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东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史学家班固的代表作之一,他的父亲班昭同样是历史学家。班固所编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最为重要的中国史书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公元82年)。
内容简要:《汉书》是班固根据史料编纂的汉朝史书,内容覆盖了西汉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全书共分为三十篇,主要记录了汉朝的历史事件、帝王传记、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班固通过严谨的史实记载和深入的分析,为后代研究汉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在帝王的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外交往来等方面,《汉书》提供了许多细节,对了解汉朝的政治体系与社会结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汉书》还包含了许多人物传记,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名将、政治家的生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外戚恩泽侯表-原文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必兴灭继绝,修废举逸,然后天下归仁,四方之政行焉。
传称武王克殷,追存贤圣,至乎不及下车。
世代虽殊,其揆一也。
高帝拨乱诛暴,庶事草创,日不暇给,然犹修祀六国,求聘四皓,过魏则宠无忌之墓,适赵则封乐毅之后。
及其行赏而授位也,爵以功为先后,宫用能为次序。
后嗣共己遵业,旧臣继踵居位。
至乎孝武,元功宿将略尽。
会上亦兴文学,进拔幽隐,公孙弘自海濒而登宰相,于是宠以列侯之爵。
又畴咨前代,询问耆老,初得周后,复加爵、邑。
自是之后,宰相毕侯矣。
元、成之间,晚得殷世,以备宾位。
汉兴,外戚与定天下,侯者二人。
故誓曰:‘非刘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是以高后欲王诸吕,王陵廷争;孝景将侯王氏,修侯犯色。
卒用废黜。
是后薄昭、窦婴、上官、卫、霍之侯,以功受爵。
其余后父据《春秋》褒纪之义,帝舅缘《大雅》申伯之意,浸广博矣。
是以别而叙之。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外戚恩泽侯表-译文
自古以来,接受天命和复兴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复兴已经灭亡的国家,继承已经绝迹的贵族,修复废弃的事物,提拔被埋没的人才,这样天下才能归于仁爱,四方的政治才能顺利推行。
传说中武王打败商朝后,追思并尊重贤圣之人,以至于连下车都不愿意错过。
虽然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标准是一致的。
汉高祖刘邦平定乱世,诛杀暴政,国家各项事业都在初创,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他仍然修复了六国的祭祀,寻求聘请四位隐居的贤人,经过魏国时,会去拜访无忌的坟墓,到达赵国时,会封赏乐毅的后代。
在行赏和授予官位时,爵位按照功绩的大小来排序,宫中的职务按照能力来安排。
后代继续遵循先祖的事业,老臣们也接踵而至,占据重要职位。
到了汉武帝时期,元老功臣基本上都已经离世。
恰好这时也兴起了一股文学之风,选拔那些隐居的人才,公孙弘从海边被提拔为宰相,于是赐予他列侯的爵位。
又广泛地咨询前代的事情,询问年长的老人,最初得到周的后代,后来又加封爵位和封地。
从那时起,宰相都是被封为侯爵的人。
在汉元帝和汉成帝时期,后来又得到了殷商的后代,用来作为宾客。
汉朝兴起后,外戚与皇室共同平定了天下,有两位被封为侯。
因此有誓言说:‘不是刘氏的人不能称王,如果有功劳不是皇帝所封而成为侯的人,天下的人都要共同讨伐他。’
所以高后想要封吕氏为王,王陵在朝廷上与之争论;孝景帝想要封王氏为王,修侯因此而怒。
最终这些人都被废黜。
此后薄昭、窦婴、上官、卫、霍等侯爵,都是因为功绩而获得封爵。
其他的后父根据《春秋》中褒扬功绩的义理,皇帝的舅舅根据《大雅》中申伯的意境,逐渐扩大了封爵的范围。
