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韩国贵族,兼具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双重身份。韩非的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权力集中,强调君主绝对权威,对后来的政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韩非子》是韩非的政治哲学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以法治为核心,提倡国家治理应依靠严刑峻法与有效的行政手段,而非依赖个人道德或君主的仁爱。韩非强调“法、术、势”三者结合,即法律、权谋与权力的运作,提出治国理政必须强化中央集权,制定严密的法律制度,同时掌握与运用权谋技巧。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展现了法治的必要性,并批判了儒家和其他学派的“仁爱”之道。《韩非子》不仅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代的政治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难势-原文
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
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
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
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风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众也。
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
则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缶贤者也。
应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吾不以龙蛇为不托于云雾之势也。
虽然,夫择贤而专任势,足以为治乎?则吾未得见也。
夫有云雾之势而能乘游之者,龙蛇之材美之也;今云盛而蚓弗能乘也,雾而蚁不能游也,夫有盛云雾之势而不能乘游者,蚓蚁之材薄也。
今桀、纣南面而王天下,以天子之威为之云雾,而天下不免乎大乱者,桀、纣之材薄也。
且其人以尧之势以治天下也,其势何以异桀之势也,乱天下者也。
夫势者,非能必使贤者用已,而不肖者不用已也。
贤者用之则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
人之情性,贤者寡而不肖者众,而以威势之利济乱世之不肖人,则是以势乱天下者多矣,以势治天下者寡矣。
夫势者,便治而利乱者也。
故《周书》曰:‘毋为虎傅翼,飞入邑,择人而食之。’
夫乘不肖人于势,是为虎傅翼也。
桀、纣为高台深池以尽民力,为炮烙以伤民性,桀、纣得成肆行者,南面之威为之翼也。
使桀、纣为匹夫,未始行一而身在刑戮矣。
势者,养虎狼之心而成暴风乱之事者也,此天下之大患也。
势之于治乱,本末有位也,而语专言势之足以治天下者,则其智之所至者浅矣。
夫良马固车,使臧获御之则为人笑,王良御之而日取千里。
车马非异也,或至乎千里,或为人笑,则巧拙相去远矣。
今以国位为车,以势为马,以号令为辔,以刑罚为鞭策,使尧、舜御之则天下治,桀、纣御之则天下乱,则贤不肖相去远矣。
夫欲追速致远,不知任王良;欲进利除害,不知任贤能:此则不知类之患也。
夫尧舜亦治民之王良也。
复应之曰:其人以势为足恃以治官;客曰‘必待贤乃治’,则不然矣。
夫势者,名一而变无数者也。
势必于自然,则无为言于势矣。
吾所为言势者,言人之所设也。
夫尧、舜生而在上位,虽有十桀、纣不能乱者,则势治也;桀、纣亦生而在上位,虽有十尧、舜而亦不能治者,则势乱也。
故曰:‘势治者则不可乱,而势乱者则不可治也。’此自然之势也,非人之所得设也。
若吾所言,谓人之所得势也而已矣,贤何事焉?何以明其然也?
客曰:‘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以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夫贤之为势不可禁,而势之为道也无不禁,以不可禁之势,此矛盾之说也。
夫贤势之不相容亦明矣。
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随踵而生也。
世之治者不绝于中,吾所以为言势者,中也。
中者,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今废势背法而待尧、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
抱法处势而待桀、纣,桀、纣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
且夫治千而乱一,与治一而乱千也,是犹乘骥、而分驰也,相去亦远矣。
夫弃隐栝之法,去度量之数,使奚仲为车,不能成一轮。
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辨之,不能治三家。
夫势之足用亦明矣,而曰‘必待贤’,则亦不然矣。
且夫百日不食以待粱肉,饿者不活;今待尧、舜之贤乃治当世之民,是犹待粱肉而救饿之说也。
夫曰:‘良马固车,臧获御之则为人笑,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吾不以为然。
夫待越人之善海游者以救中国之溺人,越人善游矣,而溺者不济矣。
夫待古之王良以驭今之马,亦犹越人救溺之说也,不可亦明矣。
夫良马固车,五十里而一置,使中手御之,追速致远,可以及也,而千里可日致也,何必待古之王良乎?
