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五行三

作者: 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范晔为《后汉书》一书的主要编纂者,书中详细记载了东汉的历史,尤其关注了汉朝最后几位帝王及其治国、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宜。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约5世纪)。

内容简要:《后汉书》是范晔根据史料所编纂的东汉史书,全面记载了东汉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通过讲述东汉的兴起、发展与衰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后汉书》不仅详细描写了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的过程,还关注了东汉的治国方略与官员任职制度。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以及政治腐败对国家衰退的影响。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后汉书》为后世研究东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五行三-原文

大水水变色大寒雹冬雷山鸣鱼孽蝗

《五行传》曰:‘简宗庙,不祷祠,废祭祀,逆天时,则水不润下’谓水失其性而为灾也。

又曰:‘听之不聪,是谓不谋。厥咎急,厥罚恒寒,厥极贫。时则有鼓妖,时则有鱼孽,时则有豕祸,时则有耳疴,时则有黑眚、 黑祥, 惟火沴水。’

鱼孽,刘歆传以为介虫之孽,谓蝗属也。

和帝永元元年七月,郡国九大水,伤稼。

京房《易传》曰:‘颛事有知,诛罚绝理,厥灾水。其水也,雨杀人,陨霜,大风,天黄。饥而不损,兹谓泰,厥水水杀人。辟遏有德,兹谓狂,厥水水流杀人,已水则地生虫。归狱不解,兹谓追非,厥水寒杀人。追诛不解,兹谓不理,厥水五谷不收。大败不解,兹谓皆阴,厥水流入国邑,陨霜杀谷。’

是时,和帝幼,窦太后摄政,其兄窦宪干事,及宪诸弟皆贵显,并作威虣虐,尝所怨恨,辄任客杀之。其后窦氏诛灭。

十二年六月,颍川大水,伤稼。

是时,和帝幸邓贵人,阴有欲废阴后之意,阴后亦怀恚怨。

一曰,先是恭怀皇后葬礼有阙,窦太后崩后,乃改殡梁后,葬西陵,征舅三人皆为列侯,位特进,赏赐累千金。

殇帝延平元年五月,郡国三十七大水,伤稼。

董仲舒曰:‘水者,阴气盛也。’

是时,帝在襁抱,邓太后专政。

安帝永初元年冬十月辛酉,河南新城山水虣出,突坏民田,坏处泉水出,深三丈。

是时司空周章等以邓太后不立皇太子胜而立清河王子,故谋欲废置。

十一月,事觉,章等被诛。

是年郡国四十一水出,漂没民人。

‘《谶》曰:‘水者,纯阴之精也。阴气盛洋溢者,小人专制擅权,妒疾贤者,依公结私,侵乘君子,小人席胜,失怀得志,故涌水为灾。’

二年,大水。

三年,大水。

四年,大水。

五年,大水。

六年,河东池水变色,皆赤如血。

是时,邓太后犹专政。

延光三年,大水,流杀民人,伤苗稼。

是时安帝信江京、樊丰及阿母王圣等谗言,免太尉杨震,废皇太子。

质帝本初元年五月,海水溢乐安、北海,溺杀人、物。

是时帝幼,梁太后专政。

桓帝建和二年七月,京师大水。

去年冬,梁冀枉杀故太尉李固、杜乔。

三年八月,京都大水。

是时,梁太后犹专政。

永兴元年秋,河水溢,漂害人、物。

二年六月,彭城泗水增长,逆流。

永寿元年六月,雒水溢至津阳城门,漂流人、物。

是时梁皇后兄冀秉政,疾害忠直,威权震主。

后遂诛灭。

延熹八年四月,济北河水清。

九年四月,济阴、东郡、济北、平原河水清。

襄楷上言:‘河者诸侯之象,清者阳明之征,岂独诸侯有规京都计邪?’

