国权,欲奏诛之,时龚宗亲有以杨震行事谏之止云。

三年二月乙亥,京都、金城、陇西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

闰月己酉,京都地震。

十月,西羌二千余骑入金城塞,为凉州害。

四年三月乙亥,京都地震。

五年二月戍申,京都地震。

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

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

三月,护羌校尉赵冲为叛胡所杀。

九月丙午,京都地震。

是时,顺帝崩,梁太后摄政,欲为顺帝作陵,制度奢广,多坏吏民冢。

尚书栾巴谏事,太后怒。

癸卯,诏书收巴下狱,欲杀之。

丙午,地震,于是太后乃出巴,免为庶人。

桓帝建和元年四月庚寅,京都地震。

九月丁卯,京都地震。

是时,梁太后摄政,兄冀持权。

至和平元年,太后崩,然冀犹秉政专事,至延熹二年,乃诛灭。

三年九月己卯,地震,庚寅又震。

元嘉元年十一月辛巳,京都地震。

二年正月丙辰,京都地震。

十月乙亥,京都地震。

永兴二年二月癸卯,京都地震。

永寿二年十二月,京都地震。

延熹四年,京都、右扶风、凉州地震。

五年五月乙亥,京都地震。

是时,桓帝与中常侍单超等谋诛除梁冀,听之,并使用事专权。

又邓皇后本小人,性行无恒,苟有颜色,立以为后,后卒坐执左道废,以忧死。

八年九月丁未,京都地震。

灵帝建宁四年二月癸卯,地震。

是时,中常侍曹节、王甫等皆专权。

熹平二年六月,地震。

六年十月辛丑,地震。

光和元年二月辛未,地震。

四月丙辰,地震。

灵帝时宦者专恣。

二年三月,京兆地震。

三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

县易处,更筑城郭。

献帝初平二年六月丙戌,地震。

兴平元年六月丁丑,地震。

和帝永元元年七月,会稽南山崩。

会稽,南方大名山也。

京房《易传》曰:‘山崩,阴乘阳,弱胜强也。’

刘尚以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君道崩坏,百姓失所也。

刘歆以为崩犹弛也。

是时,窦太后摄政,兄窦宪专权。

七年七月,赵国易阳地裂。

京房《易传》曰:‘地裂者,臣下分离,不肯相从也。’

是时,南单于众乖离,汉军追讨。

十二年夏,闰四月戊辰,南郡秭归山高四百丈崩,填溪,杀百余人。

明年冬,巫蛮夷反,遣使募荆州吏民万余人击之。

元兴元年五月癸酉,右扶风雍地裂。

是后西羌大寇凉州。

殇帝延平元年五月壬辰,河东垣山崩。

是时,邓太后专政。

秋八月,殇帝崩。

安帝永初元年六月丁巳,河东杨地陷。

东西百四十步,南北百二十步,深三丈五尺。

六年六月壬辰,豫章员谿原山崩,各六十三所。

元初元年三月己卯,日南地坼,长百八十二里。

其后三年正月,苍梧、郁林、合浦盗贼群起,劫掠吏民。

二年六月,河南雒阳新城地裂。

延光二年七月,丹阳山崩四十七所。

三年六月庚午,巴都阆中山崩。

四年十月丙午,蜀郡越巂山崩,杀四百余人。

丙午,天子会日也。

是时,阎太后摄政。

其十一月,中黄门孙程等杀江京,立顺帝,诛阎后兄弟,明年,阎后崩。

顺帝阳嘉二年六月丁丑,雒阳宣德亭地坼,长八十五丈,近郊地。

时,李固时策,以为‘阴类专恣,将有分离之象,所以附郊城者,是上帝示象以诫陛下也。’

