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忠孝

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韩国贵族,兼具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双重身份。韩非的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权力集中,强调君主绝对权威,对后来的政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韩非子》是韩非的政治哲学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以法治为核心,提倡国家治理应依靠严刑峻法与有效的行政手段,而非依赖个人道德或君主的仁爱。韩非强调“法、术、势”三者结合,即法律、权谋与权力的运作,提出治国理政必须强化中央集权,制定严密的法律制度,同时掌握与运用权谋技巧。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展现了法治的必要性,并批判了儒家和其他学派的“仁爱”之道。《韩非子》不仅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代的政治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忠孝-原文

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

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于父。

尧、舜、汤、武或反群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

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

夫所谓明君者,能畜其臣者也;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

今尧自以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为贤而不能以戴尧;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此明君且常与而贤臣且常取也。

故至今为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为人臣者有取其君之国者矣。

父而让子,君而让臣,此非所以定位一教之道也。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

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

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

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记曰:‘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

臣曰:孔子本未知教悌忠顺之道也。

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

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

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

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

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弑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而天下贤之。

古之烈士,进不臣君,退不为家,是进则非其君,退则非其亲者也。

且夫进不臣君,退不为家,乱世绝嗣之道也。

是故贤尧、舜、汤、武而是烈士,天下之乱术也。

瞽瞍为舜父而舜放之,象为舜弟而杀之。

放父杀弟,不可谓仁;妻帝二女而取天下,不可谓义。

仁义无有,不可谓明。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信若《诗》之言也,是舜出则臣其君,入则臣其父,妾其母,妻其主女也。

故烈士内不为家,乱世绝嗣;而外矫于君,朽骨烂肉,施于土地,流于川谷,不避蹈水火。

使天下从而效之,是天下遍死而愿夭也。

此皆释世而不治是也。

世之所为烈士者,虽众独行,取异于人,为恬淡之学而理恍惚之言。

臣以为恬淡,无用之教也;恍惚,无法之言也。

言出于无法,数出于无用者,天下谓之察。

臣以为人生必事君养亲,事君养亲不可以恬淡;之人必以言论忠信法术,言论忠信法术不可以恍惚。

恍惚之言,恬淡之学,天下之惑术也。

孝子之事父也,非竞取父之家也;忠臣之事君也,非竞取君之国也。

夫为人子而常誉他人之亲曰:‘某子之亲,夜寝早起,强力生财以养子孙臣妾。’是诽谤其亲者也。

为人臣常誉先王之德厚而愿之,诽谤其君者也。

非其亲者知谓不孝,而非其君者天下此贤之,此所以乱也。

故人臣毋称尧舜之贤,毋誉汤、武之伐,毋言烈士之高,尽力守法,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

古者黔首悗密春惷愚,故可以虚名取也。

今民儇诇智慧,欲自用,不听上。

上必且劝之以赏,然后可进;又且畏之以罚,然后不敢退。

而世皆曰:‘许由让天下,赏不足以劝;盗跖犯刑赴难,罚不足以禁。’

臣曰:未有天下而无以天下为者,许由是也;已有天下而无以天下为者,尧、舜是也。

毁廉求财,犯刑趋利,忘身之死者,盗跖是也。

此二者,殆物也。

治国用民之道也,不以此二者为量。

治也者,治常者也;道也者,道常者也。

殆物妙言,治之害也。

天下太平之士,不可以赏劝也;天下太下之士,不可以刑禁也。

然为太上士不设赏,为太下士不设刑,则治国用民之道失矣。

故世人多不言国法而言从横。

诸侯言从者曰:‘从成必霸’;而言横者曰:‘横成必王’。

山东之言从横未尝一日而止也,然而功名不成,霸王不立者,虚言非所以成治也。

王者独行谓之王,是以三王不务离合而正,五霸不待从横而察,治内以裁外而已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忠孝-译文

