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东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史学家班固的代表作之一,他的父亲班昭同样是历史学家。班固所编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最为重要的中国史书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公元82年)。
内容简要:《汉书》是班固根据史料编纂的汉朝史书,内容覆盖了西汉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全书共分为三十篇,主要记录了汉朝的历史事件、帝王传记、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班固通过严谨的史实记载和深入的分析,为后代研究汉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在帝王的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外交往来等方面,《汉书》提供了许多细节,对了解汉朝的政治体系与社会结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汉书》还包含了许多人物传记,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名将、政治家的生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西域传上-原文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
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
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
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
其河有两原:一出葱岭出,一出于阗。
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
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四百里。
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
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
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
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
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
汉使西域者益得职。
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
及破姑师,未尽殄,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
时汉独护南道,未能尽并北道也。
然匈奴不自安矣。
其后日逐王畔单于,将众来降,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
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
是岁,神爵二年也。
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
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
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鞬,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
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
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
都护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至元帝时,复置戊己校尉,屯田车师前王庭。
是时,匈奴东蒲类王兹力支将人众千七百余人降都护,都护分车师后王之西为乌贪訾离地以处之。
自宣、元后,单于称藩臣,西域服从。
其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翔实矣。
出阳关,自近者始,曰婼羌。
婼羌国王号去胡来王。
去阳关千八百里,去长安六千三百里,辟在西南,不当孔道。
户四百五十,口千七百五十,胜兵者五百人。
西与且末接。
随畜逐不草,不田作,仰鄯善、且末谷。
山有铁,自作兵,后有弓、矛、服刀、剑、甲。
西北至鄯善,乃当道云。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扞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辅国侯、却胡侯、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一人,译长二人。
西北去都护治所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墨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西北至车师千八百九十里。
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
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
民随率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
能作兵,与婼羌同。
初,武帝咸张骞之言,甘心欲通大宛诸国,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
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
汉使多言其国有城邑,兵弱易击。
于是武帝遣从票侯赵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击姑师。
王恢数为楼兰所苦,上令恢佐破奴将兵。
破奴与轻骑七百人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
还,封破奴为浞野侯,恢为浩侯。
于是汉列亭障至玉门矣。
楼兰既降服贡献,匈奴闻,发兵击之。
于是楼兰遣一子质匈奴,一子质汉。
后贰师军击大宛,匈奴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
时汉军正任文将兵屯玉门关,为贰师后距,捕得生口,知状以闻。
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楼兰王。
将指阙,簿责王,对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
上直其言,遣归国,亦因使候司匈奴。
匈奴自是不甚亲信楼兰。
征和元年,楼兰王死,国人来请质子在汉者,欲立之。
质子常坐汉法,下蚕室宫刑,故不遣。
报曰:‘侍子,天子爱之,不能遣。其更立其次当立者。’
楼兰更立王,汉复责其质子,亦遣一子质匈奴。
后王又死,匈奴先闻之,遣质子归,得立为王。
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天子将加厚赏。
楼兰王后妻,故继母也,谓王曰:‘先王遣两子质汉皆不还,奈何欲往朝乎?’
王用其计,谢使曰:‘新立,国未定,愿待后年入见天子。’
然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儋粮,送迎汉使,又数为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
后复为匈奴后间,数遮杀汉使。
其弟尉屠耆降汉,具言状。
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
介子轻将勇敢士,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
既至楼兰,诈其王欲赐之,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贵人左右皆散走。
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
介子遂斩王尝归首,驰传诣阙,悬首北阙下。
封介子为义阳侯。
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为刻印章,赐以宫女为夫人,备车骑辎重,丞相将军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
