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东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史学家班固的代表作之一,他的父亲班昭同样是历史学家。班固所编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最为重要的中国史书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公元82年)。
内容简要:《汉书》是班固根据史料编纂的汉朝史书,内容覆盖了西汉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全书共分为三十篇,主要记录了汉朝的历史事件、帝王传记、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班固通过严谨的史实记载和深入的分析,为后代研究汉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在帝王的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外交往来等方面,《汉书》提供了许多细节,对了解汉朝的政治体系与社会结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汉书》还包含了许多人物传记,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名将、政治家的生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冯奉世传-原文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
其先冯亭,为韩上党守。
秦攻上党,绝太行道,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城守于赵。
赵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括距秦,战死于长平。
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赵。
在赵者为官帅将,官帅将子为代相。
及秦灭六国,而冯亭之后冯毋择、冯去疾、冯劫皆为秦将相焉。
汉兴,文帝时冯唐显名,即代相子也。
至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
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
失官,年三十余矣,乃学《春秋》涉大义,读兵法明习,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
本始中,从军击匈奴。
军罢,复为郎。
先是时,汉数出使西域,多辱命不称,或贪污,为外国所苦。
是时,乌孙大有击匈奴之功,而西域诸国新辑,汉方善遇,欲以安之,选可使外国者。
前将军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
至伊脩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
时,匈奴又发兵攻车师城,不能下而去。
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劫南道,与歃盟畔汉,从鄯善以西皆绝不通。
都护郑吉、校尉司马意皆在北道诸国间。
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
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
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
诸国悉平,威振西域。
奉世乃罢兵以闻。
宣帝召见韩增,曰:‘贺将军所举得其人。’
奉世遂西至大苑。
大苑闻其斩莎车王,敬之异于它使。
得其名马象龙而还。
上甚说,下议封奉世。
丞相、将军皆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则颛之可也。奉世功效尤著,宜加爵士之赏。’
少府萧望之独以奉世奉使有指,而擅矫制违命,发诸国兵,虽有功效,不可以为后法。
即封奉世,开后奉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于夷狄。
渐不可长,奉世不宜受封。
上善望之议,以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元帝即位,为执金吾。
上郡属国归义降胡万余人反去。
初,昭帝末,西河属国胡伊酋若王亦将众数千人畔,奉世辄持节将兵追击。
右将军典属国常惠薨,奉世代为右将军典属国,加诸吏之号。
数岁,为光禄勋。
永光二年秋,陇西羌彡姐旁种反,诏召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右将军奉世入议。
是时,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余,边郡四百,关东五百。
四方饥馑,朝廷方以为忧,而遭羌变。
玄成等漠然莫有对者。
奉世曰:‘羌虏近在境内背畔,不以时诛,亡以威制远蛮。臣愿帅师讨之。’
上问用兵之数,对曰:‘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往者数不料敌,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軵,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今反虏无虑三万人,法当倍用六万人。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可用四万人,一月足以决。’
丞相、御史、两将军皆以为民方收敛时,未可多发;万人屯守之,且足。
奉世曰:‘不可。天下被饥馑,士马羸秏,守战之备久废不简,夷狄皆有轻边吏之心,而羌首难。今以万人分屯数外,虏见兵少,必不畏惧,战则挫兵病师,守则百姓不救。如此,怯弱之形见,羌人乘利,诸种并和,相扇而起,臣恐中国之役不得止于四万,非财币所能解也。故少发师而旷日,与一举而疾决,利害相万也。’
固争之,不能得。
有诏益二千人。
于是遣奉世将万二千人骑,以将屯为名。
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分屯三处。
典属国为右军,屯白石;护军都尉为前军,屯临洮;奉世为中军,屯首阳西极上。
前军到降同阪,先遣校尉在前与羌争地利,又别遣校尉救民于广阳谷。
羌虏盛多,皆为所破,杀两校尉。
奉世具上地形部众多少之计,愿益三万六千人乃足以决事。
书奏,天子大为发兵六万余人,拜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以助焉。
奉世上言:‘愿得其众,不须烦大将。’
因陈转输之费。