天下的人都认为孝悌忠顺是正确的道路,但没有人真正理解并谨慎地实践这些道路,因此天下变得混乱。

大家都认为尧、舜的道德是正确的并效仿他们,因此出现了杀害君主、不尊重父亲的情况。

尧、舜、汤、武有时违背了臣子的义务,扰乱了后世的教化。

尧作为君主却统治他的臣子,舜作为臣子却侍奉他的君主,汤、武作为臣子却杀害了他们的君主、惩罚了他们的尸体,而天下却赞美他们,这就是天下至今无法治理的原因。

所谓明君,是能够养其臣子的君主;所谓贤臣,是能够明确法律、治理官职以保其君主的人。

现在尧自认为明君却不能养舜,舜自认为贤臣却不能保尧;汤、武自认为正义却杀害了他们的君主,这就是明君和贤臣常常存在的原因。

因此,至今还有儿子夺取父亲的家产,臣子夺取君主的国家的现象。

父亲让位给儿子,君主让位给臣子,这不是确定一教之道的正确方式。

我听说:‘臣子侍奉君主,儿子侍奉父亲,妻子侍奉丈夫。这三者顺从则天下太平,三者逆反则天下混乱,这是天下的常道。’明君和贤臣不改变这些,那么即使君主不贤,臣子也不敢侵犯。

现在那些推崇贤能、任用智者无常的人,这是违背常道的,但天下却常认为这是治理之道。

因此,田氏在齐夺取了吕氏的权力,戴氏在宋夺取了子氏的权力。这些人都是贤能且明智的,难道他们是愚蠢且不贤的吗?废弃常道而推崇贤能会导致混乱,放弃法律而任用智者则会陷入危险。

所以说:以上法而非上贤。

《记》说:‘舜见到瞎眼的父亲瞽瞍,他的表情变得很复杂。’孔子说:‘那时候,天下是多么危险啊!有道德的人,父亲不能成为儿子,君主不能成为臣子。’

臣子说:孔子本不知道孝悌忠顺之道。那么,有道德的人,进步时不做臣子,退步时不做儿子吗?父亲之所以希望有贤能的儿子,是因为家贫则使他富裕,父亲辛苦则使他快乐;君主之所以希望有贤能的臣子,是因为国家混乱则使他治理,君主地位低下则使他尊贵。

现在有贤能的儿子却不做父亲,那么父亲在家中会很痛苦;有贤能的臣子却不做君主,那么君主的位置会很危险。

那么,父亲有贤能的儿子,君主有贤能的臣子,反而足以造成危害,怎么可能得到好处呢?所谓忠臣,不会危害他的君主;孝子,不会诽谤他的亲人。

现在舜以贤能夺取了君主的国,而汤、武以正义的名义杀害了他们的君主,这些都是以贤能而危害君主的人,而天下却赞美他们。

古代的烈士,进步时不做臣子,退步时不做儿子,这是进步时不是他的君主,退步时不是他的亲人的做法。

而且,进步时不做臣子,退步时不做儿子,是乱世绝后嗣的道路。

因此,推崇尧、舜、汤、武和烈士,是导致天下混乱的方法。

瞽瞍是舜的父亲而舜放逐了他,象是舜的弟弟而舜杀了他。放逐父亲、杀害弟弟,不能说是仁;娶帝的两个女儿而夺取天下,不能说是义。没有仁义,不能说是明智。

《诗经》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果真的像《诗经》所说的那样,那么舜外出时臣服于君主,在家时臣服于父亲,妾服于母亲,妻子服于君主之女。

因此,烈士在家不照顾家庭,乱世绝后嗣;而在外对君主不敬,尸骨腐朽,流于土地,流于山谷,不避水火。

如果天下的人都效仿他,那么天下的人都愿意死去。

这些都是放弃世事而不治理的表现。

世上的所谓烈士,虽然人数众多但独行其道,追求与众不同,学习淡泊的学问,理解模糊的言论。

我认为淡泊是无用的教条;模糊是没有法度的言论。言论没有法度,计数没有用,天下人称之为明察。

我认为人生必须侍奉君主、养育亲人,侍奉君主、养育亲人不能淡泊;人必须以言论表达忠诚、法度,言论忠诚、法度不能模糊。

模糊的言论,淡泊的学问,是天下迷惑的方法。

孝子侍奉父亲,不是争夺父亲的家产;忠臣侍奉君主,不是争夺君主的国。

作为儿子,常常赞美他人的亲人说:‘某子的亲人,夜寝早起,强力生财以养子孙臣妾。’这是诽谤自己的亲人。

作为臣子,常常赞美先王的德行厚道而愿意效仿,这是诽谤自己的君主。

不尊重亲人的人被称为不孝,不尊重君主的人却被天下人赞美,这就是混乱的原因。

因此,臣子不称颂尧、舜的贤能,不赞美汤、武的功绩,不谈论烈士的高尚,尽力遵守法律,专心侍奉君主的人是忠臣。

古代的百姓愚昧无知,所以可以用虚名来取得他们的信任。

现在的人民聪明机智,想要自己决定,不听从上级。

上级必须用赏赐来劝诱他们,然后才能前进;又必须用惩罚来使他们害怕,然后才不敢后退。

然而世人常说:‘许由辞让天下,赏赐不足以劝诱;盗跖触犯刑法,惩罚不足以禁止。’

