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王商史丹傅喜传

作者: 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东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史学家班固的代表作之一,他的父亲班昭同样是历史学家。班固所编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最为重要的中国史书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公元82年)。

内容简要:《汉书》是班固根据史料编纂的汉朝史书,内容覆盖了西汉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全书共分为三十篇,主要记录了汉朝的历史事件、帝王传记、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班固通过严谨的史实记载和深入的分析,为后代研究汉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在帝王的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外交往来等方面,《汉书》提供了许多细节,对了解汉朝的政治体系与社会结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汉书》还包含了许多人物传记,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名将、政治家的生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王商史丹傅喜传-原文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徙杜陵。

商公武、武兄无故,皆以宣帝舅封。无故为平昌侯,武为乐昌侯。语在《外戚传》。

商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

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

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厉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

繇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

元帝时,至右将军、光禄大夫。

是时,定陶共王爱幸,几代太子。

商为外戚重臣辅政,拥佑太子,颇有力焉。

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

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颛权,行多骄僣。

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

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

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

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

群臣皆从凤议。

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

上乃止。

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

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数称其议。

而凤大惭,自恨失言。

明年,商代匡衡为丞相,益封千户,天子甚尊任之。

为人多质有威重,长八尺余,身体鸿大,容貌甚过绝人。

河平四年,单于来朝,引见白虎殿。

丞相商坐未央廷中,单于前,拜谒商。

商起,离席与言,单于仰视商貌,大畏之,迁延却退。

天子闻而叹曰:‘此真汉相矣!’

初,大将军凤连昏杨肜为琅邪太守,其郡有灾害十四,已上。

商部属按问,凤以晓商曰:‘灾异天事,非人力所为。肜素善吏,宜以为后。’

商不听,竟奏免肜,奏果寝不下,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

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

先是,皇太后尝诏问商女,欲以备后宫。

时女病,商意亦难之,以病对,不入。

及商以闺门事见考,自知为凤所中,惶怖,更欲内女为援,乃因新幸李婕妤家白见其女。

会日有蚀之,太中大夫蜀郡张匡,其人佞巧,上书愿对近臣陈日蚀咎。

下朝者左将军丹等问匡,对曰:‘窃见丞相商作威作福,从外制中,取必于上,性残贼不仁,遣票轻吏微求人罪,欲以立威,天下患苦之。’

前频阳耿定上书言商与父傅通,及女弟淫乱,奴杀其私夫,疑商教使。

章下有司,商私怨怼。

商子俊欲上书告商,俊妻左将军丹女,持其书以示丹,丹恶其父子乘迕,为女求去。

商不尽忠纳善以辅至德,知圣主崇孝,远别不亲,后庭之事皆爱命皇太后,太后前闻商有女,欲以备后宫,商言有固疾,后有耿定事,更诡道因李贵人家内女,执左道以乱政,诬罔悖大臣节,故应是而日蚀。

‘《周书》曰:‘以左道事君者诛。’《易》曰:‘日中见昧,则折其右肱。’

往者丞相周勃再建大功,及孝文时纤介怨恨,而日为之蚀,于是退勃使就国,卒无怵惕忧。

今商无尺寸之功,而有三世之宠,身位三公,宗族为列侯、吏二千石、侍中诸曹,给事禁门内,连昏诸侯王,权宠至盛。

审有内乱杀人怨怼之端,宜究竟考问。

臣闻秦丞相吕不韦见王无子,意欲有秦国,即求好女以为妻,阴知其有身而献之王,产始皇帝。

及楚相春申君亦见王无子,心利楚国,即献有身妻而产怀王。

自汉兴几遭吕、霍之患,今商有不仁之性,乃因怨以内女,其奸谋未可测度。

前孝景世七国反,将军周亚夫以为即得雒阳剧孟,关东非汉之有。

今商宗族权势,合赀巨万计,私奴以千数,非特剧孟匹夫之徒也。

且失道之至,亲戚畔之,闺门内乱,父子相讦,而欲使之宜明圣化,调和海内,岂不谬哉!

商视事五年,官职陵夷而大恶著于百姓,甚亏损盛德,有鼎折足之凶。

臣愚以为圣主富于春秋,即位以来,未有惩奸之威,加以继嗣未立,大异并见,尤宜诛讨不忠,以遏未然。

行之一人,则海内震动,百奸之路塞矣。

于是左将军丹等奏:‘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回辟下媚以进其私,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甫刑》之辟,皆为上戮,罪名明白。’

臣请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上素重商,知匡言多险,制曰‘勿治’。

凤固争之,于是制诏御史:‘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寮,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

