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难三

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韩国贵族,兼具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双重身份。韩非的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权力集中,强调君主绝对权威,对后来的政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韩非子》是韩非的政治哲学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以法治为核心,提倡国家治理应依靠严刑峻法与有效的行政手段,而非依赖个人道德或君主的仁爱。韩非强调“法、术、势”三者结合,即法律、权谋与权力的运作,提出治国理政必须强化中央集权,制定严密的法律制度,同时掌握与运用权谋技巧。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展现了法治的必要性,并批判了儒家和其他学派的“仁爱”之道。《韩非子》不仅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代的政治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难三-原文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

吾闻庞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

子思对曰:

君子尊贤以崇德,举善以观民。

若夫过行,是细人之所识也,臣不知也。

子思出。

子服厉伯入见,问庞氏子,子服厉伯对曰:

其过三。

皆君之所未尝闻。

自是这后,君贵子思而贱子服厉伯也。

或曰:

鲁之公室,三世劫于季氏,不亦宜乎?

明君求善而赏之,求奸而诛之,其得之一也。

故以善闻之者,以说善同于上者也;

以奸闻之者,以恶奸同于上者也:

此宜赏誉之所及也。

不以奸闻,是异于上而下比周于奸者也,

此宜毁罚之所及也。

今子思不以过闻而穆公贵之,厉伯以奸闻而穆公贱之。

人情皆喜贵而恶贱,故季氏之乱成而不上闻,

此鲁君之所以劫也。

且此亡王之俗,取、鲁之民所以自美,

而穆公独贵之,不亦倒乎?

文公出亡,

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

披斩其祛,

文公奔翟。

惠公即位,

又使攻之惠窦,

不得也。

及文公反国,

披求见。

公曰:

蒲城之役,

君令一宿,

而汝即至;

惠窦之难,

君令三宿,

而汝一宿,

何其速也?

披对曰:

君令不二。

除君之恶,

恐不堪。

蒲人、翟人,

余何有焉?

今公即位,

其无蒲、翟乎?

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

君乃见之。

或曰:

齐、晋绝祀,

不亦宜乎?

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

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

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

后世之君,

明不及二公;

后世之臣,

贤不如二子。

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

君不知,

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

知之,

则以管仲、寺人自解。

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

是臣仇而明不能烛,

多假之资,

自以为贤而不戒,

则虽无后嗣,

不亦可乎?

且寺人之言也,

直饰君令而不贰者,

则是贞于君也。

死君后生,

臣不愧,

而复为贞。

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

寺人之不贰何如?

人有设桓公隐者曰:

一难,

二难,

三难,

何也?

桓公不能对,

以告管仲。

管仲对曰:

一难也,

近优而远士。

二难也,

去其国而数之海。

三难也,

君老而晚置太子。

桓公曰:

善。

不择日而庙礼太子。

或曰:

管仲之射隐,

不得也。

士之用不在近远,

而优俳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

则近优而远士而以为治,

非其难者也。

夫处世而不能用其有,

而悖不去国,

是以一人之力禁一国。

以一人之力禁一国者,

少能胜之。

明能照远奸而见隐微,

必行之令,

虽远于海,

内必无变。

然则去国之海而不劫杀,

非其难者也。

楚成王置商臣以为太子,

又欲置公子职,

商臣作难,

遂弑成王。

公子宰,

周太子也,

公子根有宠,

遂以东州反,

分而为两国。

此皆非晚置太子之患也。

夫分势不二,

庶孽卑,

宠无藉,

虽处大臣,

晚置太子可也。

然则晚置太子,

庶孽不乱,

又非其难也。

物之所谓难者,

必借人成势而勿侵害己,

可谓一难也,

贵妾不使二后,

二难也。

爱孽不使危正适,

专听一臣而不敢隅君,

此则可谓三难也。

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

仲尼曰:

政在悦近而来远。

哀公问政于仲尼,

仲尼曰:

政在选贤。

齐景公问政于仲尼,

仲尼曰:

政在节财。

三公出,

子贡问曰:

三公问夫子政一也。

夫子对之不同,

何也?

仲尼曰:

叶都大而国小,

民有背心,

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

鲁哀公有大臣三人,

外障距诸侯四邻之士,

内比周而以愚其君,

使宗庙不扫除,

社稷不血食者,

必是三臣也,

故曰‘政在选贤’。

齐景公筑雍门,

为路寝,

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

故曰‘政在节财’。

或曰:

仲尼之对,

亡国之言也。

恐民有倍心,

而诚说之‘悦近而来远’,

则是教民怀惠。

惠之为政,

无功者受赏,

而有罪者免,

此法之所以败也。

法败而政乱,

以乱政治败民,

未见其可也。

且民有倍心者,

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

不绍叶公之明,

而使之悦近而来远,

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不行惠以争民,

非能持势者也。

夫尧之贤,

六王之冠也。

舜一从而咸包,

而尧无天下矣。

有人无术以禁下,

恃为舜而不失其民,

不亦无术乎?

