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和氏

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韩国贵族,兼具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双重身份。韩非的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权力集中,强调君主绝对权威,对后来的政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韩非子》是韩非的政治哲学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以法治为核心,提倡国家治理应依靠严刑峻法与有效的行政手段,而非依赖个人道德或君主的仁爱。韩非强调“法、术、势”三者结合,即法律、权谋与权力的运作,提出治国理政必须强化中央集权,制定严密的法律制度,同时掌握与运用权谋技巧。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展现了法治的必要性,并批判了儒家和其他学派的“仁爱”之道。《韩非子》不仅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代的政治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和氏-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

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

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

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

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 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 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 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 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和氏-译文

楚国人氏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了一块未雕琢的玉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那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在欺骗他,就砍掉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去世后,楚武王即位。和氏又把那块玉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同样让玉匠鉴定,玉匠还是说那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在欺骗他,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去世后,楚文王即位。和氏于是抱着玉石在楚山脚下哭泣,连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后就用血继续哭。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问原因,说:‘天下被砍脚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和氏说:‘我并不是因为被砍脚而悲伤,而是因为宝玉被误认为是石头,忠诚的人被当作骗子,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楚文王于是让玉匠处理那块玉石,最终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它为“和氏之璧”。

珍珠和玉石,是君主所急需的。和氏虽然献上了玉石但还没有雕琢成美玉,这并没有给君主带来害处,然而他还是因为玉石而失去了双脚,讨论宝玉的难度竟然如此之大!现在君主对于法术,未必有和氏之璧那么急需;然而却禁止群臣、士人和百姓的私欲。那么,有道德的人之所以没有被杀,只是因为他们的法术还没有被君主采纳。如果君主使用法术,那么大臣就不能随意做出决断,亲近的人也不敢卖弄权势;如果官员执行法律,那么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就会趋向于务农,而那些游说的人就会在战场上处于危险之中;那么法术就会成为群臣、士人和百姓的祸害。君主如果不能超越大臣的议论,越过百姓的诽谤,只听从正确的言论,那么即使法术之士面临死亡,他们的道义也不会被讨论。

从前,吴起教导楚悼王关于楚国的风俗,说:‘大臣的权力太大,封地的诸侯太多;如果这样,那么就会使上面逼迫君主而下面虐待百姓,这是使国家贫穷、军队弱小的道路。不如让封地的诸侯的子孙三代之后收回爵位和俸禄,减少百官的俸禄等级,削减不必要的官员,来培养选拔有才能的士兵。’楚悼王实行了这一政策一年后就去世了,吴起在楚国被肢解。商鞅教导秦孝公实行连保五家、告发同伍的惩罚,焚烧诗书,明确法律,堵塞私人请托,奖励公家的功绩,禁止游说的人,显扬务农和作战的人。秦孝公实行了这些政策,君主因此得到尊重和安宁,国家因此富强。八年之后,秦孝公去世,商鞅在秦国被车裂。楚国不采用吴起的建议而国家削弱混乱,秦国实行商鞅的政策而国家富强,这两个人的话已经证明是正确的,然而肢解吴起和车裂商鞅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大臣们痛恨法律而普通百姓讨厌治理。在当今这个时代,大臣们贪图权力,普通百姓安于混乱,比秦、楚的风俗还要严重,而君主如果没有楚悼王、秦孝公那样的听力,那么法术之士又怎么能够冒着吴起和商鞅那样的危险来阐明自己的法术呢?这就是这个时代之所以混乱而没有出现霸王的原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和氏-注解

玉璞:未经雕琢的玉石,比喻未经发掘的才能或宝物。

厉王: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名熊徵。

武王: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名熊通。

文王: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名熊赀。

玉人:古代负责玉石雕刻的工匠。

刖:古代的一种刑罚,砍去受刑人的脚。

和氏:指和氏,古代传说中的玉工,因献玉璞被误认为是骗子而被砍脚。

璧:古代的一种玉器,圆形,中间有孔。

珠玉:珍珠和玉石,常用来比喻珍贵的东西。

法术:指法律和权术,也指治国的方法和手段。

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为楚悼王和秦孝公效力。

悼王: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名熊商。

孝公: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君主,名嬴渠梁。

什伍:古代的一种户籍制度,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燔诗书:焚烧诗书,指废除儒家经典。

枝官:指不重要的官职。

游宦之民:指从事游历和官场活动的人。

霸王:指称霸一方的君主,具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和氏-评注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这段古文讲述了和氏得到一块璞玉,但经过玉人的鉴定,却被认为是石头,因此和氏的左脚被砍断。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即使是有才能的人,也可能因为权威的错误判断而遭受不公的待遇。和氏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和氏再次将璞玉献给武王,但结果依然相同,武王也认为和氏在欺骗他,因此砍断了和氏的右脚。这进一步强调了权力者对于真理的忽视,以及和氏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所承受的苦难。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文王继位后,和氏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抱着璞玉在楚山之下哭泣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尽后,甚至以血继之。这一行为体现了和氏对于自己命运的绝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正义的执着追求。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文王听闻和氏的哭声后,派人询问原因。和氏的回答表达了他对于社会不公的悲哀,他并不是因为自己被砍断双脚而悲伤,而是因为真正的宝玉被误认为是石头,忠诚的人被误解为骗子,这让他感到痛心。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文王最终相信了和氏,派玉人仔细处理璞玉,最终发现了宝玉,并将其命名为“和氏之璧”。这一情节体现了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和氏的忠诚和坚持得到了认可。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

这段话指出了珠玉对于君主的重要性,即使和氏献上的璞玉并不完美,但他的遭遇仍然说明了鉴定宝玉的困难,以及权力者对于真理的忽视。

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

这里对比了珠玉和法术对于君主的重要性,认为法术对于君主来说并不像珠玉那样迫切,但君主仍然需要禁止群臣和百姓的私欲。

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

这句话表达了有道德的人之所以没有被杀,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像和氏那样献上自己的“璞玉”,即他们还没有向君主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忠诚。

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

这里讨论了法术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如果君主使用法术,大臣就不能擅断,宠臣不敢滥用权力;如果官员执行法律,那么游手好闲的人会转向务农,而游士在战场上会处于危险之中。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这句话强调了君主必须听取大臣的建议,不能忽视民众的舆论,只有坚持道义,法术之士即使面临死亡,他们的道义也会得到尊重。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 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 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这段话回顾了吴起向楚悼王提出改革建议的历史事件,他认为当时的大臣权力过大,封君太多,这导致了国家贫弱。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 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吴起建议限制封君的权力,减少官员的禄秩,削减不必要的官职,以便选拔和训练士兵。

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

楚悼王采纳了吴起的建议,但他在实施改革一年后去世,吴起也因为推行改革而被肢解。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 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商君向秦孝公提出了类似的改革措施,包括加强军事组织,明确法律,限制私门请托,鼓励农耕和战争。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秦孝公采纳了商君的建议,秦国因此变得强大和安定。

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商君在推行改革八年后被车裂,这表明改革者往往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

这段话总结了吴起和商君的遭遇,指出尽管他们的改革建议是正确的,但他们最终都被残酷对待,原因是大臣们害怕法律,民众不喜欢治理。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这段话批评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认为大臣们贪图权力,民众安于混乱,这种情况比秦、楚时期的状况还要严重。如果没有像悼王和孝公那样的君主,法术之士就无法承担起改革的风险,因此社会陷入混乱,无法出现霸王。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和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8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