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
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
其后更置都尉。
伊循官置始此矣。
鄯善当汉道冲,西通且末七百二十里。
自且末以往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有异乃记云。
且末国,王治且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
户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胜兵三百二十人。
辅国侯、左右将、译长各一人。
西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五十八里,北接尉犁,南至小宛可三日行。
有蒲陶诸果。
西通精绝二千里。
小宛国,王治扜零城,去长安七千二百一十里。
户百五十,口千五十,胜兵二百人。
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
西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五百五十八里,东与婼羌接,辟南不当道。
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
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
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
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卢国四日行,地厄狭,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戎卢国,王治卑品城,去长安八千三百里。
户二百四十,口千六百一十,胜兵三百人。
东北至都护治所二千八百五十八里,东与小宛、南与婼羌、西与渠勒接,辟南不当道。
扜弥国,王治扜弥城,去长安九千二百八十里。
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万四十,胜兵三千五百四十人。
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各一人,译长二人。
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五百五十三里,南与渠勒、东北与龟兹、西北与姑墨接,西通于阗三百九十里。
今名宁弥。
渠勒国,王治鞬都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
户三百一十,口二千一百七十,胜兵三百人。
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八百五十二里,东与戎卢、西与婼羌、北与扜弥接。
于阗国,王治西城,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
户三千三百,口万九千三百,胜兵二千四百人。
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东西城长、译长各一人。
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九百四十七里,南与婼羌接,北与姑墨接。
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原出焉。
多玉石。
西通皮山三百八十里。
皮山国,王治皮山城,去长安万五十里。
户五百,口三千五百,胜兵五百人。
左右将、左右都尉、骑君、译长各一人。
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二百九十二里,西南至乌秅国千三百四十里,南与天笃接,北至姑墨千四百五十里,西南当罽宾、乌弋山离道,西北通莎车三百八十里。
乌秅国,王治乌秅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
户四百九十,口二千七百三十三,胜兵七百四十人。
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里,北与子合、蒲犁,西与难兜接。
山居,田石间。
有白草。
累石为室。
民接手饮。
出小步马,有驴无牛。
其西则有县度,去阳关五千八百八十八里,去都护治所五千二十里。
县度者,石山也,溪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云。
西夜国,王号子合王,治呼犍谷,去长安万二百五十里。
户三百五十,口四千,胜兵千人。
东北到都护治所五千四十六里,东与皮山、西南与乌秅、北与莎车、西与蒲犁接。
蒲犁及依耐、无雷国皆西夜类也。
西夜与胡异,其种类羌氐行国,随畜逐水草往来。
而子合土地出玉石。
蒲犁国,王治蒲犁谷,去长安九千五百五十里。
户六百五十,口五千,胜兵二千人。
东北至都护治所五千三百九十六里,东至莎车五百四十里,北至疏勒五百五十里,南与西夜子合接,西至无雷五百四十里。
侯、都尉各一人。
寄田莎车。
种俗与子合同。
依耐国,王治去长安万一百五十里。
户一百二十五,口六百七十,胜兵三百五十人。
东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三十里,至莎车五百四十里,至无雷五百四十里,北至疏勒六百五十里,南与子合接,俗相与同。
少谷,寄田疏勒、莎车。
无雷国,王治无雷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
户千,口七千,胜兵三千人。
东北至都护治所二千四百六十五里,南至蒲犁五百四十里,南与乌秅、北与捐毒、西与大月氏接。
衣服类乌孙,俗与子合同。
难兜国,王治去长安万一百五十里。
户五千,口三万一千,胜兵八千人。
东北至都护治所二千八百五十里,南至无雷三百四十里,西南至罽宾三百三十里,南与婼羌、北与休循、西与大月氏接。
种五谷、蒲陶诸果。
有金、银、铜、铁,作兵与诸国同,属罽宾。
罽宾国,王治循鲜城,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
不属都护。
户口胜兵多,大国也。
东北至都护治所六千八百四十里,东至乌秅国二千二百五十里,东北至难兜国九日行,西北与大月氏、西南与乌弋山离接。
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
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
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
罽宾地平,温和,有目宿、杂草、奇木、檀、槐、梓、竹、漆。
种五谷、蒲陶诸果,粪治园田。
地下湿,生稻,冬食生菜。
其民巧,雕文刻镂,治宫室,织罽,刺文绣,好酒食。
有金、银、铜、锡,以为器。
市列。
以金银为钱,文为骑马,幕为人面。
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珠玑、珊瑚、虏魄、璧流离。
它畜与诸国同。
自武帝始通罽宾,自以绝远,汉兵不能至,其王乌头劳数剽杀汉使。
乌头劳死,子代立,遣使奉献。
汉使关都尉文忠送其使。
王复欲害忠,忠觉之,乃与容屈王子阴末赴共合谋,攻罽宾,杀其王,立阴末赴为罽宾王,授印绶。
后军候赵德使罽宾,与阴末赴相失,阴末赴锁琅当德,杀副已下七十余人,遣使者上书谢。
孝元帝以绝域不录,放其使者于县度,绝而不通。
成帝时,复遣使献谢罪,汉欲遣使者报送其使,杜钦说大将军王凤曰:
前罽宾王阴末赴本汉所立,后卒畔逆。
夫德莫大于有国子民,罪莫大于执杀使者,所以不报恩,不惧诛者,自知绝远,兵不至也。
有求则卑辞,无欲则娇嫚,终不可怀服。
凡中国所以通厚蛮夷,惬快其求者,为壤比而为寇也。
今县度之厄,非罽宾所能越也。
其乡慕,不足以安西域,虽不附,不能危城郭。
前亲逆节,恶暴西城,故绝而不通;今悔过来,而无亲属贵人,奉献者皆行贾贱人,欲通货市买,以献为名,故烦使者送至县度,恐失实见欺。
凡遣使送客者,欲为防护寇害也。
起皮山南,更不属汉之国四五,斥候士百余人,五分夜击刀斗自守,尚时为所侵盗。
驴畜负粮,须诸国禀食,得以自赡。
国或贫小不能食,或桀黠不肯给,拥强汉之节,馁山谷之间,乞匄无所得,离一二旬则人畜弃捐旷野而不反。
又历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
又有三池、盘石阪,道狭者尺六七寸,长者径三十里。
临峥嵘不测之深,行者骑步相持,绳索相引,二千余里乃到县度。
畜队,未半坑谷尽靡碎;人堕,势不得相收视。
险阻危害,不可胜言。
圣王分九州,制五服,务盛内,不求外。
今遣使者承至尊之命,送蛮夷之贾,劳吏士之众,涉危难之路,罢弊所恃以事无用,非久长计也。
使者业已受节,可至皮山而还。
于是凤白从钦言。
罽宾实利赏赐贾市,其使数年而一至云。
乌弋山离国,王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
不属都护。
户口胜兵,大国也。
东北至都护治所六十日行,东与罽宾、北与扑挑、西与犁靬、条支接。
