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列传-卓鲁魏刘列传

作者: 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范晔为《后汉书》一书的主要编纂者,书中详细记载了东汉的历史,尤其关注了汉朝最后几位帝王及其治国、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宜。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约5世纪)。

内容简要:《后汉书》是范晔根据史料所编纂的东汉史书,全面记载了东汉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通过讲述东汉的兴起、发展与衰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后汉书》不仅详细描写了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的过程,还关注了东汉的治国方略与官员任职制度。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以及政治腐败对国家衰退的影响。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后汉书》为后世研究东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列传-卓鲁魏刘列传-原文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

父祖皆至郡守。

茂,元帝时学于长安,事博士江生,习《诗》、《礼》及历算。

究极师法,称为通儒。

性宽仁恭爱。

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

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

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

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

对曰:‘月余日矣。’

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嘿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诸府送马,叩头谢之。

茂性不好争如此。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

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人尝有言部享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

人曰:‘往遗之耳。’

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

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

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浊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

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

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

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

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能嫌,理事自若。

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

平帝时,天下大蝗,河南二十余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县界。

督邮言之,太守不信,自出案行,见乃服焉。

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

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

及莽居摄,以病免归郡,常为门下掾祭酒,不肯作职吏。

更始立,以茂为侍中祭酒,从至长安,知更始政乱,以年老乞骸骨归。

时,光武初即位,先访求茂,茂诣河阳谒见。

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夫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今以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衣一袭,絮五百斤。’

复以茂长子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崇为中郎,给事黄门。

建武四年,薨,赐棺椁冢地,车驾素服亲临送葬。

子崇嗣,徙封汎乡侯,官至大司农。

崇卒,子棽嗣。

棽卒,子嗣。

,子隆嗣。

永元十五年,隆卒,无子,国除。

初,茂与同县孔休、陈留蔡勋、安众刘宣、楚国龚胜、上党鲍宣六人同志,不仕王莽时,并名重当时。

休字子泉,哀帝初,守新都令。

后王莽秉权,休去官归家。

及莽篡位,遣使赍玄纁、束帛,请为国师,遂欧血托病,杜门自绝。

光武即位,求休、勋子孙,赐谷以旌显之。

刘宣字子高,安众侯崇之从弟,知王莽当篡,乃变名姓,抱经书隐避林薮。

建武初乃出,光武以宣袭封安众侯。

擢龚胜子赐为上谷太守。

胜、鲍宣事在《前书》。

勋事在玄孙邕传。

论曰:建武之初,雄豪方扰,虓呼者连响,婴城者相望,斯固倥偬不暇给之日。

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时已七十余矣,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

于是蕴愤归道之宾,越关阻,捐宗族,以排金门者众矣。

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

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

世吏二千石,哀、平间,自鲁而徙。

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

父某。

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

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

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间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

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

建初初,丕举方正,恭始为郡吏。

太傅赵憙闻而辟之。

肃宗集诸儒于白虎观,恭特以经明得召,与其议。

憙复举恭直言,特诏公车,拜中牟令。

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亭长从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

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

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

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薛贳不问。

于是吏人信服。

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

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

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

儿言:‘雉方将雏。’

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

还府,具以状白安。

是岁,嘉禾生恭便坐廷中,安因上书言状,帝异之。

会诏百官举贤良方正,恭荐中牟名士王方,帝即征方诣公车,礼之与公卿所举同,方致位侍中。

恭在事三年,州举尤异,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后拜侍御史。

和帝初立,议遣车骑将军窦宪与征西将军耿秉击匈奴,恭上疏谏曰:

陛下亲劳圣思,日昊不食,忧在军役,诚欲以安定北垂,为人除患,定万世之计也。

臣伏独思之,未见其便。

社稷之计,万人之命,在于一举。

数年以来,秋稼不熟,人食不足,仓库空虚,国无畜积。

会新遭大忧,人怀恐惧。

陛下躬大圣之德,履至孝之行,尽谅阴三年,听于冢宰。

百姓阙然,三时不闻警跸之音,莫不怀思皇皇,若有求而不得。

今乃以盛春之月,兴发军役,扰动天下,以事戎夷,诚非所以垂恩中国,改元正时,由内及外也。

万民者,天之所生。

天爱其所生,犹父母爱其子。

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则天气为之桀错,况于人乎?

故爱人者必有天报。

昔太王重人命而去邠,故获上天之祐。

夫戎狄者,四方之异气也。

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别。

若杂居中国,则错乱天气,污辱善人,是以圣王之制,羁縻不绝而已。

今边境无事,宜当修仁行义,尚于无为,令家给人足,安业乐产。

夫人道乂于下,则阴阳和于上,祥风时雨,覆被远方,夷狄重译而至矣。

《易》曰:‘有孕盈缶,终来有它吉。’

言甘雨满我之缶,诚来有我而吉已。

夫以德胜人者昌,以力胜人者亡。

今匈奴为鲜卑所杀,远臧于史侯河西,去塞数千里,而欲乘其虚耗,利其微弱,是非义之所出也。

前太仆祭肜远出塞外,卒不见一胡而兵已困矣。

自山之难,不绝如綖,都护陷没,士卒死者如积,迄今被其辜毒。

孤寡哀思之心未弭,仁者念之,以为累息,奈何复欲袭其迹,不顾患难乎?

今始征发,而大司农调度不足,使者在道,分部督趣,上下相迫,民间之急亦已甚矣。

三辅、并、凉少雨,麦根枯焦,牛死日甚,此其不合天心之效也。

群僚百姓,咸曰不可,陛下独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不恤其言乎?

上观天心,下察人志,足以知事之得失。

臣恐中国不为中国,岂徒匈奴而已哉!