上于是以玺书劳奉世,且让之,曰:‘皇帝问将兵右将军,甚苦暴露。羌虏侵边境,杀吏民,甚逆天道,故遣将军帅士大夫行天诛。以将军材质之美,奋精兵,诛不轨,百下百全之道也。今乃有畔敌之名,大为中国羞。以昔不闲习之故邪?以恩厚未洽,信约不明也?朕甚怪之。上书言羌虏依深山,多径道,不得不多分部遮要害,须得后发营士,足以决事,部署已定,势不可复置大将,闻之。前为将军兵少,不足自守,故发近所骑,日夜诣,非为击也。今发三辅、河东、弘农越骑、迹射、佽飞、彀者、羽林孤儿及呼速累、嗕种,方急遣。且兵,凶器也,必有成败者,患策不豫定,料敌不审也,故复遣奋武将军。兵法曰大将军出必有偏裨,所以扬威武,参计策,将军又何疑焉?夫爱吏士,得众心,举而无悔,禽敌必全,将军之职也。若乃转输之费,则有司存,将军勿忧。须奋武将军兵到,合击羌虏。’
十月,兵毕至陇西。
十一月,并进。
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
兵未决间,汉复发募士万人,拜定襄太守韩安国为建威将军。
未进,闻羌破,还。
上曰:‘羌虏破散创艾,亡逃出塞,其罢吏士,颇留屯田,备要害处。’
明年二月,奉世还京师,更为左将军光禄勋如故。
其后录功拜爵,下诏曰:‘羌虏桀黠,贼害吏民,攻陇西府寺,燔烧置亭,绝道桥,甚逆天道。左将军光禄勋奉世前将兵征讨,斩捕首虏八千余级,卤马、牛、羊以万数。赐奉世爵关内侯,良邑五百户,黄金六十斤。’裨将、校尉三十余人,皆拜。
后岁余,奉世病卒。居爪牙官前后十年,为折冲宿将,功名次赵充国。
奋武将军任千秋者,其父宫,昭帝时以丞相征事捕斩反者左将军上官桀,封侯,宣帝时为太常,薨。千秋嗣后,复为太常。成帝时,乐昌侯王商代奉世为左将军,而千秋为右将军,后亦为左将军。子孙传国,至王莽乃绝云。
奉世死后二年,西域都护甘延寿以诛郅支单于封为列侯。时,丞相匡衡亦用延寿矫制生事,据萧望之前议,以为不当封,而议者咸美其功,上从众而侯之。于是杜钦上疏,追讼奉世前功曰:‘前莎车王杀汉使者,约诸国背畔。左将军奉世以卫候便宜发兵诛莎车王,策定城郭,功施边境。议者以奉世奉使有指,《春秋》之义亡遂事,汉家之法有矫制,故不得侯。令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者,亡保康居,都护延寿发城郭兵屯田吏士四万余人以诛斩之,封为列侯。臣愚以为比罪则郅支薄,量敌则莎车众,用师则奉世寡,计胜则奉世为功于边境安,虑败则延寿为祸于国家深。其违命而擅生事同,延寿割地封,而奉世独不录。臣闻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疑生无常,惑生不知所从;亡常则节趋不立,不知所从则百姓无所措手足。奉世图难忘死,信命殊俗,威功白著,为世使表,独抑厌而不扬,非圣主所以塞疑厉节之意也。愿下有司议。’上以先帝时事,不复录。
奉世有子男九人,女四人。长女媛以选充兵宫,为元帝昭仪,产中山孝王。元帝崩,媛为中山太后,随王就国。奉世长子谭,太常举孝廉为郎,功次补天水司马。奉世击西羌,谭为校尉,随父从军有功,未拜病死。谭弟野王、逡、立、参至大官。
野王字君卿,受业博士,通《诗》。少以父任为太子中庶子。年十八,上书愿试守长安令。宣帝奇其志,问丞相魏相,相以为不可许。后以功次补当阳长,迁为栎阳令,徙夏阳令。元帝时,迁陇西太守,以治行高,入为左冯翊。岁余,而池阳令并素行贪污,轻野王外戚年少,治行不改。野王部督邮掾礻殳祤赵都案验,得其主守盗十金罪,收捕。并不首吏,都格杀。并家上书陈冤,事下廷尉。都诣吏自杀以明野王,京师称其威信,迁为大鸿胪。
数年,御史大夫李延寿病卒,在位多举野王。上使尚书选第中二千石,而野王行能第一。上曰:‘吾用野王为三公,后世必谓我私后宫亲属,以野王为比。’乃下诏曰:‘刚强坚固,确然亡欲,大鸿胪野王是也。心辨善辞,可使四方,少府五鹿充宗是也。廉洁节俭,太子少傅张谭是也。其以少傅为御史大夫。’上繇下第而用谭,越次避嫌不用野王,以昭仪兄故也。野王乃叹曰:‘人皆以女宠贵,我兄弟独以贱!’野王虽不为三公,甚见器重,有名当世。
成帝立,有司奏野王王舅,不宜备九卿,以秩出为上郡太守,加赐黄金百斤。朔方刺史萧育奏封事,荐言:‘野王行能高妙,内足与图身,外足以虑化。窃惜野王怀国之宝,而不得陪朝廷与朝者并。野王前以王舅出,以贤复入,明国家乐进贤也。’上自为太子时闻知野王。会其病免,复以故二千石使行河堤,因拜为琅邪太守。是时,成帝长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八九年矣,时数有灾异,京兆尹王章讥凤专权不可任用,荐野王代凤。上初纳其言,而后诛章,语在《元后传》。于是野王惧不自安,遂病,满三月赐告,与妻子归杜陵就医药。大将军凤风御史中丞劾奏野王赐告养病而私自便,持虎符出界归家,奉诏不敬。杜钦时在大将军莫府,钦素高野王父子行能,奏记于凤,为野王言曰:‘窃见令曰,吏二千石告,过长安谒,不分别予赐。今有司以为予告得归,赐告不得,是一律两科,失省刑之意。夫三最予告,令也;病满三月赐告,诏恩也。令告则得,诏恩不得,失轻重之差。又二千石病赐告得归有故事,不得去郡亡著令。传曰:‘赏疑从予,所以广恩劝功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阙难知也。’今释令与故事而假不敬之法,甚违阙疑从去之意。即以二千石守千里之地,任兵马之重,不宜去郡,将以制刑为后法者,则野王之罪,在未制令前也。刑赏大信,不可不慎。’凤不听,竟免野王。郡国二千石病赐告不得归家,自此始。
初,野王嗣父爵为关内侯,免归。数年,年老,终于家。子座嗣爵,至孙坐中山太后事绝。
逡字子产,通《易》,太常察孝廉为郎,补谒者。建昭中,选为复土校尉。光禄勋于永举茂材,为美阳令。功次迁长乐屯卫司马,清河都尉,陇西太守。治行廉平,年四十余卒。为都尉时,言河堤方略,在《沟洫志》。
立字圣卿,通《春秋》。
以父任为郎,稍迁诸曹。
竟宁中,以王舅出为五原属国都尉。
数年,迁五原太守,徙西河、上郡。
立居职公廉,治行略与野王相似,而多知有恩贷,好为条教。
吏民嘉美野王、立相代为太守,歌之曰:‘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
后迁为东海太守,下湿病痹。
天子闻之,徙立为太原太守。
更历五郡,所居有迹。
年老卒官。
参字叔平,学通《尚书》。
少为黄门郎给事中,宿卫十余年,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进退恂恂,甚可观也。
参,昭仪少弟,行又敕备,以严见惮,终不得亲近侍帷幄。
竟宁中,以王舅出补渭陵食官令。
以数病徙为寝中郎,有诏勿事。
阳朔中,中山王来朝,参擢为上河农都尉。
病免官,复为渭陵寝中郎。
永始中,超迁代郡太守。
以边郡道远,徙为安定太守。
数岁,病免,复为谏大夫,使领护左冯翊都水。
绥和中,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中山王见废,故封王舅参为宜乡侯,以慰王意。
参之国,上书愿至中山见王、太后。
行未到而王薨。
王病时,上奏愿贬参爵以关内侯食邑留长安。
上怜之,下诏曰:‘中山孝王短命早薨,愿以舅宜乡侯参为关内侯,归家,朕甚愍之。其还参京师,以列侯奉朝请。’
五侯皆敬惮之。
丞相翟方进亦甚重焉,数谓参:‘物禁太甚。君侯以王舅见废,不得在公卿位,今五侯至尊贵也,与之并列,宜少诎节卑体,视有所宗。而君侯盛修容貌以威严加之,此非所以下五侯而自益者也。’
参性好礼仪,终不改其恒操。
顷之,哀帝即位,帝祖母傅太后用事,追怨参姊中山太后,陷以祝诅大逆之罪,语在《外戚传》。
参以同产当相坐,谒者承制召参诣廷尉,参自杀。
且死,仰天叹曰:‘参父子兄弟皆备大位,身至封侯,今被恶名而死,姊弟不敢自惜,伤无以见先人于地下!’
