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韩国贵族,兼具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双重身份。韩非的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权力集中,强调君主绝对权威,对后来的政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韩非子》是韩非的政治哲学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以法治为核心,提倡国家治理应依靠严刑峻法与有效的行政手段,而非依赖个人道德或君主的仁爱。韩非强调“法、术、势”三者结合,即法律、权谋与权力的运作,提出治国理政必须强化中央集权,制定严密的法律制度,同时掌握与运用权谋技巧。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展现了法治的必要性,并批判了儒家和其他学派的“仁爱”之道。《韩非子》不仅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代的政治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大体-原文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
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
不逆天理,不伤情性;
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
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
守成理,因自然;
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
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
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
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
故曰:利莫长乎简,福莫久于安。
使匠石以千岁之寿,操钩,视规矩,举绳墨,而正太山;
使贲、育带干将而齐万民;
虽尽力于巧,极盛于寿,太山不正,民不能齐。
故曰:古之牧天下者,不使匠石极巧以败太山之体,不使贲、育尽威以伤万民之性。
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
澹然闲静,因天命,持大体。
故使人无离法之罪,鱼无失水之祸。
如此,故天下少不可。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毕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
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顺,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大体-译文
古代那些胸怀大局的人:他们仰望天地,观察江海,顺应山谷,跟随日月的光照,随着四季的更迭,看着云彩的分布和风的变化;他们不让自己被智慧所累,也不让自己被私欲所拖累;将国家的治理和混乱托付给法术,将是非曲直寄托于赏罚,将事情的轻重缓急交给权衡;不违背天理,不伤害人的性情;不吹毛求疵,不洗垢求瑕;不超出规矩之外,也不局限规矩之内;不急于法度之外,也不懈怠法度之内;坚守既定的道理,顺应自然;祸福的产生在于道法,而不在于个人的爱恨;荣誉和耻辱的责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所以,在最为安宁的时代,法度就像朝露一样纯净,纯朴的风气不会消散,心中没有结怨,口中没有烦恼的话语。
因此,车马不用在远途上疲惫,旌旗不会在大泽中混乱,万民不会因为敌寇而失去生命,英勇的人不会因为旗帜和战车而损害寿命;豪杰不会在图书上留下名字,不会在盘盂上记录功绩,记录年岁的文书都是空的。所以说:利益没有比简约更长久,福气没有比安宁更久远。
如果让匠人石以千岁的寿命,拿着墨斗,看着圆规和矩尺,举起墨线,来校正泰山;如果让孟贲、夏育带着干将剑来统一万民;即使他们竭尽全力,寿命极长,但泰山仍然无法校正,人民仍然无法统一。
所以说:古代治理天下的人,不会让匠人石过分追求技巧而破坏泰山的自然形态,不会让孟贲、夏育用尽威严而伤害人民的性情。他们顺应道法,使君子快乐,大奸之人停止作乱。
他们淡泊宁静,顺应天命,把握住大局。因此,使人们没有触犯法度的罪过,鱼没有失去水的灾祸。这样,所以天下少有不可之事。
上位者如果不像天那样普照万物,那么下位者就不会得到全面的照顾;心如果不像地那样承载万物,那么事物就不会得到完全的承载。泰山不立好恶,所以能够成就其高;江海不选择小的帮助,所以能够成就其广阔。
所以,伟大的人将自己的形体寄托于天地之间,万物都得以完备;将自己的心灵寄托于山海之间,国家得以富强。上位者没有愤怒的毒素,下位者没有积怨的祸患,上下相互顺从,以道为归宿。
因此,长远的利益积累起来,伟大的功业建立起来,名声在生前成就,德行在身后流传,这是治理的最高境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大体-注解
全大体:指全面地把握大局,注重整体观念。
望天地:观察天地,指观察自然界的广阔和变化,引申为观察大局。
江海:指广阔的江河和海洋,常用来比喻包容万物的胸怀。
因山谷:根据山谷的地形,引申为顺应自然。
日月所照:指太阳和月亮照耀的地方,代表光明和正义。
四时所行:指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代表时间的流转和变化。
云布风动:指云彩遍布天空,风吹动,代表自然界的运动。
不以智累心:不因聪明而使心灵负担过重。
不以私累己:不因私欲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寄治乱于法术:将国家的治理寄托于法律和技艺。
托是非于赏罚:将是非曲直寄托于赏罚制度。
属轻重于权衡:将事情的轻重寄托于权衡。
不逆天理:不违背自然的法则。
不伤情性:不伤害人的情感和本性。
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故意挑剔小错误。
不洗垢而察难知:不故意挑剔难以察觉的缺点。
不引绳之外:不超出规矩之外。
不推绳之内:不局限在规矩之内。
不急法之外:不急于超越法律之外。
不缓法之内:不拖延在法律之内。
守成理:坚守既有的道理。
因自然:顺应自然。
道法:道德和法律。
爱恶:喜好和厌恶。
荣辱:荣誉和耻辱。
法如朝露:法律像清晨的露水一样短暂,比喻法律虽重要但不可过于束缚人心。
纯朴不散:纯真朴实的风气不会消散。
心无结怨:心中没有怨恨。
口无烦言:口中没有烦恼的话语。
