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范晔为《后汉书》一书的主要编纂者,书中详细记载了东汉的历史,尤其关注了汉朝最后几位帝王及其治国、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宜。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约5世纪)。
内容简要:《后汉书》是范晔根据史料所编纂的东汉史书,全面记载了东汉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通过讲述东汉的兴起、发展与衰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后汉书》不仅详细描写了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的过程,还关注了东汉的治国方略与官员任职制度。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以及政治腐败对国家衰退的影响。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后汉书》为后世研究东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五行五-原文
射妖龙蛇孽马祸人痾人化死复生疫投蜺
《五行传》曰:“皇之不极,是谓不建。厥咎眊,厥罚恒阴,厥极弱,时则有射妖,时则有龙蛇之孽,时则有马祸,时则有下人伐上之疴,则时有日月乱行,星辰逆行。”皇,君也。极,中也。眊,不明也。说云:“此沴天也。不言沴天者,至尊之辞也。《春秋》“王师败绩”,以自败为文。
恒阴,中兴以来无录者。
灵帝光和中,雒阳男子夜龙以弓箭射北阙,吏收考问,辞“居贫负责,无所聊生,因买弓箭以射”。近射妖也。其后车骑将军何苗,与兄大将军进部兵还相猜疑,对相攻击,战于阙下。苗死兵败,杀数千人,雒阳宫室内人烧尽。
安帝延光三年,济南言黄龙见历城,琅邪言黄龙见诸。是时安帝听谗,免太尉杨震,震自杀。又帝独有一子,以为太子,信谗废之。是皇不中,故有龙孽,是时多用佞媚,故以为瑞应。明年正月,东郡又言黄龙二见濮阳。
桓帝延熹七年六月壬子,河内野王山上有龙死,长可数十丈。襄楷以为夫龙者为帝王瑞,《易》论大人。天凤中,黄山宫有死龙,汉兵诛莽而世祖复兴,此易代之征也。至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代汉。
永康元年八月,巴郡言黄龙见。时,吏傅坚以郡欲上言,内白事以为走卒戏语,不可。太守不听,尝见坚语云:“时,民以天热,欲就池浴,见池水浊,因戏相恐,‘此中有黄龙’,语遂行人间。闻郡欲以为美,故言。”时,史以书帝纪。桓帝时政治衰缺,而在所多言瑞应,皆此类也。又先儒言:瑞兴非时,则为妖孽。而民讹言生龙语,皆龙薛也。
熹平元年四月甲午,青蛇见御坐上。是时,灵帝委任宦者,王室微弱。
更始二年二月,发雒阳,欲入长安,司直李松奉引,车奔,触北宫铁柱门,三马皆死。马祸也。时,更始失道,将亡。
桓帝延熹五年四月,惊马与逸象突人宫殿。近马祸也。是时,桓帝政衰缺。
灵帝光和元年,司徒长史冯巡马生人。京房《易传》曰:“上亡天子,诸侯相伐,厥妖马生人。”后冯巡迁甘陵相,黄巾初起,为所残杀,而国家亦四面受敌。其后关东州郡各举义兵,卒相攻伐,天子西移,王政隔塞。其占与京房同。
光和中,雒阳水西桥民马逸走,遂啮杀人。是时,公卿大臣及左右数有被诛者。
安帝永初元年十一月戊子,民转相惊走,弃什物,去庐舍。
灵帝建宁三年春,河内妇食夫,河南夫食妇。
熹平二年六月,雒阳民讹言虎贲寺东壁中有黄人,形容须眉良是,观者数万,省内悉出,道路断绝。到中平元年二月,张角兄弟起兵冀州,自号黄天。三十六万,四面出和,将帅星布,吏士外属,因其疲餧,牵而胜之。
光和元年五月壬午,何人白衣欲入德阳门,辞“我梁伯夏,教我上殿为天子”。中黄门桓贤等呼门吏仆射,欲收缚何人。吏未到,须臾还走,求索不得,不知姓名。时,蔡邕以成帝时男子王褒绛衣入宫,上前殿非常室,曰“天帝令我居此”,后王莽篡位。今此与成帝时相似而有异,被服不同,又未入云龙门而觉,称梁伯夏,皆轻于言。以往况今,将有狂狡之人,欲为王氏之谋,其事不成。其后张角称黄天作乱,竟破坏。