死者十七人,众莫不怜之。
宗族徙归故郡。
赞曰:‘《诗》称“抑抑威仪,惟德之隅。”宜乡侯参鞠躬履方,择地而行,可谓淑人君子,然卒死于非罪,不能自免,哀哉!谗邪交乱,贞良被害,自古而然。故伯奇放流,孟子宫刑,申生雉经,屈原赴湘,《小弁》之诗作,《离骚》之辞兴。经曰:“心之忧矣,涕既陨之。”冯参姊弟,亦云悲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冯奉世传-译文
冯奉世,字子明,是上党潞人,后来迁居到杜陵。他的祖先冯亭,曾经担任韩国上党的守将。秦国攻打上党,切断太行道,韩国无法防守,冯亭于是进入上党城,在赵国守卫。赵国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括一起抵抗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战死。从此,冯亭的家族分散,有的留在潞地,有的在赵国。在赵国的冯亭的后代成为官帅将,官帅将的儿子成为代相。等到秦国灭掉六国,冯亭的后代冯毋择、冯去疾、冯劫都成为了秦国的将领和宰相。
汉朝兴起后,在文帝时期,冯唐因为他的才能而名声显赫,他就是代相的儿子。到了武帝末年,冯奉世因为出身良好家庭被选为郎官。昭帝时期,因为功绩被任命为武安长。后来失去官职,三十多岁开始学习《春秋》,深入研究大义,阅读兵法,变得精通,前将军韩增上奏推荐他担任军司空令。本始年间,他跟随军队攻打匈奴。军队撤回后,他又被任命为郎官。
在此之前,汉朝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大多数使者辱命不称职,有的贪污,被外国人所苦。这时,乌孙国因为对匈奴的打击有功,而西域各国刚刚联合,汉朝正想善待他们,以安抚他们,于是选派使者出使外国。前将军韩增推荐冯奉世担任卫候使,持节送大宛等国的客人。到达伊脩城时,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同攻击并杀害了汉朝所设置的莎车王万年,以及汉朝的使者奚充国。这时,匈奴也派兵攻打车师城,未能攻克就撤退了。莎车派遣使者宣称北道各国已经归附匈奴,于是攻打劫掠南道,与汉朝歃血结盟背叛,从鄯善以西的所有国家都断绝了与汉朝的联系。都护郑吉、校尉司马意都在北道各国之间。冯奉世和他的副手严昌商议,认为如果不迅速攻击,莎车会日益强大,其势力难以控制,必将危及西域。于是他拿着符节通知各国国王,趁机发动他们的军队,南北道合计一万五千人进攻莎车,攻占了他们的城池。莎车王自杀,将他的首级送到长安。各国都平定了,冯奉世的威名震动了西域。冯奉世于是撤兵上报。
宣帝召见韩增,说:“祝贺将军推荐了合适的人选。”冯奉世于是西行到达大宛。大宛国听说他斩杀了莎车王,对他非常尊敬,与其他使者不同。他得到了名马和象龙而返回。皇帝非常高兴,下令讨论封赏冯奉世。丞相、将军都说:《春秋》的大义是,大夫出国境,如果有可以安定国家的事情,就可以专断行事。冯奉世的功绩尤为显著,应该给予爵士的赏赐。只有少府萧望之认为冯奉世作为使者有明确的使命,却擅自改变命令,发动各国军队,虽然有功,但不能作为后人的榜样。如果封赏冯奉世,将会开启奉使者追求利益的风气,以冯奉世为榜样,争相发动军队,在万里之外追求功绩,为国家在夷狄之地制造麻烦。这种情况不能任其发展,冯奉世不应该接受封赏。皇帝赞同萧望之的意见,任命冯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元帝即位后,冯奉世成为执金吾。上郡属国的归义降胡一万多人叛逃。起初,昭帝末年,西河属国的胡人首领若王也带领数千人叛变,冯奉世拿着符节率领军队追击。右将军典属国常惠去世,冯奉世代替他成为右将军典属国,并加上了诸吏的称号。几年后,成为光禄勋。
永光二年秋天,陇西的羌彡姐旁种反叛,皇帝下诏召见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右将军冯奉世商议。这时,连年歉收,京师谷价每石二百多,边郡四百,关东五百。四方饥荒,朝廷正为此忧虑,却遭遇羌人叛乱。韦玄成等人沉默不语,没有人回答。冯奉世说:“羌人叛乱就在境内,如果不及时讨伐,就无法用威严制服远方的蛮族。我愿意率领军队讨伐他们。”皇帝询问用兵的策略,他回答说:“我听说善于用兵的人,不会多次发动战争,粮食不会三次运输,所以军队不会长时间暴露在外,而天罚会迅速降临。以前多次没有准确估计敌人,导致军队损失惨重;多次发动军队,则旷日持久,耗费巨大,威武受损。现在叛乱的羌人不过三万人,按照法度应该用六万人。然而羌人只有弓箭和长矛,武器不锋利,可以用四万人,一个月足以解决问题。”丞相、御史、两位将军都认为正值农民收割时节,不宜大量发动军队;用一万人驻守,就足够了。冯奉世说:“不行。天下遭受饥荒,士兵马匹瘦弱,守卫和战斗的准备久已废弃,夷狄都有轻视边关官吏的心思,而羌人首先发动叛乱。现在如果用一万人分驻几个地方,敌人看到军队少,必然不会畏惧,战斗则会挫伤军队,守卫则百姓无法救援。这样,怯弱的形象就会暴露,羌人会乘机行动,各部落会联合起来,相互煽动,我担心国内的军队不会只限于四万,不是用财币就能解决的。所以少发军队而旷日持久,与一次性迅速解决,利害相差甚远。”他坚持争辩,但未能说服。皇帝下令增加两千人。
于是派遣冯奉世率领一万二千骑兵,以驻守的名义。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作为副手,到达陇西,分驻三处。典属国驻扎在白石,护军都尉驻扎在临洮,冯奉世作为中军驻扎在首阳西极上。前军到达降同阪,先派遣校尉在前与羌人争夺有利地形,又另外派遣校尉在广阳谷救援百姓。羌人众多,都被击败,杀死了两位校尉。冯奉世详细上报了地形、部众多少的情况,希望增加三万六千人才能解决问题。奏章上报后,皇帝大举发兵六万多人,任命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来协助。冯奉世上奏说:“希望得到足够的兵力,不需要烦劳大将。”并陈述了运输费用的负担。
