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管仲佐桓公为政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管仲佐桓公为政-原文

正月之朝,乡长复事。

君亲问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

有司已于事而竣。

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

有司已于事而竣。

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

有司已于事而竣。

是故乡长退而修德进贤,桓公亲见之,遂使役官。

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且选,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之,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慎端悫以待时,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

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

设之以国家之患而不疚,退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升以为上卿之赞。

谓之三选。

国子、高子退而修乡,乡退而修连,连退而修里,里退而修轨,轨退而修伍,伍退而修家。

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

政既成,乡不越长,朝不越爵,罢士无伍,罢女无家。

夫是,故民皆勉为善。

与其为善于乡也,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也,不如为善于家。

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终岁之计;莫敢以终岁之议,皆有终身之功。

桓公曰:‘伍鄙若何?’

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则牛羊遂。’

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

管子对曰:‘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属焉;立五正,各使听一属焉。是故正之政听属,牧政听县,下政听乡。’

桓公曰:‘各保治尔所,无惑淫怠而不听治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管仲佐桓公为政-译文

正月初一,地方官员重新开始工作。君主亲自询问他们,说:‘在你管理的地区,有没有居住在那里、好学、孝顺父母、聪明有德、在乡里有所闻名的,有的话就告诉我。如果有却不说,那就是遮蔽了明智,这是第五条罪状。’官员们已经完成了这项工作。桓公又问,说:‘在你管理的地区,有没有勇猛有力、超出常人的,有的话就告诉我。如果有却不说,那就是遮蔽了贤能,这是第五条罪状。’官员们已经完成了这项工作。桓公再次问,说:‘在你管理的地区,有没有不孝顺父母、不尊敬乡邻、骄傲急躁、不遵守上级命令的,有的话就告诉我。如果有却不说,那就是同流合污,这是第五条罪状。’官员们已经完成了这项工作。因此,地方官员退下来后修养德行,推荐贤能,桓公亲自看到这一点,于是让他们担任官职。

桓公命令官员长期记录功过,用来告知并且选拔,选拔那些官员中的贤能者再次任用他们,说:‘有人在我这个官职上,有功绩和美德,只是谨慎正直地等待时机,使百姓受到鼓舞,平息了诽谤之言,足以弥补官职上不良的政策。’桓公召见他们,考察他们的品质,认为他们足以完成大事,确实可以立功并授予他们官职。用国家的问题去考验他们,他们不感到愧疚,退而询问他们的家乡,观察他们的能力而没有大问题,提升他们为上卿的助手。这被称为三选。国子、高子退下来后修养乡里,乡里退下来后修养连,连退下来后修养里,里退下来后修养轨,轨退下来后修养伍,伍退下来后修养家。因此,普通人有善行,可以得到举荐;普通人有恶行,可以得到惩罚。政治一旦形成,乡里不越级,朝廷不越爵位,被罢免的士人没有伍,被罢免的女子没有家。因此,百姓都努力行善。在乡里行善,不如在里行善;在里行善,不如在家行善。因此,士人不敢只考虑一朝之便,都有全年的计划;没有人敢只考虑全年的议论,都有终身的功绩。

桓公说:‘关于伍鄙的情况如何?’管子回答说:‘根据土地的好坏来征收赋税,那么百姓就不会迁移;政治上不偏袒旧人,那么百姓就不会狡猾;山泽按时提供资源,那么百姓就不会偷懒;陆地、山丘、丘陵、田地、井田、田地都平均,那么百姓就不会有怨言;不侵犯百姓的农时,那么百姓就会富裕;祭祀用的牲畜不生病,那么牛羊就会繁衍。’

桓公说:‘如何确定百姓的居住地?’管子回答说:‘设立鄙。三十家组成一个邑,邑有官员;十个邑组成一个卒,卒有卒帅;十个卒组成一个乡,乡有乡帅;三个乡组成一个县,县有县帅;十个县组成一个属,属有大夫。设立五个属,因此设立五大夫,各自负责治理一个属;设立五个正,各自负责听从一个属的事务。因此,正的政事听从属,牧的政事听从县,下的政事听从乡。’桓公说:‘各自保卫并治理你们的地方,不要被迷惑、懒散而不听治理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管仲佐桓公为政-注解

正月之朝:正月,即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份,古代中国以农历纪年,正月是新年之始。朝,指朝廷,即君主或官府的集会地。