惟陛下留圣恩,休罢士卒,以顺天心。

书奏,不从。

每政事有益于人,恭辄言其便,无所隐讳。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

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

迁乐安相。

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

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永元九年,征拜议郎。

八月,饮酎,斋会章台,诏使小黄门特引恭前。

其夜拜侍中,敕使陪乘,劳问甚渥。

冬,迁光禄勋,选举清平,京师贵戚莫能枉其正。

十三年,代吕盖为司徒。

十五年,从巡狩南阳,除子抚为郎中,赐驸马从驾。

时弟丕亦为侍中。

兄弟父子并列朝廷。

后坐事策免。

殇帝即位,以恭为长乐卫尉。

永初元年,复代梁鲔为司徒。

初,和帝末,下令麦秋得案验薄刑,而州郡好以苛察为政,因此遂盛夏断狱。

恭上疏谏曰:

臣伏见诏书,敬若天时,忧念万民,为崇和气,罪非殊死,且勿案验。

进柔良,退贪残,奉时令。

所以助仁德,顺昊天,致和气,利黎民者也。

旧制至立秋乃行薄刑,自永元十五年以来,改用孟夏,而刺史、太守不深惟忧民息事之原,进良退残之化,因以盛夏征召农人,拘对考验,连滞无已。

司隶典司京师,四方是则,而近于春月分行诸部,托言劳来贫人,而无隐恻之实,烦扰郡县,廉考非急,逮捕一人,罪延十数,上逆时气,下伤农业。

案《易》气月《姤》用事。

经曰:‘后以施令诰四方。’

言君以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所以助微阴也。

行者尚止之,况于逮召考掠,夺其时哉!

比年水旱伤稼,人饥流冗。

今始夏,百谷权舆,阳气胎养之时。

自三月以来,阴寒不暖,物当化变而不被和气。

《月令》:‘孟夏断薄刑,出轻系。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熟。’

又曰:‘仲夏挺重囚,益其食。行秋令则草木零落,人伤于疫。’

夫断薄刑者,谓其轻罪已正,不欲令久系,故时断之也。

臣愚以为今孟夏之制,可从此令,其决狱案考,皆以立秋为断,以顺时节,育成万物,则天地以和,刑罚以清矣。

初,肃宗时,断狱皆以冬至之前,自后论者互多驳异。

邓太后诏公卿以下会议,恭议奏曰:

夫阴阳之气,相扶而行,发动用事,各有时节。

若不当其时,则物随而伤。

王者虽质文不同,而兹道无变,四时之政,行之若一。

《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之时也,其变者为正朔、服色、牺牲、徽号、器械而已。

故曰:‘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易》曰:‘潜龙勿用。’言十一月、十二月阳气潜臧,未得用事。

虽煦嘘万物,养其根荄,而犹盛阴在上,地冻水冰,阳气否隔,闭而成冬。

故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言五月微阴始起,至十一月坚冰至也。

夫王者之作,因时为法。

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著令,冀承天心,顺物性命,以致时雍。

然从变改以来,年岁不熟,谷价常贵,人不宁安。

小吏不与国同心者,率入十一月得死罪贼,不问曲直,便即格杀,虽有疑罪,不复谳正。

一夫吁嗟,王道为亏,况于众乎?《易》十一月‘君子以议狱缓死’。

可令疑罪使详其法,大辟之科,尽冬月乃断。

其立春在十二月中者,勿以报囚如故事。

后卒施行。

恭再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

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

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否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

终无所言。

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

三年,以老病策罢。

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以两子为郎。

长子谦,为陇西太守,有名绩。

谦子旭,官至太仆,从献帝西入关,与司徒王允同谋共诛董卓。

及李傕入长安,旭与允俱遇害。

丕字叔陵,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遂杜绝交游,不答候问之礼。

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

遂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世名儒。

后归郡,为督邮功曹,所事之将,无不师友待之。

建初元年,肃宗诏举贤良方正,大司农刘宽举丕。

时对策者百有余人,唯丕在高第,除为议郎,迁新野令。

视事期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

务在表贤明,慎刑罚。

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元和元年征,再迁,拜赵相。

门生就学者常百科人,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

赵王商尝欲避疾,便时移住学官,丕止不听。

王乃上疏自信,诏书下丕。

丕奏曰:‘臣闻《礼》,诸侯薨于路寝,大夫卒于嫡室,死生有命,未有逃避之典也。

学官传五帝之道。修先王礼乐教化之处,王欲废塞以广游宴,事不可听。’

诏丛丕言,王以此惮之。

其后帝巡狩之赵,特被引见,难问经传,厚加赏赐。

在职六年,嘉瑞屡降,吏人重之。

永元二年,迁东郡太守。

丕在二郡,为人修通溉灌,百姓殷富。

数荐达幽隐名士。

明年,拜陈留太守。

视事三期,后坐禀贫人不实,征司寇论。

十一年复征,再迁中散大夫。

时,侍中贾逵荐丕道艺深明,宜见任用。

和帝因朝会,召见诸儒,丕与侍中贾逵、尚书令黄香等相难数事,帝善丕说,罢朝,特赐冠帻履袜衣一袭。

歪因上疏曰:‘臣以愚顽,显备大位,犬马气衰,猥得进见,论难于前,无所甄明,衣服之赐,诚为优过。

臣闻说经者,传先师之言,非从己出,不得相让;相让则道不明,若规矩权衡之不可枉也。

难者必明其据,说者务立其义,浮华无用之言不陈于前,故精思不劳而道术愈章。

法异者,各令自说师法,博观其义。

览诗人之旨意,察《雅》、《颂》之终始,明舜、禹、皋陶之相戒,显周公、箕子之所陈,观乎人文,化成天下。

陛下既广纳謇謇以开四聪,无令刍荛以言得罪;既显岩穴以求仁贤,无使幽远独有遗失。’

十三年,迁为侍中,免。

永初二年,诏公卿举儒术笃学者,大将军邓骘举丕,再迁,复为侍中、左中郎将,再为三老。

五年,年七十五,卒于官。

魏霸字乔卿,济阴句阳人也。

世有礼义。

霸少丧亲,兄弟同居,州里慕其雍和。

建初中,举孝廉,八迁,和帝时为巨鹿太守。

以简朴宽恕为政。

掾史有过,霸先诲其失,不改者乃罢之。

吏或相毁诉,霸辄称它吏之长,终不及人短,言者怀惭,谮讼遂息。

永元十六年,征拜将作大匠。

明年,和帝崩,典作顺陵。

时盛冬地冻,中使督促,数罚县吏以厉霸。

霸抚循而已,初不切责,而反劳之曰:‘令诸卿被辱,大匠过也。’

吏皆怀恩,力作倍功。

延平元年,代尹勤为太常。

明年,以病致仕,为光禄大夫。

永初五年,拜长乐卫尉,以病乞身,复为光禄大夫,卒于官。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

父崎,顺帝时为司徒。

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

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州里服其不校。

桓帝时,大将军辟,五迁司徒长史。

时、京师地震,特见询问。

再迁,出为东海相。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

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事有功善,推之自下。

灾异或见,引躬克责。

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

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

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灵帝初,征拜太中大夫,传讲华光殿。

迁侍中,赐衣一袭。

转屯骑校尉,迁宗正,转光禄勋。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

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

宽尝于坐被酒睡伏。

帝问:‘太尉醉邪?’

