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范晔为《后汉书》一书的主要编纂者,书中详细记载了东汉的历史,尤其关注了汉朝最后几位帝王及其治国、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宜。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约5世纪)。
内容简要:《后汉书》是范晔根据史料所编纂的东汉史书,全面记载了东汉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通过讲述东汉的兴起、发展与衰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后汉书》不仅详细描写了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的过程,还关注了东汉的治国方略与官员任职制度。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以及政治腐败对国家衰退的影响。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后汉书》为后世研究东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列传-班彪列传下-原文
主人喟然而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
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恶睹大汉之云为乎。
夫大汉之开原也,奋布衣以登皇极,繇数期而创万世,盖六籍所不能谈,前圣靡得而言焉。
当此之时,功有横而当天,讨有逆而顺人,故娄敬度势而献其说,萧公权宜以拓其制。
时岂泰而安之哉。计不得以已也。
吾子曾不是睹,顾燿后嗣之末造,不亦暗乎。
今将语子以建武之理,永平之事,监乎太清,以变子之或志。
“往者王莽作逆,汉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
于时之乱,生民几亡,鬼神泯绝,壑无完柩,郛罔遗室,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项之灾犹不克半,书契已来未之或纪也。
故下民号而上诉,上帝怀而降鉴,致命于圣皇。
于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尔发愤,应若兴云,霆发昆阳,凭怒雷震。
遂超大河,跨北岳,立号高邑,建都河洛。
绍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荡涤,体元立制,继天而作。
系唐统,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
岂特方轨并迹,纷纷后辟,理近古之所务,蹈一圣之险易云尔哉。
且夫建武之元,天地革命,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伦实始,斯乃虙羲氏之所以基皇德也。
分州土,立市朝,作舟车,造器械,斯轩辕氏之所以开帝功也。
龚行天罚,应天顺人,斯乃汤、武之所以昭王业也。
迁都改邑,有殷宗中兴之则焉。
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
不阶尺土一人之柄,同符乎高祖。
克己复礼,以奉终始,允恭乎孝文。
宪章稽古,封岱勒成,仪炳乎世宗。
案《六经》而校德,妙古昔而论功,仁圣之事既该,帝王之道备矣。
至于永平之际,重熙而累洽,盛三雍之上仪,修衮龙之法服,敷洪藻,信景铄,扬世庙,正矛乐。
人神之和允洽,君臣之序既肃。
乃动大路,遵皇衢,省方巡狩,穷览万国之有无,考声教之所被,散皇明以烛幽。
然后增周旧,修洛邑,翩翩巍巍,显显翼翼,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
是以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
外则因原野以作苑,顺流泉而为沼,发蘋藻以潜鱼,丰圃草以毓兽,制同乎梁驺,义合乎灵囿。
若乃顺时节而搜狩,简车徒以讲武,则必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
历《驺虞》,览《四驖》,嘉《车攻》,采《吉日》,礼官正仪,乘舆乃出。
于是发鲸鱼,铿华钟,登玉铬,乘时龙,凤盖疯洒,和鸾玲珑,天官景从,祲威盛容。
山灵护野,属御方神,雨师泛洒,风伯清尘,千乘雷起,万骑纷纭,元戎竟野,戈鋋彗云,羽旄扫霓,旌旗拂天。
焱焱炎炎,扬光飞文,吐爓生风,吹野燎山,日月为之夺明,丘陵为之摇震。
遂集乎中囿,陈师案屯,骈部曲,列校队,勒三军,誓将帅。
然后举烽伐鼓,以命三驱,轻车霆发,骁骑电鹬,游基发射,范氏施御,弦不失禽,辔不诡遇,飞者未及翔,走者未及去。
指顾倏忽,获车已实,乐不极般,杀不尽物,马踠余足,士怒未泄,先驱复路,属车案节。
于是荐三牺,效五牲,礼神祇,怀百灵,觐明堂,临辟雍,扬缉熙,宣皇风,登灵台,考休征。
俯仰乎乾坤,参象乎圣躬,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西荡河源,东澹海漘,北动幽崖,南趯朱垠。
殊方别区,界绝而不邻,自孝武所不能征,孝宣所不能臣,莫不陆詟水果,奔走而来宾。
遂绥哀牢,开永昌,春王三朝,会同汉京。
是日也,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接百蛮。
乃盛礼乐供帐,置乎云龙之庭,陈百僚而赞群后,究皇仪而展帝容。
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钟,列金罍,班玉觞,嘉珍御,大牢飨。
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陈金石,布丝竹,钟鼓钅坚鎗,管弦晔煜。
抗五声,极六律,歌九功,舞八佾,《韶》、《武》备,太古毕。
四夷间奏,德广所及,《仱》、《佅》、《兜离》,罔不具集。
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降烟煴,调元气,然后撞钟告罢,百僚遂退。
于是圣上睹万方之欢娱,久沐浴乎膏泽,惧其侈心之将萌,而怠于东作也,乃申旧章,下明诏,命有司,班宪度,昭节俭,示大素。
去后宫之丽饰,损乘舆之服御,除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上务。
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女修织纴,男务耕耘,器用陶匏,服尚素玄,耻纤靡而不服,贱奇丽而不珍,捐金于山,沈珠于渊。
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形神寂漠,耳目不营,嗜欲之原灭,廉正之心生,莫不优游而自得,玉润而金声。
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献酧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
登降饫宴之礼既毕,因相与嗟叹玄德,谠言弘说,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
今论者但知育虞、夏之《书》,咏殷、周之《诗》讲羲、文之《易》,论孔氏之《春秋》,罕能精古今之清浊,究汉德之所由。
唯子颇识旧典,又徒驰骋乎末流。
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且失辟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
