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诸侯伐秦鲁人以莒人先济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诸侯伐秦鲁人以莒人先济-原文

诸侯伐秦,及泾莫济。

晋叔向见叔孙穆子曰:‘诸侯谓秦不恭而讨之,及泾而止,于秦何益?’

穆子曰:‘豹之业,及《匏有苦叶》矣,不知其他。’

叔向退,召舟虞与司马,曰:‘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鲁叔孙赋《匏有苦叶》,必将涉矣。具舟除隧,不共有法。’

是行也,鲁人以莒人先济,诸侯从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诸侯伐秦鲁人以莒人先济-译文

诸侯们攻打秦国,但到了泾河就停止了。晋国的叔向见到鲁国的叔孙穆子说:‘诸侯们认为秦国不恭敬,所以出兵讨伐,但到了泾河就不再前进,这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呢?’叔孙穆子回答:‘豹子的行业,已经到了《匏有苦叶》这首歌的水平了,我不了解其他的事情。’叔向离开后,召来舟虞(管理船只的人)和司马(军事官员),说:‘那苦匏对于人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只是为了渡河而已。鲁国的叔孙赋《匏有苦叶》,必定是要渡河的。准备好船只和通道,不要用常规的方法。’这次行动中,鲁国人让莒国人先渡河,诸侯们跟着也渡过去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诸侯伐秦鲁人以莒人先济-注解

诸侯:古代中国分封制度下的地方领主,拥有一定的政治、军事权力。

秦:古代中国西部的一个国家,后成为秦朝的起源。

泾: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位于陕西省。

莫:否定副词,表示没有或者不。

济:渡河,过河。

叔向: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夫,以智慧著称。

叔孙穆子: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姓叔孙,名穆子。

讨:讨伐,出兵攻打。

恭:恭敬,有礼貌。

业:事业,这里指叔孙穆子所从事的事情。

匏有苦叶:《诗经》中的一篇诗,讲述的是匏瓜的叶子苦涩,比喻人世间的艰辛。

舟虞:古代管理船只的官职。

司马:古代军事官职,负责军队的训练和调动。

材:材料,这里指有用的材料。

共济:共同渡河。

赋:吟诵,朗诵。

涉:涉水,过河。

具:准备。

隧:隧道,这里指渡河的设施。

莒人:莒国的人,莒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诸侯伐秦鲁人以莒人先济-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左传》,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首先,‘诸侯伐秦,及泾莫济’一句,描绘了诸侯联军讨伐秦国的情景,但到达泾水便停止前进,这种行动上的犹豫不决,为后续的对话埋下了伏笔。

‘晋叔向见叔孙穆子曰:“诸侯谓秦不恭而讨之,及泾而止,于秦何益?”’晋叔向的话语,揭示了诸侯联军对此次行动的不满,认为既然已经起兵讨伐秦国,就应该一鼓作气,不应该在泾水就停止,这样对秦国并无实质性的伤害。

‘穆子曰:“豹之业,及《匏有苦叶》矣,不知其他。”’叔孙穆子的回答,既是对晋叔向的直接回应,也是对晋叔向观点的一种讽刺。他引用《匏有苦叶》一诗,表达了自己对此次行动的看法,即如同那苦匏一样,虽无材用于人,但能共济过河即可,不必过分追求。

‘叔向退,召舟虞与司马,曰:“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鲁叔孙赋《匏有苦叶》,必将涉矣。具舟除隧,不共有法。”’叔向退后,与舟虞和司马商议,他认为鲁叔孙引用《匏有苦叶》是为了暗示联军应该继续前进,因此准备船只和通道,准备渡河。

‘是行也,鲁人以莒人先济,诸侯从之。’最终,鲁国和莒国率先渡河,其他诸侯国也纷纷效仿,这表明了诸侯联军在叔孙穆子和叔向的策略下,终于采取了实际行动,继续了对秦国的讨伐。

这段古文不仅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斗争,还反映了当时士大夫的智慧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叔孙穆子和叔向的对话,既是对行动策略的探讨,也是对文学典故的巧妙运用,体现了古人对文化的尊重和对智慧的追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诸侯伐秦鲁人以莒人先济》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84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