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襄公如楚-原文
襄公如楚,及汉,闻康王卒,欲还。
叔仲昭伯曰:‘君之来也,非为一人也,为其名与其众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
诸大夫皆欲还。
子服惠伯曰:‘不知所为,姑从君乎!’
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苟芈姓实嗣,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说侮不懦,执政不贰,帅大仇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
乃遂行。
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
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
乃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襄公如楚-译文
襄公前往楚国,到了汉水边,听说康王去世了,就想返回。叔仲昭伯说:“您来的目的,不是为了一个人,而是为了他的名声和他的部下。现在国王去世了,但他的名声没有改变,他的部下也没有溃散,为什么还要回去?”众大夫都想要回去。
子服惠伯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暂且跟随君主吧!”叔仲说:“您来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的安身立命,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所以不怕辛苦遥远地听从楚国的安排;并不是因为楚国有理,而是因为畏惧他们的名声和势力。对于义人来说,当然会庆祝他们的喜悦而哀悼他们的忧伤,何况是畏惧并服从呢?听说畏惧而前往,听说丧事而返回,如果真的有芈姓继承者,那谁会代替他承担丧事?王太子已经长大了,执政还没有改变,我是为了先君而来,先君去世了我就离开,那谁会说我不如先君?如果为了举行丧事而返回,听说丧事就返回,那谁会说这不是侮辱?侍奉君主并承担他的政事,那谁会自己背叛?寻求别人的宽恕,却急于在前面的人面前讨好,这不是让仇敌更加壮大吗?宽恕侮辱不显得软弱,执政不背叛,带领大仇敌去恐吓小国,那谁会说等待他们?如果跟随君主逃避祸患,那不如违背君主去躲避灾难。而且君子在计划成熟后再行动,你们几位考虑过吗?如果有抵御楚国的策略和守卫国家的准备,那就可以;如果没有,那不如前往。”于是他们继续前行。
返回途中,到了方城,听说季武子偷袭了卞城,襄公想要返回,并让楚军一起攻打鲁国。荣成伯说:“不可以。君主对臣子的威严是很大的。不能在国内发号施令,却依赖诸侯,诸侯们会亲近谁呢?如果得到楚军一起攻打鲁国,鲁国既然没有违背夙日夺取卞城的约定,一定会服从命令,守卫一定会坚固。如果楚国攻克了鲁国,其他姬姓国家得不到任何好处,何况是君主呢?他们不是把他们的同类安置在东方夷族中,来统治中原,要统一天下,那君主对他们有什么恩德,他们会帮助君主吗?如果楚国不能攻克鲁国,君主用蛮夷和夷族去攻打,却又要求进入鲁国,肯定不会成功。不如让他们进入鲁国。夙日侍奉君主,不敢不悔改。醉酒时发怒,清醒时高兴,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君主还是进去吧!”于是他们返回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襄公如楚-注解
襄公: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鲁襄公,名姬弓。
楚:指当时的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康王:指楚国的国君,即楚康王。
叔仲昭伯:鲁国的大夫,名叔仲昭伯。
名:指楚康王的称号,这里指楚国的国威和地位。
众:指楚国的军队。
子服惠伯:鲁国的大夫,名子服惠伯。
二三子:指众大夫。
芈姓:楚国的姓氏,芈姓是楚国的正宗血统。
嗣:继承。
太子:指楚康王的太子。
执政:指掌握国家政权。
先君:指已故的国君,此处指鲁襄公。
侮:侮辱,轻视。
蛮、夷:指楚国的军队,这里用作贬义词。
诸姬:指周朝的诸侯国。
取卞:指鲁国攻取了卞国。
御楚之术:指对抗楚国的策略。
守国之备:指保卫国家的准备。
方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季武子:鲁国的大夫,名季武子。
卞:国名,后被鲁国所灭。
荣成伯:鲁国的大夫,名荣成伯。
暱:亲近。
夙:早晨,这里指早先的事情。
悛:悔改。
入:进入,这里指返回鲁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襄公如楚-评注
襄公如楚,及汉,闻康王卒,欲还。
此句描述了襄公在前往楚国的途中,听闻康王去世的消息,想要返回。这里‘如楚’和‘及汉’展现了襄公行进的路程,同时也暗示了襄公的行进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定的波折。‘闻康王卒’则揭示了消息的突然性和对襄公心境的影响,‘欲还’则表达了襄公对返回的强烈愿望。
叔仲昭伯曰:‘君之来也,非为一人也,为其名与其众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
叔仲昭伯的这段话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和智慧。他首先指出襄公此次出行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名誉和利益。‘为其名与其众也’强调了襄公此次行动的政治意义。接着,叔仲昭伯分析了当前形势,认为康王去世后,其名号和势力尚未受到严重损害,因此没有必要急于返回。
诸大夫皆欲还。
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大臣们的普遍心态,即对襄公返回的决定表示支持。这可能是出于对形势的担忧,也可能是出于对襄公的信任。
子服惠伯曰:‘不知所为,姑从君乎!’
子服惠伯的回应体现了他的谨慎和尊重君权的态度。他虽然不确定如何行动,但仍然选择遵从襄公的决定。
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苟芈姓实嗣,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说侮不懦,执政不贰,帅大仇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
叔仲的这段话是全文的核心,他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襄公的行动。首先,他强调襄公此次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而非个人安危。‘不惮勤远而听于楚’和‘畏其名与众也’表明襄公此次行动的谨慎和决心。接着,叔仲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襄公的行动是否合适,包括对康王去世的反应、对王太子的态度、对国家政治的影响等。最后,叔仲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襄公应该继续前行,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乃遂行。
这句话表明襄公最终决定遵从叔仲的建议,继续前行。
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
这句话描述了襄公在行进过程中,听闻季武子袭击卞地的消息,再次产生了返回的念头。‘反’和‘及方城’表明了襄公的行进路线和遭遇的困境。
荣成伯曰:‘不可。’
荣成伯的反对意见表明了他对襄公决定的不同看法。‘不可’二字简洁有力,表达了荣成伯的坚决态度。
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荣成伯的这段话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襄公作为君主,拥有强大的威望,但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却不容忽视。‘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揭示了国家政治的困境。接着,荣成伯分析了楚师伐鲁的利弊,认为如果能够得到楚师的支持,鲁国必然能够坚守阵地。
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
荣成伯继续分析形势,认为如果楚师能够击败鲁国,那么诸姬国必然会对襄公产生敌意。‘将天下是王’表明了楚师的野心。同时,荣成伯也指出,如果楚师不能击败鲁国,襄公的处境将会更加危险。
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
荣成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襄公应该接受季武子的请求,进入卞地。他认为这样做可以缓和局势,避免更大的损失。
乃归。
这句话表明襄公最终接受了荣成伯的建议,返回了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