今乐昌侯商为丞相,出入五年,未闻忠言嘉谋,而有不忠执左道之辜,陷于大辟。

前商女弟内行不修,奴贼杀人,疑商教使,为商重臣,故抑而不穷。

今或言商不以自悔而反怨怼,朕甚伤之。

惟商与先帝有外亲,未忍致于理。

其赦商罪。

使者收丞相印绶。

商免相三日,发病呕血薨,谥曰戾侯。

而商子弟亲属为驸马都尉、侍中、中常侍、诸曹大夫郎吏者,皆出补吏,莫得留给事宿卫者。

有司奏商罪过未决,请除国邑。

有诏长子安嗣爵为乐昌侯,至长乐卫尉、光禄勋。

商死后,连年日蚀、地震,直臣京兆尹王章上封事召开,讼商忠直无罪,言凤颛权蔽主。

凤竟以法诛章,语在《元后传》。

至元始中,王莽为安汉公,诛不附己者,乐昌侯安见被以罪,自杀,国除。

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徙杜陵。

祖父恭有女弟,武帝时为卫太子良娣,产悼皇考。

皇考者,孝宣帝父也。

宣帝微时依倚史氏。语在《史良娣传》。

及宣帝即尊位,恭已死,三子,高、曾、玄。

曾、玄皆以外属旧恩封:曾为将陵侯,玄平台侯。

高侍中,贵幸,以发举反者大司马霍禹功封乐陵侯。

宣帝疾病,拜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

高辅政五年,乞骸骨,赐安车驷马、黄金,罢就第。

薨,谥曰安侯。

自元帝为太子时,丹以父高任为中庶子,侍从十余年。

元帝即位,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常骖乘,甚有宠。

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

是时,傅昭仪子定陶共王有材艺,子母俱爱幸,而太子颇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无宠。

建昭之后,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音乐。

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

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数称其材。

丹进曰:‘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了是也。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

于是上嘿然而笑。

其后,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

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

太子既至前,不哀。

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

上以责谓丹。

丹免冠谢上曰:‘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向者太子当进见,臣窃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罪乃在臣,当死。’

上以为然,意乃解。

丹之辅相,皆此类也。

竟宁元年,上寝疾,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进见。

上疾稍侵,意忽忽不平,数问尚书以景帝时立胶东王故事。

是时,太子长舅阳平侯王凤为卫尉、侍中,与皇后、太子皆忧,不知所出。

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侯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適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

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曰:‘吾日困劣,而太子、两王幼少,意中恋恋,亦何不念乎!然无有此议。且皇后谨慎,先帝又爱太子,吾岂可违指!驸马都尉安所受此语?’

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

上因纳,谓丹曰:‘吾病浸加,恐不能自还。善辅道太子,毋违我意!’

丹嘘唏而起。

太子由是遂为嗣矣。

元帝竟崩,成帝初即位,擢丹为长乐卫尉,迁右将军,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给事中,后徙左将军、光禄大夫。

鸿嘉元年,上遂下诏曰:‘夫褒有德,赏元功,古今通义也。左将军丹往时导朕以忠正,秉义醇一,旧德茂焉。其封丹为武阳侯,国东海郯之武强聚,户千一百。’

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故尤得信于上。

丹兄嗣父爵为侯,让不受分。

丹尽得父财,身又食大国邑,重以旧恩,数见褒赏,赏赐累千金,僮奴以百数,后房妻妾数十人,内奢淫,好饮酒,极滋味声色之乐。

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上赐策曰:‘左将军寝病不衰,愿归治疾,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使躬不瘳。使光禄勋赐将军黄金五十斤,安车驷马,其上将军印绶。宜专精神,务近医药,以辅不衰。’

丹归第数月薨,谥曰顷侯。

有子男女二十人,九男皆以丹任并为侍中、诸曹,亲近在左右。

史氏凡四人侯,至卿、大夫、二千石者十余人,皆讫王莽乃绝,唯将陵侯曾无子,绝于身云。

傅喜字稚游,河内温人也,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从父弟。

少好学问,有志行。

哀帝立为太子,成帝选喜为太子庶子。

哀帝初即位,以喜为卫尉,迁右将军。

是时,王莽为大司马,乞骸骨,避帝外家。

上既听莽退,众庶归望于喜。

喜从弟孔乡侯晏亲与喜等,而女为皇后。

又帝舅阳安侯丁明,皆亲以外属封。

喜执谦称疾。

傅太后始与政事,喜数谏之,由是傅太后不欲令喜辅政。

上于是用左将军师丹代王莽为大司马,赐喜黄金百斤、上将军印绶,以光禄大夫养病。

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喜行义修洁,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为国恨之。忠臣,社稷之卫,鲁以季友治乱,楚以子玉轻重,魏以无忌折冲,项以范增存亡。故楚跨有南土,带甲百万,邻国不以为难,子玉为将,则文公侧席而坐,及其死也,君臣相庆。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喜立于朝,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

上亦自重之。

明年正月,乃徙师丹为大司空,而拜喜为大司马,封高武侯。

丁、傅骄奢,皆嫉喜之恭俭。

又傅太后欲求称尊号,与成帝母齐尊,喜与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共执正议。

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师丹以感动喜,喜终不顺。

后数月,遂策免喜曰:‘君辅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其上大司马印绶,就第。’

傅太后又自诏丞相、御史曰:‘高武侯喜无功而封,内怀不忠,附下罔上,与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放命圮族,亏损德化,罪恶虽在赦前,不宜奉朝请,其遣就国。’

后又欲夺喜侯,上亦不听。

喜在国三岁余,哀帝崩,平帝即位,王莽用事,免傅氏宫爵归故郡,晏将妻子徙合浦。

莽白太后下诏曰:‘高武侯喜姿性端悫,论议忠直。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以故斥逐就国。传不云乎?‘岁寒然后知松伯之后凋也’。其还喜长安,以故高安侯莫府赐喜,位特进,奉朝请。’

