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原文
齐孝公来伐鲁,
臧文仲欲以辞告。
病焉,问于展禽。
对曰:‘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
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
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
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
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场之司,
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
敢犒舆师。’
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
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公曰:‘室如悬磬,野无青草,
何恃而不恐?’
对曰:‘恃二先君之所职业。
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
以夹辅先王。
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君今来讨弊邑之罪,
其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
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
其何以镇抚诸侯?
恃此以不恐。’
齐侯乃许为平而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译文
齐孝公来攻打鲁国,臧文仲想要用辞令来告诉对方。他生病了,就向展禽请教。展禽回答说:‘我听说,处在尊位的人要教导地位低的人,处在地位低的人要尊敬地位高的人,这是用来防止混乱的方法,没听说过用辞令来解决问题的。如果因为小事情而激怒大国,让大国来扰乱自己,那么混乱就已经开始了,辞令又能有什么帮助呢?’
文仲说:‘国家现在很危急!只要是能用的东西,都会去寻求。我希望用您的辞令去进行贿赂,这样做可以吗?’
展禽派乙喜用油脂和泡沫来慰劳齐国的军队,说:‘我们国君不才,不能很好地处理边疆事务,让各位愤怒,在我国的土地上暴露在外,我们敢来慰劳各位军队。’齐侯见到使者说:‘鲁国害怕了吗?’使者回答说:‘普通人害怕,但君子不害怕。’
齐侯说:‘家里的东西都搬空了,野外没有青草,你们依靠什么不害怕呢?’使者回答说:‘我们依靠两位先君所从事的事业。以前周成王命令我们的先君周公和齐国的先君太公说:“你们是周室的股肱,要辅助先王。赐给你们土地,用牺牲来保证,世世代代子孙不要互相侵害。”现在您来讨伐我国的罪行,也应该是让我们听从并释放我们,一定不会灭绝我们的国家;难道会贪图土地而抛弃先王的命令?这又怎么能够安抚诸侯呢?我们就是依靠这一点才不害怕的。’
齐侯于是答应和解并撤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注解
齐孝公:齐国的国君,孝公是他的谥号,表明他在位期间以孝道著称。
鲁:鲁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臧文仲:鲁国的一位大夫,姓臧名文仲,以善于辞令著称。
辞:指言辞,这里指的是通过言辞来表达或拒绝。
病焉:病了,这里的“焉”是句末语气词。
展禽:鲁国的一位大夫,姓展名禽,以智慧和仁德著称。
御乱:治理混乱,控制混乱。
怒:激怒,使……愤怒。
弊邑:谦词,指自己的国家。
膏沫:油脂和泡沫,这里指的是用油脂泡沫来犒劳军队。
寡君:谦词,指自己的君主。
疆场:边界,边疆。
舆师:军队。
恃:依靠,依赖。
先君:已故的君主。
周公: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太公:姜太公,即吕尚,周文王的师,周武王的辅佐,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股肱:比喻辅佐得力的人。
夹辅:辅佐,帮助。
质:抵押,保证。
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社稷:国家,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代表国家的根基。
镇抚:安抚,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评注
齐孝公来伐鲁,臧文仲欲以辞告。
此句开篇点明了故事背景,齐孝公率军前来攻打鲁国,鲁国面临危机。臧文仲作为鲁国的大夫,想要用辞令来应对此次危机,这体现了他在外交策略上的智慧与谨慎。
病焉,问于展禽。
‘病焉’一词双关,既指身体不适,也暗指国家面临困境。展禽作为鲁国的贤臣,被臧文仲请教,表明了展禽在鲁国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对曰:‘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
展禽的回答深刻揭示了处世的智慧。他认为,面对大国,鲁国应该以小见大,以小事大,这样才能避免冲突,稳定局势。他反对用辞令来应对强敌,因为这样做可能会激怒对方,引发更大的混乱。展禽的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在处理矛盾时,应寻求平衡,避免偏激。
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
臧文仲面对国家危机,提出了以辞令和贿赂相结合的策略。他认为,在国家危急时刻,应该不拘一格,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这体现了法家思想中‘权变’的特点,即在特定情况下,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场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舆师。’
展禽派乙喜以膏沫犒劳齐军,这是他巧妙的外交手段。他通过这种方式,既表达了鲁国对齐国的歉意,又避免了直接与齐侯冲突。这体现了儒家‘仁爱’的思想,强调以和为贵,通过和谐相处来化解矛盾。
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齐侯询问鲁国是否害怕,展禽的回答巧妙地回避了问题,同时暗示了鲁国君子的坚定立场。这体现了儒家‘智谋’的特点,即在应对强敌时,要善于运用智谋,避免直接冲突。
公曰:‘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二先君之所职业。’
齐侯以鲁国国内空虚、野外荒芜为由,质问鲁国为何不害怕。展禽回答道,鲁国之所以不惧,是因为有两位先君的功业作为依靠。这体现了儒家‘忠诚’的思想,强调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优良传统。
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展禽引用了成王时期的典故,表明鲁国与齐国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这一典故强调了两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为展禽的和平策略提供了历史依据。
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
展禽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和平策略,即鲁国愿意接受齐国的惩罚,但希望齐国能够尊重先王的命令,不要破坏鲁国的社稷。这体现了儒家‘礼’的思想,强调遵守礼仪,维护社会秩序。
齐侯乃许为平而还。
最终,齐侯被展禽的和平策略所打动,同意和解并返回。这表明了展禽的外交策略取得了成功,也体现了儒家‘和平’的思想在古代外交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