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

帝重其言。

宽简略嗜酒,不好盥浴,京师以为谚。

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

客不堪之,骂曰:‘畜产。’

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

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熟甚焉!故吾惧其死也。’

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

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其性度如此。

海内称为长者。

后以日食策免。

拜卫尉。

光和二年,复代段颎为太尉。

在职三年,以日变免。

又拜永乐少府,迁光禄勋。

以先策黄巾逆谋,以事上闻,封逯乡侯六百户。

中平二年卒,时年六十六。

赠车骑将军印绶,位特进,谥曰昭烈侯。

子松嗣,官至宗正。

赞曰:卓、鲁款款,情悫德满。

仁感昆虫,爱及胎卵。

宽、霸临政,亦称优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列传-卓鲁魏刘列传-译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宛县人。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担任过郡守。卓茂在元帝时期在长安学习,跟随博士江生学习《诗经》、《礼记》以及历法算术。他深入研究师法,被称为通儒。他性格宽厚仁爱。在乡里,即使有人行为与卓茂不同,也都非常敬慕他。

最初被征召到丞相府担任史官,服务于孔光,孔光称赞他为长者。有一次外出,有人认出他的马。卓茂问那个人:‘你的马丢失多久了?’那人回答说:‘一个多月了。’卓茂有马多年,心里知道那人说谎,但还是默不作声地把马给了他,然后拉着车走了,回头说:‘如果不是你的马,你到了丞相府后还给我。’另有一天,马的主人找到了丢失的马,于是各个府邸都送马过来,那个人跪下感谢卓茂。卓茂就是这样不喜欢争斗。

后来因为精通儒术被举荐为侍郎,担任黄门给事,后来又升任密县县令。他勤勤恳恳,待人如子,表扬好的行为并加以教导,从不说恶言,官吏们亲爱他,不忍心欺骗他。有人曾经说部享长接受了他的米肉礼物,卓茂叫来左右询问,说:‘亭长是向你请求的吗?还是你有什么事情托付他而接受的?或者是在平时以恩惠的名义送给他的?’那人回答说:‘是送给他了。’卓茂说:‘既然送了就接受了,为什么还要说呢?’那人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让人不怕官吏,官吏不索取别人的东西。现在我害怕官吏,所以送给他,官吏既然已经接受了,所以我才来告诉你。’卓茂说:‘你真是糊涂。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是因为有仁爱之心,知道相互尊敬。现在邻里长老还互相赠送礼物,这是人之所以相亲的体现,何况是官吏和百姓呢?官吏不应该凭借权力强行索取。人生在世,群居杂处,所以有礼义来相互交往。你不愿意遵守这些,难道想要远离尘世,高高飞走吗?亭长平时就善待官吏,每年送礼物给他,这是礼节。“那人问:“那法律为什么禁止呢?”卓茂笑着说:“法律设立大的法度,礼节顺应人的情感。现在我用礼节来教育你,你一定不会有怨言;如果用法律来治理你,你将无处安放你的手脚。在一个家庭里,小的过错可以批评,大的过错可以处死。你回去好好想想吧!”于是那个人接受了他的教诲,官吏们也怀有他的恩情。

最初,卓茂到县任职时,有些事情处理不当,官吏们嘲笑他,邻城的听说者也认为他不行。河南郡为他设置了守令,卓茂并不介意,处理事务依旧自如。几年后,教化大行,道路上没有丢失的东西。平帝时期,天下大蝗灾,河南二十多个县都遭受了灾害,唯独密县没有受到影响。督邮上报此事,太守不相信,亲自去调查,看到后也信服了。

那时,王莽掌权,设立了六部大司农丞,鼓励农桑。卓茂被升任为京部丞,密县的老少都流泪送别。等到王莽篡位,因为生病辞官回到郡里,常常担任门下掾祭酒,不愿意担任官职。

更始帝即位后,任命卓茂为侍中祭酒,随他到了长安。卓茂知道更始帝的政权混乱,因为年纪大请求辞官回家。

当时,光武帝刚刚即位,首先寻求卓茂,卓茂到河阳拜见。光武帝下诏说:“前密令卓茂,修身自好,坚守节操,确实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的名声冠绝天下,应当受到天下的重赏,所以武王诛杀纣王,封比干之墓,表彰商容之闾。现在任命卓茂为太傅,封为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予几杖、车马,一袭衣服,五百斤棉絮。“又任命卓茂的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为中郎,担任黄门给事。建武四年,卓茂去世,赐予棺椁、墓地,光武帝亲自素服参加葬礼。

卓茂的儿子卓崇继承爵位,后来被封为汎乡侯,官至大司农。卓崇去世后,儿子卓棽继承。卓棽去世后,儿子卓隆继承。永元十五年,卓隆去世,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

最初,卓茂与同县的孔休、陈留的蔡勋、安众的刘宣、楚国的龚胜、上党的鲍宣六人志同道合,都不在王莽时期做官,当时都很有名。孔休字子泉,哀帝初年,担任新都令。后来王莽掌权,孔休辞官回家。等到王莽篡位,派人带着礼物和丝帛,请他担任国师,他吐血假装生病,闭门不出。光武帝即位后,寻求孔休、蔡勋的后代,赐予粮食以表彰他们。刘宣字子高,是安众侯刘崇的堂弟,知道王莽将要篡位,于是改名换姓,抱着经书隐居在山林中。建武初年才出来,光武帝让他继承安众侯的爵位。提拔龚胜的儿子龚赐为上谷太守。龚胜、鲍宣的事迹在《前书》中。蔡勋的事迹在玄孙蔡邕的传记中。

评论说:建武初年,英雄豪杰纷纷起事,呼啸声此起彼伏,城池被围攻的景象随处可见,这确实是忙碌得无暇他顾的时候。卓茂作为一个小小的县令,没有其他特别的才能,当时已经七十多岁,却首先被征召,用优厚的言辞和重礼,这与周、燕国的君主表彰贤人、设立馆舍有什么不同呢?于是那些怀有壮志的人,纷纷抛弃家庭,越过关卡,捐弃宗族,以进入金门。他性格宽厚,心地善良,犯错误不与人计较,近似于宽恕,遵循这样的道路,怨悔怎么会到来呢?

