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管仲教桓公足甲兵-原文
桓公问曰:
夫军令则寄诸内政矣,齐国寡甲兵,为之若何?
管子对曰:
轻过而移诸甲兵。
桓公曰:
为之若何?
管子对曰:
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鞼盾一戟,小罪讁以金分,宥间罪。
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
甲兵大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管仲教桓公足甲兵-译文
齐桓公问道:“军令的执行就寄托在内政上了,齐国兵甲不多,该怎么办呢?”
管子回答说:“对轻罪进行处罚,然后转移他们去充实兵甲。”
桓公问:“具体怎么做?”
管子回答:“对于重罪,可以用一犀甲一戟来赎罪,轻罪可以用一鞼盾一戟来赎罪,小罪可以用一定数量的金钱来赎,对中间程度的罪行给予宽恕。对于打官司的人,实行三次禁止上诉,如果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就用一束箭来解决问题。用上好的金属来铸剑戟,用它们在狗马身上试验;用劣质的金属来铸锄头、斧头、斤、凿等工具,在土壤上试验。”
这样,兵甲就充足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管仲教桓公足甲兵-注解
军令:指军队中的命令和纪律,是维护军队秩序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
内政:指国家或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部事务的管理。
寡甲兵:指齐国缺乏足够的甲胄和兵器。
轻过:指轻微的过错或违法行为。
移诸甲兵:将轻微的过错或违法行为转化为对甲兵的征用。
犀甲:用犀牛角制成的铠甲,古代认为其坚硬耐用。
戟:古代的一种兵器,既可以刺也可以砍。
鞼盾:用熟皮制成的盾牌。
讁:古代的一种刑罚,相当于现代的罚款。
金分:用金属(如铜、铁等)作为罚款的货币单位。
宥间罪:宽恕或减轻轻微的罪行。
索讼者:指提起诉讼的人。
三禁而不可上下:三次禁止上诉,即不允许对判决进行上诉。
坐成以束矢:以一束箭作为诉讼成立的标志。
美金:指优质金属,如铜、铁等,适合制作高质量的武器。
恶金:指质量较差的金属,适合制作农具等。
锄:农具,用于翻土。
夷:古代的一种农具,用于除草。
斤:古代的一种农具,用于砍伐。
:古代的一种农具,用于挖掘。
壤土:指土地,这里指在土地上试验农具。
甲兵大足:指甲胄和兵器充足,即军备充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管仲教桓公足甲兵-评注
桓公的提问‘夫军令则寄诸内政矣,齐国寡甲兵,为之若何?’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军事力量与内政管理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军令’指的是军事指挥和军事行动的指令,而‘内政’则涵盖了国家的行政、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桓公认为,国家的军事力量应当与内政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强大和稳定。
管子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回答‘轻过而移诸甲兵’体现了他的军事思想和治国策略。‘轻过’指的是轻微的过失,‘移诸甲兵’则是指将这些过失与甲兵(即军事力量)联系起来。这里的‘甲兵’不仅仅指武器装备,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国家的军事力量。
桓公进一步询问‘为之若何?’时,管子的回答‘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鞼盾一戟,小罪讁以金分,宥间罪’展现了他的法律观念和治理手段。管子通过设立不同的赎罪制度,将犯罪行为与军事力量挂钩,既能够对犯罪行为进行惩罚,又能够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这句话体现了管子在司法制度上的创新。‘索讼者’指的是诉讼者,‘三禁’指的是三次禁止上诉,‘坐成以束矢’则是指判决一旦成立,即以束矢为信物,表示判决不可更改。这种制度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同时也能够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这句话则展示了管子在资源分配和军事装备制造方面的智慧。管子根据不同金属的特性,将其用于不同的领域,既保证了军事装备的质量,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甲兵大足’是管子回答的结尾,意味着通过上述措施,齐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这一句话不仅是对桓公提问的回应,也是对管子治国策略成功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