秦领九嵕,泾、渭之川,曷若四渎五岳,带河溯洛,图书之渊。
建章甘泉,馆御列侧,孰与灵台明堂,统和天人。
太液昆明,鸟兽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
游侠逾侈,犯义侵礼,孰与同履法度,翼翼济济也。
子徒飞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
识函谷之可关,而不知王者之无外也
主人之辞未终,西都宾矍然失容,逡巡降价,惵然意下,捧手欲辞。
主人曰“复位,今将喻子五篇之诗”
宾既卒业,乃称曰“美哉乎此诗。义正乎杨雄,事实乎相如,非惟主人之好学,盖乃遭遇乎斯时也。
小子狂简,不知所裁,既闻正道,请终身诵之
其诗曰:
《明堂诗》:于昭明堂,明堂孔阳。圣皇宗祀,穆穆煌煌。上帝宴飨,五位时序。谁其配之,世祖光武。普天率土,各以其职。猗与缉熙,允怀多福。
《辟雍诗》:乃流辟雍,辟雍汤汤。圣皇莅止,造舟为梁。皤皤国老,乃父乃兄。抑抑威仪,孝友光明。于赫太上,示我汉行。鸿化惟神,永观厥成。
《灵台诗》:乃经灵台,灵台既崇。帝勤时登,爱考休征。三光宣精,五行布序。习习祥风,祁祁甘雨。百谷溱溱,庶卉蕃芜。屡惟丰年,于皇乐胥。
《宝鼎诗》:岳修贡兮川效珍,吐金景兮歊浮云。宝鼎见兮色纷缊,焕其炳兮被龙文。登祖庙兮享圣神,照灵德兮弥亿年。
《白雉诗》:启灵篇兮披瑞图,获白雉兮效素乌。发皓羽兮奋翘英,容洁朗兮于淳精。章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长兮膺天庆。
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口继夜。
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
固以自二世才术,位不过郎,感东方朔、杨雄自论,以不遭苏、张、范、蔡之时,作《宾戏》以自通焉。
后迁玄武司马。
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
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徒以畏汉威灵,逼惮南虏,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
今若遣使,恐失南虏亲附之欢,而成北狄猜诈之计,不可”
固议曰:
窃自惟思,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
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故自建武之世,复修旧典,数出重使,前后相继,至于其末,始乃暂绝。
永平八年,复议通之。
而廷争连日,异同纷回,多执其难,少言其易。
先帝圣德远览,瞻前顾后,遂复出使,事同前世。
以此而推,未有一世阙而不修者也。
今乌桓就阙,稽首译官,康居、月氏,自远而至,匈奴离析,名王来降,三方归服,不以兵威,此诚国家通于神明自然之征也。
臣愚以为宜依故事,复遗使者,上可继五凤、甘露致远人之会,下不失建武、永平羁縻之义。
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岂可逆诈示猜,孤其善意乎。
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
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
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固又作《曲引篇》,述叙汉德。
以为相如《封禅》,靡而不典,杨雄《美新》,典而不实,盖自谓得其致焉。
其辞曰:
太极之原,两仪始分,烟烟煴煴,有沉而奥,有浮而清。
沉浮交错,庶类混成。
肇命人主,五德初始,同于草昧,玄混之中。
逾绳越契,寂寥而亡诏者,《系》不得而缀也。
厥有氏号,绍天阐绎者,莫不开元于大昊皇初之首,上哉敻乎,其书犹可得而修也。
亚斯之世,通变神化,函光而未曜。
若夫上稽乾则,降承龙翼,而炳诸《典》、《谟》,以冠德卓踪者,莫崇乎陶唐。
陶唐舍胤而禅有虞,虞亦命夏后,稷、契熙载,越成汤、武。
股肱既周,天乃归功元首,将授汉刘。
俾其承三季之荒末,值亢龙之灾孽,悬象暗而恒文乖,彝伦斁而旧章缺。
故先命玄圣,使缀学立制,宏亮洪业。
表相祖宗,赞扬迪哲,备哉灿烂,真神明之式也。
虽前圣皋、夔、衡、旦密勿之辅,比兹褊矣。
是以高、光二圣,辰居其域,时至气动,乃龙见渊跃。
拊翼而未举,则威灵纷纭,海内云蒸,雷动电熛,胡缢莽分,不莅其诛。
然后钦若上下,恭揖群后,正位度宗,有于德不台渊穆之让,靡号师矢敦奋撝之容。
盖以膺当天之正统,受克让之归运,蓄炎上之烈精,蕴孔佐之弘陈云尔。
洋洋乎若德,帝者之上仪,诰誓所不及已。
铺观二代洪纤之度,其赜可探也。
并开迹于一匮,同受侯甸之所服,奕世勤民,以伯方统牧。
乘其命赐彤弧黄戚之威,用讨韦、顾、黎、崇之不格。
至乎三五华夏,京迁镐、亳,遂自北面,虎离其师,革灭天邑。
是故义士伟而不敦,《武》称未尽,《濩》有惭德,不其然与。
然犹于穆猗那,翕纯皦绎,以崇严相考,殷荐宗祀配帝,发祥流庆,对越天地者,舄奕乎千载。
岂不克自神明哉。
诞略有常,审言行于篇籍,光藻朗而不渝耳。
矧夫赫赫圣汉,巍巍唐基,溯测其源,乃先孕虞育夏,甄殷陶周,然后宣二祖之重光,袭四宗之缉熙。
神灵日烛,光被六幽,仁风翔乎海表,威灵行于鬼区,慝亡迥而不泯,微胡琐而不颐。
故夫显定三才昭登之绩,匪尧不兴,铺闻遗策在下之训,匪汉不弘。
厥道至乎经纬乾坤,出入三光,外运混元,内浸豪芒,性类循理,品物咸亨,其已久矣。
盛哉。皇家帝世,德臣列辟,功君百王,荣镜宇宙,尊无与抗。
乃始虔巩劳谦,兢兢业业,贬成抑定,不敢论制作。
至令迁正黜色宾监之事焕扬宇内,而礼官儒林屯朋笃论之士而不传祖宗之仿佛,虽云优慎,无乃葸欤。
于是三事岳牧之僚,佥尔而进曰:陛下仰监唐典,中述祖则,俯蹈宗轨。
躬奉天经,惇睦辩章之化洽,巡靖黎蒸,怀保鳏寡之惠浃。
燔瘗县沈,肃祗群神之礼备。
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肉角驯毛宗于外囿,扰缁文皓质于郊,升黄晖采鳞于沼,甘露宵零于丰草,三足轩翥于茂树。
若乃嘉谷灵草,奇兽神禽,应图合谍,穷祥极瑞者,朝夕坰牧,日月邦畿,卓荦乎方州,羡溢乎要荒。
昔姬有素雉、朱乌、玄秬、黄婺之事耳,君臣动色,左右相趋,济济翼翼,峨峨如此。
盖用昭明寅畏,承聿怀之福。
亦以宠灵文武,贻燕后昆,覆以懿铄,岂其为身而有颛辞也。
若然受之,宜亦勤恁旅力,以充厥道,启恭馆之金縢,御东序之秘宝,以流其占。
夫图书亮章,天哲也。
孔猷先命,圣孚也。
体行德本,正性也。
逢吉丁辰,景命也。
顺命以创制,定性以和神,答三灵之繁祉,展放唐之明文,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
瞻前顾后,岂蔑清庙惮敕天乎。
伊考自邃古,乃降戾爱兹,作者七十有四人,有不俾而假素,罔光度而遣章,今其如台而独阙也。
是时,圣上固已垂精游神,包举艺文,屡访群儒,谕咨做老,与之乎斟酌道德之渊源,肴核仁义之林薮,以望元符之臻焉。
既成群后之谠辞,又悉经五繇之硕虑矣。
将絣万嗣,炀洪晖,奋景炎,扇遗风,播芳烈,久而愈新,用而不竭,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畴能亘之哉。
唐哉皇哉,皇哉唐哉。
固后以母丧去官。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
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
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时年六十一。