鲁恭字仲康,是扶风平陵人。他的祖先出自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下邑,因此以地为姓。世代担任二千石级别的官职,哀帝、平帝时期,从鲁地迁居。祖父鲁匡,在王莽时期担任羲和,有权谋,被称为‘智囊’。父亲不详。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在任上去世。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昼夜哭泣不止,郡中赠送的财物一概不接受,于是回家服丧,礼仪超过成人,乡里的人都感到惊奇。十五岁时,与母亲和弟弟一起居住在太学,学习《鲁诗》,闭门讲诵,断绝了人间的事务,兄弟俩都受到各位儒者的称赞,学者们争相归附他们。

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都派儿子送酒粮给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鲁恭怜悯弟弟年纪小,想要先成就他的名声,就假装生病不去做官。郡里多次以礼相请,他推辞不肯接受,母亲强迫他出去,鲁恭不得已而西行,于是留在新丰教书。建初初年,鲁丕被举荐为方正,鲁恭才开始担任郡吏。太傅赵憙听说后征召他。肃宗在白虎观召集各位儒者,鲁恭因为精通经书而被特别召见,参与讨论。

皇帝再次下诏,让恭敬地直言进谏,特别派遣公车来召见,任命他为中牟县令。恭专以德化来治理,不使用刑罚,有人叫许伯的因为争夺田地,连续多年县令都无法判决,恭公正地处理了这件事,双方都退去后自我反省,停止耕作互相让地。

亭长向人借了牛却不归还,牛的主人向恭告状。恭召见亭长,多次命令他归还牛,但他还是不听。恭叹息说:‘这是教化不行的表现。’想要辞去官职。掾史们流泪挽留他,亭长才感到惭愧后悔,归还了牛,去监狱接受处罚,薛贲没有追究。

于是官吏们都信服恭。建初七年,郡国遭受螟虫灾害,虫子沿着边界蔓延,但没有进入中牟。河南尹袁安听说后,怀疑消息不实,派仁恕掾肥亲前往调查。恭随行在田间小路上,一起坐在桑树下,有一只雉鸡飞过,停在旁边。旁边有一个小孩,肥亲问:‘孩子为什么不捉住它?’孩子说:‘雉鸡正在孵小鸡。’肥亲惊讶地站起来,与恭告别说:‘我来这里,是想考察你的政绩。现在虫子没有侵犯边界,这是第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教化影响到鸟兽,这是第二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小孩子都有仁心,这是第三个不同寻常的现象。我如果久留,只会打扰贤者。’回到府中,肥亲把情况详细告诉了袁安。

这一年,嘉禾在中牟的朝廷廷中生长,袁安因此上书报告情况,皇帝对此感到惊奇。正好皇帝下诏让百官推荐贤良方正的人,恭推荐了中牟的名士王方,皇帝立即征召王方到公车,对他礼遇与公卿推荐的相同,王方最终官至侍中。恭在任三年,州里举荐他为特别优秀,恰逢遭遇母亲去世而离职,官吏们都很思念他。

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和帝初即位,讨论派遣车骑将军窦宪和征西将军耿秉攻打匈奴,恭上疏劝谏说:

陛下亲自劳神费思,不吃饭,担忧军役,确实是为了安定北方边疆,为人民除去祸患,制定万世大计。我私下里思考,未见其有便利之处。国家的计划,万人的生命,都取决于这一举动。近年来,秋季庄稼不熟,人们食物不足,仓库空虚,国家没有储备。正逢新近遭遇大丧事,人们心中充满恐惧。

陛下具有大圣之德,履行至孝之行,完全守丧三年,听从冢宰的安排。百姓们渴望听到皇帝的声音,三个季节没有听到警跸的声音,无不怀着渴望,好像有所求却得不到。现在却在盛春之月,发动军役,扰动天下,去对付戎夷,这实在不是向中国施恩,改变元正时令,由内到外的做法。

万民是上天所生。上天爱其子民,就像父母爱其子女。任何事物得不到其应有的位置,上天的气息就会变得狂暴,何况是人呢?所以爱民的人必然得到上天的回报。过去太王重视人命而离开邠地,因此得到上天的保佑。戎狄是四方的异气,蹲坐而放肆,与鸟兽无异。如果他们居住在中国,就会扰乱天气,污辱善良的人,因此圣王的政策,只是羁縻而不绝。

现在边境没有战事,应该修仁行义,崇尚无为,让家家户户富足,安居乐业。如果人道得到治理,上天的阴阳就会和谐,祥风和雨就会遍及远方,夷狄也会远道而来。《易经》说:‘有孕的瓮满了,最终会有其他吉祥的事情。’意思是甜雨充满了我的瓮,确实会带来吉祥。

用德行胜过别人的人会昌盛,用武力胜过别人的人会灭亡。现在匈奴被鲜卑所杀,远藏在史侯河西,离边塞有数千里,我们却想趁他们虚弱,利用他们的微弱,这不是正义的行为。以前太仆祭肜远出边塞,最终没有见到一个胡人,军队就已经疲惫不堪了。自从山难以来,战事不断,都护被俘,士兵死伤无数,至今还在遭受其毒害。孤寡之家的哀思还未平息,仁者对此感到忧虑,认为这是连绵不断的痛苦,为何还要重复这样的做法,不顾及祸患和困难呢?现在刚开始征发,大司农调度不足,使者在路上,分部督促,上下相迫,民间的急难已经到了极点。

三辅、并、凉地区少雨,麦根枯焦,牛死得越来越多,这是不合天心的表现。群臣和百姓都说不行,陛下为何只听一个人的意见,放弃万人的生命,不顾及他们的意见呢?向上观察天意,向下了解民心,足以知道事情的是非得失。我担心中国不再是中国,岂止是匈奴而已!愿陛下留下圣恩,停止征兵,顺应天意。