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
国临西海,暑湿,田稻。
有大鸟,卵如瓮。
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
善眩。
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也。
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
乌戈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罽宾同,而有桃拔、师子、犀子。
俗重妄杀。
其钱独文为人头,幕为骑马。
以金银饰杖。
绝远,汉使希至。
自玉门、阳关出南道,历鄯善而南行,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
转北而东得安息。
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
不属都护。
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
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与乌弋、罽宾同。
亦以银为钱,文独为王面,幕为夫人面。
王死辄更铸钱。
有大马爵。
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
临妫水,商贾车船行旁国。
书草,旁行为书记。
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
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
因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以大鸟卵及犁靬眩人献于汉,天子大说。
安息东则大月氏。
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
不属都护。
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万人。
东至都护治所四千七百四十里,西至安息四十九日行,南与罽宾接。
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钱货,与安息同。
出一封橐驼。
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
控弦十余万,故强轻匈奴。
本居敦煌、祁连间,至昌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
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大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月氏徙来,皆臣畜之,共禀汉使者。
有五翕侯:一曰休密翕侯,治和墨城,去都护二千八百四十一里,去阳关七千八百二里;
二曰双靡翕侯,治双靡城,去都护三千七百四十一里,去阳关七千七百八十二里;
三曰贵霜翕侯,治护澡城,去都护五千九百四十里,去阳关七千九百八十二里;
四曰肸顿翕侯,治薄茅城,去都护五千九百六十二里,去阳关八千二百二里;
五曰离附翕侯,治高附城,去都护六千四十一里,去阳关九千二百八十三里。
凡五翕侯,皆属大月氏。
康居国,王冬治乐越匿地。
到卑阗城。
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
不属都护。
至越匿地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内九千一百四里。
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二万人。
东至都护治所五千五百五十里。
与大月氏同俗。
东羁事匈奴。
宣帝时,匈奴乖乱,五单于并争,汉拥立呼韩邪单于,而郅支单于怨望,杀汉使者,西阻康居。
其后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发戊己校尉西域诸国兵至康居,诛灭郅支单于,语在《甘延寿、陈汤传》。是岁,元帝建昭三年也。
至成帝时,康居遣子侍汉,贡献,然自以绝远,独骄嫚,不肯与诸国相望。
都护郭舜数上言:“本匈奴盛时,非以兼有乌孙、康居故也;及其称臣妾,非以失二国也。
汉虽皆受其质子,然三国内相输遗,交通如故,亦相候司,见便则发;合不能相亲信,离不能相臣役。
以今言之,结配乌孙竟未有益,反为中国生事。
然乌孙既结在前,今与匈奴俱称臣,义不可距。
而康居骄黠,讫不肯拜使者。
都护吏至其国,坐之乌孙诸使下,王及贵人先饮食已,乃饮啖都护吏,故为无所省以夸旁国。
以此度之,何故遣子入侍?其欲贾市为好,辞之诈也。
匈奴百蛮大国,今事汉其备,闻康居不拜,且使单于有自下之意,宜归其侍子,绝勿复使,以章汉家不通无礼之国。
敦煌、酒泉小郡及南道八国,给使者往来人、马、驴、橐驼食,皆苦之。
空罢耗所过,送迎骄黠绝远之国,非至计也。
汉为其新通,重致远人。
终羁縻而未绝。
其康居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国。
控弦者十余万人。
与康居同俗。
临大泽,无崖,盖北海云。
康居有小王五:一曰苏■王,治苏■城,去都护五千七百七十六里,去阳关八千二十五里;
二曰附墨王,治附墨城,去都护五千七百六十七里,去阳关八千二十五里;
三曰窳匿王,治窳匿城,去都护五千二百六十六里,去阳关七千五百二十五里;
四曰罽王,治罽城,去都护六千二百九十六里,去阳关八千五百五十五里;
五曰奥鞬王,治奥鞬城,去都护六千九百六里,去阳关八千三百五十五里。
凡五王,属康居。
大宛国,王治贵山城,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
户六万,口三十万,胜兵六万人。
副王、辅国王各一人。
东至都护治所四千三十一里,北至康居卑阗城千五百一十里,西南至大月氏六百九十里。
北与康居、南与大月氏接,土地风气物类民俗与大月氏、安息同。
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至数十岁不败。
俗耆酒,马耆目宿。
宛别邑七十余城,多善马。
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
张骞始为武帝言之,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善马。
宛王以汉绝远,大兵不能至,爱其宝马不肯与。
汉使妄言,宛遂攻杀汉使,取其财物。
于是天子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前后十余万人伐宛,连四年。
宛人斩其王毋寡首,献马三千匹,汉军乃还,语在《张骞传》。
贰师既斩宛王,更立贵人素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
后岁余,宛贵人以为“昧蔡谄,使我国遇屠”,相与共杀昧蔡,立毋寡弟蝉封为王,遣子入侍,质于汉,汉因使使赂赐镇抚之。
又发使十余辈,抵宛西诸国求奇物,因风谕以伐宛之威。
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
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
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
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
其人皆深目,多须髯。
善贾市,争分铢。
贵女子,女子所言,丈夫乃决正。
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
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
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自乌孙以西至安息,近匈奴。
匈奴尝困月氏,故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到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
及至汉使,非出币物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所以然者,以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
及呼韩邪单于朝汉,后咸尊汉矣。
桃槐国,王去长安万一千八十里。
户七百,口五千,胜兵千人。
休循国,王治鸟飞谷,在葱岭西,去长安万二百一十里。
户三百五十八,口千三十,胜兵四百八十人。
东至都护治所三千一百二十一里,至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大宛国九百二十里,西至大月氏千六百一十里。
民俗衣服类乌孙,因畜随水草,本故塞种也。
捐毒国,王治衍敦谷,去长安九千八百六十里。
户三百八十,口千一百,胜兵五百人。
东至都护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里。