喜虽外见褒赏,孤立忧惧,后复遣就国,以寿终。

莽赐谥曰贞侯。

子嗣,莽败乃绝。

赞曰:自宜、元、成、哀外戚兴者,许、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将,穷贵极富,见其位矣,未见其人也。

阳平之王多有材能,好事慕名,其势尤盛,旷贵最久。

然至于莽,亦以覆国。

王商有刚毅节,废黜以忧死,非其罪也。

史丹父子相继,高以重厚,位至三公。

丹之辅道副主,掩恶扬美,傅会善意,虽宿儒达士无以加焉。

及其历房闼,入卧内,推至诚,犯颜色,动寤万乘,转移大谋,卒成太子,安母后之位。

‘无言不雠’,终获忠贞之报。

傅喜守节不倾,亦蒙后凋之赏。

哀、平际会,祸福速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王商史丹傅喜传-译文

王商字子威,是涿郡蠡吾人,后来迁居杜陵。王商的父亲王武和王武的兄弟王无故,都因为宣帝的舅舅的身份被封爵。无故被封为平昌侯,王武被封为乐昌侯。这些事情记载在《外戚传》中。

王商年轻时担任太子中庶子,以严肃敬重、敦厚著称。他的父亲去世后,王商继承侯位,将财产分给同母的弟弟们,自己却一无所得,守丧期间非常哀伤。因此,大臣们推荐王商,认为他的行为可以激励群臣,他的品德足以改善风俗,应该成为皇帝的亲近大臣。因此,他被提拔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在元帝时期,他升任右将军、光禄大夫。当时,定陶共王深受皇帝宠爱,几乎取代了太子的位置。王商作为外戚重臣辅助朝政,支持太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元帝去世后,成帝即位,非常尊敬和重视王商,将他调任左将军。但皇帝的舅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专权,行为傲慢。王商在议论中不能平息对王凤的不满,王凤知道后,也疏远了王商。建始三年秋天,京师百姓无故惊慌,传言洪水将至,百姓奔走相撞,老弱号哭,长安城中大乱。皇帝亲自到前殿,召集公卿商议。大将军王凤认为太后和皇帝以及后宫可以乘船避难,命令官吏和百姓上长安城避水。群臣都同意王凤的意见。只有左将军王商说:‘自古以来,无道之国,洪水也不会淹没城池。现在国家政治和平,没有战争,上下相安,为什么会突然有大水一日暴至?这一定是谣言,不应该让百姓上城,这样只会加重恐慌。’皇帝于是停止了这个命令。

不久,长安城中逐渐安定,询问后,果然是谣言。皇帝因此称赞王商坚定守城,多次称赞他的意见。而王凤非常羞愧,后悔自己的失言。

第二年,王商接替匡衡成为丞相,增加封地千户,皇帝非常尊重和信任他。他为人诚实有威严,身高八尺有余,身材魁梧,容貌非常出众。河平四年,单于来朝,在白虎殿被引见。丞相王商坐在未央宫廷中,单于上前拜见王商。王商起身,离开座位与他交谈,单于仰视王商的容貌,非常敬畏,犹豫了一下后退。皇帝听说后感叹说:‘这真是汉朝的丞相啊!’

起初,大将军王凤连续任命杨肜为琅邪太守,那个郡有十四次灾害。王商派属下调查询问,王凤向王商解释说:‘灾害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为的。杨肜一向善于治理,应该留任。’但王商不听,最终上奏免去了杨肜的职务,奏章被暂时搁置,王凤因此怨恨王商,暗中寻找他的短处,派人上书揭露王商家中的私事。

在此之前,皇太后曾下诏询问王商的女儿,想要将她纳入后宫。当时女儿生病,王商也觉得难以答应,以女儿的病为由拒绝了,女儿没有进入后宫。等到王商因为家中的私事受到审查,他知道自己被王凤陷害,非常恐慌,想要将女儿送入后宫作为靠山,于是通过新近宠幸的李婕妤家见到自己的女儿。