皇帝于是用玉印的书信慰劳冯奉世,并责备他,说:“皇帝询问将军,非常辛苦地暴露在野外。羌人侵犯边境,杀害官吏和百姓,非常违背天道,所以派遣将军率领士兵执行天罚。以将军的才华,振奋精兵,诛杀不义之人,百战百胜的道路。现在却有了背叛敌国的名声,对国家来说非常羞耻。是因为以前不熟悉军事吗?还是因为恩惠不够,信约不明确?我非常奇怪。你上奏说羌人依靠深山,有许多小路,不得不分兵把守要害之处,需要等待后续的军队到来,才能解决问题,部署已经确定,不能再安排大将,我听说了。以前因为将军的军队少,不足以自守,所以从近处调集骑兵,日夜兼程,不是为了攻击。现在调集三辅、河东、弘农的越骑、迹射、佽飞、彀者、羽林孤儿以及呼速累、嗕种,正在紧急派遣。而且军队是凶器,必然有胜有败,担心策略没有预先确定,估计敌人不准确,所以再次派遣奋武将军。兵法说大将军出征必须有副手,这样可以扬威武,参与策划,将军还有什么怀疑的呢?爱护官吏士兵,得到民心,行动毫不犹豫,擒获敌人必定成功,这是将军的职责。至于运输费用,有关部门会处理,将军不必担忧。等到奋武将军的军队到来,一起攻击羌人。
十月,军队全部到达陇西。十一月,一起进攻。羌人被大败,斩首数千级,其余的都逃出塞外。在战斗未决之际,汉朝再次招募士兵一万人,任命定襄太守韩安国为建威将军。尚未前进,听说羌人被击败,就返回了。皇帝说:“羌人被击溃,逃出塞外,应该让士兵休息,留下一些驻守,防备要害之处。”
明年二月,奉世回到京城,再次被任命为左将军光禄勋,职位和以前一样。
之后,奉世因功被封爵位,皇帝下诏说:‘羌虏桀黠,残害官吏和百姓,攻打陇西府寺,烧毁驿站,切断道路桥梁,极其违背天道。左将军光禄勋奉世先前率兵征讨,斩杀和俘虏敌人八千多人,缴获马、牛、羊数以万计。赐予奉世关内侯爵位,良邑五百户,黄金六十斤。’裨将、校尉三十多人,也都得到了封赏。
一年多后,奉世因病去世。他在爪牙官前后任职十年,是位经验丰富的将领,功名仅次于赵充国。
奋武将军任千秋,他的父亲任宫,在昭帝时期以丞相的身份征讨并斩杀了反叛的左将军上官桀,被封为侯,宣帝时期担任太常,去世。千秋继承爵位后,又担任太常。成帝时期,乐昌侯王商代替奉世成为左将军,而千秋成为右将军,后来也担任了左将军。他们的子孙传承国位,直到王莽时期才结束。
奉世去世两年后,西域都护甘延寿因诛杀郅支单于而被封为列侯。当时,丞相匡衡也认为延寿擅自行动,根据萧望之之前的建议,认为不应该封赏,但议论者都称赞延寿的功绩,皇帝听从多数人的意见而封他为侯。于是杜钦上书,追述奉世以前的功绩说:‘以前莎车王杀害汉使者,约定各国背叛汉朝。左将军奉世以卫候的身份根据情况发兵诛杀莎车王,稳定城郭,功绩遍布边境。议论者认为奉世奉命出使有指示,《春秋》的大义是不允许擅自行动,汉家的法律有擅自行动的罪名,所以不能封侯。现在匈奴郅支单于杀害汉使者,逃到康居,都护延寿发动城郭兵和屯田士兵四万多人去征讨并斩杀了他,封为列侯。我认为与罪过相比,郅支单于较轻,与敌人相比,莎车人数较多,用兵相比,奉世人数较少,计算胜利的话,奉世对边境的安定有功,考虑失败的话,延寿对国家的祸害更深。他们违反命令擅自行动相同,延寿割地封赏,而奉世却没有得到记录。我听说功绩相同却赏赐不同,劳苦的臣子会怀疑;罪行相同却刑罚不同,百姓会感到困惑;怀疑产生无常,困惑产生不知所措;无常则节操不立,不知所措则百姓无所适从。奉世不忘死地,信守使命,威功显赫,成为世人的楷模,却唯独被压制而不被表扬,这不是圣明君主用来消除怀疑和激励节操的方法。希望陛下让有关部门讨论。’皇帝因为这是先帝时期的事情,不再追究。
奉世有九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长女媛被选入兵宫,成为元帝的昭仪,生下中山孝王。元帝去世后,媛成为中山太后,随王到封国。
奉世的长子谭,被太常推荐为孝廉,成为郎官,功绩优异被补为天水司马。奉世攻打西羌时,谭担任校尉,随父亲从军有功,但未被封赏就因病去世。谭的弟弟野王、逡、立、参都官至高位。
野王字君卿,师从博士,通晓《诗经》。年轻时因父亲的关系担任太子中庶子。十八岁时,上书请求试任长安令。宣帝对他的志向感到惊奇,询问丞相魏相,魏相认为不应同意。后来因功绩优异被补为当阳长,升任栎阳令,再调任夏阳令。元帝时期,升任陇西太守,因政绩优秀,入朝担任左冯翊。一年多后,池阳令并素行贪污,轻视野王作为外戚年轻,政绩没有改进。野王派部下督邮掾赵都进行调查,发现其主守盗取十金罪,将其逮捕。赵都未向官吏报告,都格杀之。赵都家人上书申诉冤情,事情下交给廷尉。赵都自杀以证明野王的清白,京城人都称赞他的威信,升任为大鸿胪。
数年后,御史大夫李延寿病逝,在位时多次推荐野王。皇帝让尚书挑选中二千石官员,野王的政绩排名第一。皇帝说:‘我要任命野王为三公,后世会认为我偏袒后宫亲属,以野王为例。’于是下诏说:‘刚强坚定,确然无欲,大鸿胪野王就是这样的人。心明善辩,可以出使四方,少府五鹿充宗就是这样的人。廉洁节俭,太子少傅张谭就是这样的人。现在任命少傅为御史大夫。’皇帝因为下等官员而使用了谭,越级避嫌没有使用野王,因为他是昭仪的兄弟。野王于是叹息说:‘别人都因女宠而显贵,我们兄弟却因卑贱而显贵!’野王虽然没有成为三公,但非常受重视,在当世有名气。
