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桓公为政既成-原文
正月之朝,五属大夫复事。
桓公择是寡功者而谪之,曰:‘制地、分民如一,何故独寡功?教不善则政不治,一再则宥,三则不赦。’
桓公又亲问焉,曰:‘于子之属,有居处为义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
有司已于事而竣。
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
有司已于事而竣。
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
有司已于事而竣。
五属大夫于是退而修属,属退而修县,县退而修乡,乡退而修卒,卒退而修邑,邑退而修家。
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
政既成矣,以守则固,以征则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桓公为政既成-译文
正月的时候,五属的大夫们都要来复职。桓公挑选出那些功劳很少的人,贬谪了他们,说:‘分配土地、分派百姓都一样,为什么只有你功劳少?教育方法不好,政治就治理不好,犯一次错误可以宽恕,犯两次可以宽恕,犯三次就不可以宽恕了。’桓公又亲自询问他们,说:‘在你管辖的属下,有居住在乡里,行为合乎道义、热爱学习、对父母孝顺、聪明智慧、仁慈善良、在乡里出名的人,有的话就告诉我。有这样的人却不告诉我,这就是掩盖贤能,罪过有五条。’负责的官员已经处理完这些事情了。桓公又问,说:‘在你管辖的属下,有身体强壮、英勇出众的人,有的话就告诉我。有这样的人却不告诉我,这就是掩盖贤能,罪过有五条。’负责的官员也已经处理完这些事情了。桓公又问,说:‘在你管辖的属下,有对父母不孝顺、在乡里不尊敬兄长、骄傲急躁、暴虐无度、不遵守上级命令的人,有的话就告诉我。有这样的人却不告诉我,这就是同流合污,罪过有五条。’负责的官员也已经处理完这些事情了。五属的大夫们于是退下去整顿自己的属下,属下退下去整顿县,县退下去整顿乡,乡退下去整顿卒,卒退下去整顿邑,邑退下去整顿家。因此,一个普通人有好的行为,可以被发现并表扬;一个普通人有不好的行为,可以被发现并惩罚。政治一旦建立起来,用来防守就坚固,用来征伐就强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桓公为政既成-注解
正月之朝:指农历正月的第一天,即春节,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五属大夫:五属大夫指的是古代诸侯国中,分别负责管理五个区域的官员,他们是诸侯国的直接属下。
复事:复事在此指重新开始工作或职责。
谪之:谪,指降职或流放;谪之即对那些表现不佳的官员进行降职或流放。
制地、分民如一:制地,指划分土地;分民如一,指公平分配土地给民众。
教不善则政不治:指如果教育不善,政治就无法得到治理。
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宥,指宽恕;不赦,指不可赦免。意思是第一次犯错可以宽恕,第二次犯错则不可赦免。
亲问焉:亲自询问他们。
居处为义好学:指居住的地方能够体现出正义和热爱学习。
慈孝于父母:指对父母孝顺。
聪慧质仁:指聪明且心地善良。
发闻于乡里者:指在乡里中名声显赫的人。
蔽明:蔽,遮蔽;明,明智。指遮蔽了明智,即不公正地隐瞒或遗漏了应该报告的信息。
有司已于事而竣:有司,指官员;竣,完成。意思是官员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任务。
拳勇股肱之力:指有力的臂膀和勇敢的力量。
秀出于众者:指才能或品质出众的人。
蔽贤:蔽,遮蔽;贤,有才能的人。指遮蔽了贤能,即不公正地隐瞒或遗漏了应该报告的人才。
不慈孝于父母:指对父母不孝顺。
不长悌于乡里:悌,尊敬兄长;长悌,指尊敬长辈。指在乡里中不尊敬长辈。
骄躁淫暴:指骄傲、急躁、放荡不羁、暴虐。
不用上令:不遵守上级的命令。
下比:指与下属同流合污。
匹夫:指普通百姓。
举:举荐,推荐。
诛:惩罚,处决。
政既成矣:政,政治;既成,已经形成。指政治已经稳定。
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以守则固,指在防守时坚固;以征则强,指在进攻时强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齐语-桓公为政既成-评注
正月之朝,五属大夫复事。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事件,正月为农历新年之初,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五属大夫复事,指的是五位地方行政官员重新开始履行职责,表明桓公对于地方治理的重视。
桓公择是寡功者而谪之,曰:‘制地、分民如一,何故独寡功?教不善则政不治,一再则宥,三则不赦。’桓公此处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强调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地、分民如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均田制理念,即土地和人民的分配应当公平。对于不称职的官员,桓公采取严厉的措施,既体现了法治精神,也彰显了儒家教化的重要性。
桓公又亲问焉,曰:‘于子之属,有居处为义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桓公在此强调官员应选拔有德有才之人,提倡道德教化。居处为义、慈孝父母、聪慧质仁等品质,均为儒家所推崇的道德标准。桓公对官员的不作为进行严厉的指责,认为这是对明德的遮蔽,罪责重大。
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桓公不仅关注官员的道德品质,还关注其才能。拳勇股肱之力,指的是勇敢有力的身体,体现了对武力的重视。桓公认为,若官员有特殊才能,也应予以表彰,否则就是对贤能的遮蔽。
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桓公在此强调官员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慈孝父母、不长悌于乡里等行为,都是儒家所谴责的。桓公认为,官员若不能做到自律,则会败坏风气,影响国家治理。
五属大夫于是退而修属,属退而修县,县退而修乡,乡退而修卒,卒退而修邑,邑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政既成矣,以守则固,以征则强。”桓公通过层层递进的治理方式,将国家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匹夫有善、有恶,皆可得到相应的奖惩,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理念。桓公强调,只有将国家治理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