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张汤传

作者: 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东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史学家班固的代表作之一,他的父亲班昭同样是历史学家。班固所编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最为重要的中国史书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公元82年)。

内容简要:《汉书》是班固根据史料编纂的汉朝史书,内容覆盖了西汉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全书共分为三十篇,主要记录了汉朝的历史事件、帝王传记、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班固通过严谨的史实记载和深入的分析,为后代研究汉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在帝王的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外交往来等方面,《汉书》提供了许多细节,对了解汉朝的政治体系与社会结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汉书》还包含了许多人物传记,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名将、政治家的生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张汤传-原文

张汤,杜陵人也。

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

还,鼠盗肉,父怨,笞汤。

汤掘熏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

父见之,视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父死后,汤为长安吏。

周阳侯为诸卿时,尝系长安,汤倾身事之。

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贵人。

汤给事内史,为甯成掾,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调茂陵尉,治方中。

武安侯为丞相,征汤为史,荐补侍御史。

治陈皇后巫蛊狱,深竟党与,上以为能,迁太史大夫。

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

已而禹至少府,汤为廷尉,两人交欢,兄事禹。

禹志在奉公孤立,而汤舞知以御人。

始为小吏,干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

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内心虽不合,然阳浮道与之。

是时,上方乡文学,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

奏谳疑,必奏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谳法廷尉挈令,扬主之明。

奏事即谴,汤摧谢,乡上意所便,必引正监掾史贤者,曰:‘固为臣议,如上责臣,臣弗用,愚抵此。’罪常释。

间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为此奏,乃监、掾、史某所为。’

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解人之过如此。

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吏深刻者;即上意所欲释,予监吏轻平者。

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即下户羸弱,时口言‘虽文致法,上裁察。’

于是往往释汤所言。

汤至于大吏,内行修,交通宾客饮食,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调护之尤厚,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

是以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

而深刻吏多为爪牙用者,依于文学之士。

丞相弘数称其美。

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皆穷根本。

严助、伍被,上欲释之,汤争曰:‘伍被本造**谋,而助亲幸出入禁闼,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

上可论之。

其治狱所巧排大臣自以为功,多此类。

繇是益尊任,迁御史大夫。

会浑邪等降,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卬给县官,县官空虚。

汤承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之家,舞文巧诋以辅法。

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旰,天子忘食。

丞相取充位,天子事皆决汤。

百姓不安其生,骚动,县官所兴未获其利,奸吏并侵渔,于是痛绳以罪。

自公卿以下至于庶人咸指汤。

汤尝病,上自至舍视,其隆贵如此。

匈奴求和亲,群臣议前,博士狄山曰:‘和亲便。’

上问其便,山曰:‘兵,凶器,未易数动。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乃遂结和亲。孝惠、高后时,天下安乐,及文帝欲事匈奴,北边萧然苦兵。孝景时,吴、楚七国反,景帝往来东宫间,天下寒心数月。吴、楚已破,竟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实。今自陛下兴兵击匈奴,中国以空虚,边大困贫。由是观之,不如和亲。’

上问汤,汤曰:‘此愚儒无知。’

狄山曰:‘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汤,乃诈忠。汤之治淮南、江都,以深文痛诋诸侯,别疏骨肉,使藩臣不自安,臣固知汤之诈忠。’

于是上作色曰:‘吾使生居一郡,能无使虏入盗乎?’

山曰:‘不能。’

曰:‘居一县?’

曰:‘不能。’

复曰:‘居一鄣间?’

山自度辩穷且下吏,曰:‘能。’

乃谴山乘鄣。

至月余,匈奴斩山头而去。

是后群臣震詟。

汤客田甲虽贾人,有贤操,始汤为小吏,与钱通,及为大吏,而甲所以责汤行义,有烈士之风。

汤为御史大夫七岁,败。

河东人李文,故尝与汤有隙,已而为御史中丞,荐数从中文事有可以伤汤者,不能为地。

汤有所爱史鲁谒居,知汤弗平,使人上飞变告文奸事,事下汤,汤治论杀文,而汤心知谒居为之。

上问:‘变事从迹安起?’

汤阳惊曰:‘此殆文故人怨之。’

谒居病卧闾里主人,汤自往视病,为谒居摩足,赵国以冶铸为业,王数讼铁官事,汤常排赵王。

赵王求汤阴事。谒居尝案赵王,赵王怨之,并上书告:‘汤大臣也,史谒居有病,汤至为摩足,疑与为大奸。’

事下延尉。

谒居病死,事连其弟,弟系导官。

汤亦治它囚导官,见谒居弟,欲阴为之,而阳不省。

谒居弟不知而怨汤,使人上书,告汤与谒居谋,共变李文。

事下减宣。

宣尝与汤有隙,及得此事,穷竟其事,未奏也。

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至前,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丞相谢,上使御史案其事。

汤欲致其文丞相见知,丞相患之。

三长史皆害汤,欲陷之。

始,长史朱买臣素怨汤,语在其传。

王朝,齐人,以术至右内史。

边通学短长,刚暴人也。

官至济南相。

故皆居汤右,已而失官,守长史,诎体于汤。

汤数行丞相事,知此三长史素贵,常陵折之。

故三长史合谋曰:‘始汤约与君谢,已而卖君;今欲劾君以宗庙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汤阴事。’

使吏捕案汤左田信等,曰汤且欲为请奏,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

及它奸事。

事辞颇闻。

上问汤曰:‘吾所为,贾人辄知,益居其物,是类有以吾谋告之者。’

汤不谢,又阳惊曰:‘固宜有。’

减宜亦奏谒居事。

上以汤怀诈面欺,使使八辈簿责汤。

汤具自道无此,不服。

于是上使赵禹责汤。

禹至,让汤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灭者几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状,天子重致君狱,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为?’