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固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
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
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
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廖于圣人。
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
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
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
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赞曰:二班怀文,裁成帝坟。
比良迁、董,兼丽卿、云。
彪识皇命,固迷世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列传-班彪列传下-译文
主人叹息着说:‘风俗变迁对人的影响真是深刻啊。你本是秦人,自豪于你的馆舍,保卫着你的河山,你认识昭王和襄王,也知道始皇帝,但你又怎么能理解大汉的作为呢?大汉的开创,一个平民布衣能登上皇位,历经数代而开创万世基业,这是连六经也无法论述的,前代的圣贤也无法言说的。在这个时候,功绩横溢,符合天意,讨伐叛逆,顺应人心,所以娄敬根据形势提出建议,萧公权宜应变,扩大制度。当时并非太平盛世,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你没有亲眼目睹,却只看到后世子孙的末路,这不是很愚昧吗?现在我要向你讲述建武年间的事理,永平年间的事迹,让你了解太清的理念,改变你的想法。
过去王莽叛逆,汉朝的基业中断,天意降罪,天下大乱。那时的人民几乎灭绝,鬼神被消灭,山谷中没有完整的坟墓,城池中无家可归,原野上满是人的肉,河流中流淌着人的血,秦朝和项羽的灾难还不及一半,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从未有过如此之惨烈。因此,百姓哀号向上天申诉,上帝同情并降下神明,将命运交给了圣明的皇帝。于是圣明的皇帝握着天命符,揭开坤珍,展开皇图,查考帝王的文治,奋发激昂,如同云起,雷霆般震撼。他跨过黄河,越过北岳,建立高邑,定都河洛。继承百代的荒废,顺应自然的洗礼,确立元始制度,继天而立。继承唐的统绪,接续汉的脉络,养育众生,恢复疆域,功勋与过去相比,事务与三皇五帝相比,岂止是方轨并进,后继有人,遵循古人的事业,步履一圣的艰难。
建武初年,天地革命,四海之内,重新建立夫妇关系,开始有父子之分,君臣关系初步建立,人伦之道开始。这是伏羲氏奠定皇德的基础。划分州土,建立朝廷,制造舟车,创造器械,这是轩辕氏开创帝业的方式。执行天罚,顺应天意,这是汤、武彰显王业的原因。迁都改邑,有殷商中兴的先例。在国土之中,有周成王隆平的制度。不依靠一尺土地,一个百姓的权力,与高祖相同。克己复礼,以奉始终,与孝文皇帝相称。宪章稽古,封禅成制,礼仪显赫于世宗。根据《六经》来校验德行,妙论古往今来,仁圣之事已经完备,帝王之道已经完善。
至于永平年间,国家繁荣昌盛,盛大的三雍之礼,修整衮龙之服,传播洪德,信景铄,弘扬世庙,正矛乐。人神和谐,君臣有序。于是动用大车,遵循皇道,巡狩四方,考察万国的资源,考察声教所及之处,用皇明的光芒照亮幽暗之处。然后增加周代的旧制,修复洛邑,巍峨壮丽,显赫庄严,光照汉京,成为八方的极点。因此,皇城之内,宫室光明,庭院神丽,奢侈而不越矩,节俭而不奢侈。城外则依原野建苑,顺着泉水成沼,养鱼于水草之中,养兽于丰草之间,制度与梁国相同,义与灵囿相合。
按照时节进行狩猎,简选车马进行军事训练,必须以《王制》来指导,以《风》、《雅》来考核。历经《驺虞》,观赏《四驖》,欣赏《车攻》,采集《吉日》,礼官正仪,皇帝出行。于是放出鲸鱼,敲响华钟,登上玉车,乘坐龙车,凤盖飞扬,鸾铃玲珑,天官跟随,威严盛容。山神守护田野,御方神降临,雨师洒水,风伯清尘,千乘雷动,万骑纷纭,元戎竞野,戈矛如云,羽旄扫过彩虹,旌旗拂过天空。烈焰熊熊,光芒四射,吐火生风,吹遍田野和山岭,日月为之失色,山岳为之震动。于是聚集于中囿,陈兵布阵,排列部队,校队列队,指挥三军,誓师将帅。
然后举烽火,击鼓,命令三驱,轻车迅速出发,骁骑如电,游弋射击,范氏驾驭,弦不脱靶,辔不违背。飞鸟未能展翅,走兽未能逃逸。指顾之间,收获已满,乐声不绝,杀戮不尽,马蹄踏过,士兵愤怒未平,先驱引领,属车按节。于是献上三牲,展示五牲,祭祀神灵,安抚百灵,进入明堂,临辟雍,宣扬光明,宣布皇风,登灵台,考察祥瑞。俯仰于天地之间,参象于圣躬,关注中原而布施德政,远瞰四裔而展示威严。西至河源,东至海滨,北至幽崖,南至朱垠。远方异域,隔绝而不相邻,自孝武皇帝以来未能征服,孝宣皇帝未能臣服的地方,无不陆行水运,前来朝贡。
那天,天子接受四海的图籍,接受万国的贡品,安抚中原,接待四方。于是举行盛大的礼乐,摆放在云龙之庭,陈列百官,赞颂群后,展示皇仪,展现帝容。于是庭中千品陈列,美酒万钟,陈列金罍,分赠玉杯,珍馐佳肴,大牢之宴。于是举杯行《雍》乐,太师奏乐,陈设金石,布置丝竹,钟鼓齐鸣,管弦悦耳。五声齐奏,六律和谐,歌颂九功,舞蹈八佾,《韶》、《武》之乐完备,太古之乐俱全。四夷献乐,德行广被,《仱》、《佅》、《兜离》,无不齐聚。万乐齐备,百礼俱全,皇上的喜悦洋溢,群臣陶醉,烟雾缭绕,元气调和,然后撞钟结束,百官退下。
于是圣上看到万方的欢愉,长时间沐浴在恩泽之中,担心奢侈之心滋生,而忽视东作(指农事),于是重申旧章,下明诏,命令有司,颁布法度,提倡节俭,展示大素。去除后宫的华丽装饰,减少皇帝的服饰,废除工商的奢侈行业,振兴农桑的实务。于是令天下人放弃末业回归本源,背离虚假回归真实,女子纺织,男子耕种,器用陶制,服饰崇尚素朴,耻于奢侈,轻视奇丽,抛弃金银于山,沉珠于渊。于是百姓洗净瑕疵,心灵清净,形神寂静,耳目不贪,欲望之源熄灭,廉洁正直之心萌生,无不悠然自得,玉润金声。因此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献上礼物,陈列祭器,下舞上歌,歌颂道德仁义。宴会结束,相互赞叹玄德,发表高论,和气生财,共同颂扬这个时代的伟大。
现在的人只知道谈论夏、商的《书》,吟咏殷、周的《诗》,讲解夏、商的《易》,讨论孔子的《春秋》,很少有人能精确地分辨古今的清浊,探究汉朝的兴起原因。只有你稍微懂得一些古代的典籍,但又只是浮于表面。温习旧知识已经很难,而懂得道德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失去了边疆的西戎,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加强防御,哪里比得上中原地区,地势平坦,四通八达,各方都会汇聚。秦国拥有九嵕山,泾河、渭河的流域,哪里比得上四渎五岳,黄河、洛水的源头,图书的宝库。建章宫和甘泉宫,馆舍和御道两旁,哪里比得上灵台和明堂,统一天地人的地方。太液池和昆明池,鸟兽的栖息地,哪里比得上辟雍海流,道德的丰富。游侠行为奢侈,违背义理侵犯礼仪,哪里比得上遵守法度,秩序井然。
你只看到了秦朝阿房宫的建造,却不知道洛阳的有序。知道函谷关可以设关,却不知道王者无外。
主人的话还没说完,西都的宾客脸色突变,犹豫不决地降低了自己的态度,显得有些不安,想要辞去。主人说:‘请回到原位,我现在将要给你讲解五篇诗歌。’宾客完成学习后,称赞道:‘这首诗真美啊。意义正大,像扬雄;事实详实,像司马相如。不仅是因为主人好学,也是因为遇到了这样的时代。我年轻气盛,不知节制,既然已经听到了正道,请让我终身吟诵。’
《明堂诗》:明亮辉煌的明堂,明堂光彩照人。圣明的皇帝进行宗庙祭祀,庄重而辉煌。上帝设宴款待,五位时序。谁能够与之相配,世祖光武。普天之下,各司其职。繁荣昌盛,多福多贵。