至疏勒。
南与葱岭属,无人民。
西上葱领,则休循也。
西北至大宛千三十里,北与乌孙接。
衣服类乌孙,随水草,依葱领,本塞种也。
莎车国,王治莎车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
户二千三百三十九,口万六千三百七十三,胜兵三千四十九人。
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备西夜君各一人,都尉二人,译长四人。
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七百四十六里,西至疏勒五百六十里,西南至蒲犁七百四十里。
有铁山,出青玉。
宣帝时,乌孙公主小子万年,莎车王爱之。
莎车王无子,死,死时万年在汉。
莎车国人计欲自托于汉,又欲得乌孙心,即上书请万年为莎车王。
汉许之,遣使者奚充国送万年。
万年初立,暴恶,国人不说。
莎车王弟呼屠徵杀万年,并杀汉使者,自立为王,约诸国背汉。
会卫候冯奉世使送大宛客,即以便宜发诸国兵击杀之,更立它昆弟子为莎车王。
还,拜奉世为光禄大夫。
是岁,元康元年也。
疏勒国,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
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二千人。
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各一人。
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车五百六十里。
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
尉头国,王治尉头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五十里。
户三百,口二千三百,胜兵八百人。
左右都尉各一人,左右骑君各一人。
东至都护治所千四百一十一里,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西至捐毒千三百一十四里,径道马行二日。
田畜随水草,衣服类乌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西域传上-译文
西域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与中原通使,原本有三十六个国家,后来逐渐分裂,增加到五十多个,都位于匈奴的西边,乌孙的南边。这里南北有大山,中间有河流,东西长约六千多里,南北宽约一千多里。东边与汉朝接壤,以玉门关和阳关为界,西边则以葱岭为界。葱岭以南,河流从金城东流出,与汉朝的南山相连。河流有两个源头:一个从葱岭流出,一个从于阗流出。于阗位于南山之下,河流北流,与葱岭的河流汇合,向东流入蒲昌海。蒲昌海,又称盐泽,距离玉门关和阳关三百多里,面积三四百里。这里的水量稳定,冬夏不变,人们认为水是潜行地下的,从积石山南流出,成为中国的河流。
从玉门关和阳关出西域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从鄯善沿着南山北行,沿着波河西行至莎车,这是南道;南道越过葱岭后,可以通往大月氏和安息。另一条道路是从车师前王廷沿着北山,沿着波河西行至疏勒,这是北道;北道越过葱岭后,可以通往大宛、康居和奄蔡。
西域各国大多是土著居民,有城郭、田地、牲畜,与匈奴、乌孙的风俗不同,因此都归附于匈奴。匈奴的日逐王在西边设立了僮仆都尉,负责管理西域,常驻于焉耆、危须、尉黎之间,向各国征税,以供匈奴使用。
自从周朝衰落以来,戎狄杂居在泾渭以北。秦始皇驱逐戎狄,修筑长城,与中原隔开,但西边不过临洮。
汉朝兴起后,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对四夷用兵,扩大威德,张骞开始开辟西域的道路。之后,骠骑将军击败匈奴右部,降服浑邪王和休屠王,于是空出了这片土地,开始修筑令居以西,最初设立酒泉郡,后来逐渐移民充实,分设武威、张掖、敦煌,建立了四个郡,据守两个关口。
自从贰师将军征伐大宛之后,西域各国震恐,纷纷派遣使者来贡献。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越来越多。于是从敦煌到盐泽,沿途常常建立驿站,轮台和渠犁都有数百人的田卒,设立使者校尉负责管理,以供给出使外国的人。
到宣帝时期,派遣卫司马出使保护鄯善以西的几个国家。等到攻破姑师,没有全部消灭,将其分为车师前后王和山北六国。当时汉朝只保护南道,未能完全控制北道。然而匈奴开始感到不安。
之后,日逐王背叛单于,带领部众来降,保护鄯善以西的使者郑吉迎接他。到达汉朝后,封日逐王为归德侯,郑吉为安远侯。这一年是神爵二年。于是任命郑吉同时保护北道,因此被称为都护。都护的设立,就是从郑吉开始的。僮仆都尉因此被废除,匈奴变得更弱,无法接近西域。于是迁移屯田,在北胥鞬地区屯田,开拓莎车地区,屯田校尉开始属于都护。都护监督乌孙、康居等外国,动静有变就上报。如果可以安抚,就安抚;如果可以攻击,就攻击。都护的治所设在乌垒城,距离阳关两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沃,在西域中算是中心,所以都护的治所设在这里。
到元帝时期,再次设立戊己校尉,在车师前王庭屯田。这时,匈奴东蒲类王兹力支带领一千七百多人投降都护,都护将车师后王的西边划分为乌贪訾离地安置他们。
自从宣帝、元帝时期,单于称臣,西域服从。关于这里的土地、山脉、王侯人数、道路距离等,都有详细的记录。
从阳关出发,距离最近的是婼羌。婼羌国王被称为去胡来王。距离阳关一千八百里,距离长安六千三百里,位于西南方向,不在主要道路上。有四百五十户,一千七百五十人,能战斗的有五百人。西边与且末接壤。他们随畜迁徙,不种田,依赖鄯善、且末的粮食。山中有铁,自己制造兵器,后来有弓、矛、佩刀、剑、铠甲。西北到鄯善,才是主要道路。
鄯善国,原名楼兰,国王治理扞泥城,距离阳关一千六百里,距离长安六千一百里。有一千五百七十户,一万四千一百人,能战斗的有二千九百十二人。有辅国侯、却胡侯、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北距离都护治所一千七百八十五里,到墨山国一千三百六十五里,西北到车师一千八百九十里。土地盐碱化,少有田地,依赖旁边国家的粮食。国出产玉石,多芦苇、柽柳、胡桐、白草。民众随水草迁徙放牧,有驴马,多骆驼。能制造兵器,与婼羌相同。
最初,汉武帝听从张骞的建议,渴望与大宛等国通使,使者络绎不绝,一年中多达十几批。楼兰、姑师位于道路上,对此感到痛苦,攻击劫持汉朝使者王恢等人,又多次为匈奴充当耳目,让他们的军队拦截汉朝使者。汉朝使者中很多人说这些国家有城邑,军队弱小容易攻击。于是汉武帝派遣从票侯赵破奴带领属国骑兵和郡兵数万人攻击姑师。王恢多次受到楼兰的困扰,皇帝命令王恢协助赵破奴领兵。赵破奴与七百轻骑先到,俘虏了楼兰王,于是攻破姑师,借此展示军威,震慑乌孙、大宛等国。回来后,封赵破奴为浞野侯,王恢为浩侯。于是汉朝在玉门关设立了亭障。
楼兰投降后,向汉朝贡献,匈奴得知后,发兵攻击楼兰。于是楼兰派一个儿子去匈奴做人质,一个儿子去汉朝做人质。后来贰师将军征伐大宛,匈奴想要阻拦,但贰师将军兵力强大,不敢抵挡,于是派遣骑兵在楼兰等待汉朝使者经过后拦截,想要切断通道。当时汉朝军队由任文将军率领驻扎在玉门关,作为贰师将军的后援,抓获了俘虏,上报了情况。皇帝下诏让任文将军带领军队捕捉楼兰王。楼兰王被带到朝廷,皇帝严厉责问他,楼兰王回答说:“小国在大国之间,不臣服于两国就无法自保。希望迁移国家,迁入汉朝境内居住。”皇帝认为他说得对,让他回国,同时也让他监视匈奴。
匈奴从此不再信任楼兰。征和元年,楼兰王去世,国人来汉朝请求接回在汉朝做人质的儿子,想要立他为王。做人质的儿子因为犯了汉朝的法律,被处以宫刑,所以没有送回去。汉朝回复说:“做人质的儿子,皇帝很疼爱他,不能送回去。你们可以立下一位合适的继承人。”楼兰立了新的国王,汉朝再次要求他们送回做人质的儿子,他们也送回了一个儿子去匈奴做人质。后来国王去世,匈奴先得到消息,派遣做人质的儿子回国,得以立为王。汉朝派遣使者下诏新立的国王,命令他入朝,皇帝将给予厚赏。楼兰王的继母,也就是他的后妻,对国王说:“先王派两个儿子去汉朝做人质都没有回来,你为什么还想入朝呢?”国王采纳了她的建议,对使者说:“新立的国家还没有稳定,希望等到以后再入朝见皇帝。”然而楼兰国位于最东边,靠近汉朝,位于白龙堆,缺乏水草,常常负责引导,背着水、带着粮食,迎接和送别汉朝使者,又多次被官吏士兵侵扰,因此认为与汉朝交往不便。后来又成为匈奴的后方间谍,多次拦截杀害汉朝使者。他的弟弟尉屠耆投降汉朝,详细报告了情况。