恰逢日食发生,太中大夫蜀郡张匡,这个人巧言令色,上书愿意在近臣面前陈述日食的原因。下朝的左将军丹等人询问张匡,他回答说:‘我私下看到丞相王商专权,从外面控制内部,对上要求必得,性格残忍不仁,派遣轻率的官吏微求人罪,想要树立威信,天下的人都苦于他的暴政。之前频阳的耿定上书说王商与父亲王傅通奸,以及女儿淫乱,奴仆杀了他的私夫,怀疑王商教唆。奏章下发给有关部门,王商私下怀恨。王商的儿子王俊想要上书告发王商,王俊的妻子是左将军丹的女儿,拿着他的书信给丹看,丹厌恶王俊父子挑衅,为女儿求去。王商不尽忠纳善以辅助至德,知道圣主崇尚孝道,远离亲族,后宫之事都交给皇太后处理,太后之前听说王商有女儿,想要将她纳入后宫,王商说有固定的疾病,后来耿定的事情发生后,又通过李贵人家将女儿送入后宫,走歪门邪道来扰乱朝政,诬陷悖逆大臣的节操,因此应验了日食。《周书》说:‘用左道事奉君主的人要被处死。’《易经》说:‘日中见昧,则折其右肱。’过去丞相周勃两次建立大功,到孝文时期,因为细小的怨恨,太阳因此发生日食,于是周勃退位回到封国,最终没有恐惧忧虑。现在王商没有一点功绩,却有三代的宠爱,身居三公之位,宗族中的人成为列侯、二千石的官员、侍中、诸曹大夫郎吏,在禁门内供职,连续任命诸侯王,权势极大。如果他真的有内乱杀人的嫌疑,应该彻底调查。我听说秦丞相吕不韦看到秦王没有儿子,想要有秦国,就寻找美女作为妻子,暗中知道她怀孕后献给秦王,生下了始皇帝。楚相春申君也看到楚王没有儿子,想要有楚国,就献上怀孕的妻子,生下了楚怀王。自从汉朝兴起,几乎遭遇了吕不韦、霍光的祸患,现在王商有不仁的性情,却因为怨恨而将女儿送入后宫,他的阴谋不可预测。之前孝景帝时期七国反叛,将军周亚夫认为如果得到洛阳的剧孟,关东就不是汉朝的领土。现在王商的宗族权势,合计财富数以万计,私奴以千计,不仅仅是剧孟这样的普通人。而且道德败坏到极点,亲戚都背叛他,家中内乱,父子相互攻击,却想要他明察圣主的教化,调和天下,这不是荒谬吗!王商任职五年,官职衰落,大恶显露于百姓,严重损害了盛德,有鼎折足的凶兆。我认为圣主年轻有为,即位以来,没有惩治奸臣的威严,再加上没有立储君,大异象接连出现,尤其应该惩处不忠的人,以防止事态恶化。对一个人的惩处,可以震慑海内,堵塞百奸之路。

于是左将军丹等人上奏:‘王商位居三公,爵位列侯,亲自接受诏书成为天下的导师,不遵守法度来辅佐国家,反而曲意逢迎以谋取私利,使用左道来扰乱朝政,作为臣子不忠,欺骗君主,按照《甫刑》的法律,都应该被处死,罪名清楚。臣请求下诏让谒者召唤王商到若卢诏狱。’皇帝一向重视王商,知道张匡的话多有险恶,下令‘不要处理’。王凤坚决争辩,于是皇帝下诏给御史:‘丞相凭借德行辅佐国家,管理百官,协调万国,职责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现在乐昌侯王商担任丞相,出入五年,没有听到忠言嘉谋,却有不忠使用左道之罪,被判处死刑。之前王商的妹妹行为不检点,奴仆杀人,怀疑王商教唆,作为王商的重臣,因此暂时不追究。现在有人说王商不悔改反而怨恨,我非常痛心。考虑到王商与先帝有外戚关系,我不忍心将他交给司法部门处理。他的罪可以赦免。使者收回丞相的印绶。’

王商被免职三天后,发病吐血而死,谥号戾侯。而王商的子弟亲属中担任驸马都尉、侍中、中常侍、诸曹大夫郎吏的人,都被派去补任官职,没有人能够留在宫中供职。有关部门上奏说王商的罪过尚未判决,请求废除他的封地。皇帝下诏说:‘长子王安继承爵位为乐昌侯,直到长乐卫尉、光禄勋。’

王商死后,连续几年发生日食和地震,正直的京兆尹王章上书陈述,控诉王凤专权,蒙蔽君主。王凤最终以法律的名义处死了王章,这些事情记载在《元后传》中。到元始年间,王莽担任安汉公,诛杀不依附自己的人,乐昌侯王安被以罪名定罪,自杀,封国被废除。

史丹字君仲,是鲁国人,后来迁移到杜陵。他的祖父史恭有一个妹妹,在汉武帝时期是卫太子刘据的良娣,生下了悼皇考。悼皇考就是孝宣帝的父亲。宣帝在地位低微时曾经依靠史家。这些事记载在《史良娣传》中。等到宣帝即位后,史恭已经去世,留下三个儿子:史高、史曾、史玄。史曾和史玄都因为外戚的旧恩被封爵:史曾被封为将陵侯,史玄被封为平台侯。史高担任侍中,受到皇帝的宠爱,因为揭发反叛者大司马霍禹的功绩被封为乐陵侯。宣帝病重时,任命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兼领尚书事。宣帝去世后,太子继承皇位,即孝元帝。史高辅佐朝政五年,请求退休,皇帝赐给他安车驷马、黄金,让他回家。史高去世后,谥号安侯。

自从元帝还是太子时,史丹因为父亲史高的关系被任命为中庶子,侍奉了十多年。元帝即位后,史丹被封为驸马都尉侍中,经常随从皇帝出行,非常受宠。皇帝因为史丹是旧臣,又是皇考的外戚,信任他,下诏让史丹负责保护太子家。那时,傅昭仪的儿子定陶共王有才华,母子都受到皇帝的宠爱,但太子却有些沉溺于酒色,母亲王皇后不受宠爱。

建昭年间之后,元帝生病,不亲自处理政事,只喜欢音乐。有时在殿下放置鼓和鼓槌,皇帝亲自站在殿前的栏杆上,用铜丸敲击鼓面,鼓声符合严肃的鼓点。后宫和身边懂得音乐的人都不能做到这一点,但定陶王却能,皇帝多次称赞他的才华。史丹进言说:‘所谓有才华的人,是聪明好学,温故知新,太子就是这样的人。如果是在丝竹和鼓鼙之间评价人才,那么陈惠、李微比匡衡更有才,可以担任相国。’于是皇帝默默而笑。

