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孔丘论楛矢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孔丘论楛矢-原文

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

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

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

‘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

‘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

‘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

‘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

‘故分陈以肃慎氏之贡。’

‘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

‘使求,得之金椟,如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孔丘论楛矢-译文

孔子在陈国的时候,有一只隼落在陈侯的庭院里死了,箭头是用楛木制成的,箭杆长一尺多。

陈惠公派人把这只隼送到孔子的住处来询问。

孔子说:‘这只隼飞来的地方很远啊!这是肃慎氏的箭。从前周武王打败商朝,开通了通往九夷、百蛮的道路,让他们各自带着地方特产来进贡,以此来让他们不忘自己的职责。于是肃慎氏进贡了楛木箭和石砮,箭杆长一尺多。先王想要彰显他的美德能够传到远方,所以展示给后人看,让后人永远记住,因此他在箭杆上刻了‘肃慎氏之贡矢’的字样,把箭分给了大姬,配给了虞胡公,并且封给了陈国。古时候,分给同姓的是珍贵的玉石,这是为了展示亲情;分给异姓的是远方的贡品,这是为了让人们不忘自己的职责。所以陈国得到了肃慎氏的贡品。如果您让官员到旧府库中去寻找,应该能够找到。’

派人去寻找,果然在金制的盒子中找到了这样的箭,和孔子所说的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孔丘论楛矢-注解

仲尼: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隼:隼,一种猛禽,这里指一只死去的隼。

陈侯:陈侯,指陈国的国君。

楛矢:楛矢,用楛木制成的箭,楛木是一种坚硬而弯曲的树木,适合制作箭杆。

石砮:石砮,用石头制成的箭头。

尺有咫:尺有咫,古代长度单位,一尺等于十寸,一咫等于八寸,所以尺有咫即一尺八寸。

陈惠公:陈惠公,指陈国的某位国君。

肃慎氏:肃慎氏,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后成为肃慎国。

武王克商:武王克商,指周武王灭商建周的历史事件。

九夷、百蛮:九夷、百蛮,指古代华夏周边的少数民族。

方贿:方贿,指各地方特产的贡品。

令德:令德,指美好的德行。

栝:栝,箭杆上的装饰。

大姬:大姬,指周武王的女儿。

虞胡公:虞胡公,指虞国的一位国君。

故府:故府,指古代的官府或仓库。

金椟:金椟,用金属制成的盒子,用来存放贵重物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孔丘论楛矢-评注

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

此句描绘了孔子在陈国时,一只隼飞入陈侯的庭院后死亡,其身上中了一支楛矢,矢头为石砮,长度为一尺有咫。这里的‘楛矢’和‘石砮’体现了古代武器和工艺的精湛,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战争和狩猎的残酷现实。

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

陈惠公得知此事后,派人将隼送到孔子的住处询问。这体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孔子在当时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

孔子对隼的身份进行了判断,认为这隼是从远方飞来的,并且指出这支矢是肃慎氏的。这里的‘肃慎氏’是古代东北方的民族,其矢的能飞越千里,体现了古代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

孔子提到了武王克商后,开通了与九夷、百蛮的通道,使得各个民族都能以其特产来朝贡,以此来保持其原有的职业和身份。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策略,以及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视。

‘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

孔子进一步解释了肃慎氏贡矢的历史意义,指出这是先王为了彰显其德行而特意保存的,并以此作为分封诸侯的凭证。这里的‘大姬’和‘虞胡公’是古代的贵族,‘分封诸陈’则是指将这块土地封给了陈国。

‘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之贡。’

孔子进一步阐述了古代分封制度的原理,即同姓分封以展示亲情,异姓分封以展示忠诚。这里‘分陈以肃慎氏之贡’则是将肃慎氏的贡品作为分封陈国的依据。

‘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

孔子建议陈惠公派人到旧府库中去寻找,相信能够找到相应的贡品。这体现了孔子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熟悉,以及他对于文献保存的重视。

‘使求,得之金椟,如之。’

最终,陈惠公派人寻找,果然在金椟中找到了与孔子描述相符的肃慎氏贡矢,验证了孔子的判断。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孔子博学多识的形象,也反映了古代文献保存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孔丘论楛矢》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8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