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者,三长史也。’

遂自杀。

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它赢。

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

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

上闻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

乃尽按诛三长史。

丞相青翟自杀。

出田信。

上惜汤,复稍进其子安世。

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

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

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

会左将军上官桀父子及御史大夫桑弘羊皆与燕王、盖主谋反诛,光以朝无旧臣,白用安世为右将军光禄勋,以自副焉。

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明年,昭帝崩,未葬,大将军光白太后,徙安世为车骑将军,与共征立昌邑王。

王行淫乱,光复与安世谋,废王、尊立宣帝。

帝初即位,褒赏大臣,下诏曰:‘夫褒有德,赏有功,古今之通义也。车骑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安世,宿卫忠正,宣德明恩,勤劳国家,守职秉义,以安宗庙,其益封万六百户,功次大将军光。’

安世子千秋、延寿、彭祖,皆中郎将侍中。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圣王褒有德以怀万方,显有功以劝百寮,是以朝廷尊荣,天下乡风。国家承祖宗之业,制诸侯之重,新失大将军,宜宣章盛德以示天下,显明功臣以填藩国。毋空大位,以塞争权,所以安社稷绝未萌也。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夙夜不怠,与大将军定策,天下受其福,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毋令领光禄勋事,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惟得失。安世子延寿重厚,可以为光禄勋,领宿卫臣。’

上亦欲用之。

安世闻指,惧不敢当。

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耳妄闻,言之为先事,不言情不达,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财哀,以全老臣之命。’

上笑曰:‘君言泰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

安世深辞弗能得。

后数日,竟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数月,罢车骑将军屯兵,更为卫将军,两宫卫尉,城门、北军兵属焉。

时,霍光子禹为右将军,上亦以禹为大司马,罢其右将军屯兵,以虚尊加之,而实夺其众。

后岁余,禹谋反,夷宗族,安世素小心畏忌,已内忧矣。

其女孙敬为霍氏外属妇,当相坐,安世瘦惧,形于颜色,上怪而怜之,以问左右,乃赦敬,以尉其意。

安世浸恐。

职典枢机,以谨慎周密自著,外内无间。

每定大政,已决,辄移病出;闻有诏令,乃惊,使吏之丞相府问焉。

自朝廷大臣莫知其与议也。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井复为通。

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

已而郎果迁。

莫府长史迁,辞去之官,安世问以过失。

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

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

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为光禄勋,郎有醉小便殿上,主事白行法,安世曰:‘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如何以小过成罪!’

郎淫官婢,婢兄自言,安世曰:‘奴以恚怒,诬污衣冠。’告署適奴。

其隐人过失,皆此类也。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

岁余,上闵安世年老,复征延寿为左曹、太仆。

初,安世兄贺幸于卫太子,太子败,宾客皆诛,安世为贺上书,得下蚕室。

后为掖庭令,而宣帝以皇曾孙收养掖庭。

贺内伤太子无辜,而曾孙孤幼,所以视养拊循,恩甚密焉。

及曾孙壮大,贺教书,令受《诗》,为取许妃,以家财聘之。

曾孙数有征怪,语在《宣纪》。贺闻知,为安世道之,称其材美。

安世辄绝止,以为少主在上,不宜称述曾孙。

及宣帝即位,而贺已死。

上谓安世曰:‘掖廷令平生称我,将军止之,是也。’

上追思贺恩,欲封其冢为恩德侯,置家冢二百家。

贺有一子蚤死,无子,子安世小男彭祖。

彭祖又小与上同席研书,指欲封之,先赐爵关内侯。

故安世深辞贺封,又求损守冢户数,稍减至三十户。

上曰:‘吾自为掖廷令,非为将军也。’

安世乃止,不敢复言。

遂下诏曰:‘其为故掖廷令张贺置守冢三十家。’

上自处置其里,居冢西斗鸡翁舍南,上少时所尝游处也。

明年,复下诏曰:‘朕微眇时,故掖廷令张贺辅道朕躬,修文学经术,恩惠卓异,厥功茂焉。《诗》云:‘无言不仇,无德不报。’其封贺弟子侍中关内侯彭祖为阳都侯,赐贺谥曰阳都哀侯。’

时,贺有孤孙霸,年七岁,拜为散骑、中郎将,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安世以父子封侯,在位大盛,乃辞禄。

诏都内别臧张氏无名钱以百万数。

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

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

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

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

子延寿嗣。

延寿已历位九卿,既嗣侯,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租入岁千余万。

延寿自以身无功德,何以能久堪先人大国,数上书让减户邑,又因弟阳都侯彭祖口陈至诚,天子以为有让,乃徙封平原,并一国,户口如故,而租税减半。

薨,谥曰爱侯。

子勃嗣。

为散骑、谏大夫。

元帝初即位,诏列侯举茂材,勃举太官献丞陈汤。

汤有罪,勃坐削户二百,会薨,故赐谥曰缪侯。

后汤立功西域,世以勃为知人。

子临嗣。

临亦谦俭,每登阁殿,常叹曰:‘桑、霍为我戒,岂不厚哉!’

且死,分施宗族故旧,薄葬不起坟。

临尚敬武公主。

薨,子放嗣。

鸿嘉中,上欲遵武帝故事,与近臣游宴,放以公主子开敏得幸。

放取皇后弟平恩侯许嘉女,上为放供张,赐甲第,充以乘舆服饰,号为天子取妇,皇后嫁女。

大官私官并供其第,两宫使者冠盖不绝,赏赐以千万数。

放为侍中、中郎将,监平乐屯兵,置莫府,仪比将军。

与上卧起,宠爱殊绝,常从为微行出游,北至甘泉,南至长杨、五莋,斗鸡走马长安中,积数年。

是时,上诸舅皆害其宠,白太后。

太后以上春秋富,动作不节,甚以过放。

时数有灾异,议者归咎放等。

于是丞相宣、御史大夫方进奏:‘放骄蹇纵恣,奢淫不制。’