《辟雍诗》:流经辟雍,辟雍宽广。圣明的皇帝降临,建造船只作为桥梁。威严的国老,是我们的父亲和兄长。庄重而有威仪,孝顺友爱,光明磊落。显赫的太上皇,指示我们汉朝的德行。神灵的教化,永远观察其成就。
《灵台诗》:经过灵台,灵台高耸。皇帝勤于登临,喜爱考察吉祥的征兆。日月星辰展现精华,五行分布秩序。温和的祥风,丰沛的甘雨。五谷丰登,百草茂盛。年年丰收,皇帝欢乐。
《宝鼎诗》:高山献宝,河流贡献珍宝。宝鼎出现,色彩斑斓,光芒四射,龙纹闪耀。登上祖庙,祭祀圣神,照耀着灵德,永恒长久。
《白雉诗》:揭开灵篇,展示瑞图。获得白雉,效仿素乌。展开洁白的羽毛,振翅高飞,容光焕发,纯洁精明。彰显皇德,与周朝成就相当,永远延长,承受天赐的福庆。
汉光武帝喜欢文学,因此更加受到宠幸,多次进入读书禁中,有时连着几天几夜都在读书。每次巡视,都会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论,让他难住公卿,辩论在前,得到的赏赐和恩宠非常丰厚。因此,他感到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像东方朔、扬雄自我评论的那样,觉得自己没有遇到苏秦、张仪、范雎、蔡泽那样的时代,于是写了《宾戏》来自我推荐。后来升任玄武司马。皇帝召集各位儒生讲解《五经》,撰写《白虎通德论》,命令班固搜集相关事迹。
当时,北匈奴派遣使者进贡,希望和亲,皇帝下诏询问群臣。有人认为‘匈奴是变化多端的国家,没有向内归附的心思,只是因为害怕汉朝的威严,才逼迫南方的匈奴,所以希望报告,以安定他们内心的离叛。现在如果派遣使者,恐怕会失去南方匈奴的亲附,而成为北方匈奴的欺诈计划,不可行’。班固建议说:‘自从汉朝兴起以来,经历了很长时间,与夷狄交战,尤其是与匈奴。安抚和抵御的方法不止一种,有的用文治和之,有的用武力征讨,有的降低身份去接近,有的使臣服而归附。虽然屈伸无常,但都是根据时势而变化,从未有过拒绝放弃,不与之交往的情况。因此,自从建武年间,重新恢复旧典,多次派遣重要使者,前后相继,直到最后才暂时断绝。永平八年,再次考虑与其交往。然而在朝廷争论了几天,意见分歧,大多数人认为困难重重,少数人认为容易。先帝圣明,远见卓识,前瞻后顾,于是再次派遣使者,事情与前世相同。由此推断,没有一个朝代是不进行交往的。现在乌桓来到朝廷,向译官行礼,康居、月氏从远方而来,匈奴分裂,有名望的王公前来投降,三方归顺,不是依靠武力,这确实是国家通达神明自然之征。我认为应该依照旧例,再次派遣使者,这样既可以继承五凤、甘露时期的远人盛会,也不会失去建武、永平时期的羁縻之义。如果匈奴使者再次来,然后再派遣使者,既表明中国主在忠诚和信义,也让他们知道圣朝的礼义有常,怎么能违背诚信,表现出猜疑,辜负他们的善意呢?断绝交往不知道有什么好处,交往也没有听说有什么害处。如果以后北匈奴稍微强大,能够制造风尘,再次寻求交往,我们该怎么办?不如趁现在施以恩惠,这是一项长远之策。
何况那赫赫有名的圣汉,巍峨的唐朝基业,追溯其源头,是从远古的虞舜和夏禹开始,经过商汤和周文王的培养,然后才显扬了两位祖先的辉煌,继承了四代宗师的辉煌事业。神灵的光辉照耀,光照六方幽暗之地,仁爱的风气遍及四海之外,威严的灵气行于鬼神之域,邪恶之人虽远而不会灭绝,微小之事也不会被忽视。因此,那些显赫的三才成就,如果不是尧帝就不会兴起,那些流传下来的策略和教诲,如果不是汉朝就不会发扬光大。这种道路贯穿天地,出入日月星辰,外部运转着混沌元气,内部渗透着光芒,遵循着自然规律,万物得以繁荣,这种状态已经很久了。
多么伟大啊。皇家帝世,德高望重的臣子,功勋卓著的百王,荣耀照耀宇宙,无人能与之抗衡。他们开始虔诚地巩固自己的地位,兢兢业业,谦虚谨慎,不敢轻易发表意见。以至于现在迁正黜色宾监之事闻名于世,而礼官儒林中的学者们聚集起来,深入讨论,却没有继承祖宗的遗风,虽然说是谨慎,但似乎过于胆怯。
于是三位大臣,岳牧之僚,一起进言说:陛下您仰慕唐朝的典章,遵循祖宗的法则,脚踏实地。亲自奉行天经,使和睦的教化得以实施,巡视安定百姓,关爱鳏寡孤独,举行祭祀,敬奉群神。因此,有来自观魏的羽族聚集,有肉角驯毛的野兽在宫外饲养,有黑发白发的贤者在郊外聚会,有黄晖闪耀的鱼在池塘中游动,甘露在丰草中落下,三足鸟在茂密的树木上飞翔。至于那些吉祥的谷物、灵草,奇异的野兽和神禽,都应验了图谶,展现了祥瑞,日夜在田野和边境上显现,光彩照人,令人羡慕。
过去姬昌有素雉、朱乌、玄秬、黄婺的奇事,君臣为之动容,左右纷纷趋附,场面热闹非凡,如此庄严。这是为了昭明敬畏之心,承继祖先的福分。也是为了宠爱文武百官,留给后代,覆盖着美好的名声,难道只是为了自己而专权吗?如果接受这些,也应当勤勉地履行职责,开启金縢秘库,掌握东序的秘宝,以便流传这些占卜之术。
图书和章符,是天赐的智慧。孔子的教诲,是圣人的信仰。遵循德行,保持正性,是顺应天命。遇到吉祥的时机,是命运的安排。顺应天命来创造制度,稳定心态以平和心灵,回应三灵的福祉,展示唐朝的明文,这是一件大事,也是圣心所关注的。瞻前顾后,岂能忽视祖宗的庙宇和天命。
从远古以来,就有七十四位作者,他们没有滥用天赐的智慧,没有忽视天赐的光辉,现在如果缺少了这些,那将如何?
当时,圣上已经专心致志地研究艺术和文学,多次访问群儒,向他们请教,与他们一起探讨道德的根源,研究仁义的精髓,以期待得到天赐的符瑞。既完成了群臣的忠诚建议,又详细考虑了五经的深刻思想。将要传承万世,发扬光大,激发光辉,传播遗风,传播芬芳,时间越久越新鲜,使用而不竭,这是天的大法,谁能贯通它呢?唐朝啊,伟大的唐朝。
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固为中护军,参与议政。北匈奴听说汉军出动,派遣使者来到居延塞,想要恢复呼韩邪的故事,朝见天子,请求大使。窦宪派遣固以中郎将的身份,率领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恰逢南匈奴攻破北庭,固到达私渠海时,听说匈奴内部混乱,便带领人马返回。等到窦宪失败,固首先被免官。
固不教育自己的儿子们,儿子们多不遵守法度,官吏和百姓都感到痛苦。起初,洛阳令种兢曾经出行,固的奴仆冒犯了种兢的车马,官吏呼喊他,奴仆醉酒后辱骂,种兢大怒,但因为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怀恨。等到窦氏的宾客都被逮捕审讯,种兢因此逮捕了固,固最终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皇帝下诏谴责种兢,对主事官吏进行处罚。
固所著的《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等,共有四十一篇。
评论说:司马迁、班固父子,他们的史官著作,大义明确。大家都称赞他们有良史之才。司马迁的文章直接而事核,班固的文章丰富而事详。如果以班固的叙事来看,不偏激,不偏颇,丰富而不污秽,详实而有条理,使读者读起来不感到厌倦,确实能够成名。班彪、班固批评司马迁,认为他的是非与圣人有所不同。然而,他的议论常常排斥忠臣烈士,否定正直,而不叙述杀身成仁的美德,这就轻视仁义,贬低守节了。班固感叹司马迁博学多闻,却不能用智慧避免极刑。然而,他自己也身陷大难,智慧虽然足够,却不能坚守。
赞曰:班彪、班固怀揣文才,编纂了帝王的坟墓。与司马迁、董仲舒相比,与杨雄、王充并列。班彪理解皇命,班固迷惑于世间的纷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列传-班彪列传下-注解
喟然:形容感叹的样子,表示深深地叹息。
痛乎风俗之移人也:痛感风俗对人的影响巨大。
子实秦人:您实际上是秦国人。
矜夸馆室:自豪地夸耀自己的馆舍。
保界河山:保卫自己的山河。
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确实知道昭王和襄王,因而了解始皇帝。
恶睹大汉之云为乎:怎么能看到大汉的所作所为呢?