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派遣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刺杀其国王。傅介子带领了一些勇敢的士兵,带着金币,假装要以赐予外国为名。到了楼兰后,他假装要赐给国王,国王很高兴,与傅介子一起喝酒,喝醉后,傅介子将他带到一旁,两名壮士从后面刺杀了国王,国王身边的贵人都逃散了。傅介子告诉他们:‘国王背叛了汉朝,天子派我来诛杀国王,现在应该立国王的弟弟尉屠耆为新的国王。汉朝的军队即将到来,你们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只会导致国家灭亡!’傅介子随后斩下了国王的首级,快马加鞭回到朝廷,将首级悬挂在北阙之下。傅介子被封为义阳侯。于是立尉屠耆为王,将国家改名为鄯善,为他刻制印章,赐予宫女为夫人,准备车马和物资,丞相将军率领百官将他送到横门外,为他送行。国王亲自向天子请求说:“我在汉朝待了很长时间,现在回国,国家弱小,前国王还有儿子,我担心会被他杀害。我国有伊循城,那里土地肥沃,希望汉朝能派一位将领在那里屯田积谷,让我能够依靠他的威望。”于是汉朝派遣了一名司马和四十名吏士,在伊循屯田以安抚当地。此后,设立了都尉。伊循的官职设置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鄯善地处汉朝通往西域的要道,向西通往且末有七百二十里。从且末往西,都种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和制造兵器的情况,大致与汉朝相同,不同的地方则特别记载。
且末国,国王治理且末城,距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有二百三十户,一千六百一十人,能战斗的士兵三百二十人。辅国侯、左右将、译长各有一人。西北到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五十八里,北接尉犁,南到小宛需要三天路程。有葡萄和其他水果。
小宛国,国王治理扜零城,距离长安七千二百一十里。有一百五十户,一千五十人,能战斗的士兵二百人。辅国侯、左右都尉各有一人。西北到都护治所二千五百五十八里,东与婼羌接壤,南边不靠近道路。
精绝国,国王治理精绝城,距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有四百八十户,三千三百六十人,能战斗的士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有一人。北到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到戎卢国需要四天路程,地势狭窄,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戎卢国,国王治理卑品城,距离长安八千三百里。有二百四十户,一千六百一十人,能战斗的士兵三百人。东北到都护治所二千八百五十八里,东与小宛接壤,南与婼羌接壤,西与渠勒接壤,南边不靠近道路。
扜弥国,国王治理扜弥城,距离长安九千二百八十里。有三千三百四十户,二万四千人,能战斗的士兵三千五百四十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各有一人,译长两人。东北到都护治所三千五百五十三里,南与渠勒接壤,东北与龟兹接壤,西北与姑墨接壤,西通于阗三百九十里。现在称为宁弥。
渠勒国,国王治理鞬都城,距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有三百一十户,二千一百七十人,能战斗的士兵三百人。东北到都护治所三千八百五十二里,东与戎卢接壤,西与婼羌接壤,北与扜弥接壤。
于阗国,国王治理西城,距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有三千三百户,一万九千三百人,能战斗的士兵二千四百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东西城长、译长各有一人。东北到都护治所三千九百四十七里,南与婼羌接壤,北与姑墨接壤。于阗的西边,水流都向西流,注入西海;东边,水流向东流,注入盐泽,河原就发源于这里。出产很多玉石。西通皮山三百八十里。
皮山国,国王治理皮山城,距离长安一万五十里。有五百户,三千五百人,能战斗的士兵五百人。左右将、左右都尉、骑君、译长各有一人。东北到都护治所四千二百九十二里,西南到乌秅国一千三百四十里,南与天笃接壤,北到姑墨一千四百五十里,西南当罽宾、乌弋山离的道路,西北通莎车三百八十里。
乌秅国,国王治理乌秅城,距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有四百九十户,二千七百三十三人,能战斗的士兵七百四十人。东北到都护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里,北与子合、蒲犁接壤,西与难兜接壤。居民住在山上,在石头之间耕种。有白草。用石头垒成房屋。人们用手捧水喝。出产小步马,有驴没有牛。西边有县度,距离阳关五千八百八十八里,距离都护治所五千二十里。县度是一座石山,山谷不通,用绳索相互牵引才能通过。
西夜国,国王号称子合王,治理呼犍谷,距离长安一万二百五十里。有三百五十户,四千人,能战斗的士兵千人。东北到都护治所五千四十六里,东与皮山接壤,西南与乌秅接壤,北与莎车接壤,西与蒲犁接壤。蒲犁及依耐、无雷国都属于西夜族。西夜与胡人不同,他们的种族属于羌氐,是游牧民族,随着畜群和水源草场迁徙。而子合出产玉石。
蒲犁国,国王治理蒲犁谷,距离长安九千五百五十里。有六百五十户,五千人,能战斗的士兵二千人。东北到都护治所五千三百九十六里,东到莎车五百四十里,北到疏勒五百五十里,南与西夜子合接壤,西到无雷五百四十里。侯、都尉各有一人。在莎车寄田。习俗与子合相同。
依耐国,国王治理的地方距离长安一万一百五十里。有一百二十五户,六百七十人,能战斗的士兵三百五十人。东北到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三十里,到莎车五百四十里,到无雷五百四十里,北到疏勒六百五十里,南与子合接壤,习俗相同。谷地少,在疏勒、莎车寄田。
无雷国,国王治理无雷城,距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有一千户,七千人,能战斗的士兵三千人。东北到都护治所二千四百六十五里,南到蒲犁五百四十里,南与乌秅接壤,北与捐毒接壤,西与大月氏接壤。衣服与乌孙相似,习俗与子合相同。
难兜国,国王治理的地方距离长安一万一百五十里。有五千户,三万一千人,能战斗的士兵八千人。东北到都护治所二千八百五十里,南到无雷三百四十里,西南到罽宾三百三十里,南与婼羌接壤,北与休循接壤,西与大月氏接壤。种植五谷、葡萄等水果。有金、银、铜、铁,制造兵器与各国相同,属于罽宾。
罽宾国,国王治理循鲜城,距离长安一万二千二百里。不属于都护管辖。人口和能战斗的士兵众多,是大国。东北到都护治所六千八百四十里,东到乌秅国二千二百五十里,东北到难兜国需要九天路程,西北与大月氏接壤,西南与乌弋山离接壤。
从前,匈奴打败了大月氏,大月氏的西边君主统治着大夏,而塞王在南边统治着罽宾。塞种人分散开来,形成了许多国家。从疏勒往西北,包括休循、捐毒等地,都是原来的塞种人居住的地方。
罽宾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有夜宿草、杂草、奇木、檀木、槐树、梓树、竹子、漆树。种植五谷、葡萄等水果,用肥料治理园田。土地湿润,能种植水稻,冬天吃生菜。这里的居民手巧,擅长雕刻、文饰,建造宫室,织造罽布,刺绣,喜欢喝酒和美食。有金、银、铜、锡等金属,用来制作器具。市场上摆满了各种商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钱币上刻有骑马的形象,幕布上刻有人面。出产封牛、水牛、大象、大狗、猕猴、孔雀、珍珠、珊瑚、琥珀、宝石。其他牲畜与各国相同。
自从武帝开始与罽宾通使,由于距离遥远,汉军无法到达,罽宾王乌头劳多次杀害汉使者。乌头劳死后,他的儿子继位,派遣使者前来进贡。汉使者关都尉文忠送走了他的使者。王又想杀害文忠,但文忠察觉到了,于是与容屈王子阴末赴共同策划,攻打罽宾,杀死了罽宾王,立阴末赴为罽宾王,并授予他印绶。后来,军候赵德出使罽宾,与阴末赴失散,阴末赴锁住了赵德,杀死了七十多人,派遣使者上书道歉。孝元帝认为这是偏远之地,不予追究,将他们的使者放逐到县度,断绝了联系。
成帝时期,罽宾再次派遣使者前来道歉,汉朝想要派遣使者报送他们的使者,杜钦建议大将军王凤说:“之前的罽宾王阴末赴原本是汉朝所立,后来却背叛了。最大的德行是有国家和子民,最大的罪过是杀害使者,他们之所以不报恩,不怕诛杀,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地处偏远,汉军无法到达。有求时言语谦卑,无欲时傲慢无礼,终究不可使他们归顺。中国之所以与蛮夷通好,满足他们的要求,是因为他们相邻并且可能成为敌寇。现在县度的险阻,不是罽宾能够跨越的。他们的归附,不足以安定西域,即使不归附,也不能威胁城郭。之前亲近叛逆,恶行暴虐西方,所以断绝了联系;现在悔过自新,但没有亲属和贵人,进贡的人都是商人,想要通过贸易市买,以进贡为名,所以麻烦使者送到县度,恐怕是虚假的。派遣使者送客,是为了保护他们免受侵害。从皮山往南,有四五个国家不属于汉朝,斥候士有一百多人,夜间五分之四在守卫,仍然时常受到侵扰。驴和牲畜背着粮食,需要各国的粮食供应,才能自给自足。有的国家贫穷小,不能提供粮食,有的狡猾不愿提供,拿着汉朝的符节,在山谷之间饥饿,乞求无所得,离开一二十天,人和牲畜就会被丢弃在旷野而不再返回。还要经过大头痛、小头痛的山,赤土、身热的地带,使人身体发热,头痛呕吐,驴和牲畜也是如此。还有三池、盘石阪,道路狭窄的地方只有尺六七寸,长的有三十里。面临险峻而深不可测的山谷,行路的人步行或骑马相互扶持,用绳索相互牵引,二千多里才到达县度。牲畜跌落,未到一半,山谷中就已经破碎;人跌落,无法相互救助。险阻危害,难以言表。圣王划分九州,制定五服,致力于内政,不追求外部扩张。现在派遣使者承奉皇帝的命令,送走蛮夷的商人,劳累了众多官吏士兵,走过危险艰难的道路,耗尽了所依赖的力量去处理无用之事,这不是长久之计。使者已经接受了符节,可以到达皮山后返回。”于是王凤采纳了杜钦的建议。罽宾确实是因为有利可图而赏赐和贸易,他们的使者每隔几年才来一次。
