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古今人表

作者: 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东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史学家班固的代表作之一,他的父亲班昭同样是历史学家。班固所编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最为重要的中国史书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公元82年)。

内容简要:《汉书》是班固根据史料编纂的汉朝史书,内容覆盖了西汉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全书共分为三十篇,主要记录了汉朝的历史事件、帝王传记、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班固通过严谨的史实记载和深入的分析,为后代研究汉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在帝王的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外交往来等方面,《汉书》提供了许多细节,对了解汉朝的政治体系与社会结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汉书》还包含了许多人物传记,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名将、政治家的生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古今人表-原文

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

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

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未知,焉得仁?’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传曰:譬如尧、舜,禹、稷、卨与之为善则行,鮌、讠雚兜欲与为恶则诛。

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

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于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

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

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

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

因兹以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云。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古今人表-译文

自从有了文字记载,我们的祖先能够听说的,都是那些经典和传记中所提到的。在唐尧、虞舜以上的帝王,都有称号和谥号。至于辅助他们的官员,却无法具体称呼,但诸子百家中都有所提及。虽然不是孔子的记载,但仍然记录在书籍中,目的是为了彰显善行和恶行,以此劝诫后人,所以我们应该广泛地收集这些资料。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明和仁爱,我怎敢当呢?’又说:‘为什么要谈论仁爱,不直接追求圣明吗?’‘不知道如何做到仁爱,又怎么能称得上仁呢?’‘生来就知道的人,是最高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次之;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之;遇到困难却不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民众。’他还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谈论高深的道理。’‘只有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的。’

传说中提到:比如尧、舜、禹、稷、卨,如果和他们一起做好事,就会得到实施;而鲧、讠雚、兜如果和他们一起做坏事,就会被处死。可以和他们一起做好事,但不能和他们一起做坏事,这就是最聪明的人。夏桀、商纣,龙逢、比干如果和他们一起做好事,就会被处死;而莘、崇侯如果和他们一起做坏事,就会得到实施。可以和他们一起做坏事,但不能和他们一起做好事,这就是最愚笨的人。齐桓公,如果管仲辅佐他,就能称霸;如果竖貂辅佐他,就会导致混乱。可以和他们一起做好事,也可以和他们一起做坏事,这就是中等水平的人。

因此,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将人们分为九等,这是根据经典和传记中的记载,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来的,概括了古今的要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古今人表-注解

书契:指古代的文字和契刻,是记录和传播信息的工具,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先民:古代的人民,泛指远古时代的人类。

号谥:指古代帝王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和功绩给予的尊称。

诸子:指春秋战国时期各派的学者和思想家,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孔氏:指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篇籍:指书籍,古代的文献资料。

显善昭恶:表扬善良的行为,揭示恶劣的行为。

劝戒后人:以古代的教训来劝诫后世的人。

博采:广泛收集,汇编。

圣: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典范。

仁: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具有慈爱、善良、公正等品质的人。

上智:指智慧极高的人,能够分辨善恶,做出正确的选择。

下愚:指智慧极低的人,无法分辨善恶,做出错误的选择。

中人:指介于上智和下愚之间的人,其智慧和能力一般。

九等之序:指将人的智慧分为九个等级的顺序。

经传:指儒家经典和传世文献。

继世相次:指世世代代相传,依次延续。

略要:概要,摘要,指重要的内容或要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古今人表-评注

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

此句开篇点明自文字产生以来,古代的帝王都有称号和谥号,而辅佐帝王的人则没有固定的称谓。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统治者的重视和对辅助者的忽视,同时也体现了先民对历史的记忆和传承。

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

这里指出,虽然辅佐帝王的人没有固定的称谓,但诸子百家对其有所记载,这些记载虽然可能没有经过孔子的考证,但仍然被收录在书籍中。这样的记载旨在彰显善行和揭示恶行,以劝诫后人,因此作者广泛地采集这些资料。

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几句引用了孔子的言论,表达了孔子对于圣人和仁的谦虚态度,以及他对知识和学习的重视。孔子认为,生来就有知识的人是最优秀的,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人次之,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之,遇到困难却不学习的人是最差的。

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孔子还提到,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与更高水平的人交流,而只有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的。

传曰:譬如尧、舜,禹、稷、卨与之为善则行,鮌、讠雚兜欲与为恶则诛。

这里引用了古代的传说,以尧、舜、禹、稷、卨等圣君为例,说明如果与这些圣君为善,就会得到善报;如果与恶人如鮌、讠雚兜为恶,就会受到惩罚。

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于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

这句话以桀、纣这样的暴君和龙逢、比干这样的忠臣为例,说明与暴君为善会受到诛杀,与恶人为恶则会得到善报。

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

这句话讲述了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霸主,而在竖貂的辅佐下却陷入混乱的故事,反映了辅佐者的不同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

这句话总结中人的特点,即他们既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

因兹以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云。

最后,作者总结说,根据这些原则,可以列出九等人的顺序,深入研究经传,一代接一代地传承,概括了古今的要点。这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重视,以及对传承和发展的追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古今人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0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