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叔孙穆子聘于晋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叔孙穆子聘于晋-原文

叔孙穆子聘于晋,

晋悼公飨之,

乐及《鹿鸣》之三,

而后拜乐三。

晋侯使行人问焉,

曰:‘子以君命镇抚弊邑,

不腆先君之礼,

以辱从者,

不腆之乐以节之。

吾子舍其大而加礼于其细,

敢问何礼也?’

对曰:‘寡君使豹来继先君之好,

君以诸侯之故,

贶使臣以大礼。

夫先乐金奏《肆夏樊》、《遏》、《渠》,

天子所以飨元侯也;

夫歌《文王》、《大明》、《緜》,

则两君相见之乐也。

皆昭令德以合好也,

皆非使臣之所敢闻也。

臣以为肄业及之,

故不敢拜。

今伶箫詠歌及《鹿鸣》之三,

君之所以贶使臣,

臣敢不拜贶。

夫《鹿鸣》,

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

敢不拜嘉。

《四牡》,

君之所以章使臣之勤也,

敢不拜章。

《皇皇者华》,

君教使臣曰‘每怀靡及,

诹、谋、度、询,

必咨于周。’

敢不拜教。

臣闻之曰:‘怀和为每怀,

咨才为诹,

咨事为谋,

咨义为度,

咨亲为询,

忠信为周。’

君贶使臣以大礼,

重之以六德,

敢不再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叔孙穆子聘于晋-译文

叔孙穆子去访问晋国,晋悼公设宴款待他,音乐演奏到了《鹿鸣》这首诗的第三段,然后叔孙穆子三次行礼表示感谢。晋悼公派使者来询问说:‘您接受君主的命令来安抚我们这个小国,不嫌弃我们先祖的礼节,还屈尊来接待随从,我们不嫌麻烦地用音乐来款待您。您却放弃了主要的礼节,却对细节上的礼节更加重视,请问这是哪一种礼节呢?’

叔孙穆子回答说:‘我们君主派我来继续先祖与贵国的好交情,君主因为诸侯之间的情谊,赐予我如此隆重的礼遇。那先前的音乐中,金乐器演奏的《肆夏樊》、《遏》、《渠》,是天子用来款待大诸侯的;那歌唱的《文王》、《大明》、《緜》,是两国君主相见时的音乐。这些都是展示美德以促进友好,都不是我这个使臣敢听的。我认为学习这些礼节已经足够了,所以不敢再行礼。现在演奏的是伶人吹箫歌唱的《鹿鸣》这首诗的第三段,这是君主赐予我的恩惠,我怎敢不表示感谢呢。《鹿鸣》这首诗,是君主用来赞美先祖与我国友好关系的,我怎敢不表示感谢呢。《四牡》这首诗,是君主用来表彰我出使的辛劳,我怎敢不表示感谢呢。《皇皇者华》这首诗,是君主教导我说:“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咨询、商议、度量、询问,一定要咨询周国的意见。”我怎敢不表示感谢呢。我听说:“怀和就是时常怀有和谐之心,咨询就是寻求才智,咨询事务就是商议,咨询道义就是度量,咨询亲戚就是询问,忠诚诚信就是周全。”君主赐予我如此隆重的礼遇,又加上这六种美德,我怎敢不再次表示感谢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叔孙穆子聘于晋-注解