明君见小奸于微,

故民无大谋;

行小诛于细,

故民无大乱。

此谓‘图难于其所易也,

为大者于其所细也。’

今有功者必赏,

赏者不得君,

力之所致也;

有罪者必诛,

诛者不怨上,

罪之所生也。

民知诛罚之皆起于身也,

故疾功利于业,

而不受赐于君。

“太上,

下智有之。”

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

安取怀惠之民?

上君之民无利害,

说以‘悦近来远’,

亦可舍已。

哀公有臣外障距内比周以愚其君,

而说之以‘选贤’,

此非功伐之论也,

选其心之所谓贤者也。

使哀公知三子外障距内比周也,

则三子不一日立矣。

哀公不知选贤,

选其心之所谓贤,

故三子得任事。

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

故身死为僇;

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

故灭于越。

鲁君不必知贤,

而说以选贤,

是使哀公有夫差、燕哙之患也。

明君不自举臣,

臣相进也;

不自贤,

功自徇也。

论之于任,

试之于事,

课之于功,

故群臣公政而无私,

不隐贤,

不进不肖。

然则人主奚劳于选贤?

景公以百乘之家赐,而说以“节财”,是使景公无术使智富之侈,而独俭于上,未免于贫也。

有君以千里养其口腹,则虽桀、纣不侈焉。

齐国方三千里而桓公以其半自养,是侈于桀、纣也;然而能为五霸冠者,知侈俭之地也。

为君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谓之劫,不能饰下而自饰者谓之乱,不节下而自节者谓之贫。

明君使人无私,以诈而食者禁;力尽于事、归利于上者必闻,闻者必赏;污秽为私者必知,知者必诛。

然,故忠臣尽忠于公,民士竭力于家,百官精克于上,侈倍景公,非国之患也。

然则说之以节财,非其急者也。

夫对三公一言而三公可以无患,知下之谓也。

知下明,则禁于微;禁于微,则奸无积;奸无积,则无比周;无比周,则公私分;分私分,则朋党散;朋党散,则无外障距内比周之患。

知下明,则见精沐;见精沐,则诛赏明,诛赏明,则国不贫。

故曰:一对而三公无患,知下之谓也。

郑子产晨出,过东匠之闾,闻妇人之哭,抚其御之手而听之。

有间,遣吏执而问之,则手绞其夫者也。

异日,其御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其声惧。

凡人于其亲爱也,始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

今哭已死,不哀而惧,是以知其有奸也。

或曰:子产之治,不亦多事乎?奸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后知之,则郑国之得奸者寡矣。

不任典成之吏,不察参伍之政,不明度量,恃尽聪明劳智虑而以知奸,不亦无术乎?

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则因物以治物。

下众而上寡,寡不胜众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

是以形体不劳而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

故宋人语曰:“一雀过羿,必得之,则羿诬矣。

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

夫知奸亦有大罗,不失其一而已矣。

不修其理,而以己之胸察为之弓矢,则子产诬矣。

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

其子产之谓矣。

秦昭王问于左右曰:“今时韩、魏孰与始强?”

右左对曰:“弱于始也。”

。“今之如耳、魏齐孰与曩之孟常、芒卯?”

对曰:“不及也。”

王曰:“孟常、芒卯率强韩、魏,犹无奈寡人何也。”

左右对曰:“甚然。”

中期推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

夫六晋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而从韩、魏之兵以伐赵,灌以晋水,城之未沈者三板。

知伯出,魏宣子御,韩康子为骖乘。

知伯曰:‘始吾不知水可以灭人之国,吾乃今知之。

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

魏宣子肘韩康子,康子践宣子之足,肘足乎车上,而知氏分于晋阳之下。

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韩、魏虽弱,未至如其晋阳之下也。

此天下方用肘足之时,愿王勿易之也。

或曰:昭王之问也有失,左右中期之对也有过。

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

势不可害,则虽强天下无奈何也,而况孟常、芒卯、韩、魏能奈我何?

其势可害也,则不肖如耳、魏齐及韩、魏犹能害之。

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

自恃其不可侵,强与弱奚其择焉?

失在不自恃,而问其奈何也,其不侵也幸矣。

申子曰:“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

其昭王之谓也。

知伯无度,从韩康、魏宣而图以水灌灭其国,此知伯之所以国亡而身死,头为饮杯之故也。

今昭王乃问孰与始强,其畏有水人之患乎?

虽有左右,非韩、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

而中期曰“勿易”,此虚言也。

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

弦不调,弄不明,中期之任也,此中期所以事昭王者也。

中期善承其任,未慊昭王也,而为所不知,岂不妄哉?