后来,中山哀王去世,太子前去吊唁。中山哀王是皇帝的小弟弟,和太子一起长大。皇帝看到太子,感念中山哀王,悲伤得无法自控。太子到达时,却没有表现出哀悼之情。皇帝非常愤怒地说:‘怎么会有不仁慈的人可以继承宗庙,成为百姓的父母官呢!’皇帝责问史丹。史丹摘下帽子向皇帝道歉说:‘我确实看到陛下对中山王的哀痛,以至于感伤。之前太子将要进见,我私下里告诫他不要哭泣,以免让陛下悲伤。罪过在我,我应该死。’皇帝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心情缓和。

史丹辅佐皇帝时,都是这样的。竟宁元年,皇帝病重,傅昭仪和定陶王经常在身边,而皇后和太子很少能见到皇帝。皇帝病情加重,心情郁闷,多次询问尚书关于汉景帝时立胶东王的故事。那时,太子的长舅阳平侯王凤担任卫尉、侍中,和皇后、太子都很担忧,不知道该怎么办。史丹作为皇帝的亲密臣子得以侍奉皇帝,趁皇帝独自睡觉时,史丹径直进入卧室,跪在青蒲席上,流泪说:‘皇太子已经按照次序被立为太子十多年,名声和地位已经与百姓紧密相连,天下没有人不归心于他。我看到定陶王一直受到皇帝的宠爱,现在道路上流传的谣言,对国家产生了影响,认为太子可能会有动摇的言论。如果真的如此,公卿以下一定会以死相争,不会遵从诏令。我愿意先被赐死,向群臣表明态度!’皇帝一向仁慈,不忍看到史丹流泪,话又说得非常恳切,皇帝非常感动,叹息说:‘我日渐衰弱,而太子和两个王子都还年幼,我心里依依不舍,为什么不想想他们呢!但是并没有这样的议论。而且皇后谨慎,先帝又宠爱太子,我怎么可以违背先帝的意愿!驸马都尉是从哪里听到这些话的?’史丹立刻退下,跪下说:‘愚臣我听说,罪该死!’皇帝于是接纳了他的建议,对史丹说:‘我的病越来越重,恐怕不能自己回来了。你要好好辅佐太子,不要违背我的意愿!’史丹哭泣着起身。太子因此得以继承皇位。

元帝去世后,成帝刚刚即位,提拔史丹为长乐卫尉,升任右将军,赐予关内侯爵位,食邑三百户,担任给事中,后来又调任左将军、光禄大夫。鸿嘉元年,皇帝下诏说:‘表彰有德行的人,奖励有功的人,这是古今通行的义理。左将军史丹过去引导我以忠诚正直,坚持正义,旧德深厚。现在封他为武阳侯,封地是东海郡的武强聚,有户口一千一百。’

史丹为人足智多谋,仁爱宽厚,外表看起来似乎不拘小节,但内心非常谨慎,因此特别得到皇帝的信任。史丹的哥哥继承父亲的爵位成为侯,史丹却推辞不接受。史丹继承了父亲的全部财产,自己又拥有大国的食邑,加上旧日的恩情,多次得到皇帝的褒奖,赏赐累计千金,僮奴有数百人,后房中的妻妾也有数十人,生活奢侈淫逸,喜欢饮酒,追求各种声色之乐。他担任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年间因病请求退休,皇帝赐予他策书说:‘左将军史丹卧病不起,希望回家治疗,我怜悯他因为官职的事情久留,使他身体不能康复。特赐予他光禄勋的黄金五十斤,安车驷马,收回他的将军印绶。希望他专心养病,致力于医药,以辅助他的康复。’

史丹回家几个月后去世,谥号顷侯。他有二十个子女,九个儿子都因为史丹的关系被任命为侍中、诸曹,亲近的人在身边。史家共有四人被封为侯,到卿、大夫、两千石级别的官员有十多人,直到王莽时期才断绝,只有将陵侯史曾没有儿子,他的封爵在他去世后也断绝了。

傅喜字稚游,是河内温人,哀帝的祖母定陶傅太后的堂弟。他年轻时就喜欢学问,有志向和品行。哀帝被立为太子时,成帝选拔傅喜担任太子庶子。哀帝即位后,傅喜被任命为卫尉,升任右将军。那时,王莽担任大司马,请求退休,以避开皇帝的外戚。皇帝听从了王莽的请求后,众人把希望寄托在傅喜身上。傅喜的堂弟孔乡侯傅晏和傅喜关系亲近,而他的女儿是皇后。还有皇帝的舅舅阳安侯丁明,都因为亲近的外戚关系被封爵。傅喜坚持谦逊,称病不出。傅太后开始参与政事,傅喜多次劝谏,因此傅太后不想让傅喜辅佐朝政。于是皇帝用左将军师丹代替王莽担任大司马,赐给傅喜黄金百斤、上将军印绶,让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养病。