上疏之后,没有被采纳。每当政事有益于人民,恭都会说出其便利之处,无所隐瞒。

后来被任命为《鲁诗》博士,因此家中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升任侍中,多次被召见宴请,询问政事的得失,受到赏赐和特殊的恩宠。调任乐安相。那时,东州盗贼横行,群盗攻劫,各郡都感到困扰。恭到任后,加大赏金,开恩信,那些首领张汉等人带领部下投降,恭向上推荐张汉担任博昌尉,其他人也相互捕捉打击,最终全部平定,州郡因此安定。

永元九年,被征召为议郎。八月,参加饮酎,在章台斋会,皇帝下诏让小黄门特别引见恭。那天晚上,被任命为侍中,命令他陪乘,受到皇帝的优待。

冬天,升任光禄勋,选拔官员公正,京城的贵族和权贵都不能歪曲他的公正。十三年,代替吕盖担任司徒。十五年,随皇帝巡视南阳,任命儿子刘抚为郎中,赐予驸马的身份随皇帝出行。那时,弟弟刘丕也担任侍中。兄弟父子都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后来因为事情被免职。

殇帝即位后,任命恭为长乐卫尉。永初元年,再次代替梁鲔担任司徒。

起初,和帝末年,下令在麦收后减轻刑罚,但州郡喜欢用严苛的审查来治理,因此夏天就开始断案。恭上疏劝谏说:

我见到诏书,非常敬重,忧虑万民,为了推崇和气,对不是死刑的罪行,暂时不要审查。提拔善良的人,摒弃贪婪残忍的人,遵循时令。这些都是帮助仁德,顺应上天,带来和气,有利于百姓的做法。

过去的规定是在立秋之后实行减轻刑罚,但自永元十五年以来,改为在孟夏实行,而刺史、太守没有深入思考如何息事宁人,如何提拔善良的人,摒弃残忍的人,因此夏天征召农人,拘禁审讯,拖延不断。

司隶负责京师,四方以此为准则,但最近在春天分派到各部,借口慰劳贫民,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同情,打扰了郡县,审查不是紧急的事情,逮捕一个人,罪行就会牵连到十几个,上逆时令,下伤农业。

根据《易经》的节气,四月《姤》卦用事。经书说:‘君王在夏至之日,发布命令停止四方行人的行动,以此来帮助微阴。’行人尚且停止行动,何况是逮捕审讯,剥夺他们的时间呢!

近年来,水旱灾害损害了庄稼,人们饥饿流离失所。现在刚开始夏天,百谷刚开始生长,阳气滋养的时候。从三月以来,阴寒不暖,万物应该变化却没有得到和气。《月令》说:‘孟夏断薄刑,释放轻罪的人。实行秋令就会苦雨连绵,五谷不熟。’又说:‘仲夏加重囚犯的饮食。实行秋令就会草木凋零,人受到瘟疫的伤害。’所说的断薄刑,是指轻罪已经判决,不想让他们长时间被囚禁,所以适时判决。

我认为现在孟夏的制度,可以从此命令开始执行,所有的判决案件和审查,都以立秋为截止日期,顺应时节,培育万物,这样天地就会和谐,刑罚就会清明。

起初,肃宗时,断狱都在冬至之前,之后议论的人有很多不同的意见。邓太后下诏让公卿以下官员集会讨论,恭上议奏说:

阴阳之气相互扶持,按照各自的时节发挥作用。如果不符合时节,那么万物都会受到伤害。君王虽然文化程度不同,但遵循的道是不变的,四季的政事,执行起来就像一样。《月令》是周朝时期制作的,所依据的都是夏朝的时令,变化的地方只有正朔、服饰颜色、祭祀用品、徽号、器械等。所以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制,周朝继承了商朝的礼制,增损的情况是可以知道的。’《易经》中说:‘潜龙勿用。’指的是十一月、十二月阳气潜伏,还没有发挥作用。尽管可以温暖万物,滋养它们的根茎,但仍然有浓厚的阴气在上,地面结冰,水结成冰,阳气被阻挡,形成冬天。所以说:‘踩到霜,冰就开始凝结了。逐渐积累,直到坚冰。’说的是五月微弱的阴气开始出现,到十一月坚冰形成。

君王的行为,是根据时节来制定法律的。孝章皇帝深思熟虑古人的道理,辅助三正的微妙之处,制定法律,颁布命令,希望顺应天意,顺应万物的生命,以达到和谐。然而,自从变革以来,年岁不熟,粮食价格常常很高,人们不得安宁。那些不与国家同心的小官吏,往往在十一月抓到死罪罪犯,不管曲直,就立即处死,即使有疑罪,也不再审讯。一个人的哀叹,就会使王道受损,何况是众人呢?《易经》在十一月说:‘君子应该审慎地处理案件,避免轻易处死。’可以命令疑罪的人详细审查法律,死刑的判决,直到冬天才做出。如果立春在十二月中的,不要像以前那样上报囚犯。

后来这个政策得到了实施。

恭再次担任公位,选拔高才,直到成为列卿和郡守的有几十人。但是那些年长的大家族,有的没有得到推荐,甚至有怨恨的人。恭听到后,说:‘学问不讨论,是否是担忧呢?学生们不是有乡试的吗?’最终没有说什么。恭性格谦逊退让,奏议依据经典,暗中有所补益,但最终没有自我显扬,所以不以刚直著称。三年,因为年老多病被免职。六年,八十一岁,在家中去世。

他有两个儿子担任郎官。长子谦,担任陇西太守,有名气和政绩。谦的儿子旭,官至太仆,随献帝西入关中,与司徒王允共同策划诛杀董卓。等到李傕进入长安,旭和王允都被杀害。

丕字叔陵,性格深沉好学,勤奋不懈,于是断绝了社交,不回应问候的礼节。士人们常常因此批评他,但丕却欣然自得。于是他通晓《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成为当世的名儒。后来回到郡中,担任督邮功曹,他所服务的将领,没有不把他当作师友对待的。

