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难言

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韩国贵族,兼具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双重身份。韩非的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权力集中,强调君主绝对权威,对后来的政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韩非子》是韩非的政治哲学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以法治为核心,提倡国家治理应依靠严刑峻法与有效的行政手段,而非依赖个人道德或君主的仁爱。韩非强调“法、术、势”三者结合,即法律、权谋与权力的运作,提出治国理政必须强化中央集权,制定严密的法律制度,同时掌握与运用权谋技巧。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展现了法治的必要性,并批判了儒家和其他学派的“仁爱”之道。《韩非子》不仅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代的政治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难言-原文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

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

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

捴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

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

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

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

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

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

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

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

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

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

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

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侯炙,鬼侯腊,比干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伯里子道乞,傅说转鬻,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关龙逢斩,苌宏分胣,尹子阱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睢折胁于魏。

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闇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

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

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难言-译文

我并不是难以说话,难以说话的原因是:说话流畅且文采飞扬,洋洋洒洒的样子,别人就会认为我华而不实。如果说话敦厚谦恭,固执谨慎,别人就会认为我过于古板。如果说话很多,用很多比喻,别人就会认为我空谈无益。如果说话简练,直接而不加修饰,别人就会认为我粗鲁而不善辩论。如果说话直率,深入人心,别人就会认为我过于直率而不懂得委婉。如果说话宏大,深不可测,别人就会认为我夸大其词而无实际用途。如果只是家庭琐事,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别人就会认为我见识浅薄。如果说话贴近现实,言辞不违背常理,别人就会认为我贪生怕死而阿谀奉承。如果说话远离俗世,行为古怪,别人就会认为我轻率。如果说话敏捷,善于辩论,别人就会认为我像史官。如果放弃华丽辞藻,用质朴真诚的语言,别人就会认为我粗俗。如果时常引用诗书,谈论古代的道德,别人就会认为我只是在背诵。这就是我难以说话而深感忧虑的原因。

所以,即使度量正确,也不一定被人听取;即使义理完备,也不一定被人采用。大王如果因此不信我,那么小的事情会被人认为是诽谤,大的事情会带来祸害、灾害甚至死亡。因此,子胥虽然善于谋略,但被吴王杀害;孔子虽然善于辩论,但被匡人所围困;管仲虽然确实贤能,但被鲁国囚禁。所以这三位大夫难道不贤能吗?而三位君主却不明事理。

上古时期,商汤是最圣明的君主,伊尹是最智慧的臣子;最智慧的臣子去说服最圣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伊尹七十次劝说商汤也不被接受,他甚至亲自做厨子,亲近商汤,但商汤也只是知道他的贤能而任用他。所以说,即使最智慧的人去说服最圣明的君主,也不一定能够被接受,伊尹劝说商汤就是这样;用智慧去说服愚昧的人一定不会被听取,周文王劝说商纣就是这样。

周文王劝说商纣,商纣却将他囚禁,翼侯被烤死,鬼侯被腌制,比干被剖心,梅伯被剁成肉酱,管仲被捆绑,曹羁逃到陈国,伯里子沿街乞讨,傅说卖身为奴,孙子在魏国被挖去膝盖骨,吴起在岸门哭泣,痛恨西河被秦国占领,最终在楚国被肢解,公叔痤谈论国家大计,反而被误解,公孙鞅逃到秦国,关龙逢被斩首,苌宏被剖腹,尹子被囚禁在棘城,司马子期死后尸体被浮在江上,田明被射杀,宓子贱、西门豹被人杀害,董安于被杀后陈尸街头,宰予未能逃脱田常的杀害,范雎在魏国被打断肋骨。

这十几个人都是世上有仁德、贤能、忠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不幸遇到了昏庸无道的君主而死去,那么即使贤能圣明的人也不能逃避死亡和屈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愚昧的人难以说服,所以君子说话也难。

而且,最真实的言论往往让人听起来不舒服,但内心却感到认同,不是贤能圣明的人是难以听进去的,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些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难言-注解

非非难言:非非,双重否定,表示肯定。难言,难以言说。

顺比滑泽:顺比,顺从附和;滑泽,光滑而油腻,比喻言辞华丽而不实。

洋洋纚纚:洋洋,形容气势盛大;纚纚,连续不断,形容言辞连绵。

华而不实:华,外表好看;实,内容充实。指外表好看但内容空虚。

敦祗恭厚:敦祗,诚实厚道;恭厚,谦逊有礼。

鲠固慎完:鲠固,刚直坚定;慎完,谨慎周全。

掘而不伦:掘,粗鲁;不伦,不合常理。

多言繁称:多言,话说得多;繁称,反复提及。

连类比物:连类比物,用类比的方法进行阐述。

虚而无用:虚,空洞无物;无用,没有实用价值。

捴微说约:捴微,从细微之处入手;说约,言辞简约。

径省而不饰:径省,直接简洁;不饰,不加修饰。

刿而不辩:刿,割伤;不辩,不进行争辩。

激急亲近:激急,急切;亲近,亲近的人。

探知人情:探知,了解;人情,人的情感和态度。

谮而不让:谮,诬陷;不让,不让步。

闳大广博:闳大,宏伟;广博,宽广博大。

妙远不测:妙,精妙;远,遥远;不测,不可预测。

夸而无用:夸,夸大;无用,没有实用价值。

家计小谈:家计,家庭经济;小谈,琐碎的谈话。

具数言:具数,具体数目;言,说。

陋:陋,简陋,不丰富。

贪生而谀上:贪生,贪恋生命;谀上,讨好上级。

诞:诞,荒诞不经。

辩给:辩给,善于辩论。

史:史,指史官,也指历史。

殊释文学:殊释,特殊解释;文学,文学艺术。

质信言:质信,真诚可信。

鄙:鄙,粗俗。

诵:诵,背诵。

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以忠谏著称。

吴:指吴国。

仲尼:即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匡:指鲁国。

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鲁囚:被鲁国囚禁。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被尊称为圣王。