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都上书说:‘傅喜品行端正,忠诚忧国,是朝廷的辅佐大臣。现在因为生病,一旦被遣返回乡,百姓会失望,都说傅氏的贤子因为与定陶太后意见不合而退位,百官没有不为国家感到遗憾的。忠臣是国家的卫士,鲁国因为季友而治理得当,楚国因为子玉而地位稳固,魏国因为无忌而抵御外敌,楚国因为范增而存亡。所以楚国拥有南方的土地,有百万军队,邻国不认为它是威胁,子玉担任将军时,晋文公都感到安心,等到子玉去世,君臣都感到高兴。百万军队不如一个贤人,所以秦国用千金来离间廉颇,汉朝用万金来疏远亚父。傅喜在朝中,是陛下光辉的体现,也是傅氏兴衰的关键。’皇帝也对他很重视。第二年正月,皇帝将师丹调任为大司空,任命傅喜为大司马,封为高武侯。

丁傅两家骄横奢侈,都嫉妒傅喜的谦逊节俭。傅太后想要请求被封为尊贵的称号,和成帝的母亲地位相当,傅喜和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一起坚持正确的意见。傅太后非常生气,皇帝不得已,先免去了师丹的官职来打动傅喜,但傅喜最终也没有顺从。几个月后,皇帝下诏免去了傅喜的官职,说:“你辅佐朝政已经三年,没有明显地纠正我的不足,而本朝的大臣却满足他们的邪恶之心,责任在你身上。现在你交还大司马的印绶,回到你的府邸。”傅太后又亲自下诏给丞相、御史说:“高武侯傅喜没有功绩却得到了封赏,内心不忠诚,迎合下人欺骗上级,和已故的大司空师丹一样背叛,放任命令,败坏道德教化,虽然罪恶发生在赦免之前,也不应该再参与朝政,现在命令他回到自己的封地。”后来又想要剥夺傅喜的侯爵,皇帝也没有同意。

傅喜在封地待了三年多,哀帝去世,平帝即位,王莽掌权,免去了傅氏家族的宫中爵位,让他们回到原来的郡,晏带着妻子和儿子迁移到合浦。王莽告诉太后下诏说:“高武侯傅喜性格端正忠诚,言论正直。虽然和已故的定陶太后有亲戚关系,但最终没有迎合邪恶,坚定地保持节操,因此被贬谪回到封地。古书不是说过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现在让傅喜回到长安,把原来的高安侯莫府赐给他,封他为特进,可以参与朝会。”傅喜虽然表面上得到了表扬和奖赏,但内心孤立无援,忧虑恐惧,后来又被迫回到封地,最终寿终正寝。王莽赐予他谥号‘贞侯’。他的后代在王莽失败后才断绝。

赞曰:自从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时期,外戚家族兴起,许、史、三王、丁、傅这些家族,都得到了重侯和多次封将的荣耀,地位显赫,财富丰厚,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地位,却没有看到他们的人品。阳平侯家族多有才能,喜欢做好事,追求名声,势力尤为强大,长期享有尊贵地位。然而到了王莽,也导致了国家的覆灭。王商有刚毅的节操,因为被废黜而忧愁而死,这不是他的罪过。史丹父子相继,高以稳重著称,位至三公。史丹辅佐君主,掩盖恶行,宣扬美德,即使是有学问的人也无法超越他。等到他进入后宫,进入皇帝的卧室,以最大的诚意去劝说,触犯皇帝的尊严,感动了皇帝,改变了重大的决策,最终立了太子,稳固了皇后的地位。‘无言不雠’,最终得到了忠诚的回报。傅喜坚守节操,也受到了应有的奖赏。哀帝、平帝时期,祸福来得多么迅速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王商史丹傅喜传-注解

王商:王商是西汉时期的大臣,以刚毅节操著称。

杜陵:杜陵是西汉时期的一个陵区,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宣帝:汉宣帝,西汉皇帝,名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

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是古代官职,负责辅助太子。

丧哀戚:丧哀戚,指居丧期间表现出深深的哀悼之情。

近臣:近臣,指皇帝身边的亲信大臣。

繇是:繇是,因此。

诸曹:诸曹,古代官署名称,指朝廷的各个部门。

中郎将:中郎将,古代官职,掌管宫廷宿卫。

元帝:汉元帝,西汉皇帝,名刘奭,是汉宣帝的儿子。

右将军:右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是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顾问皇帝。

外戚重臣:外戚重臣,指皇帝的亲戚中担任重要官职的大臣。

共王:共王,指定陶共王,是汉元帝的儿子。

京师:京师,指国都,这里指长安。

大将军: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位高权重。

骄僣:骄僣,指傲慢而越礼。

讹言:讹言,指错误的传言。

擢:擢,提升。

左将军:左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大司马:大司马是古代官名,是军事最高长官。

按问:按问,调查审问。

部属:部属,下属官员。

单于:单于,古代匈奴的首领称号。

未央廷中:未央廷中,指未央宫的廷中,未央宫是西汉的皇宫。

拜谒:拜谒,拜见。

内女:内女,指女子进入宫中。

日蚀:日蚀,指日食,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太中大夫:太中大夫,古代官职,掌管议论国事。