是时宋娥及中常侍各用权分争,后中常侍张逵、蘧政与大将军梁商争权,为商作飞语,欲陷之。

桓帝建和元年四月,郡国六地裂,水涌出,井溢,坏寺屋,杀人。

时,梁太后摄政,兄冀枉杀李固、杜乔。

三年,郡国五山崩。

和平元年七月,广汉梓潼山崩。

永兴二年六月,东海朐山崩。

冬十二月,泰山、琅邪盗贼群起。

永寿三年七月,河东地裂。

时,梁皇后兄冀秉政,桓帝欲自由,内患之。

延熹元年七月乙巳,左冯翊云阳地裂。

三年五月甲戌,汉中山崩。

是时上宠恣中常侍单超等。

四年六月庚子,泰山、博尤来山判解。

八年六月丙辰,缑氏地裂。

永康元年五月丙午,雒阳高平永寿亭、上党泫氏地各裂。

是时,朝臣患中常侍王甫等专恣。

冬,桓帝崩。

明年,窦氏等欲诛常侍、黄山,不果,更为所诛。

灵帝建宁四年五月,河东地裂十二处,裂合长十里百七十步,广者三十余步,深不见底。

和帝永元五年五月戊寅,南阳大风,拔树木。

安帝永初元年,大风拔树。

是时,邓太后摄政,以清河王子年少,号精耳,故立之,是为安帝。

不立皇太子胜,以为安帝贤,必当德邓氏也;后安帝亲谗,废免邓氏,令郡具迫切,死者八九人,家至破坏。

此为瞉霿也。

是后西羌亦大乱凉州十有余年。

二年六月,京都及郡国四十大风拔树。

三年五月癸酉,京都大风,拔南郊道梓树九十六枚。

七年八月丙寅,京都大风拔树。

元初二年二月癸亥,京都大风拔树。

六年夏四月,沛国、勃海大风,拔树三万余枚。

延光二年三月丙申,河东、颍川大风拔树。

六月壬午,郡国十一大风拔树。

是时,安帝亲谗,曲直不分。

三年,京都及郡国三十六大风拔树。

灵帝建宁二年四月癸巳,京都大风雨雹,拔郊道树十围已上百余枚。

其后晨迎气黄郊,道于雒水西桥,逢暴风雨,道卤簿车或发盖,百官沾濡,还,不至郊;使有司行礼。

迎气西郊,亦壹如此。

中平五年六月丙寅,大风拔树。

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右扶风大风,发屋拔木。

中兴以来,脂夜之妖无录者。

章帝七八年间,郡县大螟伤稼,语在《鲁恭传》,而纪不录也。

是时,章帝用窦皇后谗,害宋、梁二贵人,废皇太子。

灵帝熹平四年六月,弘农,三辅螟虫为害。

是时,灵帝用中常侍曹节等谗言,禁锢海内清英之士,谓之党人。

中平二年七月,三辅螟虫为害。

明帝永平十八年,牛疫死。

是岁,遣窦固等征西域,置都护、戊己校尉。

固等适还而西域叛,杀都护陈睦、戊己校尉关宠。

于是大怒,欲复发兴讨,会秋明帝崩,是思心不容也。

章帝建初四年冬,京都牛大疫。

是时,窦皇后以宋贵人子为太子,宠幸,令人求伺贵人过隙,以谗毁之。

章帝不知窦太后不善,厥咎F178也。

或曰,是年六月马太后崩,士功非时兴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五行四-译文

地震山崩地陷大风拔树螟牛疫

《五行传》说:‘建造宫室,装饰台榭,内部淫乱,冒犯亲戚,侮辱父兄,那么庄稼就长不好。’这是说土地失去了它的本性,因此发生了灾害。

又说道:‘思考的问题不被接受,这就是不圣。它的罪过是阴霾,它的惩罚是持续的风,它的极端是凶短折。这时会有脂夜之妖,这时会有华孽,这时会有牛祸,这时会有心腹之疴,这时会有黄眚、黄祥,只有金、水、木、火与土相冲。’华孽,刘歆解释为蠃虫的灾害,属于螟虫一类。

世祖建武二十二年九月,全国四十二个郡国发生地震,南阳特别严重,地裂压死了人。之后武溪的蛮夷反叛,成为敌寇,到了南郡,调发荆州各郡的兵,派遣武威将军刘尚去攻击,结果被蛮夷包围,又调发兵去支援,刘尚最终被消灭。

章帝建初元年三月甲寅,山阳、东平发生地震。

和帝永元四年六月丙辰,全国有十三个郡国发生地震。《春秋汉含孳》说:‘女主当权,臣子控制命令,那么地会震动,叛乱也会发生,山会崩塌,土地会陷落。’那时,窦太后摄政,她的哥哥窦宪专权,因此会受到灾祸。五天后,皇帝下诏收回窦宪的印信和绶带,窦宪和他的兄弟回到封国,都被逼迫自杀。

五年二月戊午,陇西发生地震。儒者认为,土地是阴性的,应该保持安静。现在却越过了阴性的职责,专注于阳性的政治,所以应该有震动作为回应。

七年九月癸卯,京都发生地震。儒者认为,如果太监没有阳刚之气,就像女人一样。那时,和帝与中常侍郑众密谋夺取窦家的权力,和帝对他表示感激,因此任用他,并且宠幸常侍蔡伦,两人开始共同掌握权力。

九年三月庚辰,陇西发生地震。闰月,塞外的羌人侵犯边塞,杀害和掠夺官吏百姓,派征西将军刘尚去攻击他们。

安帝永初元年,全国有十八个郡国发生地震。李固说:‘土地是阴性的,按照法理应该保持安静。现在却越过了阴性的职责,专注于阳性的政治,所以应该有震动作为回应。’那时,邓太后摄政专权,直到建光年间,太后去世,安帝才得以掌握政权,于是阴性的势力都取得了胜利,西羌扰乱了夏朝,连续十多年。

二年,全国有十二个郡国发生地震。三年十二月辛酉,全国有九个郡国发生地震。四年三月癸巳,全国有四个郡国发生地震。五年正月丙戌,全国有十个郡国发生地震。七年正月壬寅,二月丙午,全国有十八个郡国发生地震。

元初元年,全国有十五个郡国发生地震。二年十一月庚申,全国有十个郡国发生地震。三年二月,全国有十个郡国发生地震。十一月癸卯,全国有九个郡国发生地震。四年,全国有十三个郡国发生地震。五年,全国有十四个郡国发生地震。六年二月乙巳,京都和全国四十二个郡国发生地震,有的地方地裂,涌出地下水,毁坏了城郭和民房,压死了人。冬天,全国有八个郡国发生地震。