大汉之开原也:大汉的开创。
奋布衣以登皇极:穿着布衣而登上皇位。
繇数期而创万世:经过几代而开创万世基业。
盖六籍所不能谈:这六经所不能谈论的。
前圣靡得而言焉:前代圣人也无法言说的。
功有横而当天:功绩横空出世,符合天意。
讨有逆而顺人:讨伐叛逆而顺应民心。
娄敬度势而献其说:娄敬根据形势提出建议。
萧公权宜以拓其制:萧公灵活变通,扩大其制度。
时岂泰而安之哉:难道是时代太平而安于现状吗?
计不得以已也:计划不能就此停止。
吾子曾不是睹:您曾没有看到。
顾燿后嗣之末造:看照耀后代子孙的最后阶段。
不亦暗乎:不是很昏暗吗?
建武之理:建武年间的大道理。
永平之事:永平年间的事情。
监乎太清:以最高清的标准来审视。
以变子之或志:以改变您的某些想法。
王莽作逆:王莽叛逆。
汉祚中缺:汉朝的皇位中断。
天人致诛:天意降罚。
六合相灭:天下大乱。
生民几亡:百姓几乎灭绝。
鬼神泯绝:鬼神消失。
壑无完柩,郛罔遗室:山谷中没有完整的棺材,城池中没有遗留的房屋。
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原野上满是人的肉,山谷中流淌着人的血。
秦、项之灾犹不克半:秦、项之灾也不及一半。
书契已来未之或纪也: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从未有过如此记载。
圣皇:圣明的皇帝。
乾符:天赐的符命。
坤珍:地赐的珍宝。
皇图:皇帝的基业。
稽帝文:考察帝王的文治。
赫尔发愤:奋发激昂。
应若兴云:如同兴起云雾。
霆发昆阳:雷霆般在昆阳爆发。
凭怒雷震:凭借愤怒的雷霆震动。
超大河,跨北岳:超越黄河,跨越北岳。
立号高邑,建都河洛:在高邑立号,建都于河洛。
绍百王之荒屯:继承百王的荒废。
因造化之荡涤:顺应造化的洗涤。
体元立制,继天而作:以天地之道立制,继承天命而行动。
系唐统,接汉绪:继承唐统,接续汉绪。
茂育群生,恢复疆宇:繁衍生息,恢复疆域。
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功勋与过去相比,事务勤劳如同三五。
方轨并迹:并驾齐驱。
纷纷后辟:纷繁的后代。
理近古之所务:遵循古代所追求的事业。
蹈一圣之险易:遵循一位圣人的艰难与容易。
建武之元:建武年间的开始。
天地革命:天地变革。
更造夫妇,肇有父子:重新创造夫妻关系,开始有父子关系。
君臣初建,人伦实始:君臣关系开始建立,人伦关系真正开始。
虙羲氏之所以基皇德也:伏羲氏之所以建立皇德的原因。
分州土,立市朝:划分州土,建立朝廷。
作舟车,造器械:制造舟车,制造器械。
斯轩辕氏之所以开帝功也:这是轩辕氏之所以开创帝业的原因。
龚行天罚,应天顺人:执行天罚,顺应天意和民心。
斯乃汤、武之所以昭王业也:这是汤、武之所以昭显王业的原因。
迁都改邑,有殷宗中兴之则焉:迁都改邑,有殷宗中兴的法则。
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在土地之中,有周成王隆平的制度。
不阶尺土一人之柄:不占有任何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同符乎高祖:与高祖的符命相同。
克己复礼,以奉终始:克制自己,恢复礼仪,以维护始终。
允恭乎孝文:如同孝文皇帝的谦恭。
宪章稽古,封岱勒成:效法古代,封泰山,立石成碑。
仪炳乎世宗:仪式显赫于世宗。
案《六经》而校德:按照《六经》来校验德行。
妙古昔而论功:美妙地回顾古代并论述功绩。
仁圣之事既该,帝王之道备矣:仁圣之事已经完备,帝王之道已经完备。
重熙而累洽:光明照耀,连续和睦。
盛三雍之上仪:盛大的三雍之礼。
修衮龙之法服:修正衮龙的法服。
敷洪藻,信景铄:布施洪大的文采,信实如光芒。
扬世庙,正矛乐:宣扬世庙,正定音乐。
人神之和允洽,君臣之序既肃:人神和谐,君臣之序已经严肃。
大路:大路,指皇帝的车队。
皇衢:皇帝的道路。
省方巡狩:巡视四方。
穷览万国之有无:穷尽查看万国的资源和贫乏。
考声教之所被:考察声教所覆盖的地方。
散皇明以烛幽:散播皇明的光芒照亮幽暗之处。
增周旧,修洛邑:增加周朝的旧制,修复洛邑。
翩翩巍巍,显显翼翼:高大壮观,明显庄严。
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照耀汉京于诸夏,统摄八方而成为极致。
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宫室光明,庭院神丽。
奢不可逾,俭不能侈:奢侈不能超越,节俭不能奢侈。
因原野以作苑:根据原野来建造园林。
顺流泉而为沼:顺着流水来建造池塘。
发蘋藻以潜鱼,丰圃草以毓兽:发出萍藻来潜藏鱼,丰富园圃的草来养育兽。
制同乎梁驺,义合乎灵囿:制度与梁驺相同,意义与灵囿相合。
顺时节而搜狩,简车徒以讲武:顺应时节进行狩猎,简化车马和步兵来讲习武艺。
《王制》:《王制》是一部古代法典。
《风》、《雅》:《风》、《雅》是《诗经》中的两部分。
《驺虞》:《驺虞》是《诗经》中的一篇。
《四驖》:《四驖》是《诗经》中的一篇。
《车攻》:《车攻》是《诗经》中的一篇。
《吉日》:《吉日》是《诗经》中的一篇。
礼官正仪:礼官端正礼仪。
乘舆乃出:皇帝的车队出发。
发鲸鱼,铿华钟,登玉铬,乘时龙:发出鲸鱼之声,敲响华美的钟,登上玉器,乘坐时龙。
凤盖疯洒,和鸾玲珑,天官景从,祲威盛容:凤盖飞洒,和鸣鸾铃,天官随从,威严盛容。
山灵护野,属御方神,雨师泛洒,风伯清尘:山灵保护野外,属御方神,雨师洒水,风伯清尘。
千乘雷起,万骑纷纭,元戎竟野,戈鋋彗云,羽旄扫霓,旌旗拂天:千乘雷动,万骑纷飞,元戎竞野,戈鋋如云,羽旄扫过霓虹,旌旗拂过天空。
焱焱炎炎,扬光飞文,吐爓生风,吹野燎山:炽热炽热,光芒四射,吐出火焰产生风,吹动原野烧山。
日月为之夺明,丘陵为之摇震:日月因此失去光辉,丘陵因此震动。
集乎中囿,陈师案屯,骈部曲,列校队,勒三军,誓将帅:在中囿集合,陈列军队,排列部队,统帅三军,誓师将领。
举烽伐鼓,以命三驱,轻车霆发,骁骑电鹬,游基发射,范氏施御,弦不失禽,辔不诡遇:举烽火,击鼓,命令三驱,轻车雷动,骁骑如鹬,游弋射击,范氏施展御术,弓弦不失禽鸟,缰绳不遇到陷阱。
飞者未及翔,走者未及去:飞翔的鸟儿未及飞翔,奔跑的走兽未及离开。
指顾倏忽,获车已实,乐不极般,杀不尽物,马踠余足,士怒未泄:一指一顾之间,捕获的车辆已经装满,乐声未至极点,杀戮不尽,马蹄踏在余地上,士兵的愤怒未得到发泄。
