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里革论君之过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里革论君之过-原文

晋人杀厉公,边人以告,成公在朝。

公曰:‘臣杀其君,谁之过也?’

大夫莫对,里革曰:‘君之过也。

夫君人者,其威大矣。

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

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

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慝无由省之,益邪多矣。

若以邪临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专,则不能使,至于殄灭而莫之恤也,将安用之?

桀奔南巢,纣踣于京,厉流于彘,幽灭于戏,皆是术也。

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

行而从之,美恶皆君之由,民何能为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里革论君之过-译文

晋国人杀了他们的国君厉公,边境的人把这个消息报告给成公,当时成公正在朝廷上。成公说:‘臣子杀了君主,这是谁的过错呢?’大夫们都没有回答,里革说:‘这是君主的过错。作为君主,他的威严是非常大的。一旦失去了威严,以至于被杀,那么他的过错就非常多了。而且,君主应该是引导百姓、纠正他们错误的人,如果君主放纵私欲,忽视国家大事,百姓身边有邪恶的事情,君主却不去察觉,那么邪恶就会越来越多。如果君主用邪恶的态度对待百姓,一旦陷入困境却不振作,不愿意专一使用善良的方法,那么就无法治理国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而无人关心,那还有什么用呢?桀王逃到南巢,纣王在朝歌死去,厉公被流放到彘地,幽王在镐京被灭,这些都是因为君主的无能。君主就像是百姓的川泽,百姓会跟随君主的行为,无论是美好还是邪恶,都是君主的原因,百姓又能做什么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里革论君之过-注解

晋人:指晋国的人民,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杀厉公:指晋国国君晋厉公被杀。

边人:指边远地区的人,这里可能指晋国边境的居民。

成公:指晋成公,晋厉公的继任者。

朝:指朝廷,古代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臣:指臣子,这里指晋国的官员。

君人者:指君主,统治者。

威:指君主的威严、权威。

失威:指失去了君主的威严和权威。

牧民:指统治和管理人民。

正其邪:指纠正人民的邪恶行为。

私回:指个人的私欲和偏私。

民事:指国家的大事,即政务。

慝:指邪恶,这里指恶行。

省:指察觉,了解。

陷而不振:指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

用善不肯专:指使用善良的人但不肯专一依靠他们。

使:指治理,统治。

殄灭:指灭绝,这里指国家灭亡。

恤:指关心,同情。

桀:指夏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南巢:指桀逃亡的地方。

纣:指商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踣:指跌倒,这里指纣王被推翻。

京:指商纣王的都城,即朝歌。

厉:指晋厉公,前文提到的被杀的晋国国君。

流于彘:指厉公被流放到彘地。

幽:指周幽王,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

灭于戏:指幽王被杀于戏地。

术:指方法,手段。

川泽:指河流和湖泊,比喻君主如水源和湖泊,是人民生活的依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里革论君之过-评注

晋人杀厉公,边人以告,成公在朝。公曰:‘臣杀其君,谁之过也?’

这段文字开篇即揭示了晋国厉公被杀的事实,边人将此事告知了成公。成公对此表示疑惑,询问是谁的过错导致了君臣相杀。这一问,既是对当时政治伦理的质询,也是对权力与责任的反思。

大夫莫对,里革曰:‘君之过也。’

面对成公的询问,大夫们无言以对,而里革则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是君主的过错。这里,里革以直率的言辞表达了对君主责任的明确认识,即君主有责任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民众的福祉。

夫君人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

里革进一步阐述,君主的威严是巨大的,一旦失去威严,以至于发生杀君之事,那么君主的过错就更加严重。这里,里革通过对比君主应有的威严与现实中的失威,强调了君主责任的重要性。

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慝无由省之,益邪多矣。

里革接着说,君主应当如同牧民者一样,纠正民众的邪行。如果君主放纵私欲,忽视民事,那么民众就会受到邪念的影响,邪行会越来越多。

若以邪临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专,则不能使,至于殄灭而莫之恤也,将安用之?

里革进一步指出,如果君主用邪念来对待民众,导致民众陷入困境而不振作,不愿意专注于行善,那么这样的君主就无法得到民众的支持,最终只会导致国家的灭亡。

桀奔南巢,纣踣于京,厉流于彘,幽灭于戏,皆是术也。

里革以夏桀、商纣、周厉王、周幽王的失败为例,说明历史上的君主因为失德而导致的悲惨结局,以此警示成公。

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行而从之,美恶皆君之由,民何能为焉。

最后,里革将君主比喻为民之川泽,即民众的依靠。君主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民众,美恶皆由君主决定,民众本身并无能为力。这里,里革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影响力,以及对君主德行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里革论君之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85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