乌弋山离国,国王离长安一万二千二百里。不属于都护管辖。人口和兵力都很多,是一个大国。从东北到都护治所需要六十天,东边与罽宾接壤,北边与扑挑接壤,西边与犁靬、条支接壤。
走了一百多天,就能到达条支。这个国家靠近西海,气候炎热潮湿,种植水稻。有大鸟,蛋像大缸一样。人口众多,到处都有小君主,安息役使他们,被视为外国。擅长幻术。安息的长老听说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但从未见过。
从条支沿着河流向西行进,大约一百多天,就能到达目的地。
乌戈地区气候炎热,地势平坦,这里的草木、畜产、五谷、水果、蔬菜、饮食、宫室、市场、货币、兵器、金珠等都与罽宾相同,但有桃拔、狮子、犀牛。风俗重视不随意杀人。他们的货币上刻有人头,幕布上刻有骑马的形象。用金银装饰手杖。地处偏远,汉朝使者很少到达。从玉门、阳关出南道,经过鄯善向南行,到达乌弋山离,南道到此为止。转向北再向东,可以到达安息。
安息国,国王治理番兜城,离长安一万一千六百里。不属于都护管辖。北边与康居接壤,东边与乌弋山离接壤,西边与条支接壤。土地气候,物产,民俗与乌弋、罽宾相同。也用银作为货币,货币上刻有国王的面容,幕布上刻有夫人的面容。国王去世后,就会重新铸币。有大马。他们管辖的大小城市有数百座,国土面积数千里,是最大的国家。靠近妫水,商贾的车船在旁边各国行驶。书写使用草书,旁边的人作为书记。
武帝开始派遣使者到达安息,国王派遣将军带领两万骑兵在东部边界迎接。东部边界离国王的首都数千里,行进途中经过数十个城市,人口众多。因此,他们派遣使者跟随汉使者来观察汉朝,用大鸟的蛋和犁靬的幻术人向汉朝进贡,天子非常高兴。安息的东边是大月氏。
大月氏国,治理监氏城,离长安一万一千六百里。不属于都护管辖。有十万户,四十万人,十万人能战斗。从东边到都护治所四千七百四十里,西边到安息需要四十九天,南边与罽宾接壤。土地气候,物产,民俗和货币与安息相同。出产一种叫做封橐驼的动物。
大月氏原本是游牧民族,随着牲畜迁徙,与匈奴有相同的习俗。有十余万士兵,因此轻视匈奴。原本居住在敦煌、祁连之间,到昌顿单于攻破月氏后,老上单于杀死了月氏,用他们的头颅作为酒杯,月氏于是远去,经过大宛,向西攻击大夏并使其臣服,在妫水北边建立王庭。其余不能离开的小部落,保护南山羌,被称为小月氏。
大夏原本没有大的君主,城邑常常设置小长,民众软弱怕战,因此月氏迁移过来,都臣服于他们,共同接待汉使者。有五个翕侯:一曰休密翕侯,治理和墨城,离都护治所二千八百四十一里,离阳关七千八百二里;二曰双靡翕侯,治理双靡城,离都护治所三千七百四十一里,离阳关七千七百八十二里;三曰贵霜翕侯,治理护澡城,离都护治所五千九百四十里,离阳关七千九百八十二里;四曰肸顿翕侯,治理薄茅城,离都护治所五千九百六十二里,离阳关八千二百二里;五曰离附翕侯,治理高附城,离都护治所六千四十一里,离阳关九千二百八十三里。共有五个翕侯,都归属于大月氏。
康居国,国王在冬天治理乐越匿地,到卑阗城。离长安一万二千三百里。不属于都护管辖。从乐越匿地马行七日,到国王夏天居住的蕃内地九千一百四里。有十二万户,六十万人,十二万人能战斗。从东边到都护治所五千五百五十里。与匈奴有相同的习俗。在东边羁縻匈奴。
宣帝时期,匈奴内部混乱,五个单于争权,汉朝支持呼韩邪单于,而郅支单于心怀怨恨,杀害了汉朝的使者,并在西边阻拦了康居国。
之后,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发动了戊己校尉西域各国军队,前往康居国,消灭了郅支单于,详情记载在《甘延寿、陈汤传》中。这一年,是元帝建昭三年。
到了成帝时期,康居国派遣王子来汉朝做侍卫,并进贡,但因为它地处偏远,所以非常傲慢,不愿与其他国家交往。都护郭舜多次上书说:“在匈奴强盛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它兼并了乌孙和康居;而它称臣,也不是因为失去了这两个国家。汉朝虽然都接受了他们的质子,但三个国家之间仍然互相赠送礼物,保持交往,也互相监视,看到有利可图就行动;联合时不能相互信任,分离时不能相互臣服。以现在的情况来看,与乌孙结盟并没有带来好处,反而给中国带来了麻烦。然而,乌孙已经结盟在先,现在与匈奴一起称臣,从道义上讲不能拒绝。而康居国傲慢狡猾,始终不肯拜见使者。都护的官员到达康居国后,被安排在乌孙使者之下,国王和贵族先吃饭,然后才给都护的官员吃,故意表现出对汉朝使者不重视,以此来向其他国家炫耀。根据这些情况,为什么还要派遣王子来汉朝做侍卫?他们想要通过贸易来结好,这是他们的欺诈行为。匈奴是一个大国,现在他们侍奉汉朝,如果听说康居国不拜见汉朝使者,那么就会让单于产生自卑感,应该召回他们的王子,断绝他们再来,以此来彰显汉朝不与无礼之国交往的态度。敦煌、酒泉这些小郡以及南道八国,供给使者往来所需的人、马、驴、骆驼的食物,都感到非常辛苦。白白浪费了所经过的地方,迎接和送别这些傲慢而遥远的国度,这不是上策。”汉朝因为康居国是新通的国家,所以重视远道而来的人。最终虽然有所羁绊,但并未断绝关系。
康居国西北方大约有两千里远的地方,有一个奄蔡国。有十多万能拉弓射箭的人。与康居国风俗相同。靠近一个大湖,没有边际,可能是北海。
康居国有五个小王:第一个是苏■王,治理苏■城,距离都护府五千七百七十六里,距离阳关八千二百五十里;第二个是附墨王,治理附墨城,距离都护府五千七百六十七里,距离阳关八千二百五十里;第三个是窳匿王,治理窳匿城,距离都护府五千二百六十六里,距离阳关七千五百二十五里;第四个是罽王,治理罽城,距离都护府六千二百九十六里,距离阳关八千五百五十五里;第五个是奥鞬王,治理奥鞬城,距离都护府六千九百六里,距离阳关八千三百五十五里。总共有五个小王,都隶属于康居国。
大宛国,国王治理贵山城,距离长安一万二千五百五十里。有六万户,三十万人,能战斗的士兵有六万人。副王和辅国王各有一个。东边到都护府四千三百一里,北边到康居卑阗城一千五百一十里,西南边到大月氏六百九十里。北边与康居接壤,南边与大月氏相邻,土地、气候、物产、民俗与大月氏、安息相同。大宛国左右以葡萄酿酒,富人藏酒多达万余石,存放时间长的甚至可以存放几十年不坏。人们喜欢喝酒,马也喜欢长时间地吃草。
大宛国还有七十多个城邑,多产良马。马出汗是血红色的,人们说这是天生的马种。
张骞最初向武帝提起这件事,武帝派遣使者带着千金和金马,去请求大宛国提供良马。大宛王因为汉朝地处遥远,大军不能到达,所以珍惜他们的宝马而不愿意给。汉朝使者胡说八道,大宛国于是攻击并杀害了汉朝使者,夺取了他们的财物。于是皇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十多万人讨伐大宛,连续打了四年。大宛人杀死了他们的国王毋寡,献上了三千匹马,汉朝军队才返回,详情记载在《张骞传》中。贰师将军斩杀了大宛王后,又立了一个曾经对汉朝友好的贵族昧蔡为王。一年多后,大宛国的贵族认为昧蔡谄媚,让他们的国家遭受了屠杀,于是共同杀死了昧蔡,立毋寡的弟弟蝉封为王,并派遣王子来汉朝做质子,汉朝因此派遣使者进行贿赂和赏赐,以安抚他们。又派遣了十多个使者,前往大宛西边的各国寻求奇珍异宝,趁机宣扬讨伐大宛的威力。大宛王蝉封与汉朝签订了每年献上两匹天马的协议。汉朝使者采集了葡萄和苜蓿的种子带回。皇帝因为天马数量多,又因为外国使者众多,所以大量种植葡萄和苜蓿,在离宫和馆舍旁边种植,远远望去。
从大宛国向西到安息国,虽然语言有些不同,但大体相同,彼此都能理解。那里的人都有深眼睛,多胡须。善于经商,争分夺秒。重视女性,女性的话丈夫才会决定。
从乌孙国向西到安息国,靠近匈奴。匈奴曾经困扰月氏,所以匈奴使者拿着单于的信件到达月氏国,月氏国提供食物,不敢留他们过夜。而汉朝使者到来,如果没有财物就不能得到食物,不买牲畜就不能骑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距离汉朝远,而汉朝财物丰富,所以必须购买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等到呼韩邪单于朝见汉朝,之后各国都开始尊重汉朝。
桃槐国,国王距离长安一万一千八十里。有七百户,五千人,能战斗的士兵有一千人。
休循国,国王治理鸟飞谷,位于葱岭西边,距离长安一万二百一十里。有三百五十八户,一千三十人,能战斗的士兵四百八十人。东边到都护府三千一百二十一里,到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里,西北边到大宛国九百二十里,西边到大月氏一千六百一十里。民俗、衣服与乌孙国相似,根据水草来放牧,原本是塞种人。
捐毒国,国王治理衍敦谷,距离长安九千八百六十里。有三百八十户,一千一百人,能战斗的士兵五百人。东边到都护府二千八百六十一里。到疏勒。南边与葱岭相邻,没有居民。西上葱岭,就是休循国。西北边到大宛国一千三十里,北边与乌孙国接壤。衣服与乌孙国相似,根据水草来放牧,依靠葱岭,原本是塞种人。
莎车国,国王治理莎车城,距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有二千三百三十九户,一万六千三百七十三人,能战斗的士兵三千四十九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备西夜君各有一个,都尉两人,译长四人。东北边到都护府四千七百四十六里,西边到疏勒五百六十里,西南边到蒲犁七百四十里。有铁山,出产青玉。