先驱复路,属车案节:先锋重新上路,随从车辆按照节奏。
荐三牺,效五牲,礼神祇,怀百灵:献上三牲,效仿五牲,祭拜神祇,安抚百灵。
觐明堂,临辟雍,扬缉熙,宣皇风,登灵台,考休征:进入明堂,临视辟雍,宣扬光明,宣布皇风,登上灵台,考察休征。
俯仰乎乾坤,参象乎圣躬,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俯仰于天地之间,参象于圣人之身,以天下为己任而布施德政,俯瞰四方而坚守边疆。
西荡河源,东澹海漘,北动幽崖,南趯朱垠:西荡河源,东淡海漘,北动幽崖,南至朱垠。
殊方别区,界绝而不邻:不同的地方,隔绝而不相邻。
自孝武所不能征,孝宣所不能臣:即使是孝武帝所不能征服的,孝宣帝所不能臣服的。
莫不陆詟水果,奔走而来宾:没有一个不是土地震动果实,奔跑而来宾的。
遂绥哀牢,开永昌,春王三朝,会同汉京:于是安抚哀牢,开辟永昌,春王三朝,与汉京会合。
四海之图籍:四海的地图和户籍。
膺万国之贡珍:接受万国的贡品。
内抚诸夏,外接百蛮:国内安抚诸夏,国外接待百蛮。
供帐:供应帐篷。
云龙之庭:云龙之庭,指皇帝的宫殿。
陈百僚而赞群后:陈列百官而赞美群后。
究皇仪而展帝容:研究皇帝的仪容而展示帝王的容颜。
食举《雍》彻:进食时举杯祝酒,结束宴会。
太师奏乐:太师演奏音乐。
陈金石,布丝竹,钟鼓钅坚鎗,管弦晔煜:陈列金石,布置丝竹,钟鼓声音坚定,管弦乐声明亮。
抗五声,极六律,歌九功,舞八佾:抗衡五声,极尽六律,歌颂九功,舞蹈八佾。
《韶》、《武》备,太古毕:《韶》、《武》两乐完备,太古之乐完成。
四夷间奏,德广所及,《仱》、《佅》、《兜离》,罔不具集:四夷之间演奏,德行广远,包括《仱》、《佅》、《兜离》,无不聚集。
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降烟煴,调元气:万乐齐备,百礼俱全,皇帝欢欣,群臣醉倒,烟雾下降,调和元气。
撞钟告罢,百僚遂退:撞钟宣告宴会结束,百官随后退去。
圣上:皇帝。
膏泽:恩泽。
侈心:奢侈之心。
东作:农作。
申旧章:申明旧制。
下明诏:下达明令。
命有司:命令官员。
班宪度:颁布宪法。
昭节俭:提倡节俭。
示大素:展示大素。
后宫之丽饰:后宫的华丽装饰。
乘舆之服御:皇帝的车驾服饰。
工商之淫业:工商的淫业。
农桑之上务:农桑的首要事务。
末:末业,指商业。
本:本业,指农业。
纤靡:细小而柔弱。
奇丽:奇特而华丽。
金于山,沈珠于渊:将金子投入山,将珍珠沉入深渊。
涤瑕荡秽而镜至清:清除瑕疵和污秽,使镜子达到最清澈。
形神寂漠,耳目不营,嗜欲之原灭,廉正之心生:身体和心灵宁静,耳目不再追求,欲望之源消失,廉洁正直之心产生。
优游而自得,玉润而金声:悠然自得,如玉般润泽,如金般响亮。
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学校如林,学宫门庭若市。
献酧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献酒交错,酒杯和豆盘众多,下人舞蹈,上人歌唱,遵循道德,歌颂仁爱。
玄德:玄妙之德。
谠言弘说:正直之言,宏大的论述。
咸含和而吐气:都充满和谐之气而吐露言语。
颂曰盛哉乎斯世:颂扬说:这个世界多么美好啊!
育虞、夏之《书》:指古代虞舜、夏禹时期的经典文献《尚书》,记录了古代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咏殷、周之《诗》:指商朝和周朝的诗歌作品,属于《诗经》的一部分,反映了两周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
羲、文之《易》:指伏羲和周文王创立的《易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哲学、宇宙观、人生观等内容。
孔氏之《春秋》:指孔子编撰的《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清浊:指文学作品的文风,清浊可以理解为文风的清雅与粗俗。
汉德:指汉朝的德政,即汉朝的治国理念和成就。
辟界西戎:指汉朝西部边疆的戎族地区。
九嵕:指秦岭山脉,因其九峰并峙,故称九嵕。
泾、渭之川:指泾河和渭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
四渎五岳:指中国的四条主要河流和五座主要山脉,象征着国家的地理和自然崇拜。
图书之渊:指藏书丰富的地方,如古代的图书馆。
建章甘泉:指汉朝的宫殿和温泉,是皇家园林和休憩之地。
灵台明堂:指古代的皇家建筑,用于举行祭祀和朝会等活动。
统和天人:指统一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
太液昆明:指汉朝的皇家园林,内有湖泊和动物园。
辟雍海流:指古代的大学,辟雍是古代最高学府,海流比喻其学术之广博。
道德之富:指道德修养的高深。
游侠:指古代的一种江湖人士,以武艺和义气著称。
犯义侵礼:指违背道德和礼仪的行为。
法度:指法律和规章制度。
阿房之造天:指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规模宏大,有“造天”之誉。
京洛:指古代的京城洛阳,是汉朝的都城。
函谷:指函谷关,是古代的重要关隘。
王者之无外:指王者以天下为家,没有国界之分。
杨雄:指西汉末年的文学家杨雄,著有《法言》、《太玄经》等。
相如:指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著有《子虚赋》、《上林赋》等。
苏、张、范、蔡:同上,指古代的四位著名谋士。
白雉:指白色的野鸡,古代认为是一种祥瑞之鸟。
肃宗:指东汉时期的皇帝刘炟,谥号肃宗。
郎:指古代的官职,为低级官员。
东方朔:指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东方朔,以诙谐幽默著称。
苏、张、范、蔡之时:指古代的战国时期,苏秦、张仪、范雎、蔡泽活跃的时期。
玄武司马:指古代的官职,负责玄武门(皇宫北门)的保卫。
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白虎通德论:指东汉时期的经学家郑玄所著的《白虎通德论》,是对儒家经典的阐释。
北单于:指北方的匈奴首领。
