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作者: 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东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史学家班固的代表作之一,他的父亲班昭同样是历史学家。班固所编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最为重要的中国史书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公元82年)。

内容简要:《汉书》是班固根据史料编纂的汉朝史书,内容覆盖了西汉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全书共分为三十篇,主要记录了汉朝的历史事件、帝王传记、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班固通过严谨的史实记载和深入的分析,为后代研究汉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在帝王的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外交往来等方面,《汉书》提供了许多细节,对了解汉朝的政治体系与社会结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汉书》还包含了许多人物传记,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名将、政治家的生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原文

昔《书》称“蛮夷帅服”,

<诗>云“徐方既俫”,

<春秋>列潞子之爵,

许其慕诸夏也。

汉兴至于孝文时,

乃有弓高、襄城之封,

虽自外来,

本功臣后。

故至孝景始欲侯降者,

丞相周亚夫守约而争。

帝黜其议,

初开封赏之科,

又有吴、楚之事。

武兴胡、越之伐,

将帅受爵,

应本约矣。

后世承平,

颇有劳臣,

辑而序之,

续元功次云。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译文

古时候的《尚书》提到‘蛮夷的领导者愿意服从’,《诗经》中说‘徐国已经臣服’,在《春秋》中记载了潞子的爵位,都是因为他们向往中原的夏朝文化。

汉朝兴起到了孝文帝时期,才有弓高、襄城这些封地,虽然是从外部来的,但本质上都是功臣的后代。

因此到了孝景帝时期,开始想要封赏投降的人,丞相周亚夫坚持原则而与之争论。

皇帝驳回了他的提议,最初开设了封赏的条例,后来又有吴、楚七国之乱的事情。

武帝时期,对胡、越的征伐,将领们接受了爵位,这都符合了当初的约定。

后世在和平时期,也有不少有功的臣子,整理并排列他们的功绩,继续记录那些有功的人。

这里只是简略地表示一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注解

书:指《尚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是儒家五经之一,记载了上古至周初的历史文献和政治论述。

蛮夷:古代对中原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的统称,泛指边疆地区的民族。

帅服:帅,指率领;服,指服饰。帅服即指率领蛮夷部族的服饰。

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徐方: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北部和山东省南部一带。

既俫:既,已经;俫,指高大、雄伟。既俫即指徐方已经变得高大雄伟。

春秋:指《春秋》,是儒家五经之一,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

潞子: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封君。

爵:古代的一种官职或身份的称号,也指封地。

诸夏:古代对中原地区的泛称,指中原地区的诸侯国。

汉兴:指汉朝的建立,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一个朝代。

孝文:指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的第二个皇帝,以节俭和推行儒家思想著称。

弓高: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

襄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封:封建制度中授予封地或爵位。

功臣:指对国家有功的臣子。

后:指后代。

孝景:指汉景帝刘启,是汉朝的第三个皇帝。

侯:古代的一种爵位,低于王,高于伯、子、男。

降者:指投降的人。

丞相:古代官职,是皇帝的重要助手,相当于现代的总理。

周亚夫:西汉时期的名将,曾任丞相。

守约:遵守约定。

争:争论,反对。

帝:指皇帝。

黜:罢免,撤销。

科:科目,这里指政策、规定。

吴、楚之事:指西汉时期吴楚七国之乱,是西汉初年的一场重大叛乱。

武兴:指汉武帝刘彻即位,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以开拓边疆和加强中央集权著称。

胡、越之伐:指汉武帝时期对北方胡族和南方越族的征伐。

将帅:指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受爵:接受封爵。

本约:本来的约定。

承平:指国家安定、和平的时期。

劳臣:指为国家立下功勋的臣子。

辑:编纂,整理。

序:排序,排列。

续:继续,延续。

元功:最大的功勋。

次:次序,排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评注

《书》称‘蛮夷帅服’,此句出自《尚书》,用以形容蛮夷之地的首领也愿意效仿中原的礼仪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教化与同化政策。‘蛮夷帅服’四字,既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诗》云‘徐方既俫’,此句出自《诗经》,‘徐方’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地方,‘既俫’意为已经安定。此句说明古代中国的诗歌中,对于地方治理的成果也有所记载,体现了古代诗歌的社会功能。

《春秋》列潞子之爵,许其慕诸夏也。‘潞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诸夏’指代中原地区。《春秋》记载潞子之爵,表明了古代中国对于周边诸侯国的认可,以及对于文化认同的重视。

汉兴至于孝文时,乃有弓高、襄城之封,虽自外来,本功臣后。此句讲述了汉朝初期,对于功臣的封赏,即使是来自外地的功臣,也能得到封赏,体现了汉朝对于功臣的重视和对于人才政策的开放性。

故至孝景始欲侯降者,丞相周亚夫守约而争。帝黜其议,初开封赏之科,又有吴、楚之事。这里提到了汉朝孝景帝时期,丞相周亚夫坚持原则,反对对投降者进行封赏,但最终皇帝还是开恩,设立了封赏的科目。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君臣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皇帝的仁政。

武兴胡、越之伐,将帅受爵,应本约矣。此句讲述了汉朝在对外战争中,对于有功的将帅进行封赏,这是对功臣的认可,也是古代中国军事制度中赏罚分明的一个体现。

后世承平,颇有劳臣,辑而序之,续元功次云。表略。这里提到了后世对于有功之臣的记载和排序,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历史功绩的尊重和传承。‘表略’二字,则是对这一历史过程的简略概括,也反映了古代文献的简练风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0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