且御,非使王良也,则必使臧获败之;治,非使尧、舜也,则必使桀、纣乱之。
此味非饴蜜也,必苦莱、亭历也。
此则积辩累辞,离理失术,两未之议也,奚可以难夫道理之言乎哉?
客议未及此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难势-译文
慎子说:飞龙乘着云,腾蛇游走在雾中,当云散雾消,龙蛇就和蚯蚓蚂蚁一样了,这就是失去了它们所依靠的东西。贤人如果被不贤的人压制,那是因为他的权势轻,地位低;不贤的人如果能够被贤人服侍,那是因为他的权势重,地位高。尧只是个普通人时,不能治理三个人;而桀作为天子,却能扰乱整个天下:我因此知道权势地位是足以依赖的,而贤能智慧是不足以羡慕的。
尧虽然弱小,却不能治理三个人;而桀作为天子,却能扰乱整个天下:我因此知道权势地位是足以依赖的,而贤能智慧是不足以羡慕的。那把弓虽然弱,但射出的箭却很高,是因为风的推动;一个人虽然不贤,但能发号施令,是因为得到了众人的帮助。尧教导他的臣民,但人民不听从,等到他成为国王统治天下时,他的命令就能得到执行,禁令也能得到遵守。从这里可以看出,贤能智慧不足以服众,而权势地位足以驾驭贤人。
应慎子说:飞龙乘着云,腾蛇游走在雾中,我不会认为龙蛇不依赖于云雾的力量。尽管如此,如果选择贤人并专门依靠权势,就足以治理国家了吗?那我还未曾见到。如果有云雾的力量而能乘云游雾的,那是龙蛇本身的材质美好;现在云雾浓重,蚯蚓不能乘云,蚂蚁不能游雾,如果有浓重的云雾力量却不能乘云游雾的,那是蚯蚓蚂蚁的材质薄弱。现在桀、纣南面称王统治天下,凭借天子的威严作为他们的云雾,但天下还是无法避免大乱,这是因为桀、纣的材质薄弱。
而且,如果有人用尧的权势来治理天下,那他的权势和桀的权势有什么不同呢?桀是扰乱天下的。权势并不能保证一定是贤人使用它,而不贤的人不用它。贤人使用它,天下就能得到治理;不贤的人使用它,天下就会混乱。人的本性中,贤人少而不贤的人多,如果用权势的利益来帮助乱世中的不贤之人,那么用权势扰乱天下的人就多了,用权势治理天下的人就少了。权势,是便于治理而有利于混乱的。
所以《周书》说:‘不要给老虎加上翅膀,让它飞入村庄,选择人吃掉。’乘着不贤的人使用权势,这就是给老虎加上翅膀。桀、纣建造高台深池,耗尽民力,使用炮烙来伤害民性,桀、纣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是因为他们有南面称王的威严作为他们的翅膀。如果桀、纣只是普通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刑罚。
权势,是养虎狼之心,造成暴风和混乱的原因,这是天下的大患。权势对于治理和混乱,有本有末,有位有序,而那些专门说权势足以治理天下的人,他们的智慧是肤浅的。
好的马和坚固的车,如果让奴隶驾驭,就会被人嘲笑;而王良驾驭,就能日行千里。车马并没有什么不同,有的能日行千里,有的被人嘲笑,这是因为他们驾驭的技巧不同。现在把国家地位比作车,把权势比作马,把号令比作缰绳,把刑罚比作鞭子,如果尧、舜驾驭,天下就能得到治理;如果桀、纣驾驭,天下就会混乱,这说明贤能和不贤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想追求速度,达到远方的目标,不知道任用王良;如果想推进利益,消除害处,不知道任用贤能:这就是不懂得类比问题的弊端。尧、舜也是治理民众的王良。
再次回应说:有人认为依靠权势就能治理好官职;客人说‘必须等待贤人才能治理’,这并不正确。权势,名义上是一致的,但变化却是无数的。权势必须顺应自然,那么就无需再讨论权势了。我所讨论的权势,是指人设定的权势。尧、舜生来就处于上位,即使有十个桀、纣也不能扰乱他们,这是因为权势得到了治理;桀、纣也生来就处于上位,即使有十个尧、舜也不能治理他们,这是因为权势导致了混乱。所以说:‘权势得到治理的,就不会混乱;权势导致混乱的,就不会得到治理。’这是自然的权势,不是人能够设定的。