其明年,宫车晏驾,征解犊亭侯为汉嗣,即尊位,是为孝灵皇帝。

永康元年八月,六州大水,勃海海溢,没杀人。

是时,桓帝奢侈淫祀,其十一月崩,无嗣。

灵帝建宁四年二月,河水清。

五月,山水大出,漂坏庐舍五百余家。

熹平二年六月,东莱、北海海水溢出,漂没人物。

三年秋,雒水出。

四年夏,郡国三水,伤害秋稼。

光和六年秋,金城河溢,水出二十余里。

中平五年,郡国六水大出。

献帝建安二年九月,汉水流,害民人。

是时,天下大乱。

十八年六月,大水。

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溢流,害民人。

庶征之恒寒。

灵帝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

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风如冬时。

和帝永元五年六月,郡国三雨雹,大如鸡子。

是时,和帝用酷吏周纡为司隶校尉,刑诛深刻。

安帝永初元年,雨雹。

二年,雨雹,大如鸡子。

三年,雨雹,大如雁子,伤稼。

刘向以为雹,阴胁阳也。

是时邓太后以阴专阳政。

元初四年六月戊辰,郡国三雨雹,大如杅杯及鸡子,杀六畜。

延光元年四月,郡国二十一雨雹,大如鸡子,伤稼。

是时,安帝信谗,无辜死者多。

三年,雨雹,大如鸡子。

桓帝延熹四年五月己卯,京都雨雹,大如鸡子。

是时,桓帝诛杀过差,又宠小人。

七年五月己丑,京都雨雹。

是时,皇后邓氏僭侈,骄恣专幸。

明年废,以忧死,其家皆诛。

灵帝建宁二年四月,雨雹。

四年五月,河东雨雹。

光和四年六月,雨雹,大如鸡子。

是时,常侍、黄门用权。

中平二年四月庚戌,雨雹,伤稼。

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右扶风雹如斗。

和帝元兴元年冬十一月壬午,郡国四冬雷。

是时,皇子数不遂,皆隐之民间。

是岁,宫车晏驾,殇帝生百余日,立以为君;帝兄有疾,封为平原王,卒,皆夭无嗣。

殇帝延平元年九月乙亥,陈留雷,有石陨地四。

安帝永初六年十月丙戌,郡六冬雷。

七年十月戊子,郡国三冬雷。

元初元年十月癸巳,郡国三冬雷。

三年十月辛亥,汝南、乐浪冬雷。

四年十月辛酉,郡国五冬雷。

六年十月丙子,郡国五冬雷。

永宁元年十月,郡国七冬雷。

建光元年十月,郡国七冬雷。

延光四年,郡国十九冬雷。

是时,太后摄政,上无所与。

太后既崩,阿母王圣及皇后兄阎显兄弟更秉威权,上遂不亲万机,从容宽仁任臣下。

桓帝建和三年六月乙卯,雷震宪陵寝屋。

先是梁太后听兄冀枉杀李固、杜乔。

灵帝熹平六年冬十月,东莱冬雷。

中平四年十二月晦,雨水,大雷电。

雹。

献帝初平三年五月丙申,无云而雷。

四年五月癸酉,无云而雷。

建安七八年中,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大鸣如牛呴声,积数年。

后豫章贼攻没醴陵县,杀略吏民。

灵帝熹平二年,东莱海出大鱼二枚,长八九丈,高二丈余。

明年,中山王暢、任城王博并薨。

和帝永元四年,蝗。

八年五月,河内、陈留蝗。

九月,京都蝗。

九年,蝗从夏至秋。

先是,西羌数反,遣将军将北军五校征之。

安帝永初四年夏,蝗。

是时,西羌寇乱,军众征距,连十余年。

五年夏,九州蝗。

六年三月,去蝗处复蝗子生。

七年夏,蝗。

元初元年夏,郡国五蝗。

二年夏,郡国二十蝗。

延光元年六月,郡国蝗。

顺帝永建五年,郡国十二蝗。

是时,鲜卑寇朔方,用众征之。

永和元年秋七月。

去年冬,乌桓寇沙南,用众征之。

桓帝永兴元年七月,郡国三十二蝗。

是时,梁冀秉政无谋宪,苟贪权作虐。

二年六月,京都蝗。

永寿三年六月,京都蝗。

延熹元年五月,京都蝗。

灵帝熹平六年夏,七州蝗。

先是,鲜卑前后三十余犯塞。

是岁,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使匈奴中郎将臧旻将南单于以下,三道并出讨鲜卑。

大司农经用不足,殷敛郡国,以给军粮。

三将无功,还者少半。

光和元年诏策问曰:‘连年蝗虫至冬踊,其咎焉在?’

蔡邕对曰:‘臣闻《易传》曰:‘大作不时,天降灾,厥咎蝗虫来。’《河图秘征篇》曰:‘帝贪则政暴而吏酷,酷则诛深必杀,主蝗虫。’蝗虫,贪苛之所致也。’

是时,百官迁徙,皆私上礼西园以为府。

献帝兴平元年夏,大蝗。

是时,天下大乱。

建安二年五月,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五行三-译文

大水使水变色,大寒时下雹,冬天雷声震动山岭,鱼产怪异,蝗虫肆虐。

《五行传》说:‘简化宗庙,不进行祈祷,废弃祭祀,违背天时,那么水就不会滋润大地。’这是说水失去了它的本性,变成了灾害。

又说:‘听而不聪,这是不谋。其罪过急迫,其惩罚是持续的寒冷,其极端是贫穷。有时会有鼓妖,有时会有鱼产怪异,有时会有猪的灾害,有时会有耳病,有时会有黑灾、黑祥,只有火能克制水。’鱼产怪异,刘歆传认为是介虫的灾害,即蝗虫。