叔孙穆子:叔孙穆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姓叔孙,名穆子,是鲁国三桓之一。

聘:指古代的一种外交活动,派遣使者前往他国,以示友好或进行外交谈判。

晋悼公:晋悼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名姬彪,是晋献公之子。

飨:古代的一种宴会形式,表示款待。

《鹿鸣》:《鹿鸣》是《诗经》中的一篇,是一首赞美君主和诸侯之间友好关系的诗。

之三:《鹿鸣》共有三篇,这里指的是《鹿鸣》中的第三篇。

拜乐:古代礼仪中的一种动作,表示对音乐的敬重。

行人:古代指使者,特指外交使者。

弊邑:古代对自己国家的谦称,意为自己的国家。

腆:丰厚、丰盛的意思。

先君:已故的君主。

从者:随从的人,这里指叔孙穆子的随从。

肄业:学习、研究。

伶箫詠歌:伶人吹箫,歌者歌唱。

贶:赐予、赠送。

元侯:古代对诸侯王的尊称。

两君相见之乐:指诸侯之间相见时演奏的音乐。

昭令德:彰显美好的德行。

合好:表示友好、和睦。

六德:指仁、义、礼、智、信、勇这六种美德。

怀和:怀有和谐之意。

诹:询问、咨询。

谋:商量、策划。

度:考虑、度量。

询:询问、征求意见。

亲:亲戚、亲近的人。

周:周全、完备的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叔孙穆子聘于晋-评注

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飨之,乐及《鹿鸣》之三,而后拜乐三。

此句描绘了叔孙穆子出使晋国,受到晋悼公的热情接待。‘聘’字表明了叔孙穆子此行的外交性质,‘飨’字则展现了晋悼公的盛情。‘乐及《鹿鸣》之三’一句,以《鹿鸣》三篇乐章的演奏来体现接待的规格,‘拜乐三’则表明叔孙穆子对这种规格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晋侯使行人问焉,曰:‘子以君命镇抚弊邑,不腆先君之礼,以辱从者,不腆之乐以节之。吾子舍其大而加礼于其细,敢问何礼也?’

此段对话揭示了晋侯对叔孙穆子接待规格的不同看法。晋侯认为叔孙穆子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了更大的礼节,故提出疑问。‘弊邑’一词体现了晋侯的自谦,‘不腆’则是对叔孙穆子礼节的赞美。

对曰:‘寡君使豹来继先君之好,君以诸侯之故,贶使臣以大礼。’

叔孙穆子的回答巧妙地回应了晋侯的疑问。他首先表明了出使的目的,即继先君之好,接着强调晋悼公以大礼接待使臣,这是基于诸侯之间的礼节。

‘夫先乐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飨元侯也;夫歌《文王》、《大明》、《緜》,则两君相见之乐也。’

叔孙穆子进一步解释了晋悼公接待规格的合理性。他引用了《肆夏樊》、《遏》、《渠》等乐章,这些都是天子宴请元侯时所用的乐章,表明晋悼公的接待规格是符合礼制的。

‘皆昭令德以合好也,皆非使臣之所敢闻也。’

叔孙穆子强调这些乐章都是用来彰显君王的德行,以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而这些乐章并非使臣所能听闻的,以此表明自己的谦逊。

‘臣以为肄业及之,故不敢拜。’

叔孙穆子以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为由,说明自己不敢接受如此高的礼遇,因为自己只是肄业之人,不足以承受。

‘今伶箫詠歌及《鹿鸣》之三,君之所以贶使臣,臣敢不拜贶。’

叔孙穆子转而接受晋悼公的礼遇,认为这是晋悼公赐予使臣的礼物,因此不敢不接受。

‘夫《鹿鸣》,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敢不拜嘉。《四牡》,君之所以章使臣之勤也,敢不拜章。《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每怀靡及,诹、谋、度、询,必咨于周。’敢不拜教。’

叔孙穆子对每一篇乐章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表明自己对晋悼公的礼遇表示感激,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忠诚和谦虚。

‘臣闻之曰:‘怀和为每怀,咨才为诹,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君贶使臣以大礼,重之以六德,敢不再拜。’

叔孙穆子引用了古代的六德观念,以此表明自己对晋悼公的礼遇表示深深的敬意,并表示自己愿意再次拜谢。这一段话不仅展现了叔孙穆子的智慧和谦逊,也体现了古代礼仪的深厚底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叔孙穆子聘于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81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