前侍御史修等四人奉使至放家逐名捕贼,时放见在,奴从者闭门设兵弩射吏,距使者不肯内。

知男子李游君欲献女,使乐府音监景武强求不得,使如康等之其家,贼伤三人。

又以县官事怨乐府游徼莽,而使大奴骏等四十余人群党盛兵弩,白昼入乐府攻射官寺,缚束长吏子弟,斫破器物,宫中皆奔走伏匿。

奔自髡钳,衣赭衣,及守令史调等皆徒跣叩头谢放,放乃止。

奴从者支属并乘权势为暴虐,至求吏妻不得,杀其夫,或恚一人,妄杀其亲属,辄亡人放弟,不得,幸得勿治。

放行轻薄,连犯大恶,有感动阴阳之咎,为臣不忠首,罪名虽显,前蒙恩。

骄逸悖理,与背畔无异,臣子之恶,莫大于是,不宜宿卫在位。

臣请免放归国,以销众邪之萌,厌海内之心。

上不得已,左迁放为北地都尉。

数月,复征入侍中。

太后以放为言,出放为天水属国都尉。

永始、元延间,比年日蚀,故久不还放,玺书劳问不绝。

居岁余,征放归第视母公主疾。

数月,主有瘳,出放为何东都尉。

上虽爱放,然上迫太后,下用大臣,故常涕泣而遣之。

后复征放为侍中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

岁余,丞相方进复奏放,上不得已,免放,赐钱五百万,遣就国。

数月,成帝崩,放思慕哭泣而死。

初,安世长子千秋与霍光子禹俱为中郎将,将兵随度辽将军范明友击乌桓。

还,谒大将军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

光复问禹,禹不能记,曰:‘皆有文书。’

光由是贤千秋,以禹为不材,叹曰:‘霍氏世衰,张氏兴矣!’

及禹诛灭,而安世子孙相继,自宣、元以来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

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

放子纯嗣侯,恭俭自修,明习汉家制度故事,有敬侯遗风。

王莽时不失爵,建武中历位至大司空,更封富平之别乡为武始侯。

张汤本居杜陵,安世武、昭、宣世辄随陵,凡三徙,复还杜陵。

赞曰:

冯商称张汤之先与留侯同祖,而司马迁不言,故阙焉。

汉兴以来,侯者百数,保国持宠,未有若富平者也。

汤虽酷烈,及身蒙咎,其推贤扬善,固宜有后。

安世履道,满而不溢。

贺之阴德,亦有助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张汤传-译文

张汤,是杜陵人。他的父亲是长安县的县丞,有一次外出,张汤在家看守。父亲回来后,发现老鼠偷了肉,因此责怪张汤,并用鞭子打了他。张汤挖地找出了老鼠和剩下的肉,指控老鼠偷窃,并对其进行审问,记录了案件,然后上报给上级,并取得了老鼠和肉,将它们陈列在法庭下。父亲看到后,觉得文辞像老狱吏一样,非常惊讶,于是开始亲自书写狱案。

父亲去世后,张汤成为长安县的官员。周阳侯当时是九卿之一,曾经被关押在长安,张汤全力帮助他。等到周阳侯出狱成为侯爵后,与张汤关系密切,遍见了许多显贵。张汤在主簿那里工作,因为被认为无害,被推荐给大府,调任茂陵县尉,负责管理地方。

武安侯成为丞相后,征召张汤为史官,推荐他补任侍御史。张汤处理陈皇后的巫蛊案,深入调查同党,皇上认为他能力出众,升任太史大夫。他与赵禹共同制定法律,力求严苛,约束在职的官员。后来赵禹被任命为少府,张汤成为廷尉,两人关系密切,张汤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赵禹。赵禹一心想忠于公事,而张汤则善于运用权术来驾驭他人。起初张汤还是个小官时,就善于投机取巧,与长安的富商田甲、鱼翁叔等人交往。等到他成为九卿之一后,广交天下名士大夫,虽然内心并不完全认同,但表面上却与之交往。

当时,皇上推崇文学,张汤在处理大案时,想要引用古义,于是请博士弟子研究《尚书》和《春秋》,补充廷尉史,平定疑难法律。他上奏的疑案,总是先为皇上分别其原委,皇上认同的,他就接受并记录在案,让廷尉挈令,宣扬皇上的英明。上奏事情时,如果受到责备,张汤就谦卑地道歉,如果皇上同意他的意见,他就引用正监、掾、史等贤者的意见,说:‘这本来是臣下的意见,如果皇上责备臣下,臣下不采纳,那是因为愚昧无知。’罪行常常因此被赦免。等到再次上奏,皇上认为他做得好,说:‘臣下并不擅长写这样的奏章,这是监、掾、史某人的功劳。’他推荐官员,宣扬别人的优点,化解别人的过错,就是这样。

他所处理的案件,如果皇上想要处罚,就给监吏严厉的判决;如果皇上想要释放,就给监吏轻缓的判决。如果案件涉及豪族,他就舞文弄法;如果案件涉及贫弱之家,他有时会说‘虽然依法判决,但皇上会裁量的’。因此,往往能释放张汤所提出的判决。张汤成为大官后,行为端正,接待宾客,饮食上对故人的子弟和贫穷的兄弟特别照顾,拜访各位公卿,不避寒暑。因此,尽管张汤文辞深奥,意含忌讳,不专一公平,但仍然得到了这样的声誉。那些严厉的官员多为爪牙所用,依赖文学之士。丞相弘多次称赞他的美德。

等到处理淮南、衡山、江都的谋反案时,都深入追查根本。严助、伍被,皇上想要释放他们,张汤争辩说:‘伍被原本是策划谋反的人,而严助是亲近幸臣,出入禁闼,是皇上的心腹大臣,竟然与诸侯私通,如果不处罚,以后就无法治理。’皇上同意了他的意见。他处理案件时,善于巧妙地排挤大臣,自以为有功,常常这样。因此,他的地位更加尊贵,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当浑邪等人投降时,汉朝大规模出兵攻打匈奴,山东地区发生水灾和旱灾,贫民流离失所,都由官府负责安置,官府财政空虚。张汤遵照皇上的指示,请求铸造白金和五铢钱,控制天下的盐铁,排挤富商大贾,颁布告缗令,打击豪强兼并之家,舞文弄法来辅助法律。张汤每次上朝奏事,讨论国家财政,直到天黑,皇上忘记了吃饭。丞相只是挂名,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张汤决定。百姓生活不安定,动荡不安,官府所采取的措施没有获得预期的利益,奸吏趁机侵吞,于是张汤严厉地处罚了他们。从公卿到平民,都指责张汤。张汤曾经生病,皇上亲自到他的住所探望,他的地位如此显赫。