伊尹:商汤的大臣,以智谋著称。

文王: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之一。

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暴虐无道。

翼侯:商朝的诸侯,因直言进谏被纣王杀害。

鬼侯:商朝的诸侯,因直言进谏被纣王杀害。

比干:商朝的大臣,因直言进谏被纣王杀害。

梅伯:商朝的大臣,因直言进谏被纣王杀害。

夷吾:即管仲。

曹羁: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因直言进谏被杀。

伯里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因直言进谏被杀。

傅说:商汤的大臣,因直言进谏被杀。

孙子膑脚:孙子,指孙膑,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因受陷害被砍去膝盖骨。

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因直言进谏被杀。

岸门:战国时期赵国的城门。

西河:战国时期赵国的边境地区。

楚:指楚国。

公叔痤: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夫,因直言进谏被杀。

公孙鞅:即商鞅,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因变法被杀。

关龙逢:商朝的大臣,因直言进谏被杀。

苌宏:商朝的大臣,因直言进谏被杀。

尹子:商朝的大臣,因直言进谏被杀。

司马子期: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因直言进谏被杀。

田明: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夫,因直言进谏被杀。

宓子贱: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因直言进谏被杀。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夫,因直言进谏被杀。

董安于: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夫,因直言进谏被杀。

宰予: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因直言进谏被杀。

田常:战国时期齐国的权臣,因变法被杀。

范睢: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夫,因直言进谏被杀。

折胁:折断肋骨。

魏:指魏国。

悖乱闇惑:悖乱,混乱无序;闇惑,昏庸无知。

忤于耳而倒于心:忤,抵触;倒,颠倒。指言语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内心却认同。

熟察:仔细观察,深入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难言-评注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

此句表达了言辞流畅、文采飞扬,却可能被误解为空洞无物的观点。‘顺比滑泽’形容言辞流畅,‘洋洋纚纚然’形容文采斐然,但这样的言辞容易被认为华而不实,缺乏实质内容。

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

‘敦祗恭厚’指的是敦厚谨慎,‘鲠固慎完’形容坚定稳重。这样的品质却可能被误解为固执己见,不懂得变通。

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

‘多言繁称’和‘连类比物’描述的是言辞冗长,比喻过多。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被看作是虚有其表,没有实际价值。

捴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

‘捴微说约’指的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微妙的观点,‘径省而不饰’形容直接且不修饰。这种简练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被认为过于直白,缺乏辩才。

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

‘激急亲近’指的是急切地亲近,‘探知人情’指的是深入了解人情世故。这种做法可能会被认为是在诬陷他人,不懂得退让。

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

‘闳大广博’和‘妙远不测’形容的是胸怀广阔,见解深远。但这样的特质可能会被认为是在夸大其词,没有实际用途。

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

‘家计小谈’指的是谈论家庭琐事,‘以具数言’指的是用具体数字说明。这种谈论可能会被认为过于琐碎,缺乏深度。

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

‘言而近世’指的是言论贴近现实,‘辞不悖逆’指的是言辞不违背常理。这样的言论可能会被认为是在贪图生存,讨好上级。

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

‘言而远俗’指的是言论超脱世俗,‘诡躁人间’形容言论奇特且让人不安。这样的言论可能会被认为是在胡言乱语。

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

‘捷敏辩给’形容的是反应敏捷,善于辩论,‘繁于文采’指的是文采丰富。这样的特质可能会被认为是在模仿史官。

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殊释文学’指的是特殊的文学,‘以质信言’指的是用质朴可信的语言。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被认为过于朴素,缺乏文采。

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

‘时称诗书’指的是引用诗书,‘道法往古’指的是遵循古法。这样的做法可能会被认为是在背诵古文。

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这句话总结了前文所述的种种困境,表达了言辞难以传达真实意图的痛苦。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这里强调了即使度量正确,义理完备,也不一定能够被接受和运用。

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这句话指出,如果大王不相信这些言论,那么小的方面可能会被认为是诽谤,大的方面则可能招致祸害。

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

这里列举了历史上几位贤者因言辞不被接受而遭遇不幸的例子,如子胥、孔子、管仲等。

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这些贤者之才,同时也指出君主的不明。

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这里讲述了伊尹虽然智慧超群,但起初并未得到汤的信任,最终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才华。

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

这句话总结了伊尹和文王的故事,说明了智慧与智慧之间的沟通并非总是顺畅。

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侯炙,鬼侯腊,比干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伯里子道乞,傅说转鬻,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关龙逢斩,苌宏分胣,尹子阱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睢折胁于魏。

这段话列举了一系列历史上因言辞遭遇不幸的例子,反映了言辞的复杂性和风险。

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闇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

这里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即为什么即使是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也会因为遇到昏庸的君主而遭遇不幸。

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

这句话总结了前面的论述,指出智者难以言说,因此君子在言辞上要格外谨慎。

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最后,这句话强调了至理名言往往难以被普通人接受,希望大王能够深思熟虑,明辨是非。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难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94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