永宁元年,全国有二十三个郡国发生地震。

建光元年九月己丑,全国有三十五个郡国发生地震,有的地方地裂,毁坏了城郭和民房,压死了人。那时,安帝不能明察,相信宫人和阿母圣等人的谗言,破坏了邓太后的家族,于是只听信圣和中常侍,中常侍江京、樊丰等都得以掌握权力。

延光元年七月癸卯,京都和全国有十三个郡国发生地震。九月戊申,全国有二十七个郡国发生地震。二年,京都和全国有三十个郡国发生地震。三年,京都和全国有二十三个郡国发生地震。那时,因为谗言被免职的太尉杨震,废黜了太子。四年十一月丁巳,京都和全国有十六个郡国发生地震。那时,安帝已经去世,阎太后摄政,她的兄弟阎显等共同掌权,于是废黜了安帝的儿子。还征召了各国王子,他们还没有到达,中黄门就杀了阎显兄弟。

顺帝永建三年正月丙子,京都和汉阳发生地震。汉阳的房屋倒塌,压死了人,地裂涌出地下水。那时,顺帝的母亲宋娥和中常侍张昉等人掌握权力。

阳嘉二年四月己亥,京都发生地震,那时,宋娥被封为山阳君。四年十二月甲寅,京都发生地震。

永和二年四月丙申,京都发生地震。那时,宋娥构陷诬告,五月事情败露,被收回印信,回到乡里。十一月丁卯,京都发生地震。那时,太尉王龚因为中常侍张昉等人专权,想要上奏请求诛杀他们,当时王龚的宗亲有人用杨震的事迹劝阻他。

三年二月乙亥,京都、金城、陇西发生地震,裂开,城郭、房屋大多毁坏,压死了人。闰月己酉,京都发生地震。十月,西羌两千多骑兵进入金城塞,给凉州带来了灾难。四年三月乙亥,京都发生地震。五年二月戍申,京都发生地震。

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有六个地方发生地震。从去年九月到四月,一共有一百八十次地震,山谷裂开,毁坏了寺庙,伤害了人和物。三月,护羌校尉赵冲被叛乱的胡人所杀。九月丙午,京都发生地震。那时,顺帝去世,梁太后摄政,想要为顺帝修建陵墓,规模奢侈,毁坏了许多官吏和百姓的坟墓。尚书栾巴进谏,太后非常生气。癸卯,下诏将栾巴逮捕入狱,想要杀了他。丙午,地震,于是太后放出了栾巴,免了他的官职。

桓帝建和元年四月庚寅,京都发生地震。九月丁卯,京都发生地震。那时,梁太后摄政,她的哥哥梁冀掌握权力。到和平元年,太后去世,但梁冀仍然掌握政权,直到延熹二年,才被诛灭。三年九月己卯,地震,庚寅又震。

元嘉元年十一月辛巳,京都发生地震。二年正月丙辰,京都发生地震。十月乙亥,京都发生地震。

永兴二年二月癸卯,京都发生地震。

永寿二年十二月,京都发生地震。

延熹四年,京都、右扶风、凉州发生地震。五年五月乙亥,京都发生地震。那时,桓帝和中常侍单超等人密谋诛杀梁冀,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并让他们掌握权力。又因为邓皇后本来是小人,行为无常,只要有姿色,就被立为皇后,后来因为坚持邪术被废黜,忧郁而死。八年九月丁未,京都发生地震。

灵帝建宁四年二月癸卯,地震。那时,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掌握权力。

熹平二年六月,地震。六年十月辛丑,地震。

光和元年二月辛未,地震。四月丙辰,地震。灵帝时宦官专权。

二年三月,京兆发生地震。三年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酒泉表氏地有八十多次震动,涌出地下水,城中的官府、寺庙和民房都倒塌了。县迁移到其他地方,重新筑城。

献帝初平二年六月丙戌,地震。

兴平元年六月丁丑,地震。

和帝永元元年七月,会稽南山山体崩塌。会稽,位于南方的著名大山。京房在《易传》中说:‘山崩,是阴气压倒了阳气,弱者战胜了强者。’刘尚认为山阳代表君主,水阴代表百姓;君主之道崩坏,百姓就会失去依靠。刘歆认为山崩就像松弛一样。那时,窦太后代理朝政,她的兄弟窦宪独揽大权。永元七年七月,赵国易阳发生地裂。京房在《易传》中说:‘地裂,意味着臣子们分离,不愿意相互支持。’那时,南匈奴的部众发生分裂,汉朝军队追击讨伐。永元十二年夏天,闰四月戊辰日,南郡秭归山崩塌,填塞了溪流,造成百余人死亡。第二年冬天,巫蛮夷叛乱,朝廷派遣使者招募荆州官吏和百姓一万多人去讨伐他们。