左右对之曰:“弱于始”与“不及”则可矣,

其曰“甚然”则谀也。

申子曰:“治不逾官,虽知不言。”

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

故曰:昭王之问有失,左右中期之对皆有过也。

管子曰:“见其可,说之有证;见其不可,恶之有形。

赏罚信于所见,虽所不见,其敢为之乎?

见其可,说之无证;见其不可,恶之无形。

赏罚不信于所见,而求所不见之外,不可得也。

或曰:广廷严居,众人之所肃也;

宴室独处,曾、史之所僈也。

观人之所肃,非行情也。

且君上者,臣下之所为饰也。

好恶在所见,臣下之饰奸物以愚其君,必也。

明不能烛远奸,见隐微,而待之以观饰行,定赏罚,不亦弊乎?

管子曰:“言于室,满于室;言于堂,满于堂:是谓天下王。”

或曰:管仲之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

必谓大物也。

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于堂;

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不得满室。

而管子犹曰“言于室,满室,言于堂满堂”,

非法术之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难三-译文

鲁穆公问子思说:‘我听说庞氏的儿子不孝顺,他的行为怎么样?’子思回答说:‘君子尊敬贤人以提高道德,举荐善良的人来观察民众。至于那些过失行为,那是小人所关注的,我不了解。’子思离开后,子服厉伯进入见穆公,询问庞氏的儿子,子服厉伯回答说:‘他的过失有三条。’这些都是君主未曾听说过的。从那时起,君主尊重子思而轻视子服厉伯。

有人说:鲁国的公室三代被季氏所劫持,这不是很正常吗?明君寻求善良的人并奖赏他们,寻求奸邪的人并惩罚他们,他们的得与失是一样的。所以,那些以善良之事来闻名的,是因为他们与君主有共同的善良之心;那些以奸邪之事来闻名的,是因为他们与君主有共同的厌恶之心:这些都是应该奖赏和赞誉的对象。如果不以奸邪之事来闻名,那就是与君主不同而与奸邪之人亲近,这是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的。现在子思不以过失之事来闻名而穆公尊重他,厉伯以奸邪之事来闻名而穆公轻视他。人之常情都是喜欢被尊重而厌恶被轻视,所以季氏的混乱形成了却没有上报,这就是鲁国君主被劫持的原因。而且这种亡国的习俗,是鲁国民众自认为美好的,而穆公却独独尊重子思,这不是颠倒了吗?

文公逃亡时,献公派寺人披攻打他于蒲城,披斩了他的袖子,文公逃到了翟国。惠公即位后,又派他去攻打惠窦,但没有成功。等到文公返回国家,披请求见惠公。惠公说:‘蒲城之战时,君主命令你一晚上就到,而你立刻就到了;惠窦之难时,君主命令你三晚上才到,而你一晚上就到了,为什么这么快呢?’披回答说:‘君主的命令不可更改。除去君主的恶人,我恐怕承受不住。蒲人、翟人,我还有什么可得的呢?现在君主即位,难道就没有蒲国和翟国吗?而且桓公放下射钩的仇恨而任用管仲。’君主于是接见了披。

有人说:齐、晋两国断绝了祭祀,这不是很正常吗?桓公能够任用管仲的才能而忘记射钩的仇恨,文公能够听从寺人的话而放弃斩袖的罪行,桓公、文公能够容忍这两个人。后世的君主,智慧不及桓公、文公;后世的臣子,贤能不及管仲、寺人。不忠的臣子事奉不明智的君主,君主不知道,就会有燕操、子罕、田常这样的叛贼;知道了,就会用管仲、寺人来自我辩解。君主如果不惩罚他们而自以为有桓公、文公的德行,这是臣子有仇而君主不能明察,给予了太多的信任,自以为贤能而不加警惕,那么即使没有后代,不是也可以吗?而且寺人的话,是直接装饰君主的命令而不改变,这是对君主忠诚的。死后仍忠于君主,臣子不感到羞愧,而再次表现忠诚。现在惠公早上去世而晚上就事奉文公,寺人的忠诚如何?

有人向桓公提问隐语说:‘一难,二难,三难,是什么?’桓公不能回答,告诉了管仲。管仲回答说:‘一难是亲近戏子而远离贤士。二难是离开国家而多次流浪于海上。三难是君主年老而晚立太子。’桓公说:‘好。’没有选择日期就在庙宇中举行了太子的仪式。