宣帝时期,乌孙公主的小儿子万年,莎车国王很喜欢他。莎车国王没有儿子,去世时万年在汉朝。莎车国人计划向汉朝寻求庇护,又想得到乌孙的支持,于是上书请求让万年成为莎车国王。汉朝同意了,派遣使者奚充国送万年。万年刚即位时,行为暴虐,国人都不喜欢他。莎车国王的弟弟呼屠徵杀死了万年,并杀死了汉朝的使者,自立为王,并约其他各国背叛汉朝。恰好卫候冯奉世出使送大宛国的客人,就趁机发动各国军队击杀了呼屠徵,又立了其他昆弟的儿子为莎车国王。返回后,冯奉世被任命为光禄大夫。这一年,是元康元年。
疏勒国,国王治理疏勒城,距离长安有九千三百五十里的路程。有居民一千五百一十户,人口一万八千六百四十七人,能战斗的士兵有二千人。设有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各一人。从东边到都护治所(可能是西域都护府)有二千二百一十里的距离,从南边到莎车有五百六十里的距离。这里有市场,位于通往大月氏、大宛、康居的道路上。
尉头国,国王治理尉头谷,距离长安有八千六百五十里的路程。有居民三百户,人口二千三百人,能战斗的士兵有八百人。设有左右都尉各一人,左右骑君各一人。从东边到都护治所有一千四百一十一里的距离,南边与疏勒国接壤,但山路不通,从西边到捐毒有千三百一十四里的距离,走马可以两天到达。农业和畜牧业随着水源和草场的变化而变化,人们的衣服和乌孙人相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西域传上-注解
孝武:指汉武帝刘彻,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以开拓疆域和加强中央集权著称。
西域:汉朝时期指中国西北部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
三十六国:指西汉时期在西域存在的三十六个主要国家。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与汉朝长期对抗,是汉朝西部边疆的主要威胁之一。
乌孙: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国家,位于今天的天山地区。
大山:指昆仑山,是西域地区的著名山脉。
河:指中亚地区的河流,如塔里木河。
玉门、阳关: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关隘,位于甘肃省境内。
葱岭: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山脉,位于今天的中亚一带。
金城:古代城池,位于今天甘肃省兰州市。
于阗: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和田地区。
蒲昌海:古代湖泊,位于今天新疆罗布泊地区。
盐泽:蒲昌海的别称,因湖水含盐而得名。
令居: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甘肃省临洮县。
酒泉郡:古代郡名,位于今天甘肃省酒泉市。
武威、张掖、敦煌:古代郡名,位于今天甘肃省西部。
骠骑将军:古代官职,指霍去病,以军事才能著称。
贰师将军:汉朝时期的一种将军职称,负责军事行动。
大宛:大宛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费尔干纳盆地。
康居:康居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南部。
僮仆都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匈奴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戎狄: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
泾渭:古代河流名,位于今天陕西省中部。
长城:古代中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
临洮: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甘肃省岷县。
张骞:汉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使者,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亭障:古代边防设施,用于防御敌军。
玉门关: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
鄯善: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
楼兰: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且末: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且末县。
质子:指各国外交使节或官员的子弟作为人质留在对方国家。
蚕室宫刑:古代的一种刑罚,即阉割。
白龙堆:古代地名,位于今天新疆罗布泊地区。
尉屠耆:楼兰国国王尉屠耆,后成为鄯善国的国王。
元凤四年:元凤四年是西汉汉武帝的年号,即公元前77年。
大将军霍光:霍光,西汉名将,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辅佐汉昭帝和汉宣帝,权倾朝野。
平乐监傅介子:傅介子,西汉时期将领,曾受命出使楼兰国。
赐外国:指对外国进行赏赐,实际上是一种外交手段。
北阙:古代宫殿的北门,此处指皇帝的宫殿。
义阳侯:傅介子因功被封为义阳侯。
横门外:长安城横门外,古代送别之地。
祖: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此处指举行祭祀仪式。
伊循:古代西域地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都护治所:都护是古代中国设立在边疆地区的军事行政长官,都护治所即都护的治所。
五谷:指五种主要粮食作物,通常指稻、麦、粟、黍、稷。
蒲陶:即葡萄,一种水果,可酿酒。
小宛: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精绝: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戎卢: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扜弥: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渠勒: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皮山: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乌秅: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西夜: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蒲犁: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依耐: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无雷: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难兜: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罽宾: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
金、银、铜、铁:指金、银、铜、铁四种金属。
大月氏:大月氏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后来迁徙至中亚的阿姆河流域。
大夏: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阿富汗地区。
塞王:古代中亚的一个部族首领。
塞种: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居住在葱岭一带。
疏勒: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
休循: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地区。
捐毒: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地区。
目宿:一种植物,其种子可食用。
杂草:野生植物的总称。
奇木:指珍稀的树木。
檀、槐、梓、竹、漆:指几种树木,如檀香木、槐树、梓树、竹子、漆树等,均为当时重要的经济作物。
粪治园田:用粪便作为肥料来耕种。
金、银、铜、锡:四种金属,用于制造各种器物。
骑马:古代的一种装饰品,可能指金银钱币上的图案。
幕:古代的一种装饰品,可能指金银钱币上的图案。
封牛:一种牛的品种。
水牛:一种牛的品种,多用于耕作。
象:一种大型哺乳动物,古代用于战争。
大狗:指大型犬。
沐猴:即猕猴。
孔爵:即孔雀。
珠玑:指珍珠和宝石。