建初元年,肃宗下诏举荐贤良方正,大司农刘宽举荐丕。当时回答问题的人有一百多人,只有丕排在前列,被任命为议郎,升任新野令。任职一年,州里的考核排名第一,升任青州刺史。他致力于表彰贤能,谨慎刑罚。七年,因为事情被下狱,由司寇审理。

元和元年被征召,再次升迁,担任赵国相。他的学生和求学者常常有一百多人,关东人称他为‘《五经》复兴鲁叔陵’。赵王商曾经想要避病,就暂时住在学官那里,丕阻止了他,不听从。赵王于是上疏自荐,诏书下达给丕。丕上奏说:‘我听说《礼》中规定,诸侯在路寝去世,大夫在嫡室去世,生死有命,没有逃避的礼制。学官传授五帝的道理,修习先王的礼乐教化,王想要废弃这些来扩大游乐宴会,这件事不可听任。’诏书采纳了丕的意见,赵王因此对他敬畏。

之后皇帝巡视赵国,特别被引见,询问经传,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在任职六年中,吉祥之事屡次降临,官民都对他非常敬重。

永元二年,升任东郡太守。丕在两个郡任职,为人修建水利灌溉,百姓富足。多次推荐隐居的名士。第二年,被任命为陈留太守。任职三年,后来因为上报贫困人口不实,被征召到司寇那里审理。

十一年再次被征召,再次升迁为中散大夫。当时,侍中贾逵推荐丕的道艺深明,应该被任用。和帝在朝会上召见众儒生,丕与侍中贾逵、尚书令黄香等人讨论了几件事,皇帝认为丕说得很好,退朝后,特别赐给他冠帻、履、袜、衣一整套。丕因此上疏说:‘我因为愚昧,显赫地担任了重要职位,犬马之气衰弱,还得以进见,在前面讨论,没有显现出什么,衣服的赏赐,确实过于优厚。我听说讲解经书的人,传承先师的话,不是自己说的,不能互相让步;互相让步则道理不明,就像规矩和权衡不能弯曲一样。质疑的人必须明确自己的依据,讲解的人必须确立自己的意义,不切实际无用的话不放在前面,所以精心思考不劳而获,道术更加显著。不同的法度,各自说明自己的师法,广泛观察其意义。理解诗人的旨意,考察《雅》、《颂》的始终,明确舜、禹、皋陶的相互告诫,显扬周公、箕子的陈述,观察人文,教化天下。陛下既然广泛接纳直言以开启四聪,不要让草野之人因言获罪;既然显扬隐居以求得仁贤,不要让偏远的人独有遗失。’

十三年,升任侍中,被免职。

永初二年,下诏公卿举荐儒术深厚的学者,大将军邓骘举荐丕,再次升迁,重新担任侍中、左中郎将,再次担任三老。五年,七十五岁,在官任上去世。

魏霸字乔卿,是济阴句阳人。世代有礼义。霸年幼丧亲,兄弟共同生活,州里的人都羡慕他的和睦。

建初年间,被举荐为孝廉,八次升迁,和帝时担任巨鹿太守。以简约、宽恕为政。属官有过错,霸先教诲他们的过失,不改的才罢免他们。官吏之间互相诋毁,霸总是称赞其他官吏的长处,始终不涉及别人的短处,诋毁的人感到惭愧,诬告诉讼就停止了。

永元十六年,被征召担任将作大匠。第二年,和帝去世,负责建造顺陵。当时正值盛冬,地面结冰,中使督促,多次处罚县吏以激励霸。霸只是安抚他们,最初并不严厉责备,反而安慰他们说:‘让各位受辱,是我的过错。’官吏们都怀有感激之情,工作更加努力。

延平元年,代替尹勤担任太常。第二年,因为生病退休,担任光禄大夫。永初五年,被任命为长乐卫尉,因为生病请求退休,再次担任光禄大夫,在官任上去世。

刘宽字文饶,是弘农华阴人。父亲崎,在顺帝时担任司徒。宽曾经出行,有人丢失了牛,就到宽的车中认领。宽没有说什么,下车步行回家。过了一会儿,认牛的人找到了牛,送还回来,叩头道歉说:‘对不起长者,随你所处刑罚。’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可能出错,幸好劳累你把它送回来,为什么道歉呢?’州里的人都佩服他不计较。

桓帝时,大将军辟,五次升迁,担任司徒长史。当时,京师发生地震,特别被询问。再次升迁,出京担任东海相。延熹八年,被征召担任尚书令,升任南阳太守。在三个郡任职期间,温和仁慈,宽恕待人,即使在仓促之间,也没有严厉的语言和脸色。他常常认为‘用刑罚来治理,人民虽然避免了惩罚但没有羞耻心。’官吏有过错,只用蒲草制成的鞭子处罚,只是表示羞辱,最终不施加苦刑。事情有功绩,推让给下面的人。出现灾异,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县中,停在驿站,就邀请学官祭酒和处士、学生拿着经书讲解。见到老人就用农家的语言安慰,对年轻人用孝悌的教诲勉励。人们都感念他的恩德,行为有所改变。

灵帝初年,他被征召并任命为太中大夫,负责在华光殿传授经文。后来升任侍中,并赐予一套衣服。再后来转为屯骑校尉,又升任宗正,最后转任光禄勋。熹平五年,他接替许训担任太尉。灵帝非常喜欢学习技艺,每次接见他都很宽容,经常让他讲解经文。宽曾经坐在那里喝醉了酒,睡着了。皇帝问他:‘太尉喝醉了吗?’宽仰头回答说:‘臣不敢喝醉,只是责任重大,心情忧虑得像喝醉了一样。’皇帝非常重视他的这番话。

宽为人简略,喜欢喝酒,不喜欢洗澡,这在京城被当作谚语。曾经有一次他请客,派人去买酒,结果买酒的人回来时已经大醉。客人忍受不了,骂道:‘畜生。’宽立刻派人去看那个仆人,怀疑他可能自杀。他转向左右的人说:‘这个人啊,被骂作畜生,侮辱得多么严重啊!所以我担心他会死。’有人想试探宽是否能生气,等他上朝时,他装扮得非常正式,然后让侍女端来肉汤,故意弄脏了他的朝服。侍女急忙收起来,但宽的神色没有任何变化,他慢慢地说:‘肉汤弄脏了你的手吗?’他的性格就是这样。全国都称他为长者。