有人说:管仲对隐语的回答不正确。贤士的任用不在于远近,而戏子、侏儒固然是君主娱乐的对象,那么亲近戏子而远离贤士来治理国家,这不是难题。一个人不能利用自己拥有的,而离开国家,这是用一个人的力量来禁止一个国家。用一个人的力量来禁止一个国家的人,很少能够成功。明智的君主能够洞察远处的奸邪和隐秘,必须执行命令,即使远离海疆,国内也不会有变乱。那么离开国家到海上的地方而不进行劫杀,这不是难题。楚成王立商臣为太子,又想立公子职,商臣发动政变,最终杀害了成王。公子宰是周国的太子,公子根受宠,于是以东州反叛,分裂成两个国家。这些都不是晚立太子的问题。如果势力不被分割,庶出之子地位低下,宠爱没有依靠,即使身处大臣之位,晚立太子也是可以的。那么晚立太子,庶出之子不会作乱,这也不是难题。所谓的难题,一定是借助他人成就势力而不侵害自己,这可以称为一难;尊贵的小妾不使成为皇后,这可以称为二难;爱护庶出之子不使他们危害正室,专听一个臣子的意见而不敢偏颇君主,这可以称为三难。

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使近处的人满意,从而吸引远方的人。’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选拔贤能。’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节约财用。’三位君主离开后,子贡问孔子:‘三位君主询问政事,您的回答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您回答不同呢?’孔子说:‘叶国都城大而国家小,民众有离心,所以我说是“政事在于使近处的人满意,从而吸引远方的人”。鲁哀公有三位大臣,在外阻碍四方诸侯的贤士,在内结党营私而愚弄君主,使得宗庙得不到打扫,社稷得不到祭祀,一定是这三位大臣。所以我说是“政事在于选拔贤能”。齐景公修建了雍门,建造了路寝,一天之内就用三百辆马车赏赐了三个人。’

有人说:孔子的回答是亡国的言论。恐怕民众会有背叛之心,如果真诚地告诉他们“使近处的人满意,从而吸引远方的人”,那就是教民众怀有恩惠。恩惠之政,无功的人受到奖赏,有罪的人免罪,这是法律败坏的原因。法律败坏而政事混乱,用混乱的政事败坏民众,这是不可行的。而且民众有背叛之心,是因为君主的光明有所不及。不继承叶公的明智,而使他满意近处的人从而吸引远方的人,这是放弃自己能够禁止的力量,而让民众不用恩惠来争夺民心,这不是能够维持势力的做法。尧的贤能,是六王的冠冕。舜一继位就包容了所有人,而尧失去了天下。有人没有方法来禁止下属,依靠自己是舜而不失去民心,这不是没有方法吗?明智的君主在微小的地方看到奸邪,所以民众没有大的阴谋;在小处进行小的惩罚,所以民众没有大的混乱。这就是所说的“在容易的地方图谋困难,在大处从细处着手。”现在有功的人一定会得到奖赏,奖赏的人不是君主,是他们的努力所致;有罪的人一定会受到惩罚,惩罚的人不怨恨君主,是罪行的结果。民众知道惩罚和奖赏都是源于自己,所以疾恨功名利禄,而不接受君主的赏赐。“最好的君主,是下面的人没有怨言。”这是说最好的君主下面的人没有怨言,怎么能得到怀有恩惠的民众?明智的君主不自己举荐臣子,臣子相互推荐;不自己标榜为贤能,功绩自然会显现。在职位上讨论,在实践中检验,在功绩上考核,所以群臣公正处理政事而没有私心,不隐瞒贤能,不推荐不肖之人。那么君主何必劳神于选拔贤能?

景公得到了一百辆战车的封地,却以‘节约用财’为乐,这样做使得景公没有施展智慧来增加财富的奢侈,而只是在上层节约,难免会贫穷。如果有君主用千里之地来养活自己的口腹之欲,那么即使是桀、纣那样的暴君也不会奢侈。齐国有三千里土地,而桓公用其中的一半来养活自己,这就比桀、纣还要奢侈;然而他能成为五霸之首,是因为他懂得奢侈与节约的界限。作为君主如果不能禁止下属的奢侈而自己却节约,这叫做‘劫’,不能装饰下属而自己却装饰,这叫做‘乱’,不节约下属而自己节约,这叫做‘贫’。明智的君主使人们无私,用欺诈手段来谋生的人要禁止;尽力于事、将利益归于上的人一定要得到认可,得到认可的人一定要得到奖赏;贪污腐败的人一定要被察觉,察觉到的人一定要被惩罚。因此,忠臣对国家忠诚,民众对家庭尽力,百官对上级尽职,即使奢侈超过景公,也不是国家的祸患。那么,用节约用财来劝说他,并不是最紧急的事情。

如果对三公说一句话,三公就可以没有忧患,这就是‘了解下属’的意思。了解下属明确,就能在细微之处进行禁止;在细微之处进行禁止,就能防止邪恶的积累;邪恶没有积累,就没有结党营私;没有结党营私,就能区分公私;区分公私,就能使朋党解散;朋党解散,就没有外部的障碍和内部的勾结。了解下属明确,就能看到精细的治理;看到精细的治理,就能使奖赏和惩罚明确,奖赏和惩罚明确,国家就不会贫穷。所以说:一句话就能使三公没有忧患,这就是‘了解下属’的意思。

