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韩国贵族,兼具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双重身份。韩非的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权力集中,强调君主绝对权威,对后来的政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韩非子》是韩非的政治哲学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以法治为核心,提倡国家治理应依靠严刑峻法与有效的行政手段,而非依赖个人道德或君主的仁爱。韩非强调“法、术、势”三者结合,即法律、权谋与权力的运作,提出治国理政必须强化中央集权,制定严密的法律制度,同时掌握与运用权谋技巧。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展现了法治的必要性,并批判了儒家和其他学派的“仁爱”之道。《韩非子》不仅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代的政治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问田-原文
徐渠问田鸠曰:
臣闻智士不袭下而遇君,圣人不见功而接上。
令阳城义渠,明将也,而措于毛伯;公孙亶回,圣相也,而关于州部,何哉?
田鸠曰:
此无他故异物,主有度、上有术之故也。
且足下独不闻楚将宋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二君者驱于声词,眩乎辩说,不试于毛伯,不关乎州部,故有失政亡国之患。
由是观之,夫无毛伯之试,州部之关,岂明主之备哉!
堂谿公谓韩子曰:
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今先生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
何以效之?
所闻先生术曰: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二子之言已当矣,然而吴起支解而商君车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
逢遇不可必也,患祸不可斥也。
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窃为先生无取焉。
韩子曰:
明先生之言矣。
夫治天下之柄,齐民萌之度,甚未易处也。
然所以废先王之教,而行贱臣之所取者,窍以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
故不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必思以齐民萌之资利者,仁智之行也。
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而不见民萌之资夫科身者,贪鄙之为也。
臣不忍向贪鄙之为,不敢伤仁智之行。
先王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问田-译文
徐渠问田鸠说:‘我听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去迎合下层而得到君主的赏识,圣人不会因为功绩而接近上层。现在阳城义渠是一个明智的将领,却被安排在毛伯手下;公孙亶回是一个圣明的宰相,却被分配到州部工作,这是为什么?’田鸠回答:‘这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君主有法度、上层有策略的缘故。而且,您难道没有听说过楚国的将领宋觚因为失去了政治地位,魏国的宰相冯离因为国家灭亡?这两位君主都被声音和言辞所迷惑,被辩论所迷惑,没有经过毛伯的考验,也没有涉及州部的事务,所以导致了失去政治地位和国家灭亡的祸患。由此看来,如果没有毛伯的考验,州部的事务,难道不是明智的君主应该具备的吗?’
堂谿公对韩子说:‘我听说遵守礼节、谦让是保全自己的方法;修养德行、谦逊退让是成功的道路。现在先生制定了法术,设立了度数,我私下认为这样做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都有危险。怎么证明呢?我听说先生的说法是:“楚国不任用吴起,国家就会削弱和混乱;秦国实行商君的政策,国家就会富强。这两位的话已经足够了,但是吴起被肢解,商君被车裂,这不是因为他们的时代和君主有问题。’遇到的机会不能保证,祸患不能避免。放弃保全和成功的道路,而冒险行事,我认为先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韩子说:‘我明白了先生的话。治理天下的权柄,调整民众的方法,是非常不容易处理的。然而,废除先王的教诲,实行卑贱的臣子的主张,我认为这是为了立法术,设立度数,以便利于民众和大众。所以,我不怕乱世的君主和昏庸的上级带来的祸患,而一定要思考如何使民众受益,这是仁智的行为。害怕乱世的君主和昏庸的上级带来的祸患,避免死亡的危害,知道明智却不关心民众的利益,这是贪婪和卑鄙的行为。我不忍心做出贪婪卑鄙的行为,不敢伤害仁智的行为。先王对我有恩惠,但对我的实际伤害很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问田-注解
智士:指具有智慧且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的人,通常指那些具有高深学问和丰富经验的人。
圣人:指道德修养极高,智慧卓越,能够洞察宇宙万物本质的人,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典范。
阳城义渠:阳城义渠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或者某个人的名字,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解释。
毛伯:毛伯可能是指某个人的名字,或者是古代官职的一种,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解释。
公孙亶回:公孙亶回可能是指某个人的名字,或者是古代官职的一种,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解释。
州部:州部可能是指古代行政区划的一种,或者是某个地区的名称,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解释。
声词:指言辞、言谈,这里可能指的是政治上的辩论和争论。
辩说:指辩论、争论,这里可能指的是政治上的辩论和争论。
全之术:指保全自己的方法或策略。
遂之道:指成功之道,即实现个人或国家目标的方法。
吴起: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以变法著称。
商君:商君即商鞅,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推行变法,使秦国富强。
支解:指身体被肢解,这里指吴起被处死。
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将人身体分为数段,这里指商鞅被处死。
废先王之教:指摒弃古代圣王的传统教诲。
贱臣:指地位低下的臣子,这里可能是指那些不受重视的官员。
利民萌:指有利于民众。
众庶:指普通百姓。
仁智之行:指仁爱和智慧的行为。
贪鄙之为:指贪婪和卑鄙的行为。
幸臣之意:指君主对臣子的宠爱之意。
大伤臣之实:指对臣子有极大的伤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问田-评注
徐渠问田鸠的问题,涉及到了智士与圣人的行为准则,以及如何对待明将和圣相的问题。田鸠的回答揭示了君主治理国家的艺术,即有度、有术。他通过楚将宋觚和魏相冯离的例子,说明了不经过适当的考核和关联,会导致失政亡国的严重后果。这里的‘毛伯’和‘州部’代表了考核和关联的具体形式,它们是明主用来选拔和监督官员的重要手段。
田鸠的言论强调了‘无毛伯之试,州部之关’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明主必备的机制。这里的‘试’和‘关’不仅仅是对官员的考核,更是一种监督和保障机制,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官员的忠诚。
堂谿公对韩子的批评,指出立法术和设度数可能对个人造成危险。他引用了吴起和商君的例子,说明即使他们的言论正确,也可能会因为遭遇不良的时机和君主而遭受不幸。
堂谿公认为,应该遵循‘服礼辞让’和‘修行退智’的全遂之道,而不是冒险的立法术和设度数。他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对个人和国家造成损害。
韩子的回答表明了他对治理天下的理解。他认为,立法术和设度数是为了利民便众庶,是为了实现仁智之行。他强调,即使面对乱主暗上的患祸,也要以齐民萌之资利为出发点。
韩子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立场,认为避祸求生的行为是贪鄙的表现,他不愿意采取这样的行为,也不愿意伤害仁智之行。他承认先王对他有幸运之意,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先王带来伤害。这反映了他对责任和忠诚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