匈奴请求和亲,群臣讨论此事,博士狄山说:‘和亲是有利的。’皇上问他有什么好处,狄山说:‘战争是凶器,不易频繁发动。高祖皇帝想要攻打匈奴,在平城遭受重创,于是结成和亲。孝惠帝、高后时期,天下安宁。到了文帝想要与匈奴交好,北方边境因战争而痛苦。孝景帝时期,吴、楚七国反叛,景帝在东宫之间往来,天下人心惶惶数月。吴、楚叛乱平定后,景帝不再提及战争,天下富足。现在陛下出兵攻打匈奴,中原空虚,边境贫困。由此看来,不如和亲。’皇上问张汤,张汤说:‘这是愚昧无知。’狄山说:‘我固然愚忠,但御史大夫张汤却是伪忠。张汤在处理淮南、江都的案件时,用严苛的法律严厉指责诸侯,疏远了骨肉,使藩臣感到不安,我确实知道张汤是伪忠。’于是皇上生气地说:‘我让你治理一个郡,你能保证不使敌人入侵吗?’狄山说:‘不能。’皇上又问:‘治理一个县呢?’狄山说:‘不能。’皇上再问:‘治理一个边塞呢?’狄山自己觉得辩论已经穷尽,而且要下狱,就说:‘能。’于是皇上将狄山贬为边塞守卫。一个月后,匈奴将狄山斩首后离开。此后,群臣都感到震惊。

张汤的客人田甲虽然是个商人,但有着高尚的品德。张汤最初还是个小官时,田甲与他交往,等到张汤成为大官后,田甲仍然坚持要求张汤行义,有着烈士的风范。

张汤担任御史大夫七年后,失败了。

河东人李文,曾经与张汤有过节,后来成为御史中丞,多次推荐可以伤害张汤的事情,但没有成功。张汤有一个宠爱的史官鲁谒居,知道张汤对他不满,派人上书举报李文的罪行,事情下交给张汤处理,张汤判处李文死刑,但他心里知道是鲁谒居在背后搞的鬼。皇上问:‘举报的事情是从哪里开始的?’张汤假装惊讶地说:‘这可能是李文的老朋友对他有怨气。’鲁谒居因病卧在乡间主人家里,张汤亲自去看望他,为鲁谒居按摩脚。赵国以冶炼铸铁为业,赵王多次控告铁官的事情,张汤经常排挤赵王。赵王想要了解张汤的隐私。鲁谒居曾经调查赵王,赵王对他怀恨在心,并上书举报:‘张汤是大臣,史官鲁谒居有病,张汤亲自为他按摩脚,怀疑他们有重大的阴谋。’事情下交给廷尉处理。鲁谒居病死,事情牵连到他的弟弟,弟弟被关押在导官。张汤也处理其他囚犯的导官案件,见到鲁谒居的弟弟,想要暗中帮助他,但表面上却装作不知道。鲁谒居的弟弟不知道这一点,对张汤怀恨在心,派人上书,举报张汤与鲁谒居合谋,共同陷害李文。事情下交给减宣处理。减宣曾经与张汤有过节,得到这件事后,追查到底,但没有上奏。恰巧有人盗窃了孝文皇帝陵园中的钱币,丞相青翟上朝,与张汤商量一起谢罪,到了皇上面前,张汤考虑到只有丞相因为四季巡视园林,才应该谢罪,自己并没有参与,所以没有谢罪。丞相谢罪,皇上派御史调查此事。张汤想要让丞相知道自己的情况,丞相感到困扰。三位长史都恨张汤,想要陷害他。

起初,长史朱买臣一直对汤有怨恨,这在他们的传记中有记载。王朝是齐国人,因为擅长术数而升任右内史。边通学问广博,性格刚烈暴虐。他官至济南相。他们三个人都曾经是汤的副手,后来失去了官职,成了汤的长史,在汤手下做事。汤多次代理丞相的事务,知道这三个长史原本地位很高,经常在言语上羞辱他们。所以这三个长史合谋说:‘当初汤答应和您告别,后来却背叛了您;现在他想以宗庙的事为由弹劾您,这是想取代您的位置。我知道汤的阴私。’他们让官吏逮捕审问汤的左田信等人,说汤即将上奏请求,信却先知道了,囤积货物致富,与汤分赃。还有其他一些奸诈的事情。这些事情都被人知道了。皇帝问汤说:‘我所做的,商人就知道了,他们还囤积这些货物,好像有人把我的计划告诉了他们。’汤没有道歉,反而装作惊讶地说:‘本来就应该有。’减宜也上奏了谒居的事情。皇帝认为汤心怀欺诈,派人多次质问汤。汤都一一否认,并不服气。于是皇帝派赵禹责问汤。禹到了,责备汤说:‘您怎么不知道分寸呢!您所处理的,被夷灭的有多少人!现在有人说您都有罪状,天子重重地责问您,是想让您自己想办法,何必多问呢?’汤于是写信道歉说:‘我没有尺寸之功,从刀笔小吏起家,陛下幸亏让我升至三公之位,没有办法推脱责任。但是陷害我的人,是这三个长史。’于是自杀。

汤死后,家产总共不过五百金,都是他所得的俸禄和赏赐,没有其他财产。他的兄弟和儿子们想要厚葬汤,汤的母亲说:‘汤作为天子的重臣,因为恶言而死,为什么还要厚葬呢!’于是用牛车拉着尸体,有棺材但没有外椁。皇帝听说后,说:‘不是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的儿子。’于是将三个长史全部处死。丞相青翟自杀。田信被放逐。皇帝惋惜汤,又逐渐提拔了他的儿子安世。