因此,这里将它们分别叙述并加以简略说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外戚恩泽侯表-注解
受命:指接受天命,古代认为君主的统治权来自天命。
中兴:指国家或朝代在衰落之后重新振兴。
兴灭继绝:兴起已经灭亡的国家和家族,使之继续存在。
修废举逸:修整废弃的,提拔被埋没的人才。
归仁:使天下人都归向仁义之道。
四方之政行焉:四方的政治得以顺利实施。
传称:传说中提到。
武王克殷:指周武王打败商朝,建立周朝。
追存贤圣:追念并保留贤能的圣人。
不及下车:来不及下车,形容急于行动。
高帝:指汉高祖刘邦。
拨乱诛暴:平定乱世,诛杀暴政。
庶事草创:各种事情都在初创阶段。
日不暇给:时间不够用,形容事情繁多。
修祀六国:祭祀六国的神灵。
求聘四皓:聘请四位年高德劭的贤人。
无忌之墓:无忌的坟墓,无忌指战国时期的魏无忌。
乐毅之后:乐毅的后代,乐毅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
行赏而授位:进行赏赐并授予官位。
爵以功为先后:授予爵位以功绩的先后为标准。
宫用能为次序:宫中的职务以能力为顺序。
后嗣共己遵业:后代共同继承并遵循先祖的事业。
旧臣继踵居位:老臣们相继担任官位。
孝武:指汉武帝刘彻。
元功宿将:有功勋的老将。
略尽:大致用尽。
文学:指文学之士,这里指有文化修养的人。
进拔幽隐:提拔那些隐居的人才。
公孙弘: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列侯:爵位的一种,比侯爵低一级。
畴咨:询问、咨询。
耆老:年纪大的人,这里指有经验的长者。
周后:周朝的后代。
元、成之间:汉元帝和汉成帝时期。
殷世:商朝的后代。
宾位:宾客的位置,这里指作为宾客的地位。
外戚:皇帝的亲戚。
侯者:被封为侯的人。
王陵廷争:王陵在朝廷上争辩。
修侯犯色:修侯(修姓的侯爵)表现出色。
废黜:罢免、贬斥。
薄昭:西汉时期的外戚。
窦婴:西汉时期的外戚。
上官:西汉时期的外戚。
卫:西汉时期的外戚。
霍:西汉时期的外戚。
《春秋》褒纪之义:《春秋》中赞美的记录。
《大雅》申伯之意:《大雅》中申伯的寓意。
别而叙之:分别叙述。
表略:简要地表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外戚恩泽侯表-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作者司马迁通过对历代受命及中兴之君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皇权更迭与政治理念的演变。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必兴灭继绝,修废举逸,然后天下归仁,四方之政行焉。此句强调古代帝王在登基或中兴时,必须恢复已灭的王朝,继承被废弃的贤能,以此来实现天下归仁,政治得以顺畅运行。
传称武王克殷,追存贤圣,至乎不及下车。此句提及武王灭商后,追思并尊重贤圣,强调了对贤能的重视。
世代虽殊,其揆一也。此句指出不同时代的帝王在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上是相同的。
高帝拨乱诛暴,庶事草创,日不暇给,然犹修祀六国,求聘四皓,过魏则宠无忌之墓,适赵则封乐毅之后。此段描述了汉高祖刘邦在开创国家时的忙碌与对历史贤能的尊重,如祭祀六国、聘请四位隐士等。
及其行赏而授位也,爵以功为先后,宫用能为次序。此句说明在赏赐和授予官位时,以功绩为先,能力为次。
后嗣共己遵业,旧臣继踵居位。此句表明皇位继承者遵循先祖的事业,而旧臣则依次居位。
至乎孝武,元功宿将略尽。此句指出到了汉武帝时期,功勋卓著的老将已经不多。
会上亦兴文学,进拔幽隐,公孙弘自海濒而登宰相,于是宠以列侯之爵。此句说明汉武帝时期,重视文学,提拔了公孙弘等人才。
又畴咨前代,询问耆老,初得周后,复加爵、邑。自是之后,宰相毕侯矣。此段描述了汉武帝时期,广泛咨询前代经验和耆老意见,对周后等人加封爵位和封地。
元、成之间,晚得殷世,以备宾位。此句说明在汉元帝和汉成帝时期,晚年得到了殷商的后代,以备宾客之位。
汉兴,外戚与定天下,侯者二人。故誓曰:“非刘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此段讲述汉初外戚与皇帝共同定天下,有两位外戚被封侯,并立下誓言,强调皇位只能由刘氏家族继承。
是以高后欲王诸吕,王陵廷争;孝景将侯王氏,修侯犯色。卒用废黜。是后薄昭、窦婴、上官、卫、霍之侯,以功受爵。其余后父据《春秋》褒纪之义,帝舅缘《大雅》申伯之意,浸广博矣。是以别而叙之。表略。此段描述了汉初外戚势力与皇权之间的斗争,以及外戚封侯的依据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