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曹刿问战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曹刿问战-原文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

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

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

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

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

小赐不咸,独恭不优。

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

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

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曹刿问战-译文

在长勺之战时,曹刿向庄公询问作战的策略。

庄公说:‘我不吝啬给民众衣食,也不吝啬给神灵牲畜和玉器。’

曹刿回答说:‘恩惠是根本,民众才会心甘情愿地归附;民众和睦,神灵才会降赐福祉。如果对民众施以恩德,并且公平处理政事,君子致力于治理,小人致力于劳动;行动不违背农时,财用不超过需求;财用充足,没有人不愿意共同祭祀。因此,使用民众没有不听从的,祈求福祉没有不丰盛的。现在你打算用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用独自恭敬的方式来祭祀神灵。小恩小惠不能使人心归附,独自恭敬不能使神灵赐福。你将凭借什么去战斗呢?民众追求的不只是财富不匮乏,神灵追求的也是祭祀时的充足,所以不能不从根本上着手。’

庄公说:‘我审理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判决。’

曹刿回答说:‘这样就可以了。只要你心中想着民众,智慧虽然可能不够,但必定会达到目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曹刿问战-注解

长勺之役:长勺之役是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之间的一次著名战役,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在此次战役中战胜了强大的齐国,成为当时的一个转折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曹刿:曹刿是鲁国的一位大夫,以智谋著称,他在长勺之役中向鲁庄公献策,帮助鲁国取得胜利。

庄公:鲁庄公是鲁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发生了长勺之役。

惠本:惠本即以恩惠为本,指国家治理应以仁爱、恩惠为根本。

民归之志:民归之志指民众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神降之福:神降之福指神明赐予的福祉和保佑。

布德于民:布德于民即施恩于民,指国家或君主对民众的仁政。

平均其政事:平均其政事指公正处理国家事务,不偏袒任何一方。

君子务治:君子务治指有德行的人致力于治理国家。

小人务力:小人务力指小人只追求个人利益,不关心国家大事。

动不违时:动不违时指行动要顺应时节,不违背自然规律。

财不过用:财不过用指国家财政收支要适度,不过度消耗。

财用不匮:财用不匮指国家财政充裕,物资不缺乏。

共祀:共祀指共同祭祀,即民众和国家共同进行祭祀活动。

小赐:小赐指小恩小惠,即君主给予民众的小额赏赐。

独恭:独恭指独自敬奉神明,即君主只顾祭祀神明而不顾民众。

咸:咸指普遍,全体。

优:优指优待,优厚。

听狱:听狱指审理案件,即处理司法事务。

情断之:情断之指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即根据事实和情感来断案。

中心图民:中心图民指心中想着民众,即君主关心民众的福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曹刿问战-评注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此句开篇即点明了事件背景,曹刿询问庄公关于战争的问题,显示出曹刿对于战争的深思熟虑和对于战争策略的关心。‘问所以战’中的‘所以’二字,强调了曹刿询问的是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策略,而非表面的战术。

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庄公的回答中,‘不爱’二字表达了庄公对于民生和神灵的态度,即不以个人喜好为标准,而是以民和神的需求为重。这里的‘衣食’和‘牲玉’分别代表了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体现了庄公对于国家和民众福祉的重视。

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曹刿的回答中,‘惠本’和‘民归’、‘民和’和‘神降’形成对比,强调了国家治理的根本在于施行仁政,使得民众归心,社会和谐,从而得到神灵的庇佑。这里的‘惠’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

‘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曹刿进一步阐述了如何施行仁政,包括公平分配资源、君子治理国家、小人尽力工作,以及遵循时令、合理使用财物等。这些措施既有利于民众,也有利于神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这句话总结了前面的论述,指出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从而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曹刿接着指出,如果只是以小恩小惠来施惠于民,或者以独尊的方式来祭祀神灵,那么民众不会真心归附,神灵也不会降福。这里的‘咸’和‘优’分别表示普遍和优待,强调了在施政和祭祀中要体现公平和尊重。

‘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曹刿最后强调,战争的根本在于民众和神灵的支持,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保障民众的财富和满足神灵的祭祀需求。

‘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庄公的回答表明,他虽然不能明察秋毫,但会以情感来判断是非,这体现了法家思想中的人情味,也显示了庄公的仁爱之心。

‘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曹刿对于庄公的回答表示赞同,并进一步指出,只要心中以民众的利益为重,即使智慧有限,也一定能达到目的。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应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曹刿问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83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