琅邪太守:琅邪太守,指琅邪郡的行政长官。

部属按问:部属按问,指下属官员进行调查审问。

灾异:灾异,指自然灾害和异常现象,古人认为这是上天对君王的警示。

昏:昏,指昏庸无能。

杨肜:杨肜,西汉官员。

单于来朝:单于来朝,指匈奴单于前来朝见汉朝皇帝。

白虎殿:白虎殿,古代宫殿名,位于未央宫。

内乱:内乱,指家庭内部的混乱。

私夫:私夫,指私人关系中的男性伴侣。

有司:有司,指负责某项事务的官员。

司隶:司隶,古代官职,掌管监察。

皇太后: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

日中见昧:日中见昧,指日食时太阳被遮蔽。

折其右肱:折其右肱,指削弱其权力。

周勃:周勃,西汉初期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

孝文:孝文,指汉文帝,西汉皇帝。

七国反:七国反,指西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七国之乱。

剧孟:剧孟,西汉时期的一个豪族。

给事禁门内:给事禁门内,指在禁宫内担任给事官。

左道:左道,指邪术或不正当的手段。

《甫刑》:《甫刑》,古代法律文献。

若卢诏狱:若卢诏狱,古代监狱名。

乐昌侯:乐昌侯,王商的封号。

长乐卫尉:长乐卫尉,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光禄勋:光禄勋是古代的官职,负责宫廷宴会等事务。

京兆尹:京兆尹,古代官职,掌管京兆地区的行政。

王章:王章,西汉官员。

安汉公:安汉公,王莽的封号。

国除:国除,指封国被废除。

史丹:史丹是西汉末年的名臣,曾任驸马都尉、侍中等职,以忠诚正直著称。

鲁国人:指史丹的籍贯是鲁国,即今天的山东省。

武帝:指汉武帝刘彻,西汉的第七位皇帝。

卫太子良娣:卫太子是汉武帝的儿子,良娣是宫廷中的女性官职。

悼皇考:悼皇考是对已故皇帝父亲的尊称。

孝宣帝:指汉宣帝刘询,西汉的第十位皇帝。

微时:指在未显贵的时候。

发举反者:指揭发和惩处反叛者。

大司马霍禹:霍禹是西汉时期的权臣,曾任大司马,后因谋反被诛。

驸马都尉:驸马都尉是宫廷中的官职,负责陪同皇帝出行。

尚书事:尚书事是指尚书省的事务,尚书省是古代的中央行政机构。

孝元帝:指汉元帝刘奭,西汉的第十一位皇帝。

安车驷马:安车驷马是指一种装饰华丽的马车。

第:第指的是宅邸,即官员的住宅。

傅昭仪:傅昭仪是汉元帝的妃子。

定陶共王:定陶共王是指汉元帝的弟弟刘康,封为定陶王。

酒色之失:指沉迷于酒色,有失君子的行为。

王皇后:指汉元帝的正室皇后。

鼙鼓:鼙鼓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

严鼓之节:严鼓之节是指严格的鼓点节奏。

中山哀王:中山哀王是指汉元帝的弟弟刘兴,封为中山王。

傅喜:傅喜是西汉末年的名臣,曾任大司马、大司空等职。

河内温:河内温是傅喜的籍贯,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定陶傅太后:定陶傅太后是汉哀帝的母亲,姓傅。

阳平侯王凤:阳平侯王凤是汉哀帝的舅舅,曾任卫尉、侍中等职。

关内侯:关内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

食邑:食邑是指封地的收入。

僮奴:僮奴是指家中的仆役。

内奢淫:内奢淫是指家中奢华放纵。

鸿嘉元年:鸿嘉元年是汉成帝的年号,即公元前20年。

大司空:大司空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工程建设和财政事务。

王莽:王莽是西汉末年的政治人物,后来篡汉自立,建立了新朝。

阳安侯丁明:阳安侯丁明是汉哀帝的舅舅,曾任阳安侯。

从弟:从弟是指同辈的堂弟。

庶子:庶子是指非正室所生的儿子。

执谦:执谦是指谦虚谨慎。

论议:论议是指讨论和议论。

子玉:子玉是指春秋时期楚国的名将子玉。

无忌:无忌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名将无忌。

亚父:亚父是指楚汉争霸时期项羽的谋士范增。

侧席而坐:侧席而坐是指侧身而坐,表示尊敬。

间廉颇:间廉颇是指用金钱收买廉颇,使他离开战场。

疏亚父:疏亚父是指用金钱使范增离开项羽。

百寮:百寮是指朝廷中的官员。

光禄大夫养病:光禄大夫养病是指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在家养病。

傅骄奢:傅骄奢指的是傅太后,她的名字是傅氏,‘骄奢’在这里形容她生活奢侈,行为傲慢。

喜之恭俭:喜之恭俭指的是傅喜,他的名字是喜,‘恭俭’在这里形容他行为谦逊,生活节俭。

尊号:尊号是对皇帝或皇后等皇室成员尊称的称号,表示对其地位的尊敬。

成帝母:成帝母指的是汉成帝的母亲,她被封为定陶太后。

孔光:孔光,西汉丞相,孔子的后裔,以清廉著称。

大司空师丹:师丹,西汉大司空,以刚正不阿著称。

正议:正议指的是正确的意见或建议。

大怒:大怒表示非常愤怒。

免:免表示免去某人的官职。

印绶:印绶是古代官员佩戴的象征权力的印章和带子。

高武侯:高武侯是傅喜的封号。

内怀不忠:内怀不忠指的是内心怀有二心,不忠诚。

附下罔上:附下罔上表示迎合下属,欺骗上级。

背畔:背畔指的是背叛。

放命圮族:放命圮族表示放任自己的命运,导致家族衰落。

德化:德化指的是道德教化。

赦前:赦前指的是赦免之前。

奉朝请:奉朝请表示接受朝廷的邀请,参与朝会。

合浦:合浦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广东省。

高安侯莫府:高安侯莫府是赐给傅喜的官邸。

位特进:位特进是一种官职,表示特别晋升。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一句成语,出自《论语》,意思是经过严寒的考验才能看出松柏的坚韧。