后来因为日食的征兆被免职。他被任命为卫尉。光和二年,他又接替段颎担任太尉。在职三年后,因为日食的变异再次被免职。之后又被任命为永乐少府,升任光禄勋。因为事先发现了黄巾军的叛逆阴谋,上报朝廷,被封为逯乡侯,食邑六百户。中平二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追赠车骑将军的印绶,官位特进,谥号昭烈侯。他的儿子松继承了他的官职,官至宗正。

赞曰:卓、鲁二人诚恳,情真意切,德行满溢。仁爱感化昆虫,连胎中的鸟蛋都受到关爱。宽、霸在位时,政治处理得也很温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列传-卓鲁魏刘列传-注解

卓茂:卓茂,字子康,东汉时期著名儒者,南阳宛人。其父祖均为郡守,他本人亦以儒术闻名,曾任侍郎、密令等职,以宽仁恭爱著称。

元帝:西汉时期的一个皇帝,名为刘奭,他在位期间,重视儒学,对儒者有所优待。

长安:西汉时期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当时的文化中心。

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经学,是学术上的权威。

《诗》、《礼》:《诗经》和《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算:古代的历法计算,涉及天文、数学等领域。

通儒:指学识渊博、通晓儒学的学者。

乡党故旧:指同乡和旧友。

辟:指征召、任命。

丞相府史:丞相府的属官。

孔光:西汉末年的丞相,以长者著称。

长者:指品德高尚的人。

马:古代的重要交通工具,也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侍郎:古代官名,为皇帝左右的亲信官职。

给事黄门:古代官名,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密令:密县县令,密县位于河南省。

亭长:亭长是古代乡村基层组织中的小官吏,负责治安、征税等事务。

部享长:古代官名,负责管理部下的享宴。

玄纁:古代的一种丝织品,颜色深红,常用于祭品。

束帛:古代的一种丝织品,用于赠礼。

国师:古代官名,负责国家宗教事务的官员。

比干:商朝末年的忠臣,因直言进谏而被杀。

商容:商朝末年的贤臣,因忠诚而被封侯。

太傅:古代官名,为皇帝的高级顾问。

褒德侯:封号,表示对卓茂的表彰。

大司农:大司农是古代官职,掌管国家财政。

上谷太守:古代官名,负责上谷郡的地方行政。

白虎观:东汉时期的一座宫殿,是皇帝召见儒者议政的地方。

鲁恭:东汉时期著名的儒者,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以儒学著称。

鲁顷公:鲁国的君主,鲁恭的远祖。

羲和:古代官名,负责天文历法。

赙赠:古代丧葬时的一种礼物。

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培养官员的地方。

方正:指为人正直、品行端正。

肃宗:指东汉时期的汉肃宗,即汉章帝。

憙复举:憙复举是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意为举荐有才能的人。

恭直言:恭直言指的是直言不讳,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公车:古代官署名,负责接待宾客和传递文书。

中牟令:中牟令是中牟县的地方行政长官。

德化:德化指的是以道德教化来治理百姓。

刑罚:刑罚是指法律规定的对犯罪行为的惩罚。

讼人:讼人指的是打官司的人。

掾史:指古代官府中的低级官员。

印绶:印绶是古代官员的官印和带子,作为身份的象征。

建初七年:建初是东汉章帝的年号,建初七年即公元82年。

郡国:郡国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单位。

螟伤稼:螟是昆虫的一种,螟伤稼指的是螟虫侵害庄稼。

仁恕掾:仁恕掾是负责仁恕事务的官员。

廉之:廉之指的是调查、审查。

阡陌:阡陌是田间小路。

雉:雉是一种鸟类,即野鸡。

瞿然而起:瞿然而起是指突然站起来。

诀:诀别,告别。

嘉禾:嘉禾是指丰收的象征,此处指吉祥的象征。

侍中:古代官名,是皇帝的亲信,负责处理政务。

州举:州举是指州一级的举荐制度。

和帝:和帝是东汉的一位皇帝,名刘肇。

车骑将军:古代官名,掌管车骑军队。

征西将军:征西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

匈奴:匈奴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社稷:社稷是古代中国对国家和国家的象征。

大忧:大忧指的是重大的国家灾难或个人不幸。

谅阴:谅阴是指皇帝或皇太子在丧期内的居丧制度。

冢宰:冢宰是古代官职,掌管国家大政。

戎夷:戎夷是指古代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

羁縻:羁縻是指用恩惠和武力相结合的方式控制边远地区。

仁义:仁义是指仁爱和正义。

无为:无为是指不干预自然和社会的发展,顺其自然。

祥风时雨:祥风时雨是指吉祥的风雨,象征吉祥如意。

鲜卑:鲜卑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山之难:山之难指的是山崩或山难。

都护:都护是古代官职,负责边疆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三辅:三辅是指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郡,是古代京师的行政区域。

并凉:并凉是指并州和凉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

被:被通“披”,覆盖。

策免:因某种原因被免职。

长乐卫尉:长乐卫尉是古代官职,负责皇宫的安全。

永初元年:永初是东汉安帝的年号,永初元年即公元107年。

麦秋:麦秋是指麦子成熟的季节。

案验:案验是指审查、核实。

苛察:苛察是指过于严苛的审查。

司隶:司隶是指古代官职,负责监察京师及附近地区的官员。

诸部:诸部是指各个地区。

《易》:《易》是《易经》的简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

《月令》:《月令》是古代的一部农事历书。

阴阳之气: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代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阴代表寒冷、阴暗、收敛等,阳代表温暖、明亮、发散等。阴阳之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王者:指古代的君主,具有统治国家的权力和责任。

四时之政:指根据四季变化而采取的不同的政治措施。

月令:古代的一种历法,根据月亮的运行来制定,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正朔:指历法中的正月初一,也指王朝的年号。

服色:指不同官职或身份的人应穿着的服饰颜色。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徽号:指官职的标志或象征。

器械:指战争或生产中所使用的工具。

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指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制,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礼制。