元兴元年五月癸酉日,右扶风雍地发生地裂。此后,西羌大规模侵扰凉州。

殇帝延平元年五月壬辰日,河东垣山崩塌。那时,邓太后独揽朝政。秋天八月,殇帝去世。

安帝永初元年六月丁巳日,河东杨地发生陷落,东西长一百四十步,南北宽一百二十步,深三丈五尺。永初六年六月壬辰日,豫章员谿原山崩塌,共有六十三处。

元初元年三月己卯日,日南地发生地裂,长一百八十二里。此后三年正月,苍梧、郁林、合浦盗贼纷纷起事,抢劫官吏和百姓。元初二年六月,河南雒阳新城发生地裂。

延光二年七月,丹阳山崩塌四十七处。延光三年六月庚午日,巴都阆中山崩塌。延光四年十月丙午日,蜀郡越巂山崩塌,造成四百余人死亡。丙午日,是皇帝祭祀日。那时,阎太后代理朝政。延光四年十一月,中黄门孙程等人杀死江京,立顺帝,诛杀阎后的兄弟,第二年,阎后去世。

顺帝阳嘉二年六月丁丑日,雒阳宣德亭地发生陷落,长八十五丈,靠近郊外。当时,李固根据天文现象预测,认为‘阴气专横,将有分裂的迹象,之所以附近郊城,是上天通过现象来警示陛下。’那时宋娥和中常侍各自争权,后来中常侍张逵、蘧政与大将军梁商争权,有人散布流言,想要陷害梁商。

桓帝建和元年四月,郡国六地发生地裂,水涌出,井水溢出,破坏寺庙房屋,造成人员伤亡。那时,梁太后代理朝政,她的兄弟梁冀无辜杀害李固、杜乔。建和三年,郡国五地发生山崩。

和平元年七月,广汉梓潼山发生山崩。

永兴二年六月,东海朐山发生山崩。冬天十二月,泰山、琅邪盗贼纷纷起事。

永寿三年七月,河东地发生地裂。那时,梁皇后兄长梁冀掌权,桓帝想要自由,内心对此感到忧虑。

延熹元年七月乙巳日,左冯翊云阳地发生地裂。延熹三年五月甲戌日,汉中山发生山崩。那时,皇帝宠爱中常侍单超等人。延熹四年六月庚子日,泰山、博尤来山发生断裂。延熹八年六月丙辰日,缑氏地发生地裂。

永康元年五月丙午日,雒阳高平永寿亭、上党泫氏地分别发生地裂。那时,朝臣担心中常侍王甫等人专权。冬天,桓帝去世。第二年,窦氏等人想要诛杀常侍、黄山,但没有成功,反而被他们所杀。

灵帝建宁四年五月,河东地发生地裂十二处,裂缝长十里一百七十步,宽的超过三十步,深不见底。

和帝永元五年五月戊寅日,南阳地区刮起大风,拔起树木。

安帝永初元年,刮起大风,拔起树木。那时,邓太后代理朝政,因为清河王子年纪小,被称为精耳,所以立他为帝,这就是安帝。没有立皇太子胜,认为安帝贤明,一定会感激邓氏;后来安帝被亲信诬陷,废除了邓氏,使得郡县官员处于极度紧张状态,死亡的有八九人,家庭被破坏。这就是所谓的瞉霿。此后,西羌在凉州大乱十多年。永初二年六月,京都及郡国发生四十次大风,拔起树木。永初三年五月癸酉日,京都刮起大风,拔起南郊道梓树九十六棵。永初七年八月丙寅日,京都刮起大风,拔起树木。

元初二年二月癸亥日,京都刮起大风,拔起树木。元初六年夏天四月,沛国、勃海刮起大风,拔起三万余棵树木。

延光二年三月丙申日,河东、颍川刮起大风,拔起树木。延光二年六月壬午日,郡国十一地刮起大风,拔起树木。那时,安帝被亲信诬陷,是非不分。

延光三年,京都及郡国发生三十六次大风,拔起树木。

灵帝建宁二年四月癸巳日,京都刮起大风雨雹,拔起郊道树木一百多棵。此后,早晨迎接节气,在雒水西桥的路上,遇到暴风雨,卤簿车上的盖子被掀开,百官被淋湿,返回时未能到达郊外;让官员代为行礼。迎接节气在西郊,也是这样。

中平五年六月丙寅日,刮起大风,拔起树木。

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右扶风刮起大风,掀翻房屋,拔起树木。

中兴以来,夜晚出现的怪异现象没有记录。

章帝七八年间,郡县发生大螟虫灾害,记载在《鲁恭传》中,但正史没有记载。那时,章帝听信窦皇后的谗言,陷害宋、梁两位贵人,废除了皇太子。

灵帝熹平四年六月,弘农、三辅地区螟虫为害。那时,灵帝听信中常侍曹节的谗言,禁止国内有才能的人,称他们为党人。

中平二年七月,三辅地区螟虫为害。

明帝永平十八年,牛疫流行,死亡。那年,派遣窦固等人征讨西域,设立都护、戊己校尉。窦固等人刚回来,西域就叛乱,杀害都护陈睦、戊己校尉关宠。于是,朝廷大怒,想要再次发动讨伐,恰逢秋天明帝去世,这种愤怒的心情无法平息。