郑国子产早上出行,经过东匠的巷子,听到妇人的哭声,就抚慰车夫的手,听那哭声。过了一会儿,派人抓住她审问,原来是她亲手勒死了自己的丈夫。有一天,车夫问子产说:‘您怎么知道的呢?’子产说:‘她的声音充满了恐惧。一般人在亲近的人生病时会感到忧虑,临死时会感到恐惧,死后会感到悲伤。现在她哭的是已经死了的人,不悲伤而恐惧,所以我才知道她有奸情。’

有人说:子产的管理方式不是太多事了吗?邪恶必须等到耳目所能触及的地方才能被发现,那么郑国能发现的邪恶就很少了。不信任已经成型的官员,不观察参伍之政,不明确度量,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发现邪恶,这不是没有方法吗?而且事物众多而智慧有限,智慧不足以全面了解事物,所以要根据事物来治理事物。下面的人众多而上面的人少,上面的人不足以全面了解下面的人,所以要根据人来了解人。因此,身体不用劳苦而事情就能治理好,智慧不用费神而邪恶就能被发现。所以宋人有句话说:‘一只麻雀飞过后羿,一定能射中,那么后羿就是骗人的。用天下作为网,那么麻雀就不会逃走了。’了解邪恶也有大网,只要不失任何一个就可以了。不修治自己的道理,而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当弓箭,那么子产就是骗人的。老子说:‘用智慧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这就是说的子产。

秦昭王问左右的人说:‘现在韩国、魏国和最初相比哪个更强?’左右回答说:‘比最初弱。’‘现在的如耳、魏齐和过去的孟尝君、芒卯相比如何?’回答说:‘不如他们。’昭王说:‘孟尝君、芒卯率领强大的韩国、魏国,还无法奈何我。’左右回答说:‘确实如此。’中期推开琴回答说:‘大王对天下的估计错了。在六晋时期,智氏最强,灭掉了范氏、中行氏,然后联合韩、魏的军队攻打赵国,用晋水灌城,城墙上未沉的地方只有三版。智伯离开后,魏宣子驾车,韩康子作为副驾驶。智伯说:‘我以前不知道水可以灭人之国,现在我才知道了。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宣子用肘碰韩康子,韩康子踩魏宣子的脚,在车上肘碰脚,智伯在晋阳之下分裂。现在大王虽然强大,但不如智伯;韩、魏虽然弱,但也不至于像晋阳之下那样。现在正是天下用肘碰脚的时候,希望大王不要改变这个形势。’

有人说:昭王的问题有失偏颇,左右中期回答也有问题。明智的君主治理国家,是依靠国家的形势。形势不可侵害,那么即使是天下无敌也无法奈何他,何况孟尝君、芒卯、韩、魏又能奈我何?如果形势可以侵害,那么即使是无能的如耳、魏齐以及韩、魏也能侵害他。那么是否侵害,在于自己是否自恃而已,为什么要问呢?自恃自己不可侵害,那么强弱有什么区别呢?错误在于不自恃,而询问如何避免侵害,那是不幸的。申子说:‘失误在于计算,而寻求信任,就会产生怀疑。’这就是说的昭王。知伯没有度量,联合韩康子、魏宣子用水来淹没他的国家,这就是知伯国家灭亡、自己死亡、头骨成为酒杯的原因。现在昭王竟然问谁比最初更强,是害怕有水淹的祸患吗?虽然有左右的人,但不是韩、魏的那两个儿子,哪里有肘碰脚的事情?中期说‘不要改变’,这是虚假的话。而且中期所担任的官职是琴瑟,琴弦不调,演奏不清楚,这是中期的职责,这就是中期侍奉昭王的原因。中期很好地承担了他的职责,但还没有满足昭王,却去谈论他所不知道的事情,这不是荒谬吗?左右回答说:‘比最初弱’和‘不如他们’就可以了,说‘确实如此’就是谄媚。申子说:‘治理国家不要超越自己的官职,即使知道也不应该说。’现在中期不知道却还要说。所以说:昭王的问题有失偏颇,左右中期回答都有问题。

管子说:‘看到可行的地方,就加以证实;看到不可行的地方,就明确指出。奖赏和惩罚要真实地反映在所见之处,那么即使所不见的,谁还敢去做呢?看到可行的地方,却没有证实;看到不可行的地方,却没有明确指出。奖赏和惩罚不真实地反映在所见之处,却去追求所不见之外的事情,那是得不到的。’

有人说:在宽敞的房间里严肃地坐着,是众人所敬畏的;在宴会上独自坐着,是曾子、史鱼所不屑的。观察人们所敬畏的,并不是行情。而且君主之上的人,是臣下所装饰的。好恶在于所见,臣下装饰邪恶的事物来愚弄君主,这是必然的。君主不能洞察远处的邪恶,看到隐秘之处,却等待观察装饰的行为,确定奖赏和惩罚,这不是很累赘吗?

