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桓公帅诸侯而朝天子-原文
桓公曰:‘吾欲南伐,何主?’
管子对曰:‘以鲁为主。反其侵地棠、潜,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环山于有牢。’
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
管子对曰:‘以卫为主。反其侵地台、原、姑与漆里,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环山于有牢。’
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
管子对曰:‘以燕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环山于有牢。’
四邻大亲。
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于■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酅,有革车八百乘。
择天下之甚淫乱者而先征之。
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
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使贡丝于周而反。
荆州诸侯莫敢不来服。
遂北伐山戎,■令支,斩孤竹而南归。
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
与诸侯饰牲为载,以约誓于上下庶神,与诸侯戮力同心。
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方舟设泭,乘桴济河,至于石枕。
悬车束马,逾太行与辟耳之溪拘夏,西服流沙,西吴。
南城于周,反胙于绛。
岳滨诸侯莫敢不来服,而大朝诸侯于阳谷。
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诸侯甲不解累,兵不解翳,弢无弓,服无矢。
隐武事,行文道,帅诸侯而朝天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桓公帅诸侯而朝天子-译文
桓公说:‘我想向南征伐,以哪个国家为主力呢?’管子回答说:‘以鲁国为主力。收回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棠和潜,让海洋有屏障,水道有堤防,山脉有堡垒。’桓公说:‘我想向西征伐,以哪个国家为主力呢?’管子回答说:‘以卫国为主力。收回卫国被侵占的土地台、原、姑与漆里,让海洋有屏障,水道有堤防,山脉有堡垒。’桓公说:‘我想向北征伐,以哪个国家为主力呢?’管子回答说:‘以燕国为主力。收回燕国被侵占的土地柴夫、吠狗,让海洋有屏障,水道有堤防,山脉有堡垒。’这样,四邻的诸侯都亲近了。收回被侵占的土地后,划定边界,地界南至■阴,西至济水,北至黄河,东至纪酅,拥有八百辆战车。选择天下最淫乱的国家先进行征伐。
过了几年,东南地区有很多淫乱的国家,如莱国、莒国、徐夷、吴国、越国,一次战役就使三十一个国家臣服。接着向南征伐楚国,渡过汝水,越过方城山,望见汶山,向周朝进贡丝绸后返回。荆州各诸侯国没有人敢不臣服。然后向北征伐山戎,攻克令支,斩杀孤竹后返回。海滨的诸侯国没有人敢不臣服。
与诸侯一起祭祀,订立盟约,向上天和众神发誓,与诸侯共同努力。向西征伐白狄,直到西河,建造方舟,用筏子渡河,到达石枕。用车悬挂马匹,越过太行山和辟耳溪,拘束夏人,征服流沙和西吴。在南边筑城,返回到绛地。岳滨的诸侯国没有人敢不臣服,然后在阳谷举行盛大的诸侯朝会。
兵车种类有六种,乘车会盟有三次,诸侯的铠甲不解开,兵器不收起,箭袋里没有箭,装备中没有弓。隐藏武力,推行文治,率领诸侯朝见天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桓公帅诸侯而朝天子-注解
桓公: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以尊王攘夷著称。
管子: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南伐:向南方的征战。
鲁:鲁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侵地:被侵占的土地。
棠、潜:棠和潜,鲁国的地名。
海于有蔽:使海有遮蔽,即保护沿海地区。
渠弭于有渚:使水道在渚(小洲)处平息,即控制水道。
环山于有牢:使山有围栏,即保护山区。
西伐:向西方的征战。
卫:卫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台、原、姑与漆里:台、原、姑与漆里,卫国的地名。
北伐:向北方的征战。
燕:燕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柴夫、吠狗:柴夫、吠狗,燕国的地名。
四邻大亲:四邻指周边的诸侯国,大亲即亲近。
革车:革车,古代战车的一种。
八百乘:八百辆战车。
淫乱者:指道德败坏、行为不端的诸侯国。
莱、莒、徐夷、吴、越:莱、莒、徐夷、吴、越,春秋时期的几个诸侯国或部族。
一战帅服:一战而使三十一个国家服从。
楚:楚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汝:汝水,流经河南省的一条河流。
方城:方城山,位于河南省南部。
汶山:汶山,即岷山,位于四川省北部。
周:周朝,春秋时期的中央政权。
荆州:荆州,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区。
山戎:山戎,春秋时期的一个部族。
令支:令支,山戎的地名。
孤竹:孤竹,山戎的地名。
海滨诸侯:海滨的诸侯国。
饰牲为载:用牲畜装饰战车。
载:战车。
上下庶神:指天地神灵。
戮力同心:齐心协力。
白狄:白狄,春秋时期的一个部族。
西河:西河,古代地区名,大致位于今天的黄河上游。
方舟设泭:用方舟设置泭(一种古代的浮桥)。
乘桴济河:乘坐小筏子渡河。
石枕:石枕,古代的一种渡河工具。
悬车束马:用绳索牵引车马。
太行:太行山,位于山西省与河南省之间。
辟耳之溪拘夏:辟耳之溪和拘夏,都是古代的地名。
西吴:西吴,古代地区名。
南城于周:在周地南边筑城。
反胙于绛:返回后,在绛地举行庆功宴会。
岳滨诸侯:岳滨的诸侯国。
阳谷:阳谷,古代地名。
兵车之属:兵车的种类。
乘车之会:乘车会盟,即诸侯国之间的会盟。
甲不解累:甲胄不脱。
兵不解翳:兵器不卸。
弢无弓:弢(弓袋)中没有弓。
服无矢:箭袋中没有箭。
隐武事:隐藏武力。
行文道:推行文治。
帅诸侯而朝天子:率领诸侯朝见天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桓公帅诸侯而朝天子-评注