和帝永元元年七月,郡国发生九次大水,损害了庄稼。京房《易传》说:‘专权有知,诛罚无理,其灾害是水。这种水,会降雨杀人,降霜,大风,天空发黄。饥荒而不减损,这叫做泰,其水会杀人。阻挡有德之人,这叫做狂,其水会流杀人,已经流过的水会让地生虫。追责不解,这叫做追非,其水会让五谷不收。大败不解,这叫做皆阴,其水会流入国都,降霜杀谷。’那时,和帝年幼,窦太后辅政,她的哥哥窦宪掌权,以及他的弟弟们都显贵,他们滥用权力,对曾经怨恨的人,就雇佣刺客去杀他们。后来窦家被诛灭。

十二年六月,颍川发生大水,损害了庄稼。那时,和帝宠爱邓贵人,暗中想要废黜阴皇后。阴皇后也心怀怨恨。一说,在此之前恭怀皇后的葬礼有遗漏,窦太后去世后,才改葬梁皇后,葬在西陵,征召三位舅舅都封为列侯,地位特进,赏赐累计千金。

殇帝延平元年五月,郡国发生三十七次大水,损害了庄稼。董仲舒说:‘水是阴气盛的表现。’那时,皇帝年幼,邓太后专权。

安帝永初元年冬十月辛酉,河南新城山水涌出,冲毁民田,冲毁处泉水涌出,深三丈。那时司空周章等人因为邓太后不立皇太子胜而立清河王子,所以密谋要废立。十一月,事情败露,周章等人被杀。那年郡国发生四十一处水灾,冲走淹没民人。《谶》说:‘水是纯阴之精华。阴气盛而弥漫,小人专制擅权,嫉妒贤者,依公结私,侵凌君子,小人得志,失去怀恨,所以水灾频发。’

二年,发生大水。三年,发生大水。四年,发生大水。五年,发生大水。六年,河东池水变色,都像血一样红。那时,邓太后仍然专权。

延光三年,发生大水,流杀民人,损害了苗稼。那时,安帝相信江京、樊丰及阿母王圣等人的谗言,免去了太尉杨震的职务,废黜了皇太子。

质帝本初元年五月,海水溢出乐安、北海,淹死人和物。那时皇帝年幼,梁太后专权。

桓帝建和二年七月,京城发生大水。去年冬天,梁冀无辜杀害了前太尉李固、杜乔。三年八月,京都发生大水。那时,梁太后仍然专权。

永兴元年秋,河水溢出,漂害人和物。二年六月,彭城泗水上涨,逆流。

永寿元年六月,洛水溢至津阳城门,漂流人和物。那时,梁皇后兄长梁冀掌权,疾恨忠直,威权震主。后来他被诛灭。

延熹八年四月,济北河水清澈。九年四月,济阴、东郡、济北、平原河水清澈。襄楷上奏说:‘河是诸侯的象征,清澈是阳明的征兆,难道只有诸侯有计划京都吗?’第二年,皇帝驾崩,征召解犊亭侯为汉嗣,即位,这就是孝灵皇帝。

永康元年八月,六州发生大水,勃海海溢,淹死人和物。那时,桓帝奢侈淫祀,十一月驾崩,没有嗣子。

灵帝建宁四年二月,河水清澈。五月,山水大量涌出,冲毁五百余户人家。

熹平二年六月,东莱、北海海水溢出,漂流人和物。三年秋天,洛水溢出。四年夏天,郡国发生三次水灾,损害了秋收。

光和六年秋天,金城河溢出,水流出二十余里。

中平五年,郡国发生六次水灾。

献帝建安二年九月,汉水泛滥,损害了民人。那时,天下大乱。十八年六月,发生大水。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溢出,损害了民人。

庶征之恒寒。

灵帝光和六年冬天,大寒,北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一尺多。

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风像冬天一样。

和帝永元五年六月,郡国发生三次雨雹,雹子大如鸡蛋。那时,和帝任用酷吏周纡为司隶校尉,刑罚残酷。

安帝永初元年,下雹。二年,下雹,雹子大如鸡蛋。三年,下雹,雹子大如雁子,损害了庄稼。刘向认为雹是阴制约阳。那时,邓太后以阴制约阳政。

元初四年六月戊辰,郡国发生三次雨雹,雹子大如杯和鸡蛋,杀死六畜。

延光元年四月,郡国发生二十一处雨雹,雹子大如鸡蛋,损害了庄稼。那时,安帝听信谗言,无辜而死的人很多。三年,下雹,雹子大如鸡蛋。

桓帝延熹四年五月己卯,京城下雹,雹子大如鸡蛋。那时,桓帝诛杀过多,又宠爱小人。七年五月己丑,京城下雹。那时,皇后邓氏奢侈,骄纵专权。第二年被废,因忧而死,其家都被诛灭。

灵帝建宁二年四月,下雹。四年五月,河东下雹。

光和四年六月,下雹,雹子大如鸡蛋。那时,常侍、黄门用权。

中平二年四月庚戌,下雹,损害了庄稼。

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右扶风下雹,雹子如斗。

和帝元兴元年冬十一月壬午,郡国发生四次冬雷。那时,皇子多次不顺利,都在民间隐居。那年,皇帝驾崩,殇帝出生百余日,立为君主;皇帝的哥哥有病,封为平原王,去世,都早逝无嗣。

