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原文

庄公如齐观社。

曹刿谏曰:‘不可。’

夫礼,所以正民也。

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

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

夫齐弃太公之法而观民于社,君为是举而往观之,非故业也,何以训民?

土发而社,助时也。

收攟而蒸,纳要也。

今齐社而往观旅,非先王之训也。

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

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

臣不闻诸侯相会祀也,祀又不法,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

公不听,遂如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译文

庄公要去齐国观看社祭仪式。

曹刿劝谏说:“不可以。因为礼制是用来规范民众的。所以古代的君主制定诸侯的礼制,让他们每五年中四次朝见天子,其中一次是诸侯相互朝见。最后在会盟时,讲解分封爵位的意义,领导长幼的秩序,教导上下级的规矩,制定财政使用的节制,这样就不会有荒废懈怠的时候。

现在齐国废弃了太公的礼法,却在社祭中观察民众,您如果因此前往观看,这不是我们的传统,那我们还怎么教育民众呢?土地发芽时进行社祭,是为了帮助农时。收获时进行蒸祭,是为了收纳谷物。

现在齐国举行社祭而您去观看,这不是古代君主的教导。天子祭祀上帝,诸侯会集接受天命。诸侯祭祀先王和先公,卿大夫辅助他们接受职责。我没有听说过诸侯之间相互会集祭祀的,祭祀又不合规矩,您的行为一定会被记录下来,如果记录下来又不合规矩,后人将看到什么呢?”

庄公没有听从曹刿的劝谏,最终还是去了齐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注解

庄公: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鲁庄公。

齐:指当时的齐国,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观社:指观看祭祀土地神(社神)的仪式。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的地方。

曹刿:鲁国的一位大臣,以直言进谏著称。

礼:指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包括各种仪式、规矩和道德规范。

正民:使民众行为端正,符合礼仪规范。

先王:指古代的贤明君主,这里特指周朝的先王。

诸侯:指古代分封制度下的地方领主。

五年四王、一相朝:指诸侯国之间按照一定的周期相互访问,以维持邦交和秩序。

终则讲于会:在诸侯会盟时进行总结和讨论。

正班爵之义:确定爵位和等级的合理性。

帅长幼之序:维护长幼尊卑的秩序。

训上下之则:教育上下的行为准则。

制财用之节:规定财政和物资的使用节制。

荒怠:荒废和懈怠,指不履行职责或忽视礼仪。

太公之法:指齐国的太公望(姜太公)制定的治国之法。

土发而社:土地发芽时进行社祭,以祈求丰收。

收攟而蒸:收获后进行蒸祭,感谢神灵的保佑。

纳要:收聚精华,表示对神灵的敬意。

天子:指周朝的君主,是天下共主。

上帝:指古代信仰中的最高神。

先王、先公:指已故的贤明君主和祖先。

卿大夫:古代的贵族官员,辅佐诸侯国君处理政务。

佐之受事:辅助君主接受祭祀的事务。

祀:祭祀,指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拜仪式。

举:举动,指鲁庄公的行动。

书:记录,指将君主的行为记录下来。

后嗣:后代,指鲁庄公的子孙后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评注

庄公如齐观社,曹刿谏曰:‘不可。’此句开篇点明了庄公前往齐国参加社祭的行为,以及曹刿的劝谏态度。曹刿的‘不可’二字,既表达了他对庄公行为的反对,也预示了以下论述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夫礼,所以正民也。’这句话揭示了礼的深层含义,即礼制对于规范民众行为的重要性。曹刿在这里引用了礼的概念,强调了礼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先王对诸侯的治理方式,通过定期的朝会来维护等级秩序和礼制。

‘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里详细说明了朝会的内容和目的,包括明确爵位、长幼顺序、上下关系和财政管理,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民众的有序生活。

‘夫齐弃太公之法而观民于社,君为是举而往观之,非故业也,何以训民?’曹刿指出齐国的行为违背了太公之法,即不符合先王的礼制,庄公前往观社,不仅是对先王礼制的背离,也不利于对民众进行正确的教育。

‘土发而社,助时也。收攟而蒸,纳要也。’这两句描述了社祭的时令意义,即土地解冻时举行社祭以祈求丰收,收获季节结束时举行蒸祭以感谢神灵。

‘今齐社而往观旅,非先王之训也。’曹刿批评齐国的社祭行为不符合先王的教诲,即不遵循礼制。

‘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这里阐述了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之间的祭祀关系,强调了祭祀的等级和职责。

‘臣不闻诸侯相会祀也,祀又不法,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曹刿以严肃的语气指出诸侯之间不应随意会祀,否则会导致祭祀不规范,对后世子孙的教诲也将失去意义。

整段古文体现了曹刿对礼制的重视和对庄公行为的批评,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礼制的尊崇和对国家稳定的追求。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清晰,是一段富有哲理和思想深度的古文佳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83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