管子说:‘在房间里说话,声音充满房间;在堂上说话,声音充满堂上:这就是天下之王。’

有人说:管仲所说的‘在房间里说话,声音充满房间,在堂上说话,声音充满堂上’,不仅仅是指游戏饮食之话,一定是说重要的事情。君主的重要事情,不是法律就是策略。法律是编写在图籍上,设置在官府,公布给百姓的。策略是藏在心中,用来对应各种情况而暗中驾驭群臣的。所以法律最好要明确,而策略不希望被看到。因此,明智的君主谈论法律,那么国内的卑贱之人无不闻知,不只是充满堂上;运用策略,那么亲近的人、近臣都无法得知,无法充满房间。而管子还说‘在房间里说话,声音充满房间,在堂上说话,声音充满堂上’,这不是法律和策略的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难三-注解

鲁穆公:鲁国的君主,姓姬名熙,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

子思:孔子的孙子,儒家学者,以道德修养和治国理念著称。

庞氏之子:庞氏家族的子弟,因不孝行为被提及。

细人:指小人,品行不端的人。

子服厉伯:鲁国的一位大夫,因对庞氏子不孝行为的描述而受到贬低。

季氏:鲁国的一个强大的贵族家族,曾控制鲁国国政。

公室:指国君的家族或王室。

劫:指君主无法控制臣下,自己却能够自律。

寺人披:齐国的宦官,因忠诚于国君而闻名。

文公:齐国的国君,姓姜名小白,是齐桓公的儿子。

献公:齐国的国君,寺人披曾为其效力。

惠公:齐国的国君,继献公之后。

翟: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山西省西部。

桓公:齐国的国君,姓姜名小白,以任用管仲而著称。

管仲:齐国的名臣,辅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射钩:古代一种射箭的姿势,此处指桓公曾射中管仲的带钩。

隐者:指隐居的人,此处指以隐居身份出现的智者。

优:古代宫廷中的艺人,以滑稽表演为业。

士:古代对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称呼。

海:此处比喻偏远之地。

太子:国王或诸侯王位的继承人。

仲尼:即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悦近而来远:指使近处的人满意,从而吸引远方的人。

选贤:指选拔贤能的人。

节财:节制开支,节省财物。

外障距:指在国境外设置障碍。

内比周:指在国内结党营私。

社稷:古代国家祭祀的场所,代指国家。

太上,下智有之:出自《论语》,意为最上等的君主要使百姓的智慧得到发挥。

倍心:背叛之心,指不忠诚。

说:通“悦”,高兴、满意。

功伐:功绩和功勋。

不肖:品行不端的人。

课:考核、评价。

景公:景公,指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景公,即姜小白,齐国国君,齐桓公之子。

百乘之家:古代以车乘为计量单位,百乘之家即指拥有百辆车之家,这里指景公的封地。

桀、纣:同上,指商朝末期的暴君。

五霸:春秋时期的五个霸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乱:指君主无法整顿臣下,自己却能够装饰自己。

贫:指君主无法节约臣下,自己却能够节约。

明君:指明智的君主。

三公:古代官职,指宰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以智慧著称。

东匠之闾:东匠的街巷。

手绞:用绳索勒死。

奸:指邪恶、不道德的行为。

孟常、芒卯:春秋时期晋国的将领。

知伯:春秋时期晋国的权臣。

肘足:比喻相互依存,相互牵制。

申子: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广廷严居:宽敞的朝廷和严肃的居所。

宴室独处:宴会的房间独自一人。

曾、史:曾子和史鱼,都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僈:傲慢,不敬。

法:法律,规则。

术:权谋,策略。

管子: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难三-评注

景公以百乘之家赐,而说以‘节财’,是使景公无术使智富之侈,而独俭于上,未免于贫也。

此句中,‘节财’被用作一种治国理念,强调节约开支,反对奢侈浪费。‘无术使智富之侈’指出,景公虽然拥有丰富的财富,却未能运用智慧去管理财富,导致国家财政状况不佳。‘独俭于上,未免于贫也’则指出,过度节俭也可能导致国家贫困。

有君以千里养其口腹,则虽桀、纣不侈焉。

此句通过对比,指出即使是历史上以奢侈著称的桀、纣,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也不会过分奢侈。‘有君以千里养其口腹’描述了一种极端的奢侈行为,而‘虽桀、纣不侈焉’则暗示这种奢侈行为并不值得提倡。

齐国方三千里而桓公以其半自养,是侈于桀、纣也;然而能为五霸冠者,知侈俭之地也。

此句通过桓公的例子,说明即使是奢侈的行为,也可能成为成就霸业的一部分。‘知侈俭之地也’指出,桓公能够在奢侈与节俭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他能够成为五霸之首的原因。

为君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谓之劫,不能饰下而自饰者谓之乱,不节下而自节者谓之贫。