桓公曰:‘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鲁为主。反其侵地棠、潜,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环山于有牢。’
这段对话展现了齐桓公与管仲的谋略关系。桓公询问南伐的主导者,管仲以鲁国为主,这表明了管仲在战略上的远见。他提出的反侵地、使海有蔽、渠弭有渚、环山有牢的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思想,即通过控制地形和水源来巩固边防,这是古代军事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管仲的回答也显示了他在地理和军事上的深厚知识。
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对曰:‘以卫为主。反其侵地台、原、姑与漆里,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环山于有牢。’
同样的,管仲对于西伐的主导者选择了卫国,并提出了类似的战略建议。这再次证明了管仲在战略布局上的成熟和对地理条件的精准把握。管仲的策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防御,还包括了对周边环境的利用,如海、渠、山等,这些都是在古代战争中非常重要的自然条件。
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燕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环山于有牢。’
在北伐的问题上,管仲同样选择了燕国作为主导者,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这显示了管仲对于周边国家情况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于不同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管仲的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于不同战区的战略规划和战术运用。
四邻大亲。
这句话说明了管仲的策略得到了周边国家的认可和支持,这反映了管仲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战略布局,管仲使得四邻国家愿意与齐国结盟,共同对抗外敌,这体现了古代国家间政治联盟的重要性。
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于■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酅,有革车八百乘。
这段话描述了齐国在管仲的辅佐下,成功收复了被侵占领土,并明确了国界。管仲提出的革车八百乘,表明了齐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这是实现国家统一和边疆巩固的重要保障。
择天下之甚淫乱者而先征之。
管仲提出的这一策略,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先发制人思想。通过先攻击那些道德败坏、内部混乱的国家,齐国可以迅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削弱敌人的实力。
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
这段话描述了齐国在管仲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迅速征服了东南地区的多个国家,展现了齐国的强大军事力量和管仲卓越的军事才能。
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使贡丝于周而反。
齐国南征伐楚,这一行动不仅展示了齐国的军事力量,还体现了古代国家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过贡丝于周,齐国与周朝建立了联系,这也是古代国家间外交关系的一种体现。
荆州诸侯莫敢不来服。
荆州诸侯的归服,说明了齐国的威望和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地区,这也是管仲外交策略的成功。
遂北伐山戎,■令支,斩孤竹而南归。
北伐山戎,斩孤竹,展现了齐国在北方地区的军事行动,这些行动巩固了齐国的北方边疆,同时也体现了管仲在军事战略上的灵活性和果断性。
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
海滨诸侯的归服,进一步证明了齐国在管仲的辅佐下,已经成为了周边国家中的强国。
与诸侯饰牲为载,以约誓于上下庶神,与诸侯戮力同心。
这段话说明了齐国通过祭祀和盟誓的方式,加强了与诸侯国的关系,这种通过宗教仪式来巩固国家间联盟的做法,在古代中国政治中十分常见。
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方舟设泭,乘桴济河,至于石枕。
齐国西征白狄,并成功渡过西河,这展示了齐国的军事能力和地理扩张的野心。
悬车束马,逾太行与辟耳之溪拘夏,西服流沙,西吴。
这段话描述了齐国在军事行动中的艰难和艰苦,同时也展现了齐国的军事力量和管仲的军事才能。
南城于周,反胙于绛。
齐国南城于周,反胙于绛,这表明了齐国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力,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岳滨诸侯莫敢不来服,而大朝诸侯于阳谷。
岳滨诸侯的归服和大朝诸侯于阳谷,说明了齐国在管仲的辅佐下,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其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周边地区。
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诸侯甲不解累,兵不解翳,弢无弓,服无矢。
这段话描述了齐国的军事制度和军事装备,表明了齐国在军事上的强大。
隐武事,行文道,帅诸侯而朝天子。
齐国隐武事,行文道,帅诸侯而朝天子,这表明了齐国在管仲的辅佐下,既注重军事力量,也注重文化和政治,展现了古代国家治理的多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