成帝登基后,有关部门上奏说野王是皇帝的舅舅,不应担任九卿之职,以他的秩位出京担任上郡太守,并赐予黄金百斤。朔方刺史萧育上奏封事,推荐说:‘野王品行高妙,对内足以谋身,对外足以虑化。我私下惋惜野王怀揣着国家的宝物,却不能与朝臣一同在朝廷中。野王以前因是王舅而出京,因贤能再次入京,说明国家乐于进用贤能。’皇帝自太子时期就听说野王的事迹。恰逢野王因病免职,再次以旧二千石的身份出使河堤,因此被任命为琅邪太守。当时,成帝的舅舅阳平侯王凤担任大司马大将军,辅佐朝政八九年了,当时多次发生灾异,京兆尹王章批评王凤专权,不可任用,推荐野王代替王凤。皇帝最初接受了他的建议,后来又杀了王章,事情记载在《元后传》中。于是野王感到不安,于是生病,三个月后获得休假,与妻子儿女回到杜陵就医。大将军王凤让御史中丞弹劾野王休假养病时私自便利,拿着虎符出界回家,奉诏不敬。杜钦当时在大将军府中,一直对野王父子的品行能力评价很高,上书给王凤,为野王辩护说:‘我听说有令规定,二千石官员休假,可以回长安拜访,不会分别给予休假。现在有关部门认为休假可以回家,休假不能,这是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失去了省刑的意思。三最休假是令,病满三个月休假是诏恩。令可以休假,诏恩不能休假,失去了轻重的差别。又二千石官员病休可以回家,有先例,没有明确的法令。古语说:“赏疑从予,所以广恩劝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避免难以知晓。”现在放弃令和先例,而用不敬的法律,非常违背了疑罪从去的原则。如果二千石官员守卫千里之地,担负兵马的重任,不应该离开郡,如果要以制刑为后法,那么野王的罪行,在制令之前就已经存在。刑赏是最大的信任,不可不慎重。’王凤没有听从,最终免去了野王的职务。从那时起,郡国二千石官员病休不得回家。
起初,野王继承父亲的爵位为关内侯,被免职回家。几年后,年老去世。儿子座继承爵位,到孙子时因中山太后的事情而爵位断绝。
逡字子产,通晓《易经》,被太常推荐为孝廉,成为郎官,补任谒者。建昭年间,被选为复土校尉。光禄勋于永举荐他为茂才,担任美阳令。因政绩优异,升任长乐屯卫司马,清河都尉,陇西太守。政绩清廉公平,四十多岁去世。担任都尉时,提出了治理河堤的策略,记载在《沟洫志》中。
立字圣卿,通《春秋》。以父任为郎,稍迁诸曹。
立通过《春秋》的学问,因为父亲的推荐成为郎官,后来逐渐升迁到各个曹署。
竟宁中,以王舅出为五原属国都尉。
在竟宁年间,因为他是王的舅舅,被任命为五原属国的都尉。
数年,迁五原太守,徙西河、上郡。
几年后,升任五原太守,后来又调任西河、上郡。
立居职公廉,治行略与野王相似,而多知有恩贷,好为条教。
立任职期间公正廉洁,治理方式与野王相似,而且他多施恩惠,喜欢制定规章制度。
吏民嘉美野王、立相代为太守,歌之曰:‘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
官吏和百姓都赞美野王和立,认为他们接替担任太守是合适的,甚至有人作歌颂扬:‘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相继相因循,聪明贤能惠及吏民,政绩如同鲁、卫两国,德化均衡,周公、康叔犹比得上他们。’
后迁为东海太守,下湿病痹。
后来他被调任东海太守,因为那里潮湿而患上了痹症。
天子闻之,徙立为太原太守。
皇帝听说后,将他调任太原太守。
更历五郡,所居有迹。
他先后在五个郡任职,所到之处都有政绩。
年老卒官。
他年老时在官职上去世。
参字叔平,学通《尚书》。少为黄门郎给事中,宿卫十余年,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进退恂恂,甚可观也。
参字叔平,学问精通《尚书》。年轻时担任黄门郎给事中,守卫皇宫十多年,参为人严肃,注重仪容,举止谨慎,非常值得称赞。
参,昭仪少弟,行又敕备,以严见惮,终不得亲近侍帷幄。
参是昭仪的弟弟,行为举止又非常谨慎,因为严肃而被人敬畏,始终不能接近皇帝。
竟宁中,以王舅出补渭陵食官令。
在竟宁年间,因为他是王的舅舅,被任命为渭陵食官令。
以数病徙为寝中郎,有诏勿事。
因为多次生病,他被调任为寝中郎,皇帝下诏让他不要处理事务。
阳朔中,中山王来朝,参擢为上河农都尉。
在阳朔年间,中山王来朝见,参被提升为上河农都尉。
病免官,复为渭陵寝中郎。
因病免官后,他又被任命为渭陵寝中郎。
永始中,超迁代郡太守。
在永始年间,他被越级提升为代郡太守。
以边郡道远,徙为安定太守。
因为边郡路途遥远,他被调任为安定太守。
数岁,病免,复为谏大夫,使领护左冯翊都水。
几年后因病免官,又担任谏大夫,负责领导左冯翊都水。
绥和中,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中山王见废,故封王舅参为宜乡侯,以慰王意。
在绥和中,立定陶王为皇太子,因为中山王被废黜,所以封王舅参为宜乡侯,以安慰中山王。
参之国,上书愿至中山见王、太后。
参到达封地后,上书请求到中山见王和太后。
行未到而王薨。
但在他到达之前,王就去世了。
王病时,上奏愿贬参爵以关内侯食邑留长安。
王病重时,上奏请求降低自己的爵位,以关内侯的身份留在长安。
上怜之,下诏曰:‘中山孝王短命早薨,愿以舅宜乡侯参为关内侯,归家,朕甚愍之。其还参京师,以列侯奉朝请。’
皇帝同情他,下诏说:‘中山孝王短命早逝,愿意让舅舅宜乡侯参降为关内侯,让他回家,我非常同情他。让他回到京城,以列侯的身份参加朝会。’
五侯皆敬惮之。丞相翟方进亦甚重焉,数谓参:‘物禁太甚。君侯以王舅见废,不得在公卿位,今五侯至尊贵也,与之并列,宜少诎节卑体,视有所宗。而君侯盛修容貌以威严加之,此非所以下五侯而自益者也。’
五位侯都敬畏他。丞相翟方进也非常重视他,多次对参说:‘事情不要做得太过分。君侯因为是王的舅舅而被废黜,不能担任公卿之位,现在五位侯都是尊贵的人,与他们并列,你应该稍微谦卑一些,有所依从。而你君侯过分注重容貌和威严,这不是用来降服五位侯而让自己受益的方法。’
参性好礼仪,终不改其恒操。
参喜欢礼仪,始终没有改变他的常规。
顷之,哀帝即位,帝祖母傅太后用事,追怨参姊中山太后,陷以祝诅大逆之罪,语在《外戚传》。
不久,哀帝即位,皇帝的祖母傅太后掌权,她追恨参的姐姐中山太后,以诅咒大逆的罪名陷害她,详情见《外戚传》。
参以同产当相坐,谒者承制召参诣廷尉,参自杀。
参因为是同产而受到牵连,被使者按照皇帝的命令召到廷尉那里,参自杀。
且死,仰天叹曰:‘参父子兄弟皆备大位,身至封侯,今被恶名而死,姊弟不敢自惜,伤无以见先人于地下!’