章帝建初四年冬天,京都发生牛疫。那时,窦皇后以宋贵人的儿子为太子,宠爱他,派人寻找宋贵人的过错,诬陷她。章帝不知道窦太后不好,这是他的错误。有人说,那年六月马太后去世,士功非时兴起的原因。

章帝建初四年冬天,京都发生牛疫。那时,窦皇后以宋贵人的儿子为太子,宠爱他,派人寻找宋贵人的过错,诬陷她。章帝不知道窦太后不好,这是他的错误。有人说,那年六月马太后去世,士功非时兴起的原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五行四-注解

地震:指地壳的震动,根据古代五行学说,地震是地德失其性所致的灾害。

山崩:山崩指的是山体因地质变化等原因突然塌陷的现象。

地陷:地面因地质原因或人为挖掘等原因突然下陷的现象。

大风:指风力极大的自然现象,古人认为大风是自然界的一种异常现象。

拔树:指风力强大到能够将树木连根拔起。

螟牛疫:螟,指一种食草昆虫的幼虫,牛疫则是牛类受到疫病侵袭。

五行传:古代五行学说的著作,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这五种元素构成了世界。

宫室:古代的住宅建筑,泛指宫殿、房屋。

台榭: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高台和亭阁。

内淫乱:指宫廷内部的淫乱行为。

犯亲戚:指对亲戚的不敬或侵犯。

侮父兄:指对父亲和兄长的侮辱。

稼穑:指耕种和收获,泛指农业生产。

思心不容:思心不容是指内心无法容忍。

不圣:指不符合圣人的道德标准。

厥咎:指罪责、咎由。

霿:指阴云密布,天气阴沉。

恒风:指持续的风,即不断的风。

短折:指寿命短促,早逝。

脂夜之妖:脂夜之妖是指夜晚出现的奇异现象。

华孽:指植物病虫害,如螟虫等。

牛祸:指牛类受到灾害,如疫病等。

心腹之疴:指身体内部的疾病。

黄眚、黄祥:指黄色的灾异现象,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沴土:指五行中的土受到其他四行的影响。

郡国:郡国是古代行政区划,相当于今天的省。

武谿蛮夷:指居住在武谿地区的少数民族。

寇害:指侵扰和危害。

南郡:古代中国的郡名,位于今湖北省南部。

武威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刘尚:刘尚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对于山崩的解释是山阳代表君主,水阴代表百姓,君主道崩坏意味着百姓失去依靠。

山阳、东平:古代郡名,位于今山东省东部和河南省南部。

女主盛,臣制命:指女性掌权,臣子掌握决策权。

畔震起,山崩沦:指叛乱发生,山崩地裂。

窦太后:窦太后是东汉和帝的母亲,她在和帝年幼时曾摄政。

窦宪:窦宪是窦太后的侄子,他在窦太后摄政期间专权。

陇西:古代郡名,位于今甘肃省东南部。

懦说民安土者也:指懦弱的人认为民众安于土地。

奄官无阳施:指太监没有阳刚之气。

中常侍:古代官职,掌管宫廷内务。

郑众:古代人物,曾任中常侍。

窦氏:窦氏指的是窦皇后及其家族。

安帝:东汉皇帝,名刘祜。

邓太后:邓太后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太后,她在殇帝和安帝时期摄政。

阴类并胜:指阴性的势力占据上风。

西羌:西羌是古代居住在中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夏:指夏朝,古代中国的一个朝代。

汉阳:古代郡名,位于今湖北省西部。

宋娥:宋娥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女性,与宦官有争斗。

中常侍张昉:古代人物,曾任中常侍。

杨震:古代人物,东汉名臣,以刚正不阿著称。

梁太后:梁太后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太后,她在桓帝时期摄政。

梁冀:东汉权臣,专权跋扈。

凉州:古代州名,位于今甘肃省一带。

护羌校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羌族事务。

赵冲:古代人物,曾任护羌校尉。

曹节、王甫:古代人物,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跋扈。

单超:古代人物,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跋扈。

邓皇后:东汉皇帝邓绥的女儿,后被废黜。

中黄门:古代官职,掌管宫廷内务。

阎太后:阎太后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太后,她在顺帝时期摄政。

阎显:东汉权臣,专权跋扈。

凉州部郡:指凉州地区的郡县。

护羌校尉赵冲:古代人物,曾任护羌校尉。

桓帝:桓帝是东汉时期的一位皇帝。

元嘉:东汉年号。

永兴:东汉年号。

永寿:东汉年号。

延熹:东汉年号。

光和:东汉年号。

献帝:东汉末年皇帝,名刘协。

初平:东汉末年年号。

和帝永元元年:和帝是东汉的一位皇帝,永元元年指的是公元89年,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和政变。

会稽南山:会稽南山指的是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南部的会稽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京房《易传》:京房是西汉时期的易学家,他的《易传》是研究《易经》的重要著作。