安世字子孺,年少时因为父亲的官职而被任命为郎。他因为擅长书法而在尚书府任职,专心致志于自己的职责,休假时也从不出门。皇帝巡视河东时,曾经丢失了三箱文书,诏令询问无人能知,只有安世认出了它们,详细地描述了它们的内容。后来文书被找回,与原来的文书相比没有任何遗失。皇帝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提拔他为尚书令,后来又升任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掌权,因为安世品行端正,霍光非常重视他。适逢左将军上官桀父子以及御史大夫桑弘羊都与燕王、盖主谋反被诛杀,霍光因为朝廷没有老臣,推荐安世为右将军光禄勋,以便自己有人可以辅佐。过了一段时间,皇帝下诏说:‘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佐皇帝,保卫宫廷,严肃恭敬,毫不懈怠,已经十三年了,大家都因此安宁。亲近亲人,任用贤能,是唐尧、虞舜的做法,现在封安世为富平侯。’

第二年,昭帝去世,还未安葬,大将军霍光向太后禀报,将安世调任车骑将军,与他一起征讨并立昌邑王为帝。昌邑王行为淫乱,霍光又与安世商议,废黜昌邑王,尊立宣帝。宣帝刚即位,就褒奖大臣,下诏说:‘褒奖有德之人,奖励有功之臣,这是古今共通的道理。车骑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安世,长期保卫宫廷,忠诚正直,宣扬德政,明察恩惠,勤劳国家,坚守职责,维护宗庙,增加封地一万六百户,功绩仅次于大将军霍光。’安世的儿子千秋、延寿、彭祖,都担任了中郎将和侍中的职务。

大将军霍光去世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上书说:‘圣明的帝王通过褒奖有德之人来安抚天下,通过显扬有功之臣来鼓励百官,因此朝廷受到尊重,天下都向往。国家继承了祖宗的基业,控制了诸侯的力量,现在失去了大将军,应该宣扬盛德以示天下,显扬功臣以稳定诸侯国。不要空着高位,以堵塞争权,这是为了安定国家,防止未发生的事态。’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诚守信,谨慎厚道,勤劳政事,日夜不懈,与大将军定策,天下因此受益,是国家的重要大臣,应该提升他的地位,让他成为大将军,不要让他兼任光禄勋,以便他专心致志,关心天下,思考得失。安世的儿子延寿稳重,可以担任光禄勋,负责宿卫大臣。’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个消息,害怕不敢接受。请求见面,摘下帽子叩头说:‘老臣我耳朵聋了,胡言乱语,先说这些是为了表明我的态度,不这么说就无法表达我的诚意,确实自己衡量不足以担任高位,继承大将军之后,只希望天子怜悯,保全老臣的生命。’皇帝笑着说:‘您说得太谦虚了。您都不行,还有谁能行呢!’安世坚决推辞,最终没有接受。几天后,最终被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兼领尚书事。几个月后,取消了车骑将军的屯兵,改为卫将军,两宫卫尉,城门、北军兵属他管辖。

当时,霍光的儿子霍禹担任右将军,皇帝也任命霍禹为大司马,取消了霍禹的右将军职务,实际上剥夺了他的兵权。一年多后,霍禹谋反,被灭族,安世一直小心谨慎,有所忌惮,已经内心不安。他的女儿孙敬是霍氏的外亲,应当受到连坐,安世担心害怕,脸色都变了,皇帝觉得奇怪并同情他,询问左右,于是赦免了孙敬,以安抚他的情绪。安世更加担心。他负责中枢机要,以谨慎周密著称,内外没有疏漏。每次定下大政,已经决定的事情,他就假装生病离开;听到有诏令,才惊讶地派人去丞相府询问。朝廷大臣都不知道他参与了讨论。

曾经有人推荐给安世,那个人来道谢,安世非常生气,认为举荐贤能,怎么会私下道谢呢?于是再次与那个人交往。有一个郎官功劳很大却未被调任,他自己请求,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明主是知道的。作为臣子,执掌事务,何必因为长短而自己说出来呢!’坚决不允许。后来那个郎官果然被调任了。莫府长史被调任,辞去官职,安世询问他的过失。长史说:‘将军是明主的臂膀,而士人却无法得到提升,议论的人认为这是讽刺。’安世说:‘明主在上,贤能与否一目了然,臣下只需自我修养即可,怎么知道谁应该推荐呢?’他就是这样想要隐藏自己的名声,远离权势。

担任光禄勋时,有一个郎官在殿上醉酒后小便,主管的人报告要依法处理,安世说:‘怎么知道他不是故意尿在酒菜里呢?怎么能因为小过错就构成罪行呢!’一个郎官与官婢通奸,官婢的兄弟告发,安世说:‘奴才因为愤怒,诬陷了官婢。’上报后,将官婢流放。他隐藏别人过失的做法都是这样的。

安世自己看到父子都显贵,内心并不安宁,为儿子延寿请求出外补任官职,皇帝任命他为北地太守。一年多后,皇帝怜悯安世年老,又召回延寿担任左曹、太仆。

起初,安世兄贺为卫太子庆贺,太子失败后,宾客都被诛杀,安世为贺上书,得以进入蚕室(古代一种囚禁犯人的地方)。后来担任掖庭令,宣帝收养了皇曾孙在掖庭。贺内心对太子无辜受罪感到悲痛,同时曾孙孤苦伶仃,因此对他非常关爱,恩情深厚。等到曾孙长大成人,贺教他读书,让他学习《诗经》,并为他和许妃定亲,用家财聘娶。曾孙多次出现征兆,具体内容见《宣纪》。贺得知后,向安世述说,称赞他的才华。安世立即制止,认为在少主在位时,不宜过分称赞曾孙。

等到宣帝即位,贺已经去世。皇帝对安世说:‘掖廷令平生称赞我,将军制止了,这是对的。’皇帝追念贺的恩情,想要封他的坟墓为恩德侯,并设立两百户人家守墓。贺有一个儿子早逝,没有儿子,儿子安世的小儿子彭祖。彭祖又和皇帝一起学习,皇帝有意封他为侯,先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因此安世坚决辞去封贺的请求,还要求减少守墓的人数,逐渐减少到三十户。皇帝说:‘我自任掖廷令以来,不是为了将军。’安世于是停止了请求,不敢再提。