如果我的说法正确,那么贤人还有什么事情要做呢?怎么证明这一点呢?客人说:‘有个人卖矛和盾,称赞他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然后又称赞他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有人回答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人无法回答。”认为没有东西能穿透的盾和能穿透任何东西的矛,这两个名字是不能同时存在的。贤人不能被权势禁止,而权势作为一条道路,没有什么不能禁止的,用不能禁止的权势,这就是矛盾的说法。贤人和权势是不相容的,这一点也是很明显的。
而且,尧、舜、桀、纣千年才出现一次,就像是肩并肩、脚跟脚跟地出生一样。世上的治理者不绝于中,我之所以谈论权势,是因为这个中。中,上面比不上尧、舜,下面也不至于成为桀、纣。遵循法律,处在权势的位置上就能治理好,背离法律,离开权势就会混乱。现在废除权势,背离法律,等待尧、舜出现才治理,尧、舜出现了才能治理好,这是千年混乱而一次治理。遵循法律,处在权势的位置上等待桀、纣,桀、纣出现了就会混乱,这是千年治理而一次混乱。
而且,治理千年而混乱一次,和治理一次而混乱千年,这就像是骑着千里马和劣马分道扬镳一样,差距也是很大的。放弃隐藏的规则,去除度量标准,让奚仲造车,不能造出一轮。没有奖赏的鼓励,刑罚的威慑,放弃权势,放弃法律,即使尧、舜亲自去说服,也不能治理好三个家庭。权势的足够使用也是很明显的,如果说‘必须等待贤人’,那也是不对的。
而且,百日不吃饭,等待吃到美味的食物,饿着的人是活不下去的;现在等待尧、舜的贤能来治理当世的民众,就像是等待美味食物来救饿着的人一样。有人说:‘好的马和坚固的车,如果让奴隶驾驭,就会被人嘲笑,而王良驾驭,就能日行千里’,我不这么认为。等待越国擅长游泳的人来救中国溺水的人,越国的人虽然擅长游泳,但溺水的人还是无法得救。等待古代的王良来驾驭现在的马,也就像是越国的人救溺水的人一样,这是不可能的,这一点也是很明显的。
好的马和坚固的车,每隔五十里就有一个驿站,让熟练的人驾驭,追求速度,达到远方的目标,是可以做到的,何必一定要等待古代的王良呢?而且,驾驭,不是让王良来驾驭,那么就一定要让奴隶驾驭而失败;治理,不是让尧、舜来治理,那么就一定要让桀、纣来扰乱。这些话并不是甜美的,而是苦涩的。
这些就是累积的辩论,离题了,两种说法都没有触及到道理的要点,怎么能用这些来反驳道理的言论呢?客人的议论还没有涉及到这一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难势-注解
飞龙乘云:比喻才能卓越的人借助有利的环境或条件得以施展才华。
腾蛇游雾:比喻有才能的人借助一定的势力或环境得以施展抱负。
云罢雾霁:云雾散去,比喻环境或条件改变。
蚓蚁:比喻能力平庸的人。
诎于不肖者:被才能平庸的人所压制。
权轻位卑:权力小,地位低。
权重位尊:权力大,地位高。
尧:传说中的圣君,以仁德著称。
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匹夫:普通百姓。
治:治理,管理。
弩弱而矢高者:力量弱小但能射出高远箭矢的人,比喻依靠外力。
令行者:执行命令的人。
南面而王天下:面向南而统治天下,指成为君主。
观之:观察这些情况。
势位:权力和地位。
贤智:才能和智慧。
周书:周代的书籍,此处指《尚书》。
傅翼:给予翅膀,比喻助长。
高台深池:高大的台楼和深远的池塘,比喻奢侈浪费。
