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原文
季康子欲以田赋,
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不对,
私于冉有曰:
求来!女不闻乎?
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迩;
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
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
于是乎有鳏、寡、孤、疾,
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
其岁,收田一井,
出稯禾、秉芻、缶米,不是过也。
先王以为是。
若子季孙欲其法也,
则有周公之籍矣;
若欲犯法,
则苟而赋,
又何访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译文
季康子想要按照田地征收赋税,让冉有去询问孔子。
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私下对冉有说:‘冉求,你难道没听说过吗?古代的君王治理土地,按照劳动力来分配田地,并且考虑其远近。
按照里巷的产出征收赋税,并且根据他们的富裕程度来衡量。
按照劳动力来分配夫役,并且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来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有鳏夫、寡妇、孤儿、残疾人,如果军队出征就征收他们的赋税,如果没有出征就不再征收。每年,从一井田中收取的稻谷、草料、米粮,不超过这个数量。
古代的君王认为这是合理的。如果季孙想效法这种方法,那么有周公制定的籍田法;如果他想违法,随便征收赋税,那还需要来问我做什么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注解
季康子:季康子,即季孙肥,鲁国的一位权臣,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鲁哀公的叔父。
田赋:田赋,指对田地征收的赋税,是古代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冉有:冉有,即冉求,孔子的弟子之一,鲁国的大夫。
仲尼:仲尼,即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王:先王,指古代的贤明君主,此处特指周代的周公。
制土:制土,指对土地进行规划和管理,包括土地的分配、利用和保护。
籍田:籍田,指登记在册的田地,这里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地进行登记。
力:力,指劳动力,这里指按照劳动力分配土地。
砥:砥,意为衡量,这里指衡量土地的远近。
赋里:赋里,指对居住地征收的赋税。
入:入,指收入,这里指根据收入征收赋税。
有无:有无,指财产的多寡,这里指根据财产状况征收赋税。
任力以夫:任力以夫,指按照劳动力的大小分配赋税。
议其老幼:议其老幼,指在征收赋税时考虑老年人的体力和年轻人的劳动能力。
鳏、寡、孤、疾:鳏、寡、孤、疾,分别指无妻、无夫、无子女和有疾病的人,这些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军旅之出:军旅之出,指军队出征。
征之:征之,指征税。
其岁:其岁,指那一年。
收田一井:收田一井,一井指一井田,古代的一种土地单位,相当于九百亩。
出稯禾、秉芻、缶米:出稯禾、秉芻、缶米,稯禾指稻谷,芻指草料,缶米指小米,这些都是古代的粮食作物。
不是过也:不是过也,不是过分的意思,表示符合规定。
周公之籍:周公之籍,指周公制定的籍田制度。
苟而赋:苟而赋,苟且而征税,指不按照法律规定征税。
访:访,咨询,请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评注
季康子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此句开篇点明季康子意图推行田赋制度,并派遣冉有向孔子请教。季康子作为鲁国权臣,其意图推行田赋可能出于增加国库收入、加强中央集权等目的。
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女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迩;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
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私下对冉有说,这里体现了孔子对季康子推行田赋制度的不满。孔子引用了‘先王制土’的概念,强调古代圣王治理土地的原则,即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距离远近进行籍田,以劳动力为标准进行赋税,同时考虑老幼等特殊情况。
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先王治理土地的原则,即对鳏寡孤独疾等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照顾,并在国家有军事行动时征收赋税,无则免征。
其岁,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不是过也。
孔子提到古代对一井田地的收获,包括稯禾、秉芻、缶米等,认为这样的收获是合理的,符合先王的治理原则。
先王以为是。
此句表明孔子认为先王的治理方法是被认可的。
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苟而赋,又何访焉!
孔子在此明确表示,如果季康子想要遵循先王的治理方法,可以参考周公的籍田制度;如果想要违法而行,那么随意征收赋税,又何必来请教自己呢?这里孔子对季康子的态度非常明确,即不支持违法征收赋税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