于是下诏:‘为已故掖廷令张贺设立守墓三十家。’皇帝亲自安排了他的居所,位于守墓西边的斗鸡翁舍南,这是皇帝小时候常去的地方。第二年,又下诏:‘朕年幼时,故掖廷令张贺辅佐朕,修习文学经术,恩惠卓异,功绩显著。《诗经》说:‘无言不仇,无德不报。’封贺的弟子侍中关内侯彭祖为阳都侯,赐给贺谥号阳都哀侯。’当时,贺有一个七岁的孤孙霸,被封为散骑、中郎将,赐予关内侯的爵位,食邑三百户。安世因为父子封侯,官位显赫,于是辞去俸禄。皇帝下诏,让都内别藏张氏的无名钱以百万计。

安世身为公侯,食邑万户,但自己穿粗布衣服,夫人亲自织布,家中有七百名家童,都有一技之长,家中治理产业,积累财富,因此比大将军光还富有。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但内心亲近安世,比光还要亲密。

元康四年春天,安世生病,上疏请求辞去侯位,请求退休。天子回复说:‘将军年老多病,我非常同情。虽然不能处理政务,但你在万里之外折冲,是先帝的大臣,明白治乱之道,我在这方面比不上你,还能时常向你请教,你为何要上书请求辞去卫将军富平侯的职位?认为我薄情忘记旧事,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希望将军多吃些食物,亲近医药,专心养生,以延长寿命。’安世又勉强起身处理政务,到秋天去世。天子赠予他印绶,用轻车和甲士送他,谥号为敬侯。赐予墓地杜东,修建坟墓和祠堂。儿子延寿继承。

延寿已经历任九卿,继承侯位后,封地位于陈留,另一个封地在魏郡,年收入超过千万。延寿认为自己没有功德,怎么能长久承受先人的大国,多次上书请求减少户数和封地,又通过弟弟阳都侯彭祖口头陈述自己的诚意,天子认为他有谦让之心,于是将他封到平原,合并一个国家,户口和以前一样,但租税减半。去世后,谥号为爱侯。儿子勃继承。

元帝刚即位时,下诏让列侯推荐优秀人才,勃推荐了太官献丞陈汤。汤有罪,勃因此被削去两百户,恰逢去世,因此赐予谥号缪侯。后来汤在西域立功,世人认为勃是知人善任。儿子临继承。

临也非常谦逊节俭,每次登上阁殿,常常感叹:‘桑、霍是我前车之鉴,多么深刻啊!’临去世前,将财产分给宗族和旧友,薄葬不起坟墓。临娶了敬武公主。去世后,儿子放继承。

鸿嘉年间,皇帝想要效仿武帝的故事,与亲近的大臣宴乐,放作为公主的儿子,因为聪明得到皇帝的宠爱。放娶了皇后弟弟平恩侯许嘉的女儿,皇帝为放操办婚礼,赐予豪华住宅,填充了车马服饰,号称天子娶妇,皇后嫁女。大官和私官都为他提供物资,两宫使者络绎不绝,赏赐以千万计。放担任侍中、中郎将,监管平乐屯兵,设立幕府,礼仪与将军相当。与皇帝同床共枕,宠爱无比,经常随皇帝微服出游,北至甘泉,南至长杨、五莋,在长安斗鸡赛马,持续数年。

这时,皇帝的各位舅舅都嫉妒放的地位,向太后告发。太后认为放年纪轻轻就行为不检,非常责备放。当时连续发生灾异,议论者将责任归咎于放等人。于是丞相宣、御史大夫方进上奏:‘放骄纵放肆,奢侈淫逸无法控制。之前侍御史修等四人奉命到放家抓捕盗贼,当时放就在家,家奴和随从关上门,用弩箭射击官吏,拒绝让他们进入。知道男子李游君想要献女,派乐府音监景武强行索取,未能得逞,派如康等人到他家,盗贼伤害了三人。又因为县官的事情怨恨乐府游徼莽,派大奴骏等四十余人结党营私,携带武器和弩箭,白天进入乐府攻击官署,捆绑官员子弟,打碎器物,宫中的人都奔走躲避。放自己剃光头发,戴铁圈,身穿赭色衣服,以及守令史调等都赤脚跪地道歉,放才停止。家奴和随从的亲属都依仗权势为非作歹,甚至求娶官吏的妻子不得,杀害其丈夫,或者因为怨恨一个人,随意杀害其亲属,一旦逃亡到放弟弟那里,如果不能找到,就幸免于罪。放行为轻薄,连续犯下大恶,有动摇阴阳的罪责,作为臣子不忠的首要罪状,罪名虽然明显,之前蒙受恩惠。骄纵悖理,与背叛没有区别,臣子的恶行,没有比这更大的,不应该继续担任宿卫和官职。我请求免去放的职位,回到封国,以消除众人的邪念,平息天下人的不满。’

皇帝无奈,将放降职为北地都尉。几个月后,又召回朝廷担任侍中。太后因为放的事情,将他调出朝廷,任命为天水属国都尉。永始、元延年间,连续发生日食,因此放长时间没有回到封国,皇帝的书信慰问不断。过了一年多,召回放回到封国探望母亲公主的病。几个月后,公主的病好了,放被任命为何东都尉。虽然皇帝宠爱放,但因为迫于太后和大臣的压力,常常泪流满面地送他离开。后来又召回放担任侍中光禄大夫,官秩为中二千石。一年多后,丞相方进再次上奏放,皇帝无奈,免去放职,赐予他五百万钱,让他回到封国。几个月后,成帝去世,放因为思念哭泣而死。

起初,安世的长子千秋和霍光之子霍禹都担任中郎将,率兵随度辽将军范明友攻打乌桓。回来后,拜见大将军霍光,询问千秋战斗的策略和山川形势,千秋口述兵事,画地成图,没有遗漏。霍光又问霍禹,霍禹不能记住,说:‘都有文书。’霍光因此认为千秋有才能,认为霍禹没有才能,叹息说:‘霍氏衰落,张氏兴起啊!’等到霍禹被诛灭,而安世的子孙相继担任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等职位,共有十余人。功臣的家族,只有金氏、张氏,亲近宠爱,与外戚相当。