车马不疲弊于远路:车马在远路上不会疲惫。
旌旗不乱乎大泽:旗帜在大泽中不会混乱。
雄骏不创寿于旗幢:英勇的人不会因旗帜而损害寿命。
豪杰不著名于图书:英雄豪杰不会因名声而记载在图书中。
盘盂:古代的盛器,这里指功名利禄。
记年之牒:记载年份的文书。
简:简单,指简化法律和制度。
澹然闲静:恬淡平静。
天命:天意,自然规律。
大体:大局,整体。
离法之罪:违反法律的行为。
失水之祸:失去水的灾难,比喻失去依托。
遍覆:全面覆盖。
毕载:全部承载。
好恶:喜好和厌恶,引申为偏见。
备:齐备,完备。
历心于山海:用心去观察山川。
忿怒之毒:愤怒的毒素,比喻怨恨。
伏怨之患:潜伏的怨恨问题。
交顺:互相顺应。
道为舍:以道为归宿。
长利积:长久的利益积累。
大功立:伟大的功业建立。
名成于前:名声在生前建立。
德垂于后:德行流传于后世。
治之至:治理的最高境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大体-评注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
此句描绘了一幅宏大的自然景象,反映了古人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之情。‘望天地’、‘观江海’等词语,展现了古人对宇宙万物广阔无垠的观察,‘因山谷’、‘日月所照’等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和尊重。这种对自然的观察和尊重,是古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
此句表达了古人对个人修养和政治治理的看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强调个人应保持内心的清明和公正,不应被智慧或私欲所累。‘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则说明了政治治理应依靠法律和制度,通过赏罚来维护社会秩序。
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此句强调了治理者应遵循天理和人性,不应过于苛求细节,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法则和人类情感的尊重,‘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则告诫人们不要过于挑剔,要看到事物的全貌。
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治理者应遵循的原则。‘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强调在法律和制度范围内行事,不应越界。‘守成理,因自然’则表明治理者应保持传统,顺应自然。
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此句揭示了古人对命运和责任的认识。‘祸福生乎道法’表明命运是由道法决定的,而非个人的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则强调个人的荣誉和责任应由自己承担。
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
此句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即法律如同朝露般清新,社会纯朴无争,人们内心平静,无怨无悔。
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
此句通过一系列的排比,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景象,人们生活安宁,不受战乱之苦。
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
此句反映了古人对功名利禄的看法,认为真正的豪杰不应追求名利,而应追求内心的满足。
故曰:利莫长乎简,福莫久于安。
此句总结前文,强调简朴和安宁是长久利益和幸福的根本。
使匠石以千岁之寿,操钩,视规矩,举绳墨,而正太山;使贲、育带干将而齐万民;
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即使有极高的技艺和力量,如果不能顺应自然和规律,也无法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虽尽力于巧,极盛于寿,太山不正,民不能齐。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顺应自然和规律的重要性,即使技艺再高,寿命再长,如果不能正本清源,也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
故曰:古之牧天下者,不使匠石极巧以败太山之体,不使贲、育尽威以伤万民之性。
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强调了治理者应避免过度使用权力,以免破坏社会的和谐。
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
此句提出了治理天下的原则,即依据道法来治理,使君子乐业,奸邪止息。
澹然闲静,因天命,持大体。
此句强调了治理者应保持澹然闲静的心态,顺应天命,把握大局。
故使人无离法之罪,鱼无失水之祸。
此句再次强调了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如此,故天下少不可。
此句总结了全文,认为只有遵循上述原则,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毕载。
此句强调了上下和谐的重要性,只有上下齐心,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此句通过比喻,说明了事物的发展需要包容和接纳,才能成就其伟大。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此句强调了领导者应具备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眼光,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顺,以道为舍。
此句再次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只有上下和谐,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此句总结了全文,认为只有遵循上述原则,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使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