阴乘阳,弱胜强也:这是京房在《易传》中关于山崩的解释,认为山崩是阴气压制阳气,弱者战胜强者的象征。

刘歆:刘歆是西汉末年的一位学者,他认为山崩如同松弛,意味着某种不稳定。

地裂:地裂指的是地壳发生断裂,形成裂缝的现象。

南单于:南单于是匈奴的一个分支,东汉时期居住在中国北方。

闰四月戊辰:闰四月指的是农历中因历法调整而增加的一个月,戊辰是干支纪年中的一个日期。

南郡秭归:南郡和秭归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

巫蛮夷:巫蛮夷指的是古代居住在巫山地区的少数民族。

元兴元年:元兴元年指的是公元105年。

右扶风:右扶风是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殇帝延平元年:殇帝延平元年指的是公元106年。

河东垣山:河东垣山位于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

安帝永初元年:安帝永初元年指的是公元107年。

河东杨地:河东杨地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豫章员谿原山:豫章员谿原山位于今天的江西省。

日南地坼:日南地坼指的是日南郡地区发生地裂,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

苍梧、郁林、合浦:这三个地名分别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

河南雒阳新城:河南雒阳新城指的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丹阳山:丹阳山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

巴都阆中山:巴都阆中山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蜀郡越巂山:蜀郡越巂山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中黄门孙程:中黄门是东汉时期的宫廷官职,孙程是其中的一位官员。

顺帝阳嘉二年:顺帝阳嘉二年指的是公元133年。

雒阳宣德亭:雒阳宣德亭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李固:李固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杀害。

张逵:张逵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宦官,与梁商争权。

梁商:梁商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大将军,因权力斗争被陷害。

广汉梓潼山:广汉梓潼山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东海朐山:东海朐山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泰山、琅邪:泰山和琅邪是古代地名,分别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和安徽省。

河东地裂:河东地裂指的是今天的山西省发生地裂。

左冯翊云阳:左冯翊云阳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汉中山:汉中山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泰山、博尤来山:泰山和博尤来山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缑氏地裂:缑氏地裂指的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雒阳高平永寿亭:雒阳高平永寿亭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上党泫氏地:上党泫氏地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中常侍王甫:中常侍是东汉时期的宫廷官职,王甫是其中的一位宦官。

桓帝建和元年:桓帝建和元年指的是公元147年。

郡国六:郡国六指的是六个郡国。

梁皇后:梁皇后是东汉时期的一位皇后,她的兄弟梁冀掌握实权。

和平元年:和平元年指的是公元150年。

梁皇后兄冀:梁皇后兄冀指的是梁冀,他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权臣。

延熹元年:延熹元年指的是公元158年。

明年:明年指的是下一年。

常侍:常侍是东汉时期的宫廷官职,负责侍奉皇帝。

黄山:黄山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宦官。

灵帝建宁四年:灵帝建宁四年指的是公元170年。

南阳大风:南阳大风指的是发生在南阳地区的大风。

清河王子:清河王子指的是清河王刘庆,他是东汉安帝的侄子。

精耳:精耳是清河王刘庆的别称。

皇太子胜:皇太子胜是安帝的长子,因故未能立为太子。

瞉霿:瞉霿是古代对自然灾害的一种描述,意指天象异常。

京都:京都指的是东汉的都城洛阳。

沛国、勃海:沛国和勃海是古代地名,分别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和河北省。

迎气:迎气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用于迎接吉祥之气。

雒水:雒水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道卤簿车:道卤簿车是指皇帝出行时的仪仗车。

百官:百官指的是朝廷中的官员。

献帝初平四年:献帝初平四年指的是公元193年。

章帝七八年间:章帝七八年间指的是东汉章帝在位期间,大约是公元76年至88年。

郡县大螟伤稼:郡县大螟伤稼指的是螟虫灾害严重,损害了庄稼。

鲁恭传:鲁恭传是《后汉书》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鲁恭的事迹。

窦皇后:窦皇后是东汉章帝的皇后。

宋、梁二贵人:宋、梁二贵人是指章帝的两位贵嫔,被窦皇后所害。

皇太子:皇太子是指帝位的继承人。

党人:党人是指东汉末年因政治斗争而被禁锢的士人。

明帝永平十八年:明帝永平十八年指的是公元75年。

窦固:窦固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将领,曾征讨西域。

西域:西域是指古代中国西部边疆地区。

戊己校尉:戊己校尉是古代西域地区的官职。

陈睦:陈睦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将领,在征讨西域时被杀。

关宠:关宠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将领,在征讨西域时被杀。

马太后:马太后是东汉章帝的母亲。

士功非时兴故也:士功非时兴故也是指士人的功绩不是因时机不当而兴起的原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五行四-评注

和帝永元元年七月,会稽南山崩。会稽,南方大名山也。京房《易传》曰:‘山崩,阴乘阳,弱胜强也。’刘尚以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君道崩坏,百姓失所也。刘歆以为崩犹弛也。

这段古文描绘了和帝永元元年七月,会稽南山发生山崩的事件。会稽山作为南方的大名山,其山崩被视为一种不祥之兆。京房在《易传》中提到山崩象征着阴盛阳衰,弱者胜过强者。刘尚认为山阳代表君主,水阴代表百姓,山崩预示着君主之道崩坏,百姓将失去依靠。刘歆则认为山崩如同松弛,意味着某种松懈或失控的状态。这些解读都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神秘主义解释,以及将自然现象与政治事件相联系的传统观念。

