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臧文仲如齐告籴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臧文仲如齐告籴-原文

鲁饥,臧文仲言于庄公曰:

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

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

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

公曰:‘谁使?’

对曰:‘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辰也备卿,辰请如齐。’

公使往。

从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请之,其为选事乎?’

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

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文仲以鬯圭与玉磬如齐告籴,

曰:‘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荐降,民羸几卒,大惧乏周公、太公之命祀,职贡业事之不共而获戾。

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纾执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职。

岂唯寡君与二三臣实受君赐,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祇实永飨而赖之!’

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臧文仲如齐告籴-译文

鲁国遭遇饥荒,臧文仲对庄公说:‘作为四邻的支援,建立诸侯间的信任,通过婚姻和盟誓来加强,这些都是为了稳固国家在困难时刻的根基。铸造名贵的器物,收藏珍贵的财宝,是为了应对民众的疾苦。现在国家正遭受困难,您为什么不拿出名贵的器物去请求齐国购买粮食呢!’庄公问:‘派谁去呢?’臧文仲回答:‘国家有饥荒,卿大夫出外请求购买粮食,这是古代的制度。我作为卿大夫,请允许我去齐国。’庄公就派他去了。

随从的人说:‘君主没有命令您去,您自己请求去,这恐怕是选一件难事吧?’臧文仲说:‘贤能的人在国家有难时应该谦让,担任官职的人应该面对困难而不回避,居高位的人应该关心民众的疾苦,这样国家才能没有违背。现在我不如去齐国,并不是因为国家有紧急的困难。作为高位的人不关心下面的人,担任官职却懒散,这不是侍奉君主的表现。’

臧文仲带着鬯圭和玉磬去齐国请求购买粮食,说:‘天灾不断降临,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小国,饥荒接连发生,民众瘦弱几乎要死去,我们非常担心无法继续进行周公、太公的祭祀,以及完成贡品和职责,因此我们感到不安。我们不敢轻视先君的财物和器物,敢请求您购买我们的积存,以缓解我们的困境;以救助我们的小国,使我们能够履行职责。这不仅是我们君主和几位大臣实际受到了您的恩赐,也是周公、太公以及各位神灵能够永远享受并依赖您的恩赐!’齐国人归还了玉器,给了他们粮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臧文仲如齐告籴-注解

鲁饥:鲁国发生饥荒,指粮食短缺的情况。

臧文仲:鲁国的一位大夫,以有才智和正直著称。

庄公:鲁国的君主。

四邻之援:指与四周邻国建立联盟,以相互支援。

结诸侯之信:指与诸侯国建立信任关系。

婚姻:指通过联姻来加强国家间的联系。

盟誓:指通过盟约和誓言来确保国家间的承诺。

固国之艰急:指巩固国家的困难和紧急情况。

名器:指象征国家权威的礼器,如鼎、觥等。

宝财:指珍贵的财物。

固民之殄病:指巩固民众的生活,防止他们因贫困而生病。

籴:指购买粮食。

齐:指齐国,当时的强国之一。

卿:古代的高级官职,相当于现代的部长或大臣。

辰也备卿:辰,指臧文仲自称,表示自己已经准备好担任卿的职务。

鬯圭: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玉器,用于盛放鬯酒。

玉磬:古代的一种玉制打击乐器。

天灾流行:指天灾频繁发生。

弊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意为“我们国家”或“我国”。

民羸几卒:民羸,指民众瘦弱;几卒,指几乎死去。意指民众几乎饿死。

周公、太公:周公和太公是周朝的两位著名先祖,此处指对他们的祭祀。

职贡业事:指各国应尽的职责和进贡的事务。

不腆先君之币器:不腆,意为不丰富;先君,指祖先;币器,指用于祭祀的财物。

执事:指对方国家的官员。

百辟神祇:百辟,指百官;神祇,指神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臧文仲如齐告籴-评注

鲁饥,臧文仲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

此句中,‘四邻之援’、‘诸侯之信’、‘婚姻’、‘盟誓’四者,构成了一个稳固国家关系的框架。‘四邻之援’强调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诸侯之信’则是指通过结盟来增强信任,‘婚姻’则是通过联姻来巩固关系,‘盟誓’则是通过誓言来强化承诺。这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国家关系的基石。‘固国之艰急是为’表明,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国家的紧急情况。

‘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

此句中,‘铸名器’和‘藏宝财’都是指国家的重要财富和象征。‘固民之殄病是待’则表明,这些财富和象征是为了应对民众的疾苦而准备的。这里的‘殄病’指的是民众的疾苦,‘待’则是等待,意味着在民众疾苦时,这些财富和象征将成为国家的依靠。

‘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

此句中,‘国病’指的是国家面临饥荒等紧急情况,‘盍’是古汉语中的疑问词,相当于‘何不’。‘以名器请籴于齐’则是建议庄公利用国家的名器向齐国请求粮食援助。这里体现了文仲的机智和对国家利益的考虑。

‘公曰:‘谁使?’对曰:‘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辰也备卿,辰请如齐。’公使往。’

此段对话中,庄公询问谁去请求援助,文仲回答按照古代制度,卿出使请求粮食是合理的。他自称‘辰也备卿’,表示自己愿意去齐国请求援助。庄公同意了他的请求,并派遣他前往。这里展现了文仲的忠诚和责任感,以及他对古代制度的尊重。

‘从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请之,其为选事乎?’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

这段对话中,随从对文仲的决定表示疑问,认为庄公没有直接命令他去,他却主动请缨。文仲的回答表明,贤者应该在国家有难时主动承担责任,居官者应勇于面对困难,在位者应关心民众的疾苦。这样的态度是国家稳定的保障。

‘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文仲进一步阐述,自己不去齐国并非因为不是紧急情况,而是因为作为在上位者,如果不关心下属,居官却懒惰,这样的行为是不符合事君的原则的。

‘文仲以鬯圭与玉磬如齐告籴,曰:‘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荐降,民羸几卒,大惧乏周公、太公之命祀,职贡业事之不共而获戾。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纾执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职。岂唯寡君与二三臣实受君赐,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祇实永飨而赖之!’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

文仲带着鬯圭和玉磬去齐国请求粮食,他表达了对天灾和饥荒的担忧,以及对周公、太公等神祇的敬仰。他请求齐国提供粮食,以缓解鲁国的困境。他的言辞恳切,表达了对国家利益的忠诚和对神祇的敬畏。齐人被他的诚意所打动,归还了玉器,并提供了粮食援助。这段描述展现了文仲的外交才能和对国家利益的忠诚。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臧文仲如齐告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84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