殇帝延平元年九月乙亥,陈留发生雷,有石头从天而降。

安帝永初六年十月丙戌,郡国发生六次冬雷。七年十月戊子,郡国发生三次冬雷。

元初元年十月癸巳,郡国发生三次冬雷。三年十月辛亥,汝南、乐浪发生冬雷。四年十月辛酉,郡国发生五次冬雷。六年十月丙子,郡国发生五次冬雷。

永宁元年十月,郡国发生七次冬雷。

建光元年十月,郡国发生七次冬雷。

延光四年,郡国发生十九次冬雷。那时,太后辅政,皇帝无所作为。太后去世后,阿母王圣及皇后兄阎显兄弟再次掌权,皇帝于是不亲自处理国家大事,放纵宽仁,任用臣下。

桓帝建和三年六月乙卯,雷震动了宪陵寝屋。在此之前,梁太后听信兄长梁冀无辜杀害李固、杜乔。

灵帝熹平六年冬天十月,东莱发生冬雷。

中平四年十二月三十日,下雨,大雷电,下雹。

建安七八年之间,长沙郡的醴陵县有一座大山,经常发出像牛叫的声音,这种现象持续了数年。后来,豫章的贼人攻占了醴陵县,杀害了官吏和百姓。

灵帝熹平二年,东莱海中出现了两条大鱼,每条鱼长八九丈,高两丈多。第二年,中山王刘畅和任城王刘博都去世了。

和帝永元四年,发生了蝗灾。永元八年五月,河内和陈留地区发生蝗灾。九月,京都地区发生蝗灾。永元九年,蝗灾从夏天持续到秋天。在此之前,西羌多次反叛,朝廷派遣将军率领北军五校去征讨。

安帝永初四年夏天,发生了蝗灾。那时,西羌侵扰叛乱,军队多次出征抵抗,持续了十多年。永初五年夏天,全国九个州都发生了蝗灾。永初六年三月,蝗虫消失的地方又生出了蝗虫的幼虫。永初七年夏天,又发生了蝗灾。元初元年夏天,全国有五个郡国发生了蝗灾。元初二年夏天,全国有二十个郡国发生了蝗灾。

延光元年六月,全国各地的郡国都发生了蝗灾。

顺帝永建五年,全国有十二个郡国发生了蝗灾。那时,鲜卑侵犯朔方,朝廷动用大量兵力去征讨。

永和元年秋天七月,偃师地区发生了蝗灾。去年冬天,乌桓侵犯沙南,朝廷动用兵力去征讨。

桓帝永兴元年七月,全国有三十二个郡国发生了蝗灾。那时,梁冀掌握朝政,没有治国谋略,只顾贪权作威作福。永兴二年六月,京都地区发生了蝗灾。

永寿三年六月,京都地区又发生了蝗灾。

延熹元年五月,京都地区发生了蝗灾。

灵帝熹平六年夏天,全国有七个州发生了蝗灾。在此之前,鲜卑前后三十多次侵犯边塞。那一年,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使匈奴中郎将臧旻率领南单于以下的人,分三路同时出兵讨伐鲜卑。大司农因为经费不足,对郡国进行勒索,以供应军粮。三位将领都没有取得战功,返回的人不到一半。

光和元年,皇帝下诏询问:‘连年蝗虫到冬天数量激增,原因在哪里?’蔡邕回答说:‘我听说《易经》传中说:“大规模的劳作不合时宜,天会降下灾害,其罪责就是蝗虫的来临。”在《河图秘征篇》中提到:“皇帝贪婪则政治暴虐,官吏残酷,残酷则刑罚深重必导致杀戮,这就是蝗虫的出现。”蝗虫的出现是贪婪和苛刻导致的。’那时,百官都私自向上级送礼,西园成为他们的府邸。

献帝兴平元年夏天,发生了大蝗灾。那时,天下大乱。

建安二年五月,又发生了蝗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五行三-注解

大水:指规模巨大的洪水,常用来形容水灾的严重程度。

水变色:指水体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可能是由于污染或某种自然现象导致的。

大寒:指非常寒冷的天气,超出了一般冬季的寒冷程度。

雹:指天气中降落的冰块,大小不等,常造成农作物损害。

冬雷:指在冬季出现的雷声,这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

山鸣:指山体发出响声,可能是山崩或地震的前兆。

鱼孽:指鱼类大量繁殖或异常死亡,古代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蝗:蝗虫,一种食草昆虫,常引发灾害。