是时,窦太后摄政,兄窦宪专权。七年七月,赵国易阳地裂。京房《易传》曰:‘地裂者,臣下分离,不肯相从也。’是时,南单于众乖离,汉军追讨。

这段文字提到了窦太后摄政和窦宪专权的历史背景,以及同年赵国易阳地裂的事件。京房在《易传》中解释地裂为臣下分离,不愿服从的象征。当时南单于的部众发生分裂,汉军进行追讨。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和民族矛盾,以及将自然现象与政治事件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十二年夏,闰四月戊辰,南郡秭归山高四百丈崩,填溪,杀百余人。明年冬,巫蛮夷反,遣使募荆州吏民万余人击之。

这段文字描述了南郡秭归山崩和巫蛮夷反叛的事件。山崩导致溪流堵塞,造成人员伤亡。次年冬天,巫蛮夷反叛,汉朝派遣使者招募荆州吏民万人进行讨伐。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和对政治事件的敏感性。

元兴元年五月癸酉,右扶风雍地裂。是后西羌大寇凉州。

这段文字记载了元兴元年右扶风雍地裂的事件,随后西羌对凉州的大规模侵扰。这一记载揭示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安全形势和民族矛盾的严重性,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现象与政治事件之间的关联。

殇帝延平元年五月壬辰,河东垣山崩。是时,邓太后专政。秋八月,殇帝崩。

这段文字描述了殇帝延平元年河东垣山崩和邓太后专政的历史背景。山崩与殇帝的死亡似乎有一定的关联,暗示了政治动荡和政权更迭的不确定性。

安帝永初元年六月丁巳,河东杨地陷。东西百四十步,南北百二十步,深三丈五尺。六年六月壬辰,豫章员谿原山崩,各六十三所。

这段文字记录了安帝永初元年河东杨地陷和豫章员谿原山崩的事件。地陷和山崩的规模之大,反映了当时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同时也揭示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和对政治事件的敏感。

元初元年三月己卯,日南地坼,长百八十二里。其后三年正月,苍梧、郁林、合浦盗贼群起,劫掠吏民。二年六月,河南雒阳新城地裂。

这段文字描述了元初元年日南地裂和随后的盗贼群起事件,以及河南雒阳新城地裂的情况。地裂和盗贼事件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治安的恶化。

延光二年七月,丹阳山崩四十七所。三年六月庚午,巴都阆中山崩。四年十月丙午,蜀郡越巂山崩,杀四百余人。丙午,天子会日也。是时,阎太后摄政。其十一月,中黄门孙程等杀江京,立顺帝,诛阎后兄弟,明年,阎后崩。

这段文字详细记录了延光二年至四年的一系列山崩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变动。山崩事件与政治权力的更迭相互交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不稳定性。

顺帝阳嘉二年六月丁丑,雒阳宣德亭地坼,长八十五丈,近郊地。时,李固时策,以为‘阴类专恣,将有分离之象,所以附郊城者,是上帝示象以诫陛下也。’是时宋娥及中常侍各用权分争,后中常侍张逵、蘧政与大将军梁商争权,为商作飞语,欲陷之。

这段文字描述了顺帝阳嘉二年雒阳宣德亭地裂的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斗争。李固的分析认为地裂是上帝的警示,预示着政治上的分离和不稳定。同时,文中也揭示了当时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阴谋。

桓帝建和元年四月,郡国六地裂,水涌出,井溢,坏寺屋,杀人。时,梁太后摄政,兄冀枉杀李固、杜乔。

这段文字记载了桓帝建和元年郡国多地地裂、水涌、井溢等自然灾害,以及梁太后摄政和兄长梁冀的暴政。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不稳定。

和平元年七月,广汉梓潼山崩。

这段文字简单记录了和平元年广汉梓潼山崩的事件,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关注。

永兴二年六月,东海朐山崩。冬十二月,泰山、琅邪盗贼群起。

这段文字描述了永兴二年东海朐山崩和泰山、琅邪盗贼群起的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治安的恶化。

永寿三年七月,河东地裂。时,梁皇后兄冀秉政,桓帝欲自由,内患之。

这段文字记载了永寿三年河东地裂的事件,以及梁皇后兄长冀的专权和桓帝的内心忧虑。地裂事件与政治权力的斗争相互交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不稳定性。

延熹元年七月乙巳,左冯翊云阳地裂。三年五月甲戌,汉中山崩。是时上宠恣中常侍单超等。

这段文字描述了延熹元年左冯翊云阳地裂和汉中山崩的事件,以及当时皇帝宠信中常侍单超等人的情况。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

四年六月庚子,泰山、博尤来山判解。八年六月丙辰,缑氏地裂。

这段文字记录了泰山、博尤来山判解和缑氏地裂的事件,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关注。

永康元年五月丙午,雒阳高平永寿亭、上党泫氏地各裂。是时,朝臣患中常侍王甫等专恣。

这段文字描述了永康元年雒阳高平永寿亭和上党泫氏地裂的事件,以及朝臣对中常侍王甫等人专权的担忧。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