珊瑚:一种珍贵的海洋生物,常作为装饰品。
虏魄:古代对异国人的称呼。
璧流离:一种宝石。
武帝始:指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
阴末赴:罽宾国王的名字。
县度:古代对边界的称呼。
杜钦: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王凤: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大将军。
乌弋山离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地区。
扑挑: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地区。
犁靬: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地区。
条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地区。
大鸟:指大型鸟类,可能指鸵鸟。
弱水:古代对某条河流的称呼,具体指哪条河流不确定。
西王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
乌戈: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地区。
桃拔:一种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可能是狮子。
师子:即狮子。
犀子:即犀牛。
番兜城:安息国的都城。
犁靬眩人:古代中亚的一种表演艺术,可能是一种杂技或魔术。
监氏城:大月氏国的都城。
昌顿单于:匈奴的一位单于,即首领。
老上单于:匈奴的一位单于,即首领。
五翕侯:大月氏国的五个侯,是国家的统治者。
康居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地区。
乐越匿地:康居国的冬季都城。
卑阗城:康居国的夏季都城。
单于:匈奴的首领称号,意为广大之王。
呼韩邪单于:匈奴的一位单于,与汉朝关系良好,曾向汉朝称臣。
郅支单于:匈奴的一位单于,因怨恨汉朝而反叛。
汉使者:汉朝派往各国的使者,负责外交事务。
都护:汉朝在西域设立的一种军事行政官职,负责管理西域各国。
戊己校尉:汉朝在西域设立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边防。
贡献:向汉朝进贡,表示臣服。
羁縻:古代指以一定的礼节和制度维系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奄蔡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位于康居西北方向。
控弦者:指能够拉弓射箭的人,即战士。
大宛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以产马著称。
汗血马:古代中亚地区的一种名马,因其汗液呈红色而得名。
李广利:汉朝时期的一位将领,曾参与对大宛国的战争。
乌孙公主:乌孙国的公主,与汉朝有联姻关系。
莎车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
捐毒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
莎车王:莎车国的国王。
卫候冯奉世:汉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平定莎车国的叛乱。
疏勒国:疏勒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塔吉克斯坦的北部地区。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北道上,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
王治疏勒城:王治是指国都,疏勒城即疏勒国的国都,位于今天的喀什地区。
长安: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首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汉朝、唐朝等朝代的都城。
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表示从疏勒国到长安的距离,这是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距离的度量。
户:户是指古代中国对家庭单位的计数单位,一个户通常指一个家庭。
口:口是指人口,即一个家庭中的成员数量。
胜兵:胜兵指的是能够作战的士兵。
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这些都是古代中国的官职名称,分别代表不同的军事和政治职能。
莎车:莎车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南部。
市列:市列指的是市场,表示疏勒国有一个繁华的市场。
尉头国:尉头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地区。
尉头谷:尉头谷即尉头国的国都所在,位于山谷中。
左右都尉:左右都尉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军事指挥。
左右骑君:左右骑君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骑兵的指挥。
径道马行二日:径道是指直接的道路,马行二日表示马匹走这段路程需要两天时间。
田畜随水草:田畜随水草表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依赖于水源和草原。
衣服类乌孙:衣服类乌孙指的是尉头国的居民穿的衣服类似于乌孙国的风格,乌孙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西域传上-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汉书·西域传》,记载了汉代时期西域地区疏勒国和尉头国的地理、人口、军事以及与中原的关系。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疏勒国,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这句话首先介绍了疏勒国的地理位置,明确指出其距离长安的距离,为后文描述的地理关系奠定了基础。
‘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二千人。’这里详细列出了疏勒国的人口和兵力情况,反映了当时西域国家的人口规模和军事力量。
‘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各一人。’通过列举官职,展现了疏勒国的行政体制和军事组织结构,反映了汉代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车五百六十里。’这两句话描述了疏勒国与周边地区的距离,为研究当时西域地区的交通网络提供了依据。
‘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这句话说明了疏勒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位于连接中亚的商路上,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节点。
‘尉头国,王治尉头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五十里。’尉头国的介绍与疏勒国类似,也强调了其与长安的距离,体现了汉代对西域地区的重视。
‘户三百,口二千三百,胜兵八百人。’尉头国的人口和兵力相对较少,反映了其国力较弱。
‘左右都尉各一人,左右骑君各一人。’尉头国的官职设置与疏勒国相似,说明汉代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模式具有一致性。
‘东至都护治所千四百一十一里,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西至捐毒千三百一十四里,径道马行二日。’尉头国的地理位置描述详细,说明了其与周边地区的交通状况。
‘田畜随水草,衣服类乌孙。’尉头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服饰特点,反映了当时西域地区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疏勒国和尉头国的描述,展现了汉代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和管理,以及西域地区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地位。同时,也为后世研究汉代西域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