二年,雒阳上西门外女子生兒,两头,异肩共胸,俱前向,以为不祥,堕地弃之。自此之后,朝廷霿乱,政在私门,上下无别,二头之象。后董卓戮太后,被以不孝之名,放废天子,后复害之。汉元以来,祸莫逾此。
四年,魏郡男子张博送铁卢诣太官,博上书室殿山居屋后宫禁,落屋欢呼。上收缚考问,辞“忽不自觉知。”
中平元年六月壬申,雒阳男子刘仓居上西门外,妻生男,两头共身。
灵帝时,江夏黄氏之母,浴而化为鼋,入于深渊,其后时出见。初浴簪一银钗,及见,犹在其首。
献帝初平中,长沙有人姓桓氏,死,棺敛月余,其母闻棺中声,发之,遂生。占曰:“至阴为阳,下人为上。”其后曹公由庶士起。
建安四年二月,武陵充县女子李娥,年六十余,物故,以其家杉木槥敛,瘗于城外数里上。已十四日,有行闻其冢中有声,便语其家。家往视闻声,便发出,遂活。
七年,越巂有男化为女子。时,周群上言,哀帝时亦有此异,将有易代之事。至二十五年,献帝封于山阳。
建安中,女子生男,两头共身。
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会稽大疫。
延光四年冬,京都大疫。
桓帝元嘉元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大疫。
延熹四年正月,大疫。
灵帝建宁四年三月,大疫。
熹平二年正月,大疫。
光和二年春,大疫。
五年二月,大疫。
中平二年正月,大疫。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讯,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
上问蔡邕,对曰:所谓天投蜺者也。不见足尾,不得称龙。
《易龙》曰:‘蜺之比无德,以色亲也。’
《潜潭巴》曰:‘虹出,后妃阴胁王者。’
又曰:‘五色迭至,照于宫殿,有兵革之事。’
《演孔图》曰:‘天子外苦兵,威内夺,臣无忠,则天投蜺。’
变不空生,占不空言。
先是,立皇后何氏。
皇后每斋,常谒祖庙,辄有变异,不得谒。
中平元年,黄巾贼张角等立三十六方,起兵烧郡国,山东七州,处处应角。
遣兵外讨角等,内使皇后二兄为大将统兵。
其年,宫车晏驾,皇后摄政,二兄秉权。
谴让帝母永乐后,令自杀。
阴呼并州牧董卓,欲共诛中官。
中官逆杀大将军进,兵相攻讨,京都战者塞道。
皇太后母子遂为太尉卓等所废黜,皆死。
天下之败,兵先兴于宫省,外延海内。
二三十岁,其殃祸起自何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五行五-译文
射妖龙蛇孽马祸人痾人化死复生疫投蜺《五行传》说:‘皇帝不能保持中正,这就是不建立。其咎在于不明,其罚是恒阴,其极是弱,这时就会有射妖出现,这时就会有龙蛇的灾害,这时就会有马祸,这时就会有下人攻击上位的疾病,这时就会有日月乱行,星辰逆行。’皇,指的是君王。极,指的是中正。眊,指的是不明。有人说:“这是天灾。不说天灾,是因为这是至高无上的言语。《春秋》中‘王师败绩’,是指自己败给自己。”
恒阴,自中兴以来没有记载。
灵帝光和年间,洛阳男子夜里用弓箭射北阙,官吏逮捕审问,他说是‘因为贫穷负责,无以为生,所以买弓箭来射’。这是最近的射妖事件。之后车骑将军何苗,与兄大将军何进互相猜疑,互相攻击,在宫阙下战斗。何苗战死,军队溃败,杀死数千人,洛阳宫内的人都烧光了。
安帝延光三年,济南有人说黄龙出现在历城,琅邪有人说黄龙出现在诸城。这时安帝听信谗言,免去了太尉杨震的职务,杨震自杀。皇帝只有一个儿子,认为他是太子,听信谗言废黜了他。这就是皇不中正,所以有龙灾,这时多用谄媚之词,所以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明年正月,东郡又说黄龙两次出现在濮阳。
桓帝延熹七年六月壬子,河内野王山上有一条龙死了,长可达数十丈。襄楷认为龙是帝王的吉祥物,《易经》中说大人。天凤年间,黄山宫有一条龙死了,汉兵诛杀王莽后,光武帝复兴,这是改朝换代的征兆。到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取代了汉朝。