五行传:指古代关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学说。

简宗庙:指简化或忽视对宗庙的祭祀。

不祷祠:指不进行祈祷或祭祀活动。

废祭祀:指废弃或停止祭祀仪式。

逆天时:指违背自然规律或天时。

水不润下:指水失去了滋润万物的特性,导致水灾。

听之不聪:指听力不灵敏,比喻听政不明。

不谋:指不谋划,不准备。

厥咎:指罪责,指责任。

厥罚:指惩罚,指上天给予的惩罚。

恒寒:指持续寒冷的天气。

厥极贫:指极度贫穷。

鼓妖:指鼓声异常,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豕祸:指猪瘟或其他与猪有关的灾害。

耳疴:指耳朵的疾病。

黑眚:指眼睛的疾病,也比喻灾难。

黑祥:指不祥之兆,特别是与黑色有关的。

火沴水:指火与水相冲,古代认为是不吉利的。

介虫:指甲壳类昆虫,如蝗虫。

和帝永元元年:指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

郡国九大水:指全国有九个郡国发生了大水。

伤稼:指农作物受到损害。

京房《易传》:指东汉易学家京房所著的《易传》。

颛事有知:指专权行事且有知见。

诛罚绝理:指诛杀和惩罚没有道理。

其水也:指这种水灾。

雨杀人:指雨水导致人死亡。

陨霜:指降霜,可能指霜冻天气。

大风:指强烈的风。

天黄:指天空呈现黄色,可能指沙尘暴或雾霾。

饥而不损:指饥荒但农作物没有损失。

兹谓泰:指这种情况称为太。

厥水水杀人:指这种水灾导致人死亡。

辟遏有德:指阻止有德行的人。

兹谓狂:指这种情况称为狂。

厥水水流杀人:指这种水灾导致水流杀人。

已水则地生虫:指水退后地面出现虫害。

归狱不解:指案件无法解决。

兹谓追非:指这种情况称为追非。

厥水寒杀人:指这种水灾导致寒冷杀人。

追诛不解:指追查和惩罚没有结果。

兹谓不理:指这种情况称为不理。

厥水五谷不收:指这种水灾导致五谷不收。

大败不解:指大败无法解决。

兹谓皆阴:指这种情况称为皆阴。

厥水流入国邑:指水灾流入国都。

陨霜杀谷:指霜冻杀死谷物。

窦太后:指东汉和帝的母亲窦太后。

窦宪:指东汉权臣窦宪。

窦氏:指窦氏家族。

颍川:指东汉颍川郡,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阴后:指东汉和帝的皇后阴氏。

恭怀皇后:指东汉和帝的生母恭怀皇后。

梁后:指东汉和帝的继母梁后。

西陵:指东汉和帝继母梁后的陵墓所在地。

列侯:指古代的贵族封号。

特进:指特殊的进爵,古代的一种荣誉。

赏赐累千金:指赏赐的财物累计价值千金。

殇帝延平元年:指东汉殇帝延平元年,即公元106年。

董仲舒:指西汉思想家董仲舒。

襁抱:指婴儿时期。

邓太后:指东汉时期的邓太后。

司空周章:指东汉官员周章。

皇太子胜:指东汉和帝的太子刘胜。

清河王子:指东汉和帝的弟弟清河王刘祜。

谋欲废置:指密谋废立太子。

《谶》:指古代的一种预言性质的文献。

纯阴之精:指纯阴之气。

小人专制擅权:指小人专权。

依公结私:指利用公事结交私情。

侵乘君子:指侵犯君子。

小人席胜:指小人占据优势。

失怀得志:指失去怀恨之心,得到满足。

涌水为灾:指水灾发生。

河东池水变色:指河东地区的池塘水变色。

赤如血:指水色像血一样红。

延光三年:指东汉延光三年,即公元124年。

江京:指东汉宦官江京。

樊丰:指东汉宦官樊丰。

阿母王圣:指东汉宦官王圣的母亲。

质帝本初元年:指东汉质帝本初元年,即公元145年。

乐安:指东汉乐安郡,今山东省乐陵市一带。

北海:指北海郡,今山东省德州市一带。

梁太后:指东汉时期的梁太后。

桓帝建和二年:指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即公元148年。

梁冀:梁冀:东汉末年的权臣。

李固:指东汉名臣李固。

杜乔:指东汉名臣杜乔。

京师大水:指东汉京师洛阳发生大水。

永兴元年:指东汉永兴元年,即公元153年。

河水溢:指河水泛滥。

彭城泗水:指彭城地区的泗水。

雒水:指洛水,古代黄河的支流。

津阳城门:指洛阳市的津阳城门。

梁皇后:指东汉梁皇后。

冀秉政:指梁皇后兄长冀掌握政权。

疾害忠直:指梁皇后兄长冀憎恨忠直之人。

威权震主:指梁皇后兄长冀的威权震慑君主。

征解犊亭侯:指东汉的侯爵解犊亭侯。

孝灵皇帝:指东汉灵帝刘宏。

六州大水:指全国有六个州发生了大水。

勃海海溢:指勃海地区的海水泛滥。

无嗣:指没有后代。

河水清:指河水清澈。

诸侯之象:指诸侯王的象征。

阳明之征:指光明之征兆。

宫车晏驾:指皇帝去世。

汉嗣:指汉朝的继承人。

永康元年:指东汉永康元年,即公元167年。

六州:指全国有六个州。

勃海:指勃海地区,今河北省一带。

海溢:指海水泛滥。

奢侈淫祀:指奢侈和过度祭祀。

崩:指去世。

建宁四年:指东汉建宁四年,即公元171年。

山水大出:指山洪暴发。

庐舍:指房屋。

东莱:指东汉东莱郡,今山东省莱州市一带。

郡国三水:指全国有三个郡国发生了水灾。

金城河:指金城地区的河流。

河溢:指河流泛滥。

中平五年:指东汉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

汉水:指汉水,古代长江的支流。

天下大乱:天下:全国;大乱:非常混乱。

献帝建安二年:指东汉献帝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