和亲:指古代的一种外交手段,通过皇室婚姻来缓和两国关系。
五凤、甘露致远人之会:指古代的和平时期,比喻国家安宁、四方归附。
羁縻:指古代的一种边疆统治方式,通过设置官员来管理边疆地区。
北狄:指古代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匈奴。
三季:指夏、商、周三代,古代的三个朝代。
亢龙:指龙飞在天空中,比喻皇帝的威仪。
恒文:指恒久的文德,即国家的文治。
彝伦:指传统的道德规范。
旧章:指古代的典章制度。
玄圣:指孔子,古代认为孔子具有神圣的地位。
缀学立制:指孔子整理学术,建立制度。
表相祖宗:指表彰祖先。
迪哲:指启迪智慧。
高、光二圣:指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其子刘盈。
龙见渊跃:指皇帝出现,天下响应。
钦若上下:指尊敬天地。
正位度宗:指确定宗庙的位次。
德不台渊穆之让:指道德高尚,谦逊有礼。
靡号师矢敦奋撝之容:指没有傲慢的语气和态度。
膺当天之正统:指接受天命,成为合法的统治者。
克让之归运:指谦让的德行。
炎上之烈精:指热情和活力。
孔佐之弘陈:指孔子的伟大事业。
二代:指夏、商二代。
洪纤之度:指历史的规模和细节。
赜:指深奥。
侯甸:指古代的侯国和甸服,即边疆地区。
彤弧黄戚:指皇帝的仪仗队。
韦、顾、黎、崇:指古代的四位叛乱首领。
三五华夏:指夏、商、周三代华夏文明。
京迁镐、亳:指古代的都城迁移。
虎离其师:指失去军队的支持。
义士伟而不敦:指有道德但不够敦厚的人。
《武》称未尽:指《诗经》中的《武》篇未能完全表达其意。
《濩》有惭德:指《诗经》中的《濩》篇有遗憾。
舄奕乎千载:指影响深远,流传千年。
诞略有常:指有常道。
审言行于篇籍:指言行要符合书中的教诲。
光藻朗而不渝:指光彩照人,永不褪色。
赫赫圣汉:指汉朝,形容其强大和辉煌。
巍巍唐基:指唐朝的基础,形容其稳固和伟大。
虞育夏:虞指虞舜,育夏指夏朝,这里指上古时期的圣王和朝代。
甄殷陶周:甄指商汤,殷指商朝,陶指周文王,周指周朝,这里指商周两代的圣王和朝代。
二祖:指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是汉朝的两位重要开国皇帝。
四宗:指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个重要朝代:汉、魏、晋、南朝。
缉熙:光明照耀,指文化繁荣昌盛。
神灵日烛:指神明如日光照耀,形容神明之光辉。
光被六幽:光照及于六方幽暗之地,比喻恩泽广布。
仁风翔乎海表:仁爱之风遍及四海之外,形容仁德之广。
威灵行于鬼区:威严之灵威行于鬼神之地,形容威势之盛。
慝亡迥而不泯:邪恶虽远而不消失,指邪恶不会因为距离而消失。
微胡琐而不颐:微小之事也不会忽视,指小事也不可轻视。
显定三才昭登之绩:显著地确定了天地人三才的功绩,指确立了天地人的秩序。
匪尧不兴:如果不是尧帝就不会兴起,指尧帝是兴起的关键。
铺闻遗策在下之训:广泛传播遗留下来的策略,指传承下来的智慧。
匪汉不弘:如果不是汉朝就不会弘扬,指汉朝是弘扬的关键。
经纬乾坤:指天地之道,比喻治理国家的法则。
出入三光:指日月星辰,比喻光明照耀。
外运混元:向外传播宇宙的和谐。
内浸豪芒:向内渗透到细微之处。
性类循理:人的本性遵循自然规律。
品物咸亨:万物各得其所,指社会和谐。
皇家帝世:皇家和帝王的世系。
德臣列辟:有德行的臣子和列位的君王。
功君百王:有功绩的君王和众多的朝代。
荣镜宇宙:荣耀如镜映照宇宙,形容荣耀无比。
尊无与抗:尊贵无人能比。
迁正黜色宾监之事:迁升和贬黜官员的事情。
礼官儒林:礼制官员和儒家学者。
岳牧之僚:地方官员。
观魏:指观魏这个地方。
外囿:皇家园林。
扰缁文皓质:扰动黑色和白色的物质,指各种生物。
黄晖采鳞:黄色的光辉和彩色的鳞片,指鱼类的美丽。
嘉谷灵草:好的谷物和灵验的草药。
奇兽神禽:奇异的野兽和神异的鸟类。
应图合谍:应验图谶,指预言成真。
穷祥极瑞:极尽祥瑞,指极其吉祥。
朝夕坰牧:早晚在田野放牧。
日月邦畿:日日和月月都在国境之内,形容时间长久。
卓荦乎方州:在四方诸侯中突出。
羡溢乎要荒:羡慕遍布四方。
素雉:白色的野鸡。
朱乌:红色的乌鸦。
玄秬:黑色的稻谷。
黄婺:黄色的婺女星。
寅畏:敬畏之心。
承聿怀之福:接受并怀有福分。
懿铄:美好而光辉。
颛辞:专断之言。
图书亮章:图书和明亮的章文,指天命之书。
孔猷:孔子。
圣孚:圣人的诚信。
体行德本:身体力行道德的根本。
正性:正直的品性。
逢吉丁辰:遇到吉祥的日子。
景命:天命。
絣万嗣:束缚万代。
炀洪晖:发扬伟大的光辉。
扇遗风:传播遗留下来的风气。
播芳烈:传播芬芳和烈性。
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广阔如天的大法则。
母丧去官:因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
中护军: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居延塞:古代边塞名。
私渠海:地名。
北庭:古代北方边疆地区。
款居延塞:请求通过居延塞。
呼韩邪:古代匈奴首领。
大使:高级使节。
中郎将: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掩破北庭:攻破北庭。
引还:撤退。
窦宪败:窦宪战败。
坐免官:因战败被免职。
干:冲撞。
椎呼:大声呼喊。
逮考:逮捕审问。
捕系固:逮捕并关押班固。
金縢:古代一种封藏重要文件的箱子。
东序:古代宫廷中的东边。
秘宝:珍贵的宝物。
顺命以创制:顺应天命来创造制度。
定性以和神:稳定性格以调和精神。
答三灵之繁祉:回答三灵(天、地、人)的众多福祉。
展放唐之明文:展示唐朝的明文(圣旨)。
体大而允:规模宏大而合理。
寤寐次于圣心:日夜都在圣心之中。
清庙:指宗庙。
敕天:命令天。
邃古:远古时代。
戾爱兹:亲近和爱护这里。
作者七十有四人:有七十四位作者。
不俾而假素:不轻易借出。
罔光度而遣章:不轻易展示其光辉而派遣使者。
台:指朝廷。
包举艺文:广泛收集艺文。
群儒:众多的儒家学者。
谕咨做老:咨询老者。
肴核仁义之林薮:深入探讨仁义的深林。
元符:天命之符。
谠辞:正直的言论。
五繇:五种征兆。
硕虑:深思熟虑。
奋景炎:发扬伟大的光辉。
畴能亘之哉:谁能永恒地保持它呢?