永康元年八月,巴郡有人说黄龙出现。当时,官吏傅坚想上报郡里,内部有人认为是走卒的戏言,不可信。太守不听,曾经对傅坚说:‘现在,民众因为天气热,想去池塘洗澡,看到池水浑浊,就互相开玩笑说“这池子里有黄龙”,这话就传开了。听说郡里想把它当作好事上报,所以这么说。’当时,史官记录皇帝的纪事。桓帝时政治衰败,而在所记载的吉祥征兆,都是这类事情。又先儒说:吉祥出现不合时宜,就是妖孽。而民众的谣言中生出龙的说法,都是龙妖。
熹平元年四月甲午,青蛇出现在御座上。这时,灵帝任用宦官,王室衰微。
更始二年二月,出发去洛阳,想要进入长安,司直李松引领,车马奔跑,撞到北宫铁柱门上,三匹马都死了。这是马祸。当时,更始失道,将要灭亡。
桓帝延熹五年四月,惊马和逃逸的象冲入宫殿。这是最近的马祸。这时,桓帝政治衰败。
灵帝光和元年,司徒长史冯巡的马生人。京房《易经传》说:‘皇上失去天子之位,诸侯互相攻打,其妖孽是马生人。’后来冯巡升任甘陵相,黄巾起义初起,他被杀害,国家四面受敌。之后关东州郡各自起兵,最终互相攻打,天子西迁,王政被阻隔。其占卜与京房相同。
光和中,洛阳水西桥的民马逃走,咬死了人。这时,公卿大臣和左右数人被诛杀。
安帝永初元年十一月戊子,民众互相惊慌逃走,丢弃了物品,离开了住所。
灵帝建宁三年春,河内妇人吃掉了她的丈夫,河南的丈夫吃掉了他的妻子。
熹平二年六月,洛阳民众传言虎贲寺东墙中有黄人,形容须眉都很清晰,观看的人有数万,宫内的人都出来了,道路被截断。到中平元年二月,张角兄弟在冀州起兵,自称为黄天。三十六万人,四面出击,将帅星布,官吏士兵都加入了他们,趁着他们的疲惫和饥饿,将其牵制并战胜。
光和元年五月壬午,有人穿着白衣想要进入德阳门,说是‘我是梁伯夏,有人教我上殿成为天子’。中黄门桓贤等人呼叫门吏仆射,想要逮捕这个人。官吏还没到,他很快就跑了,寻找不到,不知道名字。当时,蔡邕在成帝时,有男子王褒穿着绛衣进入宫中,走上前殿非常室,说“天帝让我住在这里”,后来王莽篡位。现在这件事与成帝时相似却不同,衣服不同,又没有进入云龙门就被人发现,称梁伯夏,都是轻率之言。以此类推现在,将有狂妄狡诈的人,想要为王莽的家族策划,但事情不会成功。之后张角称黄天作乱,最终破坏了秩序。
二年,洛阳上西门外的女子生了一个两头婴儿,异肩共胸,都朝前看,被认为是凶兆,生下来就丢弃了。从此之后,朝廷混乱,政权掌握在私人手中,上下没有分别,这就是二头婴儿的象征。后来董卓杀害了太后,被以不孝之名,废黜了天子,后来又害死了他。自汉元以来,没有比这更大的灾祸。
四年,魏郡男子张博送铁卢到太官,张博上书室殿山居屋后宫禁地,拆毁房屋欢呼。皇帝将其逮捕审问,他说是‘突然不自觉’。
中平元年六月壬申,洛阳男子刘仓住在上西门外,他的妻子生了一个两头婴儿。
灵帝时,江夏黄氏的母亲,洗澡时变成了鼋,进入深渊,之后时常出现。最初洗澡时头上插着一根银钗,等到出现时,银钗还在她头上。
献帝初平年间,长沙有人姓桓,死后,棺材被收敛了一个多月,他的母亲听到棺材里有声音,打开棺材,他就复活了。占卜说:‘至阴变为阳,下人变为上人。’之后曹操从庶民起家。
建安四年二月,武陵充县女子李娥,六十多岁,去世,用她家的杉木棺材收敛,埋在城外几里处。过了十四天,有行人听到坟墓里有声音,就告诉了她的家人。家人去看,听到声音,就挖出来,她就复活了。
七年,越巂有一个男子变成了女子。当时,周群上奏说,哀帝时也有这种异象,将有改朝换代的事情。到二十五年,献帝被封在山阳。
建安年间,女子生了一个男婴,两头共身。
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会稽发生大瘟疫。
延光四年冬,京都发生大瘟疫。
桓帝元嘉元年正月,京都发生大瘟疫。二月,九江、庐江发生大瘟疫。
延熹四年正月,发生大瘟疫。
灵帝建宁四年三月,发生大瘟疫。
熹平二年正月,发生大瘟疫。
光和二年春,发生大瘟疫。
五年二月,发生大瘟疫。
中平二年正月,发生大瘟疫。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发生大瘟疫。