潜龙勿用:出自《易经》,意为龙潜藏在水下,不宜使用。

三正:指古代历法中的三个重要时刻,即立春、立夏、立秋。

孝章皇帝:指东汉时期的汉章帝。

律著令:指制定法律和命令。

时雍:指时节和谐,社会安宁。

王道:指君主的统治之道。

乡举:指由地方推荐的选拔方式。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

鲁叔陵:指东汉时期的经学家鲁丕,字叔陵。

对策:指科举考试中的回答问题。

青州刺史:指青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司寇论:指被判处司寇(古代官职,负责司法)的罪行。

赵相:指赵国的宰相。

路寝:指诸侯的寝宫。

传五帝之道:指传授五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

光禄大夫:指古代的官职,负责宫廷的礼仪和宴请。

弘农华阴: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华阴市。

大将军:指古代的一种高级军事官职。

司徒:指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中使: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太常:指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国家的祭祀和礼仪。

致仕:指官员因年老或病故而退休。

蒲鞭:指用蒲草制成的鞭子,用来象征轻微的惩罚。

灾异:指自然界出现的异常现象,古人认为这是天意的警示。

灵帝:东汉末年的一位皇帝,名刘宏,在位期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太中大夫:古代官名,是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和政策。

华光殿:古代宫殿名,是皇帝举行大典和朝会的地方。

赐衣一袭:皇帝赐予的衣服,表示荣耀和恩宠。

屯骑校尉:古代官名,负责管理皇帝的骑兵。

宗正:古代官名,负责管理皇室宗族事务。

光禄勋:古代官名,掌管皇帝的饮食和宴席。

熹平五年:东汉灵帝熹平五年,即公元176年。

许训:东汉末年的一位官员。

太尉:古代官名,是三公之一,负责军事。

宽:指杨宽,东汉末年的一位官员。

被酒:被酒,即醉酒。

苍头:古代家仆的称呼。

市酒:买酒。

畜产:古代对仆役的贬称。

夫人:指杨宽的妻子。

朝会:古代皇帝与官员的集会。

肉羹:一种肉汤。

日食:指日食现象,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卫尉:古代官名,掌管宫廷警卫。

光和二年: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即公元179年。

段颎:东汉末年的一位将领。

永乐少府:古代官名,负责管理皇帝的日常用品。

黄巾逆谋: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策划。

逯乡侯:古代封号,是一种荣誉。

中平二年: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

特进:古代官名,是对有功之臣的荣誉。

谥曰:给予谥号,是对逝者的评价。

昭烈侯:杨宽的谥号。

卓、鲁款款:指东汉末年的两位名士,卓茂和鲁肃,款款表示他们的忠诚和正直。

情悫德满:形容人的情感真挚,品德高尚。

仁感昆虫,爱及胎卵:形容人的仁爱之心,连昆虫和未出生的胎儿都能感受到。

宽、霸临政,亦称优缓:指杨宽和另一位官员在处理政务时,以宽厚和温和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列传-卓鲁魏刘列传-评注

灵帝初,征拜太中大夫,传讲华光殿。迁侍中,赐衣一袭。转屯骑校尉,迁宗正,转光禄勋。

此段文字描绘了刘宽在汉灵帝时期的官职变迁,从太中大夫到光禄勋,展现了刘宽在政治上的稳步上升。‘征拜’、‘迁’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朝廷对刘宽才能的认可和重用,同时也反映了刘宽在官场上的谨慎和谦逊。‘传讲华光殿’则暗示了刘宽在学术上的造诣,华光殿是汉宫中著名的讲学之地,刘宽在此讲学,可见其学识渊博。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

熹平五年,刘宽被任命为太尉,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代许训为太尉’表明刘宽在政治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灵帝对刘宽的学识和品德十分欣赏,经常邀请他讲经,这既体现了刘宽在学术上的影响力,也反映了汉灵帝对儒学的重视。

宽尝于坐被酒睡伏。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此段文字通过刘宽在朝会上醉酒而睡的细节,展现了他对官职的敬畏和对责任的担当。刘宽的回答‘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既表达了他对职责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皇帝的忠诚。灵帝对刘宽的回答表示赞赏,这也反映了刘宽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宽简略嗜酒,不好盥浴,京师以为谚。

刘宽的‘简略嗜酒’和‘不好盥浴’体现了他性格上的率真和随性。‘京师以为谚’则说明刘宽的这些行为已经成为了民间传说,这也反映了他在民间的良好形象。

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

此段文字通过刘宽与客人的互动,展现了他宽容大度的性格。客人因为刘宽醉酒而大怒,骂他为‘畜产’,但刘宽并没有生气,反而派人去查看,担心客人会因此自杀,这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熟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

刘宽在面对侮辱时,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表现出对对方的同情和担忧。这与他‘海内称为长者’的美誉相符合。而他的妻子试图考验他的忍耐力,但刘宽仍然保持了冷静,这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宽容和仁爱。

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

刘宽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依然能够保持镇定,这体现了他性格的沉稳和冷静。‘羹烂汝手’这一细节,更是展现了他对小事的宽容和对人的关爱。

海内称为长者。

‘海内称为长者’是对刘宽人格的高度评价,意味着他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宽容、仁爱、沉稳等品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后以日食策免。拜卫尉。光和二年,复代段颎为太尉。在职三年,以日变免。

刘宽因日食事件被免职,但很快又被任命为卫尉,并再次担任太尉。这表明他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并未因免职而减弱,反而得到了朝廷的信任。

又拜永乐少府,迁光禄勋。以先策黄巾逆谋,以事上闻,封逯乡侯六百户。

刘宽在政治上的贡献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他被封为逯乡侯,这是对他政治才能的肯定。

中平二年卒,时年六十六。赠车骑将军印绶,位特进,谥曰昭烈侯。

刘宽在六十六岁时去世,他的去世引起了朝廷的哀悼,他被追赠车骑将军印绶,位特进,谥号昭烈侯,这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肯定。

子松嗣,官至宗正。

刘宽的儿子刘松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官至宗正,这表明刘宽的家族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赞曰:卓、鲁款款,情悫德满。仁感昆虫,爱及胎卵。宽、霸临政,亦称优缓。

这段赞语对刘宽的一生进行了总结,‘卓、鲁款款’、‘情悫德满’、‘仁感昆虫’、‘爱及胎卵’等词语,都体现了刘宽的仁爱之心和德行。‘宽、霸临政,亦称优缓’则说明刘宽在政治上的才能和治理能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后汉书-列传-卓鲁魏刘列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26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