冬,桓帝崩。明年,窦氏等欲诛常侍、黄山,不果,更为所诛。

这段文字记载了桓帝的死亡和窦氏等人试图诛杀常侍、黄山的失败,以及最终窦氏等人被诛杀的情况。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动荡和权力的斗争。

灵帝建宁四年五月,河东地裂十二处,裂合长十里百七十步,广者三十余步,深不见底。

这段文字描述了灵帝建宁四年河东地裂的严重情况,反映了当时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和帝永元五年五月戊寅,南阳大风,拔树木。

这段文字记录了和帝永元五年南阳大风的灾害,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关注。

安帝永初元年,大风拔树。是时,邓太后摄政,以清河王子年少,号精耳,故立之,是为安帝。不立皇太子胜,以为安帝贤,必当德邓氏也;后安帝亲谗,废免邓氏,令郡具迫切,死者八九人,家至破坏。此为瞉霿也。

这段文字描述了安帝永初元年大风的灾害,以及邓太后摄政和安帝的立储问题。安帝废免邓氏的事件反映了当时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腐败。

是后西羌亦大乱凉州十有余年。二年六月,京都及郡国四十大风拔树。三年五月癸酉,京都大风,拔南郊道梓树九十六枚。七年八月丙寅,京都大风拔树。

这段文字记录了西羌在凉州大乱和京都地区多次大风拔树的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元初二年二月癸亥,京都大风拔树。六年夏四月,沛国、勃海大风,拔树三万余枚。

这段文字描述了元初二年和六年京都及沛国、勃海地区的大风拔树事件,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关注。

延光二年三月丙申,河东、颍川大风拔树。六月壬午,郡国十一大风拔树。是时,安帝亲谗,曲直不分。

这段文字记录了延光二年河东、颍川地区的大风拔树事件,以及安帝亲信谗言,导致政治腐败的情况。

三年,京都及郡国三十六大风拔树。

这段文字描述了京都及郡国地区的大风拔树事件,反映了当时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灵帝建宁二年四月癸巳,京都大风雨雹,拔郊道树十围已上百余枚。其后晨迎气黄郊,道于雒水西桥,逢暴风雨,道卤簿车或发盖,百官沾濡,还,不至郊;使有司行礼。

这段文字描述了灵帝建宁二年京都大风雨雹的事件,以及百官在迎气黄郊时遭遇的暴风雨。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迎气西郊,亦壹如此。

这段文字强调了迎气西郊时遭遇的暴风雨事件,与迎气黄郊时的相似性,进一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自然灾害的频繁。

中平五年六月丙寅,大风拔树。

这段文字记录了中平五年京都地区的大风拔树事件,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关注。

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右扶风大风,发屋拔木。

这段文字描述了献帝初平四年右扶风地区的大风灾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中兴以来,脂夜之妖无录者。

这段文字提到了中兴以来没有记录的脂夜之妖,暗示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灾害的频繁。

章帝七八年间,郡县大螟伤稼,语在《鲁恭传》,而纪不录也。

这段文字提到了章帝七八年间郡县大螟虫灾害,但《鲁恭传》中没有记录,反映了当时对灾害记录的不完整。

是时,章帝用窦皇后谗,害宋、梁二贵人,废皇太子。

这段文字描述了章帝时期窦皇后谗言害宋、梁二贵人和废皇太子的事件,反映了当时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腐败。

灵帝熹平四年六月,弘农,三辅螟虫为害。

这段文字描述了灵帝熹平四年弘农、三辅地区螟虫灾害,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困难。

是时,灵帝用中常侍曹节等谗言,禁锢海内清英之士,谓之党人。

这段文字描述了灵帝时期中常侍曹节等人利用谗言禁锢清英之士,并称之为党人,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

中平二年七月,三辅螟虫为害。

这段文字描述了中平二年三辅地区螟虫灾害,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困难。

明帝永平十八年,牛疫死。是岁,遣窦固等征西域,置都护、戊己校尉。固等适还而西域叛,杀都护陈睦、戊己校尉关宠。

这段文字描述了明帝永平十八年牛疫和西域叛乱的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

于是大怒,欲复发兴讨,会秋明帝崩,是思心不容也。

这段文字描述了明帝对西域叛乱的愤怒和欲再次征讨的决心,但由于明帝的去世而未能实现。

章帝建初四年冬,京都牛大疫。

这段文字描述了章帝建初四年京都地区的牛疫灾害,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困难。

是时,窦皇后以宋贵人子为太子,宠幸,令人求伺贵人过隙,以谗毁之。

这段文字描述了窦皇后宠幸宋贵人子并将其立为太子,但随后利用谗言陷害宋贵人的事件,反映了当时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腐败。

章帝不知窦太后不善,厥咎F178也。

这段文字提到了章帝对窦太后的不善行为不知情,暗示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信息的封闭。

或曰,是年六月马太后崩,士功非时兴故也。

这段文字提到了马太后在同年六月去世,暗示了士功非时兴可能与马太后的去世有关,反映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人事变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五行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31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