二班:指班固和班彪,班固的父亲。
裁成帝坟:编纂成帝王的坟墓(指史书)。
比良迁、董:与司马迁、班彪相比。
兼丽卿、云:同时与王充、王符并列。
彪识皇命:班彪认识皇命(天命)。
固迷世纷:班固迷失在世俗的纷扰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列传-班彪列传下-评注
矧夫赫赫圣汉,巍巍唐基,溯测其源,乃先孕虞育夏,甄殷陶周,然后宣二祖之重光,袭四宗之缉熙。
此句以排比和追溯的手法,赞颂了汉朝的辉煌历史和深厚根基。‘赫赫’和‘巍巍’两词,形象地描绘了汉朝的伟大和唐朝的稳固。‘孕虞育夏’、‘甄殷陶周’等表述,体现了作者对古代圣贤的崇敬和对历史源头的追溯,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神灵日烛,光被六幽,仁风翔乎海表,威灵行于鬼区,慝亡迥而不泯,微胡琐而不颐。
此句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将汉朝的德政和威望比作神灵之光,照耀四方,仁爱之风遍及海内,威严之灵行于幽冥之地。‘慝亡迥而不泯’、‘微胡琐而不颐’等表述,反映了汉朝德政的深远影响和稳固性。
故夫显定三才昭登之绩,匪尧不兴,铺闻遗策在下之训,匪汉不弘。
此句强调汉朝的显赫成就,认为这些成就非尧帝不能兴起,非汉朝不能发扬光大。‘显定三才’、‘昭登之绩’等表述,突出了汉朝在天地人三才方面的卓越成就。
厥道至乎经纬乾坤,出入三光,外运混元,内浸豪芒,性类循理,品物咸亨,其已久矣。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汉朝的道统和治世理念,认为其道法自然,贯穿天地,内外兼修,顺应天理,使万物各得其所。‘经纬乾坤’、‘出入三光’等表述,体现了汉朝治国理念的深远和博大。
盛哉。皇家帝世,德臣列辟,功君百王,荣镜宇宙,尊无与抗。
此句以赞叹的语气,描述了汉朝的盛况,皇家帝世,德臣众多,功绩显赫,荣耀照耀宇宙,无人能与之匹敌。
乃始虔巩劳谦,兢兢业业,贬成抑定,不敢论制作。
此句描绘了汉朝皇帝的谦逊和勤勉,不敢自大,兢兢业业,努力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至令迁正黜色宾监之事焕扬宇内,而礼官儒林屯朋笃论之士而不传祖宗之仿佛,虽云优慎,无乃葸欤。
此句反映了汉朝在用人制度上的慎重和谨慎,强调了对传统礼制的尊重和对人才的重视。
于是三事岳牧之僚,佥尔而进曰:陛下仰监唐典,中述祖则,俯蹈宗轨。
此句描述了朝廷官员对皇帝的敬仰和效仿,体现了对祖先传统和宗法制度的尊重。
躬奉天经,惇睦辩章之化洽,巡靖黎蒸,怀保鳏寡之惠浃。
此句强调了皇帝的职责和使命,即遵循天经地义,维护社会和谐,关爱百姓。
燔瘗县沈,肃祗群神之礼备。
此句反映了汉朝对宗教和祭祀的重视,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尊重。
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肉角驯毛宗于外囿,扰缁文皓质于郊,升黄晖采鳞于沼,甘露宵零于丰草,三足轩翥于茂树。
此句描绘了汉朝的繁荣景象,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象征着国家的富饶和昌盛。
若乃嘉谷灵草,奇兽神禽,应图合谍,穷祥极瑞者,朝夕坰牧,日月邦畿,卓荦乎方州,羡溢乎要荒。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汉朝的繁荣景象,各种祥瑞之物层出不穷,象征着国家的昌盛和繁荣。
昔姬有素雉、朱乌、玄秬、黄婺之事耳,君臣动色,左右相趋,济济翼翼,峨峨如此。
此句回顾了周朝的祥瑞之事,以周朝的祥瑞之事来衬托汉朝的繁荣景象。
盖用昭明寅畏,承聿怀之福。亦以宠灵文武,贻燕后昆,覆以懿铄,岂其为身而有颛辞也。
此句强调了汉朝的祥瑞之事并非偶然,而是天命所归,体现了对天命和祖先的敬畏。
若然受之,宜亦勤恁旅力,以充厥道,启恭馆之金縢,御东序之秘宝,以流其占。
此句强调了皇帝应勤勉治国,遵循先祖之道,以维护国家的繁荣昌盛。
夫图书亮章,天哲也。孔猷先命,圣孚也。体行德本,正性也。逢吉丁辰,景命也。
此句以图书和章文为例,强调了天命和圣人的重要性,认为图书和章文是天命和圣人的启示。
顺命以创制,定性以和神,答三灵之繁祉,展放唐之明文,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
此句强调了皇帝应顺应天命,制定政策,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瞻前顾后,岂蔑清庙惮敕天乎。
此句强调了皇帝应谨慎行事,不敢轻慢神灵。
伊考自邃古,乃降戾爱兹,作者七十有四人,有不俾而假素,罔光度而遣章,今其如台而独阙也。
此句回顾了古代圣贤的功绩,强调了天命和圣人的重要性。
是时,圣上固已垂精游神,包举艺文,屡访群儒,谕咨做老,与之乎斟酌道德之渊源,肴核仁义之林薮,以望元符之臻焉。
此句描述了皇帝对文化艺术的重视,以及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既成群后之谠辞,又悉经五繇之硕虑矣。
此句强调了皇帝对群臣的信任和对国家大事的深思熟虑。
将絣万嗣,炀洪晖,奋景炎,扇遗风,播芳烈,久而愈新,用而不竭,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畴能亘之哉。
此句强调了汉朝的繁荣昌盛将会长久不衰,体现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唐哉皇哉,皇哉唐哉。
此句以赞叹的语气,再次强调了唐朝的伟大和繁荣。
固后以母丧去官。
此句描述了班固因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
此句描述了班固在窦宪出征匈奴时担任中护军,参与军事会议。
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
此句描述了北匈奴单于派使者请求朝见皇帝,并请求大使。
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此句描述了窦宪派遣班固为中郎将,率骑兵出居延塞迎接匈奴使者。
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此句描述了班固在前往居延塞途中,得知南匈奴攻破北匈奴的消息,于是返回。
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此句描述了窦宪兵败后,班固因参与军事而被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此句描述了班固对子女的教育不力,导致子女不遵法度,给吏民带来困扰。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此句描述了洛阳令种兢因班固的家奴冒犯其车骑而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
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此句描述了种兢在窦氏宾客被捕考之后,趁机逮捕了班固,并导致班固在狱中死亡。
时年六十一。
此句描述了班固的年龄。
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此句描述了皇帝对种兢的谴责和对主使者吏罪的惩罚。
固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
此句描述了班固的著作数量和种类。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
此句对班固的史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
此句描述了人们对班固和司马迁的评价。
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
此句对班固和司马迁的文风进行了比较。
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此句对班固的史书写作风格给予了高度评价。
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廖于圣人。
此句描述了班彪和班固对司马迁的评价。
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
此句对班彪和班固对司马迁的评价进行了反驳。
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
此句描述了班固对司马迁的评价。
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
此句描述了班固对司马迁的评价。
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此句对古人论事的感慨。
赞曰:二班怀文,裁成帝坟。
此句对班彪和班固的评价。
比良迁、董,兼丽卿、云。
此句将班彪和班固与司马迁、董仲舒、王充、蔡邕等人相提并论。
彪识皇命,固迷世纷。
此句对班彪和班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