临死前,他仰望天空叹息说:‘参父子兄弟都担任过重要职位,我自身也封侯,现在却因恶名而死,姐弟不敢自怜,遗憾的是无法在地下见到先人!’
死者十七人,众莫不怜之。
共有十七人因此事而死,众人都非常同情他们。
宗族徙归故郡。
参的家族被迁回原籍。
赞曰:《诗》称‘抑抑威仪,惟德之隅。’宜乡侯参鞠躬履方,择地而行,可谓淑人君子,然卒死于非罪,不能自免,哀哉!谗邪交乱,贞良被害,自古而然。
赞曰:《诗经》中说‘威仪庄重,道德的所在。’宜乡侯参谦逊谨慎,选择正确的道路行事,可以说是仁德君子,然而他最终却因非罪而死,无法自救,真是悲哀啊!谗言和邪恶交织,忠诚善良的人被伤害,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故伯奇放流,孟子宫刑,申生雉经,屈原赴湘,《小弁》之诗作,《离骚》之辞兴。
因此,伯奇被放逐,孟子遭受宫刑,申生被吊死,屈原投江,创作了《小弁》这首诗,以及《离骚》这篇辞。
经曰:‘心之忧矣,涕既陨之。’冯参姊弟,亦云悲矣!
《诗经》中说:‘心中的忧虑啊,泪水已经流尽。’冯参的姐弟,也是一样的悲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冯奉世传-注解
冯奉世:冯奉世,西汉时期将领,字子明,上党潞人。因功被封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后为右将军、典属国,因平定羌乱有功,被封为侯。
上党潞人:上党,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潞,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上党潞人即指上党或潞地的人。
杜陵:杜陵,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此处指冯奉世后来迁居的地方。
冯亭:冯亭,战国时期韩国上党守,因秦攻上党而投降赵国。
长平:长平,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晋城市长平区,是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进行的长平之战发生地。
郎:郎,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和文书工作。
军司空令:军司空令,古代官职,负责军事指挥。
西域:西域,古代指中国西部边疆地区,包括今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
莎车:莎车,古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
匈奴:匈奴,古代游牧民族,曾与汉朝长期对抗。
乌孙:乌孙,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中亚地区。
鄯善:鄯善,古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
都护:都护,古代官职,负责边疆地区的军事和政治。
司马意:司马意,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节:节,古代使臣持节,代表皇帝的权威。
大宛:大宛,古地名,位于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爵士:爵士,古代爵位,表示贵族身份。
执金吾:执金吾,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上郡属国:上郡属国,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陕西省北部。
西河属国:西河属国,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内蒙古西部。
伊酋若王:伊酋若王,古代民族首领。
右将军:右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典属国:典属国,古代官职,负责边疆少数民族事务。
光禄勋:光禄勋,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礼仪。
陇西羌彡姐旁种:陇西羌彡姐旁种,古代羌族的一支。
关东: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地区。
校尉:校尉,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奋武将军:奋武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玺书:玺书,古代皇帝的亲笔信。
三辅:三辅,古代指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位于今陕西省中部。
河东:河东,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山西省南部。
弘农:弘农,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西部。
越骑:越骑,古代兵种,擅长骑射。
迹射:迹射,古代兵种,擅长追踪。
佽飞:佽飞,古代兵种,擅长快速突击。
彀者:彀者,古代兵种,擅长远程攻击。
羽林孤儿:羽林孤儿,古代兵种,由孤儿组成,负责宫廷警卫。
呼速累:呼速累,古代民族。
嗕种:嗕种,古代民族。
羌虏:指古代居住在西北地区的羌族,常与汉朝发生冲突。
桀黠:形容人狡猾、凶狠。
贼害:指进行抢劫、杀害等犯罪行为。
吏民:指官员和百姓。
陇西府寺:指汉朝在陇西地区设立的官府和寺庙。
燔烧:指放火烧毁。
置亭:指设立的亭子,古代用于传递信息、征发兵役等。
绝道桥:指阻断道路的桥梁。
逆天道:指违背天意,不吉利的行为。
录功拜爵:指记录功绩并授予爵位。
卤马、牛、羊:指捕获的马、牛、羊。
关内侯:关内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低于侯爵。
良邑:指好地方,这里指封地。
裨将、校尉:古代军队中的中级军官。
卫候:古代官职,负责边疆防卫。
便宜:指方便、适宜。
《春秋》之义:指《春秋》这部史书所体现的道德准则。
矫制:指擅自改变皇帝的命令。
莎车王: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
单于:古代匈奴的首领称呼。
康居: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
城郭兵:指城防军。
屯田吏士:指在边疆地区从事屯田的官员和士兵。
《沟洫志》:指《汉书》中的《沟洫志》,记载了古代的水利工程。
博士:古代的一种学官,负责教授儒家经典。
太子中庶子:古代官职,负责辅佐太子。
长安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长安城。
栎阳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栎阳城。
夏阳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夏阳城。