庶征:指各种自然现象,如水、火、风、雷等。

琅邪:指琅邪郡,今山东省临沂市一带。

井中冰厚尺余:指井中的冰有尺多厚。

右扶风:指东汉右扶风,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雹如斗:指雹子像斗那么大。

元兴元年:指东汉元兴元年,即公元184年。

皇子数不遂:指皇子多次不幸。

隐之民间:指隐藏在民间。

殇帝:指东汉殇帝刘隆。

平原王:指东汉平原王刘缵。

夭无嗣:指早逝且没有后代。

陈留:指东汉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石陨地四:指有石头从天而降,四处散落。

郡六冬雷:指全国有六个郡在冬季出现雷声。

郡国三冬雷:指全国有三个郡国在冬季出现雷声。

郡国五冬雷:指全国有五个郡国在冬季出现雷声。

郡国七冬雷:指全国有七个郡国在冬季出现雷声。

太后摄政:指太后代理朝政。

皇后兄阎显兄弟:指东汉皇后阎氏的兄弟。

秉威权:指掌握权力。

上无所与:指皇帝没有参与政事。

更秉威权:指再次掌握权力。

上遂不亲万机:指皇帝不再亲自处理国家大事。

从容宽仁任臣下:指皇帝从容不迫、宽厚仁爱地任用臣下。

宪陵寝屋:指汉宪帝的陵墓。

听兄冀枉杀:指听任哥哥梁冀冤枉杀人。

秋稼:指秋季的农作物。

金城:指金城地区,今甘肃省兰州市一带。

郡国六水大出:指全国有六个郡国发生了大水。

汉水流:指汉水泛滥。

十八年六月:指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六月,即公元213年六月。

二十四年八月:指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即公元219年八月。

无云而雷:指没有云彩却出现雷声。

斗:指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一斗约为十升。

建安七八年: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从196年开始,持续了十八年。七八年指的是建安年号第七年与第八年,即公元202年至203年。

长沙醴陵县: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醴陵县是长沙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湖南省东部。

大鸣如牛呴声:大鸣:巨大的声响;如牛呴声:像牛叫声一样。这里形容山体发出的巨大声响。

豫章贼攻没醴陵县:豫章:古郡名,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贼攻没:被贼寇攻占。

灵帝熹平二年:熹平是东汉灵帝的年号,熹平二年即公元173年。

东莱海:东莱:古郡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

中山王暢、任城王博并薨:中山王暢、任城王博:指当时的中山王刘暢和任城王刘博,薨:古代指贵族或官员去世。

和帝永元四年:和帝是东汉的皇帝,永元四年即公元92年。

河内、陈留:河内、陈留:古地名,河内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沁阳市,陈留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西羌:西羌:古代居住在西北地区的羌族。

将军: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军官。

北军五校:北军五校:指东汉时期的五校尉,负责京城北部的防御。

安帝永初四年:安帝是东汉的皇帝,永初四年即公元109年。

九州: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指当时的中国分为九州。

去蝗处复蝗子生:去蝗处:蝗虫曾经出现的地方;复蝗子生:蝗虫的幼虫再次繁殖。

元初元年:元初是东汉的年号,元年即公元114年。

郡国五蝗、郡国二十蝗:郡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今天的省。

延光元年:延光是东汉的年号,元年即公元122年。

鲜卑:鲜卑:古代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民族。

朔方:朔方:古代边塞地区,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宁夏、甘肃一带。

大司农:大司农:古代官职,负责国家的粮食储备和分配。

殷敛郡国:殷敛:征收;郡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

光和元年:光和是东汉的年号,元年即公元178年。

护乌桓校尉:护乌桓校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乌桓族。

使匈奴中郎将:使匈奴中郎将:古代官职,负责与匈奴族的外交和军事事务。

南单于:南单于:匈奴的一支,后来归附汉朝。

三道并出讨鲜卑:三道:三条战线;讨鲜卑:讨伐鲜卑族。

大司农经用不足:大司农:古代官职,负责国家的粮食储备和分配;经用不足:经费不足。

殷敛郡国,以给军粮:殷敛:征收;郡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以给军粮:用来供应军粮。