放的儿子纯继承侯位,恭俭自修,熟悉汉家的制度故事,有敬侯的遗风。王莽时期没有失去爵位,建武年间历任大司空,又被封为富平的别乡为武始侯。

张汤原本居住在杜陵,安世在武、昭、宣时期都跟随陵墓迁移,总共迁移了三次,最后又回到杜陵。

赞美说:冯商说张汤的祖先和留侯是同一家族,但司马迁在书中没有提到这一点,所以这里就缺失了。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被封为侯的人有数百个,他们在保卫国家、保持宠爱方面,没有谁能比得上富平侯。张汤虽然严厉残酷,但他在世时也承担了罪责,而他推举贤能、宣扬善行,确实应该有后代继承。安世遵循正道,虽然地位显赫但并不傲慢。贺的阴德,也有助于这一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张汤传-注解

张汤:西汉时期的著名法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御史大夫,以严厉执法著称。

杜陵: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长安丞:长安丞是长安(西汉都城)的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鼠盗肉:指老鼠偷了肉。

笞汤:笞是指用鞭子打,这里指张汤的父亲用鞭子打他。

劾鼠掠治:劾指控告,掠治指审讯。

爰书:爰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书,类似于现代的起诉书。

讯鞫论报:讯鞫指审讯,论报指上报审讯结果。

具狱磔堂下:具狱指准备案件,磔堂下指在堂下处决。

周阳侯:周阳侯是汉朝的一个侯爵,曾任诸卿。

内史:内史是汉朝的官职,负责京城的行政。

甯成:甯成是汉朝的一个官员。

茂陵尉:茂陵尉是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的县尉。

武安侯:武安侯是汉朝的一个侯爵,曾任丞相。

侍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陈皇后:陈皇后是汉武帝的皇后。

巫蛊狱:巫蛊狱是指涉及巫术和诅咒的刑事案件。

太史大夫:太史大夫是汉朝的官职,负责天文、历法、史书等。

诸律令:诸律令是指各种法律和命令。

廷尉:廷尉是汉朝的官职,负责司法。

爪牙:爪牙是指帮凶、走狗。

文学:文学在这里指儒家经典。

博士弟子:博士弟子是古代的学者和学生。

尚书:尚书是古代的官职,负责文书。

春秋:春秋是古代的一部历史书籍。

平亭疑法:平亭疑法是指审理疑难案件。

谳法:谳法是指审理案件的方法。

廷尉挈令:廷尉挈令是指廷尉发布的命令。

主之明:主之明是指皇帝的明智。

乡上意所便:乡上意所便是指迎合皇帝的意愿。

正监掾史:正监掾史是指正直的官员。

豪:豪是指豪族、豪强。

下户羸弱:下户羸弱是指贫弱的家庭。

白金及五铢钱:白金和五铢钱是汉朝的货币。

盐铁:盐铁是指盐和铁,古代政府实行盐铁官营。

富商大贾:富商大贾是指富有的商人和商人。

告缗令:告缗令是指政府发布的禁止私铸货币的命令。

豪强并兼之家:豪强并兼之家是指豪族强宗兼并土地的家庭。

舞文巧诋:舞文巧诋是指玩弄文字,巧妙地诋毁他人。

浑邪:浑邪是匈奴的一个部落首领。

匈奴:匈奴是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居住在今天的蒙古国和内蒙古地区。

山东:山东是指山东西部地区。

水旱:水旱是指洪水和旱灾。

流徙:流徙是指因灾害等原因被迫迁移。

县官:县官是指县级行政官员。

丞相:丞相是汉朝的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弘:弘是指董仲舒,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和政治家。

