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东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史学家班固的代表作之一,他的父亲班昭同样是历史学家。班固所编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最为重要的中国史书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公元82年)。
内容简要:《汉书》是班固根据史料编纂的汉朝史书,内容覆盖了西汉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全书共分为三十篇,主要记录了汉朝的历史事件、帝王传记、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班固通过严谨的史实记载和深入的分析,为后代研究汉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在帝王的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外交往来等方面,《汉书》提供了许多细节,对了解汉朝的政治体系与社会结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汉书》还包含了许多人物传记,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名将、政治家的生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异姓诸侯王表-原文
昔《诗》、《书》述虞、夏之际,舜、禹受禅,积德累功,治于百姓,摄位行政,孝之于天,经数十年,然后在位。
殷、周之王,乃繇卨、稷,修仁行义,历十余世,至于汤、武,然后放杀。
秦起襄公,章文、缪、献、孝、昭、严,稍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并天下。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其艰难也。
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
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箝语烧书,内锄雄俊,外攘胡、粤,有一威权,为万世安。
然十余年间,猛敌横发乎不虞,適戍强于五伯,闾阎逼于戎狄,响应㿊于谤议,奋臂威于甲兵,乡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杰而速自毙也。
是以汉亡尺土之阶,繇一剑之任,五载而成帝业。
书传所记,未尝有焉。
何则?古世相革,皆承圣王之烈,今汉独收孤秦之弊。
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其势然也。
故据汉受命,谱十八王,月而列之,天下一统,乃以年数。
讫于孝文,异姓尽矣。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异姓诸侯王表-译文
过去《诗经》、《尚书》记载了虞舜、夏禹时期,舜、禹接受禅让,积累德行和功绩,治理百姓,处理政务,对天有孝心,经过几十年,才稳定地坐在位子上。
商朝、周朝的统治,是从契、稷开始,修行仁义,历经十几代人,到了商汤、周武王,然后被推翻。
秦国从秦襄公开始兴起,经过文公、缪公、献公、孝公、昭公、严公,逐渐吞并了六个国家,历时一百多年,到秦始皇时,才统一了天下。用道德来治理,用武力如此艰难。
秦国称帝后,担忧周朝的衰败,认为是由于隐士横加议论,诸侯相互争斗,四方少数民族入侵,导致弱者被夺取。于是削减了五等爵位,摧毁城池,销毁兵器,钳制言论,焚烧书籍,内部铲除豪杰,外部抵御胡、越,建立了一统的威权,为万世带来了安宁。
然而在十多年间,强大的敌人突然出现,出人意料,驻守的军队比五霸时期更加强大,民间受到戎狄的压迫,对诽谤议论的回应激烈,军队的威势震慑四方。秦朝的禁令,反而资助了豪杰,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因此汉朝没有失去一寸土地,就完成了帝业,这在书籍记载中是前所未有的。为什么?因为古代世代的变革,都是继承了圣王的功业,而现在汉朝却独自承受了秦朝的弊端。雕刻金石难以完成,摧毁枯朽则容易用力,这是形势所决定的。
所以汉朝接受天命,记载了十八位皇帝,按月份排列,天下统一,然后按照年数来计算。到孝文帝时,异姓的诸侯都已经消亡。这是简要的记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异姓诸侯王表-注解
《诗》、《书》:《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书》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虞、夏之际:虞指传说中的虞舜时期,夏指夏朝,虞、夏之际即指从虞舜到夏朝的过渡时期。
舜、禹受禅:禅指禅让,舜、禹受禅是指传说中的虞舜和夏禹通过禅让的方式传承帝位。
积德累功:积德指积累德行,累功指积累功绩,指舜、禹通过不断积累德行和功绩来治理国家。
摄位行政:摄位指代理或暂代职位,行政指处理政务。
孝之于天:孝指孝顺,这里指舜、禹对天的孝顺,即对天道的顺从。
殷、周之王:殷指商朝,周指周朝,殷、周之王即指商朝和周朝的统治。
繇卨、稷:繇指从,卨、稷指商汤和周文王,这里指商汤和周文王是商朝和周朝的开国君主。
修仁行义:修指修养,仁指仁爱,义指正义,指商汤和周文王修养仁爱和正义。
汤、武:汤指商汤,武指周武王,这里指商汤和周武王是商朝和周朝的著名君主。
放杀:放指流放,杀指杀害,这里指汤、武二王被流放或杀害。
秦起襄公:秦指秦国,起指兴起,襄公指秦襄公,是秦国的开国君主。
章文、缪、献、孝、昭、严:这些是秦国的君主,章文、缪、献、孝、昭、严分别指秦穆公、秦孝公、秦献公、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
蚕食六国:蚕食指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侵占,六国指战国时期的六国。
始皇:始皇指秦始皇,即秦朝的第一位皇帝,名嬴政。