此句对君主的治国行为进行了分类,指出如果不能约束臣民而只约束自己,会导致国家被劫持;如果不能装饰臣民而只装饰自己,会导致国家混乱;如果不能节约臣民而只节约自己,会导致国家贫困。

明君使人无私,以诈而食者禁;力尽于事、归利于上者必闻,闻者必赏;污秽为私者必知,知者必诛。

此句强调了明君治国的重要性,指出明君能够使臣民无私,禁止欺诈行为,奖励那些为国家付出努力的人,惩罚那些贪污腐败的人。

然,故忠臣尽忠于公,民士竭力于家,百官精克于上,侈倍景公,非国之患也。

此句指出,只要国家有忠臣、民众、百官的共同努力,即使君主奢侈,也不会成为国家的隐患。

然则说之以节财,非其急者也。

此句表明,提倡节俭并不是当务之急,因为国家已经有了足够的治理能力。

夫对三公一言而三公可以无患,知下之谓也。

此句强调了解臣民的重要性,指出只要君主能够了解臣民,就能够避免三公的忧虑。

知下明,则禁于微;禁于微,则奸无积;奸无积,则无比周;无比周,则公私分;分私分,则朋党散;朋党散,则无外障距内比周之患。

此句详细阐述了了解臣民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了解臣民,才能预防奸邪,防止朋党之乱。

知下明,则见精沐;见精沐,则诛赏明,诛赏明,则国不贫。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解臣民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了解臣民,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故曰:一对而三公无患,知下之谓也。

此句总结了前面的论述,强调了解臣民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郑子产晨出,过东匠之闾,闻妇人之哭,抚其御之手而听之。

此句描述了郑子产善于观察和倾听,能够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的能力。

有间,遣吏执而问之,则手绞其夫者也。

此句通过郑子产的调查,揭示了妇人哭的原因,即她亲手绞死了自己的丈夫。

或曰:子产之治,不亦多事乎?奸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后知之,则郑国之得奸者寡矣。

此句提出了对子产治国方式的质疑,认为他过于关注细节,可能导致国家无法发现更多的奸邪行为。

不任典成之吏,不察参伍之政,不明度量,恃尽聪明劳智虑而以知奸,不亦无术乎?

此句进一步质疑子产的治国方式,认为他过于依赖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没有采用合理的制度和措施。

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则因物以治物。

此句指出,由于事物繁多,智慧有限,因此需要依靠事物本身来治理事物。

下众而上寡,寡不胜众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

此句进一步说明,由于臣民众多,君主无法全面了解每一位臣民,因此需要依靠他人来了解他人。

是以形体不劳而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

此句指出,通过依靠他人来了解他人,可以减轻君主的负担,同时也能够发现奸邪行为。

故宋人语曰:‘一雀过羿,必得之,则羿诬矣。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

此句引用了宋人的一句话,说明只有依靠全面的措施,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

夫知奸亦有大罗,不失其一而已矣。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解奸邪也需要全面的措施,不能只关注一点。

不修其理,而以己之胸察为之弓矢,则子产诬矣。

此句指出,如果君主只依靠自己的直觉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子产一样犯错误。

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其子产之谓矣。

此句引用了老子的观点,认为过度依赖智慧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并将子产的行为与老子的观点联系起来。

秦昭王问于左右曰:‘今时韩、魏孰与始强?’

此句描述了秦昭王询问左右大臣关于韩、魏两国实力的问题。

右左对曰:‘弱于始也。’‘今之如耳、魏齐孰与曩之孟常、芒卯?’对曰:‘不及也。’

此句描述了左右大臣对秦昭王问题的回答,认为韩、魏两国现在的实力不如以前,如耳、魏齐也不如孟常、芒卯。

王曰:‘孟常、芒卯率强韩、魏,犹无奈寡人何也。’左右对曰:‘甚然。’

此句描述了秦昭王对左右大臣回答的回应,他认为即使韩、魏两国强大,也无法对他构成威胁。

中期推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夫六晋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而从韩、魏之兵以伐赵,灌以晋水,城之未沈者三板。

此句描述了中期对秦昭王回答的反驳,他认为秦昭王对天下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引用了六晋时期知氏灭国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知伯出,魏宣子御,韩康子为骖乘。知伯曰:‘始吾不知水可以灭人之国,吾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

此句继续描述了中期引用的例子,知伯在灭国过程中认识到水可以灭国,并计划用汾水和绛水来灭国。

魏宣子肘韩康子,康子践宣子之足,肘足乎车上,而知氏分于晋阳之下。

此句描述了知伯灭国过程中,魏宣子和韩康子之间的内斗,导致知氏在晋阳之战中分裂。

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韩、魏虽弱,未至如其晋阳之下也。

此句中期通过对比,指出秦昭王虽然强大,但不如知氏;韩、魏虽然弱小,但也不至于像晋阳之战那样被灭国。

此天下方用肘足之时,愿王勿易之也。

此句中期建议秦昭王不要轻易改变对天下的看法,要谨慎行事。

或曰:昭王之问也有失,左右中期之对也有过。

此句提出了对秦昭王和中期回答的质疑,认为他们的回答都存在问题。

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

此句指出,明君治国应该顺应天势。

势不可害,则虽强天下无奈何也,而况孟常、芒卯、韩、魏能奈我何?