阳平之王:阳平之王指的是阳平侯,他的家族在汉朝中很有势力。

三公:三公是古代官名,指宰相、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级别的官员。

太子:太子是皇位的继承人。

母后:母后指的是皇后。

无言不雠:无言不雠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没有一句话不是真诚的。

忠贞之报:忠贞之报指的是忠诚得到的回报。

守节不倾:守节不倾表示坚守自己的节操,不动摇。

后凋之赏:后凋之赏指的是在最后得到赏赐,比喻在关键时刻得到认可。

宜、元、成、哀:宜、元、成、哀是汉朝四位皇帝的年号,这里指的是这四位皇帝的时期。

许、史、三王、丁、傅之家:许、史、三王、丁、傅之家指的是汉朝时期外戚的家族,他们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响力。

阳平之王多有材能:阳平之王多有材能指的是阳平侯家族中有很多有才能的人。

旷贵最久:旷贵最久表示家族地位尊贵的时间最长。

覆国:覆国指的是国家灭亡。

废黜:废黜指的是被罢免官职。

忧死:忧死指的是因忧虑过度而死亡。

宿儒达士:宿儒达士指的是有学问和品德的人。

傅会善意:傅会善意指的是帮助他人实现好意。

犯颜色:犯颜色指的是敢于直面皇帝,不避讳。

动寤万乘:动寤万乘指的是能够触动皇帝的心,使他醒悟。

转移大谋:转移大谋指的是改变重大的决策。

赞:赞是古代文章的结尾部分,用来总结全文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王商史丹傅喜传-评注

丁、傅骄奢,皆嫉喜之恭俭。此句揭示了丁、傅两家骄奢淫逸的生活态度,与傅喜的恭俭形成鲜明对比。‘恭俭’二字,既体现了傅喜的品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廉洁自守的推崇。

又傅太后欲求称尊号,与成帝母齐尊,喜与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共执正议。此句展现了傅喜的政治立场,他坚守正义,反对傅太后的无理要求,并与孔光、师丹等大臣共同维护朝廷的威严。

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师丹以感动喜,喜终不顺。傅太后对傅喜的坚持表示愤怒,皇帝为了安抚傅太后,不得不免去了师丹的职务,但傅喜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

后数月,遂策免喜曰:‘君辅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其上大司马印绶,就第。’皇帝以傅喜辅政无方为由,将其免职,此句体现了皇帝在政治上的无奈与矛盾。

傅太后又自诏丞相、御史曰:‘高武侯喜无功而封,内怀不忠,附下罔上,与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放命圮族,亏损德化,罪恶虽在赦前,不宜奉朝请,其遣就国。’傅太后再次对傅喜进行攻击,此句反映了当时后宫干政的现象。

后又欲夺喜侯,上亦不听。傅太后试图剥夺傅喜的侯位,但皇帝并未同意,此句显示了皇帝对于傅喜的维护。

喜在国三岁余,哀帝崩,平帝即位,王莽用事,免傅氏宫爵归故郡,晏将妻子徙合浦。此句描述了傅喜在国中的生活,以及王莽上台后的政治变动。

莽白太后下诏曰:‘高武侯喜姿性端悫,论议忠直。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以故斥逐就国。传不云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还喜长安,以故高安侯莫府赐喜,位特进,奉朝请。’王莽对傅喜的评价,体现了其对于忠直之人的尊重,并对其进行了表彰。

喜虽外见褒赏,孤立忧惧,后复遣就国,以寿终。莽赐谥曰贞侯。子嗣,莽败乃绝。此句描述了傅喜在王莽时期的遭遇,以及他最终的结局,表现了傅喜坚守节操的忠贞。

赞曰:自宜、元、成、哀外戚兴者,许、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将,穷贵极富,见其位矣,未见其人也。此句对于外戚权力的评价,指出了当时外戚家族的盛衰。

阳平之王多有材能,好事慕名,其势尤盛,旷贵最久。此句描述了阳平王家族的显赫地位,以及他们对于名声的追求。

然至于莽,亦以覆国。王商有刚毅节,废黜以忧死,非其罪也。此句对于王莽的评价,以及王商的悲剧,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史丹父子相继,高以重厚,位至三公。丹之辅道副主,掩恶扬美,傅会善意,虽宿儒达士无以加焉。及其历房闼,入卧内,推至诚,犯颜色,动寤万乘,转移大谋,卒成太子,安母后之位。“无言不雠”,终获忠贞之报。此句对于史丹的评价,体现了他的忠诚与智慧。

傅喜守节不倾,亦蒙后凋之赏。哀、平际会,祸福速哉!此句对于傅喜的评价,以及哀、平时期政治的变幻,反映了历史的无常。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王商史丹傅喜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9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