我说:没有天下却想要治理天下的人,许由就是这样的人;已经拥有天下却不想治理的人,尧、舜就是这样的人。

毁掉廉洁追求财富,触犯刑法追求利益,忘记自己生命的死亡,盗跖就是这样的人。

这两个人,都是危险的人。治理国家、使用人民的方法,不能以这两个人为标准。

治理,是治理常规;道,是遵循常规。危险的人和奇妙的言论,是治理的害处。

天下太平的人,不能用赏赐来劝诱;天下愚昧的人,不能用惩罚来禁止。

然而对于最上等的人不设立赏赐,对于最下等的人不设立惩罚,那么治理国家、使用人民的方法就失去了。

因此,世人多谈论国法而不谈论纵横之术。

诸侯中主张合纵的人说:‘合纵成功必定称霸’;而主张连横的人说:‘连横成功必定称王’。

山东的人谈论合纵连横从未停止,然而功名没有成就,霸王没有建立,这是因为空谈不能成就治理。

王者独自行动称为王者,因此三王不追求合纵连横而正道,五霸不等待合纵连横而明察,只治理内部以影响外部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忠孝-注解

孝悌:孝指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悌指对兄长或长辈的尊敬和顺从。孝悌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忠顺:忠指对君主或上级的忠诚,顺指顺从上级的命令或意愿。忠顺是古代社会对臣民的基本要求。

尧舜之道:尧和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尧舜之道指的是他们的治国理念和道德规范,被后世视为理想的政治和道德模式。

汤武:汤和武分别是商汤和周武王,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君,以武力推翻暴政而著称。

明君:指明智而有能力的君主,能够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贤臣:指有才能和德行的臣子,能够辅佐君主,共同治理国家。

法辟:法指法律,辟指法律条文。法辟即法律和法条。

畜:养育、培养。

义:正义、道德。

明王:明智的君主。

常道:永恒不变的道理。

上贤:崇尚贤能,重视人才。

法术:法律和策略。

瞽瞍:盲人,这里指舜的父亲。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烈士:指有节操、不畏强权的人。

恬淡:淡泊名利,不追求物质享受。

恍惚:模糊不清,难以捉摸。

黔首:古代对平民的称呼。

儇诇:轻浮而机智。

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以辞让天下著称。

盗跖:古代著名的盗贼,以犯法闻名。

从横:指合纵连横的策略,合纵指联合弱国对抗强国,连横指强国联合弱国以对抗其他国家。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圣王。

五霸: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忠孝-评注

古文开篇即点明天下共认孝悌忠顺之道,然而却鲜有人真正理解和践行,导致天下大乱。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规范的重视,同时也揭示了道德实践中的困境。

文中提到尧、舜、汤、武等古代圣贤,他们或反群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说明即使是圣贤,也可能因为道德观念的偏差而导致社会动荡。

作者批评了尧、舜、汤、武等人的行为,认为他们虽然被天下赞誉,但其实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这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秩序的重视和对道德实践的深刻思考。

作者提出了明君和贤臣的概念,认为明君能畜养臣子,贤臣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这反映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秩序的向往。

作者进一步指出,尧、舜、汤、武等人自以为明、贤、义,却反而导致天下不治,说明道德实践中的矛盾和复杂性。

作者认为,父让子、君让臣并不是定位一教之道,而是应该遵循常道,即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这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尊重。

作者引用了孔子的观点,认为孔子未知教悌忠顺之道,进一步说明了道德实践中的困惑。

作者批评了古代烈士的行为,认为他们进不臣君,退不为家,是乱世绝嗣之道。这反映了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作者指出,仁义无有,不可谓明,说明道德实践中的缺失。

作者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说明舜的行为不符合仁义,进一步批评了古代圣贤的行为。

作者认为,恬淡之学和恍惚之言是天下之惑术,强调言论忠信法术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孝子之事父、忠臣之事君,不应竞取家国,而应尽力守法,专心于事主。

作者批评了古代黔首的愚昧,认为他们容易被虚名所取,而现代民智渐开,不听上命。

作者指出,治国用民之道,不以此二者为量,强调治国之道在于治常。

作者批评了世人的从横之论,认为虚言非所以成治,强调王者独行,正内裁外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忠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9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