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桓公霸诸侯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桓公霸诸侯-原文

桓公忧天下诸侯。

鲁有夫人、庆父之乱,二君弑死,国绝无嗣。

桓公闻之,使高子存之。

狄人攻邢,桓公筑夷仪以封之,男女不淫,牛马选具。

狄人攻卫,卫人出庐于曹,桓公城楚丘以封之。

其畜散而无育,桓公与之系马三百。

天下诸侯称仁焉。

于是天下诸侯知桓公之非为己动也,是故诸侯归之。

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

故天下诸侯罢马以为币,缕綦以为奉,鹿皮四个;

诸侯之使垂橐而入,稛载而归。

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

可为动者为之动,可为谋者为之谋,军谭、遂而不有也,诸侯称宽焉。

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

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

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

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

是故大国惭愧,小国附协。

唯能用管夷吾、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之属而伯功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桓公霸诸侯-译文

齐桓公担忧天下的诸侯国。鲁国发生了夫人、庆父之乱,两位国君被杀,国家断绝了后嗣。桓公听说这件事后,派高子去救助他们。

狄人攻打邢国,桓公建造了夷仪城来封赏他们,男女不乱,牛马挑选得都很齐全。狄人又攻打卫国,卫国人逃到曹国,桓公就建造了楚丘城来封赏他们。卫国的牲畜散失了无法繁殖,桓公给了他们三百匹马。天下的诸侯都称赞桓公的仁德。因此,天下的诸侯都知道桓公并不是为了自己而行动,所以都归附于他。

桓公知道诸侯都归附于他,所以让他们的贡品减轻而礼节加重。因此,天下的诸侯都以马匹作为贡品,细绢作为供奉,鹿皮四个;诸侯的使者空手而来,满载而归。所以用利益来约束他们,用诚信来团结他们,用武力来显示威严,所以天下的中小诸侯国既然答应了桓公,就没有人敢背叛他,他们追求利益,相信他的仁德,畏惧他的武力。桓公知道天下的诸侯都很多支持他,所以又大规模地施展忠诚。对于可以动用的人,他就动用他们,对于可以谋划的事,他就谋划,军队讨伐谭国、遂国而不占为己有,诸侯都称赞他宽容。开放齐国的鱼盐贸易到东莱,使关口市场几乎不征税,以此来为诸侯谋利,诸侯都称赞他胸怀宽广。建造葵兹、晏、负夏、领釜丘城,用来抵御戎、狄的侵袭,这是在诸侯中禁止暴力的手段;建造五鹿、中牟、盖与、牡丘城,用来保卫中原地区,这是在中国显示权势的方式。教育成就显著,确立了三军制度,隐藏了五种兵器,朝服渡河时毫无恐惧,文治已经胜出。因此,大国感到惭愧,小国愿意归附。只有能够任用管夷吾、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等人,才能建立霸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桓公霸诸侯-注解

桓公:指齐桓公,名小白,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以尊王攘夷、改革内政、发展经济而著称。

忧天下诸侯:担忧天下的诸侯国,指齐桓公关心其他诸侯国的安危。

鲁有夫人、庆父之乱:鲁国内发生夫人和庆父的动乱,夫人和庆父是鲁国的权臣。

二君弑死,国绝无嗣:两位国君被杀害,国家断绝了后代。

使高子存之:派高子去救助他们。

狄人: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邢:古代的一个国家。

夷仪:地名,齐桓公为保护邢人而筑。

男女不淫,牛马选具:男女不得淫乱,牛马要精选。

卫:古代的一个国家。

曹:古代的一个国家。

楚丘:地名,齐桓公为保护卫人而筑。

畜散而无育:牲畜散失无法繁殖。

系马三百:赠送三百匹马。

称仁焉:被称为仁德之人。

使轻其币而重其礼:让诸侯国减轻贡品而重视礼节。

币:古代的货币。

缕綦:丝织品。

奉:礼物。

垂橐而入,稛载而归:诸侯使者带着礼物进入,满载而归。

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用利益约束他们,用信用团结他们,用武力展示给他们。

伯功立:成就霸业。

管夷吾:管仲,齐桓公的重要辅佐,以改革家著称。

宁戚:齐桓公的辅佐,以忠诚著称。

隰朋:齐桓公的辅佐,以智慧著称。

宾胥无:齐桓公的辅佐,以勇猛著称。

鲍叔牙:齐桓公的辅佐,以贤能著称。

三革:指皮、革、麻等材料制成的甲胄。

五刃:指刀、剑、矛、戟、斧等五种兵器。

朝服:朝见君主时穿的服装。

济河而无怵惕焉:渡河时没有恐惧。

文事胜矣:文治武功都很成功。

附协:归附并协助。

伯:古代对诸侯国君的尊称,意为诸侯之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桓公霸诸侯-评注

桓公忧天下诸侯。鲁有夫人、庆父之乱,二君弑死,国绝无嗣。桓公闻之,使高子存之。

此句展现了齐桓公的仁德之心。面对鲁国的内乱,桓公不仅没有乘机扩张,反而派遣使者高子去安抚,体现了他的仁政和远见。‘忧天下诸侯’一句,更是点明了桓公的政治抱负,他不仅仅关注自己的国家,更关心整个天下的安宁与繁荣。

狄人攻邢,桓公筑夷仪以封之,男女不淫,牛马选具。狄人攻卫,卫人出庐于曹,桓公城楚丘以封之。其畜散而无育,桓公与之系马三百。

这两句描述了桓公在狄人侵扰邢、卫两国时的应对措施。他不仅筑城以防御,还给予难民以援助,如提供马匹等物资。这些行为体现了桓公的仁爱之心和军事智慧,同时也赢得了天下诸侯的赞誉。

天下诸侯称仁焉。于是天下诸侯知桓公之非为己动也,是故诸侯归之。

‘称仁’二字,是对桓公仁政的肯定。诸侯们的归附,说明了桓公的仁德已经超越了国界,赢得了天下人的尊敬。这为桓公日后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天下诸侯罢马以为币,缕綦以为奉,鹿皮四个;诸侯之使垂橐而入,稛载而归。

此句揭示了桓公的治国策略。他通过减轻诸侯的贡品负担,加重礼节,使得诸侯们更加愿意归附。这种策略既体现了桓公的仁德,又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桓公的治国之道。他通过利益、信任和武力来维系与诸侯的关系,使得诸侯们既愿意接受他的领导,又不敢背叛他。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为动者为之动,可为谋者为之谋,军谭、遂而不有也,诸侯称宽焉。

桓公深知自己已经赢得了诸侯的支持,因此更加广泛地施以忠诚。他不仅愿意为他人出谋划策,还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这种宽厚的胸怀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

这句话说明了桓公在经济发展上的策略。他通过开放市场,使得诸侯受益,从而赢得了他们的支持。

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

这两句描述了桓公在军事上的布局。他通过筑城来防御戎、狄的侵扰,同时也在中原地区展示了自己的实力,以此来维护诸侯的安宁。

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

这句话说明了桓公在文化教育上的成就。他通过改革教育,使得国家文化达到顶峰,从而在文治方面取得了胜利。

是故大国惭愧,小国附协。唯能用管夷吾、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之属而伯功立。

最后一句总结了桓公的成功。他能够任用贤能,使得国家强盛,最终成就了霸业。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桓公霸诸侯》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8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