陇西太守: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陇西地区。
左冯翊: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京兆尹左边的地区。
都督邮掾:古代官职,负责督察地方官员。
廷尉:廷尉是古代的司法官职,负责审理案件。
大鸿胪:古代官职,负责外交事务。
少府: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私房钱。
太子少傅:古代官职,负责辅导太子。
御史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相当于现代的监察长。
朔方刺史: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朔方地区。
封事:古代官员向皇帝上书的一种方式,内容通常涉及机密。
大司马大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军事,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
京兆尹: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京兆地区。
赐告:古代官员因病或其他原因被允许回家休息。
茂材: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相当于现代的科举。
长乐屯卫司马:古代官职,负责长乐宫的防卫。
清河都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清河地区。
立字圣卿:立字是冯立的字,圣卿是对官员的一种尊称,表示其品德高尚。
通《春秋》:通《春秋》指精通《春秋》这部史书,它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以父任为郎:以父任为郎是指冯立因父亲的关系被任命为郎官,郎官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稍迁诸曹:稍迁诸曹表示冯立逐渐被提升到各个曹(官署)任职。
竟宁中:竟宁是汉成帝的年号,竟宁中即指在竟宁年间。
以王舅出为五原属国都尉:以王舅出为五原属国都尉是指冯立因是皇帝的舅舅而被任命为五原属国都尉,属国都尉是管理边疆属国的官员。
五原太守:五原太守是五原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西河、上郡:西河和上郡是古代的郡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北部。
立居职公廉:立居职公廉指冯立在任职期间保持公正廉洁。
野王:野王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沁阳市。
条教:条教是指制定条令和教诲。
东海太守:东海太守是东海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下湿病痹:下湿病痹是指因湿气重而导致的疾病。
太原太守:太原太守是太原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五侯:五侯是指五位有权势的官员,这里可能指的是五位侯爵。
丞相翟方进:丞相翟方进是当时的丞相,是朝廷的高级官员。
物禁太甚:物禁太甚是指事情做得太过分。
昭仪少弟:昭仪是皇帝的妃子,少弟是指年幼的弟弟。
宿卫:宿卫是指担任宫廷警卫。
擢为上河农都尉:擢为上河农都尉是指被提升为上河农都尉。
寝中郎:寝中郎是指负责宫廷内务的官员。
《外戚传》:《外戚传》是《汉书》中的一个部分,记载了外戚的历史。
谒者:谒者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诗》:《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淑人君子:淑人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
伯奇放流:伯奇放流是指伯奇因被诬陷而被流放的故事。
孟子宫刑:孟子宫刑是指孟子因被诬陷而被宫刑的故事。
申生雉经:申生雉经是指申生因被诬陷而自杀的故事。
屈原赴湘:屈原赴湘是指屈原投汨罗江自尽的故事。
《小弁》之诗作:《小弁》是《诗经》中的一篇诗,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离骚》之辞兴:《离骚》是屈原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遭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传-冯奉世传-评注
立字圣卿,通《春秋》。以父任为郎,稍迁诸曹。
此句描述了立字圣卿的出身和学识。‘立字圣卿’表明他的字是圣卿,‘通《春秋》’则说明他精通《春秋》这部经典。‘以父任为郎’表明他是通过父亲的官职而成为郎官,‘稍迁诸曹’则说明他的官职逐渐提升。这里体现了古时候的官场文化,以及通过家族关系提升官职的现象。
竟宁中,以王舅出为五原属国都尉。
‘竟宁中’指的是汉成帝的年号,‘以王舅出’表示他是皇帝的亲舅舅,因此被外放为五原属国都尉。这里反映了古代皇权政治中,皇亲国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五原属国都尉’是一个边塞要职,这也体现了立字圣卿在政治上的能力和皇帝对他的信任。
数年,迁五原太守,徙西河、上郡。
‘数年’说明立字圣卿在五原属国都尉的职位上任职了几年,‘迁五原太守’和‘徙西河、上郡’则表明他的官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调动。这里展现了立字圣卿在政治上的不断进步和皇帝对他的赏识。
立居职公廉,治行略与野王相似,而多知有恩贷,好为条教。
此句赞扬了立字圣卿的为政之道。‘立居职公廉’说明他担任官职时公正廉洁,‘治行略与野王相似’则与他前任野王的治理方式相似,都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多知有恩贷’和‘好为条教’则表明他善于施恩和制定教化措施,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
吏民嘉美野王、立相代为太守,歌之曰:“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
这段歌颂了立字圣卿和他的前任野王的政绩。‘吏民嘉美’说明他们受到了官吏和民众的赞誉,‘大冯君,小冯君’则是以兄弟相称,表示他们的政绩一脉相承。‘政如鲁、卫德化钧’则将他们的治理与古代的鲁、卫两国的德化相提并论,高度评价了他们的政治才能。
后迁为东海太守,下湿病痹。天子闻之,徙立为太原太守。
此句描述了立字圣卿在政治生涯中的又一次调动。‘后迁为东海太守’说明他被任命为东海太守,但‘下湿病痹’则表明他在任职期间身体出现了问题。‘天子闻之,徙立为太原太守’则说明皇帝得知此事后,将他调任太原太守。
更历五郡,所居有迹。