此句进一步说明,只要顺应天势,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也能够应对自如。

其势可害也,则不肖如耳、魏齐及韩、魏犹能害之。

此句指出,如果天势不利,即使是平庸的君主,也可能会受到敌人的侵害。

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

此句强调,是否受到侵害,取决于君主是否自信。

自恃其不可侵,强与弱奚其择焉?

此句指出,君主是否自信,与国家的强弱无关。

失在不自恃,而问其奈何也,其不侵也幸矣。

此句指出,君主如果缺乏自信,就会陷入困境。

申子曰:‘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其昭王之谓也。

此句引用了申子的观点,认为君主如果失去信任,就会陷入困境。

知伯无度,从韩康、魏宣而图以水灌灭其国,此知伯之所以国亡而身死,头为饮杯之故也。

此句描述了知伯灭国的原因,即他无度地使用水来灭国,最终导致自己身死国亡。

今昭王乃问孰与始强,其畏有水人之患乎?

此句提出了对秦昭王询问的质疑,认为他可能担心受到水攻的威胁。

虽有左右,非韩、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

此句指出,左右大臣并非韩、魏两国的人,因此不可能出现肘足之事。

而中期曰‘勿易’,此虚言也。

此句指出,中期的话是虚假的。

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

此句描述了中期的官职,即琴瑟。

弦不调,弄不明,中期之任也,此中期所以事昭王者也。

此句指出,中期作为琴瑟官,负责调弦,这是他的职责,也是他为昭王服务的原因。

中期善承其任,未慊昭王也,而为所不知,岂不妄哉?

此句指出,中期虽然善于履行自己的职责,但他的话却与昭王的期望不符,这是不理智的。

故曰:昭王之问有失,左右中期之对皆有过也。

此句总结了前面的论述,认为秦昭王和左右大臣、中期的回答都存在问题。

管子曰:‘见其可,说之有证;见其不可,恶之有形。’

此句描述了管子治国理念,即对于可行的事情,要有证据支持;对于不可行的事情,要有明显的弊端。

赏罚信于所见,虽所不见,其敢为之乎?

此句进一步说明,赏罚要基于可见的事实,否则没有人会敢去尝试。

见其可,说之无证;见其不可,恶之无形。

此句指出,如果对于可行的事情没有证据支持,对于不可行的事情没有明显的弊端,那么赏罚就会失去效力。

赏罚不信于所见,而求所不见之外,不可得也。

此句强调,赏罚必须基于可见的事实,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或曰:广廷严居,众人之所肃也;宴室独处,曾、史之所僈也。

此句描述了两种不同的环境,一种是严肃的场合,人们会表现得非常恭敬;另一种是轻松的场合,人们会表现得非常随意。

观人之所肃,非行情也。

此句指出,观察人们在不同场合的表现,并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

且君上者,臣下之所为饰也。

此句指出,君主的行为会被臣民所装饰,因此不能仅凭表面现象来判断。

好恶在所见,臣下之饰奸物以愚其君,必也。

此句指出,臣民会根据君主的好恶来装饰自己的行为,以此来愚弄君主。

明不能烛远奸,见隐微,而待之以观饰行,定赏罚,不亦弊乎?

此句指出,如果君主不能洞察远处的奸邪,只是根据臣民的表现来定赏罚,那么就会导致国家的弊端。

管子曰:‘言于室,满于室;言于堂,满于堂:是谓天下王。’

此句描述了管子的治国理念,即君主的话语要深入人心,就像在室内说话一样,让所有人都能够听到。

或曰:管仲之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

此句提出了对管子观点的质疑,认为他所说的‘言室满室、言堂满堂’不仅仅是指游戏饮食之言,而是指重大的事情。

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

此句指出,君主所关注的大事,不仅仅是法律,还包括策略。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此句解释了法律的概念,即法律是编写成书籍,由官府设立并公布于众。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此句解释了策略的概念,即策略是藏在心中,通过巧妙地运用来管理群臣。

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此句指出,法律应该明确,而策略则不应该暴露。

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于堂;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不得满室。

此句进一步说明,明君在制定法律时,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而在运用策略时,则要保密。

而管子犹曰‘言于室,满室,言于堂满堂’,非法术之言也。

此句指出,管子所说的‘言于室,满室,言于堂满堂’并不是指法律和策略,而是指其他方面的事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难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93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