称帝:称帝指成为皇帝,即秦始皇自称皇帝。
患周之败:患指担忧,周之败指周朝的衰败。
处士横议:处士指隐居不仕的士人,横议指任意议论。
诸侯力争:诸侯指分封的诸侯国,力争指争斗不休。
四夷交侵:四夷指四方的外族,交侵指不断侵犯。
削去五等:削去指废除,五等指古代的五种爵位等级。
堕城销刃:堕城指毁坏城池,销刃指销毁兵器。
箝语烧书:箝语指禁止言论,烧书指焚烧书籍。
内锄雄俊:内锄指在国内铲除,雄俊指有才能的人。
外攘胡、粤:外攘指对外抵御,胡、粤指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一威权:一威权指统一的权力。
汉亡尺土之阶:汉亡指汉朝的灭亡,尺土之阶指土地的等级。
一剑之任:一剑之任指一位将领或君主的职责。
五载而成帝业:五载指五年,帝业指帝王的基业。
书传所记:书传指历史书籍,所记指记载的内容。
古世相革:古世指古代的时代,相革指时代更替。
圣王之烈:圣王指圣明的帝王,烈指功绩。
孤秦之弊:孤秦指孤立无援的秦国,弊指弊端。
镌金石者难为功:镌指雕刻,金石指坚硬的石头和金属,难为功指难以完成的事情。
摧枯朽者易为力:摧指摧毁,枯朽指枯萎腐烂,易为力指容易完成的事情。
十八王:十八王指汉朝的十八位皇帝。
孝文:孝文指汉文帝,是汉朝的第五位皇帝。
异姓尽矣:异姓指非刘姓的,尽矣指全部结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异姓诸侯王表-评注
昔《诗》、《书》述虞、夏之际,舜、禹受禅,积德累功,治于百姓,摄位行政,孝之于天,经数十年,然后在位。
此句以《诗》、《书》记载的虞、夏时期为引,讲述舜、禹通过禅让继承王位,他们以德治国,积累德行和功绩,治理百姓,处理行政事务,对天有孝心,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才最终稳固了王位。这里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禅让制和德治思想,强调君主应以德服人,以德治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理念。
殷、周之王,乃繇卨、稷,修仁行义,历十余世,至于汤、武,然后放杀。
此句描述了殷、周两代的兴衰。卨、稷是商汤和周武王的祖先,他们修行仁义,历经十余世,直到汤、武时期,才有了显著的成就,汤放逐了暴君桀,武王则灭掉了暴君纣。这里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以及仁义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
秦起襄公,章文、缪、献、孝、昭、严,稍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并天下。
此句讲述秦国从襄公开始,经过数代君主的努力,逐渐吞并了六国,最终在秦始皇统一天下。这里体现了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扩张野心,同时也反映了秦国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其艰难也。
此句通过对秦、汉两代的对比,指出以德治国和以力取胜的艰难程度。这里的“德”指的是道德、仁政,而“力”则指的是武力、力量。作者认为,以德治国虽然艰难,但最终能够稳固国家的根基;而以力取胜虽然容易,但往往会导致国家的动荡。
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
此句分析了秦朝统一后面临的问题,认为周朝的衰败是由于处士横议、诸侯争斗、四夷入侵等原因导致的。这里反映了秦朝在统一后的内外矛盾,以及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洞察。
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箝语烧书,内锄雄俊,外攘胡、粤,有一威权,为万世安。
此句描述了秦朝为了巩固统一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削弱诸侯的权力、摧毁城墙武器、焚书坑儒、镇压异己、抵御外敌等。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秦朝的统治,但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然十余年间,猛敌横发乎不虞,適戍强于五伯,闾阎逼于戎狄,响应㿊于谤议,奋臂威于甲兵,乡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杰而速自毙也。
此句指出秦朝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然面临着来自内外的强大敌人,包括戎狄的入侵、豪杰的反抗等。作者认为,秦朝的禁令反而加速了豪杰的反抗,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是以汉亡尺土之阶,繇一剑之任,五载而成帝业。
此句讲述了汉朝的兴起,指出汉朝的建立并非通过武力征服,而是通过一剑之任,即刘邦的英勇和智慧,在五年内完成了帝业。这里体现了汉朝的兴起与秦朝的灭亡形成鲜明对比。
书传所记,未尝有焉。何则?古世相革,皆承圣王之烈,今汉独收孤秦之弊。
此句指出汉朝的兴起并非历史上有过的先例,因为古代的世袭制度都是建立在圣王的基础之上,而汉朝则是继承了秦朝的弊端。这里反映了作者对汉朝兴起的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
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其势然也。
此句用“镌金石”和“摧枯朽”比喻治理国家,指出治理国家如同雕刻金石一样困难,而摧毁枯朽之物则相对容易。这里强调了治理国家的艰难和重要性。
故据汉受命,谱十八王,月而列之,天下一统,乃以年数。
此句讲述了汉朝的历史,指出汉朝自建立以来,共有十八位皇帝,按照年数进行排列,体现了汉朝的统一和稳定。
讫于孝文,异姓尽矣。
此句指出汉朝到了孝文帝时期,异姓王已经全部被消灭,汉朝的统治已经完全稳固。
表略
此句为总结,表明以上内容仅为简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