‘更历五郡’说明立字圣卿在政治生涯中经历了多个郡的任职,‘所居有迹’则表明他在这些地方都留下了政绩。
年老卒官。
此句说明立字圣卿在晚年去世,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参字叔平,学通《尚书》。少为黄门郎给事中,宿卫十余年,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进退恂恂,甚可观也。
此段介绍了参字叔平的生平和性格特点。‘参字叔平’是他的字,‘学通《尚书》’则说明他精通《尚书》这部经典。‘少为黄门郎给事中’表明他年轻时就已经进入朝廷担任官职,‘宿卫十余年’则说明他在宫中担任警卫工作多年。‘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进退恂恂’则描述了他的性格特点,即严肃、注重仪容,举止得体。
参,昭仪少弟,行又敕备,以严见惮,终不得亲近侍帷幄。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参字叔平的生平。‘参,昭仪少弟’说明他是皇帝的昭仪的弟弟,‘行又敕备’则表明他在行为举止上非常谨慎,‘以严见惮’则说明他因为严肃而让人敬畏,但‘终不得亲近侍帷幄’则说明他并没有得到皇帝的亲近。
竟宁中,以王舅出补渭陵食官令。
‘竟宁中’再次提到汉成帝的年号,‘以王舅出补渭陵食官令’则说明参字叔平因为他是皇帝的舅舅而被任命为渭陵食官令。
以数病徙为寝中郎,有诏勿事。
此句描述了参字叔平的健康状况和官职变动。‘以数病徙为寝中郎’说明他因为多次生病而被调任为寝中郎,‘有诏勿事’则说明他被皇帝下令不再担任官职。
阳朔中,中山王来朝,参擢为上河农都尉。
‘阳朔中’是汉武帝的年号,‘中山王来朝’则说明在这一年中山王前来朝见皇帝,‘参擢为上河农都尉’则说明参字叔平因此被提升为上河农都尉。
病免官,复为渭陵寝中郎。
此句说明参字叔平因为疾病而免官,但后来又恢复了渭陵寝中郎的职位。
永始中,超迁代郡太守。
‘永始中’是汉成帝的年号,‘超迁代郡太守’则说明参字叔平被提升为代郡太守。
以边郡道远,徙为安定太守。
此句说明参字叔平因为代郡距离较远而被调任为安定太守。
数岁,病免,复为谏大夫,使领护左冯翊都水。
‘数岁’说明参字叔平在安定太守的职位上任职了几年,‘病免’则说明他因为疾病而免官,‘复为谏大夫’则说明他又恢复了谏大夫的职位,‘使领护左冯翊都水’则说明他被任命为左冯翊都水的负责人。
绥和中,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中山王见废,故封王舅参为宜乡侯,以慰王意。
‘绥和中’是汉哀帝的年号,‘立定陶王为皇太子’则说明在这一年定陶王被立为皇太子,‘以中山王见废,故封王舅参为宜乡侯’则说明因为中山王被废黜,所以封参为宜乡侯,以安慰中山王。
参之国,上书愿至中山见王、太后。
此句说明参字叔平被封为宜乡侯后,他上书请求前往中山见中山王和太后。
行未到而王薨。
‘行未到而王薨’说明参字叔平在前往中山的路上,中山王就去世了。
王病时,上奏愿贬参爵以关内侯食邑留长安。
此句说明中山王病重时,参字叔平上奏请求降低自己的爵位,以关内侯的身份留在长安。
上怜之,下诏曰:“中山孝王短命早薨,愿以舅宜乡侯参为关内侯,归家,朕甚愍之。其还参京师,以列侯奉朝请。”
此段描述了皇帝对参字叔平的同情和关爱。‘上怜之’说明皇帝对他表示同情,‘下诏’则说明皇帝发布了诏书,‘愿以舅宜乡侯参为关内侯,归家’则说明皇帝愿意让他以关内侯的身份回家,‘朕甚愍之’则说明皇帝对他表示深深的同情,‘其还参京师,以列侯奉朝请’则说明皇帝允许他回到京师,以列侯的身份参加朝会。
五侯皆敬惮之。丞相翟方进亦甚重焉,数谓参:“物禁太甚。君侯以王舅见废,不得在公卿位,今五侯至尊贵也,与之并列,宜少诎节卑体,视有所宗。而君侯盛修容貌以威严加之,此非所以下五侯而自益者也。”
此段描述了参字叔平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五侯皆敬惮之’说明五位侯爵都对他表示敬畏,‘丞相翟方进亦甚重焉’则说明丞相翟方进也非常重视他。‘数谓参’则说明翟方进多次对参字叔平说,‘物禁太甚’则表示事情已经做得太过分了,‘君侯以王舅见废,不得在公卿位’则说明参字叔平因为他是王舅而被废黜,不能担任公卿之位,‘今五侯至尊贵也,与之并列,宜少诎节卑体,视有所宗’则说明翟方进建议参字叔平应该稍微收敛一些,以示谦卑,‘而君侯盛修容貌以威严加之,此非所以下五侯而自益者也’则说明翟方进认为参字叔平过于注重外表和威严,这不是与五侯相处之道。
参性好礼仪,终不改其恒操。
此句总结了参字叔平的性格特点,即他喜欢礼仪,并且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
顷之,哀帝即位,帝祖母傅太后用事,追怨参姊中山太后,陷以祝诅大逆之罪,语在《外戚传》。
此段描述了参字叔平的悲剧命运。‘顷之’指的是不久之后,‘哀帝即位’说明汉哀帝登基,‘帝祖母傅太后用事’则说明傅太后开始掌权,‘追怨参姊中山太后’则说明傅太后对参字叔平的姐姐中山太后怀恨在心,‘陷以祝诅大逆之罪’则说明她以诅咒皇帝的大逆不道之罪陷害中山太后,‘语在《外戚传》’则说明相关内容记载在《外戚传》中。
参以同产当相坐,谒者承制召参诣廷尉,参自杀。
此句说明参字叔平因为与中山太后是同产,所以被牵连,‘谒者承制召参诣廷尉’则说明谒者按照皇帝的命令召见参字叔平,‘参自杀’则说明参字叔平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
且死,仰天叹曰:“参父子兄弟皆备大位,身至封侯,今被恶名而死,姊弟不敢自惜,伤无以见先人于地下!”
此句是参字叔平临死前的感慨。‘且死’说明他即将死去,‘仰天叹曰’则说明他仰望天空,感慨万分。‘参父子兄弟皆备大位,身至封侯’则说明他的家族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位,他自己也封侯,‘今被恶名而死’则说明他因为恶名而死去,‘姊弟不敢自惜’则说明他的姐姐和弟弟不敢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惋惜,‘伤无以见先人于地下’则说明他感到悲伤,因为他无法在地下见到自己的祖先。
死者十七人,众莫不怜之。
此句说明参字叔平的死亡引起了广泛的同情,‘死者十七人’则说明与他一同死去的有十七人,‘众莫不怜之’则说明所有人都对他表示同情。
宗族徙归故郡。
此句说明参字叔平的家族成员被迫回到了他们的故乡。
赞曰:《诗》称“抑抑威仪,惟德之隅。”宜乡侯参鞠躬履方,择地而行,可谓淑人君子,然卒死于非罪,不能自免,哀哉!谗邪交乱,贞良被害,自古而然。
这段赞语对参字叔平的一生进行了总结和评价。‘赞曰’表明接下来的内容是对参字叔平的评价,‘《诗》称“抑抑威仪,惟德之隅。”’则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赞扬参字叔平的威仪和品德,‘宜乡侯参鞠躬履方,择地而行’则说明他行事谨慎,‘可谓淑人君子’则说明他是一个仁德之人,‘然卒死于非罪,不能自免,哀哉’则表达了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哀叹,‘谗邪交乱,贞良被害,自古而然’则说明谗言和邪恶自古以来就存在,正义和良善往往遭受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