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这一天,有一团黑色的气体落在北宫温明殿的东庭中,那黑色就像车篷一样,突然升起并剧烈震动,身体呈现出五种颜色,有头部,身体长度有十几丈,形状像龙。
皇帝询问蔡邕,蔡邕回答说:这就是所谓的天降蜺。因为看不到它的脚和尾巴,所以不能称之为龙。《易经》中关于龙的篇章说:‘蜺与无德之人亲近,是因为它们的颜色相似。’《潜潭巴》中说:‘彩虹出现,意味着皇后对皇帝有不利的影响。’又说:‘五种颜色的光芒交替出现,照耀在宫殿上,预示着会有战争。’《演孔图》中说:‘如果天子在外面遭受战争之苦,内部权力被削弱,大臣不忠诚,那么天就会降下蜺。’变化不会无故发生,占卜也不会无故言说。
在此之前,立了何氏为皇后。皇后每次斋戒时,都想去拜谒祖庙,但总是发生异常现象,无法成行。
中平元年,黄巾贼张角等人建立了三十六方势力,起兵焚烧郡国,山东七州的各个地方都响应了张角。
朝廷派兵去讨伐张角等人,同时在内部让皇后的两个哥哥担任大将,统领军队。
那一年,皇帝驾崩,皇后临时代理朝政,两个哥哥掌握了大权。皇后责备皇帝的母亲永乐太后,命令她自杀。
皇后暗中召唤并州牧董卓,想要共同诛杀宦官。
宦官们反叛,杀害了大将军进,双方开始互相攻伐,京都的道路被战火阻断。
皇太后和她的儿子因此被太尉董卓等人废黜,最终都死了。
天下的衰败,战争首先在皇宫内爆发,然后蔓延到全国各地。
二十到三十岁之间,这场灾难的根源起始于何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五行五-注解
皇:指皇帝,古代对君主的尊称。
极:指中心,引申为正道、准则。
眊:视力模糊,比喻不明智、不清晰。
射妖:指用弓箭射杀妖怪,古代认为这是消除灾异的一种方式。
龙蛇之孽:指龙蛇作乱,古代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常与天灾人祸相联系。
马祸:指马引起的灾难,如马奔跑失控等。
下人伐上之疴:指地位低的人攻击地位高的人,疴指疾病,这里比喻政治动荡。
日月乱行:指日月运行出现异常,古代认为是天象异常,预示着灾异。
星辰逆行:指星辰运行方向与常规相反,古代认为是天象异常,预示着灾异。
恒阴:指持续不断的阴雨天气,古代认为是天灾的表现。
沴天:指天象不正常,出现异常现象。
王师败绩:指王师的失败,古代常用此词形容军队的惨败。
黄龙:古代认为黄龙是吉祥的象征,但有时也用来指代灾异。
马生人:指马生出了人,古代认为是妖孽,预示着国家将有大乱。
龙薛:指龙的形象,这里指谣言或讹传。
白衣:指穿白衣的人,古代认为白衣是丧服,这里指不吉之人。
两头共身:指出生时有两个头,身体共用,古代认为是怪异现象,不祥之兆。
两头之象:指两个头共一个身体,这里比喻政治混乱,国家动荡。
不祥:指不吉利,不正常。
易代:指朝代更替。
黄巾:指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因头裹黄巾而得名。
狂狡之人:指狂妄狡诈的人。
王氏:指王莽,新朝的建立者。
疫:指传染病,古代称为疫病。
大疫:指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造成大量死亡。
灵帝光和元年:光和元年是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即公元178年。
六月丁丑:丁丑是中国古代的干支纪日,这里指的是六月的第六天。
北宫温明殿:北宫是东汉皇宫的一部分,温明殿是北宫中的主要殿堂之一。
黑气:在古代文献中,黑气通常指的是不祥之兆,如异常的云气或气象现象。
蜺:蜺是古代对彩虹的一种称呼,也指虹霓。
《易龙》:《易龙》可能是古代某部关于《易经》中龙象的注释或解读。
《潜潭巴》:《潜潭巴》可能是古代某部地理或气象方面的书籍。
《演孔图》:《演孔图》可能是古代某部关于儒家思想或孔子形象的书籍。
皇后何氏:何皇后是东汉灵帝的皇后,何进是其兄。
斋:斋是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通常指清心寡欲、禁食以示虔诚。
祖庙:祖庙是供奉祖先的庙宇。
黄巾贼张角: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张角是起义军的领袖。