三将无功,还者少半:三将:指夏育、田晏、臧旻三位将领;无功:没有取得战功;还者少半:只有少数人返回。

光和元年诏策问曰:诏策问:皇帝下诏询问。

蔡邕:蔡邕: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书法家。

《易传》:《易传》:指《易经》的注释和解释。

《河图秘征篇》:《河图秘征篇》:古代的一部占卜书。

帝贪则政暴而吏酷,酷则诛深必杀,主蝗虫:帝贪:皇帝贪婪;政暴:政治残暴;吏酷:官吏残酷;诛深必杀:惩罚深重必然导致死亡;主蝗虫:导致蝗虫灾害。

是时,百官迁徙,皆私上礼西园以为府:是时:那时;百官迁徙:官员调动;私上礼西园以为府:私自向西园献上礼物,作为自己的府邸。

献帝兴平元年:献帝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

桓帝永兴元年:桓帝是东汉的皇帝,永兴元年即公元154年。

无谋宪:无谋:没有谋略;宪:法度。

苟贪权作虐:苟贪:贪得无厌;权作虐:滥用权力。

永寿三年:永寿是东汉的年号,三年即公元158年。

延熹元年:延熹是东汉的年号,元年即公元158年。

七州蝗:七州:指当时的中国分为七个州。

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使匈奴中郎将臧旻:夏育、田晏、臧旻:三位将领的名字。

蔡邕对曰:蔡邕: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书法家;对曰:回答。

献帝兴平元年夏:献帝兴平元年:献帝的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五行三-评注

建安七八年中,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大鸣如牛呴声,积数年。

此句描绘了建安年间长沙醴陵县的一处自然奇观,大山频繁发出如牛鸣之声,持续数年。这里的‘大山’和‘牛呴声’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震撼的氛围。古人常将自然现象与人事相联系,此处的‘大鸣’或许暗示着某种不祥之兆,为后文豫章贼攻没醴陵县的悲剧埋下伏笔。

后豫章贼攻没醴陵县,杀略吏民。

此句记录了豫章贼攻占醴陵县,屠杀官吏和百姓的历史事件。‘攻没’和‘杀略’两个词用词精准,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也体现了古人对战争和暴力的深刻反思。

灵帝熹平二年,东莱海出大鱼二枚,长八九丈,高二丈余。

此句描述了灵帝熹平二年东莱海出现的巨大鱼类。‘大鱼’、‘长八九丈’、‘高二丈余’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鱼类的巨大体型,令人惊叹。古人常将自然界中的奇异现象视为天象异兆,此处的‘大鱼’或许象征着某种特殊的寓意。

明年,中山王暢、任城王博并薨。

此句记载了中山王暢和任城王博在同一年的去世。‘明年’、‘并薨’等词语,简洁地表达了事件的连续性和重要性。古人认为王侯的去世与天象、人事密切相关,此句反映了古人对于王侯去世的重视和关注。

和帝永元四年,蝗。八年五月,河内、陈留蝗。九月,京都蝗。九年,蝗从夏至秋。

这几句连续记录了和帝永元年间蝗灾的发生。‘蝗’字重复出现,强调了蝗灾的严重性。古人认为蝗灾是天灾,与政治、道德等因素有关。这些句子反映了古人对蝗灾的关注,以及试图从历史中寻找规律和教训。

先是,西羌数反,遣将军将北军五校征之。

此句描述了西羌多次反叛,朝廷派遣将军率军征讨。‘西羌’、‘数反’、‘将军’等词语,展现了边疆战事的紧张和朝廷的应对措施。古人常将边疆战事视为国家安危的关键,此句反映了古人对边疆安全的重视。

安帝永初四年夏,蝗。是时,西羌寇乱,军众征距,连十余年。

此句记录了安帝永初年间蝗灾和西羌寇乱的历史事件。‘蝗’、‘西羌’、‘寇乱’等词语,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古人认为蝗灾和边疆战事都是天灾人祸,此句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五年夏,九州蝗。六年三月,去蝗处复蝗子生。七年夏,蝗。元初元年夏,郡国五蝗。二年夏,郡国二十蝗。

这几句详细记录了蝗灾在多个年份和地区的发生。‘九州’、‘郡国’等词语,展现了蝗灾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古人认为蝗灾是天灾,此句反映了古人对蝗灾的关注和记录。

延光元年六月,郡国蝗。

此句记录了延光元年郡国发生的蝗灾。‘郡国’、‘蝗’等词语,简洁地表达了事件的连续性和重要性。古人认为蝗灾是天灾,此句反映了古人对蝗灾的关注和记录。

顺帝永建五年,郡国十二蝗。是时,鲜卑寇朔方,用众征之。

此句描述了顺帝永建年间蝗灾和鲜卑侵扰的历史事件。‘郡国’、‘鲜卑’、‘寇朔方’等词语,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古人认为蝗灾和边疆战事都是天灾人祸,此句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永和元年秋七月。偃师蝗。去年冬,乌桓寇沙南,用众征之。