乡长: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之一,负责管理一个乡的行政事务。

复事:复,再次;事,指职责。复事即再次履行职责。

君亲:君,君主;亲,父母。君亲,指君主和父母。

居处好学:居处,居住的地方;好学,勤奋学习。

慈孝于父母:慈孝,对父母孝顺;父母,指父亲和母亲。

聪慧质仁:聪慧,聪明智慧;质仁,品德仁爱。

发闻于乡里:发闻,名声传扬;乡里,指家乡。

蔽明:蔽,掩盖;明,明智。蔽明,指故意隐瞒明智的行为。

拳勇股肱之力:拳勇,勇猛有力;股肱,大腿和手臂,比喻有力的助手。

秀出于众:秀,出众;众,众人。秀出于众,指才能或能力在众人中突出。

蔽贤:蔽,掩盖;贤,贤能。蔽贤,指故意隐瞒贤能的人。

不慈孝于父母:不慈孝,不孝顺父母。

不长悌于乡里:不悌,不尊敬兄长;乡里,指家乡。

骄躁淫暴:骄躁,傲慢急躁;淫暴,放纵凶暴。

不用上令:不用,不遵从;上令,上级的命令。

下比:下比,指阿谀奉承,与下级同流合污。

役官:役,服役;官,官员。役官,指担任官职。

书伐:书,记录;伐,功绩。书伐,指记录功绩。

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之:选,挑选;贤者,有德有才的人;复用,再次任用。

劝:劝,鼓励。

绥谤言:绥,安抚;谤言,诽谤的话。

国子:古代官名,负责教育事务。

高子:古代官名,负责礼仪事务。

连: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之一,相当于现代的乡。

里: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之一,相当于现代的村。

轨: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之一,相当于现代的街道。

伍: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之一,五家为一伍。

家: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之一,一家一户。

匹夫:匹夫,普通百姓。

罢士:罢,罢免;士,士人。罢士,指被罢免的士人。

罢女:罢,罢免;女,女子。罢女,指被罢免的女子。

制鄙:制,制定;鄙,边远的地方。制鄙,指制定边远地区的管理制度。

邑: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之一,相当于现代的镇。

卒: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之一,相当于现代的乡。

县: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之一,相当于现代的县。

属: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之一,相当于现代的市或地区。

大夫:古代官名,相当于现代的部长或省长。

正: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听属:听,管理;属,属下。听属,指管理属下。

牧政:牧,治理;政,政治。牧政,指治理政治。

下政:下,地方;政,政治。下政,指地方政治。

惑淫怠:惑,迷惑;淫,放纵;怠,懒惰。惑淫怠,指迷惑、放纵和懒惰。

而不听治者:而不,却;听治,治理。而不听治者,指不听从治理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管仲佐桓公为政-评注

正月之朝,乡长复事。君亲问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

此段文字描绘了古代中国地方官员(乡长)在正月朝会上向君主汇报本乡情况,特别是关于乡里贤能人士的选拔与举荐。‘居处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这些品质,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个人品德的高度重视。‘蔽明’之罪,即不举荐贤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官员责任感和公正性的要求。这一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德才兼备官员的重视,以及选拔制度中的道德考量。

‘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

这段文字继续强调君主对乡长的询问,此次关注的是乡里的勇猛之士。‘拳勇股肱之力’代表了军事力量,‘蔽贤’之罪与‘蔽明’相呼应,都是对官员不履行职责的惩罚。这表明古代中国不仅重视文官的品德,也重视武官的能力,体现了全面选拔人才的观念。

‘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

此段文字反映了君主对于乡里不良行为的关注,如不孝、不悌、骄躁、淫暴等,这些行为被视为社会秩序的破坏者。‘下比’之罪,即不举报这些不良行为,表明了古代社会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视。

‘是故乡长退而修德进贤,桓公亲见之,遂使役官。’

这段文字说明乡长因为履行职责得当,被君主亲自观察并认可,从而得到重用。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官员德才兼备的重视,以及通过实践检验官员能力的选拔方式。

‘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且选,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之,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慎端悫以待时,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

这段文字描述了桓公对于官员选拔和任用的方法,即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选拔贤能之人。‘功休德’、‘慎端悫’等词语,体现了对官员品德的要求。这一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官员能力和品德的重视,以及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确保官员的素质。

‘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

此段文字描绘了桓公对候选官员的亲自面试和评估,通过言谈举止来考察其是否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官员选拔的严谨态度。

‘设之以国家之患而不疚,退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升以为上卿之赞。’

这段文字说明了桓公对于候选官员的全面考察,包括其在国家面临困难时的表现,以及其在乡里的口碑。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官员全面素质的重视。

‘谓之三选。’

‘国子、高子退而修乡,乡退而修连,连退而修里,里退而修轨,轨退而修伍,伍退而修家。’

这两段文字描述了桓公的‘三选’制度,即从国家到家庭,层层选拔和培养人才。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人才选拔的系统性考虑,以及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

‘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

这段文字强调了在古代中国,无论身份高低,只要有善行即可被举荐,有恶行则可被惩罚。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

‘政既成,乡不越长,朝不越爵,罢士无伍,罢女无家。’

这段文字说明了在政治秩序稳定的情况下,社会等级和秩序得到维护,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都应各安其位,不得越级。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视。

‘夫是,故民皆勉为善。与其为善于乡也,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也,不如为善于家。’

这段文字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善行应当从家庭做起,逐步扩展到乡里和国家。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

‘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终岁之计;莫敢以终岁之议,皆有终身之功。’

这段文字强调了古代中国对于长期规划和持之以恒的重视,认为个人的成就应当建立在长期的努力和积累之上。

‘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则牛羊遂。’’

这段文字反映了桓公对于农业和土地政策的关注,管子提出的建议涉及土地税收、政策稳定、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农业和民生问题的重视。

‘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属焉;立五正,各使听一属焉。是故正之政听属,牧政听县,下政听乡。’’

这段文字描述了管子提出的行政区划和治理体系,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地方治理的精细化和系统化。

‘桓公曰:‘各保治尔所,无惑淫怠而不听治者!’’

这段文字强调了君主对于地方官员的期望,要求他们各司其职,不得懈怠,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官员责任感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管仲佐桓公为政》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86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