淮南:淮南是指淮南国,汉朝的一个诸侯国。

衡山:衡山是指衡山国,汉朝的一个诸侯国。

江都:江都是指江都国,汉朝的一个诸侯国。

反狱:反狱是指反叛的刑事案件。

严助:严助是汉朝的一个官员。

伍被:伍被是汉朝的一个官员。

禁闼:禁闼是指皇宫。

藩臣:藩臣是指诸侯国的臣子。

乡:乡在这里是通假字,通“向”,表示迎合。

狄山:狄山是汉朝的一个博士。

高帝:高帝是指汉高祖刘邦。

平城:平城是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的地方。

孝惠:孝惠是指汉惠帝刘盈。

高后:高后是指吕后,汉惠帝的母亲,实际掌握朝政。

文帝:文帝是指汉文帝刘恒。

景帝:景帝是指汉景帝刘启。

吴、楚七国:吴、楚七国是指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

东宫:东宫是指皇宫中的东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寒心:寒心是指担心、害怕。

豪族强宗:豪族强宗是指豪族和强宗。

文学之士:文学之士是指精通儒家经典的学者。

丞相弘:丞相弘是指董仲舒。

淮南、衡山、江都反狱:淮南、衡山、江都反狱是指淮南、衡山、江都三国发生的反叛案件。

和亲:和亲是指通过婚姻联姻来维护国家关系。

飞变:飞变是指上报紧急情况。

李文:李文是汉朝的一个官员。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汉朝的官职,负责监察。

史谒居:史谒居是张汤的亲信。

赵国:赵国是汉朝的一个诸侯国。

铁官:铁官是指负责铁业的官员。

减宣:减宣是汉朝的一个官员。

孝文园:孝文园是指汉文帝的陵园。

瘗钱:瘗钱是指埋藏的钱币。

青翟:青翟是汉朝的丞相。

延尉:延尉是汉朝的官职,负责司法。

三长史:三长史是指三个高级官员。

陷之:陷之是指陷害他。

长史:古代官职,掌管文书、档案等事务,相当于现代的秘书长或办公厅主任。

右内史:古代官职,掌管京师地区的行政事务。

边通:人名,文中提到的刚暴之人。

济南相:古代官职,济南地区的行政长官。

诎体:指身体不适,此处指因失官而身体不适。

丞相事:丞相的职责,相当于现代的总理。

宗庙事:宗庙,古代用于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事指与宗庙祭祀相关的事务。

左田信:人名,文中提到的汤的左膀右臂。

贾人:商人。

上幸:皇帝亲自前往。

河东:古代地名,指今天的山西省南部。

八辈簿责:古代的一种责罚方式,指连续八次责问。

刀笔吏:古代官职,负责文书处理。

三公:古代官职,指宰相、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级别的官员。

昆弟:兄弟。

椁:古代墓葬中棺材的外套。

八辈:古代的一种官职,指掌管文书的小官。

郎: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光禄勋:古代官职,掌管宫廷宴会、宴请等事务。

右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车骑将军:古代官职,掌管车马兵。

大司马:古代官职,掌管军事,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

北军:古代军队名称,负责京城北部的防御。

郎功高不调:指有功的郎官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主事:古代官职,负责具体事务。

适奴:古代官职,负责宫廷内的奴隶。

北地太守:古代官职,北地地区的行政长官。

左曹:古代官职,负责处理左边的政务。

太仆: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车马等事务。

安世兄:安世兄指的是张安世,字子孺,西汉名臣,以清廉、勤勉著称。

卫太子:指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被冤杀。

蚕室:古代用来隔离病人或刑徒的地方,这里指张安世因上书被软禁。

掖庭令:古代宫廷中的官职,负责管理后宫。

皇曾孙:指汉宣帝的曾孙,即后来的汉元帝。

视养拊循:指照顾抚养。

《诗》:指《诗经》,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

许妃:指张贺为曾孙娶的许姓女子。

征怪:指奇异的现象或征兆。

《宣纪》:指《汉书》中的《宣帝纪》,记载汉宣帝的事迹。

少主:指年轻的君主,这里指汉宣帝。

家财:指个人财产。

关内侯:古代的一种爵位,低于侯爵。

子安世小男彭祖:指张安世的小儿子张彭祖。

都内:古代官署名,负责财政。

弋绨:一种质地粗糙的丝织品,这里指张安世衣着简朴。

夫人:指张安世的妻子。

家童:指家中的仆人。

手技:指手艺。

殖其货:指积累财富。

大将军光:指霍光,西汉权臣,曾任大将军。

微眇时:指年轻的时候。

辅道朕躬:指辅助君主。

经术: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研究。

《诗》云:指《诗经》中的诗句。

关内侯彭祖:指张彭祖,被封为关内侯。

散骑:古代官职,指宫廷中的顾问。

中郎将: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都内别臧张氏无名钱:指都内为张氏家族保存的无名钱。

元康四年:汉元帝的年号,即公元前63年。

折冲万里:指在千里之外就能挫败敌人。

侯:古代的一种爵位,高于关内侯。

杜东:地名,位于杜陵的东部。

将作:古代官职,负责宫室建筑。

穿复土:指挖掘和回填土地。

延寿:指张延寿,张安世的儿子。

陈留: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

魏郡: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附近。

租入:指收入。

薄葬:指简单安葬。

敬武公主:指汉元帝的女儿,封为敬武公主。

侍中:古代官职,指宫廷中的顾问。

监平乐屯兵:指监督平乐地区的驻军。

莫府:古代官署名,指军事机构。

将军:古代官职,指军事指挥官。

私官:古代官署名,指宫廷中的官员。

冠盖:指官员的冠帽和车盖,这里指官员。

侍中、中郎将:古代官职,指宫廷中的顾问和宫廷警卫。

北地都尉:古代官职,负责北方边疆的军事。

何东都尉:古代官职,负责何地的军事。

侍中光禄大夫:古代官职,指宫廷中的顾问和宫廷中的高级官员。

秩中二千石:古代官职的俸禄等级,指每年俸禄为二千石。

王莽:西汉末年的权臣,后来自立为帝,建立新朝。

冯商:指西汉末年的文学家冯商,他是古代文献的整理者和注释者。

留侯:即张良,西汉初年的著名谋士,刘邦的重要辅佐,被封为留侯。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史书。

汉兴以来:指汉朝建立以来,汉朝自公元前202年建立,至公元220年结束。

侯者:指被封为侯爵的人,侯爵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爵位。

保国持宠:指保护国家,保持自己的宠爱和地位。

富平:指富平侯,此处可能指的是某位具体的历史人物。

酷烈:指行事严厉,不留情面。

推贤扬善:指推荐贤能的人,宣扬善良的行为。

固宜有后:指张汤应当有后人继承他的美德和事业。

安世履道:指张安世遵循正道,行事稳重。

满而不溢:指虽然很充实,但并不过度,保持适度。

贺之阴德:指对张贺的隐德(即不为人知的善行)的赞誉。

亦有助云:指张贺的善行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张汤传-评注

赞曰:此句开篇即点明主题,以赞美的口吻引入对张汤的评价。‘冯商称张汤之先与留侯同祖’表明张汤与留侯张良同宗,强调了其家族的荣耀与历史地位,同时也暗示了张汤的出身背景。‘而司马迁不言,故阙焉’则是对司马迁《史记》中未记载张汤事迹的遗憾,反映了古人对历史记载完整性的重视。

‘汉兴以来,侯者百数’指自汉朝建立以来,被封侯者众多,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富平侯张安世的特殊性。‘保国持宠’描绘了张安世作为侯爵的职责,即维护国家稳定和自身荣宠,‘未有若富平者也’则是对他成就的高度评价。

‘汤虽酷烈,及身蒙咎’评价了张汤的个性,尽管他性格严厉,但也因此招致了灾祸。‘其推贤扬善,固宜有后’则是对张汤品德的肯定,认为他推荐贤能、宣扬善行,这样的品德应当有所传承。

‘安世履道,满而不溢’形容张安世行事严谨,即使功成名就,也保持谦逊,不骄不躁。‘满而不溢’一语双关,既指其品德,也指其才能,寓意他才华横溢而不炫耀。

‘贺之阴德,亦有助云’是对张安世阴德的赞美,认为他的善行和美德对家族和社会都有所助益。整句通过对张汤和张安世的评价,展现了古人对家族荣耀、个人品德和历史传承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张汤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97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