宫车晏驾:宫车晏驾是指皇帝去世的委婉说法。
摄政:摄政是指皇帝年幼或不能处理政务时,由他人代为处理国家大事。
永乐后:永乐后是东汉灵帝的母亲,姓邓。
中官:中官是指宫廷中的宦官。
大将军进:大将军进可能是指东汉末年的名将何进,他曾试图平息宦官专权。
并州牧董卓:董卓是东汉末年的权臣,曾任并州牧。
废黜:废黜是指剥夺某人官职或地位。
海内:海内是指天下,全国范围。
何氏:何氏指的是何皇后及其家族,此处指何皇后家族的衰败导致国家动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五行五-评注
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讯,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
此段描述了一场神秘的天象事件,黑气堕地,形状如车盖,身有五色,疑似龙形。这种天象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象征着天意的不满和警示。
上问蔡邕,对曰:所谓天投蜺者也。不见足尾,不得称龙。
蔡邕的回答揭示了这一现象的真实含义,他认为这是天投蜺,即天空中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没有足尾,不能称之为龙。这里的蜺,指的是彩虹,象征着天意的变化。
《易龙》曰:‘蜺之比无德,以色亲也。’
引用《易龙》的说法,指出彩虹的出现与无德之人有关,这里的“色亲”可能指的是彩虹的颜色亲近于某些人的品德,暗示了道德的沦丧。
《潜潭巴》曰:‘虹出,后妃阴胁王者。’
《潜潭巴》中的记载进一步说明了彩虹出现可能预示着后宫的干预,威胁到君主的地位,这里的“阴胁”可能指的是后宫势力对皇权的挑战。
‘五色迭至,照于宫殿,有兵革之事。’
此句描述了五色之光照耀宫殿,预示着将有兵革之事发生,这里的“兵革”指的是战争,暗示了国家将面临动荡。
《演孔图》曰:‘天子外苦兵,威内夺,臣无忠,则天投蜺。’
《演孔图》的解释指出,天子如果在外受到战争的困扰,在内失去威信,臣子不忠诚,天就会投下蜺,这是对天子统治能力的质疑。
“变不空生,占不空言。”
这句话强调了天象变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实际意义,是对未来的预测。
“先是,立皇后何氏。皇后每斋,常谒祖庙,辄有变异,不得谒。”
这段描述了皇后何氏的行为及其后果,她每次斋戒时去祖庙,都会出现异常现象,无法完成祭拜,这可能暗示了她的行为引起了天的不满。
“中平元年,黄巾贼张角等立三十六方,起兵烧郡国,山东七州,处处应角。”
这里提到了黄巾起义,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对东汉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遣兵外讨角等,内使皇后二兄为大将统兵。”
朝廷为了镇压起义,派遣军队讨伐,同时让皇后的大哥担任大将,这反映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其年,宫车晏驾,皇后摄政,二兄秉权。”
皇帝去世后,皇后临朝摄政,其兄掌握实权,这标志着宫廷权力的转移。
“谴让帝母永乐后,令自杀。阴呼并州牧董卓,欲共诛中官。”
皇后为了巩固权力,甚至不惜杀害皇帝的母亲,并密谋联合外地的董卓来消灭朝廷中的宦官势力。
“中官逆杀大将军进,兵相攻讨,京都战者塞道。”
宦官势力反击,大将军进被杀,双方军队相互攻伐,导致京都道路堵塞。
“皇太后母子遂为太尉卓等所废黜,皆死。”
皇太后和她的儿子被太尉董卓废黜并杀害,这是宫廷权力斗争的又一悲剧。
“天下之败,兵先兴于宫省,外延海内。”
整个国家的衰败,首先从宫廷开始,随后蔓延至全国。
“二三十岁,其殃祸起自何氏。”
这段话总结了整个事件的根源,认为祸害始于何皇后,反映了宫廷内部矛盾对国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