炮烙:古代的一种酷刑,用火烙人。
刑戮:刑罚和杀戮。
虎狼之心:比喻凶狠残暴的心肠。
本末:根本和枝节,此处指治理的根本和乱象的根源。
王良:古代著名的驾车能手,比喻贤能的人。
臧获:古代对奴隶的称呼。
号令:命令。
辔:马嚼子,此处比喻控制手段。
鞭策:鞭打和激励。
治民之王良:治理百姓的贤能之人。
梁肉:精美的食物,比喻美好的事物。
中手:中等水平的人。
隐栝之法:隐藏的规矩和方法。
度量之数:衡量事物的标准。
奚仲:古代著名的车匠。
饴蜜:甜美的食物,比喻美好的事物。
苦莱、亭历:苦菜和野菜,比喻艰苦的事物。
离理失术:背离道理和失去方法。
两未之议:双方都没有触及到的观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难势-评注
慎子在这段古文中,通过生动的比喻,阐述了势位与贤智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首先,他以‘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为喻,说明势位的重要性,如同龙蛇借助云雾之力,才能展现出其强大的能力。一旦云雾散去,龙蛇便与蚓蚁无异,强调了势位的重要性。
慎子进一步指出,贤人如果处于不肖者之下,则其权势和地位必然低下;而不肖者如果能服于贤者,则其权势和地位必然上升。他以尧和桀为例,尧为匹夫时不能治理三人,而桀为天子时却能乱天下,从而得出势位比贤智更重要的结论。
慎子认为,弩弱而矢高者,是因为风力的激荡;身不肖而令行者,是因为众人的帮助。尧在南面称王后,令则行,禁则止,说明贤智不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驾驭贤者。
应慎子对慎子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即使有云雾之势,也需要龙蛇这样的材料才能乘游。桀、纣虽然拥有天子之威,但因为其材质薄,导致天下大乱。
应慎子进一步指出,尧、舜以尧之势治天下,其势与桀之势并无二致,都是乱天下的。他强调势并非一定能使贤者用之,而不肖者不用之。贤者用之则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
应慎子以《周书》中的“毋为虎傅翼,飞入邑,择人而食之”为例,说明乘不肖人于势,就如同为虎傅翼,是天下之大患。
应慎子通过车马之喻,说明即使是相同的条件,不同的驾驭者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他认为,如果以国位为车,以势为马,以号令为辔,以刑罚为鞭策,那么尧、舜驾驭则天下治,桀、纣驾驭则天下乱。
复应之进一步阐述了势位的自然属性,认为尧、舜生而在上位,虽有桀、纣也不能乱,桀、纣生而在上位,虽有尧、舜也不能治,说明了势位的自然属性。
复应之通过鬻矛与盾的比喻,说明贤势之不相容,即贤者不能禁制势位,而势位也无不禁制之道。
复应之认为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世之治者不绝于中,他强调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复应之通过饿者不活、待粱肉而救饿等比喻,说明势之足用,不必待贤。
复应之进一步指出,良马固车,不必待古之王良,因为即使不是王良驾驭,也能达到目的。他强调治亦如此,不必待尧、舜。
复应之最后指出,如果弃隐栝之法,去度量之数,即使尧、舜也不能治理三家,说明势之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