这几句记录了永和年间蝗灾和乌桓侵扰的历史事件。‘偃师’、‘乌桓’、‘寇沙南’等词语,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古人认为蝗灾和边疆战事都是天灾人祸,此句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桓帝永兴元年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是时,梁冀秉政无谋宪,苟贪权作虐。

此句描述了桓帝永兴年间蝗灾和梁冀专权的政治事件。‘郡国’、‘梁冀’、‘无谋宪’、‘贪权作虐’等词语,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政治腐败。古人认为蝗灾和政治腐败都是天灾人祸,此句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二年六月,京都蝗。

此句记录了京都发生的蝗灾。‘京都’、‘蝗’等词语,简洁地表达了事件的连续性和重要性。古人认为蝗灾是天灾,此句反映了古人对蝗灾的关注和记录。

永寿三年六月,京都蝗。

此句记录了京都再次发生的蝗灾。‘京都’、‘蝗’等词语,展现了蝗灾的连续性和严重性。古人认为蝗灾是天灾,此句反映了古人对蝗灾的关注和记录。

延熹元年五月,京都蝗。

此句记录了京都再次发生的蝗灾。‘京都’、‘蝗’等词语,展现了蝗灾的连续性和严重性。古人认为蝗灾是天灾,此句反映了古人对蝗灾的关注和记录。

灵帝熹平六年夏,七州蝗。先是,鲜卑前后三十余犯塞。

此句描述了灵帝熹平年间蝗灾和鲜卑侵扰的历史事件。‘七州’、‘鲜卑’、‘犯塞’等词语,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古人认为蝗灾和边疆战事都是天灾人祸,此句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是岁,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使匈奴中郎将臧旻将南单于以下,三道并出讨鲜卑。

此句记录了朝廷派遣将领率军讨伐鲜卑的历史事件。‘护乌桓校尉’、‘破鲜卑中郎将’、‘使匈奴中郎将’等词语,展现了当时朝廷的军事力量和对外战争。古人认为边疆战事是国家安危的关键,此句反映了古人对边疆安全的重视。

大司农经用不足,殷敛郡国,以给军粮。

此句描述了朝廷在战争中的财政困境。‘大司农’、‘经用不足’、‘殷敛郡国’等词语,展现了当时朝廷的财政状况和应对措施。古人认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此句反映了古人对财政问题的关注。

三将无功,还者少半。

此句描述了三将讨伐鲜卑的失败。‘无功’、‘还者少半’等词语,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领的无奈。古人认为战争是国家大事,此句反映了古人对战争失败的反思。

光和元年诏策问曰:‘连年蝗虫至冬踊,其咎焉在?’

此句记录了光和元年朝廷对蝗灾的诏策询问。‘连年’、‘蝗虫’、‘其咎’等词语,展现了朝廷对蝗灾的关注和反思。古人认为蝗灾是天灾,此句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记录。

蔡邕对曰:‘臣闻《易传》曰:“大作不时,天降灾,厥咎蝗虫来。”’

此句记录了蔡邕对蝗灾的回答。‘易传’、‘大作不时’、‘天降灾’等词语,展现了古人将蝗灾与天象、人事相联系的思想。古人认为蝗灾是天灾,此句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记录。

《河图秘征篇》曰:“帝贪则政暴而吏酷,酷则诛深必杀,主蝗虫。”

此句引用了《河图秘征篇》中的内容,将蝗灾与政治腐败相联系。‘帝贪’、‘政暴’、‘吏酷’等词语,展现了古人将蝗灾视为政治腐败的象征。古人认为政治腐败是导致蝗灾的重要原因,此句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蝗虫,贪苛之所致也。

此句总结了蔡邕对蝗灾的看法。‘贪苛’等词语,强调了政治腐败是导致蝗灾的主要原因。古人认为政治腐败是导致天灾人祸的重要原因,此句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是时,百官迁徙,皆私上礼西园以为府。

此句描述了当时百官迁徙的情况。‘百官’、‘私上礼’、‘西园’等词语,展现了当时朝廷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古人认为政治腐败是导致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此句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献帝兴平元年夏,大蝗。是时,天下大乱。

此句描述了献帝兴平年间蝗灾和天下大乱的历史事件。‘大蝗’、‘天下大乱’等词语,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古人认为蝗灾和天下大乱都是天灾人祸,此句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建安二年五月,蝗。

此句记录了建安二年蝗灾的发生。‘蝗’等词语,展现了蝗灾的连续性和严重性。古人认为蝗灾是天灾,此句反映了古人对蝗灾的关注和记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志-五行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31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